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问题?

感情问题?,第1张

感情出现了问题,就要好好的沟通,男生在你身旁,就像个小孩一样,说明他的内心并没有成熟。你可以不要太娇惯你的男朋友,有事情也可以麻烦你男朋友去做。

恋爱出现矛盾,可以这样解决。

有时当你沉浸在恋爱中,有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冲动或者误会和对方产生矛盾。有时男女思维差异,往往会使双方的心理感受有时差,一方认为没什么,一方却承受着压力和委屈。恋爱中如果出现了和对象产生矛盾的情况,该怎么解决呢?

懂得互相了解

恋爱中要懂得相互了解。包括伴侣的性格,爱好,优缺点都应了如指掌。当生活中产生摩擦,因为相互了解对方,彼此就会作出退让,矛盾自然减少一半。

懂得道歉

当闹矛盾时,不要打冷战,如果双方都认为自己没错,互不屈服,那么不但不能解决矛盾,甚至导致关系破裂。要想方设法哄对方开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跟对方道歉。有一方屈服道歉,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懂得包容体谅

当矛盾产生时,不是一味的责怪对方,这样矛盾不但不能解决,更会加剧矛盾的深化。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相互包容体谅。这样的爱情才会长久。

给伴侣一些私人空间

恋爱,不是相互占有对方,而是形成一个互补。无时无刻都怕孤单,让伴侣陪伴,久而久之,对方就会感觉恋爱是一个累赘,没有一点自由。适当的给伴侣一些私人空间,能让伴侣更加轻松舒畅。

把真实想法说出来

想让他多陪陪你,想出去玩儿,可以直接说。两个人想的不一样,对方没有出游计划,或者有什么事,都是可以一起商量的。故意说反话,对方听不出,这样只会让自己更沮丧。用最简单的方式达成目的,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有问题及时解决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不要先入为主,胡思乱想,告诉他/她,不要自己一个人难过,真相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样。吃醋很正常,对对方有要求也很正常,只要把握好度,尊重彼此,就不会有这么多误会了。

偶尔浪漫,把思念表达出来

浪漫不是花了多少钱,费了多大劲儿,有心就是浪漫。一句话、一条短信、一束花、一个小礼物,对方喜欢什么,会看上什么,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就像她/在你身边一样,你会做出跟她一样选择。

都是优秀的小朋友,不要着急两年咯,确定关系你准备在高中去提亲吗,显然不可能,还是你怕到大学她会遇到更优秀的人,可能她也是这么思考的。不要花太多心思放在儿女情长上面,青春懵懂我们都经历过,现在回头看,当时想那么多干嘛?是你的永远是你的,不是你的不是强求能得到的,随缘,不妨你和他进行一个协商如果两个人都考到了心仪的学校,那么暑假,就在一起。试着给自己一些盼头,动力。其他的事情就不要多想啦。

文|丹思心舞

说明:

7期剧情与分析已完成,可通过连载集回顾。这个个案很有代表性,涉及:

1自我存在、个人成长与社会身份认同中的焦虑

2原生家庭影响与分离、成长中对父母的认同与去认同

3职业选择及表现中的潜意识影响与意识化发展

4心理咨询中的移情反应

5心理咨询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本土化

6面质等心理面谈技术的使用

等等。

以下根据薛伟老师的视频讲解加工整理,但并非逐字记录。

大家还可以通过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都挺好》,验证其中的一些分析和说法。

另外,课程只提供了Mia个案的讲解。后续该剧系列个案分析完全由本人完成。

这个个案的咨询实质围绕心理成长展开,围绕成长中的阻碍和停滞展开。在表现形式上,Mia经常表现出焦虑情绪,透过这个焦虑情绪,背后就有其成长中的阻碍。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先理解个人成长过程、身份形成的过程,起点、终点和路径。 成人的标志是拥有很多社会权利并且能够恰当地使用这些权利,这个前提是获取相应社会身份。 否则,社会权利便无处依附。孩子没有社会权利,没有拥有能够对自己负责的社会身份,只能依附于父母的身份,是“某某的孩子”。

