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psychiatric epidemiology)是在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领域里,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为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着重对群体的特性进行研究;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精神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评价其效果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体系。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流行病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其研究内容已经从传染病和急性病扩大到非传染性和慢性病,以及人群的健康问题。而精神病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临床精神疾病患病个体的诊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本质,就需要将研究范围由患病的个体扩大到患病的群体,并且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因此,精神病学的研究自然要应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这就形成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这一门交叉学科。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端倪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欧洲一些国家为了估计建造精神病院的数量而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口学调查。至19世纪末,由于多种契机,如一些欧洲国家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提供照顾进行立法而需要了解精神病人的数量、病情及其需求,一些精神科医生应用医学遗传学的理论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家谱而需要对社区人群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以及方法学的改进使研究结果更为真实可靠,促使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得以发展。美国的社会精神病学家Dohrenwend等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期间的研究方法仅是利用病历资料和主要知情人来确诊精神病患者。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末,此期间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社区样本的全部对象直接交谈来确诊病例。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遗传学、精神药理学、精神生物学,特别是精神病理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下,随着方法学的日趋完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一阶段对精神疾病的研究,由于改进了抽样方法,发展了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精神疾病的筛查工具,使用统一的分类和诊断标准,采用标准化的精神现状检查工具等,因而达到了满意的一致性要求,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在一定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特点,对精神病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推动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开始于40年代末,虽然在50至70年代国内一些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普查,如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应用美国的诊断标准在台湾进行过大规模的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上述一些调查因方法学的局限使所得结果可比性较差,缺乏在国内外的交流。为了与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接轨,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在一定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我国于1982年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调查方法,组织了第一次全国12个地区协作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大样本人群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水平。1993年在上述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第二次现况调查,了解了精神疾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这些研究为制定我国长期精神卫生规划和进一步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首先是精神病学的特点。本学科的学科基础是精神病学,其任务是采用现代精神病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探讨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规律。因此,本学科应以精神科临床实践为基础,为临床研究和诊治提供有创新性的方法学。同时,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个体及患病群体,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精神科临床医学以医院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局限,扩大为以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研究,突出流行病学的宏观研究特点。将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应用到精神病学的研究,对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的防治,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描述精神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精神状况、社会功能缺陷等情况;通过比较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分布,寻找影响分布的原因,探讨疾病的危险因素、流行因素和病因;根据人群研究的结果估计某因素使个体罹患某病的危险性;通过对精神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评价涉及精神病的易感因素、保护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预后因素和生活事件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制订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五)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当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三大类。观察法包括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和分析性研究(analytic study),实验法包括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阐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规律。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还广泛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测量方法研究人群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状况,这是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六)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是交叉学科,与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首先,本学科既作为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专科,又作为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临床医学的任务是对患病个体进行诊治,而流行病学不仅要研究患病个体和群体,还要研究未患病的人群及环境因素,分析疾病与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关系,从而制订防治对策并评价其效果。因此,应具备精神疾病的临床知识,并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诊断疾病、探讨病因时,应用流行病学的知识,结合临床经验,探讨精神疾病的人群现象和病因。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有着密切关系。本学科在寻找并证实病因的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基础医学中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各学科相互补充知识、相互提供线索、相互促进发展。
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在进行调查、分析流行过程和疾病分布规律时,必然要与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发生联系。众所周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社会因素、人群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重视,从而促使行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相互渗透,使人类对精神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学术界亦采用社会精神病学这一术语。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国外的发展
