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祯 真州绝句

王士祯 真州绝句,第1张

《真州绝句》

作者: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

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

半江红树卖鲈鱼。

赏析:

这首诗描写真州景物风情,表现了真州景物的美丽、真州风俗人情的淳朴。

清新自然是这两首诗的特点。诗中景物淡远幽雅,特别是前一首写渔村的景物,为前人之诗所少见,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这些景物都好似是诗人触目所见,信手拈来,十分自然。而所表现的诗情画意也是十分自然,宛如一幅天然的渔家生活图画。

其次是含蓄而有意味。作者虽在描写景物风情,实际上是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含而不露地隐藏其中。前一句描写渔村景物和渔人生活,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对渔村美丽景物和渔人自食其力生活的赞赏。后一句描写真州农村的耕作和习俗,也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对真州农民勤劳和淳朴人情的喜爱。含蓄的写法,使两首诗情外有味,读者若不细心思考品嚼,很难理解作者实际情感,自然也难于见得其诗之妙了。

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但主客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中巴之东巴东山

《夔州歌十绝句中巴之东巴东山》

作者:杜甫

原文:

中巴之东巴东山,

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

瞿塘险过百牢关。

赏析:

长江滔滔东流至四川奉节,即古代的夔州,就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第一峡──瞿塘峡。此诗作于大历初,描绘歌颂了此处的山川形胜。

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夔州为巴东郡,在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巴、东字在首句重复,前分后合,构成由舒缓转急促的节拍,使人从声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气势。中巴之东巴东山,七字皆阴平声,更属创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调,有助于气氛渲染,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次句写江水,开辟用如时间副词,意为从开天辟地以来,自古以来。不说自古而说开辟,极见推敲。因为自古只能表达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开辟这个动词联合结构的词汇富于形象性,能引起一种动感,仿佛夔门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结果,既形容出自然的伟力,又见出其地势的古老和险要。

前两句从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环境,下两句进而更具体地描绘其山川形胜。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东的北岸高峰顶上。这里是公孙述割据称雄之处,也是三国时蜀汉防东吴的要冲,因它守住瞿塘峡口,足资镇压,所以说是三峡镇。在湍急的瞿塘峡江心,旧时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没入水中成为暗礁,所以其间道路古来难,不可谓不险。百牢关在汉中,两岸绝壁相对而立,六十里不断,因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来作比。下联十四字抓住高、险特征,笔力千钧,把高江急峡写得极有气势。两句分承山水,句式对仗,音韵砍截,与散行作结风味全殊。

如果我们用盛唐绝句传统手法作对照,就会发现此诗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传统绝句注重音调的平仄谐调,句格的稳顺;而此诗有意追求拗调,首句全用平声字,给人以奇离突兀之感。二,传统绝句注重风调,追求一唱三叹之音,尾联多取散行,一般以第三句为主,第四句发之(杨仲弘语),构成转合,即使用对结,也多采取流水对;此诗用的对作结,类半首律诗,诗意的转折在两联之间,结束的音调戛然而止。三,传统绝句注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纯写景的不多,而此诗两联皆分写山水。纯乎写景,却又并非无情。它通过奇突雄浑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取得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写景之中,读者能感到诗人对祖国奇异山川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送王牧往吉州谒使君叔

李嘉祐 送王牧往吉州谒使君叔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赏析

唐人的送行诗很多。但送行有种种情况,诗的情味也就大不一样。这里是送一个年轻人去探望他的叔父,而他的叔父,又是那里的州官。恰逢时节在初春,正是游历的大好时光。对一个刚成年的人来说,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件好事。尽管离别免不了引起依惜别之情,但也被替对方高兴的心情掩盖了。这就决定了这首诗的明快基调。

关于王牧这个人的事迹现已难确考。只知道有个王牧曾经担任过考功员外郎,与李嘉同时,可能就是他。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使君即刺史。吉州的王姓刺史有王缜,大历后期在任。这时候李嘉祐在吴越一带闲居。

