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暗恋桃花源》

话剧《暗恋桃花源》,第1张

暗恋桃花源》起初,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感觉很唯美,就对这部话剧饶有兴趣。没看前,光听名字以为是“暗恋桃花园”讲述的是一部发生在现代的暗恋故事,但看完以后才果,原来是一部由两部话剧相结合演出的精彩话剧。《暗恋》一剧以战乱年代为发生背景,讲述了江滨柳与云之凡两人间的故事。《桃花源》是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编而成。当暗恋与桃花源两部迥然不同风格的舞台剧被搬到同一舞台上,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偶然的巧合。《暗恋》讲述青年江滨柳与云之凡在上海相识相恋,而老后却又成为不是最后能走到一起的人,这是一场悲剧,更像是在反映着现代多数人的遭遇,他们因战乱而分离,现实中的人因身份地位,经济能力或是家庭反对而不得不分开。《桃花源》是一出穿插其中的喜剧,与《暗恋》的风格恰好相反。老陶因妻子与袁老板私通迫于离家却又巧遇桃花源,在桃花源里老陶转变性情,发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也想将袁老板与妻子带来,但回到武陵看到袁老板与妻子剩下了小孩而崩溃故愤然离去。这部剧虽然是喜剧,但结局是可悲的。

《暗恋》里,第一场江滨柳的一句“有些事不是相忘就能忘记的”反映了江滨柳的人物性格,念旧、 情感 丰富,是个感性的人。“回家真好”,江滨柳在云之凡提到家人之时,便泛起对东北老家的思念,而云之凡之后安慰江滨柳“总有一天你能回 东北过年的嘛”此时我在想,这是不是也映射了台湾的同胞们的思乡之情,也希望祖国统一的呢 台湾的同伴们也希望能够早归故里与亲人相聚吧。后来云之凡引述了一段他们抗战是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去避难,实质是对他与江滨柳的未来寄予希望,希望战后他们二人也能到世外桃源去过上那种美好的生活吧。年轻的江滨柳与云之凡即将分离了。

《桃花源》剧组来到了,老陶早已知道袁老板与春花有私情,但由于自己性功能有障碍却又不能明说,只好看春花与袁老板眉来眼去,一唱一和,暴露了武陵人人性的鄙劣。后因老陶自己的无能迫于到急流中捕鱼,阴差阳错的老陶误打误撞进了桃花源。剧中顺子的出现是能将《暗恋》与《桃花源》接合的关键人物,正是由于顺子的屡屡出错,才能让两剧能够有所小憩,有所连接。

《暗恋》的第二场时,江妈妈的一句“难讲,台湾耶!台湾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是否是暗示了剧情发展到后来江滨柳与之凡同在台湾如此相近却未能相见结果。在这一场中, 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开始说话了,这个寻找刘子骥的人穿插在整部《暗恋桃花源》当中。**刚开始时,在一切都停止了的静静的夜上海,在黄浦江边,江滨柳对云之凡说:有些事怎么能够忘得掉呢,就像现在我和你在一起, 我怎么可能忘得掉呢然而偏偏命运弄人,他们果真失散了,此时的江滨柳已人是黄昏,然而四十多年间他们从未相遇,而江滨柳也一直在不断地四年云之凡。像江滨柳这样,有些事情“不是相忘就能忘记的",而“时间是治疗伤痛最好的灵丹妙药”这句话在这显然被推翻了,思念越是长久,就会积压越多的悲伤。护士**男朋友的经历与江滨柳时代的显然不同,他是多么惊讶现在年轻人的 情感 而又怀念他与云之凡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也反映了现在这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呢发人深思。江滨柳的“不是想忘就能忘记的"不仅使自己受到了四十多年思念的摧残,还让江妈妈内心也受到了小小的伤害。“我正式想不懂,一个人的心里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事可以想”,江妈妈明明知道江滨柳的内心一直藏着一个人, 但却又不能控制丈夫的思念而泛起淡淡的忧伤。此时的江滨柳在梦中怀念当年与云之凡在上海相遇的景象,而另一边, 是将妈妈无限的伤感,云之凡的每一句话,都与江妈妈所说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导演- -直在重复, 我记得当年不是这种感觉,这似乎有说明,这是一件 曾经在导演身上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而已。到后来由于剧场的时间关系《暗恋》与《桃花源》迫于同台演出,真正的《暗恋桃花源》。两个剧组的台词不经意的对接,形成了特殊的效果,一边的老陶想家,而另一边的《暗恋》的台词正好在对接巧妙回答老陶内心的疑问,这正是高潮时期喜刷与悲剧的碰撞。正是这样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哀的故事,由于两出戏共用一个舞台,彼此之间有了对话和交融的机会,台词能够互相呼应。江滨柳和云之凡如果没有因为战败而失散,那么,他们最后得到的可能是老陶、袁老板与春花的结局。

当后来老陶回到家想将春花与袁老板带去桃花源。而在武陵,因为时间的逝去春花与袁老板在生活中也有了小瓜葛。当老陶回到武陵时,却发现他们已经住在一起, 并将小孩生下,这情景老陶的内心有些许失落。而《暗恋》的最后,之凡出现了,二人已是白发苍苍各自都有了各自的家庭,虽然如此两人彼此的思念不减,即使两人分别两人也是依依不舍,但最终还是要分离。最后江滨柳与江妈妈相拥而泣。虽然这是一场悲剧,但也这是一个好的结局,江滨柳最终还是与妻子长相厨守。如果这场剧还没结束,江滨柳定是与其妻子度过余生,云之凡亦是如此。而《桃花源》这部喜剧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的不团圆、不圆满。就像生活中,看起来最悲伤的事情不一定就是 说会有糟糕的结局。正是如此,作者才将这两个戏剧化故事编织在一起吧。有些事不是想忘就可以忘的,10年,20年,40年,一定会遇到的。时间和承诺我们可以坚守,但是也要继续沿着我们的生活轨迹行走。

《暗恋》是悲剧,却让人想笑;《桃花源》是喜剧,却让人沉思。其实两个片子在导演眼里看来各是悲和喜,而在对方看来却完全变了味,一直到结局,《暗恋》的悲剧变成了大家憧憬的两人终于相见的大喜剧,而《桃花源》的荒诞喜剧就变成了老陶濒临奔溃的悲剧。

