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与背景曾看到过这样一幕情景:一位妈妈给他三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这位妈妈无比感叹的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这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这位家长的感叹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众观周围,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侯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前面的那个孩子,不舍得与母亲分享他的东西,就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爱的海洋里,习惯着被人宠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在家里父母就是再苦也要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他们让孩子独自拥有好的东西,渐渐的,孩子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因为这一次次“理所当然“的默认,便将一些幼小纯净的灵魂一步步朝自私的方向牵引。如同前面的那个孩子,我们实在不能去责怪孩子如何的不懂得去爱别人,而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孩子的面前是否已忘记: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要知道,孩子的爱心不是一夜之间就培养得出的,更不是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如何给孩子播下爱的种子,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母爱”,作为一名母亲,我深深的感到:因为我们爱孩子,所以更要让孩子懂得爱。二、案例分析画面一:星期天,同事带了儿子来我家玩,一开始我女儿很高兴,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就是有“共同语言”,只一会儿的功夫女儿就搬出了她所有的“家当”——宝贝玩具,与弟弟一起玩。见他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便与同事聊起了天,可是话刚刚讲了几句,就见女儿一脸气冲冲地跑来告状:“妈妈,亮亮抢我的金箍棒”。原来,两个孩子都想扮演孙悟空,而家中只有一根玩具金箍棒,见同事的儿子亮亮紧紧的抱着那根金箍棒,一副惊恐万分的样儿,我连忙劝说女儿让让小弟弟。可是女儿死活就是不买帐,竟“哇哇”大哭起来,还说“你明天不要到我家来了,臭亮亮。”同事很是不好意思的向我打招呼,我连忙回歉,就这样两个孩子不欢而散。分析与对策:在孩子的意识中,好的东西都应该归他所有。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因为她觉得分享就会使她失去她想要的东西。事后,我平静的与女儿谈了一次心,告诉她今天与小伙伴之所以玩的不开心的原因,还帮助她分析其中的道理,然而,看着女儿云开雾散的小脸,我知道要让孩子真正理解,不是嘴上说说就可见效的。于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和爱人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女儿去关心、爱护别人。比如,有意增加朋友(有孩子的)聚会,另外,事前先给女儿打打“预防针”,我会蹲下身子问女儿“今天,你是小主人。主人应该怎样去招待自己的小客人呢?”女儿拍拍胸说:“妈妈放心,我不和小朋友抢玩具,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就这样,女儿渐渐的懂得了分享的爱,也体会到了爱的分享的快乐。画面二:一次,我带着女儿在公交站等车,旁边有一个手拄拐杖的老头在捡垃圾。女儿看到后问我:“妈妈,这个老爷爷在在干什么?”我告诉他,老人在捡垃圾。她又问我:“他捡垃圾干什么?”我说:“老爷爷肚子饿了,但他没有钱,所以捡垃圾换钱买东西吃。”女儿听后,跑过去把手上的一包薯条给了捡垃圾的老人。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他。公交车来了,我和女儿上了车。女儿仍然踮着脚从车后窗看那位老人,眼里流露出同情的目光。女儿在车上问了我许多她这个年龄无法理解的问题,言语中充满了对老人的关爱之情。分析与对策:生活就象是一所大学校,孩子在其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孩子因为小,父母大都只重视在物质满足自己的孩子,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家长只注重的孩子的“养”,而忽视的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无知、麻木的状况。