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学前儿童那么不就是幼儿园的孩子吗,那么他情绪发展的三个特点,第1个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个时候的孩子虽然说展现出了一定的自主性,但是大部分的时候还需要家长来陪伴完成,那么就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的话,不仅仅在生活中,那么在学习中也是这样子的,
那么第2个是一个情感发展的话,应该是好动型,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是比较好动的,注意力算不上集中,个别注意力比较集中的那也是很少数的,
那么第3个情感的话,那么我觉得就是1个求知性,在情感过程中有的孩子比较求知他们好奇,外界事物那么求知性,就是他的第3个方面。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孩子在不同的时期情绪情感方面的发展表现是不同的,家长们在平时是需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在情绪情感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对孩子做出调理,帮助孩子改掉一些不良的坏习惯。
幼儿情绪情感的社会性发展表现大致有以下表现:
1情绪会日益丰富。由于引起情绪体验的动因增多导致情绪逐渐分化,从孩子表面情绪表现转化为内在特征
2情绪的稳定性逐步提高。随着脑的发育和语言的发展,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逐渐发展,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
3社会性情绪产生并发展,幼儿最初的易感情绪逐渐转为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而逐渐稳定。
以上是本人粗浅的观点,希望家长爱孩子从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开始。
1、什么是情绪?
(1)情绪是发生在个人内部的主观体验,在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喜怒哀乐)。
(2)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消极积极之分。
(3)情绪可以让个体远离危险,也可以吸引社会资源。
2、儿童早期情绪健康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性?
儿童早期情绪健康的发展对个体心理健康、学业和终生成功至关重要(Housman)。
3、儿童的情绪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只会哭和笑到种种高级社会情感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儿童情绪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1)从情绪的表现形式来看,由外显到内隐;
漫画书《哭了》,孩子遇到事情会哭,但父母受伤的情绪表现是内隐了。等我们长大了,也许就没有那么爱哭了。
(2)从情绪控制能力来看,由冲动到自制;
当遇到事情从小时候自然发出情绪,通过年龄增长和教育,慢慢可以克制情绪。
(3)从引起情绪的刺激来看,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
朋友的情绪会被“传染”,情绪积累也会转化变成“刺激”,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大起大落,很多抽象的刺激是由小情绪积累后引发。
(4)从情绪表达内容看,由生理性需要到社会性需要。
从吃喝拉撒等生理性,慢慢有了精神层次的需要。
4、健康的情绪具有哪些特征?
(1)正确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2)恰当地表达情绪(when where who);
(3)有效地调节情绪。
5、按照有无“情境”的维度,可将情绪理解的发展分为几类?
(1)无情境信息情绪理解的发展;
——基于视觉线索(面部表情识别);
——基于听觉线索(声音韵律)。
(2)有情境信息情绪理解的发展;
——物理情境(人与物);
——人际情境(人与人)。
6、面部表情识别在情绪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1)面部表情是儿童最初与成人进行情绪交流的主要媒介。
(2)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情》一书中认为,不同的面部表情都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为全人类所理解。
(3)辨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度存在差异,最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的是恐惧、悲哀;最难的是怀疑、怜悯。
7、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模仿具有什么规律
(1)第一阶段:无面部知觉(0-2个月);
(2)第二阶段: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
(3)第三阶段: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4)第四阶段:在因果关系参照中应用表情暗号(7-10个月)。
8、国内外对面部表情识别进行了诸多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
(1)儿童在2岁左右能对面部表情进行再认,但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
(2)儿童再认表情的能力优于命名表情的能力,再认和命名高兴情绪的能力优于消极情绪。高兴是最先识别的表情。在消极情绪中,害怕是最难识别的表情,甚至对于成人也一样。
(3)3-5岁儿童的表情命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4岁(神奇的年龄段)儿童的表情命名发展(包括执行功能发展)的关键年龄。儿童对积极表情的命名显著优于消极表情。
(4)辨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度存在差异,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5)对于4-6岁儿童,中性面部表情的辨认存在消极偏向。
(6)6-7岁儿童对面部表情识别率正确率达72%。
(7)中性表情(平静)介于积极与消极情绪之间,但孩子会认为是消极情绪,因此教育从业者要对孩子微笑,使面部表情积极起来。
9、声音韵律是指说话者是怎样说的,包括语调、语速、重音和音质等,是理解说话者意图意义和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Banziger, Grandjean& Scherer, 2009)国内外对声音情绪识别进行了诸多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
