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表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概括.

朝花夕拾中表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概括.,第1张

朝花夕拾中表现了鲁迅的童年时期的天真、对自然的热爱和知识的追求、以及可爱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

朝花夕拾内容都是鲁讯记述小时候所碰见的各种事情以及对他们的的回忆和感触,同时也从侧面批评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鲁迅的童年经历主要包括在以下几篇文章中:《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父亲的病》。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了很多阿长与自己的故事。鲁迅记得三个啊,长因为鲁迅翻一块石头,把一株草便要告诉他母亲,他顽皮。阿长虽然某死*妇,有时又显得神力无穷,把一套《山海经》买了回来,阿长对鲁迅不只是一个保姆,更是妈妈一样的存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身为一个学童的经历。从百草园美好的天堂一下子坠入到三味书屋修罗地狱。是鲁迅初做学童的感受。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童年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这种味道等到长大后再怎么找也找不回了。鲁迅的童年有母亲般的唠叨,父亲的惩罚,上学时的顽皮,宠物被踩死的气愤……他的童年也吃菱角,罗汉豆,香瓜,它虽然是伟大的作家,却有着和普通人一样普通快乐的童年。

  鲁迅年纪尚幼时,在百草园享受童年的自由快乐;大家庭遭遇变故时,小小年纪便感受到世态炎凉。这样“温情”又“冷酷”的童年经历对鲁迅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读鲁迅的文章,总能够感受到“温情”和“冷酷”这两种气氛的存在。

  最温情的是《社戏》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全文共有7个故事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乡间的生活质朴却能使孩子们雀跃;六一公公和蔼可亲,给孩子们慈祥的爱。鲁迅幼年时候的童年快乐在这里得以体现。全文洋溢着温暖的气息,总给读者一种温情的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百草园曾经是“我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有鲁迅儿时最快乐自由的时光。虽然,长大读书的部分,对束缚孩子的私塾教育有隐晦的批判,但从我的眼中,却也看到了作者在私塾读书时的快乐,虽然那是一种有约束的快乐。

  我最喜欢的鲁迅作品就是这两篇,因为文章展现的是一种单纯质朴的画面。温情,舒适,没有鲁迅先生其他文章中的那种压抑和冷酷。

  在鲁迅的另一些小说里,温情大多是稍纵即逝的。就像《故乡》。小说中回忆儿时玩伴的情景,有真实的温情——“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色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每一个的细节都被真实的再现,这应该有着鲁迅儿时的记忆。但小说并不想仅仅给我们童年的温情回忆,鲁迅有更重要的思想要传达。闰土的改变让“我”讶异,也让读者“失望”,这便是生活“冷酷”的力量。在这里,鲁迅小说中温情的回忆变成了现实的冷酷。再如《祝福》,祥林嫂的好运也是稍纵即逝。还有《伤逝》中不能恒久的爱情。温情总是被现实的冷酷无情所扑灭。

  历来备受推崇的《在酒楼上》便是最好的例子。“‘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棺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这都是绍兴味十足的文字。回望中有些许怀念,淡淡的人情味便出来了。吕纬甫关于在阿顺家吃荞麦粉的回忆,以及为其小弟迁坟的事件,虽然略带辛酸,却也透着回忆的温情。倒是用谣言逼死阿顺的人是可耻的,可怕的。这“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中,也终究是有故乡的影子,终究有回忆中的温情以及现实中的冷酷。

  鲁迅小说里的冷酷还是更多。《阿Q正传》里,阿Q的爱情悲剧之后便有了新的麻烦。“他起来之后,也仍旧在街上逛,虽然不比赤膊之有切肤之痛,却又渐渐的觉得世上有些古怪了。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他更觉得世上有些古怪,却是许多日以后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赊欠了;其二,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说些废话,似乎叫他走;其三,他虽然记不清多少日,但确乎有许多日,没有一个人来叫他做短工”。 这样的描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鲁迅在家道中落时候,所受到的误解以及蔑视。小说中虽不见伤、不见血,却以冷冷的幽默将市井中恶的一面冷酷地展露出来。最后,阿Q 的死,深刻揭露了人性的冷酷和丑恶。这样的结果让人感到战栗。未庄的这些人,鲁迅应该是有所影射的。遭遇家庭变故的他,所受到的非议和冷眼,大抵也会类似于阿Q吧。

