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生活、关爱学生、关爱生命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呼唤着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作为语文这一独具强烈人文性的学科,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当下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聚焦的话题。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性体验缺失的反思
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理论把教学看作是纯粹的认识活动,过于强调课程的功利性、工具性,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生命性,忽略了学生个体生命的需求,“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被简约为计算的智能—客观的‘知识、规律、规则’”。教师成了教学的机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课程中大量的情感资源被荒废了。学生对知识敬畏而不亲近,理智而无激情,使得原本极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趣的语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变成了机械的、无聊的文字游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教学设计 中目标的偏差。教学设计向来只固守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教学检查与评价中很少涉及情感因素,缺乏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操作性不强。第二,教师普遍轻视情感素质的培养。一些教师或把情感视为一种生理现象,是能够自发、自然地生成,或把情感视为认识活动的“副产品”,无须培养。第三,教师自己情商品不高,一部分教师不善于挖掘、提炼、展示课程的情感内容,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第四,教师的角色的错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充当“居高临下”的主导者,缺乏师生之间“对话”,导致师生之间难以进行心灵的交流,因此,无法达到情感相通。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性体验的策略
1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导语、实物、图像、音响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
2解读文本,披文入情
我们知道,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绝大部分文章文质皆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前,教师必先受其感染、熏陶,找出文章的情感最深之外,然后,根据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精心安排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感世界,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获得新的情感体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记得早几年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田晓菲写的《十三岁际遇》一文时,打破了以往简单提问,机械回答的方式,而是根据文中主人公田晓菲的情感线索,巧妙地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走近北大,谈感受,融入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交流感受。(2)走进北大,体悟情感。由两年后田晓菲的“茫然若失”设疑,跟随作者感受对北大似师长、朋友、母亲的情感。(3)朗读结尾,释疑悟情。结合作者的抒情话语,理解作者“茫然若失”的真正情感—对北大的依恋。(4)再谈北大,升华情感。让学生谈与作者一起走进北大的感受,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师生的情感始终随着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脉搏跳动,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
3品味语言,以情育情
(1)设疑法。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发挥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能,看准时机,就某些容易被学生忽视而又蕴含强烈情感的词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感悟教材的“情”与“理”。例如《藤野先生》中“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教师发问为什么要用“酒醉似的”来形容“喝采”的情态?这样,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作者对那些愚昧民众的批判之情,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想象法。情感体验往往离不开想象,因为它可以使语言情感得以活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这些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都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到春天万物充满的活力与生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组织活动,以情冶情
一般来说,初中生接受情感较容易,但很难持久,因为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全部理解,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外,还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获得创造性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实践证明,只有创造性的情感体验,才是一种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记得,在八年级下学期的一次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当中,一位女生噙着泪水满怀深情的哽咽着给大家讲述了母亲历经许多困难不辞辛苦为她冶病的真实经历,当时全班所有同学包括教师都被她的故事所打动,许多同学流下了泪水,她的发言也激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表述自己对母亲的爱戴、感激,有的为自己不能理解母亲而感到自责,我也向学生讲述了母亲生前的往事,那一节课上了足有一个小时,全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洗礼,大家对亲情,生命的认识得到了一次升华,而这种情感体验远不是教材中几篇课文就能达到的。我想,它可能会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奉献社会的活动,也是建立自己生命家园、实现自我的一片乐土。让我们全体师生携起手来,面对丰富的语文学习,敞开心扉,体验生命的激情,共同构建师生生命成长的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 篇1○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词。
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
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人教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
3、明确本学期语文教学常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做自我介绍,然后以讲故事、读美文、汉字趣解等不同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推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刘卫民《我爱你,汉语》。
二、语文的概念
1、流行的几种说法:语言和文学、听说读写、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2、初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3、大语文概念:应试、应用、人格修养;文史哲不分家;语文的社会生活化。
4、雅和俗: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个人魅力和生活层次。
三、方法介绍
1、相信自己,勇敢挑战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不要去想过去,想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很差,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强调语文学习积累要坚持)
3、自我规范,养成习惯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强调: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
4、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四、学习要求
可以从“工具准备”、“上课要求、”“作业习惯”、“作文训练”、“其他规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
五、课堂小结
在中学的历程里,语文——文学作品,他能通过写作者真实的生活经验与心理历程与你交流,向你展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取向,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你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作者的精神家园,中学里没有哪一门功课是这样的内容,在精神上为你做引领。在我看来,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做人。你不一定要踏入大学的门,可你必定要跨入社会的门,你可以不懂数理化,没有任何特长,只要领工资会签自己的名,但你不能不会做人,你可以失掉一切,但你没能失掉尊严。
希望大家在中学阶段,不要把语文看成是在应付考试,那样你会学得很吃力很疲倦,我希望大家把它当成一种欣赏,一种享受,这样你才能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文字是一种美丽,一种遭遇,和文字用心灵和他相逢是一种幸福。
人教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 篇3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变化。
3、 通过圈划、品味、揣摩文章中“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领悟文章中深层无私的母爱。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见目标2、3
2、 难点:见目标3
