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有名的一首诗?

杜甫最有名的一首诗?,第1张

  春夜喜雨

  八阵图

  春望

  闻官军收河

  古柏行

  江南逢李龟

  恨别

  赠花卿

  和贾舍人早

  百忧集行

  宿府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独立

  哀江头

  别房太尉墓

  兵车行

  垂老别

  春日忆李白

  春宿左省

  丹青引·赠

  捣衣

  登高

  登楼

  登兖州城楼

  登岳阳楼

  对雪

  对雨书怀走

  奉济驿重送

  阁夜

  观公孙大娘

  后出塞五首

  画鹰

  寄李十二白

  佳人

  江村

  江汉

  江畔独步寻

  客至

  丽人行

  刘九法曹郑

  旅夜书怀

  漫成一首

  茅屋为秋风

  梦李白

  贫交行

  前出塞九首

  去蜀

  去矣行

  日暮

  石壕吏

  蜀相

  水槛遣心

  天末怀李白

  潼关吏

  望岳

  韦讽录事宅

  洗兵马

  戏为六绝句

  新安吏

  新婚别

  义鹘行

  游龙门奉先

  月夜

  月夜忆舍弟

  赠卫八处士

  征夫

  寄韩谏议注

  哀王孙

  因崔五侍御

  绝句

  王录事许修

  绝句六首

  绝句三首

  答郑十七郎

  复愁十二首

  规雁

  赠李白

  萧八明府实

  从韦二明府

  诣徐卿觅果

  凭韦少府班

  春水生二绝

  少年行二首

  李司马桥了

  重赠郑鍊绝

  中丞严公雨

  谢严中丞送

  三绝句

  惠义寺园送

  官池春雁二

  投简梓州幕

  戏作寄上汉

  黄河二首

  奉和严公军

  存殁口号二

  夔州歌十绝

  解闷十二首

  承闻河北诸

  上卿翁请修

  喜闻盗贼总

  题张氏隐居

  巳上人茅斋

  房兵曹胡马

  过宋员外之

  夜宴左氏庄

  龙门

  李监宅二首

  赠李白

  与李十二白

  郑驸马宅宴

  饮中八仙歌

  今夕行

  赠特进汝阳

  赠比部萧郎

  奉寄河南韦

  赠韦左丞丈

  高都护骢行

  赠翰林张四

  冬日有怀李

  送孔巢父

  病后遇过王

  示从孙济

  杜位宅守岁

  元都坛歌寄

  曲江三章章

  敬赠郑谏议

  白丝行

  送高三十五

  送裴二虬尉

  送张十二参

  寄高三十五

  故武卫将军

  奉留赠集贤

  奉赠鲜于京

  陪李金吾花

  陪郑广文游

  重游何氏五

  陪诸贵公子

  九日曲江

  投赠哥舒开

  赠献纳使起

  与鄠县源大

  城西陂泛舟

  渼陂行

  渼陂西南台

  九日寄岑参

  承沈八丈东

  苦雨奉寄陇

  奉赠太常张

  上韦左相二

  夜听许十一

  戏简郑广文

  夏日李公见

  天育骠骑歌

  沙苑行

  骢马行

  魏将军歌

  题省中院壁

  送贾阁老出

  送翰林张司

  曲江陪郑八

  曲江二首

  曲江对酒

  曲江对雨

  奉陪赠附马

  奉答岑参补

  奉赠王中允

  题李尊师松

  得舍弟消息

  送李校书二

  赠毕四曜

  题郑十八著

  画鹘行

  端午日赐衣

  酬孟云卿

  出此门有悲

  寄高三十五

  题郑县亭子

  观安西兵过

  九日蓝田崔

  崔氏东山草

  瘦马行

  遣兴三首

  至日遣兴,

  路逢襄扬杨

  冬末以事之

  阌乡姜七

  戏赠阌乡秦

  李〔雩阝〕

  忆弟二首

  赠田九判官

  桥陵诗三十

  九日杨奉先

  白水明

  自京赴奉先

  奉先刘少府

  晦日寻崔戢

  送率府程录

  白水县崔少

  三川观水涨

  避地

  悲陈陶

  薛端薛复筵

  元日寄韦氏

  得舍弟消息

  忆幼子

  一百五日夜

  遣兴

  塞芦子

  大云寺赞公

  雨过苏端

  喜晴

  郑附马池台

  喜达行在所

  述怀

  得家书

  樊二十三寺

  送长孙九侍

  送从弟亚赴

  送韦十六评

  送杨六判官

  奉赠严八阁

  月

  晚行口号

  独酌成诗

  玉华宫

  羌村三首

  北征

  行次昭陵

  彭衙行

  喜闻官军已

  收京三首

  重经昭陵

  送郑十八虔

  腊日

  紫宸殿退朝

  晚出左掖

  观兵

  不归

  夏日叹

  夏夜叹

  立秋后题