但是,只要我们家长有心,生活中的许多具体事例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孩子。像上面的例子,我以一个母亲敏感,从孩子的视角觉察到了一些东西。于是,我乘机将要孝敬老人、关心老人的道理溶人了和女儿的交谈之中。女儿用心的听着,似乎也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如今,女儿已六岁了,与同龄孩子相比,她更懂得关心别人。平时,会主动打电话去问候乡下的爷爷、奶奶;见我生病了,会端水给我喝;爸爸下班累的躺在床上,她竟用小拳头给爸爸捶捶背,逗的爸爸直笑……看到女儿这么关爱他人,我感到特别高兴。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对孩子的爱更应该是注重情感的爱。画面三:有一天,邻居家孩子韵韵到我家来串门,正好,电视在播发“小哪吒”的动画片。女儿随她一起跟随着片头曲又是唱又是跳,好不热闹。由于韵韵在学校是舞蹈班的尖子生,她的表演立即赢的了我们全家的掌声,大家纷纷称赞韵韵的舞跳的好。韵韵也一下做了几个高难度动作,并回头问我女儿“你会这样吗?”女儿不甘示弱,也模仿着尝试了几下子,结果弄的全家哈哈大笑。就在这时,女儿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嘴里不停的说到“我没姐姐好啊?你们不喜欢我啊?”任凭谁来劝都无济于事。半夜里,我起来上厕所,朦胧中还听到女儿呓语着“不要姐姐,不要姐姐。”分析与对策:如今的家长都十分注重对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在积极推行赏识教育的同时,家长由衷的感到“自信心”的培养对孩子十分的重要。可赏识教育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在实践中,一些家长往往将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从而滥用表扬,结果得不偿失。女儿便是最好的例子。在家里,她的一言一行总能得到家人的赞扬。尤其是爷爷、奶奶,什么“宝宝能干啊”“宝宝聪明啊”之类的话赞不绝耳,每当孩子做什么,奶奶总会“大惊不已”,而孩子也早已“习以为常”。这种口头禅式的表扬导致了孩子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总觉得自己一定是最好的,从而,产生了盲目自满的后果。从那一件事之后,我逐步调整教育策略,将“爱”爱的更理智一些。平时,无论女儿做事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女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使孩子逐渐明确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赢的起也输的起。三、自我反思爱带来了敏感。没有爱,一个人不可能维持对另一个人的全心关注,也不可能对他的行为有所预期,或者迅速作出反应———就像我们在母女之间发现的那样。以一个母亲的敏感,可以从孩子的视点看到东西;它含有一种移情作用,不过得靠母亲对于自我中心的超越,并且,看来不是每一个母亲都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包括我自己。 (本文来源:网易亲子 )
一、自由活动——快乐宝贝(8:30——8:45)
目标:1、引导家长采用问答式与幼儿亲子阅读。
2、练习钻爬,发展幼儿双脚跳的能力。
3、与家长交流,了解幼儿情况及教养困惑。
内容:
1、装饰 “小小书架”吸引幼儿注意,书架中重点投放色彩鲜艳的认识单个物体的图画书:《水果》《交通工具》《动物》等,引导家长采用问答式的的语言积极与幼儿互动。例:看到苹果可以问孩子:这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或吃起来怎么样)引导幼儿回答:苹果红红的。苹果甜甜的等。
2、大肌肉运动:投放大的水果塑封,跳床,钻筒,纸箱。引导家长边鼓励幼儿进行钻爬,双脚跳,边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如:跳,跳,跳水果,跳过苹果跳西瓜等。钻钻钻山洞,钻过山洞看见谁?等
二、点名时间(8:45——8:50)
目标:能大胆地用语言介绍自己,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让宝宝建立自信。
过程:
1、放节奏歌《我会说》。
2、听到音乐,家长与宝宝一起围坐在教师周围,随时音乐节奏一起拍手说。
3、教师用亲切的口吻向家长和宝宝介绍活动目标和内容。
4、出示手偶:小猫咪,引导幼儿与这位小客人打招呼,并鼓励幼儿来抱一抱小猫,到前面勇敢的介绍自己。
家教指导语:0----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1---3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最快,学习效果最好的阶段,家长带宝宝外出或做客时引导宝宝主动与人打招呼,使宝宝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提高宝宝的交往能力。
