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例谈谈你对古代诗人报国无门情感的理解。

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例谈谈你对古代诗人报国无门情感的理解。,第1张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

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

相同点:都是豪放派的都是写沙场生涯的

不同点:表达的意境、心境不同

《渔家傲 秋思》写的是驻守边塞的艰苦,有功名未立的感伤,也有思乡之情读起来悲凉、壮阔、深沉中还带有些伤感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酣恣淋漓的表达衬出结尾白发生的无奈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题解

这首词大约写于辛弃疾和陈亮用《贺新郎》词调唱和之后不久。

唐代乐曲中有“象武事”的《破阵乐》,唐太宗赞其“发扬蹈厉”。《破阵子》之曲,当由此大曲摘编而来,以之“赋壮词”,自然声情并茂。但此词名为“壮词”,却壮中含悲,可说是一首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句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黑夜,醉意朦胧的壮士挑亮油灯,反反复复地凝视、抚弄手中宝剑。这剑曾陪伴他驰骋沙场,杀敌无数,如今却被闲置一旁。

词的开篇突兀而起,以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出了一位失意英雄的形象。虽然只有短短六字,却饱含丰富而深沉的感慨。酒后醉里的壮士,抚弄着熟悉的宝剑,心头必定充郁着万千惆怅,难遣难消。

宝剑的冷冷清辉,带着壮士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军营。醉梦醒来,那响亮的号角犹然声声在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梦中的军营气氛依然热烈,将士依然豪迈。他们分吃着烤熟的大块牛肉,众多的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塞外之歌。“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五十弦”,本指古乐器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

沙场秋点兵

看着,听着,壮士很自然地回想起了自己的峥嵘岁月:秋日天空明净高远,辽阔的战场一览无余,身为主帅的他一身戎装,立于千军万马之前,镇定从容,检阅军队。秋风吹起军旗飘飘,也吹起了将士们的战袍。

这恢宏的气势,词人仅仅用了五个字,就描绘得如在眼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继上片“点兵”之后,下片开始写战斗的惊险场面:战马像的卢一样快跑如飞,弓弦的响声如惊天霹雳。“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时刘备在荆州遇难,所骑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得以解脱。

词人并未直接写如何英勇杀敌,但通过写马、写弓,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已经跃然纸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壮士出生入死,拼搏沙场,是为了要“了却”君王平定天下的大事——驱除金兵,收复中原,从而建立一番不朽功业。

可怜白发生

沉醉在对过去的缅怀中,壮士 万丈,字里行间洋溢着欣慰之情。然而,醉梦的他终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可怜头上白发已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还只是一纸空文。

由梦境回到现实,词人的情绪一落千丈。令他觉得“可怜”的,并不是自己的老去。直到六十六岁时,不服老的他还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真正“可怜”的,是年华空逝、壮志难酬。

辛弃疾在词序中自言“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的前面九句写得雄姿英发、酣畅淋漓,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到这最后一句,来了一个大转折,寥寥五字,却似乎一下否定了前面的所有文字,整首词的基调也由雄壮一变而为悲壮。

评解

此词通过对青年时期横戈跃马战斗生活的深情回忆,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近人梁启超评曰“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正是抓住了它的主旨。

全词的结构章法十分奇特,它打破了一般作词以一片为一个段落的成规,而是从上片起句一气贯注到下片“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成为一个段落。下片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单成一段,一声浩叹,作大反跌。如此一来,对比强烈,鲜明地突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辛弃疾运用这样的手法,并非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而是真情所致,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而然地打破了常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句注释