可以说两部话剧主人公都各有3人,一是两女一男,一是两男一女。这不算巧合,可以说是主角倒置。无论是哪一种都算是一种“爱而不得”,连剧场外的导演、陌生女人也是如此。“刘子骥”就是每个人心里自己的桃花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一是因为想逃避现实,另外就是因为孤独了,估计陶渊明也是如此了。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暗恋》是现实,《桃花源》是梦幻,就像老陶,到了桃花源看到了和春花和袁老板一摸一样的人,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性格,这时3人可以和平的生活在一起了少了喧嚣多了和平,似乎在这里老陶找到了自己的男子气自己的心中所往。在现实的《暗恋》,江滨柳在回忆与现实之间饱受折磨,即使妻子整天守护在身旁,他也依旧想着云之凡,云之凡是他的桃花源。

“得不到的是爱情,得到的是一种生活,”我认为这一直是两部片子的共同点之一,爱情是一种可以期待的美好,生活则是无尽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小事争吵。等你脱离了桃花源再次走回生活,你发现生活还是一成不变,可能只是换了对象。就像片中所说“换一种观点,你会发现一个事情是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在炙热的感情,在相见后也变成了平淡的问候,我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完全映照了江滨柳在最后的内心写照。和云之凡见了一面好像事情都变得迎刃而解了,其实那个“心结”却一直未挥之而去。老陶也一样,以为自己早已放开,但回到家中,看到春花和袁老板,他还是逐渐变得暴躁,原来打不开的酒还是打不开,现实还是现实,世上没有桃花源,桃花源可能是一种心境和你看问题的观点罢了。

在最后还想提及的是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这个疯女人就像不断找寻云之凡的江滨柳,也像不断在寻求自己家庭美满幸福的老陶。而刘子骥呢是不是也如陶渊明笔下的刘子骥般,苦苦寻求桃花源却未果病终。整部戏无论如何,《暗恋》或是《桃花源》他们都在追求着一个世外桃源。也就像这部剧的名字般《暗恋桃花源》每个人都有一个向往, 向往着自己喜欢的人,向往着自己喜欢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暗恋桃花源,并且都在苦苦的追寻着。

+ 1 = 1

——赏析《暗恋桃花源》“口”加“犬”是“吠”。

“口”加“鸟”是“鸣”。

那么“1+1”呢? 2? 11?……

我们习惯了“1+1=2”这样的答案。但是《暗恋桃花源》这一出话剧告诉我们“1+1”是可以等于1的。

“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以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桃)之妻春花(花)与房东袁(源)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

一出悲剧——《暗恋》。一出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在舞台上碰撞在一起。那么一出悲剧加一出喜剧不就是一出“正剧”了吗?可是导演偏偏不这样做,他不让两个剧融合起来而是任由两个剧在舞台上自由的冲突和交合。

环环相扣结构,丝丝关联的内涵

有一个不甚准确的比方。《暗恋桃花源》的结构像是俄罗斯的套筒娃娃一样。一个个看似不同的剧情结构却在同一个舞台上环环相扣。与其说这是该剧导演的故意安排,倒不如看作是这两个不同的话剧在舞台上碰撞后的必然相连。

在《暗恋桃花源》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整个**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对全片来说,**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的;“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这种套层结构的使用很明显,就是让片中片——虚构中的虚构与映像叙事的另一部分——虚构中的真实形成两相对照的镜像文本,他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与说明,以不同文本的方式构成同一文本叙事。也就是说,实际上两个话剧起了结构上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功能。(《寻找与隔断-----我看《暗恋桃花源》》——摘自《山庄茶社》)

看到最后,仔细的回味,原来如此。《暗恋》一剧在舞台上看似是一出悲剧,但是事实呢?而《桃花源》一剧是喜剧,但是深层呢?正如前面的引文中说到的那样“实际上两个话剧在结构上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所以不能简简单单的把它们看作是单一的喜剧或者是悲剧。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影片所讲述的是三个故事,而这三个故事的比例大概为2:4:4。根据剧情,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出来《暗恋》和《桃花源》的关系,即互相对照。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恋中作为凡人的江滨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则是江滨柳心中的云之凡。《桃花源》是补充说明《暗恋》的,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暗恋》的又一个结局,《桃花源》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无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又一结局。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暗恋》是一部悲中带喜的悲剧。江滨柳和云之凡两人因为战争和命运而使得海誓山盟成为了幻影,这看起来是那么的可怜。但是仔细的看看《桃花源》中最后袁老板和春花的结局,我们不难想象,到最后江滨柳和云之凡也只会陷到生活的泥淖中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两个人的分离更加的像是一种幸运,一种可喜可贺的运气。因为分离,所以不能相守,也就避免了在平凡生活磨灭爱情的激情。

如此环环相扣的结构让我们不会简简单单的就把《暗恋桃花源》看成是一出闹剧。不仔细的体味每一个细节,不去关注每一次舞台上的躁动,怎么能够看清楚他们到底在表现什么呢。

这种混杂的结构颇像**中常用的手法——蒙太奇。分解与选择、整合与组接、引导与创造是“蒙太奇”手法的基本功能。《暗恋桃花源》这出剧可以说是很好的运用和阐释蒙太奇手法。如果我说《暗恋》、《桃花源》其实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也许会有很多的人不赞同。但是在我眼里,那分明就是一出戏的不断地被肢解、被改换、被组合。《暗恋桃花源》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来就没有古代与现代、眼泪与笑声、过去与现在的区分。之所以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这得归于“蒙太奇”的分解与选择、整合与组接、引导与创造。江滨柳之于老陶,云之凡之于桃花源,现代之于古代。看似如此的不搭界,但却又那么的相似。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何来差别。那种看似的差别就是“蒙太奇”的作用。借助它的作用,我们可以在现代人的身上找到古人的灵魂,我们可以从古人的精神家园里看到今人的追求,甚至我们看到的没有古今之分(剧中古今同台对白交错)。

《暗恋》排演的是一出爱情剧,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大上海互相暗恋却又失散,最后江在弥留之际却又重逢云。《桃花源》中老陶因老婆的偷情,对现实郁郁而愤,转而去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在那里看到了老婆与情人袁老板过着幸福美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明了之后,回家之时,却看到了现实中爱情在残酷中的崩溃!第三个则是一个疯女人对“刘子骥”——这个在桃花源故事后再次寻觅人物的呼喊。这三个故事其实是阐释了同一个主题——爱情(理想)的几种可能和最终的无法实现!《暗恋》充满了痛苦与幽怨,在巧合中却始终无法突围!而《桃花源》更多倾向于喜剧的悲剧性主题。打眼看去这两者似乎没太多的联系,然而却被“蒙太奇”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其一:两出话剧在同一舞台交互彩排,叙事上的打乱与无意识的吻合。其二,疯女人对刘子骥的呼喊,在主题上不断的暗示着两者的同本同源!(《爱在何方——《暗恋桃花源》》——摘自《DVD热力影迷会》)对于此,还有什么理由觉得两出剧是独立的个体呢?充满了诗意与哲理的台词