三、唱唱跳跳——合拢放开(8:50——9:00)
目标:
1、激发宝宝对音乐游戏的兴趣,培养宝宝的节奏感。
2、练习拇指和中指交替向上爬,发展宝宝手指的灵活性。
过程:
1、教师示范,初步感知音乐的歌词内容。
2、放音乐,跟随老师做动作。
3、家长与幼儿面对面,随音乐做动作,当唱到“这是眼睛,这是鼻子,这是小嘴巴”时,家长与幼儿互指。
家教指导:做律动时,家长首先动作要到位,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孩子。对于初学的宝宝,手指交替爬可能不够灵活,没有关系,只要宝宝对音乐游戏感兴趣就可以了。家长回家可以带着宝宝继续练习,同时可以把歌词改一改,如:可以把眉毛、耳朵等加进歌词里。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宝宝情绪情感的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亲子活动在家庭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四、能干宝贝——瓶宝宝吃豆子(9:00——9:10)
目标:
1、鼓励宝宝用镊子进行夹物练习,发展大拇指和食指的灵活性。
2、感知豆子多少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准备:自制瓶宝宝每人一个,玉米若干
过程:
1、介绍材料用使用镊子的方法,以“瓶宝宝肚子饿了”引出情境,激发兴趣。
2、教师请两名家长和宝宝协助发放材料,为宝宝提供互相交流的空间,并指导家长学会观察,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孩子。
3、家长引导幼儿用镊子夹玉米喂瓶宝宝,一边喂瓶宝宝,一边摇瓶子,听一听,让幼儿感知豆子装的多少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边喂瓶宝宝边说:我来喂你吃豆豆,你吃饱了吗?等。
家教指导语:在游戏过程中,当宝宝成功的用镊子把豆子夹到瓶子里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当您在家中带宝宝玩这样的游戏时,您一定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避免宝宝将豆子放入鼻孔或口中,发生意外。游戏结束后,还要指导宝宝把使用过的玩具放回原处,培养宝宝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体育游戏:运果子(9:10——9:20)
目标:
1、发展宝宝双脚跳及钻爬能力,培养宝宝勇敢精神。
2、复习巩固认识的水果,帮助宝宝积累词汇。
过程:
1、以就要冬天到了,小熊要准备过冬的食物,请宝宝们帮忙引入情境。
2、出示准备好的水果:苹果,鸭梨,香蕉,说说颜色、味道、形状。
3、交待游戏玩法和运果子路线。
4、家长带宝宝一起运果子,引导宝宝说出要运的水果名子和某一方面的特点。如:香蕉黄黄的。香蕉弯弯的。香蕉甜甜的等。
家教指导语:
1、根据季节性特点去做一些游戏,可以把大自然与游戏结合,这样在做游戏的同时也让孩子感知了季节的特征,明白了许多自然现象。
2、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平时当孩子看到、或吃水果时,可以问一问水果的名字、颜色、味道、或形状等,久而久之,您的宝宝就会积累很多词汇,就会用不同的词来描述同一种水果。宝宝的语言无形中得到了发展。
六、家长聊天(9:20——9:30)
1、总结本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家长进行有目的地指导。
2、解答自由活动时了解到的教养困惑。
七、老师再见
家长和幼儿穿戴整齐后与老师互相说再见。
活动反思:
0——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宝宝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与宝宝讲话的数量,与宝宝说话的方式、说话时使用的声调,对宝宝语言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亲子活动中如何调动宝宝想说、敢说的欲望,发展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反思自己的活动,使我深刻的感受到: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尤为重要,它能激发宝宝积极表达的欲望,让宝宝想说。
在亲子活动的来园环节中,我尤为重视自己以愉快的情绪主动与宝宝打招呼,体现老师的示范作用,让这种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宝宝产生影响,成为宝宝人际交往中学习的榜样。15分钟的自由活动,不仅使宝宝感受到自己自由愉快、而且会逐渐被环境感染,调动了积极性,为宝宝参加集体活动做好准备。同时运用手偶点名,活跃了点名气氛,宝宝听到自己的名子,与手偶热情的打招呼,进行自我介绍,不仅发展了宝宝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强化了宝宝的自我意识。