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白话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此句内涵丰富,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有意地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让学生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他的用典不只贴切,且寓意丰富,应适当讲解“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意义。有关资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唐乐中有《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可见是武舞曲。当时唐太宗观后就有“发扬蹈厉”之赞。词中《破阵子》一调当是由此大曲摘编而来,以之“赋壮语”,自然是声情并茂。但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都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辛弃疾有着自己独特的境遇和感受。仔细体味本词,豪壮中蕴涵着深沉和苍凉。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这里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后醉里,满腹心事,万千惆怅,充郁心头,难遣难消。这一句先声夺人,把读者的情感紧紧摄住。“梦回吹角连营”平接一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以下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一个重笔点化──“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军营,用“分”“翻”,重在热烈的动;最后一句刻画主帅,则如**镜头运行中的一个突然定格,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动静相衬,摄人心魄。下片紧承上文描绘战事。作者并不泛泛用笔,而是抓住了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来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卢是一种良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难,所骑的卢“一跃三丈”,因而脱险。这就是三国故事中有名的“刘备跃马渡剡溪”。霹雳,是雷声,此喻射箭时的弓弦声。《南史·曹景宗传》说,曹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这里写马、写弓,全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马快弓响固然仍从形声两方面着笔,但与上片豪壮凝重不同。这两句写得峻急明快,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因此下面便直抒胸臆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理想。“了却”二字下得很好,人们通常说“了却心病一桩”,这两字正有这样的意思。现实无奈,终于在梦中“了却”了驱金复国这一宿愿,语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但梦境毕竟代替不了现实。词末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可怜白发生。”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其实辛弃疾是不服老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闲置散、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这一句与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遥为呼应,它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出以凝重深沉,从而形成一个特大跌宕。此正欲抑先扬之法,前为宾,后为主,一句逆转点化,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统观全词,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至结句始转笔换意,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而从结构上看,这就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片的一般定格。词与诗不同。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这一方面使词更加自由而富于变化,但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也容易产生画蛇添足的毛病。作词应避其短而扬其长。从宋词实际来看,以奇句作结之佳篇都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本词的上片结句正是如此。这在名家词中屡见不鲜,如白居易的“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皇甫松的“人语驿边桥”(《梦江南》)等,都具有这一特色。辛词奇在下片结句。它不是承上点化,而是逆转突变,另翻新意,在与上文的鲜明对照中深化题旨,并给人以悲壮之美。以唐人李绅的《悯农》诗相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铺陈,末句逆转,但由于诗为偶句,其末句奇变仿佛只是针对第三句而来,所以突变之感犹不甚强烈。辛弃疾把此种手法用之于词,得心应手,可以说最充分地发挥了词体奇句的独特功能。关于本词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写于福建安抚使任上,是鼓励新中状元陈亮的贺词。这只看到了词壮的一面,而没有体味出其中悲的意味。从以上分析可见,它是失意英雄的慨叹。大体可定为辛弃疾与陈亮鹅湖之会略后。此时作者虽被迫闲居,但壮志未酬,壮心不已,这与词中悲慨感叹的情怀是相符的。辛、陈鹅湖之会是淳熙十五年(1188)的事,上距“隆兴和议”已二十四年,朝廷上下文恬武嬉,抗战气氛十分暗淡,辛、陈对此极为不满。鹅湖相聚,他们慷慨激昂,“极论世事”(辛弃疾《祭陈同甫文》)此后又以《贺新郎》词相互应答,对“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的现状表示了无比的悲愤,同时也表现了他们“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雄心。本词悲中见壮,壮中含悲,正不妨看做其与陈亮酬答之《贺新郎》词的续篇。与此相关,内容也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写陈亮。其实“为……赋”只说明此词是写给谁的,并不说明词中写的一定是谁。词是抒情艺术,不可拘泥过死。我们认为,本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不能看成单纯记哪一个人或哪一件事。创造一个立功疆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折光反映,因此篇末才有“可怜”之叹。

破阵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名,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 按唐《破阵乐》乃七言绝句,此原来是以旧曲之名,另度制新配乐。元朝高拭词注“正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作者:辛弃疾

这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一首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辛派词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曾上书孝宗,力主抗战,为权臣所嫉,诬陷下狱,也称龙川先生。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到上饶带湖访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两人分别后又互相赠和,以抒抗金壮志。

这首词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九句描写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建立功名的壮志;结句“可怜白发生”是第二部分,写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

这首“壮词”,基调雄壮高昂,大气磅礴,正是诗人理想抱负豪情意气的写照。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左,诗人空怀爱国热忱,因此这壮中有悲,壮中有愤,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12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