  贻阮隐居

  遣兴三首

  有怀台州郑

  遣兴五首

  遣兴二首

  遣兴五首

  秦州杂诗二

  西枝村寻置

  寄赞上人

  太平寺泉眼

  东楼

  寓目

  山寺

  即事

  遗怀

  归燕

  促织

  萤火

  蒹葭

  苦竹

  除架

  废畦

  秋笛

  日暮

  野望

  空囊

  病马

  蕃剑

  送远

  从人觅小胡

  秋日阮隐居

  赤谷

  铁堂峡

  盐井

  寒峡

  法镜寺

  青阳峡

  龙门镇

  泥功山

  乾元中寓居

  木皮岭

  白沙渡

  飞仙阁

  五盘

  龙门阁

  石柜阁

  桔柏渡

  剑门

  鹿头山

  成都府

  酬高使君相

  王十五司马

  凭何十一少

  又于韦处乞

  堂成

  为农

  有客

  宾至

  狂夫

  田舍

  江涨

  所思

  云山

  遣兴

  石笋行

  石犀行

  杜鹃行

  题壁上韦偃

  戏题王宰画

  戏韦偃为双

  北邻

  南邻

  奉简高三十

  泛溪

  出郭

  建都十二韵

  和裴迪登蜀

  寄赠王十将

  奉酬李都督

  西郊

  遣意二首

  漫成二首

  江上值水如

  题新津北桥

  暮登四安寺

  游修觉寺

  春水

  早起

  可惜

  落日

  徐步

  寒食

  石镜

  晚晴

  高楠

  进艇

  一室

  闻斛斯六官

  寄杜位

  送韩十四江

  丈人山

  送裴五赴东

  赠虞十五司

  楠树为风雨

  逢唐兴刘主

  敬简王明府

  重简王明府

  徐卿二子歌

  戏作花卿歌

  病柏

  病橘

  枯棕

  草堂即事

  徐九少尹见

  范二员外邈

  王十七侍御

  观作桥

  入奏行赠西

  送段功曹归

  魏十四侍御

  赠别何邕

  赠别郑链赴

  丁香

  丽春

  栀子

  鸂鶒

  花鸭

  畏人

  即事

  奉酬严公寄

  奉和严中丞

  野人送朱樱

  严公仲夏枉

  严

  戏赠友二首

  大雨

  溪涨

  大麦行

  奉送严公入

  送严侍郎到

  观打鱼歌

  越王楼歌

  姜楚公画角

  巴西驿亭观

  又呈窦使君

  东津送韦讽

  光禄阪行

  苦战行

  去秋行

  宗武生日

  寄高适

  题玄武禅师

  悲秋

  客夜

  客亭

  九日登梓州

  九日奉寄严

  戏题寄上汉

  玩月呈汉中

  相逢歌赠严

  秋尽

  野望

  冬到金华山

  陈拾遗故宅

  谒文公上方

  奉赠射洪李

  早发射洪县

  通泉驿南去

  过郭代公故

  观薛稷少保

  通泉县署屋

  陪王侍御同

  渔阳

  远游

  陪李北海宴

  相和歌辞·

  相和歌辞·

  奉赠韦左丞

  同李太守

  叹庭前甘菊

  醉时歌(赠

  醉歌行

  同诸公登慈

  乐游园歌

  奉同郭给事

  悲青坂

  徒步归行

  九成宫

  逼仄行

  留花门

  无家别

  昔游

  幽人

  赤谷西崦人

  万丈潭

  两当县吴十

  发秦

  石龛

  凤凰台

  赠蜀僧闾丘

  投简成、华

  枯楠

  遭田父泥饮

  喜雨

  天边行

  述古三首

  又观打鱼

  海棕行

  春日戏题恼

  短歌

  短歌行,送

  陪章留后惠

  将适吴楚,

  山寺(得开

  棕拂子

  桃竹杖引,

  寄题江外草

  送韦讽上阆

  阆州

  严氏溪放歌

  忆昔二首

  自平

  释闷

  赠别贺兰铦

  阆山歌

  阆水歌

  草堂

  四松

  水槛

  破船

  营屋

  除草

  扬旗

  太子张舍人

  莫相疑行

  别蔡十四著

  杜鹃

  客居

  客堂

  石研诗

  水阁朝霁,

  赠郑十八贲

  三韵三篇

  近闻

  蚕谷行

  折槛行

  引水

  缚鸡行

  负薪行

  最能行

  柴门

  贻华阳柳少

  雷

  火

  七月三日亭

  牵牛织女

  毒热寄简崔

  殿中杨监见

  杨监又出画

  送殿中

  赠李十五丈

  西阁曝日

  课伐木

  园人送瓜

  信行远修水

  槐叶冷淘

  行官张望补

  催宗文树鸡

  园官送菜

  上后园山脚

  驱竖子摘苍

  秋行官张望

  阻雨不得归

  雨

  雨二首

  晚登瀼上堂

  又上后园山

  雨

  甘林

  雨

