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阅读课18:《颐和园》

默默阅读课18:《颐和园》,第1张

颐和园》是作家袁鹰写颐和园的名篇,也是写景写游记的典范之作。目前被选为人教社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例文”。

首先,作者把颐和园写的美观、生动。

你看,写长廊“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从画的种类、内容千姿百态,花的长盛、清爽三方面写的很美。

写俯瞰昆明湖,“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如镜如玉,平静优美,还被琉璃瓦屋顶、朱红宫墙,城楼白塔环绕,真是美不胜收。

再看过渡段: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些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加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使全文像被一条金线,串起了五彩缤纷的珠玉,浑然一体,成为一条璀璨夺目的项链。

整体来看,作者语言简朴、准确,形象生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教案# 导语课文《颐和园》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十八课。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课文《颐和园》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十八课。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姿态不一、葱郁、掩映”等词语。

 2、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课文线索,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欣赏长廊的美丽景色,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等多种能力,是师生、生生、生本等一个多元互动、交际的过程。本课的设计力图把口语交际和阅读教学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交际,在交际中促进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教师引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游览和欣赏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一处。

 2、板书课题。请你用心记住这个“颐”字,让我们响亮地叫出她的名字——颐和园。

 3、认读词语: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金碧辉煌神清气爽隐隐约约姿态不一颐和园

 [词语教学是语文学习之本,虽然到了四年级字词教学已不是学习的重点,但在新课伊始让学生读一读新词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说感受

 1、这到底是一座怎么样的大公园呢?请你打开书大声地读读课文,读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板书:()的颐和园

 2、学生读文、交流,并上台板书词语。

 [让学生读文后说说自己眼中的颐和园,并让学生上台板书词语,这一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说、写的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颐和园的美景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再读课文,理脉络

 1、播放课件,师配乐简介颐和园。

 [美丽的、优美的音乐再配上教师深情的介绍,“颐和园”这座美丽的在学生心目中逐渐丰满起来。]

 2、那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美景呢?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点,用“”标出来。

 3、交流并出示: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4、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游览顺序。

 [学生在读书批注、交流的过程中理清了课文的线索,知道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创设情境,当导游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颐和园的门口,如果你是导游的话,你准备怎么样向游客介绍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呢?(出示平面图和导游词)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在四人小组内选出一名小导游,其他三个同学就当游客。好,现在请你在四人小组内准备,想想怎么介绍比较有礼貌,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

 2、邀请学生上台当小导游作介绍,师生互动。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当小导游”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学当导游介绍颐和园的游览路线,先在四人小组里交际,再全班互动,既是对所学语言的有效运用,又提升了学生交际时的语言素养、文明素养,把文本语言转化成交际语言,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原生活、服务生活。]

 三、研读课文,赏析长廊。

 1、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先来游览一下颐和园中最有名的长廊。(出示:长廊图)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好好感受一下这别具一格的长廊。

 2、读了文字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长、美)

 3、交流反馈:

 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引导:从哪些词中看出了长?(七百多米,273间,一眼望不到头。)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他被认定为“世界吉尼斯记录”,怎样?够长吧。(出示长廊)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一下。

 指导朗读。

 [让学生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长廊之长,再通过图画对照,读出长廊的“长”,使朗读变得有声有色。]

 ②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过渡:是啊,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为273间,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了长廊的长,那这长廊给你的印象仅仅是一个“长”字吗?

 B、你从哪里读出长廊的美了。出示句子、指名读句、你觉得长廊美在哪?(画的数量多、种类多)把你理解到的读出来。

 C、(点击课件,欣赏“横槛”上的画)

 D、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长廊的美吗?指导朗读。

 [文本中对彩画的描绘仅限于抽象的文字,适时用多媒体呈现那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彩画,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而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

 ③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你还从哪里体会到长廊的美?(花的那句)长廊两旁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四季常开不谢,谁能把这浓浓的花香给读出来。闻到了吗,这夹杂这淡淡花香的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了,令人神清气爽。谁愿意来赞美一下它,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些什么?

 四、多元写话,表达心声。

 同学们假如你就置身在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移步换景,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的眼前,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把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先练习写话,再交流诵读)

 出示:我想说:“()。”

 (老师建议你可以说自己欣赏长廊后的感受,也可以对建造颐和园的工匠,对曾经破坏过颐和园的外国侵略者说说心里话……)

 [读书的境界是“于无字处读出字来”。让学生先想象、再书写、最后念读,有机地把读书与创造思维结合起来,把读书与说写结合起来,这样的多元写话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配乐齐诵,积累语言。

 1、配乐齐诵。长长、美丽的长廊让游客如痴如醉,让我们用美美的朗读声再来尽情地赞美一下长廊吧!

 2、积累语言。擅长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一背,想摘抄的同学可以把好词佳句抄在采密本上。

 [课文语言优美,在美读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背诵、摘抄下来,符合新课程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总之,本节课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环境,创设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保证学生自读、自悟、自创的时间,创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也是新时期我们年轻教师不懈的追求!

篇二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⑴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⑵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⑶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⑴学习第一层:

 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⑵学习第二层:

 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

 提问:

 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⑶学习第三层:

 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提问: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

 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课后小结〗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我重点设计了“读景”这个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看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⑴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⑵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⑶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⑴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⑵学生模仿练习。

 ⑶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课后小结〗

 精心设计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

 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 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

水上公园游

今年暑假我到我天津我姑父,那里去玩我非常开心。我觉得这是我的荣幸。

  我今天要去有名的“水上公园”去玩。我们非常幸运刚好是荷花节,刚到门口就闻见荷花的香味,这可真是飘香十里。我走进去看那些盛开的荷花像一个孩子笑脸非常好看。

  我们接着走到了西湖、东湖等。

  我来到动物园里面有狮子、老虎、熊猫非常多。我们首先来到狮虎山。里面有4只老虎,5只狮子,它们非常凶猛。老虎像一个国王,懒洋洋的睡在那里。而狮子像是一个痴呆的病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而他又怒吼,像是想吃东西了。这时又有一只老虎醒了。他像一个士兵似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看守着城门。

  接着我们来到了熊猫的住宅。他住在一个很宽敞的地方像一个小竹林。他的生活非常简单:吃了睡,睡了吃。像一个小孩子。我们还看了长颈鹿、灰熊

  这些动物有的凶猛无比,有的弱小温柔。可有意思了,大家快来看啊!

《颐和园》的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实际描写中,却藏着丰富的变化:

首先是对万寿山上的描写。“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写的却不是山脚的景色,而是“抬头看”,写了半山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登上万缉伐光和叱古癸汰含咯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却不写山上,反而“向下望”去,写山下树丛掩映的黄的绿的屋顶和朱红色的宫墙,写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写了眺望远处的城楼和白塔。这样看起来,其中的“移步”与“换景”不相一致,甚至有点对不上号,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这正对应着颐和园的特点。

第一部分(1)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分述:写长廊的景色

第三部分(3、4)分述:写万寿山的景色

第四部分(5)分述:写昆明湖的景色

第五部分(6)总结:作者抒发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也可以:

第一部分(1)总起:写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3、4、5):描述景色

第三部分(6)总结:作者抒发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颐和园

佚名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扩展资料:

颐和园的文物收藏始末: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文物收藏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著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年)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

咸丰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

参考资料:-颐和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52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