三、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语言法,小组合作法
四、 教学时数:2节
五、 预习要求:
1、 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至少通读课文3遍。
2、 运用工具书和互联网收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着重了解其瘫痪的人生经历。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见目标1、2
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入(1min)
文人自古悲春伤秋,秋天,确实是一个勾起人无限情思的季节。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史铁生先生也在秋天怀念着自己的母亲,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怀念》。
2、 知人论世(7min)
史铁生先生是我国的文学大师,大家昨天查阅资料对史铁生先生了解多少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整合关于史铁生先生的资料,将你认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最需要掌握的3个信息选出来。
明确:
1、史铁生先生21岁时瘫痪,找不到工作,生活苦恼,失去活着的欲望。
2、写这篇文章时史铁生先生已经走出瘫痪的阴影,热爱生活,我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3、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教师听读。学生读完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疏通词意。(5min)
明确: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2) 初步感知,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8min)
A、 文章题目《秋天的怀念》包含几层意思?
B、 明确:怀念的是母亲;母亲在秋天去世
C、 通过读文章,你觉得文章中的史铁生先生是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文本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情绪不稳定、敏感、暴躁、暴怒、绝望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那两句语言描写。
D、 你觉得史铁生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发言,注意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怀念,愧疚,自责。“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天地。”“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有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了。”“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3)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标出停顿和重读的词。听读结束后,学生自由读,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教师巡视并指导。(9min)
4、 结语:
史铁生先生怀着对母亲的想念和愧疚写下这名作。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母亲。
三、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母亲
暴躁、暴怒无常
浑然不知 重病缠身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1
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
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
班会过程: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二、讨论:自己怎样认识感恩的。
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学会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
学生2: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多体谅老师,那就是感恩。
学生3: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
学生4:生活中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三、讨论:
1、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为什么要感恩老师为什么要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学生先自己考虑,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四、继续讨论:
1、怎样感恩父母
2、怎样感恩老师
3、怎样感恩自然和身边其他的人
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
1、分组讨论发言
2、教师总结
3、教师出示三篇文章:
(1)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他们感谢天神,感谢主。当然,我们感谢的,远比他们要多很多。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
(2)常说:“三有三为。”
心中有祖国,为祖国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伟大的祖国么
心中有集体,为集体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温暖的集体么
心中有他人,为他人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生活中的每个人么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学会珍惜你的幸福,学会感谢你身边的一切,因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3)学会感恩,应该是对待他人的一种积极态度;学会感恩,本质上就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做出回应,做出回报,而不是漠视,而不是淡然处之;学会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学会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学会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只有学会感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只有学会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五、感恩小故事
1、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003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2、《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
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3、孝顺儿捐肾救母:2004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六、结束语:
做老师的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你们做好人,二是希望你们学习好。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人才,因此希望你们做有德有才的人,不要成为有才无德的人。要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文明的学生。父母养育你们,老师栽培你们,虽然这些是父母与老师应该做的,但大家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对你的好和爱。学会感恩,你才会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总之,希望同学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学会感恩。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2活动目的:
1、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
2、使学生了解,成长的过程需要感激使你成长的人。
3、让学生懂得怎样感恩,怎样报答。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地点:
多功能教室。
主讲人:xxx
活动过程:
一、老师宣布活动开始,请主持人上台,并预祝成功。
主持人: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难的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境;在迷茫的时候,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在跌倒的时候,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
下面我宣布“《在阳光下》――心存感激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介绍感恩节
感恩节(thanksgivingday)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始于1621年。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fourththursdayinnovember)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有四天假期。借着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无论在岩石磷峋的西海岸,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人们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庆祝感恩节,感恩节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庆祝的传统节日。所以,美国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
三、概括怎样感恩
心存感恩,学会感激,我们要感谢母亲孕育我生命;感谢父母养育我长大;感谢老师教育我知识;感谢同学赐予我友情;感谢生活藏满理想梦幻;感谢大地哺育万物生灵。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3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自己的义务。
2、让学生记住每一个关爱自己成长的人,从而找到自己奋斗的动力,明白该用怎样的行动回报那些有恩于自己的人。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为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奠定情感基础。
活动准备:
1、准备材料:有关感恩的故事,成语,格言诗词。
2、准备歌曲及背景音乐:《感恩的心》、《感谢你》、《母亲》等等!
