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这首诗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元日这首诗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全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编辑本段]词语——元日  词意探源:  (1)指吉日。《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颜师古注:“元,善也。”  (2)指正月初一日。《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编辑本段]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编辑本段]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编辑本段]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编辑本段]古诗今译  鞭炮响转眼间一年一过,  屠苏酒暖心房春风吹拂。  旭日升千门万户多明亮,  人人把新桃符换旧桃符。  [编辑本段]名句赏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赏析三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作者介绍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 江西省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编辑本段]  历史评价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梁启超的《王安石传》,他说:“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的写照。[编辑本段]  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编辑本段]  文学家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 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添加评论(0)

我是海中一片云 | 2009-11-21 15:01:18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元 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简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理lǐ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

古代指狱官、法官

笔画数:11;部首:王;笔顺编号:11212511211笔画顺序:横横竖横竖折横横竖横横

详解

理lǐ动同本义〖carveandpolish〗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说文》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韩非子·解老》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战国策·秦策三》治理;管理〖administer〗不可胜理。

《战国策·秦策一》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吕氏春秋·劝学》夫能理三苗。

《淮南子·原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诸葛亮《出师表》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黄宗羲《柳敬亭传》为天下理财。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理事自若。

《后汉书·卓茂传》又如:当家理事;理官;理民;理国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putinorder〗分茧理丝。

《晋书·左芬传》当户理红妆。

《乐府诗集·木兰诗》又当窗理云鬓

又如:理妆;理丝;理鬓;理顺处理,办理〖treat;handle〗。如:料理;理七;理狱温习;熟习〖review;revise〗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古诗十九首》又如:理书;理乐;理曲奏起〖play〗。如:理音;理丝;理乐区分;辨别〖distinguish〗理道之远近而致贡。

《荀子·王制》又如:理音理睬,理会〖payattentionto;noticeof〗只顾玩笑,并不理他。

《红楼梦》又如:不理;理值;理识申诉;辨白〖appeal〗。如:理诉;理说;理辨修缮〖repair〗。如:理葺;理楫操理〖manage〗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理lǐ名纹理;条理〖veins;grain〗井井兮有其理也。

《荀子·儒效》璧袭无理。

《淮南子·览冥》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说文解字·叙》圭形石质,苍色腻理。

刘禹锡《砥石赋》又如:理比;理路法律;司法官〖law;judge;justice〗弦子旗为理。

管子·小匡》遂下于理。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如:理刑厅道理,义理〖reason〗井井兮其有理也。

《荀子·儒效》恶积祸盈,理至焦烂。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势不同而理同。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庄子·秋水》理实如兄言。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天下之理得矣。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验之以理。

《吕氏春秋·慎行论》理无专在。

清·刘开《问说》又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又如:无理;在理;理致;理窟;理顺事理〖reason〗。如:理趣使者〖emissary;envoy;messenger〗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左传·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媒人〖matchmaker〗吾令蹇修以为理。

《楚辞·屈原·离骚》自然科学与物质世界和其现象有关的这种知识〖naturalscience〗。如:理工科物理学〖physics〗。如:数理化通“吏”。狱官〖prisonofficer;jailer;warder〗孟秋之月:命理瞻伤。

《礼记·月令》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史记·循吏列传》理lǐ形治理得很好〖orderly〗本事不理。

《荀子·天论》运极则化,理乱相承。

《后汉书·蔡邕传》一切治理,威名流闻。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理财lǐcái〖managemoneymatters;administerfinancialtransactions〗管理财物当家理财理财能手理睬lǐcǎi〖payattentionto;showinterestin;takecognizanceof〗对别人言行给以注意并表示态度没人理睬这事理当lǐdāng〖should;oughtto〗∶应当;理所当然理当如此〖shouldbear〗∶应该承当这都是为臣的理当理短lǐduǎn〖indefensible〗没理不能做理短的事理发lǐfà〖haveahaircut;haveone'shaircut〗剪发和形成发型的动作或过程理发师lǐfàshī〖barber〗∶以剪发、饰发、剃发、修剪胡须、为妇女美容以及有关服务项目为职业的人〖hairdresser〗∶以为妇女理发和美容为职业的人理该lǐgāi〖should;oughtto〗按理该着;应当您身体不适,理该休息几天理化lǐ-huà〖physicsandchemistry〗物理与化学理化特性理会lǐhuì〖understand;comprehend〗∶明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takenoticeof〗∶注意人家求了半天,他也不理会〖payattentionto〗∶关心;在意儿子死了,他会一点不理会〖argue;debate;discuss〗∶评理和你官司里去理会。