(一)国外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精神病学理论的深化和方法学的改善,获得越来越多的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资料。近年来各国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各种社区人群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获得的各类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不尽相同。美国Kessler等人(1994)报告一项社区调查结果,有8098名15-54岁的应答者的分层样本经国际诊断审查组织用一种经过修改的描述方式进行审查,得出一年的非情感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妄想症及不典型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估计为5‰。美国Kendler等人(1996)报告以计算机分析定式访谈方式检查的5877名社区人群样本,得到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3%,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2%;而以临床医生诊断的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02%,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7%。调查还发现临床医生诊断的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与低收入、失业、单身、离婚、分居和城市居住地显著相关。以此说明对社区人群样本估计精神疾病的终生患病率受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的影响相当大,结论是在流行病学样本中正确检查精神疾病要依靠临床医生的判断。英国Welch等人(1998)对居住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的9064名16-75岁居民的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低、物质生活标准低和社会阶层低与精神障碍显著相关,而精神障碍患病率的性别差异不能用男女社会角色的差异加以解释。荷兰Bijl等人(1998)报告了7076名18-64岁社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412%的65岁以下人群一生经历过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版(DSM-Ⅲ-R)诊断标准中情感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它非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物质滥用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中的至少一种精神障碍,可见人群中精神障碍是相当普遍的。
对于各类精神障碍,近年来各国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精神分裂症是研究时间最长久、研究范围最广泛和深入的精神疾病。澳大利亚Jablensky(1997)论述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时指出,该病是一种低发病率但相对高患病率且危害终生的疾病。自从Kraepelin(1896)首先描绘精神分裂症作为一个疾病实体,称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之后,自本世纪初开始的流行病学研究在不同人群和地区均获得了对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终生危害的显著一致的估计值。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流行病学责任区(Epidemiological Catchment Area, ECA)1988年调查资料显示,经培训以统一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的精神检查调查获得精神分裂症一个月患病率为6‰,6个月为13‰。长期的研究证实环境和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均有病因作用。英国Jones(1998)提出分子遗传学的进展揭示了第6、8、32号染色体上的连锁,提供了在染色体上寻找遗传基因的证据。美国Myles等人(1999)发表了在相对与世隔绝的岛国Palau共和国调查的结果,在13750名15岁以上的成人中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99%,其中男性终生患病率为277%,女性终生患病率为124%。德国Hafner等人对精神科文献进行综述后指出,12-60岁的成人中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一,其主要发病年龄是20-35岁,且女性晚发精神分裂症的频率和严重性大于男性。Brewin(1997)报告了英国Nottingham地区1978-80年和1992-94年两个队列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由249‰略微提高到287‰。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对全球10个中心的协作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指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都是近似的。总之,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时间和地区分布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以青壮年首次发病为主,且有性别差异;家庭经济水平和社会阶层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呈负相关。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的著作中出现了“忧郁”(melancholy)一词。历史上对情感性障碍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是法国Falreth、德国Kahlbaum(1882)和Kraepelin(1896)。本世纪中叶德国Leonhard(1957)提出双相情感性障碍和单相情感性障碍的学说,并认为遗传是情感性障碍单、双相区别的重要因素。早期情感性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都归在躁抑症中,而未分为单、双相情感性障碍,且无一致的诊断标准,但获得的结果却比较接近。80年代西方各国逐渐采用了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精神检查,以美国为例,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ECA的调查,经培训以统一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的精神检查,得到各类情感性障碍的6个月男性患病率为04%-46%,女性患病率为04%-82%。Eaton(1997)报告了美国Baltimore的ECA随访结果,将1981年3481人的队列中1920人于1993年至1996年再次检查,重度抑郁的估计发病率为3‰,30-40岁是发病高峰,50-60岁是发病的第二个高峰。Ohayon(1999)报告了联合王国1994年在一般人群中有代表性的4972人的调查结果,抑郁症的检查时点患病率为5%,女性为59%,明显高于男性的42%。Kitamura(1998)报告了日本重度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9%,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Cho(1998)报告了韩国3711人的调查结果,男性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为68%,女性为104%。 Szadoczky(1998)报告了匈牙利18-64岁人群样本的调查结果,重度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51%,男女比例为1:037,双相情感障碍为51%,男女比例接近。重度抑郁的1年和1月期间患病率分别为71%和26%,躁狂发作的1年和1月期间患病率分别为09%和05%。两者的发病高峰在15-19岁,而重度抑郁的第二个高峰在45-50岁。加拿大Bland(1997)综述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认为近15年来许多研究者应用标准化方法在不同的国家、文化和种族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重度抑郁的比例有所增加,与双相情感性障碍一样,发病在较年轻的年龄组。世界范围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由于认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困难,情感性精神障碍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趋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及其它老年痴呆患者的绝对人数有所增加,以构成许多发达国家主要的社会问题和保健内容。多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4-6%,80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高达20%。美国Hendrie(1998)报告北美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为6-10%,其中AD占三分之二。因此,美国和英国已将AD列为老年疾病重点研究项目,使AD在老年医学和老年精神病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除此之外,对于神经症、尤其是其中比例较大的强迫性神经症、惊恐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非重性精神障碍亦有许多研究,但由于方法学的局限,一些流行病学资料缺乏可比性。
(二)国外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tenth version, 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rth version, DSM-Ⅳ)。ICD-10是WHO推荐使用的国际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专家们不遗余力试图其适用于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各类人群。通过近十余年的辛勤努力,很多国家已采用了ICD-10进行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DSM-Ⅳ是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除美国、加拿大使用外,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亦普遍采用,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随着国际精神疾病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学家认识到国际通用的诊断和分类系统、标准化精神状况检查工具、以及统一的精神病学词汇的使用,对于促进国际间精神病学研究信息的交流和对精神疾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WHO负责ICD-10的专家,还是美国DSM-Ⅳ的编制者,均致力于两种诊断和分类体系的趋同化,并设立了负责跨文化研究的专家组。此外,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家进行了许多ICD-10和DSM-Ⅳ之间效度和信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大诊断和分类体系对于多数精神疾病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这些成果为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目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体系日趋成熟,但存在的问题是适用于社区人群研究的筛查工具不尽如人意,有待于研究发展可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标准化筛查方法。近年来,WHO不断组织各国精神疾病的多中心协作研究,目的是既可以推广使用标准化的诊断和分类标准,又可以获得世界各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资料,同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社会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学推动精神病学研究的深化。
