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主要意象是什么?,第1张

主要意象是: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

作用:深刻反映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涉江采芙蓉》作者佚名 朝代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白话释义: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

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蝶恋花·春景》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蝶恋花·春景》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苏轼作词以豪放著称,但这首词却展现了他清新婉约的一面,而且句句伤情,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独特的韵味。苏轼到底是在《蝶恋花·春景》中表达情伤,还是有另外的意思呢恐怕在不同人眼里答案也会不同。那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这首词背后的故事,以及苏轼想表达的情感,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蝶恋花·春景》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并且对词中蕴含的主题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苏轼在抒发伤春的感受,有人则认为该词中寄寓了苏轼政治上失意与落寂。仔细分析,其实词中饱含着他对朝廷、君主的不舍之情。

“花褪残红青杏小”是典型的暮春时节,这个季节燕子已经归来,田野中、溪水边,到外可见它们轻捷的身影。杏花已经残败飘零,小小的青杏挂满枝头。虽然苏轼笔下展示的是一幅暮春景象,却没有丝毫的伤春之感,反而是处处勃勃生机。

“枝上柳绵吹又少”增加了春色的立体感,为整幅画面披上了朦胧的面纱。给读者一种雾里看花,似有还无的感觉。漫天飞絮与连天碧草,勾勒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置身画外,仍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季节。

下篇笔锋一转,将所有人拉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中。“墙里秋千墙处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将墙里与墙外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点出了秋千,但一个“笑”字就将墙内外的心情清晰的展现在众人面前。相较而言,高墙之外的人就显得太过落寂了。墙外的小路崎岖不平,绵延向远方。形单影只的词人背着行囊,拖着沉重的步伐默默前行。高墙之内的秋千上,年少不识愁滋味的佳人无忧无虑的悠悠荡荡。欢声笑语飞出高墙之外,传入行人的耳中,引起行人无限的感慨。

仅仅一墙之隔,就是不同的炎凉世界。墙外的行人对墙内的佳人充满了眷恋,甚至以为那笑声是在对他远行的多情挽留。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行人的一厢情愿,高墙之内的人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更无法体会墙外人对她的心驰神往。

无可奈何之下,墙外人只好在驻足片刻后,重新上路,坚定地迈向远方。一个“渐”字表明,墙外人且行且顾,希望得到召唤。渐行渐远,直到笑声沓不可闻,墙外人哀叹道——“多情却被无情恼!”

类似的情景,在《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也有描述。一个男子虽然同样不识楼上弹琴之人,却被琴音所吸引,驻足倾听,进而产生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慨叹。

据说苏轼自己非常喜欢这首词,《词林纪事》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不能唱,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也。”遂罢。朝云不久抱病身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在《离骚》中,美人经常是君王的象征,《蝶恋花》中的佳人同样是意有所指。这首词完全是写实,行人就是词人,与之相对应的佳人则是薄情寡恩的君王。行人对佳人的眷恋,实际就是词人对朝堂的不舍,以及不得不离开的无奈。苏轼借这首小词坦露心曲,自己即使身处江湖之远却仍心系庙堂。即使佳人再无情无义,身为贬臣的他受尽冷眼仍百折不回,这正是苏轼的悲哀与可贵之处。

描写景物的书籍有:《瓦尔登湖》、《孤独星球》、《天涯芳草》、《忆着烟村旧风景》、《自在的旅行》等等

1《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2《孤独星球》

《孤独星球》是世界最大的私人旅行指南出版商,由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1972年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西郊的富兹克雷区创立。在伦敦、奥克兰、新德里和北京设有办公室,其旅行指南就称为《孤独星球》系列,历史相当悠久,是第一个针对背包客撰写的旅行系列丛书,受到背包客及其他低开销旅游者广大的推崇。

《孤独星球》共拥有五百多名员工和三百五十多位签约旅行作者,一共出版了650个主题,在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年销售量达700万册,约占全球英文旅行指南销售量四分之一。2007年英国广播公司以143亿美元收购其75%股份,2011年又以6700万美元收购了余下25%股份,2013年英国广播公司以7700万美元出售给美国NC2传媒公司。

《孤独星球》2006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12年8月在中国发行了杂志系列,由福建海峡书局出版有限公司引进。2013年6月图书指南更换为中国地图出版社发行,截止2017年3月共出版了21本中国旅行指南系列,79本国际旅行指南系列,17本IN全彩旅行指南系列,9本自驾旅行指南系列,14本旅行读物系列指南。