《水浒传》明日与他理会〖dealorcopewith〗∶料理;处置你去理会一下〖method;way〗∶办法慌做一堆,正没理会〖dealwith〗∶应付他如今来这里理会差遣理解lǐjiě〖understand;comprehend;apprehend;follow;grasp;perceive〗据理了解理科lǐkē〖sciencedepartmentinacollege〗教学上对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学科的总称理亏lǐkuī〖unjustifiable;beinthewrong〗理由不充足,没有道理自知理亏理亏心虚lǐkuī-xīnxū〖feelapprehensivebecauseoneisnotonsolidground;benotonsolidground;haveaguilityconsciencebecausejusticeisnotonone'sside〗因理由不充分而担心理疗lǐliáo〖physiatries;physiotherapmodality;physicaltherapy〗物理疗法用的若干方法中的任何一种理乱lǐluàn〖orderorlackofit〗∶治与乱理乱对立〖bringorderoutofchaos〗∶治理整顿纷乱拨正理乱理论lǐlùn〖theory〗在某一活动领域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概念或原理对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理想的或假设的一系列事实、原理或环境当法律和秩序还处于理论而未成为事实的日子里从对事实的推测、演绎、抽象或综合而得出的〖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现象的性质、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在学习速记时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时期理论lǐlùn〖reasonwithsb;argue〗∶讲理;计较合他家里理论〖payattentionto;acknowledge〗∶理睬别理论他〖handle;dealwith〗∶处理书札多,每日理论不下理论家lǐlùnjiā〖theorist;theoretician;theorizer;ideologist〗讲理论的人;从事推理思维的人;建立理论的人理屈lǐqū〖indefensible〗理亏;不合道理他觉得自己有点理屈,没再说下去理屈词穷lǐqū-cíqióng〖becondemnedonone'sownshowing;fallsilentonfindingoneselfbestedinargument〗因理亏而无言以对感觉自己理屈词穷,他悄悄地离开了会场理事lǐshì〖memberofacouncil〗∶理事会的成员〖steward〗∶代表团体行使职权并处理事务的人员理事会lǐshìhuì〖administrativecommittee;boardofdirectors;council〗为协商、征求意见或讨论问题而召开的会议经选举或任命构成或咨询机构或拥有一定权利的组织理顺lǐshùn〖harmoniousrelationsbetweenallitsparts〗使各方面、各部门的关系协调一致理所必然lǐsuǒbìrán〖amatterofcourse;asitoughttobe;itstandstoreason〗从道理上讲,必定会如此的若有始也,则不能为终,唯无始也然后终始无穷,此自是理所必然。

《弘明集·郑道子神不灭论》理所当然lǐsuǒdāngrán〖justifiably;amatterofcourse;asitoughttobe;bebothnaturalandright;itgoeswithoutsaying;itiswhatproprietyrequires〗按道理应该如此就把来结识了这位大哥,也是理所当然。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理无专在lǐwúzhuānzài〖truthdon'tgainsolecontrol〗意思是真理不能由某人独占理想lǐ西安ǎng〖ideal;aspiration〗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崇高理想理想派lǐ西安ǎngpài〖idealistschool〗西方一种艺术流派虽理想派之作。

蔡元培《图画》理想主义lǐ西安ǎngzhǔyì〖idealism〗文学艺术上的一种理论或实践,认为理想的或主观的美的类型或形态比实际或感觉到的更美,或者认为想象比对真实的忠实复写更好理性lǐxìng〖intellect;reason〗同“理智”理性认识lǐxìngrènshi〖rationalknowledge;cognition〗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把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就会飞跃和升华到这一高级阶段的认识。这种更深刻、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能更有效地指导行动理学lǐxué〖ConfucianschoolofidealistphilosophyoftheSongandMingdynasties〗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理由lǐyóu〖augument;cause;ground;reason;justification〗事情的道理、根由理喻lǐyù〖discourseofreason;justification〗按必要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能力一个不可理喻的畜牲理喻lǐyù〖discourseofreason〗用道理来解说,使人明白不可理喻理直气壮lǐzhí-qìzhuàng〖beintherightandselfconfident;beself-confidentonthestrengthofone'sbeingright;justlyandforcefully;speakwithcompellingargument〗理由充分,言行因而有气势只要我们理直气壮,怕他怎的!理智lǐzhì〖intellect;reason;sense〗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丧失理智

