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由来已久的艺术形式,它有许许多多的内容,而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已经在人们生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这两者的联系与未来的发展不容小觑。
当前,文学作品,不论古今中外,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了热潮,在不乏好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根据两者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特点作分析、讨论,并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由来已久,无论东西方,在将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艺术的过程中都不乏杰作。
本文围绕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展开分析,就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电视作品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与异同等进行剖析,指出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存在关联的同时各有特点,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影视艺术出现之前,艺术似乎都是间接呈现给大家的,除了戏剧艺术。
因此,艺术的传播是相当缓慢的。
但是现在,电的发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影视艺术的加入,大大改变了这种局面,自此,造型艺术如绘画建筑、雕塑、戏剧、戏曲等都因此而以各种形式互相结合,及时呈现在观众面前。
语言艺术也不例外,它也开始从虚无缥缈的世界中逐渐被带到了我们的真实世界中了。
艺术也因此体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局面。
可以说,今天各种艺术之间相融合的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
当今时代,文学传播已不仅仅是在纸上阅读,同时我们也已经不满足单单文字带来的愉悦了,**作品带给我们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冲击,电视则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我们不得不承认,纯粹的文字阅读欣赏已经不再占主流地位,尽管近年来我们不断呼吁要重新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但文学要更好地得到传播与介绍,与影视结合似乎是最快最好的出路。
其实,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由来已久,从国外来讲,有由《飘》改编的《乱世佳人》,由《简·爱》改编的《简·爱》。
其他诸如《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小妇人》等,数不胜数,不论是世界名著还是畅销小说,好莱坞的制片人敏锐地看到了市场的需求量,而改编后的作品也通常比较成功,受到广泛的关注与欢迎。
我国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少,如早期的《城南旧事》、《林家铺子》、《红岩》,稍后的《红楼梦》、《水浒传》,等等四大名著,以及近期的作家作品如《红粉》、《红高粱》、《长恨歌》、《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好处是,普及这些古典及现当代的作品,使老百姓通过这些媒介更好地了解作品,在享受审美娱乐的同时也学到知识,提升全民素养。
这一点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早期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应该说在最近,人们几乎是相当热切地盼望和期待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了**和电视这些媒介之后,首先提议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以来,这股热潮经久不衰,从有这种形式开始以来,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停息与消沉过。
就目前来看,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方面,在改编文学作品上,固然制作的严谨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地方,就是编剧。
小说有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作家们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多很大,无论心理描写,抑或时空转换,只要入情入理、引人入胜,观众都愿意买帐。
但是,**和电视剧是属于视觉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画面,听到许多音响效果,但是,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思维的跳跃不受任何限制,而拍摄需要的却是一个接一个画面的连接,有些在小说里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影视却很难向观众交代。
文学和影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已建立起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毕竟是有独立品格的两回事,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可以写一整页,心理描写可以是一章甚至一本书,但是剧本要的是动作行为,语言要简洁、生活化。
这中间的转换就看编剧的功力了。
说到编剧,就要谈谈戏剧,我国的戏剧始于元代的杂剧,是说一段唱一段的,很多不容易表达的地方就用旁白的方式来解决,而西方的戏剧最初流行的则是三一律,限制就更大了,所以编剧们刚开始都是从戏剧开始的。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戏剧还是西方的戏剧理论,都不能像小说那样篇幅广阔、想象自由,那么,他们在进行影视改编时,就不得不受到限制,不是因为影视的属性与小说不同,就是本身他们的专业局限也决定了改编的难度和风险。
有的导演避免让作家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剧本,而是交给别人去改,原因一是作家对自己写的小说总是偏爱,难以取舍;二是在小说中要说的话都说完了,改编时很难有新的发挥。
而就别人来说,这篇小说只是一个模型,提供一些思维的素材,发挥自己的想象,想怎么添就怎么添,删起来也大刀阔斧,一点儿也不心痛。
再来谈谈电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及异同。
文学作品有许多的种类,在此以小说为例展开分析。
我国传统的小说是章回体的形式,其实说白了,就是变异地说故事,讲究布局,注重可听性,并且常在关键时刻收住,将玄机留到下一章再讲,所以章回小说更适合以说书的方式来体现。
与其说是读小说,不如说是听人说小说,所以故事性是有了。
这种传统的谋篇布局方法,固然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但是手法单一、流于俗套。
如《三言二拍》、《封神演义》,等等。
但是这一类的小说,却很适合改编后搬上荧屏,因为在听说故事这一点上,章回小说和电视剧相同的属性。
电视剧是一项普及艺术,不论男女老少都可全民参与,而对于文化底蕴的要求并不高。
章回体小说的前身是说唱艺术,同时还有说书的成分在内,本身面向的就是各个阶层的群众,更多的是平民,非文人阶层,即使后期发展,文人参与创作,在最初,小说也是不入流的文学形式。
到今天,文学形式虽不断变更,它却恰恰是最受欢迎、最容易普及和传播的方式,这在本质上与电视艺术不谋而和、殊途同归。
(中国古典小说采用说书场“说—听”的传播方式,适应听众的欣赏趣味而建立起一套特殊的叙事格局,那就是古典小说中贯穿始终的说书人的腔调,拟想中的“说—听”的欣赏格局,以及于此相应的一系列叙事规则……种种叙事格局直接影响于电视剧叙事,构成电视剧叙事在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方面与传统小说之间清晰而又多样的审美传承关系。
①)也因为这样,我国的古典小说改编成电视作品,相对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例如上文提到的《封神演义》、《三言二拍》、《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性强,情节连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所以当这些改编作品一搬上荧屏,就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这些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象了,后期的观众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比较简单直观的审美了,而编剧和制片人也敏锐地注意到了,所以改编的方向开始转换。
