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什么情感,第1张

这是李白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朝是1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1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天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全部洛城。这时候有1个阔别故乡的诗人还没入眠,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堕入了寻思。笛子演奏的是1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常常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依依不舍的心情。在这样1个春季的晚上,听着这样1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因而,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7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1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其实不准备让他人知道他,却不期但是然地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括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大,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恍如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大其实不是没有生活的根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夜阑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其实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甚么曲子,细细听了1会儿,才知道是1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3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1句的修辞很讲求,不说听了1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入耳到了折柳。这“折柳”2字既指曲名,又不但指曲名。折柳代表1种风俗,1个场景,1种情绪,折柳几近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歌辞《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第一首是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第二首中,“愁不乐”点出与“郎”经常离别,故女子大发奇想,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蕴藉有致,颇带南方吴声西曲的柔情;但又颇有不同,“愿作郎马鞭”的痴想就明显带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马不戴羁,人扛马鞍,人随马走,然后提出疑问“何见得马骑”,怎么不见你骑马呢。远离故乡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未来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此诗应当注意两点:(一)作者当是北方少数民族,或为鲜卑,或为其他,虽已难深究,但其显然习惯于北方大漠生涯,来到中原沃土为时未久。故“遥望”之际,对“杨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觉新鲜。“郁婆娑”三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见垂柳成行、依依摇曳之美景。此种景物描写,在北歌中极为罕见。(二)此诗当原用北族语言,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至于诗中透露出其时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视。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人强马壮,跃跃欲试。作者不禁感叹: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两个“须”字,突出了人马互相依赖的重要关系。“跸跋黄尘”,动人心魄,展示出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这是作者的揣想之辞,故云“然后”才能决一雌雄。诗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