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通过培训方式进行辅导的心理学家,高曼对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加德纳以开发多元智力理论而著称于世)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威(Peter Salovey)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延伸。在他的著作中,高曼引用了萨洛威对情商所下的定义。萨洛威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人际关系的管理,这是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深谙人际关系者,容易认识人而且善解人意,善于从别人的表情来判读其内心感受,善于体察其动机想法。这种能力的具备,易使其与任何人相处都愉悦自在,这种人能充任集体感情的代言人,引导群体走向共同目标。
情感智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感智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感智商呢?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智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感智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感智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感智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感智商应从小开始。
情绪智力的范畴
何为情绪智力?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无论是Salovey、Mayer还是Golman,他们都只论述了情绪智能的内容而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Golman认为情绪智能应包括五个方面:1自我觉察能力;2情绪管理能力;3自我激励能力;4冲动控制能力;5人际技巧。Salovey和Mayer把情绪智能看作是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的能力;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3对情绪理解、感悟的能力;4对情绪成熟的调节,以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这四方面能力在发展与成熟过程中有一定的次序先后和级别高低之分。Ⅰ级能力最基本和最先发展,Ⅳ级能力比较成熟而且要到后期才能发展。国内学者对情绪智力的构成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目前要对情绪智力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各家都能认同的概念是不现实的,因为情绪智力的提出只有短短的十年左右的时间,还有许多前期的探讨和论证工作要做。从传统智力概念确定的艰难性可以断定情绪智力还要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近百年来智力的概念一直困扰着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192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公开号召解决这一难题,请17位知名心理学家专门讨论这一难题,结果还是众说纷纭。1987年,美国《智力》杂志社又召集24位著名专家,对智力问题进行了第二次大讨论,仍未达成统一意见。
目前不只是情绪智力的概念说法不一,其外延的界定也存在巨大的分歧。不是过于狭窄就是过于宽泛,有的仅限于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等人际关系方面的情绪内容,而有的又把所有的非智力因素都当作情绪智能来对待。有的为了通俗化,将其变成了“生活智力”,如Golman将情绪智力扩展为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此种情况与情绪智能的本质特征还没有定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待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理论概括。
在情绪智力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之际,有必要弄清楚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情绪智力提出之前的智力)之间的关系,现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社会上普遍的看法是把情绪智力和传统智力看作是一种并列关系。从流行的个人成功的公式中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成功的心理基础=智力(IQ)×情绪能力(EQ)×行为能力(BQ)”。这个式子的完整性及说服力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从中就可以看出,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是并列的关系,具有同样的价值。最能获得成功的人,不是单纯的高智商的人,也不是仅仅情商高的人,而是两者之间取得相互平衡的人。过去很少注意到情绪智力的潜能和作用,我们习惯于把情绪看作理性的对立面,认为是非组织化的、杂乱无章的,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必须给予控制。情绪智力的提出对传统心理学研究中的“理性主义”偏见无疑起到了一种纠正作用。