出处

[①][lǐ][《__》良士切,上止,_。]治玉;雕琢。治理;整理。谓治理得好,秩序安定。与“乱”相对。医治。物质组织的纹路。本性。道理;事理。忠恕。参见“理直”。指容止或行动。名分。法纪;法律。治理狱讼的官。掌刑狱的官署。使者;媒人。申诉;辩白。犹顺。辨别,理解。理睬。多用于否定。温习;重提。奏起。通“_”。姓。商末有理徵。见《通志·氏族四》。[②][lài]通“_1”。赐予。

午集上玉字部理;康熙笔画:12;页码:页733第04唐_良止切集____耳切正_良以切,音里。_文治玉也。徐曰物之_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_冥_夏桀之_,金_折廉,璧__理。_用之__,皆_而_文

又_文徐_治玉治民皆曰理。_·周官_道_邦,燮理__。前_·循吏_政平_理

又玉篇正也。左_·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_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___理。易·__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_·平原君__公__曰:公___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_於_,公__於理,__於理,_必受_。皇__世天下之_出於理,_理_入於_,世人以_而入於_,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_·__天理_矣。_理,_性也

又_理也。易·__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_理,故_理也。又_卦和_於道德而理於_。_·中庸文理密察。朱_理,_理也

又_·__理__外,而民莫不承_。_理,容貌之_止也

又玉篇文也。前_·周勃__理入口。唐_·太宗_本心不正,__理皆斜

又增__肉之___理,以其有_理也。_·__薄切之,必_其理。杜甫_肌理__骨肉_

又分也。_·___者,通_理者也。_理,分也。_文分,扶_反

又_也。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__料理。__·桓冲_冲_徽之曰:在府日久,_相料理

又__治_官曰理。_·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_,察__折。_理,治_官也。史_·循吏_李_者,_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屈原·__解佩_以_言兮,吾令蹇修以_理。_使古_蹇修而_媒理也。五臣云:令蹇__媒,以通_理

又姓。五音集__陶_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_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__,其理倒_,故名_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_名。自唐始通中_,_蒙__段四姓,俱僭_帝。至元始臣服中_,__管,及明而亡,改_大理府,__南

又_李通。左_·昭十三年行理之命。_使人也。周_行理以_逆之。_逵_小行人也。孔晁_亦作李。前_·天文志_官左角曰理。史_·天官_作李。考_:〔周_行理以_逆之。周_·地官·小行人孔晁_亦作李。〕_按周_小行人__孔晁作李之文,孔晁乃___者,小行人三字亦_逵___文。今照僖三十年左_疏所引周__,改__逵_小行人也。孔晁_亦作李。

卷一玉部编号:147理,[良止切],治玉也。从玉里_。

(1) ㄌㄧˇ

(2)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

(3)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

(4)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疗。

(5)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

(6)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

(7) 古代指狱官、法官。

(8) 姓。

(9) 郑码:CKB,U:7406,GBK:C0ED

(10) 笔画数:11,部首:,笔顺编号:11212511211

参考词汇

--------------------------------------------------------------------------------

manage natural science pay attention to reason texture tidy up truth

详细注解

--------------------------------------------------------------------------------

〈动〉

(1)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 同本义 [carve and polish]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3) 治理;管理 [administer]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黄宗羲《柳敬亭传》

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理事自若。——《后汉书·卓茂传》

(4) 又如:当家理事;理官(治理狱讼的官员);理民(治理人民);理国(治理国家)

(5) 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put in order]

分茧理丝。——《晋书·左芬传》

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

当窗理云鬓。

(7) 又如:理妆(整理妆饰);理丝(抽理蚕丝);理鬓(梳理鬓发);理顺

(8) 处理,办理 [treat;handle]。如:料理(办理;处理);理七(旧俗人死后每七日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狱(处理讼事)

(9) 温习;熟习 [review;revise]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10) 又如:理书(温习功课);理乐(练习演奏乐曲);理曲(练习歌曲)

(11) 奏起 [play]。如:理音(弹奏音乐);理丝(弹奏弦乐);理乐(奏乐)

(12) 区分;辨别 [distinguish]

理道之远近而致贡。——《荀子·王制》

(13) 又如:理音(辨别声音)

(14) 理睬,理会 [pay attention to;notice of]

