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纯净的小说《边城》:爱情美好地发生,却不愿美好地结尾

最纯净的小说《边城》:爱情美好地发生,却不愿美好地结尾,第1张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边城

时隔快一个世纪,《边城》依然是“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影响一批又一批对于质朴爱情的向往的人们,将湘西边城淳朴的风气和日常生活。

大雨冲刷了一切,大雨也冲刷不了一切。 ——《边城》

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有着独特的想法,不仅是有着湘西土族的血脉,更是回忆那质朴无华的生活。

那为什么沈从文先生写出如水墨画的书里的人物?

源于好友赵开明,在泸溪县城一家绒线铺遇到了一个叫翠翠的少女,她长得俊秀。赵开明发誓要娶她为妻。17年后经过,翠翠一离开人世,而她的女儿与很相似,便以翠翠的原型来写下这本书。

那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开头:爱情的萌芽在心里种下

在湘西边境有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人家:一老人,一小女孩,一只黄狗。

老人是个老船夫,在小溪渡船五十年,理应跟随他的女儿离开人世,但实在放心不下孙女翠翠。帮她找户好人家,自己便安心离开。翠翠逐渐长大,渴望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次龙舟时节,爷爷买些东西,独自留下翠翠观看龙舟节捉鸭子的热闹。不料,眼看一只鸭子正向翠翠靠过来,却被二老捉住,便有两人相遇的记忆,一直停留在翠翠脑海里。

而这,爱情的萌芽在两人心中种下,只是当时还不懂。

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边城》

过程:情感的萌动,像春雨潜入泥土,悄无声息的

大老天保也对翠翠抱有好感,并向父亲顺顺说要娶她。不料,发现二老也喜欢翠翠,便优先让二老在山头唱歌。唱完歌,大老感觉不敌二老,便想成全两人,自己外出闯荡。翠翠也对二老唱的歌,换起两年前的种下的爱情的种子。

看起来,这样是个好结局。你喜欢的人,正好也喜欢你。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刚好。一切都如此美好。像极青春正茂的人们从接触第一眼,便触动内心的情感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一起相约永远在一起,想象美好的未来。

可时间在转动,命运的齿轮滚滚而来,撕碎美好的幻想。正如一场高考,让大多数的情侣分隔,分别可能是永远。当然,他们不知道。翠翠和二老也不知道。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边城》

高潮:为爱离开,也为爱停留

大老为消解内心的苦闷,外出闯荡,却在一次意外遇难。二老面对大老离去感到内疚,也不知如何面对间接害死大老的翠翠,只能离家散心。

后来,爷爷在一次风雨交加的晚上离开人世,塔也塌了,打破翠翠的普通而平常的生活,只剩翠翠一人。可能人生就是这样,暴风雨来临时的前夕一切都如此美好。风雨过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再也回不到过去的美好。

结局:有人等待,有人却不愿归来

结尾寥寥数语,只有翠翠在二老的家里等待二老的归来,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两人明明相爱,但因现实而分离。

有句话: 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评语

单纯质朴的爱情往往开始保留纯粹的感觉,在繁华的城市也许遇到,也许没有遇到。总会有淡淡的遗憾留在心中深处的记忆,但这也正是两个人相爱的必经之路。

沈从文先生把结局留下悬念,将答案交给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是什么样,在于我们怎样想象!

可能爱情美好地发生,却不愿美好地结尾。

在《边城》里寻找自己内心的答案吧!