如果要解读《暗恋桃花源》,那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钥匙。我们看到,《桃花源》刚开始是老陶在开酒瓶。这酒瓶有瓶盖,但就是打不开。老陶说了一系列的“什么”——“这叫什么家?这叫什么刀?这叫什么饼?”而到了桃花源之后,老陶又发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竟连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是什么酒哇?(到旁边去拿菜刀。边用菜刀弄酒瓶)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没买回来,这还叫家吗?(打不开)我不喝可以了吧!(将菜刀与酒瓶放下,拿起饼)我吃饼!(仿佛感想颇多)武陵这个地方呀,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还不香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呵,那鱼好像串通好了一块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么地方!(咬饼,但就是咬不动)嗯……(把饼拍在桌子上,操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这叫什么刀?(扔刀)这叫什么饼?(把饼摔在地上,踩在两张饼上,扔第三张饼)大家都不是饼!大家都不是饼!我踩!我踩!(突然停下,指着第三张饼)你别怕,你没错,你冤枉。(指脚下两张饼)你们两个这是干什么?(交叉步,扫堂腿,头顶地面欲倒立)压死你,压死你!这是老陶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发泄,似乎看起来很平常,但实际上他的台词设置最显功力,开始随性而发,转而却处处受制,他找不到适合的言语!语言便渐为混乱,但在混乱中反而让观众得到一种混混沌沌的失落,充分的展现了老陶的痛苦!

“袁老板:我说你呀,你那个那个那个……

老 陶:我哪个哪个哪个哪个……

袁老板:(指春花)对她!

老 陶:哦,对她!

袁老板:对她也太那个那个那个什么了。

老 陶:好,就算是我对她是那个什么了点儿,可是我对她再那个那个那个什么,那是我们之间

的那个那个那个--什么。可是你呢?你那个那个那个……

袁老板:我哪个哪个哪个……

老 陶:你那个那个那个又算是什么呢?

袁老板:好,就算我那个那个那个不算什么,可是你那个那个那个……

老 陶:我哪个哪个哪个……

袁老板:你那个那个那个当初!

老 陶:当初?哪个当初?

袁老板:最当初!

老 陶:最当初?我们都不是什么。(两人说着,不禁黯然坐下。停顿)要不这样好了,我去死,

可以吧?”

这个是语言模糊性表达极至化的阐释!开始似乎是两人关于老陶打鱼生活的交谈,但随着人物内心的变化,双方都开始试图在语言上找到最精确的词语,然而吐出的却是反复的“无意义”的“这个”“那个”“什么”等,这些模糊的词语是对话者在心理作用下无可奈何的表达,但是在倾听着看来,却成了最精确的表述!

演员形体的表演衬托在这些模糊性语言中。人物的感情在语言“受制”(人物本身的理解),形体便成为了人物潜意识中台词的最好表达,如老陶发泄生活中不满时,语言无力为继,他的感情变成了形体,他踩,他摔,他脸部表情成了面具,传达着他内心的郁愤!再如老陶在寻找桃花源的过程中划船那段,使用蓝色布料象征溪水,老陶缘溪而行,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客观与主观的双重性,客观上的表演,这是话剧舞台,布景只能是就地取材,他一定得将自己化身在真正的溪流之中,另一方面,人物内心感情在没有语言的时候也需要得到阐释,他在寻找,他在矛盾,他在思念。(以上关于台词分析的文字较多的参考了《爱在何方——《暗恋桃花源》》——摘自《DVD热力影迷会》)“1 + 1 = 1”

这是《暗恋桃花源》告诉我们的。虽然在舞台上看似有两个剧在同时的进行着表演,但他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看到的是一出讲述爱情和理想的话剧被剪成两个完全看似无关的话剧。但是在舞台上的相聚,使得两出的话剧又具有了同样的精髓。我们流泪,我们大笑,但是泪流过、笑结束,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1+1=1”这样的事情,也许,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

  一个舞台,两个剧组。说是一场闹剧,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动。

 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声音在响起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舞台好空旷,仿佛就这样走入了那个年代,那个有关上海的泛黄的记忆。

 秋千,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个符号,带着浪漫主义色彩。那个坐在秋千上的女孩,也成为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在舞台上,一个秋千,就营造了那个回忆里无比清新的场景,提示了故事发生的依靠的物质空间。秋千,象征着一种古典浪漫的感情,带着青涩的暧昧,和未知的憧憬。年华易老,江滨柳和云之凡之间的情书,好像是遥远却难以舍下的梦。江滨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梦一样的回忆,可现实中的那个云之凡已老去。那个在秋千上摇曳的梦远去了。

 但是,嬉闹之间,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个井是一个神秘的符号。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遇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如果说能够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征,那么,寻访桃花源在另一种层面上讲,能够理解成人类想回归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状态。因为从现实来看,井象征着一种简单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当下杂乱无序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平凡却幸福的日子。我们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应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灭的古典感情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分隔物何尝不是联系物呢,联系着《暗恋》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剧,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这种强烈的比较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哪里缺了一块,就像那一块尴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剧中,“桃花源”导演“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

 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十分恼火。他叫来美工小林。小林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立刻挠头。小林说:“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这两个本是表示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境界的概念,可导演的疑问句式的“重读”,就表达了他对这样的古典概念的怀疑态度与不理解,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质疑。最后,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苦闷地大声喝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与其说这是对“留白”“意境”的询问,不如说这是对老陶离家出走之行为缘由的询问,对老陶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缘由的质问。缺了一块的幕布,仿佛在说这才是舞台上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

 但是,活在纠结不堪的现实里的人,心里总有一个梦。就像老陶误闯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有那纷纷落下的花瓣,或许我们想象不出那种场景。那随风飘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梦幻,或是死的绚烂。在那漫天的飞舞中,谁会分清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是欢乐还是忧伤。那个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终高一向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发出了痴狂绝望的哀叹和呐喊。那个看似疯狂的女人,就像离开桃花源后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忆的江滨柳,努力寻找着却再也见不到。寻寻觅觅之中,落花,迷了谁的眼,又落在谁的梦里。