  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刚死,便被华老栓用馒头沾了他的血去给儿子治病。革命惨遭毒手,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还处在愚昧状态,这是怎样的悲哀。鲁迅曾经与友人谈及这篇作品,他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鲁迅就是要用这样残酷的情节,表达他的悲痛和期望。

  鲁迅先生成年后的留学、工作经历以及他广泛的阅读对其写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人在童年的经历都会对其一生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细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仍然可以感受到童年在他心里留下的影子被带到了文章中。这样的“温情”和“冷酷”也是他独有的特色。

  一个人的童年对其今后的成长乃至一生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伟人亦如此。鲁迅的童年生活被温情与冷酷交替包围,他的文字也就有花的温馨和剑的冷酷这两种感觉。

童年的鲁迅是一个聪明爱玩、不喜欢枯燥的学习、可爱善良的孩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和其他孩子一样爱玩和不喜欢枯燥的学习,偶尔还会搞一些恶作剧。在《社戏》中,鲁迅写了自己小时候看社戏、偷豆子等童年趣事。

鲁迅是谁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而鲁迅是他的笔名。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鲁迅先生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等。

童年鲁迅

《朝花夕拾中》表现了鲁迅的童年时期的天真、质朴,也体现了鲁迅是一个善良的人,童年时期对自然的热爱和知识的追求,也表现了鲁迅小时候有趣的生活状态。

《朝花夕拾》主要是记述鲁迅小时候所碰见的各种事情以及对他们的的回忆和感触,同时也从侧面批评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童年生活与鲁迅创作心态和作品中的情绪基调与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一样,鲁迅是说不尽的。而对鲁迅的小说作品,就像而对着一块融铸着多种优良成分的合金,你不能不被其中那种质感极强的黑色基调所吸引。那种基调在人们心理上所引起的感觉往往是沉郁的、压抑的,也是坚实、明澈、富于爆破力与穿透力的。可以这么说,鲁迅的小说作品存在着一种情绪上的连贯性,仿佛它们全都随着同一股水流在移动。作为读者,我们常常不能自己地受着这种忧郁的寂寞的水流的浸润和带动,渐渐沉入到鲁迅的小说世界里。这是一个弥漫着浓烈的悲剧气息的世界,聚集着中国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压迫、病痛和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苦闷悲哀。在这个世界里,季节往往是严冬寒秋,天气总是阴沉凄冷,时辰总在黄昏夜半,景色常常枯索苍凉;而人物,不是形容枯搞,日见颓唐,便是每况愈下,穷苦潦倒,默默地走向死路。鲁迅小说作品中这种浓烈的悲剧气息是与其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关切密不可分的。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里曾经说他是“偶然得到一个可写文章的机会”,“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鲁迅全集第2卷)。实际上,鲁迅写的最多的也是最为成功的还是“下层社会的不幸”,还是各种各样的悲剧。这些不幸不仅涉及到贫困、疾病和欺凌,而且最多的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它包括了多种多样不幸的死亡。这里有不幸的夭折和自杀,悲惨的被杀和倒路而死,幼儿的病故和野兽的吞噬;这里有死亡的仪式与生者的哀痛。这一切,归根结底,是鲁迅童年经验对他创作心理的影影响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因为叙事中起作用的更基本的力量是心理力量,是童年心理的发展决定着什么故事被讲述,而不是外部世界的力量使然。 在探讨人的无意识方面卓有成效的精神分析学派告诉我们,个人的童年经验是他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索。童年经验对于个人的心理倾向和特点的形成是至为关键的。一个人在童年时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会影响他成长后的政治观点、职业选择、生活方式等。