目前,世界各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除大量描述性研究之外,还包括各种精神疾病病因的分析性研究、自然史研究、治疗和康复的干预性研究、以及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特殊方法的研究。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精神药理学等相关学科,以及最新统计学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相结合,促进精神疾病的研究不断发展。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起步于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70年代开始在城乡建立精神病三级防治网。1986年召开的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进一步促进了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虽然在50-70年代一些地区进行了精神疾病的大规模普查,但因存在筛查和诊断的方法学问题,所得结果缺乏可比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的对外交流,我国的精神病学家将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先进调查方法介绍到国内。1982年在卫生部领导下,组织了全国第一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12个地区的协作调查。 调查参照ICD和DSM两大诊断和分类标准,制订了统一的抽样方法、调查程序,以及效度和信度均达到要求的精神疾病筛查工具、标准化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现场调查实施阶段,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样本抽取采用了整群、分层、随机三阶段的多级抽样方法。通过较大规模的现况调查,获得了各类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为1054‰,终生患病率为1269‰;其中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为475‰,终生患病率为569‰,城市时点患病率为606‰,明显高于农村342‰;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37‰,终生患病率为076‰。此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些相关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等。本次调查提供了我国精神疾病的一些基础资料,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水平。
1993年在上述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第二次大样本的现况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的时点患病率为1118‰,终生患病率1347‰,在各种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中仍以精神分裂症最高,时点患病率为531‰,终生患病率为655‰;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270‰;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52‰,终生患病率为083‰;而酒依赖的患病率上升幅度最大,患病率为068‰。此外,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为036‰。我国这两次大样本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障碍(除神经症)的终生患病率与1982年终生患病率经标准化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其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经济水平最低的人群患病率最高。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是我国防治与科研的重点疾病,精神发育迟滞在目前我国城乡患病率居第二位,亦为防治与康复的重点疾病,而酒依赖、情感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均需加强防治与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调查资料中一些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如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原因可能与这些精神疾病的认识程度和诊断分类标准、以及文化差异有关。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些精神疾病的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如台湾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进行的大规模的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和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关系(1)。1988年全国8省市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120‰,城市为070‰,农村为141‰,男童患病率为124‰,女童患病率为116‰,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时,还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多动症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各种危险因素。我国近10年来引进国外的检查方法调查了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发病率,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级亲属痴呆家族史和严重精神疾病家族史是该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遗传学说寻找到证据。此外,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成功的实例是食盐加碘对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精神发育迟滞的干预性研究,调查表明,在缺碘地区普遍和长年服用碘盐能使地方性克订病所致的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明显减少。总之,我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随着相关学科的进步而快速发展。
(二)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国际上该学科的进展面临同样的挑战,即将精神病学与流行病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要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就必须对群体特性进行研究,这必然需要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学,采用正规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将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应用到精神疾病的研究,常由于精神疾病病因的多重性、症状的不确定性、诊断的多轴性和治疗的复杂性而受到限制。流行病学研究要求调查资料有代表性、随机性和可比性,而在精神病患者中有时由于研究对象不合作而难以实现这些原则。此外,许多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方法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将其引入我国无疑会发生文化差异的冲突,亦存在不同种族生物学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应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国际精神疾病研究的方法学中国化,以利于我国精神疾病的临床和社区研究。因此,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与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接轨,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展望
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这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科研人员和政府机构对精神疾病的防治予以了高度重视,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力量来加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提高防治和康复的水平。根据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主席Sartorius 1997年在北京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地区会议上的报告,发展中国家精神卫生工作的优先领域是促进精神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及神经障碍,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的康复,促进心理社会发育。这一发展趋势明确表明了精神疾病的研究对象必然要从临床的个体扩大到社区的群体,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病因和发病规律,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健康促进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学评价其效果。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相结合是当代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神病学专家普遍认为,20世纪末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给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危害最深的精神障碍是痴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对于这三种重要的精神疾病,需要在精神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基础上,将经典的流行病学观察法中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学研究,应用到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病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和预防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加强国际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推动精神卫生事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