当孩子年满十八岁,社会给了成人的身份,现实层面有了社会身份但是心理层面可能没有做好准备。心理上要面临跟父母的分离,这个过程可能受阻,成为成长的障碍。孩子的存在感是通过依赖父母获得,当他需要面临分离,存在感受到威胁,就产生了焦虑。这个时候,需要从依赖父母转向依赖社会规则获取存在感。 焦虑的本质是跟存在相关。

自我存在感是从胎儿最初跟环境融合一体的存在逐步变成具有独立意识的“我存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会带来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不能天然依赖别人获得满足,从而导致焦虑。 一种放弃身份是类似佛陀的参透生死的境界;另一种是社会身份的崩塌、破碎,别人看你不正常,你自己并不感觉焦虑,但这是一种精神病态。任 何心理问题,不管显现为什么现实问题,往往都是跟焦虑相关、跟身份、跟存在感相关。这是成长中要处理的基本问题。 成长中缺乏和父母的稳定关系,会表现出情绪的,或者行为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成人化中还有一个问题是,遵从社会规则带来稳定感,但趋向理性化、失去很多情感联结,转向相对可控的、逻辑化的关系,这时内在也会感到不舒服,这就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位置。如果过于沉溺在情感联结中,虽然内在好像很充实、不孤独,但是经常会被束缚、会更多受父母影响和控制;如果摆脱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你可以更自由做决定,但归属感会减弱。

这个平衡点没有统一标准,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生活环境。 东方文化讲究相对比较融合的关系,讲孝道,讲究与父母关系中的稳定性,顺从而不是反叛。这跟中国社会长期的农耕文化有关——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形成固定的经验,长者掌握了更多人生经验,讲究听从长辈、顺从天意、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定胜天。西方文明起源于游牧文化,讲究主动性和应变性,相互合作。

在西方文化中,成长总是指向“独立”。东方社会也在发生变化,跟农耕文化越来越不同。城市化、公司化等社会变迁需要我们适应新的环境,这样个人成长状态也会更接近西方社会的发展趋向。这样,心理咨询会更多借鉴西方文化下的成长观。 东方文化中也有社会规则,但是不强调独立,而是顺意;我们没有太主动的意愿让自己处于独立但可能比较孤独的状态,代价是放弃自由。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观念上做些改变,但是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又不可能完全西方化,这是需要咨询师在观念引导上取一个平衡点。既不能全盘西化,又不能过度停留在传统文化当中。

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现在还没人能拿得出一个标准。我国的心理咨询发展历史不长,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 原则上,咨询是帮助个体适应具体的生活环境或情境,需要评估下他的生活环境跟大多数人正在面对或即将面对的是不是一致,还是有很大差距。如果一致,就帮助他往独立的方向走一步,看能不能更好的适应。如果有差距,他现在比较局限的小的生活环境,将来也可能面临一个大环境的影响。

对于当前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面临的大多数问题是独立性不够,或者自我责任感不够确定和清晰。至于与人建立有联结的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是过度了,而不是有欠缺。 大多数时候,咨询工作的方向是推动独立性,但是也不能做得太极端,毕竟有现实文化背景的差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的榜样,先要有认同,再“去认同”,这是一个过程。完全不认同,就失去了一个最初的模板;过度认同,就陷入了一体化当中、难以分离,没有自我的发展。两个极端都会导致成长的困境。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获得社会身份,并在这个社会身份和相应的社会规则下尽可能自如和自由是成人的标志。有时,人的内心没有完成分离,但能够获得一个社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社会能力并被认可,麻烦在于内心的情感部分没有被处理好,是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迫靠自己获得社会身份,并没有在早年的社会关系中学会跟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学会充分的情感互动,这方面跟情感归属有关。

而社会身份是让人获得(另一种)安全感和确定感,但不能提供情感上的归属感,这是个补偿性反应——小时候有情感上的缺失,被迫过早靠自己在社会上谋生,在社会上获得的成就和地位可能比一般人还高,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内心会真正感到满意,在与社会身份相关联的内心自由度上会有不足。如果有社会身份但是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说明这个身份中有补偿性成分。 理想的状态是,随着社会身份的确定,内心在情感上的自由和安稳的感觉也是逐步提升的。如果这个趋势不一致,就说明与社会规则相关的成就是早年关系上的创伤的反应。