二、活动中,认真倾听宝宝说话,并给予积极的应答和肯定,让宝宝建立自信,做到敢说。
宝宝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低,他们的表达经常是语无伦次,因些在亲子活动中,我觉得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积极的应答者,对宝宝语言的发展尤为重要。例如,在能干宝贝活动中,我巡视观察指导时,询问孩子们:你的瓶宝宝吃饱了吗?你给瓶宝宝喂了几粒豆子?孩子们兴趣正浓,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发问,而是给我讲了一个自己吃豆子的故事。这时,我没有打断孩子的话题,而是坐在他面前耐心的倾听,给他积极的应和,讲完后,又肯定地鼓励了他,让他在倾诉的喜悦中感受到说话的乐趣。
三、搭建语言学习的平台,让宝宝能够做到多说、会说。
在亲子活动中,无论哪一种亲子活动或游戏,都要考虑到为宝宝提供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语言环境,通过互动和交流,激发宝宝表达的欲望。在来园的自由活动环节中,我重点投放了认识物体的图画书,指导家长让孩子说出物体的特征,如:西瓜圆圆的,西瓜甜甜的等,西瓜绿绿的等,从不同方面了解西瓜。同时在点名前的过渡中,播放自制录音儿歌,苹果红红的,苹果红红的,香蕉弯弯的,香蕉弯弯的……以重复而有节奏的句式,帮助幼儿积累词汇并延伸到体育游戏中,鼓励宝宝说出苹果、香蕉或鸭梨,这些水果的某一特征后,才能成功的帮助小熊运送果子。
在收获的同时,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在能干宝贝环节中,设计了请家长和宝宝协助发放材料,为宝宝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只重视了自己与宝宝的互动,而忽视了宝宝与宝宝之间的互动,导致有的宝宝直接取回材料,丢掉了一次交流的机会。
二、在体育游戏运果子活动中,教师考虑的不够全面,忽视了宝宝个体差异,过于强调幼儿语言的完整性,导致有些幼儿运送的果子比较少,大肌肉运动没有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总之,宝宝的发展具有无限的潜力,生活就是课堂,要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宝宝说话的词汇从少到多,语句从短到长,有其发展规律。他不仅要求我们在亲子活动中去渗透、去培养,更重要的还需要家长为宝宝的语言发展创造条件,了解自己宝宝语言发展的程度,尊重宝宝语言发展速度,为宝宝语言发展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这样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句烂大街的话想必大家都听过,但实际上,我们还是有更多的父母为教育孩子费尽心血却适得其反,人人都希望自家有个乖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但为什么这样的孩子老是别人家的?
楼下的住户真的很闹腾,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场“家族大战”,晚上10点,常常看见妈妈被关在门外,哐当当的敲门声和嘶声力竭地喊他家小孩出来开门的声音此起彼伏,时间过去了很久……,却一直不见小孩应答一声。
作为邻居,这位妈妈经常向我抱怨起她的孩子,我家小孩老是胡作非为、不爱上学、就爱打游戏,我和他爸做点小生意特别忙,晚上10点才收摊回家,真是愁人,想尽了一切办法教育他,却一点作用都不起。有一次我听过最夸张的是说,不给玩手机,就不吃饭,扬言从阳台上跳下去!
这样的小霸王放到家里就是一磅裹着爱的炸弹,爱而不得。不光是面对父母甚至整个世界,孩子的脸上写满了三个字——别碰我!
孩子生下来就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原生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渐渐让孩子带上了或好或坏的标签。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孩子一生下来就在哭,做父母的立马将其搂在怀里,含情脉脉的摇到外婆桥,孩子一天天长大,如果我们还是用这种哭了就讨好他的方式去被动满足他,那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会埋下,只要我哭,我就能得到一切的思维模式。小时候,可能他需要的是一杯奶、一个玩具,但等他长大或者成年后可能要的是钱、房子或者奢侈品等等。
别玩这些没用的好吗?
作为父母,大家有没有对自家孩子吼过这句“别玩这些没用的好吗?”,下一句是,“你怎么能这么不听话,快去写作业!”。尽管父母很用力的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有几个孩子真的去写作业了,可能在你离开他的书桌后,抱起手机在偷偷打游戏。
不好好吃饭,不给看动画片?