3、活动前一周就渲染气氛,感受自己身边的恩情!
4、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布置温馨的环境、教室黑板的设计。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在背景音乐《感恩的心》中,主持人致开场词,并引入主题——《永记恩情,学会感恩》。
二、采撷感恩的精华
主持人: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明铸就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崇高气节,让我们从文明瑰宝中采撷精华,铭记恩情,回报恩情!
1、诵读格言诗词。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宁肯忘掉亏欠自己的,也不愿忘掉亏欠别人的!(贝多芬)孟郊的《游子吟》……
2、感恩故事
(1)年轻母亲舍身救儿(学生上台讲故事)2004年8月27日下午,XX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妈妈的全部。"
(2)欣赏文章《汶川地震中的母亲》。(课件播放,图文并茂)让学生简要谈感想。
3、走近关于感恩的成语(让学生将收集的进行展示)如:恩深是海,恩如再造,感恩戴德
三、铭记成长的恩情
主持人:让我们体味自己的融入了恩情的成长故事。
1、(让学生上讲台动情的讲述自己融入恩情的简短故事!)
主持人:感恩是一句贴心的话,感恩是一件关怀的事,感恩是温暖的眼神,感恩是开心的笑容,让我们铭记父母,老师,朋友们的恩情,学会报答
2、学生伴乐演唱孙悦的《感谢你》
四、感恩行动
主持人:细数成长的岁月才发现,我们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太多太多的帮助,让我们用行动去回答,去证明,铭记恩情,回报恩情!
1、让同学们自由说出你此刻最想做得感恩的事情。(让学生沉思片刻后自由发言)(播放背景音乐《母亲》渲染气氛!)
主持人: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让我们永记恩情,学会感恩!
2、全体同学起立唱、演手语歌《感恩的心》。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4活动地点:
教室
班会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
2、能够在日常行为中做到感恩父母
3、能够用感恩的心态努力学习,积极生活。
班会背景: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下正处在13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逐渐开始叛逆,对于父母的对于自己的意义何在?怎样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感恩教育呼吁孩子们淳朴善良的心灵!
活动流程:
一、班主任寄语——揭开班会序幕
二、感受母爱,品味父爱
1、感受母亲的爱(图组:小时候母亲为你遮风挡雨)
2、母亲的故事(展示及文字)
3、慈母颂(齐读)展示
4、品味父亲的爱(展示父爱相关)
5、学生讲述:《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6、听故事,谈感受
7、欣赏歌曲《父亲》,回想父母的爱
8、调查问卷
1)你父母的生日?
2)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
3)父亲节是哪一天?
4)母亲节是哪一天?
9、结合调查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10、反思觉醒,读懂父母的心
三、给父母写封爱的回信?
四、班主任总结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5设计目的:
1、让学生了解母亲,体验母亲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母亲。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母亲、尊敬母亲、体谅关心母亲,与母亲和谐相处,从现在开始,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确定主持人(郑芷妍 李宇)
2、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3、制作相关的课件,分组排练节目(诗朗诵、歌曲、讲故事)
4、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活动导入:
多媒体播放,显示主题班会的课题,伴随着背景音乐两主持人微笑出场。
活动过程:
1、理解“母亲”
欣赏家庭情景剧《汪洋的一天》
讨论:汪洋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剧中妈妈该如何评价?