 在我看来,舞美的设计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华丽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细节美所展现出的优雅。《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就如上方的文字所叙述的,每一个设计都凸显出匠心独具,贴合话剧所要呈现的物质空间和氛围。那么,话剧的语言就应是其灵魂,精雕细琢,从内散发出独特的美感。

 相对《暗恋》,我觉得《桃花源》的语言更有爆发力,或者说给我更多更强烈的共鸣。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饼后发出的感慨。夸张的语言活灵活现的体现出老陶的性格特征和对生活境况的强烈不满。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湾,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饼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说法,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这几句台词里体现出一种感觉,所有的一切仿佛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处。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种只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对话也很有有意思。刚开始,他们说了一些关于老陶打鱼的事儿。之后的对话中,大家都拒绝使用看来较为精确清晰的具体词语,代之以中国人口语中的“这个”、“那个”、“哪个”、“什么”等等。这种台词的模糊化在后面一幕老陶即将归来时春花和袁老板的对话中也有体现。从表面听起来这些话意思很模糊很迂回,但是我们都听的懂,都明白“那个”“这个”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体的词语缺少任何一种应有的蕴含。这种模糊的语言,具有象征性,仿佛能无限扩大,到达另一种深度,比具体的语言更有张力和爆发力。最让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说的“最当初,我们都不是什么。”这好像回到了对人类起源,

 人类本质的询问。这句话有着巨大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还有一点是语言的白话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文字作为台词中的一部分,经过改写,加上了一些感叹词和生活化的字词,完全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气息,脱离了一种文绉绉的感觉。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时,在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到近乎梦幻的时光的他回到武陵,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并没有从此过着想象中幸福美满的快乐生活。从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的对话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出这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很喜欢记得老陶说的一句:“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但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能够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袁老板回应他的却是:“我觉得很累。”两种风格的台词,强烈的比较,令人哭笑不得之时,也发人深思。有一句话说话剧是语言的艺术。透过语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语言真是奇妙。

 记得其中有一句台词:人世间所有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自我的故事。我们在努力生活,我们都在盲乱和期冀中寻找着永恒而真实的生活,谁会最终找到呢

 观看话剧暗恋桃花源心得体会2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悲剧;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达到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通过对比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么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爱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曾经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通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爱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可是它们分别表现了“爱情”,简单地通过对比竟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爱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爱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暗香如故----关于《暗恋桃花源》

  一年前看到《暗恋桃花源》这几个字,如同闻到了桃花的暗香,眼前闪过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心想应该会相遇的吧。现实的结果还是错失,错过了冬季,又错过了夏季,最后还是应验了剧中那句台词:

  即使我们没有在上海相遇,我们也会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即使我们没有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我们也会在四十年后的台湾相遇,总之,我们会相遇的。

  ——那是开幕第一场戏中江滨柳对心爱的云之凡的台词。

  在上海深秋的夜晚看一场在上海的夜晚离别的戏,几乎是在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是时间:在60年前的夜上海,在梧桐和灯光下的秋千架旁,是一对正在告别的恋人。因为青春,因为对爱的坚信,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思念、等候、围巾、情书,每一个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爱的纯美,那是他们拥有的爱,即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即使分离就在此刻的夜,在一个大时代里,两个小人物心里的爱还是完整的。然而命运并不是他们曾经预演的戏剧,命运让他们分离了40年,从青春年少到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晚年,他们最终是在台北相见了,不再是秋千架旁,而是江滨柳的病床边,真的是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金纵买相如赋,默默此情谁诉,只能不甘地问一声:

  这些年来,你想过我吗?

  然而《暗恋桃花源》并不是这样单一线索的剧情,这只是戏中的“暗恋”部分,与之对应的另一部分是“桃花源”。“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人老陶和妻子过着贫乏的日子,妻子移情别恋,希望他远走高飞,他无奈离家,按妻子的要求到上游去捕鱼。无意中进入了桃花源。桃花源中怡然的生活,温暖的人性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他决定回去寻妻,但他看见真实的一幕是:想象的美好早已在现实中千疮百孔。她的家并不是如愿以偿的桃花源,而是弥散着琐碎而凌乱的矛盾。她的确是和曾经所爱的人在一起,却连对爱的想象和信念也失去了。也许他们从来就和爱无缘,只是一种相互的需要。

  剧情的结构方式如同可以拆卸的积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先是你一场,我一场,彼此打断,后来是分割舞台,“暗恋”和“桃花源”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对接的台词,反讽的效果,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加的舞台魅影。“暗恋”的时间背景是现代的,人物的情感是理想的,古典的;唯美中透着爱的诗意,忧伤中蕴涵着温暖和隽永,“桃花源”的时间背景是古代的,人物的情感却是现实的,现代的,杂乱中显示着爱的碎裂,喧闹中渗透着悲凉和无奈。

  一个神思恍惚的红衣女子,她既不属于“暗恋”,也不属于“桃花源”,她穿越在这两个剧中,也穿越在不同的时代,寻找着她的生命中依依不舍的人,刘子骥。这样的两个剧,三个层面的情节,相互交错,相互间离,相互消解产生强大的张力,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得《暗恋桃花源》的内涵变得丰富而多元,有限的舞台变成了开阔的时空,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

  《暗恋桃花源》的策划水晶女士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而我想,“暗恋”的情结,“桃花源”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故事,也可以是不同人的人生中经历的故事。驳杂的剧情就是斑驳的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写实。

  在年复一年的春风里,桃花盛开着,沉醉着,然后飘落……爱如飘落枝头的花瓣,零落在现实的泥泞里,粉色的,娇美的花瓣慢慢地憔悴、枯萎,被碾作尘土,唯有暗香如故,丝丝缕缕随风飘散着,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在澄明的月光下,在恋不同花者的心里。

暗恋桃花源确实是一部中国近30年来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同时成功的一部戏,没有之一。它的文本,演出,以及其本身的戏剧美学价值都值得再三咀嚼。我上大学时候花了七个月研究并排演这部戏,前前后后看了大约十多遍,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吧。 在最最开始,希望能和大家讨论这部戏的关键词。并不是诸如“感人””有趣“"笑中有泪”这样的主观情感描述,而是一起来思考一下,暗恋桃花源的立意是——? 愚以为,无须繁复,只是“追寻”二字。