3《天涯芳草》

《天涯芳草》是一本讲述花草树木的博物学图书。作者本人有着几十年的植物搜集、分类、摄影和研究的经历,该书精心描述了植物的习性与美丽,一方面介绍植物学的有趣知识,另一方面渗透了对博物学价值的赞扬和对现代科学危机的反思。作者在本书中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彩的照片唤起了一个生气勃勃与人相亲相近的自然世界。

4《忆着烟村旧风景》

《忆着烟村旧风景》一书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发行。

《忆着烟村旧风景》采用回忆的方式,以作者的童年、少年、耄耋三个时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向读者讲述了藏在心底、不为人知的百年乡情。全文由怀念故土、学堂生涯、还乡随笔三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自成一体却又与其他部分紧密相连。从童年时期的胆小怯懦到少年时期的勇敢自信再到晚年的谦卑从容,作者一路上也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小孩成长为一位名传遐迩的学界泰斗。故乡的一切仿佛已经远离作者但其实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作者的骨血之中。

5《自在的旅行》

《自在的旅行》是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的代表作,是对其生活哲学的亲身诠释。

参考资料-忆着烟村旧风景

-天涯芳草

-自在的旅行

-孤独星球

-瓦尔登湖

这里的“情”是指人情。

怎么理解?

把原文和译文附上,整体体会一下也许就能领会到其中的含义了。

苏幕遮·怀旧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希望能帮助到您

  朗读者1-10期完整书单,这些书你读过吗?