(1)个体最容易识别的声音韵律是难过和害怕,最难的是嘲讽和厌恶;
(2)3-5岁儿童,基于声音韵律线索情绪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生气、害怕和中性情绪上。
(3)当韵律和语义线索冲突时,学前儿童更多地依赖韵律线索来判断说话者的情绪状态。比如高兴的事情用悲伤的声音表达,儿童接收到的情绪信号是语气的悲伤或不开心。如果想让孩子听到我们说的内容,就少强化声音韵律。
(4)儿童对女性声音表达的情绪更敏感。儿童早期,家中女性对儿童陪伴较多,高音也与男性不一样。
10、有情景信息情绪理解的主要研究内容:观点采择能力、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冲突情绪理解。
11、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
(1)观点采择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观点,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本质含义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能力,儿童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别人的思想与情感,也就是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想法与体验。
Piaget’s Mountain Task皮亚杰经典的三山实验,7岁前的儿童是仅仅以自我为中心去看问题。低估了孩子,其实4-5岁就发展出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3)观点采择能力分类(Esienberg & Fabes, 1998)
——知觉的Perceptual,采用他人知觉观点的能力;
——情感的Affective,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
——认知的Cognitive, 理解他人认知的能力。
(4)情绪观点采择案例
故事一:小强的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大蛋糕。
故事二:小强生病了,护士阿姨要给他打针。
记忆控制问题:
观点采择他人:小强现在是高兴,还是难过、害怕、生气?
观点采择自己:如果你是小强,你是高兴,还是难过、害怕、生气?
实验结果:儿童不说自己的情绪,而是表示自己很勇敢。这是 自立性的归因偏差 ,他认为自己在上述情境不害怕,自己是勇敢的。
(5)《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书中,鳄鱼和牙医都说“我好害怕啊”,含义是一样的吗?因为立场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
11、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
(1)心理理论能力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我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2)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强调情绪、意图、愿望、信念等概念,这些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情绪与意图、愿望。
(3)理论理论是一种建构,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理论能力同时发展出了的,而模拟理论认为对他人的是先发展出来的,由他人到自己的模拟。
(4)学龄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规律:学龄儿童心理理论是一个从复制式心理理论(一种信息只能产生出一种情绪/心理)到解释性心理理论(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产生不同情绪/心理)跨越,再向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对他人情绪转变的理解能力)。
(5)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指通过儿童对他人信念的认知来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韦尔曼和普那1983年设计提出,实验程序:向被试呈现两个洋娃娃,一个叫萨莉(身边有一个篮子),一个叫安娜(身边有一个盒子)。萨莉把一个小球放到篮子里,然后用布将篮子盖起来后离开。安娜在萨莉走后,将小球从篮中取出放进身边的盒子里。过一会儿,萨莉回来,这时主试问儿童:“萨莉会到哪里去找小球呢”研究表明,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信念。
——还有个实验:小明在院子里拍皮球,妈妈叫他回家吃饭,小明把球放在树下去吃饭,妈妈把球拿走放盒子里。小明吃完饭回来找皮球。这时问小朋友:
先前他人情绪问题,小明在路上想着回来玩皮球,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高兴,记1分);
先前自我情绪问题,如果你是小明,你在路上想着回来玩皮球,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高兴,记1分);
后续他人情绪问题,小明回来找皮球后,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记1分)
后续自我情绪问题,如果你是小明,你回来找皮球后,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记1分)
这个实验是儿童对他人情绪转变的一个理解。
——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内容):有一块包着粉笔的糖纸,看起来像块糖。试问小朋友,别的小朋友打开前是什么情绪?打开后是什么情绪?你自己打开前是什么情绪?打开后是什么情绪?
——《永远永远爱你》慈母龙妈妈孵出一个霸王龙,霸王龙长大会吃掉慈母龙的。问孩子:这时候慈母龙是什么情绪?
——失言探测与理解举例(Stone Et Al, 2003):小丽在小雅生日送她一个水晶苹果,小雅那天收到很多礼物,并不记得水晶苹果是谁送的。小丽去小雅家玩不小心把水晶苹果打碎的。小雅说,没关系,反正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水晶苹果,是有人在我过生日的时候送的。小雅说的话会深深伤害到小丽。这时候问孩子:小丽听了会是什么心情?小雅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实验教会孩子理解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意图状态以及信念的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