作者简述:罗列孤灯 |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既是相遇,便是缘分。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边城这部书我比较喜欢,它是围绕着湘西人家生活的故事来写的。边城是由沈从文所写的一篇小说,更多的像是以散文来继续。边城的这种文学地位是比较高的,还有一个作品在名字上很像,是钱钟书的围城。这两部书我都是比较喜欢的,相对来说围城会更加喜欢一些,边城的这种语言、措辞会更加具有诗意化。在剧情的张力上是不如围城的,并且围城讲述的故事即便是放到现在也依然能够沿用,整本书的矛盾冲突点设置的很好,完美的表现出了在婚姻中的各种情况。这也是钱钟书的大成之作,成为了非常经典的一本小说,在书店中的销量一直是很不错的。

而边城的话,围绕着女主角的一生来描述的。讲述的是女主角遇到的事情以及在爱情上遇到的挫折,在边城中展现出了人善美,整体的故事基调是很温馨的。不会出现很刀的剧情,比如说像平凡的世界中主角就会经历一些大的个人灾难。在边城中并未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女人的心事。书中对亲情的描写也是很不错的,女主角和爷爷的这种亲情虽然没有父母这一代隔着,但是两人的情感仍然很浓厚。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亲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认为边城中对于亲情的描写是很美好的,展现的是那种最纯粹的亲情。在对于爱情的刻画上,则是等一城烟雨,也未必能够等来那个人。人生若只如初见,很多人是没有结果的,遵循本心的选择。

所以边城这部书我很喜欢它围绕着女主角翠翠来描写的湘西人家故事。这本书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很温暖的,不会像人间失格一样看完之后会觉得很悲哀和迷茫。

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扩展资料 :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参考资料 :-边城

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萌芽了爱情的种子;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1934年,他坐在院子里,在阳光下的枣树和槐树枝叶阴影间写《边城》时,翠翠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沈从文在《湘行散记·老伴》中提到:“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脱胎而来。”

内容简介:

《边城》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诚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边城》写出了一种如梦似幻之美,像摆渡、教子、救人、助人、送葬这些日常小事,在作者来都显得相当理想化,颇有几分“君子田”的气象。当然,矛盾也并非不存在,明眼人一看便知,作者所用的背景材料中便隐伏着社会矛盾的影子。作者亦不曾讳言他的写作意图是支持“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

  摘 要:沈从文的社会理想是希望用古老的湘西文化给中华民族带来一种蓬勃的原始生命力;然而,他还发现,湘西文化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但真正的价值,是他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中的城市和偏远农村的又爱又恨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的沉浮和沉重,这就导致了沈从文深刻的矛盾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社会理想矛盾

一、沈从文的社会理想

沈从文出生在传说中的风景如画的湘西凤凰县,他身上奔流着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的血液,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还有少数民族遭受长期压迫和堆积在心里沉重的悲伤和痛苦。十几岁的沈从文经常会目睹家乡饥荒、骚乱、杀害和抢劫现象,他产生了一种人类的天性:人道主义以及产生到大城市去找到理想的想法。沈从文离家的导火线是本地的几个绅士财主,想纳他作女婿,这其实是一种策略,那些在当地称王称霸的人,以联姻的方式,能建立和巩固上层社会错综复杂的统治网络。但是独立性较强的沈从文拒绝做他们的女婿,拒绝做乡村绅士,他觉得应该有自己的“初恋”。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并深信她也爱着自己。沈从文的思想和《边城》中傩送的思想是相同的,他真正需要的是生命的活动,想出去,不愿意遵循固有的乡村绅士的路混沌的走下去。沈从文最终毅然走出了湘西,思考着更为严肃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

沈从文从乡村到大城市,见证了堕落的上流社会生活,对城里人庸俗、卑鄙、自私有着一种莫名的厌恶。,这引发了他的乡愁,让他对自己家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了诚实的民风十分向往。回到故乡的所见又令他十分失望。在《长河》的题记中,他说:“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但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葆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这就不难理解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渲染湘西人的简单的风格,作品中有很多章节用显式或隐式批评湘西社会隐患和丑陋和那些美丽的田园的图画经常形成鲜明的对比。