小孩大多有挑食、吃饭让大人追着跑的毛病,也许,你又对他说,不好好吃饭,不给看动画片,这句警告可能一开始会很有用,但它不是长久之计,没有人喜欢威胁和警告,小孩有的是时间和大人拖延,而父母都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好忙于工作。当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的时候该怎么办?思考一下,不好好吃饭和看动画片这两者之间并没有联系。
题做不对不许睡觉?
放学后6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是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间,有些父母恨不得抓心挠墙,背了50遍的乘法口诀还是记不住,简单的口算题还是一算就错,自己都恨不得钻到孩子的脑子里去教,结果却是孩子痛苦,自己更加痛苦却看不到一点效果。这时你又对孩子说,题做不对不许睡觉!这简直就是不吃饭不给看动画片的翻版!
以上列举的四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在美国作家金伯利·布莱恩2011年出版的书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中,布莱恩向大家介绍了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工具—— 情感引导 。
情感引导就是沟通,建立情感词汇 。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低估他沟通的能力,研究发现,如果妈妈温柔的对孩子讲话,即便他听不懂内容但能记住妈妈温柔表情和动作,这对一张还是白纸的孩子来说是新的认知建立,所以,首先我们把说话的声音和语调慢下来,学会温柔是第一点。
情感引导的具象化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大量关于情感的词汇,比如什么叫开心、快乐、生气、难过、沮丧等等。在孩子一到两岁的时候我们大多数父母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星星、太阳、汽车等等一些能看到的名词,而情感类的词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我们如何传递给孩子呢?方法是引导。
比如在孩子看小猪佩奇的时候,每集结尾佩奇一家基本都在哈哈大笑,这时你可以问问孩子,宝贝,你觉得佩奇这会儿的感受是什么?结合回答引导孩子思考,并且告诉他,佩奇是开心的,此时已经给出开心的定义,类似都可以通过具象化给出情感词汇的定义,这是帮助孩子在感受他人的过程。
正视孩子的感受,提出具体要求 。 比如,有一个很重要的公众活动,怎么能让孩子有礼貌的参加,中途不哭也不闹呢我们必须告诉他原则和具体要求,而不只是简单的说,要乖、听话之类的词!比如:见到客人要有礼貌、不能大喊大叫、不能到处乱跑等等。不要只说一遍要重复沟通,出门前说一遍、路上说一遍、到了之后再说一遍。实际上这也是引导、谈判的过程。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内心感受 。 当孩子出现情绪、闹腾的时候,蹲下来对孩子说,爸爸理解你的感受,你要怎么样才开心呢?安稳他的心情引导他朝正确的路上走,并且不断肯定他、赞美他、鼓励他。
总结起来就是,父母要对孩子的情感进行确认,告诉孩子:
怎么做是对的+反应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怎么做+表扬孩子做得好, 心理学研究发现, 培养一个人最有效的时间是在他做对的时候表扬他而不是做错的时候指责他。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贿赂;别玩这些没用的,这是感受忽视;不给看动画片,这是威胁 ;不让睡觉,这是体罚 ,不要再用这些老套的方法教育孩子了,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乐观的成长,无论是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还是学习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父母做出耐心、正确的情感引导,每一个错误的方法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灵的盲点,这些盲点将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和社会行为能力。
让我们的孩子变成温润如玉的小天使吧!