只顾玩笑,并不理他。——《红楼梦》

(15) 又如:不理(不闻不问);理值(理睬);理识(犹理睬)

(16) 申诉;辨白 [appeal]。如:理诉(申诉);理说(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17) 修缮 [repair]。如:理葺(修理,修补);理楫(修理船桨)

(18) 操理 [manage]

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词性变化

--------------------------------------------------------------------------------

〈名〉

(1) 纹理;条理 [veins;grain]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说文解字·叙》

圭形石质,苍色腻理。——刘禹锡《砥石赋》

(2) 又如:理比(纹理相次);理路(纹理,纹路)

(3) 法律;司法官 [law;judge;justice]

弦子旗为理。——

管子·小匡》

遂下于理。——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理刑厅(理刑官员)

(5) 道理,义理 [reason]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势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庄子·秋水》

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慎行论》

理无专在。——清·刘开《问说》

(6) 又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7) 又如:无理(没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义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义理会聚处;道理深奥处);理顺(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8) 事理 [reason]。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9) 使者 [emissary;envoy;messenger]

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

(10) 媒人 [matchmaker]

吾令蹇修以为理。——《楚辞·屈原·离骚》

(11) 自然科学与物质世界和其现象有关的这种知识 [natural science]。如:理工科

(12) 物理学 [physics]。如:数理化

(13) 通“吏”。狱官 [prison officer;jailer;warder]

孟秋之月:命理瞻伤。——《礼记·月令》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史记·循吏列传》

〈形〉

治理得很好 [orderly]

本事不理。——《荀子·天论》

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后汉书·蔡邕传》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常用词组

--------------------------------------------------------------------------------

理财

lǐcái

[manage money matters; administer financial transactions] 管理财物

当家理财

理财能手

理睬

lǐcǎi

[pay attention to; show interest in; take cognizance of] 对别人言行给以注意并表示态度

没人理睬这事

理当

lǐdāng

(1) [should;ought to]∶应当;理所当然

理当如此

(2) [should bear]∶应该承当

这都是为臣的理当

理短

lǐduǎn

[(of actions,arguments) indefensible] 没理

不能做理短的事

理发

lǐfà

[have a haircut; have one's hair cut] 剪发和形成发型的动作或过程

理发师

lǐfàshī

(1) [barber]∶以剪发、饰发、剃发、修剪胡须、为妇女美容以及有关服务项目(如整治脸部或头顶或以前从事牙医和外科术)为职业的人

(2) [hairdresser]∶以为妇女理发和美容为职业的人

理该

lǐgāi

[should;ought to] 按理该着;应当

您身体不适,理该休息几天

理化

lǐ-huà

[physics and chemistry] 物理与化学

理化特性

理会

lǐhuì

(1) [understand;comprehend]∶明白;理解

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

(2) [take notice of]∶注意(多用于否定)

人家求了半天,他也不理会

(3) [pay attention to]∶关心;在意

儿子死了,他会一点不理会

(4) [argue;debate;discuss]∶评理

和你官司里去理会。——《水浒传》

明日与他理会

(5) [deal or cope with]∶料理;处置

你去理会一下

(6) [method;way]∶办法

慌做一堆,正没理会

(7) [deal with]∶应付

他如今来这里理会差遣

理解

lǐjiě

[understand;comprehend; apprehend; follow; grasp; perceive] 据理了解

理科

lǐkē

[science department in a college] 教学上对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学科的总称

理亏

lǐkuī

[unjustifiable;be in the wrong] 理由不充足,没有道理

自知理亏

理亏心虚

lǐkuī-xīnxū

[feel apprehensive because one is not on solid ground; be not on solid ground; have a guility conscience because justice is not on one's side] 因理由不充分而担心

理疗

lǐliáo

[physiatries;physiotherap modality; physical therapy] 物理疗法用的若干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如透热疗法、高频电流疗法或按摩疗法)

理乱

lǐluàn

(1) [order or lack of it]∶治与乱

理乱对立

(2) [bring order out of chaos]∶治理整顿纷乱

拨正理乱

理论

lǐlùn

(1) [theory]

(2) 在某一活动领域(如医学或音乐)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概念或原理

对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 理想的或假设的一系列事实、原理或环境

当法律和秩序还处于理论而未成为事实的日子里

(4) 从对事实的推测、演绎、抽象或综合而得出的[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现象的性质、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