  种莴苣

  八哀诗·赠

  八哀诗·故

  八哀诗·赠

  八哀诗·赠

  八哀诗·赠

  八哀诗·故

  八哀诗·故

  故右仆射相

  写怀二首

  可叹

  往在

  昔游

  壮游

  遣怀

  同元使君舂

  李潮八分小

  览柏中允兼

  听杨氏歌

  荆南兵马使

  王兵马使二

  久雨期王将

  别李秘书始

  晚晴

  复阴

  夜归

  寄柏学士林

  寄从孙崇简

  奉酬薛十二

  醉为

  别李义

  送高司直寻

  君不见

  赠苏四徯

  寄薛三郎中

  大觉高僧兰

  宿青溪驿奉

  敬寄族弟唐

  忆昔行

  北风

  客从

  白马

  白凫行

  朱凤行

  惜别行,送

  醉歌行,

  夜闻觱篥

  别董颋

  送重表侄王

  咏怀二首

  送顾八分文

  上水遣怀

  遣遇

  解忧

  早行

  过津口

  早发

  次晚洲

  望岳

  湘江宴饯裴

  清明

  风雨看舟

  岳麓山道林

  奉送魏六丈

  别张十三建

  暮秋枉

  奉赠李八丈

  岁晏行

  追酬故高蜀

  苏大侍御访

  题衡山

  入衡州

  舟中苦热遣

  聂耒阳以仆

  冬日洛城北

  崔驸马山亭

  赠高式颜

  官定后戏赠

  奉送郭中丞

  留别贾严二

  宣政殿退朝

  送许八拾遗

  因许八奉寄

  早秋苦

  望岳

  得舍弟消息

  天河

  初月

  夕烽

  铜瓶

  寄彭州高三

  寄岳州贾司

  寄张十二山

  卜居

  梅雨

  野老

  过南邻朱山

  寄贺兰铦

  寄杨五桂州

  和裴迪登新

  岁暮

  散愁二首

  江亭

  村夜

  独酌

  恶树

  后游

  江涨

  朝雨

  赴青城县出

  野望因过常

  陪李七司马

  少年行

  观李固请司

  严中丞枉驾

  得广州张判

  野望

  屏迹三首

  送梓州李使

  黄草

  怀旧

  陪王侍御宴

  涪江泛舟送

  春日梓州登

  郪城西原送

  泛江送魏十

  送路六侍御

  泛江送客

  望牛头寺

  上兜率寺

  望兜率寺

  甘园

  数陪李梓州

  登牛头山亭

  陪李梓州、

  送何侍御归

  江亭送眉州

  涪城县香积

  陪章留后侍

  送王十五判

  对雨

  王命

  有感五首

  送元二适江

  章梓州水亭

  九日

  遣愤

  章梓州橘亭

  送陵州路使

  薄暮

  西山

  薄游

  赠韦赞善别

  舍弟占归草

  王阆州筵奉

  放船

  奉待严大夫

  奉寄高常侍

  奉寄章十侍

  将

  奉寄别马巴

  泛江

  陪王使君晦

  南征

  久客

  春远

  暮寒

  双燕

  百舌

  地隅

  游子

  归梦

  江亭王阆州

  滕王亭子

  玉台观

  渡江

  喜雨

  送韦郎司直

  将赴成都草

  自阆州领妻

  舟前小鹅儿

  得房公池鹅

  答杨梓州

  春归

  赠王二十四

  寄董卿嘉荣

  寄司马山人

  寄李十四员

  归来

  寄邛州崔录

  过故斛斯校

  立秋雨院中

  奉和严大夫

  院中晚晴怀

  到村

  遣闷奉呈严

  送舍弟频赴

  严郑公阶下

  严郑公宅同

  奉观严郑公

  晚秋陪严郑

  初冬

  至后

  正月三日归

  弊庐遣兴

  春日江村五

  哭严仆射归

  宴戎州杨使

  渝州候

  闻高常侍亡

  宴忠州使君

  别常征君

  三绝句

  十二月一日

  又雪

  长江二首

  承闻故房相

  将晓二首

——————————————绝对全 望采纳

春望[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1杜甫的诗句和表达情感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梦李白二首·其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蜀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春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春夜喜雨》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2表达杜甫感情的诗句