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也有心理活动,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环境和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性、自卑感等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偏离。
每个孩子都还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还具有他个人的特点,表现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家长如果对儿童的个性特点敏感,采取适合于某个儿童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这个儿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按照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儿童的态度和方式,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待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精心对待,防止他们的问题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最好能在孩子们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不要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由于没有突出的事件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因而他们的问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关心和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以致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不少事例都说明了这种情况,我们要引以为戒。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贝自信,但人的自信并非遗传而来,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宝贝是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认同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是否有正确的评价,是否具备挑战困难与创造幸福的勇气,需要父母在点滴生活中用心培养、善加引导。下面这些细节对培养宝贝的自信品格很有帮助,你都做到了吗
1
用心爱宝贝
坚定的自信必须建立在被爱、被需要的基础之上。父母常常认为对宝贝宠爱有加、花大量的时间陪宝贝或是给宝贝提供优厚的物质享受就是爱宝贝,其实不然,这些并不能让宝贝体会到自己是被爱的。除非父母愿意用心与宝贝做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父母心不在焉的做法,很容易被宝贝揭穿。只有父母用心与宝贝接触、认真倾听宝贝的言语,甚至站在宝贝的角度想问题时,宝贝才能感受到“我是重要的,可爱的”,也才能有足够的自信。
2
鼓励宝贝多做事
“自己把鞋穿好”、“把电视关上”、“把杯子递给爸爸”、“帮妈妈把门打开”……日常生活中把一些小事交给宝贝,鼓励他独立完成,常常会使宝贝信心倍增。
自信来源于能力的保证,让宝贝确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就像生命需要氧气一样重要。当宝贝能够管理自己、能够驾驭周围的环境、能够给别人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时,会更加肯定自己的能力,也会更自信。
3
“你+评价”改为“我+想法”
对于很宝贝来说,父母就是一面镜子,当妈妈说宝贝是个“小笨蛋”时,他就认为自己笨,于是把“笨”像标签一样贴在自己身上。毫无疑问,言语具有巨大的力量,它既可以使人感到自卑,又可以使人具有自信心。宝贝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向上,取决于它周围“镜子”的反应。
如果妈妈改变一下说话方式,由“你+评价”改为“我+想法”,把“你是个小笨蛋”改成“这确实有点难,不过我想你可以做好”这样正面、积极的引导,宝贝就会认识到虽然我做得不好,但无损于我的自身价值,他仍会满怀信心地继续努力。
4
爸妈也犯错误
父母总想让宝贝信赖自己,但如果对宝贝隐瞒大人也会犯错误的真相,宝贝就会很难接受自己犯错,或者在一件事没做好时自暴自弃,这样宝贝永远也不会牢固地树立自信心。所以,不妨面对宝贝如实承认自己的过错,如丢了钥匙、忘关水龙头,当宝贝知道人人都可能犯错误时,就不会因为一点行为过错而过分恐慌,而是会把错误当作前进中的波折,正视错误,克服缺点。
5
不用自己的期望要求宝贝
父母常依照自己的期望,对宝贝提出不恰当的要求。宝贝很少对父母的期望提出疑问,却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且由于与自己的意愿与个性相左,宝贝会感到不安和悲观,这怎么能使孩子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呢所以,为了使宝贝施展才智,父母必须摒弃那些不适合宝贝特点的要求和期望,相信并鼓励宝贝发挥自己独具的天资禀赋,让他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一个只会迎合他人要求去做事的人,其人生必定不会精彩。
6
让宝贝参与决策
让宝贝参与家中某些事情的决策,如去超市购物时征求他的意见:“你看哪一个盘子漂亮”“要买哪个价位的牛奶”等等,主人翁的感觉会让宝贝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且在参与家庭管理的过程中,能锻炼孩子判断力与做事能力,进而对自己做出进一步的肯定,增强自信。
7
给宝贝及时、中肯的表扬
日常生活中发现宝贝有“出色表现”时,要及时用真诚的语句做出具体的表扬。如“你画的小兔子真可爱”。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表扬一定要中肯,而不是诸如“你真是个天才”、“你太棒了”这样空洞的赞美。有的宝贝十分敏感,他们会从大人的评价中分辨出是否“真心实意”,或仅仅认为是“哄自己玩”。
8
让宝贝坦率表达情感
当宝贝跌倒了,妈妈马上会说:“啊,宝宝不要哭,一会儿就没事儿了。”成人遇到坏情绪时,往往用假象把情绪掩饰起来,或用理智把情绪压下去,这难免使宝贝产生这样的看法: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该哭,不该生气、愤怒,如果我哭了,我就没有表现好。由于这种想法作怪,宝贝就不能在内心接纳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情绪表现感到自卑,这对孩子自信品格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无论何种情绪都要允许孩子坦率地表达出来,情绪就不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9
让家庭生活充满温馨
当一个小男孩在超市被一件新玩具吸引,正想看看究竟时,可擡头一看,妈妈不见了。此时,小男孩所有探索的兴趣会一下子消失,因为他要先找到妈妈。可见,宝贝首先需要安全感,才能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没有安全感,就会徘徊不前。
而在宝贝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充满温馨与欢乐的家庭是非常重要的,这会让宝贝心态宁静平和,有助于宝贝“自我感觉”良好,这样他在做事时会更专心、更轻松,探索未知事物的动力也更强。
不是所有男孩子都得有个模版,必须是坚强乐观的,人和人之间的具体个体差异,决定了其实个性跟性别关系还真不大。如果按照男孩子都该是开朗乐观坚强的逻辑,那女孩子还都得温柔善良可爱天真喽?那某些女汉子的形成不就让人觉得这样的存在匪夷所思了吗?