患者:苗医生!您好! 本人患有精神分裂伴有精神病性抑郁一直在服用氯氮平(晚上4片)和利培酮(晚上1mg)没有服用抗抑郁药感觉还存在很多毛病:抑郁,恐惧,焦虑都有怕见人经常是脑神经蹦得紧紧的,容易受惊吓惊吓带有暗示感请问象我这样是不是应该再回到医院重新住院,重新调一下药 本人曾经在贵医院住过(广州市脑科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当时服用再普乐(一次5mg,每日三次)和博乐欣(一粒25mg,分早日晚3粒,3粒,4粒),做过很多次MECT一个多月后康复出院由于住院时开的药太贵出院之后没能按要求继续服药改服用价钱可以接受的药 现在情况好像不大乐观深怕越来越严重请问我是不是应该再回广州,到贵院住院重新调一下药本人现在在福建老家家在广州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你描述的病情让我觉得你很可能使患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建议你到广州找我确诊后决定是否住院治疗。患者:请问苗医生什么时候上班是固定的吗非常感谢您的回复!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我在春节假期过后就恢复正常工作时间,固定在每周三全天门诊。如果你从福建过来,请在周三下午四点半左右到我院芳村门诊部二楼诊室找我。患者:非常感谢!谢谢!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祝你春节愉快。春节后我等待你来诊。患者:真不好意思!家人不同意回广州治病说家里没钱抱歉!我发现一个问题哦每天服用一片阿普唑仑可以避免药源性焦虑的发生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是的,阿普唑仑是抗焦虑药物,肯定有效。当然作为医生,我希望能够使你获得更好的疗效。患者:谢谢苗教授!患者:苗医生,您好!请问阿普唑仑可以防止药源性焦虑的发生,那么艾司唑仑可以吗?两种都是抗焦虑药。如果能的话应该怎样服药?一天一片(1mg)够吗?(由于乡下医院的药物没有城市医院的充足,所以我没能买到阿普唑仑,于是医生开了艾司唑仑给我。)请求您的答复,谢谢!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艾司唑仑也可以,但可能较易引起思睡,不过还取决于个体差异。患者:谢谢!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好的。患者:苗医生,您好! 请问关于药源性焦虑,为什么有的精神科医生不懂得给病人开一些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等我从发病服药到现在经常跟医生提到关于药源性焦虑这个问题,他们都说服用些安坦或者律康就可以了但其实这两种药根本起不到作用我到现在才发现阿普唑仑可以防止药源性焦虑的发生从发病到现在足足焦虑了六七年真是感觉有些冤枉!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医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同,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肯定有差异,不足为奇。只要目前的治疗能够改善你的症状,在合适的时候你再来广州,我会为你调整后续的治疗。患者:非常感谢!患者:苗医生,您好! 请问患有精神分裂症可不可以生小孩会不会遗传体检能检查出来吗谢谢!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精神疾病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具体的遗传方式,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多基因遗传。因此,精神障碍患者生育的子女是有可能患精神障碍的,这个机会高于一般群体。只是由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遗传度没有一致的结论,所以风险大小至今不能确定。按照我的观点和经验,精神疾病遗传风险固然很高,但后天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对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若从小培养孩子的乐观、积极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发病的风险就会显著降低。体检不能查出这样的风险。患者:苗医生,您好! 容易受惊吓,有强烈的暗示感,该怎么办我没有服用抗抑郁药只服用利培酮,氯氮平和阿普唑仑请问是不是有哪只抗抑郁药可以治疗这种症状可否告诉我是哪一种药谢谢!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在足量服用心境稳定剂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才可以考虑加服抗抑郁药物,例如在利培酮达到4毫克/天以上后使用抗抑郁药物才足够安全,可以服用氟西汀、帕罗西汀等,亦可服用文拉法新,一般而言要达到3个月作用才可能有良好疗效。患者:苗医生,您好! 请问服用利培酮每天4毫克,会不会产生静坐不能会不会增加药源性焦虑的发生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是否发生静坐不能与剂量关系不大,而是和药物种类及个体敏感性有关。例如有服用氟哌啶醇的患者,每天2毫克都可能出现静坐不能。利培酮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果出现了静坐不能,请找专科医生按照静坐不能处理。患者:苗医生,您好!请问害怕坐公共汽车,心里有些恐惧焦虑感,害怕洞悉,害怕自己胡思乱想,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维,请问该怎么办?是靠自己心理调节,还是要靠药物?患者:苗医生,您好!不好意思!打扰了!请问为什么不能帮忙答题?是不是你们不做咨询了?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我认为要靠药物,因为你的这些症状都是焦虑表现,抗焦虑治疗肯定有效。我现在欧洲开会,一则时间不好安排,二则这里上网收费奇贵,我这几天都没有上网。如果你认为自己症状较重,请及时就诊,请医生帮助解决。患者:真不好意思打扰您!谢谢您!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好的。患者:苗医生!您好!请问长期服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会不会影响性功能?主要是哪些方面?可以治吗?我发现自己近一年多来,性欲非常冷淡,膨胀的时候硬度不够。是不是去看一下男科就可以解决?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单纯到男科或泌尿科就诊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建议你到专科医院请医生帮助你调整药物,减轻这类副反应。患者:苗医生!您好!我现在回广州有两三个月了。我前几天到你们贵医院开药,本来想开一个月的药,医生说我很久没有到你们贵院看病开药了,说要重新检查才能开整个月的药。请问是这样吗?重新检查要多少钱?(我是想开一个月的药,因为家离你们医院太远,一次开一个星期的药会比较麻烦。)谢谢!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基本如此,因为卫生局对药物剂量有管理,限制大处方,所以医生原则上开药不能超过一周。卫生局此规定的用意在于限制医院以药养医行为和医生开大处方收取所谓“回扣”。检查的目的首先是监测药物副作用,避免发生药物所致的严重副反应,另一个目的则是平衡药费和检查费,也是避免医院“以药养医”行为。所以,医生考虑的问题很多,不仅仅单纯是治病这一件事。检查费用的具体数额要根据不同病情和不同药物决定,相信医生会合理选择。患者:非常感谢您的答复!谢谢!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我也感谢你的理解。患者:苗医生!您好! 请问有没有洞悉焦虑症这种毛病啊应该怎样治疗呢是不是要服用较有疗效的抗焦虑药啊我经常想到以前做过的一些丑事,深怕被人知道经常是害怕又焦虑感觉没脸见人经常是自己折磨自己想到那些就有害怕洞悉的恐惧感不知道该怎么办请苗医生帮我指点一下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继续治疗这些症状会完全消失的。患者:谢谢!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好的。患者:苗医生!您好!请问晚上睡觉之前产生紧张,心慌该怎么办?服用阿普唑仑能预防吗?昨天晚上不知怎的又开始产生焦虑心慌,好难受!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的。以前服用量较大的氯氮平会引起心慌,但现在我已经把它减到了最少量,每天4片。其它有利培酮每天一毫克。一直以来都没有再产生心慌,不知怎的,昨晚又产生心慌。如果每天晚上都这样,那多难受啊!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这样的症状似乎是焦虑发作,可以试用阿普唑仑治疗。患者:谢谢!患者:苗医生您好!我知道您的医术很高!很多病人都想找你看病。我也不例外。我相信您的医术。但是药费太贵让我望而却步!其实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有分裂情感障碍。(那是大概在1992年的时候。我才17岁。)但是当时的医生并不高明,只是把我当成是多滤,忧郁症来治疗,开了多滤平和阿米替林。但这两种药根本没能治好我的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如果当初他们懂得开氯氮平给我,也许我不会那么严重。不知道我现在全心投入治疗,能把病情减少到多轻?分裂情感障碍能治好吗?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你的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把握回答,但只要是规范系统治疗,获得良好疗效的机会很大。据我所知,治疗药物有多种选择,费用差异也颇大。例如使用氯氮平治疗的药费很低,而奥氮平的费用则高很多。所以,单纯药费并不是你不能承受的开支。至于其他开支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建议你还是积极治疗。患者:谢谢您的答复!我也很希望能积极治疗,但家人说没那么多钱,我也只能坚持服用较便宜的药来控制。希望自己的脑功能不会衰退。只要能控制住就好!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好的。系统规范治疗疗效最好,请坚持。患者:苗医生您好!不好意思又打扰了! 请问服用维思通从每天1毫克增加到每天2毫克,会不会增加药源性焦虑和静坐不能的发生机率?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家人亲戚朋友都嘱咐不要吃太多药,对身体不好,尽量吃少一点,而医生却说要坚持服药。请问哪方说得对?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
第一个问题:如果以往曾经发生过静坐不能,再发生的机会较高。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谁更具备专业知识就听谁的。患者:谢谢!我还是按照现在的剂量继续服药吧。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好的。患者:苗医生您好!不好意思又打扰了!我服用了您开的药应该大概有一个月了吧,我感觉自己没有抑郁,但还是有些不稳定的自卑感。上街有些紧张害怕,没有安全感,容易受到声音的惊吓,怕脑袋发出信号,我心里一直坚信人的脑袋会发信号的,散播思维,当然这是脑袋产生病变才会的。有时别人大声发笑感觉就象在笑自己一样。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我记得曾经告诉过你,你的病程较长,治疗过程要较长,目前还不是达到最佳疗效的时间,请继续治疗。患者:好的!谢谢您!患者:苗医生!您好!请问我是不是要把氯氮平每晚减一粒(从四粒减到三粒),直到复诊那一天?(我需要服用氯氮平才能入睡,不知道为什么。好多次想把它停掉或换其它药都没有成功。)象我这种失眠有得治吗?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是得,我记得把氯氮平的剂量减少了25毫克。患者:感觉自己对声音很敏感,神经很脆弱,不用说咳嗽,吐痰,打哈欠,就算是一点点的小小的声音都能感受得到神经的跳动,很容易受惊吓。也许是我发病的时候头脑太过用力把自己的思维发送出去的原因,把声音刻在脑海里了,洗不掉了。最遭殃的是,家人还在逼着找工作。真惨!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
工作对你有意义:在工作时你至少可以转移注意力,这有助于减轻你的焦虑。你说的这些表现是焦虑症状,如果较为严重,请在周三来复诊,我会调整药物。患者:不是非常严重,只是出门较严重一点,一出门就紧张了,脑神经绷得紧紧的。在家里比较稳定。非常感谢您的回讯!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继续治疗!患者:可能我说得严重过头了。只是人比较胆小,一出门经常都是小心翼翼的,对身边经过的陌生人比较警惕,害怕被陌生人吓着,一个人踩着单车到处走,感觉还是舒畅的。非常感谢你!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好的,继续。患者:忠心祝愿苗教授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工作顺顺利利!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
谢谢!祝你早日康复!患者:苗教授!春节好!我这几天晚上睡眠时不知怎的出现很多幻听(可以听见很多人在讲话)甚至有些分辨不出声音是真的还是假的。前一段时间减了一片氯氮平感觉还好好的。不过清醒不睡的时候感觉还很好,没有什么幻听什么的。请问我现在应该怎么做?会不会是暂时的幻听?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如果是入睡前的幻觉可以不必在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减轻。如果问题较严重,请及时就诊。患者:昨晚还算睡得好好的。奇怪!可能是偶尔性发作吧?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所以,要习惯一些“不请自来”的变化,不必事事都在意,你会活得更自在。患者:首先接受自己,接受了,就什么都不怕了。其次要坚强。我深有体会。我意识到了,希望能保持这种状态。非常感谢您的指点!广州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好的。
这是困扰很多朋友的问题。
有些人开3-4年,甚至1-2年就考虑换车了。
有些人可能开了10多年还没换。
一辆汽车寿命到底能开多久?