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是我国电视剧发展过程中研究比较多的一个重要课题。
论文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本课题的研究深度,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小说的电视剧改编具有一定的价值,充分体现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艺术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其中综合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以及二十世纪新兴的**与电视艺术。
那么文学当然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
它是通过文字来塑造一系列的形象,传达给读者审美享受的,故而带有更多的想象性。
文学是很奇妙的艺术,读者通过阅读,借助貌似枯燥的文字,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享受。
在这个世界里,思维是可以任意遨游的,换言之,这是一个乌托邦,审美的乌托邦。
文学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为相比较,其他的艺术,都是由艺术家完成创作后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自身的存在性,观众只能根据这一艺术现象来进行审美享受及审美评价。
但是文学则不然,首先,作家在创造作品后,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属于一度创作,因为他的作品仅仅是一个个文字,并非具体的形象,然后读者在阅读中理解文字及作家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书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才慢慢在脑海中出现,因此文学是需要读者的二度创作的。
读者虽由人组成,但是文学的读者并非一般的人就能担任,是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的人群组成的,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独特魅力,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读者读来,由于文化背景、人生经验的差异,从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如《红楼梦》只有一部,曹雪芹呕心沥血也只造就了一个林黛玉,一个贾宝玉,但是每个读者心里却各有自己的林妹妹和宝哥哥。
其实越是间接的表现形式,越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就造型艺术而言,好的绘画作品固然巧夺天工,但是,它所画的是马就是马,虎就是虎,不论观赏者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欣赏水平,他们所看到的都毫无例外的是同一事物。
戏剧的形象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文学艺术则截然不同。
所有的形象都是通过语言来描述的,所以一切都在读者的意象中展开并完成。
这是我对语言艺术的一些理解。
再来说说影视艺术,这是一门新兴产业,起源于十九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二十世纪。
我们先来看看**,**的起源于1895年的法国,随后传到美国,在好莱坞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传播,在二十世纪达到一个高峰。
中国**始于1905年,也在四五十年代达到一个高峰。
**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它是用镜头来说话的,因此更多地讲究视觉上的效果,尤其是早期的默片时代。
**的发明给人类文明一个全新的冲击,我们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时代。
电视艺术则更晚一些,应该说是目前所有的门类中的“小字辈”了,在我国大概开始于二十世纪中期(1958年)。
最早的形式类似于短剧,也有电视小说等。
电视与**的表现上有相近之处,但又各有不同,电视是小屏幕、大范围普及的传播,它应该说是更侧重于听觉上的效果,更大众性、广泛性。
而观看**需要一定的场所与设备,对现场的要求更多些,相比之下,电视则不然,它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所以,接下来要讨论的影视与文学关系,也有不同的观点和角度。
。
作者运用符号学、叙事学、接受美学、阐释学以及中国古典文论资源,将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富有个性的理论见解。
现在,侦探推理小说、惊悚悬念小说、都市财经小说都一一地推出展现给了观众,这中间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观众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已经不断地提高,再沿用以往的叙述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二是新型的小说形式其实并非专为拍摄成电视剧而撰写,它们更适合的是案头和枕边阅读,叙述方式不再按照常理出牌,多有倒叙、插叙、时空转换,甚至还有意识流、内心独白、旁白叙述等多种现代描述手法,而这些恰恰是不适合也不容易用电视手法呈现的。
因为当用比较传统和直观的摄像手法来展现作品时,在最起初是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的,但是人的视觉享受要求是无止境的,并且接触得越多,审美的能力也就不断地得到提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小看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能力。
在这一点上文学就体现了它的优越性,因为文字的想象是无边的,也许是早就读过的作品,但是仍然可以再次阅读,并且同样也能得到审美享受。
而电视剧的视觉是固定了的,当然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也可以吸引人,但是视觉的限制很快就让人感觉到不满足,这一点也是由于人的视野是如此的广泛而不受限制决定的。
②“**和电视的表现形式和小说根本不同,很难拿来比较。
电视的篇幅长,较易发挥;**则受到更大限制。
再者,阅读小说有一个作者和读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过程,许多人读同一部小说,脑中所出现的男女主角却未必相同,因为在书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读者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
你会在心中把书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为一,而别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
**和电视却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观众没有自由想象的余地”。
而我国的电视艺术又正处于一个初始阶段,那么这种相对直接简单的摄像画面,久而久之就显得呆板和无趣了。
当然,制片人也注意到了,选用了新型现代的文学作品来改编,而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举例来讲,最近内地非常热门的金庸武侠小说的改编,从最初的《笑傲江湖》,几乎是全民运动,不论报刊杂志还是网络媒体,抑或大街小巷的茶余饭后,都相当热切地关注着。
因为金庸小说几乎已经遍布所有有华人的地方,小说包含的东西相当广,地域上,东至桃花岛,南到岭南,西至大理云南,北到 ,甚至还有北极风光;文化信息上,更是涉及医学、饮食、琴棋书画、岐黄之术、十八般武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得到很大的满足,可以说人在家中坐,思绪却在不受限制的时空中遨游。
这样的作品,现在终于得到国内正统文化的认同,并将要搬上荧屏,可以想象,观众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当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网络上网友们如浪潮般的一波又一波地掀起讨论,提议角色的人选。
但是当这部作品千呼万唤始出来时,大多数人都感到失望和不满足,小说中细腻的人物内心描写没能展现,主角的人物形象气质严重不符,挑剔的网友们甚至细致到对服饰、配音、场景布置都一一点评,提出的问题专业而犀利,让那些专业的电视工作者都感到很难逃避。
