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作品原文: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慈姥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1卷第47首。 前两句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三四句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继而五六句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末两句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侧面烘托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因为 ;
解释:
多好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节变化,
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
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
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
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
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成都
诗人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注释
好雨: 指春雨
乃: 就,马上
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
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 田野的道路
俱: 全,都
红湿处: 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锦官城: 成都的别称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文解释:好雨似乎懂得适应季节,春天里雨水催发草木发芽生长,细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里下着,使万物受到滋养天上乌云密布,乡下的小路全都黑沉沉的,只有江上的小船上灯火一闪一闪的第二天早上,到处是湿漉漉、红艳艳的一片,沾着雨水的鲜花装点着成都市
《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的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第一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三句集中写“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应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背景:《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感情: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关于月亮的诗词拿走不谢~源自唐诗三百首~
1五言古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天边树苦芥,江畔州如月。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孟浩然《夏日怀辛大》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常健《宿王昌龄隐居》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杜甫《梦李白》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2七言古诗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两句~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杜甫《寄韩谏议注》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杜甫《古柏行》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韩愈《山石》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李颀《琴歌》
出自唐•李白的《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透露出李白登高望远,却倍感空虚和迷茫的心情。
原句:“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译文:敬亭山上回首难望,极目望尽南天。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情感表达,结尾几句:“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译文:
人生百岁,现如今已半途,前途渺茫,不可预期。强食的瓜儿不甜,每每清晨起床即长叹。我愿跟随仙人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1《静夜思》——李白
2《送友人》——李白
3《乐游原》——李商隐
4《忆梅》——李商隐
5《夏日绝句》——李清照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无题·八岁偷照镜
唐代:李商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