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元素其实只是本片冰山一角,毕竟影片中的重要场景喜马拉雅至高峰是无法回避中国西藏的,就其独特性,丰富性而言,窃以为中国元素更多只在取景或发行上成为一个筹码,成为制造舆论的一个话题,而在狂轰滥炸的视觉特效中甚至并不那么引人注意。
就感官体验而言,160分钟的片长却丝毫不令人困倦,竟有些意犹未尽,倘若略显平淡与递进关系的前半个小时能再多些次要高潮,至少是高科技诊断大难临头的征兆,观感都会更为强烈。归根结底,本片极为适合在**院观看,也是《阿凡达》公映前大制作物有所值的不二选择,不血腥,不低俗,甚至没在情感戏上加重砝码,一以贯之的政治正确(亦不乏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教育),酣畅淋漓惊心动魄的特效场面,这些都是影院文化中的典范。
【灾难片的核心要义】
赞扬、谄媚乃至极尽影射现实、讽刺挖苦之能事都是媒体抑或评论者因对**本身的漠视而东拉西扯的噱头。即便本片的导演的作品略有争议,但据我所知迄今为止能够拍出一部像样的灾难片的导演屈指可数,而Roland Emmerich便是少数有这个号召力和公信度的作者之一。驾驭灾难片务必要调动恐惧感,这种恐惧和惊悚片、罪案**所需成分略有不同,大多出于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当然对人祸的认知亦必不可少,于是灾难片中人道主义精神的腔调往往大行其道。
至于《2012》云集了种种灾难类型的说法,当然是基于丰饶经济所做的加法。但不得不承认从观感与投资来看,本片很有诚意,技术也集**工业之大成,令人叹为观止。巨浪狂澜、烈焰浓烟、熔岩四溅、炽物陨落、雪山塌方,无论是地壳运动还是人造方舟的物理撞击,无论是不同立场的角逐还是最后一分钟营救,天上飞、地上跑、水里游在本片中一个都不能少,可谓灾难片大熔炉。难能可贵的是看起来还不错,较之《后天》更具规模,更显融合,也更期待市场的利好行为。
【剧作中的情感段落】
虽然个人认为《2012》的感情戏始终无法撼动其特效场面的主导地位,不过贴心的情感段落比比皆是。用心的观众可以找到很多似曾相识的桥段,拿出来对比似乎没有必要,但正是这些或许对某些人来说仅是拼贴游戏蒙太奇的匠气,做到极致,使得影片显得气定神闲,紧凑而饱满。
在灾难中主人公一路奔波逃命似乎无处可躲,重金打造的视觉特效令所到之处力拉崩坏生灵涂炭,Jackson Curtis和前妻的情感在危难时刻显得弥足珍贵,婚姻破裂对原本用力相爱二人有着怎样的意义?“可能爱吧”,在问及是否与Gordon Silberman相爱时,他们发现彼此都失去了不顾一切去爱的能力。回想**中,各式豪华轿车自颠簸的飞机后舱翻滚而出,逐个报废——那些物质与财富,终究是一场虚幻,我们该有更为重要的东西。好似冷血的亿万富翁Yuri Karpov,最后亦因竭尽全力将孩子抛进闭合的舱门,而错步坠落深海。
**终究是善的,被文艺青年鄙视的商业大片竟始终恪守这一底限,不是么?
如同职业演员般生活的政府官员Carl Anheuser一改常态接通了母亲的电话,当他放下电话立即恢复了斩钉截铁的口吻,没错,即便他争取到了额外的票也断然放弃了带母亲一起走,因为他熟习年迈母亲的秉性,因为他有他的逻辑与哲学——带上更有用的人,谁才是更有用的人?每一个为飞船工程而斥资10亿欧元的富豪?成千上万为铸造方舟而封闭管理的中国工人?或者极度理性地依赖于统计数据对物种繁衍最优化所得出的判定。影片中有着“一个年轻的科学家抵得上20个老政客”这样大义凛然的论调,也有着最先证实玛雅人末世预言的印度科学家因有关部门渎职而葬身海啸的事实。道德的两个极端意味着人性的碰撞,也必然引发临近结尾时关于是否打开舱门的争论与蔚为大观的讲演,令本该成为“诺亚”的飞船变成了焕发人文主义光芒的末世庙会。
同样是电话,这一拥有划时代意义的通信工具,既充当了早熟男孩Noah Curtis与Jackson感情疏远的证据,又为豪华游轮上的两名爵士乐手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与挚爱亲人建立起联系。黑人乐手Harry Helmsley结束了与儿子Adrian Helmsley意味深长的对话,在戒酒20年后的今天重又一醉方休;Tony Delgatto拨通了早已疏远的儿子的电话,听到了那个陌生的大都市已经长大的孙女熟悉的声音,也听到了一家人在旋即降临的灾难中令人心悸的尖叫。在远离海岸的世界,白宫周围团结起的人们,在伊斯兰国度祈祷的人们,“虽然信仰不同,但却在此时此刻有着同样的想法”——“今天我们是一家人,像一家人一样步入黑暗。”
当众人抬头亲眼目睹教堂顶端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造亚当》自上帝与亚当几乎接触的手指间一寸寸断裂,又是何等巧妙地传达出宗教上的末世意味。然而这些在**中都只是点缀,或许人类的救赎要付出巨大代价,但那是另一个略显沉重的命题;对总统来说,他只是愿与人民站在一起,至少作为一名父亲,通过行动来换取女儿和亡妻的原谅。
【关于查理的疯狂】
除了登峰造极的特效与体察细微的情感段落,让笔者过目不忘的并非霸占屏幕的主角,而是片中黄石公园里极致疯狂的Charlie,还有更贴切的形容词么?他的偏执与狂热有着明显的Geek特征,亦选择与自己所坚信的东西共赴黄泉。喷涌的熔岩,坍塌的地面,以及横飞的岩石,他在事发的第一现场,他亲眼目睹预言成真。作为一名传媒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激情骤然升华,他拒绝被撤退,拒绝被妥协,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在他人生最后的辉煌中对着麦克向全世界数得过来的听众描述这一他死去前所见到的无与伦比的盛景——
“记得是查理第一个告诉你的!”
尔后他变成了炮灰。其实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媒体还是当事人,当炮灰终归不是一个足够好的选择,除非是世界末日。
《2012》于2009年11月13日公映,距离预言中提到的那天并不遥远,是否相信似乎并不重要,因为相不相信那一天总会到来,应不应验本片仍旧经典,在这个问题上导演Roland Emmerich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话题,一部出色的作品,以及游刃有余的疯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