的确,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达是如此快捷,所有的反馈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里看到,而就在这时,我们才突然发现,我们的观众已经相当成熟了,我们一直反复提倡和要求提高全民素质,已不知不觉中在完成了,而电视工作者们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视艺术的水平已经不够先进,我们现在需要担忧的不是提升全民素养,而是电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与文化修养了。
但是目前主要的根源就在于此,尽管一系列的金庸小说改编已成鸡肋,观众也已对此几乎完全放弃,但是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仍在推出,最近重拍的《红楼梦》又掀起热潮,人们纷纷质疑,它能超越87版的经典吗?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单单是因为文学作品改编太多,观众欣赏水平提高,眼光也挑剔了?我觉得不尽然,更主要的问题是电视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弊端,大家忽然都发现,这是一个成名与获得名誉的好路径。
当年的六年出一部《西游记》,三年成就一部《红楼梦》,如今已不复存在了,更多的是几个月的速成品,临时组就的演职员班底,粗制滥造的后期制作。
俗语说得好,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若想把观众当傻子,最后倒霉的可是你自己。
其实从改编作品上已经可见文化现状的一斑了,现在看似繁荣、人才辈出,各种题材不断涌现,不论是在影视界还是文学界,其实质都是一片浮华与喧嚣,炒作,跟风,什么都有,独独缺的就是沉淀与积累,就艺术而言,不论什么形式,要出好的作品,没有人生的经验与积累,没有反复的推敲与斟酌,怎么可能铸就出传世之作?但是现在,快餐文化、垃圾制作……充斥我们的周围,使我们不得不对电视剧的前途感到担忧,而这种现象又是全社会存在的,要改变,谈何容易。
但至少,我们已经知道它的根源,各个阶层也在不断地呼吁改善电视艺术团体素质。
其实电视这种新兴艺术,从最初的萌芽到蓬勃发展,中间不可能不出现问题和偏差,重要的是,能够发现、自省,并不断完善改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型的,所以电视艺术也不例外,重要的是在这个浮华的貌似 的实则低回的阶段,能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接下来的必将是真正的春天。
要解决根本的问题,就要强化电视工作队伍,加大力度肃清不良因素,完善各种制度。
对这支队伍进行高标准要求,提出必要的限制。
文学与影视、戏剧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转换,成为再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困难。
“张洁老师的《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在书店里被放在‘散文’书架上。
我如何不让这部作品里的力度与情感散落,又让它适合**的表现形式,是比较艰难的创作。”青年导演马俪文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说,“往往与原作贴得比较近的,创作上会比较成功,因为原作已经在一个水准之上。”“小说有的部分情节弱,而电视剧主要靠情节,这就需要改编时填充情节。”导演田沁鑫说,“小说用描写来展示人物心理,而电视剧就得改成用对白或情节展示人物内心;小说用10页来展示环境,电视剧用一个一分钟的镜头就把这些交代清楚了。
处理好两种形式间的关系,是改编中的主要工作。”
文学艺术本是同根同源,莫道是他的繁荣与普及,夺走了我的读者;也莫说是我的艺术质地优越于他的大众性而轻睨他人——不如彼此滋养,成为彼此新的翅膀与能量;不如彼此开掘,滋养同根之树,结出更多更有营养的果实,这是双赢或多赢的合作。
“影视或戏剧可以说是小说的广告,无论是影视的版权,还是小说自身发行量的提高,都提高作者和出版社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提倡原创性的今天,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将有助于新元素的诞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电视毕竟是一种普及的娱乐传播工具,它的传播属性可能更强些,那么在艺术性上面就难免存在限制,摄影手法处理也好,音效画质上更是局限,这一点与**是没办法比较的,因为这两者的属性不同。
所以,有些文学作品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有些则非常不容易。
尽管当前**市场不够景气,大众反映票价过高,也有更多的人选择在家看电视,但是**的魅力始终是独特而又常存的。
有人认为,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千万不要根据一本书去看一部影片,反之亦然,阅读是不可替代的,文学有可能凭影视扩大影响,但它要冒被扭曲的风险,想品原汁原味,还要读原作,影视只是严肃文学的通俗读本。
让我们来看看作家们对此的看法:“我的原作与剧本改编有很大的分歧,他们改得太匆忙,没有和我认真磋商。
当然改编可以丰富原有的情节,但要看是否符合原著精神。
我的原著精神是对人间真爱的颂扬,相当于‘正剧’,那是作者确立和倡扬的东西,而剧本却改成了悲剧。
悲剧是揭露和撕碎,是失望和破灭。
剧本与原小说完全不同,造成了与目前大多数影视作品的重复和趋同。”⑤好看好读好懂的作品,自然会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但也有许多优秀作品,确实无法改编为影视,即使改了也很难成功。
确实,改编得好不是作家的成绩,改编得不好责任也不在作家,影视其实是对作品用一种解读代替、抹杀千万种不同的解读,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学是活的,影视却是死的。
从一部文学作品到一部影视作品,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其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节奏、结构、情调、冲突……也都是改编的重要部分。
每一部具体的作品,可能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有的小说故事冲突强烈、人物精彩、曲折跌宕,也有的小说充斥着情绪、描写,和不知所云的回忆。
其中的诀窍和解决的方法,并非只有所谓单一的解决方法。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对作家来说应是一件大好事。
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亿万人在看由你的作品演绎成的**、电视,这与几千、几万读者读你的书,那种影响是无法相比的,作家和导演联姻,小说和影视结缘,会大大促进文学创作。
两者若是相辅相成,必然能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一番。
红岩好词(一):
1、目不转睛 一举一动 瑟瑟发抖 得意洋洋 津津有味
2、三头六臂 不攻自破 惊心动魄 垂涎三尺 弄巧成拙
3、呐喊助威 不顾一切 焦躁不安 不屑一顾 蛮不讲理
4、忐忑不安 号啕大哭 可怜巴巴 光彩照人 环顾四周
5、掩人耳目 风吹草动 倾巢出动 整装待发 毫无表情
6、恸哭出声 头昏目眩 满怀悲愤 严刑拷打 宁死不屈
7、野心勃勃 布履蹒跚 翩翩起舞 慢条斯理 迎刃而解
8、形势严峻 雨雾蒙蒙 映入眼帘 热泪盈眶 胸口梗塞
9、各种各样 无家可归
红岩好词(二):
花言巧语、自欺欺人、斩钉截铁、掩耳盗铃、一无所得、痴心妄想、枯瘦如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异想天开、出尔反尔、稍安毋躁、千方百计、万众一心、心旷神怡、目不转睛、自讨苦吃、玉石俱焚、识时务者为俊杰、回头是岸、针锋相对
附录红岩好句:
1、天色快黑尽了,顾客进进出出的似乎更多。每一天黄昏,是买书看书的人最多的时刻,书店里挤来挤去的都是晚饭后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陈松林忙着在人丛中取书收钱找钱,无暇细听那些学生嘈杂的闲谈。
2、看着看着,成岗眼前象闪过了一道亮光,突然感到异常的清新和愉快!老李过去作过什么工作,除了老李刚才讲的,他一点不明白,但他确信,他大哥当时从川东特委带回家的这份文件,不是别人,正是李敬原亲手刻写的!
3、穿过这乱哄哄的街头,他一再让过喷着黑烟尾巴的公共汽车。这种破旧的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音,加上兜售美国剩余物资的小贩和地摊上的叫卖声,仓仓皇皇的人力车案的喊叫声和满街行人的喧嚣声,使节日的街头,变成了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4、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看得稍微清楚了。高高的城楼上,挂着几个木笼子。啊,这不是悬首示众吗?江姐一惊,紧走了几步,仔经一看,木笼子里,果然盛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5、江姐回头看时,一长列穿着破烂军衣的壮丁,像幽灵一样,从雾海里显现了,一个个缩着肩头,双手笼在袖口里,周身索索地发抖;瘦削的脸颊上,颧骨突出,茫然地毫无表情,一双双阴暗的眼睛,深陷在绝望的眼眶里……到了江边,力夫把行李放下,江姐付了钱,站在来往的旅客间,等待着。江风迎面吹来,掀动衣角,潮湿的雾海包围着她,她扣上了那时新的细绒大衣的扣子,又把双手插进大衣口袋。