诗的首联点明了送人春日出游的意思。诗人化用了前人的诗句。谢灵运《悲哉行》说: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王孙是对年轻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漂母对韩信说过这样的话:吾哀王孙而食之,岂望报乎!王牧恰好姓王,所以用在这里更显恰当。汀洲,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水边。细草绿,时值早春,小草刚刚发芽。古人常常把春草和离情联系在一起。《古诗十九首》说: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浓,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一说细草绿,惜别之意也就蕴含其中了。

第二联是对被送者的介绍和赞许。古代男子二十而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了。这正是人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不仅如此,王牧承继了家学,擅长诗赋,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四弓裘,用的是《礼记学记》的典: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来便用弓冶、弓裘比喻父子世袭的事业。这里既是对王牧的赞许,又是对他所要拜见的叔父的称誉。当然,应酬之作中这类词句难免也有溢美之处。

第三联设想王牧旅途中的见闻。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这两句描写山野春天雨后的景色。一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这才是真正的春天,是身居市朝的人们领略不到的春天的真正的美。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春日山野的美,而且写得生机勃勃,清新流丽。前人评论道: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唐音癸签》卷七引刘辰翁语)

第四联设想王牧的叔父见到他后,一定十分怜爱,舍不得他离开。所以嘱咐说:你母亲还在倚门而望,日日盼着你归来呢。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这里用以喻王牧叔侄。

全诗清丽流畅,气韵生动,是应酬诗中难得的佳作。沈德潜评论此诗云:天然名秀,当时称其齐梁风格,不虚也。

游悟真寺(一作王缙诗)

王维 游悟真寺(一作王缙诗)

闻道黄金地,仍开白玉田。掷山移巨石,咒岭出飞泉。

猛虎同三径,愁猿学四禅。买香然绿桂,乞火踏红莲。

草色摇霞上,松声泛月边。山河穷百二,世界接三千。

梵宇聊凭视,王城遂渺然。灞陵才出树,渭水欲连天。

远县分诸郭,孤村起白烟。望云思圣主,披雾隐群贤。

薄宦惭尸素,终身拟尚玄。谁知草庵客,曾和柏梁篇。

赏析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好多好多,你要说明还是举例呢。

一下要这么多估计是举例的可能性比分类说明的可能性大一些,那就举些例吧,配解释的。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念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唐诗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唐)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逢,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

1金陵: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2吴姬:吴地的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3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4欲行:要走的人,指李白自己。不行: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5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

诗文解释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多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宋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1)东去,浪淘(2)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4)赤壁。

乱石穿空(5),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6)。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7)公瑾当年,小乔(8)初嫁了,雄姿英发(9)。

羽扇纶巾(10),谈笑间,(11)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12)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3)。

人生如梦,一尊(14)还酹(15)江月。

注释

1大江:长江。�

2淘:冲洗。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6雪:比喻浪花。

7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8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周瑜之妻。

9英发:英俊勃发。

10 羽扇纶(guān)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1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12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3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

14尊:通“樽” ,酒杯。

15酹(lèi):(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注:一樽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

古时只有一个读音。是 huán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在咱家乡一带,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 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 huán”。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樽“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还 复也。从辵瞏声。 户关切

户关切,切出来就是“ huán” 。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元曲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⑥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⑦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译文

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唉!大兴土木之时,百姓服劳役;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在丰富多彩的唐文学中最放异彩,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个领域。许多杰出的诗人,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诗篇。根据清代康熙时所编的《全唐诗》统计,诗人有二千二百余家,作品有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不少名篇千古传诵。这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唐朝诗歌发达的原因,除封建经济的繁荣给它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给它提供了动力而外,还有以下几点:一、从高宗开始,科举考试考诗赋,这是诗歌发达的反映,反过来又给它以很大的推动;二、南北统一,南方文风与北方文风互相融合,原来南朝宫体诗,追求词藻华丽,缺乏思想内容,北朝诗,质朴刚健,却少文彩,融合后发展成既有词彩又有内容的唐诗;三、民族大融合,使诗歌题材中加人了少数民族和边疆的风光,扩大了描写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四、大量民间口语和民歌,被吸收到诗中来,使诗歌增加了新血液,加强了诗歌的生命力。