在学习速记时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时期

理论

lǐlùn

(1) [reason with sb;argue]∶讲理;计较

合他家里理论

(2) [pay attention to;acknowledge]∶理睬

别理论他

(3) [handle;deal with]∶处理

书札多,每日理论不下

理论家

lǐlùnjiā

[theorist; theoretician; theorizer; ideologist] 讲理论的人;从事推理思维的人;建立理论(如说明已被发现的现象)的人

理屈

lǐqū

[indefensible] 理亏;不合道理

他觉得自己有点理屈,没再说下去

理屈词穷

lǐqū-cíqióng

[be condemned on one's own showing;fall silent on finding oneself bested in argument] 因理亏而无言以对

感觉自己理屈词穷,他悄悄地离开了会场

理事

lǐshì

(1) [member of a council]∶理事会的成员

(2) [steward]∶代表团体行使职权并处理事务的人员

理事会

lǐshìhuì

(1)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board of directors; council]

(2) 为协商、征求意见或讨论问题而召开的会议

(3) 经选举或任命构成或咨询机构或拥有一定权利的组织

理顺

lǐshùn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all its parts] 使各方面、各部门的关系协调一致

理所必然

lǐsuǒbìrán

[a matter of course;as it ought to be;it stands to reason] 从道理上讲,必定会如此的

若有始也,则不能为终,唯无始也然后终始无穷,此自是理所必然。——《弘明集·郑道子<神不灭论> 》

理所当然

lǐsuǒdāngrán

[justifiably; a matter of course; as it ought to be; be both natural and right; it goes without saying; it is what propriety requires] 按道理应该如此

就把来结识了这位大哥,也是理所当然。——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理无专在

lǐwúzhuānzài

[truth don't gain sole control] 意思是真理不能由某人独占

理想

lǐxiǎng

(1) [ideal; aspiration]

(2) 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

(3) 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

崇高理想

理想派

lǐxiǎngpài

[idealist school] 西方一种艺术流派

虽理想派之作。——蔡元培《图画》

理想主义

lǐxiǎngzhǔyì

[idealism] 文学艺术上的一种理论或实践,认为理想的或主观的美的类型或形态比实际或感觉到的更美,或者认为想象比对真实的忠实复写更好

理性

lǐxìng

[intellect;reason] 同“理智”

理性认识

lǐxìng rènshi

[rational knowledge; cognition] 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把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就会飞跃和升华到这一高级阶段的认识。这种更深刻、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能更有效地指导行动

理学

lǐxué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

理由

lǐyóu

[augument;cause;ground;reason;justification] 事情的道理、根由

理喻

lǐyù

[discourse of reason; justification] 按必要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能力

一个不可理喻的畜牲

理喻

lǐyù

[discourse of reason] 用道理来解说,使人明白

不可理喻

理直气壮

lǐzhí-qìzhuàng

[be in the right and selfconfident;be self-confident on the strength of one's being right;justly and forcefully; speak with compelling argument] 理由充分,言行因而有气势

只要我们理直气壮,怕他怎的!

理智

lǐzhì

[intellect;reason; sense] 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

丧失理智

汉译英

--------------------------------------------------------------------------------

manage natural science pay attention to reason texture tidy up truth

English

--------------------------------------------------------------------------------

L ǐ

Material oneself of the road of 纹 , level of structure, objective order of sequence of oneself thing

The regulation of the thing, the standard of the right and wrong gain and loss, according to

Natural science, sometimes with pointing the " physics"

The regulation that press thing oneself or proceed to process to the thing according to the certain standard, treatment

Make the reaction to other people's words and actions

The ancient times points the jail 官 , judge

Surname

manage

natural science

pay attention to

reason

texture

tidy up

truth

很多,其他我发你邮箱了

--------------------------------------

文言文常用句式的识记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3)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4)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5)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五、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六、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七、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八、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例句

“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

“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

“为何人哉?”(是什么人?)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

“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

九、省略句

(1)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例如: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然( )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而竭。

[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谓语省略了。

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例如: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如: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简析]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5)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6)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十、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文章。“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谏逐客书》

2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的心里”此诗句出自( )

A。《炉中煤》;B。《再别康桥》;C。《发现》;D。《我爱这土地》

3《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

A。对比 B。类比

C。象征 D。烘托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斥司马光诬蔑新法种种谬论的驳论着眼点是( )

A。驳斥论点 B。驳斥论据

C。驳斥论证 D。驳斥态度

5《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中国历的“中兴时代”是( )

A。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C。人民想做主人而不得的时代

D。人民暂时做稳了主人的时代

6《我爱这土地。的着力刻划的象征形象是( )

A。土地;B。暴风雨;C。鸟;D。温柔的黎明;

7下列话。是《断魂枪》中孙老者说的( )

A。“下来玩玩。大叔!”

