曲江对雨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曲江对雨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第1张

尾联再折一层,写诗人之狂想。“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诗人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遥想昔日承天门赐宴,列教坊之歌妓,翠袖承花,朱弦按曲,觥筹交错,为乐未央,那才是盛世华章人生尽欢啊?(《旧唐书》载:“开元元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以上五品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何时”表明这种狂想充其量是一场豪梦而已。杜甫曾受用于玄宗,安史劫后,新君(即肃宗)上场,肃宗因当日分镇之命,几撼其储皇之位,衷心隐处,不搛于若翁,故将玄宗移居西内,并将其旧侍翦除殆尽,玄宗暮境悲凉,杜甫不得新君恩宠,也就愈念当日如鱼得水的佳境了。此联抒情极其惨痛。“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知逝水难回,却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这岂不令人伤感?“暂醉”,其实只能是转瞬即逝的精神麻醉罢了!

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

曲江春感》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落第失意、讥刺科举的诗。首联写曲江景色,言自己的心情;颔联和颈联将圣代与现实对比,有力地讥刺了晚唐人才不得任用的现实;尾联虽言自己学陶翁回归五湖的故园,却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和愤慨。此诗用语婉而多讽,意甚激愤而语不急迫。

作品原文

编辑

曲江春感①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②。

高阳酒徒半凋落③,终南山色空崔嵬④。

圣代也知无弃物⑤,侯门未必用非才⑥。

一船明月一竿竹⑦,家住五湖归去来⑧。 [1]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①曲江:曲江池。位于长安(今西安市)东南的曲江池始以天然池沼修浚于汉武帝时,唐开元中重加疏凿,并于七里池面沿岸建造亭台楼阁,成为游人云集、唐玄宗上巳赐宴臣僚和每科新进士宴聚的胜地。

②江东行客:诗人自指。悠哉:悠闲自得。

白话译文

暖日照着曲江头鲜花盛开,江东过路之客心里多悠哉。

似食其这样的人才半凋落,像终南这样的高山空崔嵬。

圣明时代也知道没有弃物,侯门未必任用的不是人才。

用一竿竹篙撑载一船明月,向着那五湖的家园归去来。 [4]

创作背景

罗隐向有“江东才子”之称,二十七岁即在贡籍,却十上而不中。经历了多次打击,罗隐逐渐认清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本质,这首诗就是他下第后的抒慨之作。曲江池畔,日暖花开,秀士登科,即赐宴于此,但自己这位“江东行客”却与此无缘,愤怨之情,不言而喻,遂作此诗,用反语抒发了自己归隐江湖之心。 [

《曲江对酒》

作者:杜甫

原文: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释:

1、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唐时京都长安的第一胜地。

2、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

3、水精宫殿:即水晶宫殿,指芙蓉苑中宫殿。霏微:迷蒙的样子。

4、细逐杨花落:一作欲共杨花语。

5、判(pān):甘愿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

6、吏:一作含。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7、拂衣:振衣而去。指辞官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翻译: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

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

我想多坐一会儿,即便时间的移动,

使豪华的宫殿的位置变得朦胧难测,

我仍想多看看,桃花如何追逐白色的杨花,

它们如何争着抛弃这个世界。

黄鹂和白色鸥鸟,比赛逃离。

我也是厌世者,早已失去朝见皇帝的胃口。

由于缺少异数,我纵酒,烂竽充之。

想隐居水边,可在水滨依然是王臣。

现在老了,还说什么事了拂衣去。

赏析:

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这个不字很有讲究,如用坐未归,只反映客观现象,没有回去;坐不归,则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可见他心中的情绪。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接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表面上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间已经快到晚上,所以宫殿霏微。但是,下面的描写中,却没有日暮的景象,这就透露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跟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指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刚好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这一句的某些字词也相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的细逐和鸟的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无为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唐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多的时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年),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希望以国事为己任。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杜甫 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

《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

作者:杜甫

原文: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释: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

3、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

4、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见:现。

5、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传语:传话给。

6、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7、违:违背,错过。

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典衣买醉,叹息江头。为何要尽日熏熏呢,诗人没有明说,但从二句看来,弦外之音隐约可闻。大凡醉酒不为狂喜,定为销愁。联想诗人一生坎坷际遇,不难从字里行间,窥视酒后的悲愁。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诗人这种及时行乐的苦衷,谁人明了?飞蝶晴蜓,春光无限,对于满身酒渍的诗人,也许是稍稍的安慰吧。寄于景,含蓄自然。诗二句、三句写得尤其神妙。

杜甫 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

《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

作者:杜甫

原文: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释: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9、浮名:虚名。

翻译:

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愁闷?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在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赏析: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着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这一联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是叙述凄凉的景象,而是对尾联哲学的阐述。如果想要理解这其中的意思那么就要对古代文人道家归隐思想有所了解了。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苑边高冢卧麒麟,则是指人生易老,都会走向衰亡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不可避免。由苑边高冢即足以见得。结合此联总体,就是说人生苦短,而面对这些则需像翡翠一样好好快乐一番,即说了前边愁思在徘徊于不徘徊之间的纠结情绪,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可看出杜甫的手笔已经十分成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