另一种观点是把情绪智力看作是对传统智力的发展,是对智力内涵的新补充,心理学界普遍认同这种观点。从字面上也容易理解,“情绪智力”本身就有“智力”二字。传统智力注重认知能力,智力测验偏重于测量知识,没有考虑到智力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背景,更没有考虑到它的社会内容,并没有真正体现人类智力的本质。情绪智力的提出拓展和延伸了智力的社会内涵,使智力的应用更具有现实性,对个人的成就更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从其产生的理论渊源也可以说明情绪智力是对传统智力内涵的新建构。目前比较新的智力理论当属美国的加登纳(H·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没有什么单一的智力,智力至少可分为七类: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认知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省智力。前三种是人们所熟悉的智力构成要素,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东西。实际上,戈尔曼(Golman)把加登纳(H·Gardner)的人际关系能力的内容转化成了情绪智力的核心。情绪智力同时也接受了斯腾伯格(R·J·Stermberg)的社会智力概念。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分别从主体生存的外部世界、主体对信息进行心理表征和操作的内部世界、连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世界去刻画和描述智力的特征。这就构成了三元理论的三个主要成分: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戈尔曼主要接受了斯腾伯格情境亚理论的思想。这种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对主体生存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行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对智力和行为内涵的理解不同,智力行为的测量必须带有更多的现实生活的特点。戈尔曼强调识别他人的情绪,调控、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样看到了社会文化对智力的制约作用。由此可见,把情绪智力从属于智力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情绪智力只是对传统智力内涵的一种扩展。
保罗在一家夜总会里做事,收入不多,然而,他总是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
保罗很爱车,但是,凭他的收入想买车是不可能的事情,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说:“要是有一辆车该多好啊!”眼中尽是无限向往之情。
后来有人说:“你去买**吧,中了大奖就可以买车了!”于是保罗买了两块钱的**。可能是上天过于垂青他了,朋友们几乎不敢相信,保罗就凭着两块钱的一张**,果真中了大奖。
保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买了一辆车,整天开着车兜风,夜总会也去得少了,许多人看见他吹着口哨在林荫道上行驶,车子擦得一尘不染。有一次保罗把车泊在楼下,半小时后下楼时,发现车被盗了。
刚开始时,保罗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气愤,他恨透那个偷车贼了。他晚上思考了很久,到了第二天早晨,他又变得很开心了。
几个朋友得到消息,想到他那么爱车如命,这么多钱买的车,眨眼工夫就没了,都担心他受不了,就相约来安慰他。
保罗正准备去夜总会上班,朋友们说:“保罗,车丢了你千万不要悲伤啊!”
保罗却大笑起来:“嘿,我为什么要悲伤啊”
朋友们互相疑惑地望着。
“如果你们谁不小心丢了两块钱,会悲伤吗”保罗说。
“那当然不会!”有人说。
“是啊,我丢的就是两块钱啊!”保罗笑道。
是的,不要为两元钱而悲伤。保罗之所以过得快乐,就因为他能够驾驭生活中的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桎梏,如果对消极情绪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就会很容易影响生活。一个不能丢掉消极情绪的人,不可能成功。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还需要在头脑中装上一个控制情绪活动的“阀门”,让情绪活动听从理智和意志的节制,而绝对不能任其自流。
凡是理智和意志能有效地节制情绪的人,也就能基本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许多不善于利用自己情感智力的人,面对消极情绪侵扰的时候,总感到无所适从,心灵任其啃噬。
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那个可怜的小公务员在看戏时,不幸与部长大人坐到了一起,把唾沫星子弄到了部长的大衣上,他就神经质般地变得惶惶不安起来。无论他如何解释,部长大人好像都没有原谅他的意思,这个小公务员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竟然一命呜呼了。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别人根本没有在意或早已忘却,只有你还记在心里耿耿于怀,这就是人们无法战胜自己的体现。人们总是努力地想去扮演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形象,然而这几乎太苛刻了,只会加重我们情绪的负面影响,给自己的心理造成障碍。
智商并不是一切。有一个词叫“情感智力”,情感智力源于我们的情感,同我们的大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流泪、恼怒、面色苍白或激动得面红耳赤,这些都是情感的表现。受情感的支配,人在有的时候可以圆睁双目,有的时候又可以喜上眉梢,有的时候又可以作出强烈的反应,大发雷霆,所有这些都是情感的表现。