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蜀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杜甫《春夜喜雨》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3杜甫表达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梦李白二首·其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蜀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春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春夜喜雨》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4(不见) 杜甫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5杜甫 绝句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绝句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三首绝句曾入选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全诗用词简练,用字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

全诗(节选)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如下: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注释如下: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公元762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

搜狗百科——绝句四首

6表达思想情感的古诗

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三、检测练习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

7杜甫表达欣喜若狂这种情感的有哪首诗句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蓟北: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

  忧生者不一定忧世,忧世者常常免不了忧生。

  忧生即死亡意识。美国宇宙学家卡尔·萨根在《伊甸园的飞龙》一书中指出:“伴随着前额进化而产生的预知术的最原始结论之一就是意识到死亡。人大概是世界上唯一能清楚知晓自己必定死亡的生物。”对生命的苦闷和忧患,始自人类早期的自然忧患。也可以说是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诞生。当人们在无限的宇宙和茫茫的历史长河面前感到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时,怎能不悲从中来。早在《诗经》时期,便出现了对死亡的咏叹。《唐风·山有枢》写道: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子有延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一般解此诗为讽刺“性俭啬”。其实,全诗笼罩着一层对死亡无法抗拒的恐惧。东汉末年一群佚名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把这种悲感抒写得淋漓尽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浩浩阴阳移,年命若期霞。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对生命的忧患是何等深沉绝望,何等凄怆感人。

  对自然生命的眷恋,又常常伴随着对历史的遗憾。即使是《诗经》时代,先民的忧生之嗟中也蕴含着忧世之作。当儒家的一整套入世理论形成之后,在文人士大夫的笔下,纯粹的“忧生之嗟”便很难出现了,它常和“不遇”的主题融汇在一起,以致“感士不遇”和“忧生之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主题,甚至“忧生”必“忧世”了。