沈从文离开茶峒后,接触了一些社会底层人物,感受深刻的世俗观念和真实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他感触到的社会现象 ,全是“黑暗”和“邪恶”,但在邪恶的后面,却又有为“人”的东西,还有着耀眼的光。他发现了湘西豪侠、仗义、慷慨、雄健、粗犷等民风中蕴藏着蓬勃的生命力与湘西人自然不做作、葆有真性情的自然人性。在社会生活中,沈从文强调城市现代文明所造成的畸形发展的人性和伦理的失去,但他同时也意识到传统的道德和封闭、保守的粘连,所以他在对“乡下人”的弱点的思考中,提出了如何组织他们去进行新的竞争问题。沈从文反思湘西文化,觉得湘西的人们对自然妥协,表面更加人性化,更自然,但结果却是不能适应潮流,被迫退出历史舞台。沈从文对家乡的情感是爱与恨交织,希望与失望兼有。

《边城》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民国初年湘西小城茶峒,外公与翠翠在渡口摆渡,翠翠的婚事成为老船夫最大的心事,老船夫唯一的心事就是要将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船总有四条船的家业且有两个儿子,大佬天宝天性淳厚却木讷寡言,二佬傩送眉目清秀活泼善良。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于端午节邂逅傩送,心里产生异样,在二佬面前却躲躲闪闪,这让老船夫很苦恼。船总家派人来给大佬提亲,老船夫为难。兄弟俩将话说明,相约山头唱情歌,翠翠听到情歌喉心有所动,老船夫喜极将此事告知大佬,半个月老船夫在未听到过山歌,却得天宝遇难噩耗,天宝一家将天宝的死怪罪于老船夫求亲时的躲闪。时间久了,老船夫明白了翠翠的心事,遇到傩送他招待傩送却被报以冷眼,老船夫不甘,亲自去船总家提亲遭拒。王团总给女儿提亲以碾坊为嫁妆,船总答应了,傩送以出去闯闯为由出门。老船夫心力交瘁,死于雷电交加的晚上。经历了这件事后,翠翠有所成长,常年摆渡守候傩送。在《边城》中的沈从文不是实际存在的时间描绘30年代的湘西社会,而是用浪漫主义手法,试图重建他的脑海里对过去湘西的渴望和萌生出的痴迷的感情。沈从文严肃的思考着社会的未来,把握我们民族所有问题的症结,了解民族的人生观的弱点,徒劳的迷信,懒惰和由于历史的不良影响,已有的报应。并且在作品里足以告诫人们,千万不能再糊涂愚昧下去了,否则,会出现更悲惨的场面。作者在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

《边城》中作者在浪漫的氛围下,写他的精神积累,难以忘记的一段感情。这是一个既荒凉又有梦想的歌,但是作者也总是关注社会改变,希望找到变革民族精神的良药。可在原始湘西文化中又存在着一些人性的阴暗面,例如迷信、愚昧、笃信因果报应等,而且湘西已不像过去那样纯净,它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内心深处产生了维实维利的价值观。这些使沈从文的社会理想中有着深刻的矛盾。

二、沈从文的美学追求的矛盾

《边城》是一个著名的讴歌人性美,人情美的小说,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却经历了最不人道的,最缺乏人性的事情。一对真正爱的人——翠翠的父母:一个茶峒士兵和湘西的女人手牵手走进死亡。其实逃去不好吗?为什么要选择结束生命?逃去就毁了一个军人的名誉了吗?直到翠翠长大后,她的祖父仍然自卑和自责交织在一起,当有月老来为翠翠提亲时,爷爷看出了翠翠的心思,作者写道:“他还记得那可怜的母亲的过去,有一点点痛在心里,却带着微笑。”他们的死是不负责任的,是一种逃避,根本没有敢爱敢恨的豪爽。他们对对方的爱没有大于对虚无荣誉的爱和对刻板规则的恐惧。他们的爱是真的,互相吸引的,并有一个结晶,他们应该建立婚姻,是因为他们是在有婚礼之前就怀上了孩子,就让他们失去三条生命?