其实汽车开个200万公里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所以你在国内听说的那些30万公里的家用轿车真不是什么牛逼的事情,更别说你在二手车市场那些10万公里以内的车了。那国内的车的汽车寿命一般能达到多少呢?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国内机动车报废制度:
(一)小、微型出租客运汽车使用8年,中型出租客运汽车使用10年,大型出租客运汽车使用12年;
(二)租赁载客汽车使用15年;
(三)小型教练载客汽车使用10年,中型教练载客汽车使用12年,大型教练载客汽车使用15年;
(四)公交客运汽车使用13年;
(五)其他小、微型营运载客汽车使用10年,大、中型营运载客汽车使用15年;
(六)专用校车使用15年;
(七)大、中型非营运载客汽车(大型轿车除外)使用20年;
(八)三轮汽车、装用单缸发动机的低速货车使用9年,其他载货汽车(包括半挂牵引车和全挂牵引车)使用15年;
(九)有载货功能的专项作业车使用15年,无载货功能的专项作业车使用30年;
(十)全挂车、危险品运输半挂车使用10年,集装箱半挂车20年,其他半挂车使用15年;
(十一)正三轮摩托车使用12年,其他摩托车使用13年。
对小、微型出租客运汽车(纯电动汽车除外)和摩托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严于上述使用年限的规定,但小、微型出租客运汽车不得低于6年,正三轮摩托车不得低于10年,其他摩托车不得低于11年。
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大型非营运轿车、轮式专用机械车无使用年限限制。
即大部分家用机动车,也就是性质为“非营运”车辆,强调属性为9座(含9座)以下非营运载客汽车(包括轿车、含越野型),非营运的小、微型汽车无使用年限。
超过15年以后每年必须检验2次,检验不通过的,则强制报废。
若不足15年,但行驶里程达到60万公里的,会被引导报废。
如果你汽车不是营运用的,就是无使用年限,但是当超过15年以后每年必须检验2次,检验不通过的,则强制报废。
如果你的汽车不足15年,但行驶里程达到60万公里的,会被引导报废。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你的车可以无限长的开?
当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汽车与环保相互挂钩着。
随着环保政策的越来越严格,一些未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汽车没法经过年审,或者标为黄标车,有些城市或者城区没法进去。
比如现在北京堵在淘汰国一国二的黄标车,如果你硬开着上路可能还要被罚款。
而国四排放标准的汽车在国内经济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已经不能上牌和过户,你只能自己开了。
当然撇开国内的排放制度和报废制度,一部车的真正寿命,还是和汽车制造厂家的制造工艺水平直接相关的。
有些车你开不到5万公里就开始闹各种毛病,10万公里后、15万公里后发动机需要大修的也不再少数。车
辆毛病多了,你也懒得修了,就直接换了。
即便汽车制造工艺高,但是你不会细心保养,再加上如果你长期使用油品不佳的汽油、机油也不利于你保养自己的爱车,所以你在国内也很少见到使用现象超过60万公里的汽车。
如果说国内什么车能跑最长的里程那就是出租车了。
以一天跑400公里,一年也就15万公里,6年能达到90万公里。
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到19世纪臭名昭著的医生伊萨克·贝克·布朗,人们认为妇女的痛苦和疾病是因为一个“游荡的子宫”,也就是希腊语翻译“歇斯底里”,“这意味着‘从子宫中获得’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指的是那些遭受各种不适的妇女,从精神疾病到性变态, 缺乏,甚至偏头痛,从古至今,医生们一直在为自己的道德和治疗准则而斗争
这就产生了多种技术和机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骨盆 的临床和不舒服行为,甚至
尽管如此,这些疗法从未提供治愈方法,无论医生做了什么,一个不满意和不舒服的女人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歇斯底里症被认为是完全恶魔附身的前兆,导致牧师必须执行驱魔和根除该地区潜在的巫师
歇斯底里症作为一种症状的信念一直延续到欧洲医学界,并随着每一个世纪的发展扩展到包括更多的症状,直到20世纪初,歇斯底里症才因其过度的使用和诊断而逐渐消失
尽管在现代时代癔症已不再相关,但仍有一种“游走子宫”的紊乱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式存在,尽管诊断和症状不一样,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当子宫内膜和细胞开始扩张并在不应该发生的区域生长时
按照现代临床的定义,这简直就是一个游荡的子宫,歇斯底里怎么会持续这么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研究它的历史,如1880年描述的歇斯底里的妇女
(Damiens
rf/Public Domain),它最显著的表现在希波克拉底在他的希波克拉底语料库中的著作中
在他最早的著作中,歇斯底里症是一种子宫疾病,可以通过 和锻炼来治疗,一般认为子宫可以在体内和全身运动,这取决于妇女的健康状况
根据当时的希波克拉底医生的说法,子宫本身就像一种动物,由于缺乏男性种子的灌溉,它会在体内寻找寒冷潮湿的地方
子宫游荡的天性造成了情感和身体上的折磨,直到子宫本身找到了慰藉
这导致女性出现晕厥、月经痛和言语不连贯
希波克拉底医生开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通过 区域放置香甜的气味,通过鼻子放置污秽的盐,以引诱子宫回到妇女的下腹股沟
然而,到了公元1世纪,哲学家塞尔苏和萨罗诺斯认为,癔症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
伴随着用香油 生殖器,运动和放松现在被添加到歇斯底里的治疗中,几百年来歇斯底里的定义在其多方面的解释中一直是相似的
据当代学者雷切尔·梅因斯(Rachel Maines)介绍,到了中世纪,大多数症状包括体液充血、紧张、失眠、腹部沉重感、肌肉痉挛、呼吸急促、食欲不振或 减退、要求苛刻、引起麻烦和性满足不足,“歇斯底里”的名字改为“子宫窒息”
在后来接近公元11世纪的文献中,婚姻和 达到 成为治疗这种症状的不言而喻的方法,尽管大多数中世纪的医生由于害怕被要求对女性病人施行这种方法而犹豫不定
尽管大多数女性更愿意让她们的丈夫或助产士来进行治疗,但1860年水 作为治疗癔症的一种方法
(劳拉斯库德/公共领域),在12世纪的欧洲,大多数医生依靠柏拉图和希波克拉底的希腊经典来诊断大多数疾病
现在,子宫歇斯底里症的其他诊断包括“保留血液或腐败和有毒的子宫体液,这些体液应该像医生特罗图拉所说的那样被清除掉男性睾丸旁的种子一样被清除”然而,在未来的几年里,当先前的方法不起作用时,对魔鬼的恐惧将成为极端治疗癔症的工具
13世纪的欧洲对癔症的定义并无不同,直到现在才建议寡妇和修女参与治疗癔症,以平衡体液和情绪这些人的稳定性
然而,首选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婚后 ,以及 技术
然而,如果这些方法不起作用,另一种最极端的解释将是恶魔的超自然折磨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歇斯底里症不能用老式的方法治疗,那么症状是由巫婆巫婆造成的恶魔性占有的开端
所谓恶魔最令人向往的受害者是患有抑郁症的年轻妇女、单身妇女、被视为困难的妇女和老年妇女,歇斯底里导致的恶魔占有,1858
恶魔占有的概念源于对当时存在的精神疾病的误解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医生认为恶魔附身的女人,或者说恶魔附身的女人的特征是一致的:抽搐,增加的智力伴随着透视和自发的震颤,健忘症和极端的情绪失衡
一旦确诊,普遍的假设是,有另一个女巫造成了对受苦病人的占有,将需要找到,以扭转它
根据中世纪的教规,任何妇女遭受歇斯底里或恶魔财产被认为是无可指摘的行动
因此,歇斯底里的女性罪犯,或者在极端的情况下,“被附体”将被送到牧师那里去驱魔,而不是接受审判
唉,如果驱魔不起作用,让女人平静下来,那就意味着她们无法生活,牧师们害怕被恶魔的财产夺走,直到17世纪末,人们才逐渐不再相信这些不寻常的“财产”,在17世纪,歇斯底里症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女性疾病出现在医学界
然而,改变的是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在这段时间里,关于癔病的医学思想正被研究成一种心理性的大脑疾病,而不是一个游荡的子宫
法国医生菲利浦·皮内尔是最早对病人进行更人性化的心理研究的医生之一,他认为这种病是癔病,在某种程度上是女性精神病,是由性挫折引起的精神不稳定