Mia是个具有社会身份的律师,职业成就和地位不错,但不能解决她内心里早年家庭关系留下的影响,她在很多地方依然很受困扰和束缚,大学期间与男友关系的中断并堕胎、在咨询中对Paul的移情反应成为很难放下的情结,一直影响了她的感情生活。咨询中给她的提示将引导她在社会身份中走向更自如。

(注:近期热播的《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就是反叛家庭、自强自立的一个典型例子,相反的,她的二哥苏明成则是依赖母亲的“啃老”族)。

从Mia的叙述中,小时候她父母的关系比较疏离,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幕会很深地刻在她的记忆中。固然,这一幕反映了Mia的父亲把女儿看得很重要,但是并不是很纯粹地将她视为女儿看得重要,而是部分地将她替代了妻子,隐含了对成年女性的某些需要,虽然不是意识化的。Mia放不下这种记忆和感觉,就变成了一个障碍,影响她跟其他成年男性建立正常的、深入的情感关系。她跟父亲的关系隐含着一种**情结,虽然没有事实的行为。在这种关系中,Mia是错位的,没有呆在女儿的位置上接受照顾,而是代替了部分母亲的功能,对父亲给与情感上的照顾。她也不能从父母关系中学习伴侣关系的正常模式。这样, 关系中的错位与缺乏学习模板影响了她跟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不够成熟的、无意识状态,但是这个“来源”,要看清它,需要时间,需要现实事件映照。小时候,跟环境、跟父母分离不足时,就会导致我们对自我的状态不太可能有很好的觉察。成长往往是在这种黑暗当中摸索,慢慢走向光亮当中。有时,这种对自我的探索成为我们人生的使命,成为一种必然。要真正能够做到在职业选择上完全自主化、意识化,在十八、九岁这样的年龄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尽早做这种自我探索,这种无意识程度是可能降低的。

伴随成长,这种意识化可以在不断的觉察当中提升,可以再做二次选择、确认。当Mia意识到自己做律师的无意识动力后,她可以选择不做律师,也可以选择在更符合律师职业规则的框架里发展职业身份,这就跟她前期的无意识状态下、老是越界的状态会有不同。

一些现实事件,是无意识的结果,也是帮助你看到无意识的通道,成为反观自己的机会,这往往是一体两面的。我们不能完全避免一开始的无意识,但是可以努力做到不要发展到强迫性重复,可以延展自己生命的体验和更多可能性。这些都是建立在意识化的基础上。

一个原因是Mia的父母关系疏离,在她幼年时,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妈妈的功能和角色,虽然角色限定了他们没有发生性上的**,但是 Mia与父亲存在情感上的**情结,而这种伦理上的限制放置到与其他成年男性之间,就降低了约束。 在跟其他男人的关系中,会经常重复早年跟父亲关系的模板,而这些关系中性的禁忌大大降低,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色情性移情。这是原因之一。

另外一方面,她缺乏跟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但是又很渴望,就产生“性欲化”的倾向,去更“容易”地获得跟人亲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持久,很容易让Mia受挫,继而产生投射性的反应,认为对方不是自己想象的人,产生非此即彼的否认。这 在边缘性人格中很常见,即内心渴望亲密而缺乏能力,容易“性欲化”、将想象付诸行动。他们往往迅速地跟人建立关系、又迅速地从关系中断裂,周而复始,表现出人际关系的混乱。

发现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任务是化解、降低防御机制。但如果只是通过面质,是不能起到效果的。 面质需要建立在来访者自己对防御的情感的比较充分的体验基础上,如果一上来就强烈面质,肯定不起作用。 这个个案中,Paul的确有很多面质,(薛伟老师)个人认为他的一些面质是过多、过早了,就导致有时效果不理想,也许他可以放慢些。

我们关键要把握咨询的理论基础(比如个人成长的过程和关键节点)、基本原则、基本策略,以及目标和框架设置。 原则和框架是主要的,细节是次要的。要从大的方向上去看待一个咨询的历程 ,如果过多陷入细节,难以取得好的咨询效果。

前期回顾:

Mia的个案1-Paul与Mia的相遇与首次面谈

Mia的个案2-Mia的再次越界与第二次面谈

Mia的个案3-揭开“秘密”的第三次面谈

Mia的个案4-Mia的“惊喜”与焦虑

Mia的个案5-Mia陷入抑郁与无助

Mia的个案6-Mia是结束还是继续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4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