这并不是美好人性,也并不是对于死的无所畏惧的伟大。

另外在《边城》中对妓女极其宽容,显得茶峒人男女之情的淳朴、真挚。“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在一个女人身体上的贸易,因为民风的诚实,当事人不感到羞耻。这可能表明,沈从文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已经拒绝了这个没有道德约束的,开放的性,但又这种感觉是原始人的本质而加以褒扬。 《边城》中的生和死的自然,爱恨自然,但这种自然只是因为湘西一直经历着动荡的社会,长期不接受新的观点,人们的观念是继承了长辈的,没有什么会引起人们思想的激烈冲突,认为这一切是正确的。沈从文在描述这个生死爱恨的时候用的是一种浪漫,诗意的风格,是远观,田园情调。给人感觉是一幅画,与自然完美融合,那里发生的真实生活的故事远离我们的边境小镇,所以这平静的残酷背后将很难让人感到和认识。

如果,有一座城,曾经莫名其妙地打动了我,并且念念不忘,那一定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那是个桃花源般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的所在。是疲惫焦虑的现代人向往的宁静之地。

我一直认为,故事里面那个叫做茶峒的地方,是真实存在的。沈从文也曾在它的题记里说到,“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县。钟灵毓秀,美丽的湘西,孕育了沈从文诗意的文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名独具特色的作家。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他以质朴干净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水墨画一般的湘西风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小山城茶峒的边缘,“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简单的笔墨,却充满了画面感,宁静而温馨。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通篇以渡船老人和孙女翠翠为主线,讲述了爷孙俩的日常,以及正当妙龄的翠翠与掌船码头的儿子相遇相爱又难相聚的故事。

湘西小城自然淳朴的乡情之美,深沉浓厚的亲情之美,以及朦胧纯洁的爱情之美,令读者心驰神往。

    1淳朴的乡情之美

故事背景,应该发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然而作品中并没有着墨于战争下的残酷,而是着眼于乡人宁静和乐的生活。l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生于斯长于斯,骨子里早已渗透了这种温爱。

他眼中的乡亲正直,诚实,生活里既伟大又平凡,性情美丽又琐碎。

“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

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打动我们的真实真挚的作品,才使我们看到了天然朴实的湘西风土人情。

老船夫几十载守着渡口,管理着渡船,摆渡的活儿是拿官饷的,但是来来往往的过渡人。还是觉得不忍总要给留下点报酬。

推却不过,为了心安,老船夫就用这些钱置办了草烟给路人解乏,泡了茶叶给人解渴。

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与船夫和翠翠相熟相敬,岁月安好。

这就是乡人的朴实,善良。没有贪欲,做人讲究彼此尊重,礼尚往来,凡事讲究个心安。

山城虽小,却是一样的热闹丰满。码头商铺饭店,衣庄油行应有尽有。驻扎的戍兵,来往的水手纤夫,街上劈柴浆洗的居民,奔劳谈笑,彼此关照。

就像作者写的那样,“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自然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爱憎必然的期待。”

就连站街女也“永远那么浑厚”,情感真挚。“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

掌管码头的顺顺在山城,算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大方洒脱,喜欢结交朋友,“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

“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就像一条英雄好汉那么义气。相熟的不相熟的,人们都愿意聚集在他家的吊脚楼处,吃茶聊天。

端午,中秋与过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也是当地人生活的的意义所在。人们看划船比赛,捉鸭子比赛。男女老少倾城而出,人人欢喜,军民同乐。

翠翠和顺顺家的二老,就是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相遇的。少年初遇,懵懂的爱慕自此萌生。