“暗恋”的“追寻”二字体现得再明白不过——江滨柳这跨越了半个世纪,跨越了台湾海峡,几乎是死不瞑目的这份执念;陪伴了江滨柳几十年的江妈妈,倾其一生,只为获得江滨柳哪怕一刻的真心;云之凡在战乱中等待,可终于“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她追求了平凡人的幸福,她做了外婆,她先生人很好,她的儿子送她来与五十年前的旧情人相见;病房里天真的小护士也一样,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断去认识真实世界的相貌;就连只在对话中出现的老韩,在大陆开放后,不也忍不住常常跑回家乡,吃那台湾也有的大闸蟹吗。 更为“暗恋”拔上一个高度的舞台事实是:这其实只是导演自己的故事,而让大家动容的演员们,在舞台上的“导演”心中,也依旧只能是聊以自慰的幻象。

让我们来看看“桃花源”吧。老陶袁老板和春花的三角关系,并不只是为了追求观众呈现出的那样——发笑。老陶爱着春花,爱到可以为她自杀,爱到可以为她去死,爱到哪怕成了仙人也要回去找她;袁老板所做的事更是奉行自己的哲学——想要什么,就闯进去,把她抢出来;春花的思路也很简单,我要一个生活条件良好的家庭。

我们可以看到,“暗恋”和“桃花源”,所有角色的贯穿行动都是针对一个确定目标不变的追寻。 疯女人这个角色自始至终只在做一件事——追寻刘子骥。刘子骥是谁?《桃花源记》最后一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还记得老陶划船去了哪里吗。

疯女人这个角色的的存在,才是赖声川和他的伙伴们埋得最深的那条线——追寻。

毫无疑问,“暗恋”和“桃花源”单独拆解出来,都是一个良好的故事。而赖导这样的“双生子”般的设置,除了文本意义上的,更有戏剧形式上的追求。年轻人对于“暗恋”体会更深,是因为这样的苦恋加上命运的离奇,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经验。 很多人觉得“暗恋”是悲剧,因为它让观众哭。而哭过之后,仔细想想,江滨柳见到了云之凡;云之凡继续自己的美满家庭,江妈妈被陷于崩溃的江滨柳召回,拥抱,不也是很幸福的一刻吗。 “桃花源”大家觉得是喜剧,因为大家笑,可老陶春花袁老板经历了这般的年月和追求幸福的过程,仔细想来不如什么都不做,命运的吊诡,难道不让人唏嘘吗。

总结性地扯两句。这样“戏中戏”的结构,其实是传统现实主义戏剧以后戏剧剧场为灵感的一种尝试,在之后也有很多戏沿用了这样的结构。它不断破除观众的幻觉剧场结构,又看似随意地不断建立,观众的欣赏体验比传统剧场是要高上很多的。可以说,“舞台上演绎剧场”这个结构就为暗恋桃花源这部戏提升了一个艺术档次。暗恋桃花源在文本以及戏剧性上的成就,实在是巅峰之作了。

对于《暗恋》及《桃花源》而言,其实质即是对现实的一再确认,而非对理想的重构。但从《桃花源》这段里,赖声川还是放了一些对理想的想法在里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暗恋桃花源 观后感 ,希望你喜欢。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

《诗经》咏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屈子诉说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寻找着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理想抱负也可以是爱情婚姻。这其中有多少的失而复得和多少的求之不得。《关雎》讲的是古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暗恋桃花源》则讲的是现代人对于爱情婚姻的理解:在漫长的人生中个体人对于爱情婚姻的追寻。尽管《暗恋》和《桃花源》都是在讲诉关于寻找爱情婚姻的 故事 ,但它们两者的“寻找”是不同的。

《暗恋》是“等待的寻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家国破碎,由于一场家庭多年分离之后的团聚,江滨柳和云之凡不得不分离。但没想到这一次本应短暂的离别竟成了恋人之间几十年陌路的起点。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分别之后都一直在寻找着对方,可是多少年来都求之不得。多年以后,各自都成了家,同住台湾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最后一次在病床上相见了,可是两个老者相见了又能怎样,早已物是人非。《暗恋》是一对恋人心怀爱恋,等待着,寻找着对方,他们不仅是在寻找爱人,更是在寻找婚姻,所以《暗恋》是“等待的寻找”。

《桃花源》是“逃避的寻找”,渔夫老陶,打鱼不顺,造人不顺,婚姻不顺。在妻子和奸夫袁老板的逼迫下不得的上游打鱼,最终到了桃花源。在新的世界里,他被新的气象感动,由俗气市井的渔民被改造成了豁达超脱的“仙人”。后来重回家中救赎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可被世俗沉重压迫的春袁二人又将老陶逼回了原貌。《桃花源》中的老陶本来就拥有婚姻,但是他的婚姻却充满各种矛盾。于是他逃避婚姻,离开那里却寻找到了桃花源,所以《桃花源》是“逃避的寻找”,是一种不寻找的寻找。

《暗恋》和《桃花源》一个是求之不得,另一个是不求而得。一个是人有情却难以步入婚姻殿堂,另一个是有婚姻却没有爱情。《暗恋》是美好的不完满,而《桃花源》则是完满的不美好。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是枷锁”。诚然,两个人生活在一起肯定要为对方牺牲一些东西,个体是不自由的。《暗恋》中的两个主人公想要在一起,想要人生的不自由,情感的自由。而《桃花源》的男主人公想要人生的自由,女主人公想要情感的自由。人生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呢我不清楚,戏剧也没有给我们答案,但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这些人物存在的意义吧,要留给我们的人生慢慢思索。仅凭这一点《暗恋桃花源》就已经很伟大了。

江滨柳和云之凡都失了与爱人共处的时间,但他们得到了热心照顾自己的妻子和丈夫,以及一份在内心中暗自存在的深深的爱恋。倘若他们当初在起了,江滨柳会不会成为老陶,云之凡是不是春花这一切都说不清楚。老陶失了妻子和渔船,但是他得到了桃花源。他摆脱了婚姻的束缚和世俗事务的束缚,达到了人生中的更高境界。他可以是一个婚姻的失败者,但这些在桃花源里都不重要,他在这里有了崭新的人生。什么爱情婚姻在那里不要也罢。总而言之,失的不一定是遗憾,得到的`没准是惊喜。好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不要遗憾失的东西,因为现在或许有新的体验。人总是要活在当下的,有些东西是伟大的无意义。