    对于作家,则会影响到他对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定向,甚至本人创作风格的形成。童年经验或早期经验,首先无疑主要是对家庭和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生活的印象与经验。对于鲁迅而言,基本上是在一种被压抑的和沉重的氛围中度过他的最重要的一段童年时光的。在鲁迅的童年经验中有着他的对于不愉快的和压抑的早期生活的极为敏感的记忆,或者说,早期生活的压抑感及其记忆,构成了鲁迅童年经验中最显著和最重要的内容。就像人们己经熟知的,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福清家的最大的灾难和厄运,就是1893年,周家的家长介孚公因犯“科场案”遭捕入狱,并被判“斩监候”。这无疑使正家道败落的周家又遭釜底抽薪之灾,自此更加一蹶不振。这时,鲁迅仅十二、三岁,正值天真无忧的少年时光。在此之前,鲁迅也有过快乐的童年生活。但是,祖父的入狱却结束了这一切,并以此彻底改变了鲁迅今后生活的色彩和走向。他不仅被讥为“乞食者”,而且此后不久,父亲又突发急症,两三年即告谢世。在这段时期中,鲁迅作为长子长孙不得不过早地分担起家庭的重负,在世人的冷眼中受尽了“侮蔑”和炎凉,遭到和忍受了种种难堪、屈辱、自卑和压抑。如果说祖父的入狱和父亲的病逝使他幼嫩的心灵曾为家庭的不幸而感到悲伤,那么,被称为“乞食者”的轻蔑和长辈亲朋的倾轧以及乡邻的流言,还有那药房与当铺间的连年奔走,则使他过早地尝遍了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人生酸苦。这一切,他在其后的《呐喊自序》等作品中曾有过些反映。鲁迅对人生的印象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而目。

  (鲁迅全集第一卷)显而易见,鲁迅对这段早期生活的经验、记忆是极为深刻的,他以后多次由此而提及自己的出身、家庭和早期生活。 但是,对鲁迅少年心灵的影响又何止是这种世态的炎凉。弥漫在他的生活、他的家庭周围的封建传统意识氛围,几乎在他童蒙末开之时,就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巨网,企图把他永远地禁锢并扼杀在其中。鲁迅是怀着一种受到伤害的心情走向人生、社会的。在对人世的感慨和洞观的背后,不知隐藏了他多少滞重的记忆。如果说上述经历使得鲁迅对旧的社会与旧的人生方式感到彻底绝望与憎恶并最终决定他成为封建阶级的逆子贰臣的话,那么他的大姑母的惨死、小姑母的早逝以及他的继祖母与母亲等人的不幸命运,则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隐痛与沧桑之感,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进入了对人生的形而上的思索。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极其重视群体价值和血缘关系的文化环境中,任何一个亲人的不幸与离世都会给其他亲人带来极深的刺激与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感触直至探索。

    正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我们发现了鲁迅在中西、新旧两种文化观念冲突下内心的矛盾与无奈。特别是在他童年经验的另一部分,当他看清了聚族而居的周氏家庭那种纠缠、复杂的关系、那种令人伤怀的“窝里斗”与不安宁之后,除了与之“决绝”、“逃到异地”之外,实无更好的选择。但逃避毕竟不等于解决,当鲁迅数年后在创作中重新面对它们的时候,也就不能不感到“无法排遣的悲哀”与无法解决的“懊恼”、“无聊”。正是这种童年经验影响了他创作中那种以一贯之的情绪潜流。他虽然对旧的社会、旧的人生在理智上充满了憎恶与绝望,但他在情感深处,在潜意识中却不能甚至不愿像别人那样慷慨激昂甚至兴高采烈地埋葬它,因为那社会、那人生里毕竟有着他的一份血和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竭力张扬个性的鲁迅身上不仅仅看到他的敏感与决绝,同时也体会到了那种无可奈何的、难以彻底解脱的“寂寞”、“无聊”,乃至“孤独”。所以我们说,鲁迅的“孤独”决不仅仅是“前行者”的孤独,它更是种徘徊于“明暗之间”,对人生无法做出圆满调和与拯救的“影”的忿闷与孤独。正如蒂利希所说的那样:“绝望的痛苦是这样一种痛苦:由于非存在的力量,存在者知道无力肯定自己。”(美保罗蒂利希《存在的勇气》)这一点在其创作早期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孤独的、可悲的。但不管是快乐还是可悲,他们都是成就以后的鲁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正是有了这个过程,才让鲁迅懂得了是非,是他有了远大的志向。

      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那时的他充满童趣,他相信老鼠成亲的习俗,在正月十四的夜等待着他们的仪仗;那是在他顽皮好动,在百草园捉蟋蟀、拔何首乌,在冬天人迹罕至到百草园捕鸟,在无锡的三味书屋中人能在后院找到折腊梅的乐趣。童年的鲁迅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快乐!

      而封建社会的制度却让他的童年又变的那么孤独。让他向先生和长辈问问题时,总是得不到他们的回答;当他满怀期待准备去看五猖会时,却被父亲强迫着背诗文,当鲁迅背诵了之后再去观看五猖会时,心中的欣喜若狂早已消失,只剩下的是沮丧与无奈。这样的童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承受的,但那时的鲁迅却经历着这一切,并且他把这没有自由的童年,当作了他写作的基础,成就了他的写作道路。

      封建社会的制度,使孩子们的童年变得不完美,甚至遭到了扼杀,可见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幸福,难道还不满足吗?