  第一期:遇见

 朗 读 者: 濮存昕

 朗读篇目:《宗月大师》

 选自图书:《老舍散文:又是一年芳草绿》

 作 者: 老舍

 朗 读 者: 无国界医生

 朗读篇目:《答案在风中飘扬》

 选自图书:《鲍勃·迪伦编年史》

 作 者: 鲍勃·迪伦

 朗 读 者: 柳传志

 朗读篇目:《给儿子柳林的婚礼致辞》

 作 者:柳传志

 朗 读 者: 鲜花山谷夫妇

 朗读篇目:《朱生豪情书》

 选自图书:《朱生豪情书全集》

 作 者:朱生豪、宋清如

 朗 读 者: 张梓琳

 朗读篇目:《愿你慢慢长大》

 选自图书:《成长,请带上这封信:他们致孩子》

 作 者: 刘瑜

 朗 读 者:许渊冲先生学生、好友

 朗读篇目:许渊冲翻译作品《奥赛罗》节选

 选自图书:《莎士比亚全集:奥赛罗》

 作 者:莎士比亚

  第二期:陪伴

 朗 读 者: 郑渊洁、郑洪升

 朗读篇目:《父与子》

 选自图书:《郑渊洁教子秘诀》

 作 者: 郑渊洁

 朗 读 者: 杨乃斌

 朗读篇目:《不为什么》

 图书选自:《名家散文经典:冰心散文精选》

 作 者: 冰心

 朗 读 者: 蒋雯丽

 朗读篇目:《百合花开》

 选自图书:《气清景明,繁花盛开》

 作 者: 林清玄

 朗 读 者: 林兆铭

 朗读篇目:《瓦尔登湖》节选

 选自图书:《瓦尔登湖》

 作 者: 梭罗

 朗 读 者: 乔臻、唐国妹

 朗读篇目:《我愿是激流》

 选自图书:《裴多菲诗歌精选》

 作 者: 裴多菲

  第三期:选择

 朗 读 者: 王千源

 朗读篇目:《老人与海》节选

 选自图书:《老人与海》

 作 者: 厄尼斯特·海明威

 朗 读 者: 秦玥飞

 朗读篇目:《泥泞》

 选自图书:《北方的盐》

 作 者: 迟子建

 朗 读 者: 麦家

 朗读篇目:《致信儿子》

 作 者: 麦家

 朗 读 者: 徐静蕾

 朗读篇目:《奶奶的星星》节选

 选自图书:《听史铁生讲生命的故事》

 作 者: 史铁生

 朗 读 者: 理查德·西尔斯

 朗读篇目:《陋室铭》

 选自图书:《刘禹锡集》

 作 者: 刘禹锡

 朗 读 者: 郭小平

 朗读篇目; 《如果》

 选自图书:《从大海到大海》

 作 者: 拉迪亚德·吉卜林

  第四期:礼物

 朗 读 者: 李亚鹏

 朗读篇目:《背影》

 选自图书:《朱自清散文集》

 作 者: 朱自清

 朗 读 者: 胡玮炜

 朗读篇目:《自行车之歌》

 选自图书:《我们小时候:自行车之歌》

 作 者: 苏童

 朗 读 者: 倪萍

 朗读篇目:《姥姥语录》

 选自图书:《姥姥语录》

 作 者: 倪萍

 朗 读 者: 单霁翔

 朗读篇目:《至大无外》

 选自纪录片:《故宫100》

 朗 读 者: 赵蕊蕊

 朗读篇目:《握紧你的右手》

 选自图书:《握紧你的右手》

 作 者: 毕淑敏

 朗 读 者: 赵家和教授的学生、朋友

 朗读篇目:《让我怎样感谢你》

 选自图书:《汪国真诗集》

 作 者: 汪国真

  第5期:第一次

 朗 读 者: 王学圻

 朗读篇目:《平凡的世界》节选

 选自图书:《平凡的世界》

 作 者: 路遥

 朗 读 者: 柯洁

 朗读篇目:《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节选

 选自图书:《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作 者: J·K·罗琳

 朗 读 者: 许镜清

 朗读篇目:《灯》

 选自图书:《随想录》(套装共5册)

 作 者: 巴金

 朗 读 者: 刘震云

 朗读篇目:《一句顶一万句》节选

 选自图书:《一句顶一万句》

 作 者: 刘震云

 朗 读 者: 王佩瑜

 朗读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

 选自图书:《宋词三百首 》

 作 者: 苏轼

 朗 读 者:杨利伟

 朗读篇目:《天地九重》

 选自图书:《天地九重》

  第6期:眼泪

 朗 读 者:陆川

 朗读篇目:《藏羚羊的跪拜》

 选自图书:《藏羚羊跪拜》

 作 者:王宗仁

 朗 读 者:斯琴高娃

 朗读篇目:《写给母亲》

 选自图书:《顺从天气》

 作 者:贾平凹

 朗 读 者:丁一舟 赖敏

 朗读篇目:《你是我不及的梦》

 选自图书:《你是我不及的梦》

 作 者:三毛

 朗 读 者:张家敏

 朗读篇目:《生如夏花》

 选自图书:《飞鸟集》

 作 者:泰戈尔

 朗 读 者:张鲁新和学生

 朗读篇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选自图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 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七期:告别