我认为《暗恋》是悲剧,因为它正经严肃有淡淡的忧伤;《桃花源》是喜剧,因为它夸张搞笑有轻轻的喜感。而《暗恋桃花源》是悲喜剧,因为它悲喜交加。但我这样说不对,它们就是戏剧本身。它们是在模仿人生,人生就是这样,悲喜交加。只有《暗恋》不行,只有《桃花源》也不行,《暗恋桃花源》才是人生。它们让我们可以看到古今,可以看到悲喜,可以看到爱情与婚姻,还可以看到大不同。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冲撞才是其中最精彩的。戏剧是需要矛盾的,而《暗恋桃花源》中最大的矛盾是《暗恋》和《桃花源》两种差异巨大的价值观的交锋。这种伟大也是极难模仿的。

《暗恋桃花源》以“寻找”为主题,两出剧中剧人物的寻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寻找还有戏里戏外的导演对戏剧中人物感觉的寻找,演员对角色的寻找,观众对戏剧的寻找。但这些伟大的“寻找”与那个无名女孩对刘子骥的寻找相比都太肤浅。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2

“暗恋”表达的是海峡两岸的骨肉分离,“桃花源”则表现的是在那一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迷茫的精神状态。正是因为这一与政治和时代有关的命题,《暗恋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让很多台湾观众在笑过之后失声痛哭。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 启事 ,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而与之相对应的两岸的关系也不正是这样吗海峡两岸关系从几十年前的完全禁严到逐渐放宽政策,其中少不了两岸民众个性是台湾民众的争取。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就我查资料了解,1949年,台湾发布戒严令,从此进入长达38年的“白色恐怖”时期。在这期间,台湾执政者为维护稳定,制造了超多的政治冤狱。据前“立委”谢聪敏统计,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严为止,台湾共发生29000余件政治相关案件,涉案人数达140000人,其中约3000—4000人遭到处决。而《暗恋桃花源》此剧创作成功,台湾刚刚解除戒严,省内政治 文化 一片荒凉,百废俱兴,剧作的推出,无疑给台湾文化市场注入首股新鲜血液。据史料统计,1945年-1953年共有约120余万外省人来台,其中撤

台军队约60余万人。从1950年起,原本随国民党来台的60万士兵,在台湾实施义务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轻的本省新兵代替。在台湾经济进步的脚步中,他们仍然是被牺牲的一群,大部分晚景凄凉,少有人关注。几十年来他们的肉体虽然在台湾,但心灵仍然寄托在那遥远的家乡。虽然过了几年开放大陆探亲,但很多人已经等不到那时候,连魂都归不了故土了。当年来台湾的那些老兵此刻还健在的已经很少了!他们的根在大陆,他们一生都想着回大陆看看他们的亲人,有的老兵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愿……如果他们还健在的话,他们也是最期望让两岸能够统一的人!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3

江滨柳与云之凡在大上海相恋,却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寻找桃花源的老陶,却在目的地看到一对仙人与自我的爱人和情敌长得一模一样还有一位一向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刘子骥”,是为“戏外戏”。无论是“暗恋”、“桃花源”还是“戏外戏”,每个故事的核心都是寻找遗失的感情。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会藏有两样东西:其一,是一份永远实现不了的感情,叫“暗恋”;其二,是一个永远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江滨柳与云之凡的遗憾感情令人唏嘘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板之间的感情也让人纠结。

江滨柳与云之凡相恋于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后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黄,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个剧中人,都有一种宿命。老陶与春花的感情被袁老板破坏,春花与袁老板看似感情甜蜜,却也胜但是柴米油盐琐屑家常的烦恼。突然想起了钱钟书的《围城》,想起了孙鸿渐与唐晓芙,想起了《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与金燕西,“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感情的坟墓”。“暗恋”中或许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感情是完美的,但是如果他们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就会是更一种人生了吧!与之构成比较的荒诞剧“桃花源”,老陶一家的琐琐屑屑,在这个崇尚金钱和名利的社会,稍微更显真实一点吧!春花亦是可怜的,她并没有理解真正的感情,她只明白谁对她好,谁有钱,谁能给她幸福,她就选取谁。《北爱》中杨紫曦为了钱而和吴狄分分和和,小猛为了名利放下沈冰,但是幸福转瞬即逝,当他们幡然悔悟时,吴狄和沈冰已经不再在原地等着他们了。剧情中没有写老陶回去后,春花后悔的一幕,却写了老陶发现现实不如自我想象的一样完美想再回桃花源时却找不到路的场景,人生就像一部悲喜交加的戏,没有爱的地方,始终是异乡。我猜大多数人在错失真心爱自我或真心对自我好的人后都会咽下后悔的苦水吧!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4

在这学期第一次上课时观看了这部赖声川导演执导的影片,看时觉得**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并且剧情十分幽默时不时就引得教室里一片笑声。但观看过后,再次回想时,个性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感触颇多。

这部**是以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交替排练时发生的事为主线展开的“暗恋”这个剧组主要是讲男主角滨柳和女主角云之凡相爱,却因为战乱的原因最终没在一齐,而男主角一向思念女主角的故事。而“桃花源”这个剧组就是以我们熟悉的《桃花源记》为背景,讲了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三人的感情故事。正是这两个剧组的故事具有互文性,互为影射,透过刻画主体和欲望客体之间空间距离和时光距离的关系,传达出很多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首先,距离是永远不可完全被跨越的,即欲望对象不可被主体占有到达。就像是“暗恋”剧组的故事所讲,因为滨柳和云之凡没有在一齐,所以他们的感情存在了想象之中,正是由于这样,他们的感情存活了下了。即使有了自我的家庭,有了爱自我的妻子,滨柳一向对云之凡念念不忘,到了晚年仍有寻找云之凡。相反,感情一旦被跨越,感情必死。就像老陶和春花一样,感情早已死于日常生活的单调,不聊和摩擦。也正因为如此,春花选取了和袁老板私通。剧中的袁老板之前一向提到“一个远大的理想”,春花也对之十分向往。但老陶走后,当这两个人真正在一齐时,由于生活的单调,感情也渐渐消失不见了。春花之前向往的理想生活也彻底破灭了。而剧中老陶所到的桃花源里两夫妇和睦相处,十分相爱。这处剧情乍看是导演在像我们传达一个在一齐却仍旧完美的感情,实则不然。因为这剧中的桃花源只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是观念中的非现实的,是人们无法到达的。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5