这些情感出自于我们大脑的最深处,直到今天,我们才开始认识到情感在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正像字典所下的定义一样:“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够适应一些新的环境,能够找到对付他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情感在支配着智力。在这方面,情感所起的支配作用比大概数十年来人们所推崇的数理逻辑能力所起的支配作用要大。是的,情感是难以控制的,但并不是不能控制的,因为它是人类演化的结果。这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一本名为《情感智商》的杰出著作中所作的说明。丹尼尔·戈尔曼在此书中给我们展示了情感世界的情况,并对人的这些内在特征与人的智力及与人是否能以最好的状态生存的能力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概括。
1992年,纽约大学的神经科专家约瑟夫·勒杜指出,人的情感发源于扁桃体。正是这些扁桃体早在新皮质即考虑问题的大脑作出反应之前就引发了人的瞬间反应,几乎是反射式的反应,这些扁桃体是通过一些神经细胞网与大脑连接在一起的。
几乎是同时,爱奥瓦大学神经系主任、脊髓灰质研究所的教授、《松果体的错误》一书的作者安东尼奥·达马西奥通过对20多位患有严重额叶前部皮层损伤的病人进行的研究,论证了这一新皮质所起的重要作用。达马西奥的病人对自己的情感既不能感觉,也不能控制。结果是尽管看上去完全正常,但他们的推理是错误的,他们所作的决定总是与他们自己的利益背道而驰。
从科学上得出的结论是:理智并不是抽象的东西,它是靠我们的情感维持的,而在这其中起指挥作用的是新皮质。情感的变化、情感的控制、情感的协调,靠的都是新皮质,是新皮质在对那些最剧烈的刺激、冲动进行控制,并赋予它以某种意义。
当神经科医生正在实验室里忙着进行实验的时候,人工智能工程师则在就智能的构成进行研究。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发表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体智能与空间智能、逻辑智能,或认识自我及他人的智能兄弟是接近的等等。推崇数理逻辑智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加德纳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更多的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是由其他一些因素决定的。”他说的是有道理的。
对哈佛大学的一些学生进行的研究证明,那些在考试中或在智商测试中成绩最好的学生的成功率并不比那些当时看上去并不那么突出的学生高。另一些研究人员说,在个人的成功中,这个著名的智力商数只起20%的作用。其他80%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社会环境、机遇,尤其是靠标准测试所没有考虑进去的那部分智力。
1990年,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第一次提出了“情感智力”这个提法,他认为,情感智商对个人事业的发展与成功是必不可少的。他给情感智力下的定义是什么这要从5个方面来看:
(1)能充分认识自己的情感,具有理解自我及心理直觉感知的基本能力。这正是精神分析学家所称之为的“专注的自我”。
(2)自身动机,这是一种使其情感专注的能力。
(3)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是使其感受力适应各种情况的能力。
(4)情感归向,或者叫对他人情感的感知,这种对他人的关注导致利他主义。
(5)搞好人际关系,具有与他人交往的才能,这是一种掌握好自己情感的特别的才能。
我们知道如何测试智商,但我们不知道如何测试情感商数,因为情感是无法用数字方法计算出来的。一项令人惊奇的实验证明,萨洛韦并不一定是没有道理的。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里,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舍尔拿糖给一些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有了两种表现,这两种表现在心理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一部分孩子显得比较固执、内向、多疑、嫉妒、敏感、容易生气、难以接触;另一部分孩子似乎显得比较自如,他们看上去比较自信、比较主动,对自己有信心,在学习上他们的表现要比他们的同伴好得多。同时,美国国家儿童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孩子们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情感状态及孩子的出身,而不是孩子的学习能力。
我们很难从整体上领会什么是情感智力,因为与数理逻辑能力和理性相反,我们不知道如何测定情感商数。为什么·丹尼尔·戈尔曼说:“这是因为,我们只能对人表现出感受力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进行测试,但却不能从数值上测出情感自身。”丹尼尔·戈尔曼指出:“人的大脑发展的余地很大,尤其在人生下来的头3年里更是如此。而大脑终于情感活动所必不可少的那些区域是慢慢地才会达到其终极状态的。控制情感的中枢——额叶还会继续发育很长时间,可以发育到青少年时代,甚至发育到16岁或18岁。”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充分利用人的智力发展的这一大好时机。告诉人们更好地利用其智力发展的第二阶段,它对人的幸福是如此重要。我们的某些情感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那时还没有人类,物种的演化还没有造就出我们人类。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主要的情感是怎样使我们的生物学发展的,它对保证物种的延续是有益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