尽管诊断开始改变,但治疗方法仍然不变
Pinel也相信 的形式是为了给大脑带来平衡,歇斯底里被认为是由睡眼症和其他精神不稳定引起的
(robertwaghorn/Public Domain)在18世纪,歇斯底里症的症状将扩大到也包括疑病症男性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它仍然被认为是一种妇女疾病,因为大多数医生认为,在19世纪,它不仅与妇女的精神状态有关,而且与女性的性器官同时有着深刻的联系,西方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恐惧,不仅包括患上歇斯底里症,还包括对梅毒等无法治愈的性疾病的担忧
19世纪社会普遍存在这种恐惧,因此对这种情况的极端治疗方法也是如此
在19世纪,对快乐和自我的渴望会被视为可怕的,尽管在前几年,歇斯底里被认为是唯一女性化的,并且直接与她们的性器官联系在一起,但当时的实践者现在觉得歇斯底里是一种更消极的极端状态,使得“……女人很难,自恋,易受影响的、易受暗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和不稳定的
更不用说懒惰、自我放纵和欺骗、渴望同情、对隐私和独立有着不自然的渴望……(Donkin,1892年),医生们害怕他们通过工作而不是 来宣扬性放荡的概念
因此,在19世纪,有一种极端的治疗方法,虽然不是很受当时大多数医生的欢迎,为了防止女性 而进行 切除术( 的包皮环切术),并因此隔离了大多数女性所面临的所谓歇斯底里、妇科或1822症状的问题来治疗歇斯底里的医生经常做 切除术
(Morgoth666/Public Domain)19世纪的妇科医生,如伊萨克·贝克·布朗(1812-1873),他也是伦敦医学会的主席,认为 对歇斯底里、癫痫和狂躁抑郁症负有全部责任
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通过手术切除他所认为的“非自然的 ”即 ,那么所有女性所面临的问题都将不复存在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当时大多数医生认为,精神和情感障碍与女性生殖器官直接相关通过简单地移除它们,女性就会变得顺从和值得信赖
然而,到了1867年,这已经不适用了
然而,到了19世纪下半叶,治疗癔症的新的、更技术化的方法将分离疾病的性方面,并使医生免受 的猥亵行为
这将以医学振动器的形式出现,正如学者雷切尔·缅因在她的研究中所探索的那样,有一个可以无限期开发的市场
作为学者,雷切尔·缅因理论认为,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医学从业者在女性身上实践医学 技术病人直到他们达到性 ,以最临床和最不浪漫的方式,1918年的一个广告与几个机械振动器模型,发展到治疗癔症
(PawelMM/Public Domain),通常情况下,病人的大多数丈夫和家庭成员都会和医生在同一个房间里对她进行 直至达到
如前所述,由于这一行为的性变态性质,医生拼命地向病人的丈夫或助产士推荐这项技术,而不是直接自己进行治疗
随着患者症状的不断恢复,机械自动化又促进了另一项技术的发展
,梅因的观点是,这种工具不仅是医生进行 的更好选择,而且在医疗收入方面也是一种非常有市场的工具:“歇斯底里的妇女代表着医生一个巨大而有利可图的市场
这些病人从未康复或死亡,但仍需要治疗
”(Rachel Maines,1999年),尽管有缅因州的假设,许多其他学者认为这是对事实的歪曲解释
其他学者选择将振动器的历史和歇斯底里的历史作为当今学术界存在的两个独立的、相互竞争的理论,到二十世纪初,由于过度概括的诊断,歇斯底里症患者的数量急剧下降
在21世纪,歇斯底里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在几百年内,游荡的子宫和歇斯底里的定义似乎泰伊有点始终如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症状被添加到疾病中,以解释更多无法解释的精神疾病,然而,主题和治疗似乎一直保持不变,直到本世纪初
直到那时,歇斯底里症才逐渐被淘汰,以便对疾病做出更科学、更具体的定义
尽管可以说,医学技术和思维的进步是社会成熟的原因,但这可能是由于妇女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权利
上图:歇斯底里是一个用于诊断流浪子宫的术语,一种被古希腊人烙上烙印的女性医疗状况
一)技术措施
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时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对热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尽量布置在车间外面;②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天窗下面;③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④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⑤使工作地点易于采用降温措施,热源之间可设置隔墙(板),使热空气沿隔墙上升,经过天窗排除,以免扩散到整个车间;⑥热成品和半成品应及时运出车间或堆放在下风侧。
2、隔热: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尤其以水的隔热效果最好,水的比热大,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
3、通风降温:
①自然通风,通过门窗和缝隙进行自然通风换气,但对于高温车间仅靠这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②机械通风:a采用局部或全面机械通风或强制送入冷风来降低作业环境温度;b在高温作业厂房,修建隔离操作室,向室内送冷风或安装空调。
(二)保健措施
1、给饮料和补充营养:高温作业工人应该补充与出汗量相等的水分和盐分,饮料的含盐量以015%-02%为宜,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适当增加高热量饮食和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和钙等。
2、个人防护:高温作业工人的工作服,应以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按照不同工种需要,还应当配发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手套、鞋盖、护腿等个人防护用品。
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该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血管舒缩调节机能不全、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明显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疤痕患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三)组织措施
1、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高温作业卫生标准搞好防暑降温工作,如按照《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1997)中的方法和标准,对本单位的高温作业进行分级和评价,一般应每年夏季进行一次。
(2)宣传防暑降温和预防中暑的知识。
(3)合理安排工作时问,避开最高气温。轮换作业,缩短作业时间。设立休息室,保证高温作业工人有从分的睡眠和休息。
每个人从出生起,都是正常的,每个人成长中,都有不同的故事,所以,双向 情感 他也是经历过,常人没的烦恼,无论家人和亲戚朋友,都要多关心他,多给他的爱,尽量不要去重伤他,其实,得这种病的人也很痛苦,我们不能当笑柄来刺激他。
躁狂时,话多,没耐心,容易冲动。去年经过电击治疗12次,躁狂消失了,人理性多了,认知力也提升了,现在可以做些没压力工作,洗车工。
干过很多自己都不相信是自己干的事儿。
1打 游戏 (王者荣耀)疯狂连胜和拿人头,手速特别快,虽然平时手速也快但是反应并没有那么快。
2学习的时候特别带劲感觉自己是个永动机。
3未成年收到某银行黑卡邀请,就是那种刷12次免年费,乘飞机保险超高,然后额度超高的卡(当然其实并没有多大用)但是觉得自己非常牛皮。评论有人问了我就详细说了,这个卡算是中信一个“骗局”吧,全称好像是什么骑士黑卡,总的来说就是没啥用,有点像收拢资金的,大家不要被骗了。ps幸好我那时候觉得我银行卡一年都不怎么用就没管
4连续一周每天只睡4h以下,但一点也不困。
5把十几年来对父母的怨恨和不满全部一股脑发泄出来。特别凶狠,我爸妈当时被我吓傻了,实际上我确实把很多话说了出来,比如对我期望太高等等。不过我爸妈还是比较好的,总体较开明。