在上《艺术概论》课程时,老师给我们观看《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深有体会,这则故事分为《暗恋》和《桃花源》两场剧。《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抛开形式,该剧资料上的主要部分其实都不算新颖,甚至是老生常谈得能够,说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伤剧加上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暗恋》里的江滨柳给我的感觉像极了《雷雨》里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郁郁寡欢周朴园,需要以一个女人为借口来摆脱堕落于现实的可悲。典型的精神出轨型知识分子,与那位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先生恰有几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换成了一个叫云之凡的白茶花一样的女人。相比之下,《桃花源》这出喜剧倒是俗得多了几分真实感,让人忍俊不禁。软弱的老陶因为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反而误入太虚幻境一般的桃花源,与理想生活来了个无厘头邂逅,过了几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细看这两出剧,情节资料虽则完全不一样,却处处存有建构-解构关系。如《暗恋》里的江滨柳与云之凡满怀着感情出场,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里则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与叫骂。又如两出剧一同排练的时候,虽然两方面的台词几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却完全不一样。《桃花源》里的老陶执意想念现实中的妻子,而《暗恋》里的江滨柳却在幻想记忆里的恋人。能够说《桃花源》的整个情节设计就是理想对现实的打岔;《暗恋》则正好相反,江滨柳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却要在现实中苦熬。这种一边建构一边解构的资料安排让人措手不及,最后只能怀疑一切:到底是现实更好还是理想更好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了,解答变得徒劳,思想陷入深渊,仿佛进到一间逼仄的小房子里,退无可退。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5篇600字相关 文章 :

★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五篇

★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五篇

★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赖声川范文五篇

★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5篇

★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范文

★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2000字作文

★ 桃花源记改写范文5篇

      《暗恋》也好,《桃花源》也好,单独起来的一个故事,其实并不出彩。然而当两者摆在一起的时候,就变得奇异地出彩起来。 

        一个是近代的爱情悲剧,一个是古代的爱情喜剧。前者跨越几十年的岁月,兜兜转转,最后各为人夫、人妇。

      《暗恋》里第一场戏就是1949年,林之凡和江滨柳在上海公园的道别。他们以为只是匆匆一别,哪知一别就是四十年,一隔就是一生。第二个场景,就是台湾的病房了。江滨柳坐在轮椅上,呆呆地盼望看到报上声明的林之凡能来看他。他把所有的保险存折交给妻子,却不耐烦让她陪他。手表一直是当年与林之凡分别时刻的时间,录音机里一直是那时上海公园他唱的歌。年迈的江滨柳,也就只能在病床前,再度握住了云之凡那“冰凉的小手”。在江滨柳病中之时,迷迷糊糊,依稀看见了白色山茶花一样的云之凡,他捧着多年写给云之凡的信,满心希望,却遭到了毫不留情的待遇。那个时候,其实云之凡还没有来,陪伴他的,只有那个话多的护士跟他那多年的发妻。他依旧躺在床上,神识糊涂,分不清梦里梦外。后来云之凡来了,没有了那美丽的辫子,只依稀看得见昔日残留的风华。她老了,但是在他心中,她依然美丽。 但是两个人却没有几句话,相对无言之间,江滨柳脖子上的围巾,拉住了两人的时光向前的脚步,让他们想起过往的同时,也借着回忆回到了过去。 可是回忆结束过后,回到现实,他的山茶花也老了,也是别人的妻、别人的亲母、甚至别人的外婆。江滨柳一度想回到的过去,再也回不去了。 

       四十年的时间,能从哪里说起呢。 

       纵使再见,开口只能问“身体还好啊”,答“去年的时候,动了个小手术,年纪大了。我前年还当外婆了呢。”两个人见了,发现都还活着,很欣慰。缘已尽,梦已灭,情已了,恨未休。便是一句“你这些年想过我吗”,也要到最后试探着说出来,那么不理直气壮,我明白,只是因为你已太脆弱,我的四十年深情可以这样轻易就碎了吗?!

       时光流转,大诗人李商隐曾经扼腕叹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生苦短,或许爱情正是上帝赐予人的第二个恩惠。一个女人,父亲是人生前半段最重要的男人。而当父辈老去,幼辈成长,生活的传接也变得顺其自然,这个时候,便出现了生命中第二个人最重要的男人。

       只可惜命运无常,只可惜造化弄人,美丽又令人叹惋的错过往往成了最大的荒诞剧。于是乎,世间多了离别的伤感与留恋,于是乎,众多艺术倾心于此,夺人心魄。

        不过,若非错过,便可能无法深谙彼此的想念。只不过美丽的命运应该在错过后及时的重逢,只不过重逢便难于上青天,青天已换,人却只能望断相思。错过后给自己最大的安慰莫过于疯狂的抹杀曾经的拥有。重复着“我不爱他”的自嘲之言,却不知,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让我惊讶地是,江滨柳最后还是问出了那句话,那句本该毫无询问价值的话。估计他当时已有猜测,但是他还是希望会有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在林之凡的双鬓中有些让人敬畏。我不曾了解夕阳下的爱情如何的美丽,不过,江滨柳的这几个字让我感受到壮烈的挽歌。人老了,但是爱的心不曾熄灭。

        《暗恋》中最让人难忘的一句话,或者说是一段话,就是一前一后云之凡跟江滨柳两人的话——几十年前,在上海的公园中,云之凡说:那么小的一个联大,我们却遇不上,那么大的一个上海,我们却遇见了;几十年后,经历的别离与世情的江滨柳,在台北的医院里头,对着同样走向衰老的云之凡说道,想不到啊,好大的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小小的一个台北,却把我们难倒了。 

         其实缘分这种东西何其微妙,有时候借由缘分相识,却也往往被缘分玩弄着,身不由己。相依时,最叹说这是缘分;分离时,说的也是缘分,可惜是有缘无分。    

       《暗恋》的最后,江滨柳多年来再见云之凡的梦圆了,但是却打破了最后的一丝幻想,只剩残念。跨越数十年的爱恋与思念,回到现实,仅仅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对往事的思忆。    

     而另外一方面《桃花源》则是颠覆了经典《桃花源记》,多年无子的老陶的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私通。一个绿帽子将老陶从头盖到脚。 

      其实在《桃花源》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梦。《桃花源》跟《暗恋》一样,都是一个世界中的AB面,A面是现实,B面是折射现实的梦。老陶的梦是可以早日有一个孩子,后来则是希望忘记春花跟袁老板私通带给他的苦恼。而春花则是希望可以跟袁老板一起,跟着袁老板,在那“属于我们的园地”拥有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在我看来,春花虽然不守妇道,背夫偷汉,但是却是一个顺从欲望、追求自我幸福的女子。当然,从道德层面来说,春花这个角色是伤风败俗,有违妇道。袁老板呢,袁老板的梦在一开始的时候跟春花的梦是相似的,有重合的,所以两者才会产生共鸣。    