唐诗题材广泛,大地、山河、战场、边塞、农村、城市和阶级对立、政治风云、人民生活、妇女遭遇等等,无不加以描写,反映了唐朝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诗,一般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诗人犹沿南朝宫体诗气息,作品缺乏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社会内容,但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自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至沈俭期、宋之问,逐渐完成了声律化过程,奠定了律诗的形式,及至初唐最杰出的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说是一扫六朝粉黛,他力斥齐、梁诗的“彩丽竞繁”,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他的诗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盛唐时期,唐诗发展至繁荣的顶峰,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盛况,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一时期诗坛的主流,以高适、岑参为主的边塞诗派,使唐诗增加了无限新鲜壮丽的光彩,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以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思想虽不高,但艺术上很有成就,真正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在客居碎叶的汉族商人李客家中(碎叶当时辖于安西都护府,位于巴尔喀什湖以南楚河旁)。五岁时候,随父入川,移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在蜀中度过了少年时代。李白“十岁通诗书”,年轻时尚义任侠,向往着不受束缚的自由生活,常以张良、诸葛亮自比,想在政治上有一番抱负。这时他已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以诗文见赏于世。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浪游四方当中度过的。少年时候,游览过蜀中的许多地方。二十五岁,开始远游,由四川到湖北停留十余年,主要往来于襄阳、江陵一带;中间也曾游过洞庭,到过金陵。三十七八岁以后,他到过山西,东游山东,在任城住了几年,并在那里安了家。又南至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在这一过程中,祖国河山的自然景象深深地感召了他,他也接触到社会各个方面,一些游侠、道士对他影响很大。玄宗天宝元年(742)他四十二岁时,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京城长安。他很兴奋,以为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来到了。他在《别内赴征》诗里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诗里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到长安,去见贺知章,贺知章看了他的《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声名大振,玄宗召见,大加赏识,任为翰林院供奉,掌管机密诏命的起草。一日,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饮酒看牡丹。召李白作乐词,白正醉卧酒肆,召人后左右以水湎面,援笔成《清平调》诗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玄宗爱其才华,几次宴见,李白在殿上沉醉,引足令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深以为耻,以其《清平调》词激杨贵妃,因诗中直指杨贵妃即西汉的赵飞燕,是亡国的祸水。因李白诗名太高,难免指斥杨贵妃的罪责。唐玄宗召请他,只不过是希望他做一个歌功颂德的御用诗人,并没有想得到宰相之才,没有使他得到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他的浪漫的性格和正义的主张,使他遭到权臣贵族们的排挤。在当时,只有用牺牲正义和自由作为代价,他的政治活动才能够成功,但他不肯付出这样的代价。对杨贵妃、高力士之流,他不但没有奉承拉拢,反而毫不掩饰地予以鄙视,终于遭受他们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仅三年,就被变相地放逐出宫(赐金放还)。此后他漫游四方,并一度到达幽州,目睹了安禄山势力之大。安史之乱期间,他五十六岁时,被当时镇守南方的永王李磷召为王府幕僚。就在那一年,永王李磷起兵,与他哥哥唐肃宗争夺帝位。次年,永王兵败,李白被捕,囚在浔阳。五十八岁时,被判处流放夜郎,途中遇赦。762年,六十二岁的李白在穷困飘泊中病死当涂(今属安徽)。后世有李白是醉后入水捉月淹死之说,不足为信。

李白的性格是非常浪漫和豪放的,感情是炽烈的,他热爱祖国,热心于政治。这些是建立在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迫切要求上的。而这是和当时统治集团有矛盾的。所以,他一生中真正的政治生活,只有短短的两次,时间总共不过五年,并且都以失败告终。他虽已享有极大的诗名,但仍在四方浪游中度过一生。