B。“功夫早搁下了。已经放了肉!”

C。“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

D。“我不逛。也用不着钱。我来学艺!”

8《故都的秋》的中心旨意是( )

A。记述游览北京的经过

B。描写北京秋天“色彩浓”

C。议论北京秋天“回味永”

D。赞美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

9《香市》中写“革命”后香市的败落: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左偏殿上又有“蚕种改良所”的招牌。这种表现方法是( )

A。对比反衬 B。侧面烘托

C。类比生发 D。象征暗示

10《往事》中描绘大海的风姿。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层递

11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

A。豪放飘逸 B。通俗易懂

C。苍凉悲壮 D。清新淡雅

12作品有“诗史”称誉的盛唐诗人是( )

A。孟浩然 B。李白

C。高适 D。杜甫

13下列诗歌作品中。属于新乐府的是( )

A。陆游《关山月》 B。白居易《杜陵叟》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李白《行路难》

14柳永《八声甘州》抒写的主要情感内容是( )

A。仕途失意 B。国破家亡之恨

C。吊古伤今 D。羁旅行役之苦

15辛弃疾《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排比;B。比喻,拟人;C。比喻,夸张;D。比喻,用典;

16《前赤壁赋》中。作者借以抒情说理的主要景物是( )

A。江水、明月、扁舟 B。江水、明月、清风

C。明月、清风、洞箫 D。江水、清风、白露

17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通过大量唱词正面塑造的人物形象是( )

A。崔莺莺 B。张生

C。红娘 D。老夫人

18《箱子岩》中所描写的跛脚什长是一个( )

A。平民;B。兵痞;C。打鱼人;D。浆手;

19“狡兔三窟”这一成语出自( )

A。《秋水》;B。《冯谖客孟尝君》;C。《季氏将伐颛臾》;D。《寡人之于国也》

20《宝玉挨打》中。薛宝钗的基本性格特征是( )

A。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B。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C。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人 D。被封建礼教摧残的人

二、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志:

2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倩: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固:

3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迨:

4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

5我们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

心为形役:

6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薄:

7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凌:

8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之:

9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踌躇:

三、文言文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一)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请回答:

A。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B。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C。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二)阅读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

请回答:

A。“心远地自偏”的含意是什么?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为“望”。苏轼认为“见”字比“望”字好。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C。“此中有真意”的“此”指什么?

(三)阅读《前赤壁赋》一段话。回答问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文中的“吾”“子”各代表谁?

2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这段话描写了哪些景物?

四、现代文阅读分析(共20分)

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篇文章的主旨应有这种气象。众星也要分大小远近。主旨是着重点。有如照像投影的焦点。其余所有意思都附在周围。渐远渐淡。

请回答:

A。“北辰”、“焦点”、“众星”的喻意是什么?

B。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C。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阅读契诃夫《苦恼》中的第一段。然后回答小题。

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伛到的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

请回答:

A。这里采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B。这里马的形象与人物形象是什么关系?

C。这里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阅读散文诗《脚印》:

每个人。都是作家。身后都留有一部著作。有的著作。是用笔写成的;有的著作。是用脚印写成的。人生旅途上。烙下一个个脚印。一个脚印是一个字;几个脚印是一个词;一串脚印。是一个句子;一路脚印。是一部著作。暮年回首走过的路。一部巨著。闪闪亮亮。展现在眼前。笔写的著作。可以修改;脚写的著作。无法修改。可见。从儿时起的每一迈步。多么重要!

请回答:

A。概括这首散文诗的思想内涵。

B。从整体上看。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C。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五、作文(30分)

请以《付出与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不得写成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2C;3A;4A;5B;6C;7D;8D;9D;10B;

11C;12D;13B;14D;15B;16B;17A;18B;19B;20C;

二、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志:标记;

2倩:请;

3固:本来;

4迨:等到;

5施:延续;

6心为形役:思想被身体所奴役;

7祚薄:福分浅薄;

8凌:侵犯。

9硕茂之:长得高大繁茂;

10踌躇:犹豫;

三、文言文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一)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

请回答:

A。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论述了逐客之害。

B。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第一层:类比法;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对比法

C。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排比:“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比喻:“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二)阅读陶渊明《饮酒》:

请回答:

A。“心远地自偏”的含意是什么?