 朗 读 者:姚晨

 朗读篇目:《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图书:《朝花夕拾》

 作 者:鲁迅

 朗 读 者:程何 刘阳

 朗读篇目:《堂吉诃德》节选

 选自图书:《堂吉诃德》

 作 者:塞万提斯

 朗 读 者:曹文轩

 朗读篇目:《草房子》

 选自图书:《草房子》

 作 者:曹文轩

 朗 读 者:李立群

 朗读篇目:《我的理想家庭》

 选自图书:《老舍散文经典》

 作 者:老舍

 朗 读 者:维和英雄和张国强

 朗读篇目:《等着我吧》

 选自图书:《西蒙诺夫选集》

 作 者:西蒙诺夫

 朗 读 者:王蒙

 朗读篇目:《明年我将衰老》

 选自图书:《明年我将衰老》

 作 者:王蒙

  第八期:勇气

 朗 读 者:江一燕

 朗读篇目:《晶莹的泪珠》

 选自图书:《关于一条河的记忆》

 作 者:陈忠实

 朗 读 者:汪明荃,罗家英

 朗读篇目:《老夫老妻》

 选自图书:《冯骥才文集》

 作 者:冯骥才

 朗 读 者:秋爸爸、秋妈妈

 朗读篇目:《给我的孩子》

 选自图书:《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作 者:王海桑

 朗 读 者:李宁

 朗读篇目:《做一个战士》

 选自图书:《巴金散文》

 作 者:巴金

 朗 读 者:翟墨

 朗读篇目:《海燕》

 选自图书:《海燕》

 作 者:高尔基

 朗 读 者:樊锦诗和好友

 朗读篇目:《莫高窟》、《在敦煌》

 选自图书:《文化苦旅》、《在敦煌 季羡林散文新编》

 作 者:余秋雨、季羡林

  第九期:家

 朗 读 者:王耀庆

 朗读篇目:《少年pi的奇幻漂流》

 选自图书:《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作 者:扬·马特尔

 朗 读 者:梁晓声

 朗读篇目:《慈母情深》

 选自图书:《年轮》

 作 者:梁晓声

 朗 读 者:邹市明 冉莹颖

 朗读篇目:《猜猜我有多爱你》

 选自图书:《猜猜我有多爱你》

 作 者:山姆麦克布雷尼

 朗 读 者:毕飞宇

 朗读篇目:《推拿》

 选自图书:《推拿》

 作 者:毕飞宇

 朗 读 者:赵文瑄

 朗读篇目:《老猫》

 选自图书:《朗润集》

 作 者:季羡林

 朗 读 者:潘际銮

 朗读篇目:《告全国民众书》

  第十期:味道

 朗 读 者:张小娴

 朗读篇目:《爱情的餐桌》

 选自图书:《谢谢你离开我》

 作 者:张小娴

 朗 读 者:胡忠英

 朗读篇目:《吃胆与口福》

 选自图书:《笑红尘》

 作 者:古龙

 朗 读 者:张艾嘉

 朗读篇目:《走出非洲》

 选自图书:《走出非洲》

 作 者:卡伦·布里克森

 朗 读 者:吴纯

 朗读篇目:《贝多芬传》

 选自图书:《名人传》

 作 者:罗曼·罗兰

 朗 读 者:叶锦添

 朗读篇目:粤语《葬花吟》

 选自图书:《红楼梦》

 作 者:曹雪芹

 朗 读 者:叶嘉莹

 朗读篇目:《咏莲》

 选自图书:《迦陵诗词稿》

 作 者:叶嘉莹

 这么多的好书,你读过了吗??以后别再说不知道读什么书了!

  刘醒龙:要学会爱,并用文字去表达!

  真人和传说中一样,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平头圆脸,白色V领T恤,一件格子衬衫很随意地罩在外面,大袖飘飘,若有风骨。走路不疾不徐,五米开外,一声招呼,东湖之上,顿时笑意漫天。

  9月26日上午。武汉东湖大门口。妙语悠香咖啡厅。新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如约而至。

  致意。握手。露台落座。

  先来一壶普洱,如何?刘醒龙轻声细语地问。一个邻家女孩般的服务员出现,冲他笑,刘醒龙也笑,说,这地方离家近,环境不错,外地朋友来,多在此小聚,最近在这里见媒体中人至少十次了。

  前一天,刘醒龙发了一个微博:一个多月了,不断接电话,不停地接受采访。舌头上一次次长小泡泡,舌根一次次地溃疡,无奈中吃了几盒芬必得。十八号到二十一号四天在北京,每天竟然要超量吃三颗,才能勉强应付着说那些不能不说的话。“逃”回武汉,第一时间就去看中医,服了几剂汤药,到今天总算吃出米饭的香味了。

  访者心下不安,首先致歉。一直笑眯眯的刘醒龙微喟,一丝苦笑掠过嘴角,稍纵即逝。坦承最近接受采访太多,确实很累,但不忍拒绝别人。

  没关系,我们随便聊。刘醒龙笑,很真诚地安慰。

  刘醒龙名片

  1956年1月10日生于湖北黄州,著名作家。曾任英山县水利局施工员、阀门厂工人,黄冈地区群艺馆文学部主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痛失》《弥天》、《圣天门口》、《天行者》,以及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多卷本小说集《刘醒龙文集》等。

  2011年8月,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刘醒龙@获奖后的时光

  一个月后,依然能感到一位写作者被国家文学殿堂的最高荣誉击打后的受用。

  获奖之后,生活被吵翻了天。“一天几百个短信,电话没停过,嗓子都说哑了。”刘醒龙慢悠悠地说,眼神幽幽地看向远处,回忆像一根事后烟,缭绕,惬意。

  一天到晚都在接听祝贺电话,看祝贺短信,刘醒龙想装酷也没时间。最大的感受是,将前半生难得有机会对别人说的“谢谢”二字,终于全部说了出来。“就像过年一样,亲朋好友吃饭庆祝,接受媒体采访,别人一年过一次年,我今年过了两次。”