6被害妄想症以及幻想奇异的故事。就突然觉得人其实是不会死的(我也不知道tm我当时怎么想的),所以死亡只是一个骗局。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许已经超级大了,而且我甚至脑补了我爷爷奶奶几百年前从欧洲行商到东亚安居的脑瘫故事。然后因为不死,所以可以换伴侣,容貌定期变年轻……汗……我现在想想太羞耻了什么东西。然后我爷爷确实不确定我太公到底叫什么因为很多zzmingan原因换过很多个名字,然后我就突然觉得其实那些都是我爷爷自己用过的名字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太爷爷。我觉得我脑子真的躁狂坏掉了。然后我觉得要杀了这些长生不老的人才行…不然会害我,我不想活那么久。
7冲动购物。压岁钱比较多,购物车直接清了十几样吧,又托朋友买了双yeezy500,在此之前没买过超2k的鞋,最贵是Nike的vaporMax。
8给老朋友发莫名其妙的消息,大体内容是在拉几百年前的(夸张说法)破红线…后面那个男性老朋友问我是不是疯了…我也觉得我疯了…
9将宇宙简单的用一些图形和文字表示了出来,现在看了感觉很后现代主义hh但是其实很恐怖,我当时画完对我爸说,爸,我画完这些我就可以死了我没有遗憾了,这些是我想对后人说的。?…???
10被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还有皮影戏搞得神志有点不清。那时候我爸很担心我就和我聊天,我就和他说了这个理论,说的时候我应该是用超我那种层次说的。然后我爸说他年轻的时候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也很困惑心里很难受,然后我俩就开始用本我进行交流,那时候我们已经没有父女关系了,感觉就是两个灵魂,那种感觉我从来没体会过后来也没再体会过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到这有相似经历。就是我和我爸开始讨论一些比较大的事情,还有很多理论,然后感觉像是两个上世纪或者更早的两个灵魂再次相遇一样。就真的很奇怪的感觉,然后我爸突然就对我说了一句话,那种语气和内容就感觉我俩是很早以前认识然后相逢,他说你现在过得也还不错吧,我说还行吧你也不错。详细的内容其实还有一点,但意思是这样。然后我们当时是在卫生间里,就像是一个本格吧,然后走出去之前我们都回过神然后我爸突然说了一句类似于准备回到自我状态的话,他说出去(出卫生间)以后不要和你妈妈说你说的这些什么理论妈妈会担心你的,乖。就像两个灵魂复位到家庭角色里一样。特别恐怖。
没有这种经历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3—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1903年出生于德国法兰 爱利克·埃里克森
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姓爱里克森。 爱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由此想来,为什么“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不足为怪了。 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总的说来,爱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杰出的学生,但他却有艺术天赋。
人生转折
1927年是爱里克森一生的转折点。那年,他受一位名叫彼德·波罗斯的老同学的邀请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该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子女。开始,他是以艺术身份受聘的,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最后,安娜·弗洛依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培训当儿童精神分析者。爱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议,以每月支付七美元培训费的条件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训练。安娜·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他父 爱利克·埃里克森
亲的理论不同,在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建,这对爱里克森产生深刻的影响。1964年,爱里克森把自己的《洞察力与责任感》一书呈现给安娜,以表对她的感激之情。 形势对爱里克森十分有利。他被邀加入一个当时被医疗机构拒之门外的团体。通过参加这个“遗弃者”的组织,使他能作为一名“局外人”保持自己的同一性。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团体的职能是帮助烦恼不安的人们,所以他起码能够间接地满足继父希望他当一名医生的愿望。 他大学预科毕业时获得的一份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接受安娜·弗洛依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是他所获得的唯一的正规学校。因为爱里克森没有获得高级学位,所以他完全可以成为弗洛依德所认为的精神分析家不必攻读医科专业主张的一名典型范例。 1929年,爱里克森与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师琼·谢尔逊结婚。1933年为了对付纳粹日益加剧的威胁,爱里克森(已两个孩子)全家迁居丹麦,后又迁往麻省的波士顿,在那里,他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开业。 除了私人开业外,爱里克森还在亨利·墨里主持的哈佛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爱里克森被哈佛医学院录取为心理学哲学博士候选人,但只有几个月他就放弃了这个意图。 1936年到1939年间,爱里克森在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系医学院任职,在那里,他研究了正常儿童和情绪紊乱的儿童。也约在这一时期,他与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和玛格丽特·米德有了交往,1938年,他前往南达科苏语印第安人的松脊居住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了苏语印第安人抚育子女的实况。诸如此类的人类学研究使爱里克森进一步认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极其强烈地渗透到他整个理论中。 1939年,爱里克森迁居加利福尼亚洲,在那里他担任了加利福尼亚研究所的研究助理。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心 爱利克·埃里克森和妻子
理学教授,但在1950年时他因拒绝在效忠宣誓上签字,而被免去教授职务。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他“政治可靠”,又重新授予他心理学教授,但是爱里克森拒不接受,因为其他教授也因同样的“罪名”被免职了。 1950年,他离开加利福尼亚洲,同年出版名著《童年期与社会》,该书高度地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书中还详尽地论述自我的功能,创立了路线在被人称为新学科的“自我心理学”。1951年到1960年,爱里克森居住于麻省的斯多克桥,他在那里担任了奥斯丁——里格斯中心的高级会诊医生和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 1969年,爱里克森回到哈佛医学院,在那里担任人类发展学教授,并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这是一门深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
编辑本段著作
1950 《儿童和社会》 1958 《少年路德: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64 《领悟与责任》 爱利克·埃里克森
1968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1969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1973 《共同点的研究》 1974 《新的同一性维度》 1975《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 1977 《玩具和理由:经验仪式化的阶段》 1979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一种新观点》 1982 《生命周期的完成》 1986 《老年人的重大事件》