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为“望”。苏轼认为“见”字比“望”字好。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C。“此中有真意”中的“此”字的含义。

“此”表示归隐生活使得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三)阅读《前赤壁赋》。

1“吾”“子”各代表:子代表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吾代表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

2这段话的意思;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靶标。

3描写的景物有;江水,清风,明月

四、现代文阅读分析(共20分)

(一)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

请回答:

A。“北辰”、“焦点”、“众星”的喻意是什么?

“北辰”喻意:文章的主旨; “焦点”喻意:文章的中心点:“众星”喻意:表现文章主旨的材料。

B。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写作时材料的安排要分轻重。

C。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主要采用类比论证法。

(二)阅读契诃夫《苦恼》中的第一段。然后回答小题。

请回答:

A。这里采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肖像描写方法

B。这里马的形象与人物形象是什么关系?

小母马与姚纳形成类比关系。

C。这里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

(三)阅读散文诗《脚印》:

请回答:

A。概括这首散文诗的思想内涵。

每个人都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B。从整体上看。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比喻。类比表现手法。

C。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

五、作文(30分)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是绝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所说的,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皇恩浩荡,来抒发什么因如愿以偿的复出和将开创变法新局面而欣喜异常的感情了。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还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何时能返家乡而愁绪满腹了呢?

由此再来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就知此句的重心在“又”而非“绿”了,诗人并非着意刻画江南美景,因为“绿”本是春天的最常见最平常之景,只是实写,理应毫无特别精彩之处,只是《容斋随笔》的炼字故事使这平常无奇之“绿”字才有了特殊的语言的魅力。其实,讲到写江南春天之美,只要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词相比,就可看出高下文野之分了。但这里并无贬低诗人之意,只是要说明,诗人写作此句的重心,并没有放在“绿”字,而是放在了“又”字上,要表达的是:无情之春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为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遗的乡愁的自然的流露。

把握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再来看诗的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只隔”,显然在情感上与“又”一脉相承,写的都是家乡虽近在咫尺,却不能像春风一样,一年一次定时的又来相会,知何时再能相见的怅惘之情。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又有了新解:“我们常常引“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形势的大好,其实大违诗之本意,那个又字怎讲,没有了落实。唯此,许多人以欣然之意来读“春风又绿江南岸”并将之作为喜庆美景的喻词,都是有违该诗原主旨的误读误解。

回答者:匿名 10-23 17:26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实《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是绝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所说的,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皇恩浩荡,来抒发什么因如愿以偿的复出和将开创变法新局面而欣喜异常的感情了。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还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何时能返家乡而愁绪满腹了呢?

由此再来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就知此句的重心在“又”而非“绿”了,诗人并非着意刻画江南美景,因为“绿”本是春天的最常见最平常之景,只是实写,理应毫无特别精彩之处,只是《容斋随笔》的炼字故事使这平常无奇之“绿”字才有了特殊的语言的魅力。其实,讲到写江南春天之美,只要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词相比,就可看出高下文野之分了。但这里并无贬低诗人之意,只是要说明,诗人写作此句的重心,并没有放在“绿”字,而是放在了“又”字上,要表达的是:无情之春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为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遗的乡愁的自然的流露。

把握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再来看诗的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只隔”,显然在情感上与“又”一脉相承,写的都是家乡虽近在咫尺,却不能像春风一样,一年一次定时的又来相会,知何时再能相见的怅惘之情。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又有了新解:“我们常常引“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形势的大好,其实大违诗之本意,那个又字怎讲,没有了落实。唯此,许多人以欣然之意来读“春风又绿江南岸”并将之作为喜庆美景的喻词,都是有违该诗原主旨的误读误解。