  屈原在《离骚》中悲怆地呼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见草木在萧瑟秋风中摇落而变衰,感叹人生短暂,盛颜难驻。“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时之俇攘。”(《九辩》)屈宋抒情传统一脉相承,不难看出,他们的忧患情调是交织着深沉的忧世之情和忧生之嗟的。“美人迟暮”可以认为代表着中国士大夫“忧生之嗟”的悲剧实质。

  屈原诗作中有着强烈的生命悲感。这种悲感源自他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忧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本来,他也曾任左徙,深得怀王常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但后来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贾列传》),坎坷连连,一次被迫出走,两次被楚王放逐,理想失落,前途远无望,悲士不遇和忧生之嗟同时涌上笔端。“恐美人之迟”就是这种失意惶惑的典型心理的概括。

  杜甫的忧生始于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随其漂泊的一生不曾衰减。杜甫的忧生,与那些纯哲理式的,属于生命觉醒的忧患不太一样,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是因为天人相感而发,由自然界草木之盛衰、日月之运行,联想到人生的华年易逝,老境将至、阮籍的“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是因为政治黑暗、精神苦闷,人的自由和尊严与封建礼教产生尖锐的冲突,从而产生无法把握主体命运的悲剧尽理。而杜甫的忧生则更像屈原贾谊式的怀才不遇的年境与曹操式的志在千里的壮心所激荡 情感波澜。杜甫早年的豪放在唐代诗人中却不少见,而他中晚年心灵之敏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却不多见。他见花开而溅泪,闻鸟啼而惊心。在大量的“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颗不甘寂寞的壮心的律动,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先忧后乐”的情怀。

  杜甫的忧生,首先表现为生不逢时的忧患。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他的诗人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杜甫流寓秦州途中,写有《铁堂峡》,诗云:“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生不逢时直接导致了诗人的白首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乱世是一,不公正或许更为重要。乱世并非不能建立业,当时的风尚是重武轻文。“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复愁十二首》),里巷小青年成天议论的,都是到边庭去一刀一枪,搏他个填充妻荫子。以致诗人也时时念叨着“壮士耻为儒”。但要“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杜甫,上战场一刀一枪地干起,却是决无可能的。他所希望的是继承祖业,得一官半职,再图治国平天下。但长安奔真走十年,徒劳无获,在强颜欢笑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5) 十年间,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看到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看清了仕途途险恶,现想成空。同时,他的青春也一去不复返。孔子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杜甫想到这话,该是何等辛酸!当他最初看见自己的白发,心底涌起的悲伤显然会使他顿时衰老起来。

  杜甫最早写自己的白发,是在长安期间,此时他不过是四十左右的壮年人,就在他步入“不惑”之时写下的(《乐游园歌》6)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诗句:“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这时杜甫在长安已奔走多年,并已献《三大礼赋》,但仕途并无进展,正处于叹老耻贱,进退维谷的境地。该诗末尾几句,把这种处境生动地描绘出来“圣朝已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好一个“独立苍茫”,把诗人的孤寂情怀写得多么伟神!此时的诗人,头上的白发,尚是“数茎”。翌年写下的《曲江三章》,便出现“二毛”的字样了:“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二毛,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庚信《哀江南赋·序》云:“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人老头发斑白,黑白相间,故云二毛。杜甫此诗,以萧杀的秋气,枯败的菱荷起兴,描写自己因命途多舛而“垂垂老矣”。