男人里也有大男人,小男人的区别,而且你家孩子才四岁……这能看出他什么来?
其实也不用这么大惊小怪的,不过就是在广告里看见了妈妈变老孩子长大的场景你的孩子哭了吗?这有什么可惊讶的?证明你平时对孩子比较细心温柔,你的宝贝喜欢你,不舍得让你变老呗!他难过也不过是因为将心比心了,所以设想自己长大,妈妈却变老感觉伤心难过并且很舍不得……感觉你的孩子这么有爱心,你应该高兴才对。难道非得你孩子看完之后啥感觉都没有,妈妈变老就变老呗……然后欢快的调台去看动画片,这种没心没肺的反应,你才觉得这像是男孩子的反应吗?
个人觉得这孩子可能只是比较聪明,也比较知道谁对他好,更很爱你这个妈妈,才会有这个反应。
您的孩子太乖了,一般来说,很少有孩子会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妈妈在身边的可贵,甚至因为妈妈变老难受到哭泣的。
其实可以趁机教孩子平时多给妈妈帮忙,比如拿个东西,倒个垃圾,帮妈妈买酱油泡茶之类的小事情,让他产生帮助妈妈减轻负担,可以让妈妈不那么快变老的意识……
早教的五大领域是什么做好早教是孩子人生阶段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早教在宝宝刚出生就可以进行,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幼儿早教的五大领域,具体早教的五大方面包括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1
日常生活
这一领域主要是针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培养,比如:让宝宝自己学会吃饭,喝水,上厕所,穿衣服,与人简单的交流,最根本的道德建设等等。
早教的五大领域是什么
2
感觉教育
提高宝宝的身体协调能力,听力,视力,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应力,建设宝宝的审美观念和兴趣爱好。
早教的五大领域是什么
3
数学教育
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宝宝对形状,大小,数量等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建立空间感,培养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
早教的五大领域是什么
4
语言培养
通过与宝宝交流,培养宝宝的表达方式和欲望,初步的去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及兴趣,正确引导宝宝建立思想道德观念。
早教的五大领域是什么
5
科学文化培养
正确的引导宝宝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及积极性,培养宝宝对科学的喜爱,帮助宝宝科学的去看待这个世界。
早教的五大领域是什么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大人时时处处都宠着,有时候,父母在孩子还没有提出要求前,就为他考虑得十分周全,孩子从来没有缺少过什么,也就不知道“有”与“没有”的区别。殊不知得到太容易,往往不会珍惜,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惯。
1.示范
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首先应该是懂得感恩的人。因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2.讲解
感恩教育的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精神生命。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平时,父母要有目的地给孩子讲解,他获得的一切都是别人经过努力创造的。无论是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诲,还是朋友给予他的友情以及旁人给予的帮助,都是“恩情”。
“知恩”之后,认识到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了多少恩惠,当以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比如很简单的道谢。
因此,父母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受一点“苦”,这个苦就是别总是太急着满足孩子。只有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才给,这样宝贝才知道需求的满足来之不宜,才懂得珍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