活动1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母亲”的理解。
2、感受母爱
刚才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对母亲的认识,是啊,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请听滕予羚为我们带来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活动2 学生讲故事。
1976年7月28日那天,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温馨的家里一边织毛着衣,一边用脚轻轻地摇动着摇篮里年仅5个月大的孩子。突然,地震发生了,母子一同坠入废墟和黑暗中。万幸的是,母子都没有受伤,母亲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等待援救。一天过去了。孩子吮尽母亲的最后一滴奶,哭声渐渐衰弱,再不获救,孩子将被渴死饿死,先于母亲而去。
绝望中的母亲两手乱扒,企图从钢筋水泥中获取食物。突然,她的手触到了织衣针,心中一阵狂喜:孩子有救了。
一周之后,母女俩终于重见天日,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脸色苍白如纸。人们惊奇地发现,母亲每个手指上方都扎了一个小孔,孩子正是靠吸吮母亲的鲜血存活下来的。
主持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中。为了孩子,母亲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多少令人震撼令人钦佩的母亲。将你知道的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可以吗?
活动3学生交流伟大母亲的故事。
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
主持人:刚才大家说的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那我们自己与朝夕相处含辛茹苦的妈妈之间都有哪些故事发生呢?
活动4说说自己和妈妈的故事
(1)学生发言。
(2)老师发言。
(3)主持人随机采访,请同学谈感受。
主持人:聆听着你的诉说,感受着你的感动,让我们伴随著名歌手满文军的歌声,共同诠释这世间最美最真的母爱!
(4)播放《懂你》,全班大声跟唱。
三、感谢母亲
主持人: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
主持人:有了母爱,才有了生命的肇始;有了母爱,才有了历史的延续;有了母爱,才有了理性的萌动;有了母爱,才有了人性的回归。
主持人:同学们,还等什么,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尽情抒发自己的感受吧!
活动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赞颂
1、用名人名言
2、用歌曲,如《母亲》等
3、诗朗诵《母亲的赞歌》
主持人:我们赞颂母亲,因为母亲给我们生命,养育和温情。千言万语,一首《母亲的赞歌》,希望能略表我们的赤子之心。
四、回报母亲
主持人:为了妈妈的微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同学们,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感恩,感恩世界,感恩未来,感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 播放《感恩的心》)全班齐唱
五、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非常成功。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心底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用各种形式倾诉了对母亲的由衷赞叹,希望同学们能把心中沸腾的热血化为实际行动,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无愧于母亲,无愧于祖国的好少年!最后送你们一句话:不要让任何一个爱你的人失望!
主持人合:(歌声快结结束时)感恩世界,感恩未来,感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6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平时为你的付出,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
2、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
活动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母爱是最伟大的,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会背吗?一起背一背。
二、回顾亲情的温暖
1、说说你的父母每天从早到晚要为你做哪些事?
2、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遭遇疾病和挫折时,父母为之付出血汗的故事。
三、交流回报亲情的方式
1、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含辛茹苦,青丝一天天的变成了白发。我们怎样让疲惫的父母露出笑脸呢?
2、学生发言
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讲讲笑话、做做饭等。
3、学生讲自己的孝道故事。
4、听了这些故事,你想说什么?
四、发出号召
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用实际行动感谢我们的父母。同学们对父母的爱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行动中,并且升华成一种习惯,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感恩我们的父母。
五、读一读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7教育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活动过程
1、妇女节的来历
2、父母怎么给你过生日的?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给他们过过生日吗?
3、听故事,谈感想。
4、讨论:怎样让母亲过一个难忘的三八节?
5、讨论:以后我们该怎样回报父母?
6、制定“感恩方案”,开展感恩活动:
(一)了解妈妈、长辈对我的爱
1、和全家人一起看看小时候的照片,请爸爸妈妈讲讲“我”小时候的故事。
2、大家说说记忆中父母作出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
(二)了解妈妈、长辈的艰辛
1、听妈妈讲培养我成长的故事。
2、听妈妈讲他的工作、学习的故事。
(三)我们对妈妈、长辈的爱
1、想想我们对妈妈、长辈做过些什么?