体现在鲁迅上学前在百草园玩耍的快乐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快乐。

鲁迅先生把对百草园的喜爱,融情于景。具体到一草一木,一石一土。让人可看,可感,可触摸。多么美好的童年!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

可是人总要长大的,长大了就要接受书塾,接受老师的教育。别了,我的大黄蜂和叫天子!别了,我的覆盆子和何首乌们!别了,色彩缤纷的百草园!别了,生机盎然的百草园。

如果说百草园写出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那么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对于童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私塾是我国古代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受时代的局限,教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有沉闷、压抑的地方。但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启蒙儿童教育,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三味书屋并没有所谓的封建教育制度对童年的鲁迅身心的损害和束缚,童年的鲁迅在这里既学到了知识,又洋溢着童年的快乐。

鲁迅童年时,家道中落,爷爷蒙受冤屈,父亲患病。且鲁迅是家中长子,他便担起生活重任。童年的生活经历对鲁迅成长有很大影响。

童年的艰苦生活使得鲁迅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鲁迅是长子,所以自童年便知谋生的艰难。

鲁迅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克制自己,鲁迅小时候亲身经历许多,父亲患病,他常常替父亲抓药,耽误很多时间,导致上学迟到。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使得他更加克制自己,很少迟到。

鲁迅变得十分冷静和富有同情心,鲁迅原生活在显赫家族,后来变得衰落困苦。这不仅使鲁迅变得很坚强,也使他感受世态炎凉,养成了爱憎分明的性格。

他过早体会生活的艰辛,鲁迅生活一直简朴,他从不铺张浪费,也和这有关。

朝花夕拾,早晨的花朵等到晚上的时候再拾起,这本书就是鲁迅到了老了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而写,回忆自己飞扬的青春,无忌的童年。这就是“朝花”,但是鲁迅再一边回忆自己的童年年少时光时,也没有忘记做自己一生中一直在做的事情——批判。而这也就是“夕拾”。鲁迅一边在回忆,一边也在批判,他回忆自己的“隐鼠”,一边又在批判“猫”;一边在回忆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边也在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 二十四孝图》《朝花夕拾》将温馨的回忆与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那么鲁迅在自己的回忆里批判什么,在朝花夕拾里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朝花夕拾中。最为重要的应该就是《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  五猖会 》《  无常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父亲的病 》《  琐记 》《  藤野先生 》这些了,这些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鲁迅童年的温馨。其中最能反映出此的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莫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鲁迅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快乐生活的文章可谓众人皆知,这里不再细讲,此篇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以及“我”由此引发联想;写冬天时在百草园中的雪地上捕鸟时的乐趣。而百草园就是童年,就是每一个小孩子向往,并在其中遨游过的地方,每一个童心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百草园,而这就是鲁迅温馨的童年。那么,鲁迅在写完温馨的童年回忆后,紧接着的就是对以前(以前及现在)社会的理性批判,百草园只是一个前篇,而后篇则是三味书屋,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小男孩就这么远离了百草园,被迫到了私塾跟一个呆板先生一起读些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古文,其中无奈可想而知,其中鲁迅在晚年含蓄而深刻的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就像鲁迅原文中写的那样:

朝花夕拾中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生动,又富含对社会批判的文章还有很多,举一个最大众熟知的文章,就是《狗·猫·鼠》。《狗·猫·鼠》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鲁迅在小时候从一条蛇的嘴里救活了一只隐鼠,并一直养着他,并对这么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产生了好感与喜爱,但是这是小隐鼠却被猫给吃了,(虽然实际上是被长妈妈踩死的)因此鲁迅就开始了对猫的报复就像原文中说的:

那么我们跳出鲁迅对于猫的仇节来看,这仅仅只是仇猫吗?当然不是,这不仅讲述了鲁迅童年的经历,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而猫的真实面目,鲁迅也在文中写道:

“猫”就是那些“正人君子”,那些献殷勤的小人,他仗着位高权重而折磨弱小的“隐鼠”。玩弄他,由此可见鲁迅对当时社会上纵容邪恶,不能除恶务尽的现象进行了鞭挞,同时表现了作者与军阀斗争到底的韧性战斗精神。而这就是《狗·猫·鼠》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0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