6、成岗来到修配厂。厂里只有几座冷落破烂的车间,到处野草丛生。几百工人,挤在破旧不堪的捆绑工棚里,拖儿带女,无处可去他们都是抗战期间和工厂一道从外省迁移来的,停工以来,一文钱的工资也没有发。这个烂摊子此刻丢给了成岗,要他管理的,就是那些破铜烂铁和几百个打发不走的失业工人。
7、如果把特务机关的分布比作一只黑色的蜘蛛网,那么,在这座楼房指挥下的各地特务站组台点,正像密布的蛛丝似的,交织成巨大的恐怖之网,每一根看不见的蛛丝,通向一个秘密的所在。这座阴森的楼房,就是那无数根蛛丝的交点,也是织成毒网的那只巨大的毒蜘蛛的阴暗巢穴。哪怕是一点最小的风吹草动,触及了蛛丝,牵动了蛛网,便会立刻引起这座巨大巢穴里的蜘蛛们的倾巢出动。
8、店员是个圆圆脸的小伙子,十八九岁,矮笃笃的,长得很结实。他是从修配厂调出来的陈松林。离厂以后,便没有回去过,谁也不明白他当了店员。初干这样的工作,他不习惯;脱离了厂里火热的斗争,更感到分外寂寞。他很关心炮厂的状况,却又无法打听,也不能随便去打听。偏偏这书店还只是一处备用的联络站,老许一次也没有来过,所以他心里总感到自我给党作的工作太少。
9、天色快黑尽了,顾客进进出出的似乎更多。每一天黄昏,是买书看书的人最多的时刻,书店里挤来挤去的都是晚饭后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陈松林忙着在人丛中取书收钱找钱,无暇细听那些学生嘈杂的闲谈。
10、在车站出口处,他们遇到了严格的检查,虽然江姐拿出了证件,但是军警还是查看了行李卷,这使江姐感到意外,清楚地看出这座县城完全被一种个性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如果不是司机沿途保护,他们很可能刚到目的地就出事了。
11、徐鹏飞不愿多想这些,他把手上的文件丢在一边,克制着自我的思路,他不相信严醉会比自我更高明。和***作斗争,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严醉,也未必能够稳操胜算。使他烦恼不安的,不仅仅仅是严醉的掣肘,更主要的还是如今***活动的灵活机警,使得他一向找不到有用的线索。
12、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号宿舍径直走去。那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了。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此刻门口。见了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
13、徐鹏飞不愿多想这些,他把手上的文件丢在一边,克制着自我的思路,他不相信严醉会比自我更高明。和***作斗争,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严醉,也未必能够稳操胜算。使他烦恼不安的,不仅仅仅是严醉的掣肘,更主要的还是如今***活动的灵活机警,使得他一向找不到有用的线索。
14、徐鹏飞不愿多想这些,他把手上的文件丢在一边,克制着自我的思路,他不相信严醉会比自我更高明。和***作斗争,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严醉,也未必能够稳操胜算。使他烦恼不安的,不仅仅仅是严醉的掣肘,更主要的还是如今***活动的灵活机警,使得他一向找不到有用的线索。
15、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看得稍微清楚了。高高的城楼上,挂着几个木笼子。红岩中的好词好句。啊,这不是悬首示众吗江姐一惊,紧走了几步,仔经一看,木笼子里,果然盛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16、穿过这乱哄哄的街头,他一再让过喷着黑烟尾巴的公共汽车。这种破旧的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音,加上兜售美国剩余物资的小贩和地摊上的叫卖声,仓仓皇皇的人力车案的喊叫声和满街行人的喧嚣声,使节日的街头,变成了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17、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看得稍微清楚了。高高的城楼上,挂着几个木笼子。啊,这不是悬首示众吗江姐一惊,紧走了几步,仔经一看,木笼子里,果然盛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18、胸口梗塞恸哭出声头昏目眩满怀悲愤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呐喊助威不顾一切焦躁不安
19、这一年,我见了多少血腥的罪行,任何花言巧语,都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
20、几个钟头里,陈松林从一些零散听到的对话中,大体上能够做出决定:前些时在重庆大学训导处前面亲眼见到的那场丑戏,引起了学生的愤怒。可能要罢课了,沙磁区其他学校也在酝酿响应支援。这状况使他觉得高兴,因为工厂学校不断发展的斗争,和民生凋敝民怨沸腾的局面,定会叫敌人手忙脚乱,无法对付。
21、台灯光倾注在办公桌上,一个身材粗大,脸色黝黑的中年人,络腮胡刮得干干净净,眉浓眼大,肥肥的下巴,毫无表情地坐在转椅上。握着毛笔的手,正在公文上挥动。他,就是掌握整座毒网的一切行动大权的核心人物,黄呢军便服领口上,嵌着的一颗金色梅花,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22、不屑一顾蛮不讲理目不转睛一举一动瑟瑟发抖得意洋洋津津有味三头六臂不攻自破
23、店员是个圆圆脸的小伙子,十八九岁,矮笃笃的,长得很结实。他是从修配厂调出来的陈松林。离厂以后,便没有回去过,谁也不明白他当了店员。初干这样的工作,他不习惯;脱离了厂里火热的斗争,更感到分外寂寞。他很关心炮厂的状况,却又无法打听,也不能随便去打听。偏偏这书店还只是一处备用的联络站,老许一次也没有来过,所以他心里总感到自我给党作的工作太少。
24、如果把特务机关的分布比作一只黑色的蜘蛛网,那么,在这座楼房指挥下的各地特务站组台点,正像密布的蛛丝似的,交织成巨大的恐怖之网,每一根看不见的蛛丝,通向一个秘密的所在。这座阴森的楼房,就是那无数根蛛丝的交点,也是织成毒网的那只巨大的毒蜘蛛的阴暗巢穴。哪怕是一点最小的风吹草动,触及了蛛丝,牵动了蛛网,便会立刻引起这座巨大巢穴里的蜘蛛们的倾巢出动。
25、台灯光倾注在办公桌上,一个身材粗大,脸色黝黑的中年人,络腮胡刮得干干净净,眉浓眼大,肥肥的下巴,毫无表情地坐在转椅上。握着毛笔的手,正在公文上挥动。他,就是掌握整座毒网的一切行动大权的核心人物,黄呢军便服领口上,嵌着的一颗金色梅花,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26、汽车在响,大概就是那批他在几个钟头以前下令捕捉的人到了……徐鹏飞又听了一阵,四处都传来一片嘈杂忙乱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他的意志的反应,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志在进行。他又点燃一支烟,随手从公文里翻出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重要的会议记录,公署长官朱绍良主持丙种汇报的记录摘要。他把这文件往已经处理过的文件堆里放去,但临时又改变了念头,把文件拿回来带着胜利者的情绪,仔细翻阅了一下。
27、外面,正是一阵和往常一样的喧哗与吼叫,这些声音引导着他,使他移动步子走进一间审讯室。审讯室里烟雾沉沉,空气十分污浊,他瞥见老虎凳上,捆着一个来岁的人,旁边一盆火,几个人正把冒着烟的烙铁,伸向被审者的胸脯。徐鹏飞不管这些,独自走到窗前,用力拉开窗帘,推开紧闭的一扇窗户,他需要摆脱烦恼,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窗外,蒙蒙细雨一阵阵飘到他的脸上,阵阵寒意勉强帮忙着他平息心潮的起伏。红岩中的好词好句。
28、外面,正是一阵和往常一样的喧哗与吼叫,这些声音引导着他,使他移动步子走进一间审讯室。审讯室里烟雾沉沉,空气十分污浊,他瞥见老虎凳上,捆着一个来岁的人,旁边一盆火,几个人正把冒着烟的烙铁,伸向被审者的胸脯。徐鹏飞不管这些,独自走到窗前,用力拉开窗帘,推开紧闭的一扇窗户,他需要摆脱烦恼,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窗外,蒙蒙细雨一阵阵飘到他的脸上,阵阵寒意勉强帮忙着他平息心潮的起伏。
29、他手里捏着一支削得尖尖的硬铅笔,台灯光照亮面前一大张白纸,为了创造一部理想的机器,他已经熬过了好几个深夜。他咬着铅笔,搅着脑汁苦苦思索着,但是,白色的绘图纸上,还没有留下一点点思维的痕迹。
30、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5号宿舍径直走去。那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了。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此刻门口。见了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
31、几个钟头里,陈松林从一些零散听到的对话中,大体上能够做出决定:前些时在重庆大学训导处前面亲眼见到的那场丑戏,引起了学生的愤怒。可能要罢课了,沙磁区其他学校也在酝酿响应支援。这状况使他觉得高兴,因为工厂学校不断发展的斗争,和民生凋敝民怨沸腾的局面,定会叫敌人手忙脚乱,无法对付。
32、看着看着,成岗眼前象闪过了一道亮光,突然感到异常的清新和愉快!老李过去作过什么工作,除了老李刚才讲的,他一点不明白,但他确信,他大哥当时从川东特委带回家的这份文件,不是别人,正是李敬原亲手刻写的!