  一个月后,刘醒龙大体已经回到正常生活的平静中,该写作就写作,该干什么就去干些什么。

  年过完了,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

  早上起床,8点开始游泳,游半个小时,或者1000米。然后开车从江南去往江北上班。主编两本杂志,一本是《芳草》,另一本是今年开始办的农民工杂志《芳草·潮》,都是208个页码的杂志,看稿,写终审稿签,够忙。更有文学界朋友推荐过来的文稿,需要他像看初审的责编那样,率先阅读。最犯难的是编辑们不方便退稿的名家之作,都得由他来“恳请对方谅解”。一期接一期的杂志出刊,让专业作家刘醒龙变成了业余作家。难得有空时,游泳完了就回家写作。

  晚饭之后阅读,看书。

  前些年熬夜,现在晚上十一点左右会准时睡觉。“前两年还想着横渡长江,现在就不想,年纪大了,再不会刻意去做什么,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像写作,“不想写,就不勉强自己,没想好就不写,才华准备不足也不写,不去盲目追求。

  刘醒龙关注的东西挺多,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首先是时政民生方面的新闻。有时也会看一些体育比赛,老乡的缘故,对李娜关注多一点,连获得法网冠军后的武汉姑娘回家,吃的鱼头、藕汤、热干面、糍粑、面窝,刘醒龙也会忍不住发几声感慨。武汉十七年,曾经连半口热干面都咽不下的刘醒龙,成了热干面的专职美食家。

  “妙语悠香”人渐渐多起来,最后里里外外都满座了,说是咖啡厅,吃饭时间一到,摇身一变,成了一家中餐馆。

  “老板娘是个驴友,生活得很有诗意。里面墙上有几张本地作家照片,但没有我。”刘醒龙说,“她不认识我,但服务员都认识我,好在她们从来不将我当成特殊客人,否则,我早就换地方了。就像游泳,在一家游泳馆运动了三年,被大家认出来后,不得换到另一家游泳馆。”

  刘醒龙笑着说,像是一个手握隐身草的孩子,看着别人在眼前晃来晃去找他而找不见,就有止不住的得意。

  客人们忙着点菜,吃喝,但并不喧闹,和刘醒龙一样,轻声细语。市井之中,一方天地。刘醒龙喜欢此地,自有道理。

  湖边树林的另一面是省作协、文联和文化厅,还有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日报》以及江湖中流传的《知音》杂志社,所以,这个餐厅吃饭的多是武汉的文化人。说到知音体,刘醒龙先乐了:呵呵,《知音》就是期刊界的“二人转”。褒贬难辨,再不多说。

  他很认真地回答每一个严肃的问题,有时会停下来,静默十几秒钟,然后慢悠悠地说出他的想法,审慎,坦诚,字斟句酌。

  提起一位兰州作家,刘醒龙眼神一亮,说,“那是我兄弟,我曾经在杂志的头条给他发了二十多页的诗歌,写得太好了,他将来会有大出息。”说这话时,他是文字江湖的“带头大哥”——来,做我的兄弟,但要拿你的好文章做一封投名状。去年,他主编的《芳草》刊发并推荐的两篇作品获鲁迅文学奖,让他好不快意。

  刘醒龙忽然笑了,说,他们在谈论我。

  是的,邻桌不远处几个文学青年般的男女说的正是刘醒龙和本地几位“天王级”的作家。

  他们谁都看不起。刘醒龙依然笑,轻轻地说,像是预知一切、洞悉一切的智者。果然,几分钟后,男女文学青年开始表达对本地作家“天王”们的蔑视和不屑。那些小调皮和小得意又出现在刘醒龙的笑意中。

  “没其他安排,就在这里吃吧。”刘醒龙拿起菜单,不容谦让,做主点菜,俨然一位大哥。

  有人曾经形容他:安静、内敛、轻声细语、脚不沾尘,似乎刻意不去惊动什么,但他的“杀气”却重。

  这一日,我感受到了。

  刘醒龙@文学价值观

  记者: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写作的天赋?

  刘醒龙:高中的时候心血来潮,把命题作文写成小说,小范围搞得很轰动,其实就是想出风头的念头在作怪。后来,当工人,在工厂里面过得太快乐了,想试着做点别的,那就学着写作。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现自己有一些天赋,决定当成一生的兴趣来做。

  记者:你认为你的代表作是哪一部?