2、说说还有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以后有什么打算?
(四)真情回馈、温情行动
1、为母亲、为奶奶、为外婆倒杯水,捶捶背、洗洗脚……
2、给妈妈做一张画着自己小手的贺卡,写一篇真情酿成的美文,悄悄地放在妈妈的枕头底下!让妈妈感受到其中的甜蜜。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8一、班会背景
如今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却很少从父母的角度去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还常常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因此,选定母亲节和父亲节即将来临之际召开这次主题班会。
二、活动目的
——走近亲情
——体验亲情
——回报亲情
1感恩方法大奉献
同学们,我们可以为一个陌生人的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父母给予我们的种种恩情,这实在是内心有愧!感恩不待时,拿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向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感恩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2实施回报计划
学生讨论交流,并确定回报父母的方案。
3心声传递:
在今天的班会课后,每位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倾诉自己的心声,来一次真正的心的交流。
三、结束部分
1、由班主任对主题班会进行总结讲话。
师:父母的爱像阳光、像春风、像雨露,孩子得到父母的爱,就如同一株稚嫩的小芽得到了阳光雨露,在爱的天地里,同学们一天天长大;父母得到孩子的爱,生活的艰辛,工作的疲累就会化作一种无比的幸福。这次主题班会活动中,我们体会父母的辛劳;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懂得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感情在情的沟通、爱的交融中建立起来。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做到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的旋律将会在未来的日子奏响。
主持人齐:初二班主题班会活动到此结束。
2、主题班会在《感恩的心》的歌声中结束!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9一、主题:
感谢有你
二、时间:
20XX年10月14日下午第三节课
三、地点:
开发区一初中二楼多媒体教室
四、教育目的: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的一段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教会他们学习固然重要,但教会他们生活,教会他们做人一样重要。通过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反思、体会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思索对父母的报恩之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报恩之行。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五、教育意义:
进行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父母付出的心血,更加深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深意,从而更好的配合父母的要求和学校教育的规定,做到更加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学会自主管理;同时学校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活动过程:
1、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班主任宣布活动开始。观看视频演讲《让世界充满爱》。
2、游戏小调查《舍弃》。
3、一个真实的故事《天亮了》。
4、真情回放《成长的过程》。
5、学生谈“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6、诗歌朗诵《感谢有你》。
7、宣读《感恩宣言》并签名。
8、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心怀感恩主题班会教案10一、班会主题
1、引导学生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2、引导学生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班会目的
1、让获得帮助的学生学会感恩,将来回馈社会
2、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让学生明白诚信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活动时间、地点
20xx年5月9日,东区实验楼11—157
四、班会流程
1、主题班会当天,主持人宣读此次会议的目的、总结最近班级情况。
2、由班主任重申我校关于诚信考试等的各项规章制度。
3、请一些同学讲自己对考试舞弊的看法和感受。
4、邀请成绩优秀的同学传授学习经验,讲自己学习的技巧和复习功课时的好方法。
5、团支书进行期中考试动员。
6、支持人总结,全体宣誓,会议结束。
五、班会总结
心存感恩,会让一句简单的话语充满了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碎的小事一下子变得无比亲切起来。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应该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人生也正因有了爱心、孝心和感恩而精彩起来,生动起来。心存感恩,回报他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5篇
语文老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之前,每个初三语文老师都要提前准备初三语文教案,它能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九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九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幽默讽刺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媚上欺下、卑鄙无耻的走狗形象——奥楚蔑洛夫,这篇小说是《变色龙》,作者是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__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无以伦比的艺术家。
今天我们就再学他的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教学新课
1学习目标
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学习什么呢
★展示目标,见上。
2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⑴创作背景
人物都是社会中的人,我们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又是什么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呢
★小说发表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期,在__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__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固守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__上,也出现在知识界。
⑵人物形象
“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是这样的人呢
因为他不但外表打扮、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外在的套子,而且思想认识也限定在一定的范围里面,成为他精神的枷锁;他不但自愿入套,而且也给别人以套子,试图套住别人。
那么他都有哪些套子呢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和思想我们一起看一下。
⑶典型意义
★①就这样一个小人物,为什么能辖制全城呢