即便是后来因为翠翠的事,大佬出船遇难,顺顺家和船夫闹了别扭,但也不会做悖理之事。顺顺虽有怠慢,也是情理之中。

到后来老船夫去世,留下翠翠孤身一人,顺顺不计前嫌,率先来帮忙发照顾,并邀请翠翠作为二老的媳妇住到他们家去。

一切合乎情理,恩怨自会随时间淡化,人性中的善包容了一切。

文中处处可感受到,山清水秀的小城,民风的淳朴,人心的真诚。

      2深沉的亲情之美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

相依为命的爷孙俩,守着渡口,过着平淡而宁静的日子。

翠翠是私生子,母亲为相爱的人殉情而去。抚养翠翠长大,仿佛是老船夫为了女儿的一个交代。

如今翠翠已经成人,祖父便开始多了一个心思,自己年岁已高,得把翠翠托付一个合适的人,才能放心。

所以在得知顺顺家两个儿子都喜欢翠翠的时候,祖父又喜又忧,各种不确定,各种猜测,使得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且不顺利。

年老的心经不住翻腾,以致后来忧虑生疾,离开了人世。祖父对翠翠深沉又小心的爱,读来令人心酸。

这个故事涉及到的另一家,就是顺顺家。顺顺为人明事理,正直和平。培养的两个儿子也是善良勤奋,老大豪放豁达,老二聪明富于感情。

放到现在来看,顺顺就是个天生的教育家,

家业富足但从不娇惯孩子,很小就派他们跟随大人出船,像别人一样干重活苦活儿,吃臭酸菜,睡硬舱板。

教给他们学贸易学应酬适应新环境,学做人的勇气和义气。

以至于两个儿子年纪不大就闻名乡里,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受人尊敬。

哥两个受了父亲如此的熏陶和磨炼。人格自然为上等。彼此之间也是和睦相处,谦让有加。

在得知两个人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之时,二老要求公平竞争,大佬则选择了退出。不幸的是却在出门行船时遇难。

二老本知不关翠翠的事,但因为兄弟情深,始终过不了心里那个坎,无法放下哥哥的事,悄悄地远走他乡。

书中我们看到的不管是爷孙之情,父子之情,还是兄弟之情,都是那么真实自然而浓厚。

          3 朦胧的爱情之美

英国的诗人哈代说过“真正的爱情,越纯洁,越含蓄。”

翠翠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这种没经世事的天然情愫,含蓄,害羞,美不可言。

端午节的那个黄昏,翠翠带着黄狗在江岸边没等到爷爷,却等到一个从水里钻出来的少年。

此时还不知他是谁,人的缘分就是那么奇怪,往往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它就出现了。

二老邀请翠翠去他家吊脚楼等爷爷,翠翠却以为遇上了坏人,骂了二老。二老跟她开玩笑说,小心河里的大鱼吃了你。

一个勇敢善良的阳光少年,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纯洁少女。没有更多的语言,青春的气息传递着一份好感。

后来二老打发伙计拿了火把送翠翠回家,翠翠才知道那人是二老。

当地的青年才俊,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正当青春的女孩子哪个不仰慕呢?说不定在翠翠的心里也早已有了痕迹。

回家后,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从此,有了一个谁人也不说的心事。

从此,她对节日有了期待,她做家务有时会心不在焉,她经常一个人在屋后白塔下看天上的云,她会注意过渡行人中正当妙龄的小姑娘。

自始至终,翠翠和二老也没说过几句话,但是二老背后对翠翠的赞美,对媒妁之言的抗拒,无不体现着二老对翠翠的钟情。

看见二老过渡翠翠跑开老远躲藏,,热闹的吊脚楼下相遇,面对二老微笑的目光,翠翠的脸都是热的。

听到别人议论二老和碾坊的关联,翠翠的情绪的沉沦。都在诉说着爱情的幸福与忧愁。

故事的结尾,翠翠还在守着渡船,二老还在异乡,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悬念。

但是读者更愿意相信,明天,二老就出现在渡口,坐上了翠翠撑的渡船。

从此,两情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忙碌疲惫之余,走进沈从文的《边城》,让心灵远离喧嚣与压力,感受淳朴,感受温爱,感受纯粹的爱情。

(打卡--齐帆齐商学院书评私教课(3)2656字,累计5615字。备注:命题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08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