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影响。打个比方,一个本身对下雨没什么特别情绪的孩子,某次下雨,摔了一跤,浑身又湿又脏,回家还被父母责备了,他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可能就沉入了形成他潜意识标准的经验里,对他来说,可能就形成了下雨=不开心这种模式。尽管这件事他以后忘记了,但这种模式留了下来,每到下雨就不开心,会觉得自己就是不喜欢下雨。跟下雨相关的行为也是消极的。这就是,行为—情绪—认知—情绪—行为,这个循环。
反之,如果那次下雨,他体验到了快乐,那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在情感方面,男女认知存在一些明显的异同,这些差异通常源于生物学、社会文化以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异同点:
1 情感表达: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她们更擅长使用言语、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而男性在表达情感时可能较为内敛,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关爱和支持。
2 情感需求:女性在情感需求上通常比男性更为敏感和细致,她们可能更需要他人的关注、倾听和支持。而男性在面对压力或困境时,可能更倾向于独自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情感支持。
3 情感调节:女性在情感调节方面通常表现得更出色,她们更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环境。而男性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恢复和调整情绪。
4 决策过程:女性在做决策时可能更关注人际关系、情感和道德等因素,她们可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从而在决策过程中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而男性在决策过程中可能更注重逻辑和分析,他们可能会忽略一些情感因素,从而做出更加客观的判断。
5 对浪漫关系的期望:女性通常更看重亲密关系中的情感交流和陪伴,她们希望在关系中得到关爱、理解和支持。而男性可能更注重关系中的信任、尊重和自由,他们可能希望在关系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并不意味着所有女性都具有这些特点,也不意味着所有男性都没有这些特点。实际上,个体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每个人的情感表达和需求都是独特的。在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差异,同时也要学会关爱和支持对方。
认知是情感的源泉,以情感为导向;情感是意志行为活动的源泉,以意志行为活动为导向;情感最初是从认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意志行为活动最初是从情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情感的发展;认知、情感与意志行为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三种组成成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要特点如下:
1、社会性。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后积累经验形成,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环境和关系的影响。
2、具体性。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所谓特定是指具体的态度对象,针对某一件事,某一件事,或某一观念而言。
3、协调性。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是相互影响,协调一致的,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也叫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如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2、认知功能
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于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和正确的定向行为。充当图式和心理框架的作用。
男女认知在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情绪表达方式:男性往往更加内敛,不太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女性则更加开放和外露,更容易把情感表达出来。
2 对情感的理解:男性和女性对情感的理解有所区别。男性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更注重解决问题;女性则更加注重情感沟通和理解,更倾向于倾听和关注别人的情感。
3 情感需求: 女性通常更需要情感的支持和依靠,从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而男性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工作、财务等表现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4 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 女性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往往更情绪化,情感更加容易受到影响;男性则更加理智和冷静,更注重解决问题和取得胜利。
5 情感投入和感受的深度: 女性通常更加容易被情感牵动和感染,更加容易投入感情;而男性在情感上相对保守,表现的更加理性和冷静。
总的来说,男女在认知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认知方式。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异性,达到更加和谐的交往。
这个观点可能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需要具体情境具体分析。顶撞或叫板老师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发展。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风险,对于一些缺乏自控力和沟通技巧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导致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破裂,产生负面影响。
2 不要混淆因果关系。不能因为学生发展的好,就将其归因于他们顶撞或叫板老师的行为。成就的背后是努力和才华,而非简单的反叛情绪。
3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行为。顶撞老师并不等于拥护违法乱纪、不尊重教育规律和社会规范的行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以尊重和互信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意见、主动思考问题,但也需要在正确的方式和场合下表达。
4 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方面的因素。不能简单地将学生的成功或失败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或者个人因素,而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考量。
综上所述,无论是顶撞老师还是叫板教育体制,都需要谨慎对待,避免出现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各种行为,以合适、健康、有建设性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7个基本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称为基本需求,其共同性质是,均系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产生,故而又称匮乏(缺失)性需求。把较为高级的后三层,即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称为心理需求或成长需求。
一、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包含食物、水、空气、睡眠等等最低级的活着的需求。
绝大多数人是满足这一点的。如果一个人天天吃不饱穿不暖,为了一口粮食而发愁,那么这个人很难去发展下一个需求。比如乞丐,你与他谈理想、谈未来、谈世界格局,都不如丢给他一个大白馒头实在,他也不想去听你谈那些没用的。
那会不会出现生理需求都满足不了还直接跳到更高需求的呢?