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李白出身于富商之家,生活优裕,得以漫游全国名山胜地。他对自己对社会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在作品中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他以大量的诗篇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写长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些诗是李白对祖国江河千古绝唱的赞歌。写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写西北高原的塞外风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写峨眉山的月色:“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水流。”“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些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表现了他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人们读了这些再现大自然的雄伟形象的诗篇,自然激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古代名画李白一生的后期,正是唐朝由强盛的顶峰走向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的特点。他离开长安之后,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并和最高统治集团有过直接接触,陆续写出了一系列政治抒情诗,对宫廷腐败进行大胆揭露,并预言唐帝国大难将临。在当时只有李白的作品具有这种政治敏感。如《行路难》、《鸣皋歌送岑征君》、《玉壶吟》、《雪谗诗赠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书情赠蔡舍人雄》、《梁甫吟》、《远别离》等。诗人既不愿同流合污,亦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使他怀才不遇的抒情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一特色也表现在一些以饮酒、游山、吟咏山水为题材的诗篇中,如《将进酒》、《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蜀道难》、《横江词》等。安史之乱爆发后,写出描绘九土横溃和生民涂炭的悲惨景象并愤怒谴责唐统治者的昏庸与无能的名篇,如《猛虎行》、《永王东巡歌》、《万愤词》、《赠张相镐》、《流夜郎闻酺不预》、《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闻李太尉大举秦兵出征东南》等。李白还有政治色彩淡薄,多以吟咏山水,抒发羁旅别情或反映与下层社会的接触为内容的作品,风格清新隽永,显示了诗人天真恳挚的性格,富于生活情趣。如《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望庐山瀑布》、《秋浦歌》、《赠汪伦》、《哭宣城善酿纪叟》、《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这类诗作同样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部分。

总之,李白的诗篇,介绍给我们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有惊奇绝险的名山大川,有和平淡远的田园村舍,有穷边绝塞的苍茫,有曲涧清溪的幽静,有风雪怒吼,有花月争辉,有江南水乡的白鹭,有沉香亭畔的牡丹,有侠客的剑光,有美人的舞袖,有章台走马的五陵少年,有山林高卧的幽人隐士,有百战沙场的老将,有秋作夜舂的农民,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东山谢安石,有笑隔荷花共人语的若耶溪旁采莲女……这个世界是这样丰富多彩,无论那一个角落,都流贯着一股长江大河似的奔腾浩荡的气势,都在读者心中引起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奋发的情感。诗歌中的这个世界,就是当时现实世界在诗人心灵中的投影。而人民是创造历史和创造文化的动力,也就在这里得到一个极其雄辩的证明。诗人李白的伟大意义正在于此。

在现存的李白的作品中,直接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政治情况的并不很多。但是,人民对于光明和自由的热望,为争取美好生活而斗争的决心,却通过诗人自己的同样性质的感情的抒写,而得到鲜明的反映。它们原是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东西,被诗人吸收和集中起来,予以艺术的提高。于是随着诗篇的流传和感染,重又新注进人们的心灵,成为一种力量,鼓舞人们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李白诗篇的巨大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傲视权贵和敢于反抗的性格深受历代读者喜爱。

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李白全面地、富于创造性地继承了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丰富遗产,同时也总结了这一时期诗人们向乐府民歌学习的经验。因此他就用雄厚的艺术力量,来反映他的时代中的高涨着的人民力量,把唐诗推向一个高峰。他融会吸取口语、民歌,写出许多感情真挚、语句自然的极其动人的诗篇,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现存李白诗共1000余首,有的被翻译到朝鲜和日本。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一度在成都做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也称他杜工部,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故后世多称少陵。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自称少年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非自夸,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二十岁以后,漫游吴、越、齐、赵,开始诗歌创作。登泰山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初步显示了诗人的才华。25岁考进士不第。天宝三载(744)三十三岁时,在洛阳遇李白,结下深厚的友谊。杜甫诗中说他和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诗中怀念杜甫“恩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后来虽未再见,但彼此总是互相深情地怀念着。