33、号啕大哭可怜巴巴光彩照人环顾四周各种各样无家可归
34、汽车在响,大概就是那批他在几个钟头以前下令捕捉的人到了……徐鹏飞又听了一阵,四处都传来一片嘈杂忙乱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他的意志的反应,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志在进行。他又点燃一支烟,随手从公文里翻出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重要的会议记录,公署长官朱绍良主持丙种汇报的记录摘要。他把这文件往已经处理过的文件堆里放去,但临时又改变了念头,把文件拿回来带着胜利者的情绪,仔细翻阅了一下。
35、一瞬间,他仿佛看见了那部巧妙的机器的影子,正像一部小型的脚踏平版印刷机。……是的,就是这样!但是当他把铅笔伸向绘图纸,眼光刚刚移到洁白的纸上时,机器的幻影却变得模糊乃至空无所有了。
36、店员是个圆圆脸的小伙子,十八九岁,矮笃笃的,长得很结实。他是从修配厂调出来的陈松林。离厂以后,便没有回去过,谁也不明白他当了店员。初干这样的工作,他不习惯;脱离了厂里火热的斗争,更感到分外寂寞。红岩好词好句好段。他很关心炮厂的状况,却又无法打听,也不能随便去打听。偏偏这书店还只是一处备用的联络站,老许一次也没有来过,所以他心里总感到自我给党作的工作太少。
37、天色快黑尽了,顾客进进出出的似乎更多。每一天黄昏,是买书看书的人最多的时刻,书店里挤来挤去的都是晚饭后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陈松林忙着在人丛中取书收钱找钱,无暇细听那些学生嘈杂的闲谈。
38、他沉着地转过几条街,确信身后没有盯梢的“尾巴”,便向大川银行号宿舍径直走去。那里是邻近市中心的住宅区,路边栽满树木,十分幽静,新年里街道上也很少行人。他伸手按按电铃,等了不久,黑漆大门缓缓地开了。一个穿藏青色哔叽西服的中年人,披了件大衣出此刻门口。见了余新江,微微点头,让进去。关门以前,又习惯地望了望街头的动静。
39、掩人耳目风吹草动倾巢出动整装待发毫无表情形势严峻雨雾蒙蒙映入眼帘热泪盈眶
40、两个穿白色服装的水上警察,从过道上走了过去,后面跟着几个背枪的士兵,刺刀闪着寒光。检查正在统舱里进行,只听见刺刀撬破木箱戳穿罐头的响声,夹杂着孩子的尖声号哭。
41、成岗来到修配厂。厂里只有几座冷落破烂的车间,到处野草丛生。几百工人,挤在破旧不堪的捆绑工棚里,拖儿带女,无处可去——他们都是抗战期间和工厂一道从外省迁移来的,停工以来,一文钱的工资也没有发。这个烂摊子此刻丢给了成岗,要他“管理”的,就是那些破铜烂铁和几百个打发不走的失业工人。
42、江姐回头看时,一长列穿着破烂军衣的壮丁,像幽灵一样,从雾海里显现了,一个个缩着肩头,双手笼在袖口里,周身索索地发抖;瘦削的脸颊上,颧骨突出,茫然地毫无表情,一双双阴暗的眼睛,深陷在绝望的眼眶里到了江边,力夫把行李放下,江姐付了钱,站在来往的旅客间,等待着。江风迎面吹来,掀动衣角,潮湿的雾海包围着她,她扣上了那时新的细绒大衣的扣子,又把双手插进大衣口袋。
43、成岗来到修配厂。厂里只有几座冷落破烂的车间,到处野草丛生。几百工人,挤在破旧不堪的捆绑工棚里,拖儿带女,无处可去——他们都是抗战期间和工厂一道从外省迁移来的,停工以来,一文钱的工资也没有发。这个烂摊子此刻丢给了成岗,要他“管理”的,就是那些破铜烂铁和几百个打发不走的失业工人。
44、两个穿白色服装的水上警察,从过道上走了过去,后面跟着几个背枪的士兵,刺刀闪着寒光。检查正在统舱里进行,只听见刺刀撬破木箱戳穿罐头的响声,夹杂着孩子的尖声号哭。
45、一瞬间,他仿佛看见了那部巧妙的机器的影子,正像一部小型的脚踏平版印刷机。……是的,就是这样!但是当他把铅笔伸向绘图纸,眼光刚刚移到洁白的纸上时,机器的幻影却变得模糊乃至空无所有了。
46、穿过这乱哄哄的街头,他一再让过喷着黑烟尾巴的公共汽车。这种破旧的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音,加上兜售美国剩余物资的小贩和地摊上的叫卖声,仓仓皇皇的人力车案的喊叫声和满街行人的喧嚣声,使节日的街头,变成了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47、成岗和他伶俐活泼的妹妹不一样,宽肩,方脸,丰满开阔的前额下,长着一双正直的眼睛。他是中等身材,穿一件黄皮茄克,蓝哔叽灯笼裤套在黑亮的半统皮靴里。领口围着紫红色围巾,衬托出脸上经常流露的深思的神情。
48、惊心动魄垂涎三尺弄巧成拙野心勃勃布履蹒跚翩翩起舞慢条斯理迎刃而解忐忑不安
49、他手里捏着一支削得尖尖的硬铅笔,台灯光照亮面前一大张白纸,为了创造一部理想的机器,他已经熬过了好几个深夜。他咬着铅笔,搅着脑汁苦苦思索着,但是,白色的绘图纸上,还没有留下一点点思维的痕迹。
50、两个穿白色服装的水上警察,从过道上走了过去,后面跟着几个背枪的士兵,刺刀闪着寒光。检查正在统舱里进行,只听见刺刀撬破木箱戳穿罐头的响声,夹杂着孩子的尖声号哭。
51、他一进店,就注意到,在一个书架旁边,果然有个头发长长脸色苍白的青年,正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厚书。看来他已经站了很久了,瘦削的脸在灯光下更显得阴郁晦黯。甫志高在暗中怜悯地注视着他。这青年,大概就是陈松林提到的那个人吧
52、如果把特务机关的分布比作一只黑色的蜘蛛网,那么,在这座楼房指挥下的各地特务站组台点,正像密布的蛛丝似的,交织成巨大的恐怖之网,每一根看不见的蛛丝,通向一个秘密的所在。这座阴森的楼房,就是那无数根蛛丝的交点,也是织成毒网的那只巨大的毒蜘蛛的阴暗巢穴。哪怕是一点最小的风吹草动,触及了蛛丝,牵动了蛛网,便会立刻引起这座巨大巢穴里的蜘蛛们的倾巢出动。
53、成岗和他伶俐活泼的妹妹不一样,宽肩,方脸,丰满开阔的前额下,长着一双正直的眼睛。他是中等身材,穿一件黄皮茄克,蓝哔叽灯笼裤套在黑亮的半统皮靴里。领口围着紫红色围巾,衬托出脸上经常流露的深思的神情。
54、台灯光倾注在办公桌上,一个身材粗大,脸色黝黑的中年人,络腮胡刮得干干净净,眉浓眼大,肥肥的下巴,毫无表情地坐在转椅上。握着毛笔的手,正在公文上挥动。他,就是掌握整座毒网的一切行动大权的核心人物,黄呢军便服领口上,嵌着的一颗金色梅花,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55、外面,正是一阵和往常一样的喧哗与吼叫,这些声音引导着他,使他移动步子走进一间审讯室。红岩好词好句好段。审讯室里烟雾沉沉,空气十分污浊,他瞥见老虎凳上,捆着一个来岁的人,旁边一盆火,几个人正把冒着烟的烙铁,伸向被审者的胸脯。徐鹏飞不管这些,独自走到窗前,用力拉开窗帘,推开紧闭的一扇窗户,他需要摆脱烦恼,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窗外,蒙蒙细雨一阵阵飘到他的脸上,阵阵寒意勉强帮忙着他平息心潮的起伏。
56、江姐回头看时,一长列穿着破烂军衣的壮丁,像幽灵一样,从雾海里显现了,一个个缩着肩头,双手笼在袖口里,周身索索地发抖;瘦削的脸颊上,颧骨突出,茫然地毫无表情,一双双阴暗的眼睛,深陷在绝望的眼眶里……到了江边,力夫把行李放下,江姐付了钱,站在来往的旅客间,等待着。江风迎面吹来,掀动衣角,潮湿的雾海包围着她,她扣上了那时新的细绒大衣的扣子,又把双手插进大衣口袋。
57、一瞬间,他仿佛看见了那部巧妙的机器的影子,正像一部小型的脚踏平版印刷机。是的,就是这样!但是当他把铅笔伸向绘图纸,眼光刚刚移到洁白的纸上时,机器的幻影却变得模糊乃至空无所有了。
58、他手里捏着一支削得尖尖的硬铅笔,台灯光照亮面前一大张白纸,为了创造一部理想的机器,他已经熬过了好几个深夜。他咬着铅笔,搅着脑汁苦苦思索着,但是,白色的绘图纸上,还没有留下一点点思维的痕迹。
59、汽车在响,大概就是那批他在几个钟头以前下令捕捉的人到了徐鹏飞又听了一阵,四处都传来一片嘈杂忙乱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他的意志的反应,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志在进行。他又点燃一支烟,随手从公文里翻出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重要的会议记录,公署长官朱绍良主持丙种汇报的记录摘要。他把这文件往已经处理过的文件堆里放去,但临时又改变了念头,把文件拿回来带着胜利者的情绪,仔细翻阅了一下。
60、看着看着,成岗眼前象闪过了一道亮光,突然感到异常的清新和愉快!老李过去作过什么工作,除了老李刚才讲的,他一点不明白,但他确信,他大哥当时从川东特委带回家的这份文件,不是别人,正是李敬原亲手刻写的!
