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众的东西变成大众的,你就不喜欢了?

为什么小众的东西变成大众的,你就不喜欢了?,第1张

很多文艺青年在年少时都曾有一种执念:

      当大家都听周杰伦、林俊杰的年代,随身听里放着朴树、李志、陈绮贞和mono就觉得很牛;当大家都看金庸、水浒、余华的时候,你书架上摆着村上春树、卡夫卡、歌德会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当其他人在**院和KTV里流连的时候,你也曾觉得逛独立书店,去小剧场看演出才是生活;当人们都用苹果,华为的时候,你作为最早一批锤子粉也曾暗暗对其他人流露出不屑。

      总觉得自己的偶像最牛,自己的品味最独特,对一切大众的流行保持距离,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大概是每个小众爱好者最初的幻觉。

      罗永浩曾因这张极具“匠人精神”的照片为锤子手机圈粉无数。

      然而,当《南山南》被街头的理发店循环播放,村上春树的作品成为文青们人手一册的畅销书;连看门大爷也拿着锤子手机谈梦想的时候,很多曾经的小众爱好者感觉自己那可怜的自留地被大众踏破了门槛,那一丝丝的优越感也流失荒野。

      当小众的偏好变成大众的流行,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倍感惋惜而又对它嗤之以鼻了呢?小众的东西变得受欢迎,它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吗?

小众也有品味壁垒

      对于什么样的东西才是小众的,其实并无什么明确的概念来界定。因为它首先是一个与大众相对的概念,大致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被各类因真实审美趣味而集聚的少数群体所接纳、推崇并传播的文化总和。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在数量范围上稀少就是小众,对于像从发型和穿着上显示自己小众的“非主流”,或是像别人喊麦你直播吃蝗虫就可以冠以小众。这时候,审美趣味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众的偏好总是体现在青年文化现象、先锋艺术形态及特殊消费行为,如艺术**、实验戏剧、户外音乐、文学鉴赏、小众旅行、古籍收藏等,小众文化的温和抵抗并不刻意制造“文化震惊”,反而传达着一种前卫独立的文化理想与雅致诗意的生活情趣。

        故此,小众常被贴上“优越感”的标签,“不就是装吗?扯这么多干嘛?”大众对小众的鞭挞就像小众对大众的不屑,都因为一堵所谓品味的高墙。小众鄙夷大众的浅薄,如果说是优越感;那大众觉得小众装X,有时也是反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传统文人的“流觞曲水”确实离不开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而二人转、广场舞也与芭蕾、古典舞在美学鉴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审美维度上的差异很容易通过群体的方式集结,基于内群体偏好,对其他维度上的群体进行降维攻击。

      以至于各种鄙视链在民间流传,同样看剧,看欧美剧的鄙视看日剧的,日剧鄙视看韩剧的,韩剧鄙视国产剧;听个歌吧,古典的鄙视摇滚的,听摇滚的鄙视民谣的,民谣的又鄙视听流行乐的。

小众的执念,不只为了装

      其实,对小众的执念,也并非抓住品味不放,非要争个高下,很多时候是年少无知的我们在嘈杂纷繁的大众媒体时代为自己寻觅的一处精神庇护所。从阅读,到音乐,到物品的消费,追求小众,不单单是那份觉得自己并非泯然众人的优越感,还有因长时间的情感寄托而生的一种占有欲。

      曾经有一位女作家坦言:“当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畅销书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失望。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它只是属于我一个人的。”真心的喜欢,容易延伸出“守护”的心情。

      当一个小众的偏好变成大众的流行,就好像从一件私人的用品被共享带来的剥夺感一样难受。因为大众永远代表着平均和一般的喜爱度,远远达不到你自己当初在人群之外依然情有独钟的那份感觉。

      就好像有朋友在好妹妹乐队没有火之前,会看他们上传的每个视频,关注主唱的每个动态,花钱听livehouse的每场演出,这个乐队仿佛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她所投入的情感以及金钱不仅是一个私人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在这万千世界之中,你我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而听歌也不再是为了听歌,带有一种回归的仪式感,提醒自己与大众的平庸化保持距离,拥有和偶像一样独立和批判的人格。

      正如史航与一众小时代脑残粉的骂战中说过的一句话:“不被傻冒听说,真是所有美好事物的生存之道啊。”

小众必将被大众收编 ?