天宝五载(746),杜甫来到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本想凭着自己的学问能够为皇上所用,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然而次年应举,再次落第。当时朝政黑暗,他找不到出路,只得陪贵族做诗喝酒,维持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困居长安将近十年,在失意和贫困之中,长安的一切,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人民群众的深重苦难,不得不使诗人对现实有所认识。诗人的思想感情逐渐靠近了人民,他的笔触从个人的忧愤感伤伸向广阔的现实世界。这个时期,杜甫写了不少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诗歌,如《兵车行》,揭露由于兵役苛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户生荆杞”。对朝廷贪边功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动的不义战争,持明显的反对态度。又如《丽人行》,斥责杨贵妃姊妹和杨国忠等的奢侈荒*,从两个极端反映了天宝年间的社会真实。还有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755年冬,他从长安到奉先探望妻子,路过骊山时,知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避寒,肆意挥霍,尽情欢乐。而长安街头和各地不知有多少人受冻受饿,诗人不禁感慨系之。他刚进家门,就听到一片号哭,原来是他的小儿子饿死了。他由一家的贫困想到天下的贫困,又想到统治阶级的荒*腐朽,愤慨地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深刻反映阶级对立因而流传千古的名句。既是叛军攻陷长安前的一幅社会缩影,也包含诗人自己的切身哀痛。个人的穷通和人民的命运相沟通,杜诗成为一代诗史即始于此。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带着全家,饱尝逃亡的苦辛,受尽了穷困的折磨。一度被叛兵捉住,送往已被攻陷的长安。长安经过战乱洗劫,到处呈现着国破家亡的景象。757年春,他潜行曲江,见宫殿紧闭,满目萧条。《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集中表现了他当时忧愤心情。他逃出长安,到凤翔见肃宗,先后做了两年小官,因曾拜左拾遗,故称杜拾遗。不久就放弃官职,决心作野老,继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诗人接触现实日多,亲眼看到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痛苦,促使诗人写出很多不朽的诗篇。如《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北征》、《羌村》等。759年,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一年,也是他的创作空前丰收的一年。传诵千秋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都是在这一年完成的。杜甫在这些诗里深刻地写出了生活在战乱和阶级压迫下的人民的惨痛遭遇,对那些残害人民的封建统治者提出了有力的控诉。揭露了他们不顾人民死活,把结婚才一天的新郎,没有成年的中男,以至老太婆都一起抓去服役。在《新安吏》中,杜甫还问了新安吏一些话:“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新安吏答以“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更问“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还劝送儿子的母亲不要哭:“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杜甫在这里是说了许多的话。而在《石壕吏》里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好像把问题已经看得更明白了。一开始就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个吏已经是强盗了,杜甫不同他讲话了。接着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代表人民呼喊出长期积压在心头的深沉的哀痛,同时也表示了自己对国家危难深刻忧虑的心情,诗中劝那些防关武将不要在敌人面前临阵脱逃,还劝那些新婚青年暂时抛弃个人幸福,为了国家的安危赶快穿上军装,“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对战争的性质认识的比较清醒,尤其难能可贵。这些诗,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由兴盛走向衰落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把唐代诗歌在思想上的成就发展到了顶点。不仅是诗人的代表作品,而且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光辉遗产。