     然而在老陶离开了武陵,在无忧无虑的桃花源中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还是决定回到武陵。换言之,老陶还是决定从“梦”中回到了现实。那么现实又是怎么样的呢?春花跟袁老板一起了,还有了小孩,成了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园地。但是却都不是自己当初想象的那个模样。丁乃筝扮演的春花在狂风中晾着尿布,一边抓狂般地大叫:“这是什么家……这尿布,这是什么尿布?这根本不是尿布!”  在这个时候的春花看来,当年跟袁老板一起共同幻想的美梦没了,现实中,他们俩的生活就像这尿布一般,又皱又臭。 

     戏中戏,人中人。江滨柳、云之凡、老陶、春花、袁老板……他们是人中人;而无论是《暗恋》还是《桃花源》,那是戏中戏。但是无论是戏中,还是戏中戏;无论是戏中的人,还是戏中戏的人,里头的角色中都有自己的梦。    

      例如《桃花源》的导演,他的梦是能够将多年前云之凡跟江滨柳的故事重现出来,重现他心目中的那朵白色山茶花;而一直呼唤着、等待着刘子冀的那个人,则梦想着刘子冀的出现。    

     人道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然而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我们或者就像《桃花源》中的一样,无论梦中的桃花源有多么的美丽又无忧,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要从桃花源中走出来,回到现实当中。    

     哪怕现实如此不堪,甚至连春花脚下那块尿布还不如。可是我们还是做不了那个彼得潘,躲在梦里,不再长大。

      纵观整部戏,无时无刻、戏里戏外,所有人物都在等待。

      戏里,《暗恋》里的江滨柳等待着初恋情人的到来,甚至坚持着最后一口气也要等到她的出现。《桃花源》里的老陶等待着心中的桃花源,和谐、美好。袁老板等待对女人的渴望。春花等待一个作为女人心中向往的爱情。戏外,《暗恋》剧组与《桃花源》剧组之间冲突不断,大家彼此等待着彩排机会。那个突然闯入的疯女人,也一直执着的等待着也许根本不存在的她口中的“刘子骥”。就连最后那个管理员也催促着大家赶快离开,等待着关门。

     也许这正是作者的心声,每分钟都在等待憧憬下一秒的美好。就像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样,他们想要等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填充心中的一种空虚感。人若没了追求、没了向往、没了希望,没了想要等待的东西,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了。

     有时候,在等待之前人们会想象它有多么美好,可当真正等到时,又觉得好像并未达到期望的结果。像《暗恋》中的江滨柳等到云之凡到来之时,两人除了互诉过往又能怎样了,他们还是错过了。《桃花源》中的春花和袁老板等到了老陶的自动退出,两人如愿以偿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婚后的两人却并不幸福。

    等待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等待的过程中,你可以无限的遐想,心中充满希望,那种有追求的时刻是最美好的。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暗恋桃花源》再次向我们诠释了这句话。

   《暗恋》中,江滨柳和江太太结婚四五十年,江太太不离不弃的陪在江滨柳的身边、细心地照顾他,可是她一直不知道这个每天和她同床共枕的男人心里却一直等待着另外一个女人,或许她早就知道,只是她小心地不揭穿,只是为了维护这段看似幸福实则苦涩的婚姻。

    《桃花源》中,之前春花和老陶的婚姻生活乏味,春花选择了出轨,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后来,春花如愿以偿的和自己心仪的男人在一起了,可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像春花想的那么美好,两人出现严重的矛盾冲突。两段不完整的婚姻生活,一段乏味,一段伤神。

     戏中没有一段幸福的婚姻。也许现实和理想本身存在差距。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发生着改变。也许作者看到了未来一代的爱情的危机,于是创作了《暗恋》来说明长久的爱情是有的。于是又创作了《桃花源》,来表达现代人对爱情的随便,《桃花源》是以古代为背景的,可是古代的中国伦理道德观深入人心,不可能会出现妻子出轨这种事,作者是虚构一个不可能的故事来表现现代人的故事。作者还在《暗恋》中,安排了一个护士,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用看似锦上添花的话道破当代人的爱情观——“我们两个礼拜以前分手了,这两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长什么样子啊。可怎么想都想不起来哎!”

     作者正是用两出悲剧的婚姻,来表现当代人正确爱情观的缺失,企图让当代人对爱情、对婚姻进行反省。

      若总结来看,两个故事,一喜一悲,可全都是骨子里透着苍凉。交替上演,甚至同台演出,赖不同的剧情,却是古今如一的苦恋故事。戏里有戏,人人都知道在做戏,却人人也都是戏。   

      戏已结束。那个黄发女子蹲下来对着桃花不走,最后她忽然洒落一把纸钱,纷纷扬扬满天飞。这一幕,何尝不是祭奠?为了古今同命的爱情,烟消云散。

      人人心中皆有爱,人人心中皆有桃花源。当爱遇上桃花源,似乎注定要伴着世人千年对桃花源的想象变得虚无缥缈,最后默默地变成心中的寄托。但也伴着世人千年对爱的追求一样,继续着她的的绚烂的出场与消失。

    若探究这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恐怕中间剩下的,即是最真实的人身。因为,或许我们的一生都在赶往爱的桃花源的路途中……

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对理想的打击及毁灭

剧情简介 · · · · · ·

  某剧场这晚迎来现代爱情悲剧《暗恋》和古装爱情喜剧《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因为都与之签定了当晚的彩排合约、又都是演出在即,双方发生争执只为独占唯一的舞台,结果谁都不愿相让只能间隔着排戏。

现代悲剧里,江滨柳(金士杰)和云之凡(林青霞)在上海战乱时生出爱情,无奈一别竟是杳无音信大半生,江滨柳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寻找云之凡从来无果,耄耋之年身患重病的他拿看似美满的家庭事业比对永藏在心间的对云之凡的单纯爱恋,只觉空落。古装喜剧中,武陵渔夫老陶(李立群)被妻子春花(丁乃筝)戴绿帽,每日受尽她及其情人袁老板(顾宝明)的欺辱,某日借口外出打鱼实为想自杀之时,误入桃花仙境,而春花与袁老板结为夫妻后,过的却是比原来更不堪的日子。

一悲一喜两戏同台排练,摩擦和尴尬自是难免,却也意外成就了舞台奇观,这戏里出错或可有可无的幕布、道具,一场戏排练完毕留在台上的残迹,竟成那戏天

暗恋桃花源     n7mg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观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4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