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是与沙皇__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__要求的气味,随时告密。不合其思想的做法,都要被限制、__。
(184页)同时,革命还未到来,多数人还感到前途迷茫,对旧制度也就得过且过,处处迁就,也是别里科夫时时处处能够得逞的土壤。
★②婚姻应是人生中的起点,但却要了别里科夫的命。“婚姻事件”中,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死去结合华连卡姐弟的形象思考这一问题。
华连卡姐弟敢说、敢想、敢做,喜爱新生活,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预示着新的生活力量。他们是正在成长的时代新人,是与旧势力格格不入的。
“漫画事件”对别里科夫迂腐落后的思想进行了极大的嘲讽,画他和华连卡挽着胳膊。他给柯瓦连科说,“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不好说是什么关系),“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他认为“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这使他不能成其为正人君子了,给他以很大打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而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的事,他的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又一重锤。对柯瓦连科“忠告”,结果柯瓦连科“叫他滚”,他“脸色苍白”,精神已开始垮。“我最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正中他的本质,意思是“你就是走狗”,这时他已深感在新生力面前的失败,“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再次搬出他的主子(校长、__),但柯瓦连科不怕他的这种伎俩,“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他就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但并没摔多厉害,套子保护了他。而他那滑稽相正好让华连卡和另两**看到,“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虚伪自欺,而华连卡“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对他的这种狼狈相(在新势力面前的败相)的嘲笑,使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他的死,说明腐朽势力实际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已是奄奄一息、摇摇欲坠。
★③别里科夫死了,一个礼拜还没过,生活又恢复了原样,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很多,这是为什么
别里科夫是旧思想、旧势力的代表,沙皇__制度存在,就会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生活就还是老样子。
这启示人们,要想铲除别里科夫们,就必须从根本上__沙皇__统治。
3幽默讽刺手法
①语言体会
契诃夫的小说善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对别里科夫的外表打扮、生活习惯、思想认识、神态表情、语言等方面都用了这种笔触。
例如小说开头对别里科夫的肖像和生活习惯的描写,使人感到滑稽、可笑、令人厌恶。他白天压得全城不得安宁,晚上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难以入睡,对其外强中干之形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婚姻事件”的描述充满戏谑和讽刺,如描写他对漫画的态度,对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的惊恐,与柯瓦连科谈话的神情,摔下楼梯时的心理活动,都充满了辛辣的讽刺。
★②手法训练
a(难度低)写一段外貌、肖像或神态描写,要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b(难度高)用幽默讽刺手法描写人物(外貌、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篇2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总第11课时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投影;
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设计蒲柳人家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溺爱孙儿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
九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九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九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 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 鉴赏词作的意境。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媒体: 在多媒体课件上结合白板功能的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宋代婉约派的女词人,也是老师喜欢的一位词人,他被成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们来赏读他早期的作品《如梦令》,看这首词中,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九百年前的这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学习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
二、 读愁
1、自由朗读这首词,大概了解词的内容,读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愁——板书)
2、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
3、强调字音 : 舴艋 、 载 、拟
4、强调语速、语调和节奏
5、全班带有感情的齐读
6、听读,在听读的同时,试着理解这首词。
三、 解愁
1、结合词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自由赏析,老师适当引导
四、 赏愁
1、听说双溪的春景不错,可是作者去了吗(没有)为什么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回想一下前人在诗词中也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他们是怎么写“愁”的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积累的诗句)
3、老师展示搜集的资料
4、那么,我们看一下词人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载呢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明确:在这里,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板书)
5、小结
李白写出了愁的韧读,李煜写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则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给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有了一个启示:要另辟蹊径,做到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五、诵愁
1、在古筝曲《月满西楼》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这首词。
2、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六、写愁
古人把愁写成了各种形态,请你也仿写几句摹愁的句子。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的愁苦的情感,领路了他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七作业布置
1、 继续写愁
2、赏析《声声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