  刘醒龙:《圣天门口》和《天行者》。

  记者:你能谈一谈这两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和创作过程吗?

  刘醒龙:长篇小说的写作,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我现在准备的关于武汉的小说,心里已经琢磨了好些年。对我来说,有写的欲望到开始写,正常跨度和时间至少在五年以上。

  短篇小说抓住一个灵感,抓住一个人物幽默,仅仅靠俏皮,仅仅靠抒情,抓住一个细节就可以。长篇不行,得有层出不穷的灵感,一批成熟的人物,一批鲜活的细节。在厚度,广度,深度上必须有更充分的东西,仅仅靠幽默靠俏皮靠真实都是不够的,必须是这几个方面的成熟结合和建构,才能写出一部出色的长篇小说。

  《圣天门口》是自己几十年人文记忆的一次爆发。全部写作历时六年,废了17万字,写坏了三台电脑。从个人内心情绪,到身体体能,做了很多年的准备工作。如此充沛饱满的准备,让写作有了基本保证。

  写《凤凰琴》的时候我还是个愤青。这些年看多了,想多了,经历多了,在不断地成熟之后,我认识到了,面对这样一个人群,仅仅感动是不够的。从《凤凰琴》到《天行者》,从中篇小说延展到长篇小说,就像我在这次颁奖典礼上说的:当我一步一步地离开茅草与水稻,十里百里地朝着城市远去,才发现缭绕在我不算太长的写作生涯中,与《天行者》相关的文学元素总是如影相随。

  《天行者》是我从内心上对自己前半生的一个交代。那些放在心里很长时间的东西,终于写出来了,这才发现,不仅是自己的心灵之痛,更是中国之痛。

  记者:有人把你的《圣天门口》和陈忠实的《白鹿原》比,你觉得有可比性吗?

  刘醒龙:怎么比那是别人的事。两部作品时代不一样。

  当代中国文学没有一部作品跨越1949年,要么写到1949年为止,要么从1949年开始。《圣天门口》打通了这个壁垒,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直写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打通不仅仅是文字系数上的,包括思想史,包括历史观。这得益于鄂楚人文史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影响。

  记者:你经常提到高贵、优雅和诗意,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

  刘醒龙:对人来说,日常生活很平庸,甚至碌碌无为,很多时候,琐事杂物,一地鸡毛。人越是在这种环境之下,越是向往和这种生活不一样的东西,不会因为生活是一地鸡毛而向往一地狗屎,他一定向往美好的向上的生活。

  每天上班,待在了无兴趣的写字间,看不到理想的生活所在,是不是理想生活就不存在了?不是,我们需要借得一双慧眼,这种慧眼可以通过文学的桥梁来获得。

  文学的魅力在于审美。像厚黑学一类的作品,可能蛊惑一些人,但终究成不了大器,人对恶的,丑陋的东西是厌恶的。

  优雅、高贵、诗意才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大欲望。

  记者:你还说到感动和感恩。

  刘醒龙: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只注重面上的少数几个人,功绩都记在少数人的名下。其实不是这样的。

  就像乡村知识分子,那些民办教师,他们和乡村一样寂寞,没有出一个大人物,但他们做了伟大的贡献,能否认他们的伟大吗?有些人做了好事,获得了回报,但那些乡村知识分子,民办教师没有,回过头来还有人说他们知识不够,资历不够,资格不够。历史需要对他们感恩,尤其是拥有最大社会资源的政府,要对这样一批人表达一种感恩。

  记者:你现在还关注民办教师这个群体吗?

  刘醒龙:今年教师节前一天,有朋友打电话来说,他那里的民办教师准备人手一本《天行者》,到相关部门去争取政策,我知道后心里很难受,就像《凤凰琴》以前被西北一些地区的民办教师当做经书一样,我没有丝毫地成就感,心很痛。

  我更希望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把目光仅仅放在民办教师身上,要看得深一些,广一些。

  在历史的进步过程中,像民办教师这样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像中国远征军,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老兵,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的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在岗工人和下岗工人,还有不为我们所知的城市听漏工,就是夜深人静时在城市用聆听检查自来水管漏水的工人。他们从事的工作微不足道,所做出的贡献也无法表述,无从计量,他们却是历史进步中真正的人民英雄。

  记者:这次的五个茅盾文学奖得主都是各地作协领导,质疑挺多的,你怎么看待?