61、那春雷一般的,万众一心的声浪,一旦升起,怎会被这嗡嗡的苍蝇的阻扰而停歇?
62、他一进店,就注意到,在一个书架旁边,果然有个头发长长脸色苍白的青年,正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厚书。看来他已经站了很久了,瘦削的脸在灯光下更显得阴郁晦黯。甫志高在暗中怜悯地注视着他。这青年,大概就是陈松林提到的那个人吧
63、成岗和他伶俐活泼的妹妹不一样,宽肩,方脸,丰满开阔的前额下,长着一双正直的眼睛。他是中等身材,穿一件黄皮茄克,蓝哔叽灯笼裤套在黑亮的半统皮靴里。领口围着紫红色围巾,衬托出脸上经常流露的深思的神情。
64、几个钟头里,陈松林从一些零散听到的对话中,大体上能够做出决定:前些时在重庆大学训导处前面亲眼见到的那场丑戏,引起了学生的愤怒。可能要罢课了,沙磁区其他学校也在酝酿响应支援。这状况使他觉得高兴,因为工厂学校不断发展的斗争,和民生凋敝民怨沸腾的局面,定会叫敌人手忙脚乱,无法对付。
65、在车站出口处,他们遇到了严格的检查,虽然江姐拿出了证件,但是军警还是查看了行李卷,这使江姐感到意外,清楚地看出这座县城完全被一种个性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如果不是司机沿途保护,他们很可能刚到目的地就出事了。
66、在车站出口处,他们遇到了严格的检查,虽然江姐拿出了证件,但是军警还是查看了行李卷,这使江姐感到意外,清楚地看出这座县城完全被一种个性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如果不是司机沿途保护,他们很可能刚到目的地就出事了。
转
当好小记者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要达到一个目标,要实现一个理想,必须要有足够的条件作为基础,并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想当好一名记者也是如此。
要当好小记者,首先要有好思想,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语言、最适合的文体去传播新闻的目的。小记者要能够发现、挖掘乃至争抢新闻,就要善于“听”别人说,准确深刻地理解;“说”给别人听,简洁明快扣人心弦;“读”人家的文章,能快速抓住中心,高度概括、提炼出中心;“写”文章给别人读,要条理通顺,层次清楚,直奔主题……
总之,要当好小记者,必须具有比别人更高更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的语文就是培养听、读、写能力的主要学科,主要课程。因此说,要想当好小记者,必须学好语文,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在课外活动中,积极参加“小记者”活动,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一、要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知识
(一)读懂是关键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习语文总是要尽可能多地去阅读别人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去学习作者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谋篇布局。从而做到细心体会、深入理解,以达到与作者思想、心灵的沟通的目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
1、学会从整体入手进行粗读
对一篇文章粗读时,应先了解一下大略,弄明白作者告诉我们些什么。这样做,便于我们调动头脑中的旧知识,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为深入理解做好准备。
例如,我们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粗读之后,我们就可以大略掌握作者讲述的是一个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想办法战胜敌人。邱少云就是在执行这样的战斗任务时涌现出来的英雄。这时就要弄明白,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52年,“抗美援朝”指的是美国侵略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为了保家卫国,组建了一支“志愿军”,去帮助朝鲜人民打击侵略者,邱少云就是志愿军的一名战士。战斗是在朝鲜的土地上展开的……
2、细读时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有了上面的一步工作,接下来是分层分段,逐词逐句地理解品味,弄明白作者讲了哪些内容,是在告诉我们什么。细读之后,我们才明白,在敌我交战中,敌人固守着一个高地。有这个高地的敌人存在,我们志愿军就不能顺利推进。可当时敌强我弱,要想夺取高地。我们必须先把战士隐蔽到敌人眼皮底下,待机突然攻击,才能取胜。邱少云就是被派去“隐蔽”的。读懂了这些,才能理解邱少云宁肯活活被烧死,也不动一下的原因了——因为部队必须隐蔽得叫敌人发现不了。一旦敌人发现了,战友们都要牺牲,战斗也就没法胜利了。那么我们是怎样了解了邱少云的伟大呢?是文章介绍的细节反映给我们的,是从我们对具体字词句段的分析中体会出来的。“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从这句中,我们就知道,邱少云不是没有求生的机会和办法。只是他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宁肯自己牺牲,也不违犯纪律暴露目标。这样舍生忘死的精神还不伟大么?
3、再读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手法
作者热情赞颂伟大的战士,但不是靠一句两句口号,而是运用了巧妙的手法。我们在了解了故事的细致情节,并在对字、词、句、段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再读全文,会发现作者表达的这种颂扬之情是渗透在每个细节上的。当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时,作者写道“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看到战斗胜利,作者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来看30分钟和20分钟,差距并不是很大。但从文章中我们却体会到,英雄被烧的那30分钟是那样的漫长。因为作者恨不得让火立刻灭掉。当战斗打响了,突然袭击成功了,战士心中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了,觉得杀敌人还没杀够,没过瘾,敌人就死光了,因此时间就显得特别短。由此,作者爱谁恨谁,读者一下子就全明白了。
在阅读中要弄清作者写了些什么;通过这些内容,要告诉我们些什么;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这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
(二)从赏析中学写作
无论是对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还是一部著作,读懂是重要的,但并非就可以结束了。我们还可以从文质兼美的作品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受到很大的启发。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反复揣摩华美的词句,从中感悟作者美好的心灵,学习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使用语言的风格。
例如,尽人皆知的伟大作家老舍先生,有许多作品被选入我们的课本。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学到的就不单单是文章中涉及到的那些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赏析这些佳作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
《养花》是一篇很多人都很熟悉甚至能背诵的好文章。学习《养花》,我们了解了作者热爱花草、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知道了作者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作者有腿病,写作之中常常要借搬弄花盆舒活筋骨……可见,在赏析美文的同时,我们还能学习到作者顽强的奋斗精神。
1、学会“选材”
老舍先生是世界知名的大作家,国家大事,世界见闻,朋友交往,可以写的内容数不胜数,可偏偏把日常生活中“养花”当成文章内容选了出来,写出了那么高雅的意趣,写出了那么纯洁那么真实的内心感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一提起笔来,同学们常常就紧锁眉头,喊着“没得写”。其实,如果你静下心来想想,生活中我们有自己的快乐与苦恼,有那么多的伙伴与亲人,并且时时都有交往,能够当成写作题材的东西并不少,只是我们没有像老舍先生那样,把身边的小事认真思考过,以致把很多很好的材料丢掉了。
2、学会“立意”
可能许多人都养过花或正在养花,可是把“养花”的深意说得那么“透”,就不容易。老舍先生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把养花的意思都说全了。这固然是靠对生活的热爱,更是靠细心的体察与感受。日常中同学们谁没有痛哭流涕过,谁没有捧腹大笑过,无论是哭还是笑都一定是有原因的吧,也就是都有一个故事吧,有多少人抓住这个故事思考过呢?这就是我们写文章时,只能摆出个事,写不出什么含义的原因——因为思考得少。
3、学会“表达”
老舍先生惯用北京话来写文章,让读的人感到那么亲切而明白。《养花》一文就是像聊家常一样,一层一层自自然然地写出来,让谁都觉着有趣味。写文章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局和方法。结合要写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关系数来安排文章层次,效果就会不错。当然在字、词、句方面要下功夫,要踏踏实实一句一句写清楚。你写的时候思路是清晰的,别人读的时候才好懂。
(三)积累语言素材是必要的
读懂了许多的文章,又从赏析中学习了不少巧妙的写作方法。可当在书面表达一试身手的时候,就出现了“词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这是大多数同学遇到或曾经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须在平时注意语言素材的积累。
1、阅读过程中,不忘勤动手