回答者:lihuiqddy - 高级经理 七级 10-23 17:26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时代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 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 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 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 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 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参考资料:

wwwbaiducom

回答者:篂崆圷 - 试用期 一级 10-23 17:40

《春晴》

新春十日雨,雨晴门始开。静看苍苔纹,莫上人衣来。

这一首诗应该很好理解的呀。

新春即为初春,全诗大意为:初春整整下了十日的雨,雨停了才打开屋门,仔细注意苍苔,不要沾到衣襟啊。

王安石简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 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 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 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忆昨诗示诸外 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 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 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元年(1056) 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 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 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 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 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 诗歌创作。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 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 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 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 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 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 (《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 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 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 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 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 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 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 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 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 《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 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 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 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 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 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 《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 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 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 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 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 《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 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 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 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 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 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置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 磊落的胸怀。 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物传记 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伤仲永》 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 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 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 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如《给 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 祥,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无神论者 的形象。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 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语)。 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 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为多。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 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 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 幽,感激□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 杰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 俗。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 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 王安石早年为文主要师法孟子和韩愈。欧阳修指点 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自此以后,文思开廓。他兼 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扬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 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吴德旋 说:“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楼古文绪论》),指出了他能够博取众美的长处。今 人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经 典常谈•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与欧阳修、苏 轼的区别。 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有1500余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 政治诗。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 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 《发廪》、《兼并》、《省兵》、《读诏书》、《次韵 和甫咏雪》等。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 充实;而在艺术上,一般存在着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 满、语言较为生硬等缺点。如《兼并》诗,洪迈即认为 “其语绝不工”(《容斋诗话》卷三)。执政以后,推行 新法,当遭到反变法派的攻击时,他写了《众人》、《赐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诗进 行回击,表现出对于推行新法毫不动摇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爱国诗人,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 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赵学士陕 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 平戎庆捷》等,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以咏史和怀古为 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如《商鞅》、《宰□》、 《韩信》、《范增二首》、《贾生》等都有感而发,寓意 深刻,李东阳以为“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怀 麓堂诗话》)。历来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两首,由细致 的刻画与精妙的议论结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黄庭坚以为“可与李 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引)。 王安石还写了大量羁旅、登临、酬赠、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飞来峰》、《题西太一宫壁》、《别 孙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难得的佳构。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铺 排典故成语的客套虚文,艺术价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 《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后元丰行》等 描绘人民在获得丰收后的欢乐景象,虽不无溢美之处,但 可见他对神宗继续推行新法仍然热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诗的最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陈衍以为“恰是自己身分”(《宋诗 精华录》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独山梅 花》、《望夫石》、《鸱》等,都表现他未能忘怀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 新法愈来愈动摇,王安石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示宝觉三首》、《示 无著上人》、《寓言三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离开世情愈来愈远。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其中如《南浦》、《染云》、 《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诗数量较多,有的比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这种特殊的诗体在宋代有了发展。故严羽说:“集 句惟荆公最长。”(《沧浪诗话》)

王安石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学习杜 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画像》充分 说明了他对杜甫的倾倒。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 情饱满。在艺术上,近体多仿杜诗句法,古体则明显地 吸取韩愈诗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议论的特色,具有劲峭 雄直之气。但如《读墨》一类诗作,“终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韵”(《王荆文公诗笺注》引李郛语),助长了宋 诗议论枯燥的缺点。后期诗作,在艺术上走着杜甫“老 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 精;又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进一步增强了艺术 美。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 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 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吴之振说他“遣情世 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宋诗钞•临川诗钞序》), 都比较恰当地指出他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严羽称王安 石的诗歌为“王荆公体”(《沧浪诗话》),主要指其后 期诗风而言。也有人对王安石后期诗过多地搬弄典故和 讲究技巧表示不满,如陈师道说他“伤工”(《王直方 诗话》引),叶□说他“徒有纤弱”(《习学纪言序目》 卷四十七),赵翼说他几首属对精切的诗“皆字面上求工, 而气已恹恹不振”(《瓯北诗话》卷十一)。不过总的来 说,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在扫清西昆影响、开创宋诗局面 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评张籍乐府诗的名言“看 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包含着自己的创作甘苦,给后世诗人以深刻启发,黄庭 坚、杨万里等都受到他的影响。但他有时爱炼涩拙之句, 押逼仄之韵,用冷僻之典,开启了江西诗派追求险韵硬 语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风气。 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多,艺术性却比较高。〔千秋 岁引〕《别馆寒砧》词“意致清迥”(《蓼园词选》); 〔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 蘅馆词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品集与版本 王安石的诗文,宋徽宗时由薛昂等 人编纂成集,早已散佚。传世的有两种:一种是《临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应云□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于南宋绍兴年 间詹大和刻本,即所谓临川本。另一种是南宋龙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编次与临川本不 同,且只剩两个残本。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临 川先生文集》,以临川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集末附日本岛田翰从残本《王文公文集》中辑得的47篇 佚诗、佚文作为《补遗》。这是目前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得龙舒本的两个残本 合刻,去其重复,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3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