  此后,杜甫诗中对自己白发的描写骤然增多,对白首无成的慨叹也一发而不可收。诸如:“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乐极伤头白,更长爱烛红。”(《酬孟云卿》)“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伤春五首》)“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秋风二首》)“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九日》)……笔者粗略统计,杜甫写自己的白发、头白、发白、白首、白鬓、白头、白头翁的诗句多达110处以上,这在唐代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白发”象征着贫穷和衰老,而不是智慧和长寿,这一意义在杜诗中是贯穿始终的。他为什么过早地白了少年头?因为诗人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坎坷流离,老病废弃,一片丹心,报国无门。在表述上,诗人常常赋与白发象征意义,再和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读来格外惊警,发人深省令人同情。“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月》),“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示同饮》),“恋阙心丹心破,沾衣皓首啼”(《散愁二首》之二),都是红、白作对,“红”所属事物象征着内心的赤诚忠耿,“白”则代表不为人理解的悲剧结果。在“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送韦书记赴安西》),“结束多红粉,欢娱恨白头”(《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二首》其一),以及“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一)几句中,虽然同样是以“红”(或“绿”)对“白”,但不是借本体内外的物体来象征差异,而是直接展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主体的“白”--衰老、贫穷、不得志的内涵没有变,但“红”或“绿”修饰客体,却象征着权势、富贵和欢乐。两两对比,是外部世界(权贵、朋友、歌妓)的欢乐与自身贫困僚倒的巨大差异。

  诗人的白发与诗人的忧患成正比。“忧世”一节的内容不必说,其他诗篇,也时时流露出各种忧患。“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北征》23),“虽倚三阶正,终愁万国翻”(《建都十二韵》),“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诸将五首》),概言之:“百年世事不胜悲”(《秋兴八首》49)。杜甫有太多的忧患和悲苦。他为国家:“忧国愿年丰”(《吾宗》),“不眠忧战伐”(《宿江边阁》54),……为自身:“终日忧奔走”(《愁》),……诗人自己也认识到:“多忧增内伤”(《入衡州》),但出于对国家民族的关心,他是无法排解这种忧患的。

  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加重了他的忧生这感。贫穷一直陪伴着诗人。生计问题压得这位“窃比稷与契”的诗人喘不过气来。残杯冷炙的生活,让诗人充满了屈辱感。“纨绔不饿死”,“幼子饿已卒”,这既是诗人的悲惨经历,也是对现实的强烈控诉,诗人大半生在漂泊中渡过:“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56),“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愁坐》),更有甚者,乾元二年(759),“一岁四行役”(《发同谷县》),终年不曾安宁。

  诗人的生命在战乱中消磨,在旅途中浪费,怎不为之心忧。他回顾一生,不禁悲从中来,“俯仰悲身世”(《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贫病本是一对孪兄弟,愁苦忧身体力行,加速了诗人的衰老,也使他过早地身患多种疾病。“老夫悲暮年”(《听杨氏歌》),“余病长年悲”(《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他清醒地意识到:“我衰易悲伤”(《甘林》)。艰难的时世,穷困的生活,使诗人有太多的愁:边愁、乡愁、客愁、穷愁、旅愁、孤愁、春愁、晚愁、愁苦、愁思、愁痛、愁疾、愁恨、愁绪……敏感的心灵因沉重的忧愁而更加敏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是著名的句子,“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25)同样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

  杜甫的“叹老”的确是显得早了一些,而且,写“老”,写“病”的又是那么多。一部杜诗,写“老”的句子达一百三十余处,尚有老身、老大、老夫、老人、老翁、老去、老来、老罢、老魂、老丑、老儒、老年、老病等语词近百例。其“老病”的描写最令人心酸。专涉“病”“疾”的亦过百处,还有风病、衰病、忧病、痰病、酒病、肺病、卧病、病身、病客、病脚、病根等近百例。说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概也不会过头。杜甫的穷愁多病,贫病交加,不仅在唐代,就是在历代文人中,也是突出的。故前人云:“自古诗人之穷,未有如子美者。”