  刘醒龙:对文学界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作协主席不是官。只是表明这个叫做作协主席的人在文学这块天地里被同行们所认可。

  作协主席其实是一个志愿者。我作了十几年的作协副主席,除了作协召开工作会议,必须坐在台上,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反过来,增加了很多义务,看会员的作品,并得用个人的影响力推荐到杂志发表,出版社出版。做这些事都是无偿的。

  记者:你关注80、90后新生代作家群吗?茅盾文学奖似乎更关注你们这一代人,有点忽略新生代,是不是这样

  刘醒龙:年轻时谁都有过渴望成功的焦虑。因为焦虑,会在判断上出现误差,做不理智的事,说不理智的话,甚至写些不理智的文章。

  文学是充满感情的事,但绝对是充满理智的事。

  我看年轻人的作品就像看自己孩子的作品,爱惜,爱护,有时候还恨铁不成钢。只要年轻人丁点成功,就心生欢喜。孩子的成功,意味着父母的成功。做长辈的,断断不会嫉妒后辈。

  在目前阶段,我所认识的一些年轻的写作者,和上一代人在同龄时期的勤奋努力相比,做得不够。

  我们那一代人开始写作时,对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那时候的写作者,费尽千辛万苦的比比皆是,能将处女作发表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如今的写作者,十五六岁,就有大部头的作品印刷出版。所谓处女作,其实是父母拿着血汗钱,买来书号,自费印行。那些印在书上的名家推荐文字,更是其父母想尽千方百计,恳请人家得来的。这样的作品,很难达到被人关注的水准。

  记者:你怎么看待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

  刘醒龙:文学就是文学,没有其他形式。我们讲过竹简文学没有?讲过纸文学没有?讲过丝绸文学没有?讲过活字印刷文学没有?网络只是一个载体,文学就是文学,没有那么多分法。

  文学要有独创性。最可怕的事情是自我不停复制,太多的似曾相识。一个成熟的作家,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进行自我调整,以求得即不同于别人的写作,也不同于自己即有的写作。

  不客气地说,互联网的写作已经被鼠标绑架了。与阅读相比,浏览是靠不住的,点击率更是靠不住。这就有点像一本书,摆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有人有点兴趣,或者毫无兴趣,只是下意识地拿起来随手翻两下放回去,有些书已经被摸黑了,依然摆在那儿。所谓点击率,只是被摸了一把而已。

  记者:如果中国作家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你认为应该是谁?

  刘醒龙:最应该获奖的中国作家有两个,一个是陈忠实,一个是韩少功。二位是最有中国人文气象的作家。

  颁奖词也许可以这么写:他们通过文学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潜在深刻影响,是其他中国作家所不能比拟的。

  当然,我不是评委。另外,我也知道,他们的作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翻译成瑞典文。再另外,我猜想,太有中国风骨的作家,外国人或许难得容忍。

  刘醒龙@写作方法论

  记者:你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刘醒龙:国外作家喜欢前苏联的阿斯塔菲耶夫,代表作是《鱼王》。他的作品中秉承了屠格涅夫式的抒情,但比屠格涅夫更为博大,更为现代。

  国内喜欢韩少功,他的作品,每个字都在写乡村,实际上完全超越乡村,看上去在写本土,读完后,你会发现,其文学精神高蹈在天籁。

  记者:以你的经验,有志于写作的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作家?

  刘醒龙:老老实实地写。少想点其他的事,将手上正在做的这事尽可能做好。

  不要总写自己,写些外面的世界。

  要学会爱。并善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爱。

  才华在其次。当下的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经受过良好的文学训练,大多数人都差不多,都有很好的基础。问题是,在这种基础之上,谁能让自己的眼光更独到,情感更深邃,胸怀更广阔!

  记者:能给想成为作家的人推荐一个文学书单吗?

  刘醒龙:第一,首先是《红楼梦》,如果一个中国作家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我认为他是很难找到真正的文学精神的;第二是《鱼王》,我已经介绍过了;第三,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作品。

  将这些全部读完,再在手边放上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因为它不是自费出版的,得空时信手翻一翻,基本上够了。

  刘醒龙:谈艺也是学艺——祝杭州日报《名家谈艺录》越办越好!

  (5分钟读完,希望可以帮助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43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