760年,杜甫来到成都,靠友人资助,在浣花溪畔修了一座草屋,暂时得到了栖身之处。除一度因兵乱又流亡一年多,在成都草堂实际只住了三年多。其间一度任剑南节度使严武参谋,武保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又离开成都草堂,由四川经湖北、湖南到处漂泊。以舟为家,居无常所。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冬天,贫病交加,在湘水一艘客船里,诗人永远停止了歌唱,卒年59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大量的诗歌揭露了唐朝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诗人必须有高尚的抱负,才能产生高尚的意境,才能产生高尚的作品。杜甫早年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现实的不满还较含糊。在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遭流离之后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目击战乱酿成的灾难,切盼早日结束战争,说出“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他自身生计艰难,推己及人,说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写出“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由于这样的抱负,才产生了高尚的意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史乱后,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解决的办法,只能依靠农民起义。但杜甫对社会现实深刻地现实主义的描写,却把社会疮痍更强烈更集中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有可能进一步感受它,有所警觉,引起不满。杜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适应了历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当然,阶级的局限使他能感人的描写人民的疾苦,却写不出人民的反抗斗争;能揭露某些封建统治的罪恶,却往往为皇帝开脱辩解;能反映社会矛盾,却指不出现实的出路。但杜甫能超越一般封建文人,达到了他所隶属的阶级在当时可能达不到的较高水平。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杜诗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使醮满血泪写出的沉郁悲哀的诗篇,并不使读者情绪低沉,读之反倒常常精神振奋,意气高昂。例如,759年是杜甫一生中最困苦的一年,在同谷县时,穷困到每天在山谷里拾橡粟充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把残酷的现实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竟唱出“溪壑为我回春姿”的开阔壮丽的诗句。《登岳阳楼》写诗人的处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是在这四句之前,他写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浩瀚的景象。同样情形,当他感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时,前面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当他叹息“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他的面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当他想到“野哭千家闻战伐”时,他听到和看到的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诗人面前的风景,同时也是诗人的心境,有了广阔的胸襟,才能用这样壮丽的景色来衬托他所写的时代的艰辛和个人的不幸。所以他的诗尽管悲哀沉痛,可是读者在深受感动的同时,并不意气消沉,而是兴起昂扬振奋之感。

白居易杜诗在艺术上被公认为唐诗集大成者,律诗成就尤为显著,特别是后期七律,最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属对精切而毫无斧凿痕,高度凝炼却又挥洒自如,代表着唐代近体诗的最高成就。

杜甫一生写下几千首诗,留下来的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歌广阔地、鲜明地反映了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的诗感情真挚、气势雄浑,语言凝练、自然、朴实、绚丽含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给后世的诗歌创作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人们,包括许多杰出的诗人,都把他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

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屋,后人修为祠宇。解放后重建为“杜甫草堂”。

中唐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白居易和元稹曾发起诗歌创作方面的新乐府运动,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圭(今陕西渭南)人。晚年寓居洛阳的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出生在小官僚家庭,十一二岁时,为逃避藩镇战乱,同百姓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就使他接触人民,了解一些人民的疾苦。他年轻时苦竭读书,不遑寝息,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从少年时代就喜欢写诗赋,十五六岁时他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受到当时有名诗人顾况的赏识。27岁时考取进士,由校书郎、县尉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因反对宦官和顽固的大官僚贵族专权,四十四岁时(815)被贬为江州司马。在牛李党争中,白妻杨氏是牛党重要人物杨颖士的妹妹,被算作牛党。李德裕执政,排斥白居易,甚至不敢读白诗,怕改变对他的成见,白居易采取不争名位的方法来对待朋党之争。在作地方官时曾做过一些好事,如任杭州刺史期间,主持兴修湖堤,利用湖水灌田一千多顷。晚年退居洛阳,滋长了消极思想,这是他局限性的一面。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出一套进步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学必须反映时代,不能脱离政治,要达到教育的目的,有助于现实的斗争。并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诗比作一棵果树,感情是根,语言是枝叶,声韵是花,意义是果实。没有感情的诗就像无根的果树,无法成活。没有意义的诗就像不结果的果树,徒有枝叶毫无价值。他认为一首好诗,应是有感情有思想,而语言声韵也好,思想感情尤其重要。他的进步文学理论,对当时诗坛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文学的健康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最能代表白居易文学主张的是他的讽喻诗。他在唐宪宗初年,身任左拾遗谏官。每日论事,对朝政和诏令小有遗阙他都密陈所见,甚至当着皇帝的面说:“陛下错。”有些不便明言直说的,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皇帝听了有所改悔。这一类诗有些题为新乐府,通称为讽喻诗。是白诗中最有人民性的部分,也是白诗精华所在。以《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为代表。