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把好的章节或全篇收录起来,或剪贴,或集册,分门别类,由少到多,不断存贮。你甚至可以把你摘抄的东西存入电脑,那查阅和使用就更方便了。
2、贮存知识,厚积薄发
积存了词、句、段,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拥有它了,你还要不断地反复地熟悉它,让它成为贮存在你头脑中的财富。
一旦触景生情,想去描述那些对象时,头脑中就能涌现出有关的词、句、段,仿佛伸手就可以拿到一样。这样你就可以从中挑选,再度加工、结合,写出自己的文章了。
3、反复练习,大胆实践
在写作中要大胆试用你手中掌握的好词语和佳句。
要在运用中进行比较,看是不是真的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以增强自己驾驭这些词、句的能力。实践的机会很多,像给班级黑板报、校刊、报社投稿,只要你认真地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将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社会常识、科学知识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你一定会写出好的稿子。循序渐进,是你提高写作水平的惟一途径。
二、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写作材料
(一)生活中有很多写作素材
同学们应当广泛地培养兴趣爱好。多关心身旁的人和事,看看大自然,听听虫鸣鸟叫,你会发现生活真的丰富多彩。它不光有作业负担的沉重,还有开心与愉悦。不光有老师的说教,家长的叮咛,还有个人的欢笑与跳跃。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在悄悄地变化,季节在变,街道在变,同学们也在一天天长大……你会发现生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其实,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练习取之不尽的材料之源。要想从这个源泉中汲取到“材料”,应当做到以下三条。
1、要学会观察
学会观察,就是留心看,仔细听,认真想,用心记。我们立志要当小记者,就更得学会有意识地发现、捕捉新鲜有趣、能引起大家关注的材料了。
2、要抓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有的同学图省力。一搞写作练习,就先找参考书,翻一些“精品”、“大全”之类的东西。最后不过是炒炒人家的冷饭,虽然能“交差”,可总也写不出有新意的作品来。这种坏习惯是我们要克服的。有人爱走老路子,一写老师关心学生,就瞄着“补课”,“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懂了为止”。难道就不能写一写老师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培养他们坚强意志的情景?不能写一写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像知心朋友一样和同学交往的过程?我们希望同学在练习写作时有新认识,有新内容,有新角度。
3、要看重有个性的材料
一个班四十多名同学,一写助人为乐就出现二三十个人写坐公共汽车给人让座。这样的文章谁看了能信服?谁看了能不厌烦?应当力争写别人没有写的内容。
(二)要从挖掘到的材料中提炼中心
作文课,是老师出题目、定中心,而记者是在没有固定题目的情况下,面对突发事件,要自己根据采访记录,加工成文字材料,并赋予文章明确的中心。因此,我们要着重练习从生活实际中挖掘写作的材料,并命好恰当的题目,使读者获得准确的信息,留下深刻的印象。
1、要清楚自己写的是什么
一个材料常常蕴含着多种意思,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它。选择写作的角度,决定如何入手,往往是很重要的。这就决定了文章应该确定怎样的中心。
2、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写
有些时候,一个材料,看似平常,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花絮,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其实并非如此,若换一个角度去看去想,它还会有深一层的意义,只不过我们常常只差半步,就与它失之交臂了。一个写作的材料,调换一下角度,往深一步思考一下,可能就会有更广更深的内涵。
三、要练就布局谋篇的本领
(一)好文章的特点在于耐读耐看
翻阅古今各类文章,从洋洋千万言的“鸿篇巨制”,到只有三言五语的一首小诗、一个名句,诸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李白的《静夜思》……为何历经千百年仍然为今天的人所喜爱?
“十年动乱”期间,有无数的“火药味”极浓的文章,为什么早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一首反映儿童内心感受的小诗《春天在哪里?》却被谱写成歌曲,广为歌唱?其原因不外乎有这么几点:
1、作品有真情实感
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不管是热爱还是憎恶,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应该是真实恳切的。哪一个身处异乡,又恰逢佳节的人,不会产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呢?李白的一首《静夜思》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当你读《红岩》一书的时候,你是不是能体会到作者是多么喜爱、关切、敬佩江姐和双枪老太婆这些英雄;多么憎恨甫志高这类叛徒。作者是这样,我们大家也是这样。《红岩》这本书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
2、作者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作品给人以美感
当你阅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时,你能不被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折服吗?寥寥数语,勾画了一幅多么有趣的春景图,而且入情入理,儿童粗心急躁,蝴蝶是**的,溶入金**的菜花田中,当然就没地方去找了。
我们要想胜任小记者的工作,就要从写作技巧方面去加强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二)合理的结构是保证文章质量的基础
1、什么是文章的结构
我们所说的文章结构,简单理解就是文章应当分几个段落,每段要分为几层。这在一篇文章里应当很清楚,在动笔之前要设计好。
其次,是要编排好段落之间的连接,一篇文章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中间的几层意思(或几个方面)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在写之前要排定。
很多学习写作的同学,不从这一环节入手,而急于写局部的具体内容,往往会事倍功半。
2、安排好结构是保证文章质量的基础
从我们对结构的理解来看,就是在动笔写文之前,先要设计好文章要分几部,哪一部分在先,哪一部分在后,它们之间怎么连系在一起。其实,这是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须思考的,否则你难免要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比如,你想写一件事情,却不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那能行吗?你想写一个人却不交代清楚他姓甚名谁,读者怎么知道你在描写谁呢?
仅以一则报道为例,做一说明:
(1)新闻线索:一些人只图个人捞钱,对“环境保护”、“爱护人类的动物朋友”不屑一顾,干起了残杀青蛙的勾当。一位读者打了举报电话,提供了新闻线索。
(2)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作者从事情发生地——一个小市场写起,到办这种事的人——三个男子,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写得详实具体,令人信服,并且描述了买“田鸡”大娘的实例,附上实物照片。这篇文章就成了抨击不良社会现象的有力武器
当然作者也不忘在技巧上下功夫:用一个反问《难道,我们也是害虫吗?》当题目抓住读者,首句开头提出一个问题:怎么对待朋友,该不该为贪图仨瓜俩枣的小利杀害朋友?使人急于想知道细节详情。结尾处“引经据典”,说出保护青蛙是尽人皆知的事,更加显出事情的严重性。
文章干脆明白,叙事清楚,观点鲜明,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目的明确,结构严紧,文章质量当然也就高了。
(三)写人写事都有自身的结构规律
当好小记者,常见的是写人、写事,如何刻画好一个人物,反映出他独特的精神风貌;如何记叙一件事情,明白准确地反映出它的性质,就成了我们必备的基本功。
(四)文章前后要贯通
我们写文章,当然是要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表达出自己拟定的中心思想。因此,一篇文章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各部分互相关连的整体。这样才能突出一个中心,文章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1、怎样才能使内容连贯起来
(1)在观察事物和记叙事物时,要注意到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把前因后果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的文章内容就会连贯。
(2)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贯,这是全篇贯通的基础。
(3)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连贯,运用好过渡、照应。
过渡
就是使上下文之间的意思前后衔接起来。
不同类型的文章过渡方法不同。
叙事写人的文章:
运用倒叙、插叙时,需要过渡。
时间转换需要过渡。
写不同方面需要过渡。
写景状物的文章:
写游记、参观记,空间位置转换需要过渡。
写常识性的文章:
意思转换需要过渡。
过渡段:例《伟大的友谊》,恩格斯不但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过渡句(用于段首或段尾)
过渡词:因为、所以、然而、当然、但是等
照应
什么叫照应?