大家可以去参考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去理解诗中行乐的含义,这是一种极为无奈而发出的一句感叹而已。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杜甫 对雪

《对雪》

作者:杜甫

原文: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翻译: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的鬼,

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

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

急下的雪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

火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

好像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

忧愁的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赏析: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公元756-757年(至德元载至二载),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够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饮酒咏诗。

(2)朱熹因为张敬夫提到了张九龄的经历,想到了读过他书的人都会对是非曲直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够从登临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

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 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①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②,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

注释:①荆州:宋时为江陵府。②晻(yǎn)霭: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曲江》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赏析

曲江又称曲江池,在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时称宜春院,汉称乐游苑。《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因为其水曲折,又似广陵之江,所以得名。后来隋文帝观曲江池「水盛而芙蓉富」之景,又嫌曲江名不正,将曲江改名为芙蓉池,池岸东区为芙蓉园,唐代初,芙蓉池恢复旧名,仍称曲江池。同时芙蓉园的名称得以保留。713年——741年期间(开元年间),唐玄宗引峪水入曲江黄渠,使得曲江水量剧增,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另有夹城复道与兴庆宫、大明宫相通,两岸楼阁宫殿起伏连绵,成为当时长安城中最大的风景区。

杜甫的一生与长安紧密相连,也与曲江休戚相关。诗人因在长安一系列特殊的经历,留下了深深的「曲江」情节。通过「曲江」这一情感的载体,诗人由早期对个人的生存与功名的愤激转变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完成了由一般文人向「诗圣」的转变。杜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与曲江有关的诗篇。每一时期的曲江诗,都凝聚了诗人不尽的情思,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酒消愁,日日江头尽醉归,因此落得酒债满身,不得不典当春衣。虽然如此,他还是赏花玩景,高唱及时行乐。他这样做的原因,读者应该回头来看。这首诗写于758年(乾元元年)暮春,当时杜甫正任「左拾遗」。可是到了这年六月,杜甫就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从这里,读者透视一下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对这首诗就能有比较确切的理解了。

此篇《曲江》(其二)与另一首《曲江》(其一)是「联章诗」,两首诗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即这一篇是紧承上一首末句「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的。其中的「浮荣」指的就是诗人当时所任的官职——左拾遗。

作品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当时正值暮春,以长安的天气,春衣才刚刚派上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尔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表面上看,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到第二句,才说出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这就出人意料之外。而诗人日日尽醉的原因,到了这里,还不肯直接回答,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处,就在别处尽醉。因而只靠典当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到了第四句,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人生并不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了。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读者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这一联在杜甫的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十分恬静、十分自由、十分美好的境界。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是不能存在多久的。于是诗人写出了这样的结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传语」同「寄语」的意思差不多,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传语风光共流转」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这一联,是能唤起读者对春光明媚的美感的。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即「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兆鳌注解中引张綖的话说:「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为「有感于暮春而作」,所以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为「仕不得志」而有感,所以惜春、留春之情也饱含了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穿花」一联,写景十分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读者都宛然可想。就抒情方面说,「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喝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乐此不疲。然而诗中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引用自赵嘏(gu)原著《江楼有感》有感 江楼有感 赵嘏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解释: 一个人独自上到江楼远眺沉思,夜空中月亮的光芒像水一样清透,而江水平滑倒映着天空,使人觉得水天一色。去年同来赏月的朋友今天不知道身在何方,唯有这江楼夜景依稀和去年一样。我独自上到江边的一处楼台,月光如水水如天。去岁同来赏月的玩伴今日却不知身在何方,只有这风景依稀还是去年的老样子。 读之感: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江楼感旧》。 赵嘏,唐代江苏淮安人,出生寒门,生活清贫,但他却也是进士出身,曾任渭南尉,工于七言律诗,他的作品还被收录在《全唐诗》里,他自己还著有《渭南集》三卷,《编年诗》二卷。 这是一首怀念故交的倾情之作,诗人扮演了诗里主人公的角色,因与他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诗里有惆怅并带思念。诗人独自一人旧地重游,看到的是物是人非,尽管景色还是美丽依然,可是心里却少了欣赏的兴致,这水天一色的景致在主人公眼里只依稀是去年的样子,可一个人怎么也不想细看,因此诗里用月光如水水如天这样开阔的视角就不难理解:细致少了,人的心里变了,孤独感增强了,就算大概还是看到了美景,但是却少了许多乐趣和愉悦,添上的则是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前路的惆怅。“独上”,“思悄然”,“依稀”,这三个词就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的心里活动和情感的。读这首诗,我们应该能想象出那平江秋月,夜色如洗的美丽风景,诗人怀念朋友的心情和形影相吊的孤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这首诗的欣赏焦点是:友谊和美景都是人类应该珍惜的,我们读这首诗如果读出了这两点,也就不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首作品在行文上先将自己入画,在把目光放远,后又拉回,接着再放开。思维上给人纵横交错,忽远忽近的布局,这是引人入胜所在,

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够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饮酒咏诗。

(2)朱熹因为张敬夫提到了张九龄的经历,想到了读过他书的人都会对是非曲直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够从登临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

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 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①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②,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

注释:①荆州:宋时为江陵府。②晻(yǎn)霭: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25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