      当你在公交车上,隔壁的手机铃声响起的不是《最炫民族风》而是《董**》;当《成都》变成烂大街的口水歌,也会想到曾经自己在偶然在深夜听到歌曲demo时那种奇妙的个人体验。小众的事物也并非不能共享,本来这些精神消费就是孤独的人渴望获得的认同,喜欢小众的人也希望可以有知音和自己一起讨论,一起感受。但又不希望这个圈子过于大,沦为大众,成为廉价的消遣。

      对于小众的圈子来说,曾经的豆瓣网是一个栖息地。形形色色的小组因兴趣而建,因其以个人为中心的主动性,形成一条长尾。如“元音大雅(昆曲爱好者的圈子)”“星盘案例研究”“二次原住民”等小组。在这个圈子里,小众是自由的。

        但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众的东西必将走向大众或被大众收编。在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亚文化因其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性和风格化,最终会随着这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被整合与收编。

      亚文化的风格和符号,可以通过工业化生产得到的大量复制化产品。曾经作为文青最爱的三宅一生的服装,如今在淘宝上已经成为“爆款”。

      小众并非要孤立,而是独立,作为时代的启蒙者,有其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即激发大多数人的文化觉醒。可是,如果小众变成大众,那么其独立性与批判性又难免受到损伤。就像曾经的崔健再也呐喊不出“一无所有”,曾经的郑钧再也唱不出“商品社会”。

      如果说小众在变成大众之前是一部分人的情感流放地,那么在变成大众之后也许就是一代人的精神家园。它就像一席流动的盛宴,从属于你,到属于我们,从喂饱了你,到喂饱大家,直至又有新的小众代替原先已变成大众的部分。

Isle of Dogs贫瘠之地的荒唐与浪漫

影片中充满高级设计感的艺术镜头和调配的相得益彰的糖果般缤纷柔软的色彩无不处处散发着韦斯安德森独有的艺术风格,让人赏心悦目而印象深刻。

本片是出品于2018年的一部定格动画影片,是韦斯安德森充满深刻寓意,极具色彩冲击力和艺术镜头感的佳作。安德森影迷绝对不能错过这部优秀的影片。

每一帧的来之不易让影片更加有情怀。若要形容这部影片的美感那便是:安静盛放在贫瘠之地的血色花朵。影片中有大量的荒土镜头,破碎的机械残骸。

灰色的天空,浑浊褐色的风。可在这片荒芜之地中生长出的羁绊却是炽热而滚烫的,一如失色的天地间那一抹鲜艳而赤诚的红。

在未来的日本,一场犬流感在巨崎市里爆发。市内颁布了一条残忍的条令:将所有狗狗驱逐出市并流放到垃圾岛上。

善良的男孩Atari独自溜去犬之岛上寻找被迫与自己分离的爱犬Spots。一场荒芜之地的漫长寻觅之旅就此开始。一路上遇见其他被遗弃的狗狗。

从最初的警惕和互相怀疑,到最后人和犬之间重新建立了一度已经失去的信任,这份深厚的情意让人为之动容。人和生灵本就应当是共生而平等的。

可生而为人为何要去摧毁这份和睦?这部影片中表达的情感,被遗弃的颓然。受到伤害后的憎恨和疼痛,以及信任被粉碎的绝望和猜疑。

都是赤裸而让人疼痛的,可却无比真实。感谢韦斯安德森拍了这部重要的**,用他细腻而沉静的方式呈现了生命中那些脆弱而又无比坚固的情感。

1、《乡愁》从诗歌艺术上看,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乡愁》这一首诗真的是写到每个读者的心上去了。

2、《七里香》,席慕蓉写的诗句集合人生、爱情、乡愁为一体。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3、《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的佳作。这首适合高中女生,花苞出绽的初春。把握感情,不做作,容易触碰听者的那段年华。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4、《当你老了》,这首诗是英国诗人叶芝写给恋人的。诗歌语言简明,但情感丰富真切。感情热烈而真挚,揭示了现实中的爱情和理想中的爱情之间不可弥合的距离。没有经历过就朗读可能难以把控。

5、《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诗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以下是一些小众风格的音乐文案,供您参考:

1 耳朵里的音符,轻轻拨动心弦,让你沉浸在独特的音乐世界中,感受那些不被关注的美好。

2 独特的声音,独特的魅力,小众音乐,让你的耳朵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3 跳出主流的圈子,走进小众的音乐世界,这里有最独特的旋律和最真实的情感。