  杜诗写贫病,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从而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即以“原宪贫、长卿病”来表达他的忧生之嗟。“窃笑贡公喜,难甘原宪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5)是杜诗中最早出现的象征贫病的诗句。世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相庆。《仲尼弟子传》载:“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而去。”(又见《庄子·让王》)这两个典故互为补充,构成落魄潦倒的士人形象。“贡公喜”,喜韦济为尚书右丞,求韦济提携;原宪,只"贫"的一面,且反用其意,因为原宪是甘于贫困的。两句幻想着不久将告别贫困的生活了。可是,韦济给杜甫的帮助是有限的。不光是韦济,另外一些官员也没给他多少实际的好处,所以,杜甫深感“徒怀贡公喜,飒飒鬓毛苍”(《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而且,一直贫下去,因此,也一直以贡公、原宪二位自喻。(《寄李十二白二十韵》39)也称"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到大历年间,杜甫还抱着贡公那微茫的希望:“贡喜音容间,冯招疾病缠”(《哭韦大夫之晋》)。

  杜甫写病则多以司马相如自喻。《西京杂记》载:“相如素有消渴疾”。消渴即糖尿病。杜甫身患多种疾病,以糖尿病和肺病最严重。杜甫用司马相如的典,有虚实两面。虚时泛指,实则指糖尿病,在京师《上韦左相二十韵》即自谓:“长卿多病久。”成都诗《十二月一日三首》云:“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杨伦注:“指肺病留蜀。”而《同元使君舂陵行》的“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即事》的“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送高司直寻封阆州》的“长卿消渴再,公干沉绵屡”,除了喻长卿之病,还流露出对时局的关心。这又见出诗人忧生之叹中无法排解的忧世之情。沉绵屡:痼疾绵绵不绝,久治难愈,屡屡复发。

  司马相如又是“不遇”的象征。《史记·司马相如传》载,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杜诗《奉赠萧十二使君》就点明了这层意思:“不达长卿病,从来原宪贫。”贫、病、不遇,构成了杜甫生命忧患的内在逻辑。

  随老、病而来的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生死问题。当杜甫对明镜悲白发之时,老大无成的悲哀便笼罩着他的心灵,生与死便成为最常见的主题。在宴会上,他“会忽忆雨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苏端薛复宴简薛华醉歌》)他看见古建筑中“花鼠窜古瓦”,也不禁感叹:“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玉华宫》)与郑虔相别,说“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逼侧行赠毕四曜》自叹:“男儿性命绝可怜……况我与子非壮年!”重九郊游,不免悲秋,想到的是“明年此会知谁健?”(《九日蓝田崔氏庄》)梅花报春,本该欣喜,杜甫却感受到生命的消逝:“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的裴迪登州蜀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春天到来,诗人江畔独步,内心深处涌起的念头却是“行步欹危实怕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43之二)……在诗人的心中,死亡的阴影随时来袭。在这样的心境中写出的诗篇,自然是无法让读者飘逸起来,快活起来的。杜诗之沉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生命忧患,这是让人心碎的、真实动人的诗篇。

  但杜甫并未让人感到他在死亡面前的畏缩。他一方面在感叹时不我待,命途多舛,白首无成,同时,又始终怀有希望,等待着机会。他说“少壮几时奈何,向来哀多乐少。”他感叹:“徘徊悲生离,局促老一世”(《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体歌七首》其七),“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藩”(《客居》),以及“报主身已老,入朝病见。”(《入衡州》),其中透露的,都是壮志未酬的遗恨。

  杜甫认识到人生的局促,环境的限制,只有采取我不弃世的态度,方能有所作为。在穷、愁、病、老的逼压下,他表现出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这就在杜诗的生命忧患中注入责任感和紧迫感。他要抓紧时间,抓住机会,争取机会,有所作为。正是因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抗拒,使他想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在“历史生命”中得到肯定。这也就使诗人在忧生的同时超越了个体的“生物生命”。只是这种善良的愿望和毕生的努力未能如愿。在杜甫看来,与“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相比,自己的一生是虚掷了。这种念头每时每刻将像毒虫般啮咬着诗人的壮心,他承受着自己给自己提出的却无法完成的使命的巨大压力,痛苦而悲哀地走完艰难的一生。“白首甘契阔”,最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承担这种压力的决心。这种悲剧心态何其感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9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