编辑本段自我发展理论
概述
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论 Epegenetic principle 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爱利克·埃里克森理论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爱利克·埃里克森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阀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 ——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第六阶段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第七阶段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 爱利克·埃里克森
。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阶段 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埃里克森在分析每个阶段肘,都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例如,他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对任何人都信任,不信任感也有一点用处,有了不信任感后,对于外界的危险会有一种准备,对于外界不愉快的事情可有一种预期,否则一遇社会挫折就感到不可思议或束手无策,不利于自我的成长。但埃里克森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信任与不信任感要有一定的比例,信任感应该多于不信任感,以有利于心理发展。 他还认为,自主感也不能无限制地发展,也必须有—定的怀疑感与羞耻感,如果过分相信自己,以后就不容易适应社会准则,变得独断孤行。埃里克森认为,自主感应强于怀疑感与羞耻感。儿童的勤奋感中也应该有一点失败的经验,以便今后能经受住失败的挫折,但又不能过分地经常地遭受失败,经常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总结
以上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到自我的形成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也可以看到自我与社会生活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的八个阶段是他临床经验的总结,尚缺乏严格的科学事实作依据,但比起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生物学观点来,侧重了社会文化因素在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他的理论有相对的合理性,在西方心理学界有相当太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在具体的年龄段上的划分有些偏前,因此如果我们看到自己所属的心理发展阶段小于自己的生理年龄时不必沮丧。
编辑本段同一性渐成说
理论基点
埃里克森理论形成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萧条以及社会活动,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病态。埃里克森面对社会现状,深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不足以应付当时的社会需求,于是,他沿着安娜.弗洛伊德强调自我的适应性功能的路线,创立了新的精神分析学说。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中的人格结构,即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过程转到自我过程,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扩展到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转移到现实关系中。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地和社会的三 爱利克·埃里克森
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按主要冲突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他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双极相互斗争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个人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的过程中,按次序向下一阶段过渡。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未来人格和生活的具体方面。如果而提在某一阶段未能很好解决发展任务,那么,儿童也可以由此获得克服不适应发展的机会,通过教育在下一阶段得到补偿。
概念解读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同一性是一个中心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提出有关同一性的见解,在1950年出版(1963年修订)的《童年与社会》中对人格发展和同一性概念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在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更是对同一性渐成说作了详尽阐述。 关于同一性的概念。埃里克森说:“迄今为止,我已审慎地在几种不同的含义上一用了统一性这一名词。有一时期他似乎指的是个人独特性的意识感,另一时期指的是经验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再一时期指的是集体理想一致。”自我发展最初是通过心力内投和投射的过程产生的,继而是通过自居作用,再后是通过同一性的形成而实现的。这些途径并不是自我发展的阶段,而是自我形成和转化的形式。这里所讲的心力内投是指儿童早期将父母的命令和表象加以的结合,它有赖于儿童与成人(主要是母亲)在照看过程中因满意而产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最初的情感共鸣为自我提供了一个安全支柱,从而又延伸到另一支柱,即儿童最初所爱的“对象”。儿童晚期和青年早期的自居作用为儿童提供了有意义的角色层次,形成同一性。但心力内投和自居作用都不能说明真正的同一性。真正的同一性,不是前二者的总和,而是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说得通俗些就是讲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的间断性加以沟通和整合。“从发生的观点来看,同一性形成的过程的发生就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完形(即结构,编著者注)——在整个儿童期中自我经过连续的综合和再综合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完形。正是这个完形把制度的赋予、特质的里必多需要、有利的能力、有意义的自居作用、有效的防御、成功的升华作用以及连贯性的角色逐渐地整合了起来。”埃里克森认为,“只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同一性才标志着青年过程的结束,而且以才是进一步成熟的一个真正条件。”
分类
根据不同的纬度,可以将同一性作不同的分类。例如,相对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存在着个人同一性与集体同一性,从意识与无意识的角度看,可分有自身同一性(一个人对“我”的身体、人格、各种角色的意识)与自我同一性(属于无意识的、能意识得到它的工作,却一时不到它的本身和过程)等。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的自我疆界之一。与自我同一性相对立的概念是同一性混乱,表现为儿童在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