4 不再追逐热门,而是钟爱小众,那些不被人熟知的声音,却能让你在瞬间找到内心的共鸣。

5 小众音乐,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自我,找到与众不同的个性。

6 那些不被人重视的音乐,却有着最深的力量,小众音乐,让你的心灵得到最深的治愈。

7 小众音乐,是生活中的一抹色彩,它让我们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

8 小众音乐,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内心的独白。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与自己最契合的旋律。

9 小众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自我表达。在这里,你可以听到那些不一样的声音,感受到那些不一样的情感。

10 小众音乐,是一种陪伴,是一种慰藉。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与自己最相近的灵魂。

就是小范围内的文艺爱好者。!

小众艺术爱好者是指不为人广为熟知的艺术门类,但又有一定数量的拥趸和爱好者,俗称为小众艺术爱好者。诸如剪纸,面塑,街头艺术,绘画里的烫画,粘贴画,行为艺术等,小众艺术也指某种艺术形式虽流传年代久远,但却不能深深根植于大众之中,比如戏剧里的昆曲以及一些地方剧种等。

情感领域是一片非常广阔的天地,无边无垠,博大深远。咱们一旦确立在这个领域开垦耕耘,那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可一展鸿愿、尽情挥洒!

要说“创作者应创作什么内容”,简直腑拾即是,信手拈来。纵观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和智慧结晶。尤其在咱们中国,艺术上是一个极其富裕的国度。我国古代先贤们特别善于情感表象。我国是名符其实的诗的国度、文学的国度、戏剧的国度,其艺术种类、艺术风格应有尽有。

笔者历来感_国人非凡的情感表现、艺术才华。沐浴在这浓郁艺术氛围里,也打心底时常痴情于现代的音乐、歌曲、舞蹈等。笔者认为,正是大量的优秀情感艺术作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情感慰藉。所以情感艺术作品能感化人、教育人,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是咱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说到这,我们不妨举例,欣赏两首广为流传而又历久弥新的情感歌曲精彩歌词。

a汪峰创作的歌曲《飞得更高》。“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现实就像一把枷锁,把我捆住无法挣脱。这迷样的生活锋利如刀,一次次将我重伤。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我要的是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是一片天空更蔚蓝。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

由此可见,情感作品创作,没有激情不行,没有超脱神游的气魄不行,没有变幻莫测的表现手法不行。

b李春波创作的歌曲《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从短短几句歌词中,我们就仿佛看到一位热情善良的农村姑娘,她对爱情无比的纯真赤诚,多么的令人喜爱和倾幕。这就是真实情感的流露、真实情景的再现。作者的笔调是如此细腻、如此逼真、如此摄人心魄。

通过以上两个风格内容迥异的例子不难看出,情感创作要思想丰富,感觉细腻,笔触新颖。既要超越现实、超越平常,又要深入生活、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既要善于发掘生活的真善美,又要有灵敏的直觉感受、要能唤醒情感的起伏波澜。

众所周知,情感领域永不凋零的创作主题是爱情。古今中外太多太多的鸿篇巨制、大部头艺术作品无不围绕爱情而铺展。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描写主人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成为了不朽名著。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亲相爱,多少缠绵悱恻、诗书传意、打情骂俏、嬉笑娇嗔,全是各种情感形态的描写刻画,其表_手法精妙绝伦,登峰造极。

即使除开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在咱们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关于情感问题的题材可供作者采撷演绎。有学生的、有青春的、有成年的,有升学的、就业的、工作事业的,家庭的、团队的、国家民族的,婚姻爱情的、励志奋斗的等等,简直不可胜数。这么多的生活情感生活题材,就看咱们能不能慧眼识珍珠,找到发光的金子;能不能升华精神情韵,眼到手到、文笔生辉,创造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情感作品。

就算咱们一点艺术细胞都没有,咱们也还可以响应悟空问答,撰写原创短文。只要不辞辛劳,孜孜不倦笔耕,用心思考,力求优质,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提问者和问题关注者服务,贡献聪明智慧,从而获得读者认同甚至赞赏。倘若你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观察深入细致,对问题理解深透、把握准确,能把许许多多的情感问题讲得水落石出,使人赞赏、令人折服,你便会成为情感大师,能为别人设身处地指点迷津、消除烦恼、解决问题。你生命的价值便在服务中得以体现。(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85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