《新乐府》中的《杜陵叟》指斥封建政府的苛敛说:“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卖炭翁》则斥责当时的宫市宦官掠夺人民,“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简直是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老人的“身上衣裳口中食”白白抢去了。这首诗很快传播到西域一带,新疆蜡羌县发现了回鹘诗人坎曼尔抄写的这首诗,足见其在当时影响之大。《新丰折臂翁》写杨国忠征兵攻南诏时一个“偷将大石槌折臂”以避兵役的人。白居易看见他时,已有八十八岁了,尽管每逢风雨阴寒,还要“直到天明痛不眠”,却仍以得保全残生为大幸。诗人愤怒地谴责了不义战争。《秦中吟》中的《重赋》直斥官吏“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逼得人民“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卖花》的“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揭露了严重的贫富对立。

白居易的讽喻诗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据他与友人书中说:他的诗使权贵闻之变色,执政柄者闻之扼腕,握军要者闻之切齿;而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中往往有题其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往往有咏其诗者。这正是这些诗的人民性之所在。也与他的诗深人浅出,通俗易懂分不开。

除了讽喻诗外,白居易还写了《长恨歌》、《琵琶行》等优美和谐的叙事诗,显示了诗人的巨大艺术才能。后世不少剧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其感人之深,据此可见。他的作品广泛为国内外读者所传诵、所仿作。

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留下诗歌三千多首。晚唐的著名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称。李商隐诗隐晦朦胧,文字清丽。杜牧在艺术上追求“高绝”,不满“奇丽”,力图在晚唐轻靡的流风外独具一格。

代表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31、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天末怀李白》

3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二首》

3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梦李白二首》

34、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垂老别》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36、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37、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编辑本段]名作鉴赏

饮中八仙歌

原文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赏析大唐时期可谓是人才辈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在诗中杜甫歌咏了,大唐时代最杰出的八位精英。可以说天下英才聚集于此,豪气冲天,是杜甫诗词中的另类之作。

望岳

题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兵车行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春望

题解

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题解

见《杜工部集》。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徙,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此时,作者已为中年,诗中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了!所谓《三吏》,即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题解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忽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白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内容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内容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长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四川重庆)、忠州(四川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的痛苦,孤独无依,老病孤愁之感。此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江南逢李龟年

题解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名乐师。杜甫年青时在洛阳曾听过他的演唱。晚年飘泊江南后,杜甫竟与乐师异地重逢。这时候距“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时期”已经十多年了,诗人和李龟年都是晚年了,在这样的境地相逢,有回忆,有伤感。于是,诗人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说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八阵图

题解

纪念诗圣最敬重的武侯

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野老

野老篱边江岸回, 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 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 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赏析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嫩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萧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扬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赏析这首七言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的春天。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生活腐败,日益宠幸杨贵妃。杨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752)继李林甫当了右丞相,杨家三姐妹也都赐封国夫人。杨家五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过着一种寄生腐朽的生活。而杨国忠和魏国夫人间的*乱关系,更是丑不可闻。这首诗对这一小撮人气势骄横、荒*无耻的丑态和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暴露与讽刺。 全诗极力铺陈,一气呵成。语言清新,寓庄于谐。句句意含讽刺,运笔力透纸背。[参考资料]:《杜甫诗选》周蒙、冯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6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李白是浪漫主义典型代表人,诗歌富于想象力且不俗。。杜甫属于现实主义,其诗歌大多吟诵世态。。。二者的诗歌都很豪放。。。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我很赞同这些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仔细品味,我觉得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