照应是使文章前后内容相互关照与呼应的一种手段。前文讲到的内容后边要点明或关照到。
照应的作用
文章中有了照应,文章的内容就能明断、暗续、前后连成一体,结构严谨,烘托中心,印象深刻。
照应的方法
A、时间的照应;
B、地点的照应;
C、人物的照应;
D、中心事件的照应;
E、事物的照应;
F、总起分述的照应;
(4)要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常见的文章的开头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说明情况,介绍背景;
描写景物,引入正文;
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常见的文章结尾
自然收尾,干净利落;
总结收尾,深化主题;
含蓄收尾,引人深思;
抒情收尾,以情感人;
与开头相照应的结尾,结构严谨。
以上方面注意了,文章才能一气呵成,具有一种感召力。
四、坚持练习才能写出好文章
(一)只有坚持练习才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经过认真学习,特别是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
所以,我们要想提高写作技巧,增强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胜任一个“记者”的工作,必须有付出巨大努力的勇气与恒心。
(二)练习写作要有方法、门道
我们强调坚持练习才能写出好文章,是想告诉同学们,只要脚踏实地、刻苦练习,人人都会有收获。这里态度端正、方法正确是很重要的。
1、激发兴趣,拓宽思路,抓好随机练习
要想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不能满足于学校、在课堂上那一部分知识的来源,必须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开拓为自己学习写作、练习表达的机会和场所。这样你才提高得快、收获得多。如果你把动笔练习变成一种兴趣和习惯,在你面前,道路就开阔多了。像面对天气的变化,别人可以觉得是一场痛苦的遭遇,而你却感觉获得了一次难得的体验,找到了一个练笔的素材;一个偶遇的突发事件,别人可能会绕道而过,生怕沾上,而你可能就会认为有了一个难得的观察目标,多了一个练习写作的题目;遇到一个一面之交的人物,别人可能会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而你就可能将其当作一个有相貌特点,给人印象深刻的写作“模特儿”了……
2、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学好课本知识
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作文的要求及训练,均有系统安排,而且是循序渐进的。从只写人物的一些简单的事,发展到描写人物的外貌,人物的言行,人物的心理活动。教材中这种安排和训练,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一定要珍视这种学习和训练。
3、由单项到综合
写作能力的训练,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既可以分为若干阶段,也可以分为若干单项,但最终还是要达到综合运用。所以我们在练习过程中,要耐心地、扎扎实实地遵循从少到多,由浅入深,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这个过程是不可少的,是不能略去的。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不可单打一,一个点一个点地往外“蹦”。
五、有文采的作品别人才爱看
(一)文章精彩才能吸引读者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各种媒体大显身手,电视、网络、无线通讯等等信息传播的渠道,都对书面文字表达这种形式提出了挑战。因此,用书面形式表达,通过语言文字传播信息,就必须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并且不断改进和提高文章的质量。有了精品才能吸引读者。
作为生产“文字产品”文章的记者,就必须练好内功,能运用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优势、特点写出好文章,生产出好的作品。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叙述要讲究方法
经过辛辛苦苦的采访,我们手中可能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材料。但是这正如建筑工人盖房子一样,再好的砖瓦材料,没有能工巧匠用高超的技巧去搭建去组合,也造不出好的建筑物,只不过仍然是一堆好材料而已。要想把文章写好,必须先掌握表达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记叙、描写、抒情等。
1、要学会记叙
记叙即是记录介绍人物的活动、经历和事情发展变化过程的写作方法。
记叙的方式有三种:
(1)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过程,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记叙,这种叙述方法叫“顺序”。这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法。
顺序又包括纵向顺序、横向顺序及按一定逻辑关系记叙三种情况。
(2)倒叙
先写出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情况。
(3)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情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件从前的事,或者另一件事,这就叫插叙。插叙在全文中只是一个片断,插叙内容结束,文章仍要回到主要事情上来,把中断的线索重新联接上。
除以上三种叙述方式外,还有一种叙述方式,叫夹叙夹议,即作者一方面叙述一件事情,一方面对这件事情加以分析、解释和评论。
写作一篇文章之前确定叙述方法,这将决定文章的结构,是必须在动笔之前思考好的。而不同的写作对象(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又有一定的差别。
2、要学会写具体
(1)把一件事写具体
分几步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做到言之有物。把事情的主要过程一层一层真切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比较形象地了解事情的情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出自己的想法做到言之有情。真实准确地写出自己做事过程的想法、感受,写出自已的真情实感,文章才能感人。
叙事要适当进行环境描写。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要在叙事过程中加入环境的描写,使事情更加真实可信。写景固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
(2)把一次活动写具体
写活动与记事的方法相同,不同的一点是要注意把对场面的描写和活动的进程自然结合起来。写好一次活动,材料要写得精,选得新,用以突出文章的中心。
(3)写景状物也要写具体
状物也要突出中心,写出作者对所写之物的感情和认识。
状物要抓住物的特点,如对外形、色彩、质地进行描写,并适当展开联想。
写出物的用处。
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3、要依据文体的需要选择写法
做为一个小记者,不仅要掌握一般记叙文的写法,还要会依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快速明确简洁地传达信息的需要。
(1)写简短的新闻报道,要求简洁明了,高度概括。把事情的要点传达给读者。
(2)写小议论文,就需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把自己主张什么、拥护赞成什么表达明白,用适当的例子说清楚,就足够了。
(三)、注意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
修辞是指使用语言文字要讲技巧。同样一句话,用不用修辞,阅读效果就大不一样。修辞的内容和手法很多。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这么做,会使你所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让人读着感觉有趣味,并且容易记住。比喻是用一种事物去比另一种事物。使人更能直观感觉,更易理解。比喻细分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夸张 就是指为了启发读者的想像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用夸张要注意别和实际描述相混。
拟人 是指把事物人格化,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辞方法。
排比 是指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是一种表示强烈抒情的修辞手法。
总之,修辞是一种加强语言感染力的好办法,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有文采,就要学好修辞,运用修辞。
(四)精心修改,不断加工
文章并不是一旦写出来,就永不改变,成为定型的产品。鲁迅先生曾告诉我们: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意思就是对写完的文章还要修改。
修改文章是要下功夫的,也有它的要求和规律,请大家务必注意。
1、修改作文的内容
(1)从文章的立意方面进行修改
修改文章,首先要从思想内容方面入手,要看中心是否正确,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表情达意是否健康、真实。
(2)从篇章结构方面的修改
修改文章,要从内容的表达方面考虑,仔细琢磨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楚,有无前后矛盾、罗嗦、重复、不合逻辑的现象。
(3)从语言文字方面的修改
结构问题解决之后,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推敲,看用词是否恰当,文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准确。
2、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
(1)修改的方法
大致可分为“补、删、调、换”四个方面。
补:指的是补充,用增加必要的内容的办法来进行修改。
删:就是把文章中与中心思想无关的烦琐重复的东西去掉,删除多余的字词、语句、内容等。
调:指的是调理文章中的字词、语句、段落层次的前后顺序,使文章更符合情理和人们的语言习惯。
换:就是改变不恰当的字词、标点符号和不合适的语句或不适宜的事例等。
(2)修改符号
修改作文的时候,应该用规范化的修改符号,无论谁看了,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如果总在错误处涂涂抹抹,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习惯,不光别人看不明白,恐怕连自己也不知所写的是什么了。
表示删去字、词、句标号
表示删去的修改
表示增补的字、词、句、标点
表示原来删错、改错、现需要保留的
表示词语、段落移到指定处
表示左右词互换位置,中间的词语和标点不动
表示向右移两格
表示向左移两格
(3)修改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毛病,确定“改什么”。
第二步:认真思考,找出原因,解决“怎么改”
第三步;对症下药,仔细修改,要“过细”,要“三思而后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