当然有!
比如革命先烈,宁愿饿死都不会投降敌军,这属于从最低级的需求直接跳到第七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但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二、安全需求
顾名思义,安全就是指周围环境安全,不会有人身威胁,也没有战争。
这一点,已经开始有人无法实现了。
比如说,被卖进大山、天天挨打的女孩,她的这一需求就很难满足,所以,她要么想尽办法逃离,要么在挨打中变得麻木空洞。她很难去思考更高级的需求,什么尊重,什么实现自我,在这种环境下她很难去考虑。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步入这一需求,已经超越一小部分受苦的人了。但这一需求上停留的人非常之多!
归属和爱,指的是人积极社交,追求爱情,渴望亲情,希望家庭和睦团圆。
比如说带着孩子跳楼的妈妈,她的这一需求就没有得到满足,她感受不到爱情、亲情,在她的世界只有被抱怨和经济的无能为力。长此以往,归属和爱这一需求严重得不到满足,产生了极端的念头。
很多文化水平低的老人也卡在了这一层,他们不懂如何去与人好好交流,也不懂怎么去关心爱护晚辈,到老了经常被子女嫌弃,导致他们孤独又无法宣之于口。久而久之,变得暴躁易怒,挑拨子女的婚姻家庭,而在子女眼中,这类老人被贴上无法理喻,倚老卖老的标签。
这一层如果缺失过于严重,很容易患抑郁类疾病,且十分恐惧社会交际。
当然,依旧有极少数人可以通过自救直接跳到第四层以上。比如说,一个自己带孩子的妈妈成功努力考上公务员,离婚带孩净身出户后又奋发图强成功奋斗到身价x千万。
不过,能自救的人,极少,百里不足一。如果你陷入第三层并感觉很痛苦,那么请你一定要努力奋斗自救。
从第四层开始,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了。并且这四层并不像前三层那样逐层递进,而是会出现跳跃的现象。
四、尊重的需要
这一层指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缺乏这一需求的人,性格大多是很自卑的。
但是能来到这一层,证明前三层已经“通关”,这一层的人所追求的大多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让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更好地发展。并对自己有自信能处理好生活和事业上的问题。
比如在工作中有一种“老好人”,不懂拒绝别人,经常免费为同事加班改稿而忙到深夜,吃力又不讨好,这种类型的人,便缺乏第四层需求。
自尊、自信、自爱,是这一层的核心。
五、认知的需求
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主动去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人可能问了:我努力学习新游戏,这属于认知的需求吗?
抱歉,打游戏带来的愉悦是属于生理需求,归属于第一层次。
而有的人为了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主动去学习英语,并成功将英语学到可以与外国人简单交流的地步,那么这属于认知的需求。
那么有人又问:我缺失第三层次,但是又主动去学英语(或者其它技能),那这属于跳跃层次吗?
这种情况也有不少人会出现,但出现这种情况的人很多要么第三层缺失并不严重,可以继续往下面层次推进,要么就是一时心血来潮去学习,往往学不到什么东西。
六、审美的需求
这一层是对世界美的一个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比如说去捐献希望小学,让贫困山区的孩子有书念。又或者成立爱心基金,帮助有需求的人们。
这一层,可以归纳为真善美。
七、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一层是一个人的最高级目标,通常达到这一层次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是为了二两碎银而苦苦劳碌奔波。
实现这一层的人,往往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坚定信念长达十几、甚至几十年。比如我们在小学课本上学到的周总理,他的那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几十年如一日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并成功,便是典型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
那如果说一个人为了挣钱而几十年如一日拼搏是否属于自我实现呢?
并不是,自我实现更多的泛指对社会的价值,而挣钱养家糊口属于前四个层次。
各层需求之间的递进关系
马斯洛认为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
需求的层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较低,这种需求容易消失,同时相伴的酬赏延迟也较没关系;生活在高需求层次的人意味着其物质性的事物较充分,较长寿,较少生病,睡得较好,胃口较佳;高层次的需求强度较弱;高层次需求得来的满足是较为主观的,如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稳,内在生活非常富裕等。
当个人的环境(经济、教育等环境)较好时,个人较易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他还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求,有助于更高层次需求的激发。
1、认知需求—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
2、情感需求—情绪的、愉悦的和美感体验。
3、个人整合需求—加强信心、稳固身份地位。
4、社会整合需求—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5、疏解压力需求—逃避或转移注意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