很多研究者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我以为仅仅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萧涤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 》、《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12 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则表现在: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解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诗歌的寓意上过多猜测都会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获得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不是将描绘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看法。我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如果说《蜀道难》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象环生、浊浪翻滚。这一切都在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有的,这就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情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写对象之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赵翼在《殴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分。”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这首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诗人正是在这样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讽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我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感情很强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写上依然层次分明。他从风吹茅屋写起,接着写茅屋“洒江郊

”、“挂林梢”、“沉塘坳”;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从夜色的降临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诗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描绘体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征判然有别。

二、征服现实和关注现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主要差异。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李

白也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说是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称:“常时论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热爱山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反而不那么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种瑰丽奇险境界的出现作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然飞渡镜湖,在湖月的映照中来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啼声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证)。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出现的一轮海日,耳中听到的是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诗人应接不暇,,倚石暂作休憩。忽然,各种神灵异物纷纷出现,打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仙界热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们的是个“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列队前来,在日月和金台、银台的映照中,光彩夺目,异彩纷呈。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诗人猛然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长叹一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找适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摆脱现实的“牢笼”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诗人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遂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的长叹。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观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

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不过象那东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描绘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出现实生活的不惬意。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巨大的落差产生的强大的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入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无论是叙事纪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一部杜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轨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诚如浦起龙所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读杜心解》)杜诗有史诗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细致的刻划来完成的,和李白那种超脱现实又反过来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庵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说唐诗》)说得就是这种差异。我们试读他的《兵车行》,这首诗写边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一开始就勾勒出车马喧嚣、行人急走匆匆、亲人哭喊送别的

悲惨场面,接着通过对话揭示出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剧痛。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是深切的,然而个人抒情却不是放纵的,而是通过场面的描摹流露出来。诗人悲惨哀悯的感情高度浓缩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并且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蕴中不断回荡撞击,我以为这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原因。

李白创作则表现出主体性特征,诗人驰骋造化,大气包举、壮浪纵恣、感情喷薄而出,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气势,在这种主体性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也曾达到主客统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状态,这时诗人的精神解放了,表现出一种“逍遥人外,蝉脱尘埃”的高超境界,这是否可以说是形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基本原因呢?

三、实现人生自由和实现理想政治——李杜创作追求理想的差异

李白与杜甫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付

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可叹》)但是我们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实现途径上和理想层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种思想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入世”和“出世”这一对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其实,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追求--这就是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被李白当作实现自我和实现自由的方式,“入世”肯定自我价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摆脱对“自我”的束缚,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的独特之处。

李白的这个独特性还不屑在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上。在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鲁仲连、谢安、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这些人物不但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不屈于人而要人屈于己的风采,表现出贪恋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这是李白所特别心向往之的。

李白与杜甫对从政失败的态度也是颇有差异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艰难,他三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转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进献《三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才获得一个小官,却始终没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机会。杜甫从政失败后,更加执着追求理想政治,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更加深邃锐利,感情更加沉郁悲怆,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艰难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征服。他的诗篇反映的社会内容虽然没有杜诗多而深刻,但李白诗歌给予人的精神影响却是超越时代,深广久远的。有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李白诗歌的这特点,却用拔高李诗社会内容的方式,以争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没有超出扬杜抑李的藩篱。“扬杜抑李”论者正是从这方面来立论的。《屠纬真文集》说:“

或谓杜万景皆实,李万景皆虚,乃右实而左虚,遂谓李杜优劣在虚实间。” 赵次公《杜甫草堂记》竟至说:“白之诗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国为忧,一以自适为乐,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为优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李白是受到庄子思想深刻影响的诗人。龚自珍说:“庄骚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积极用世;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追求超脱现实的自由心境,这两者本是一对矛盾,李白却很好地统一于一身。庄子强调以道观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贱。”庄子据此主张,在与“道”合一的境界中,大小夭寿,无所轩轾。他认为要通过“坐忘”才能达到这样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谓“恶乎待哉”的逍遥。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谓和庄子思想一脉相承。试读他的《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枉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参考资料: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70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92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