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请问如何找到文章的线索并在写作文中运用!谢谢! 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 ”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学生在阅读时如 果正确地把握住线索,就能准确地理解、剖析文章。
可是,由于作者思路千变万化,也由于写作内容、意图与表达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散文的线索安排也就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线索的时候,注意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 、“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 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
二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 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
三
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 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四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 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 ,“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以情导“线” 、反复出“线” 织起来 ,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因物取“线” 踪。 、时空连“线”
1/2页
可以理出“我” 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问题二:记叙文常见的线索有 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的行踪或命运、事件发展、物品、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等。
人线:即以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事线: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为线索
物线:根据物品的变换状态为线索
情线: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问题三:文章线索有几种? 怎么找? 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事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
主要用到的有四种
(一)举例论证法
举例论证法:简称例证法,是根据需要例举一定的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的方法。事实要求充分、确凿、有代表根据性。
(二)引用论证法
引用论证法:简称引证法,是引用正确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认定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三)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四)、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问题四:以具体事物为线索的记叙文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世界流行的歌曲>的歌词,是啊,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对我的爱像是一场温暖的雪,是无法取代的。 妈妈像一位伟大的神仙,把光明带给了我,却把烦恼和痛苦剥夺,让自己“享受”;妈妈像是一位爱民的彩虹仙子,把成功和阳光带给的我,却把失败和风雨挡住,让自己承受;妈妈还像一位无私的保姆,把我的事情,我的负担抢去,让自己扛着……总而言之,妈妈像一名幸运女神,把快乐、成功、轻松给了我,却把伤心、失败、负担握在自己的手中,啊,母子是一阵风,吹走了恶运,又吹来了好运。 我爱我的妈妈,但是,我的妈妈更爱我。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地面冰冻三尺,人走在上面是战战苛苛,只要稍不留神,就会跌个狗吃屎,当时是在中午放学的时候,我记得我才上一年级,我们班顶着刺骨的西北风,还有入骨的雪走出了校门,地特别滑,像抹了油一般,我害怕滑倒,小心翼翼地走着,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叫我,我定睛一看,妈妈就在左前方,我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到了一丝光明,快乐的像小鸟,三下五除二的蹦到妈妈的面前,“妈妈!妈妈!”我兴奋地叫着。妈妈高兴地笑了,看妈妈的头上一落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焦急的脸上已经露出了笑容,雪仿佛一下子被亲情融化了,我好奇地问:“妈妈,你怎么在这里?”妈妈调皮地眨了眨眼睛,说:“咱们俩儿一起走不是有个伴儿,不怕跌到吗?”我信以为真地自豪地说:“我不怕,让我来保护你吧!”于是,我和妈妈便搀扶着回了家时候我才知道,妈妈是怕我一个人回家滑倒,而不是怕自己跌倒,为了我,妈妈已被风雪整整侵蚀了二十分钟,而我却那样天真。 如今,陈年往事在打开看看,已有了不同的看法,我的母亲对我的亲情也日益渐增,她对我的爱已无言表达。 母爱,仿佛一场温暖的雪。 润物细无声 风,无声,吹绿了大地;爱,无言,滋润了心田。 曾经认为,父亲是个感情迟钝的人。 小时候放风筝,陪我的是我的母亲,捡风筝的是我的父亲。 学习骑自行车,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亲,站在一旁喊着让我爬起来继续的是父亲。 小时候闯了祸,打我的是我的父亲,给我上药的是我的母亲。 举办生日聚会,陪我吹蜡烛的,是我的母亲。替我吹气球的,是我的父亲。 手指感染,上医院摘除坏指甲时微微颤抖地攥着我且反复告诉我别害怕的,是母亲,被我紧紧攥着且一声不吭的,是我的父亲。 ……莫非是父亲不会表达感情,还是…… 我开始用心去寻找答案。 每次,我的自行车出了小毛病,第二天,它却被修好了,并且被擦得锃亮,事后,才知道是父亲做的。 每次考试前一天早上,我的写字台上都会摆好削好的铅笔,事后,才知道,是父亲做的。 每次当我为突然的跳闸而气愤时,电视屏幕总会刷地一亮,我知道,是父亲做的。 每次我放学回家,几乎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我知道,是父亲做的。 写字台上整理好的卷子,是父亲摆的。 床头上那心爱的闹表,是父亲修好的。 小屋墙上的印记,是父亲抹没的。 …… 猛地,我察觉到:不是父亲“迟钝”,而是我的愚笨,是我没有体会到那沉默背后迸发出来的温暖啊! 光无声,照亮了大地;爱无言,温暖了心田。 父爱,无言。 母与子 (海港中学高二文班 王珊 ) 亲情,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亲情,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一个难忘的日子,谱写着我们多彩的人生。 透过那扇历史的窗户,我窥视,我看到了亲情,看到了那一幕幕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百余年前,雷雨交加,倾盆大雨,肆虐的狂风扑向载着>>
优质解答
考点一:叙事线索
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 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考点之三:表现手法
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写作手法:夸张、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
考点之四:含义作用题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4、 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之五:结构层次
考查1、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
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
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考点之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
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 (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
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考查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考查3、 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对策: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考点之七:语言赏析
1、赏析句字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①修辞之美------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 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语境义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1)用作文章标题的句子
记叙文中不少标题既有浅层的意思(一般为标题的字面意思、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文章的叙事线索或文章中主要的人、事、物的具体特征等),还有深层的意思(即标题的象征义、与标题有关的文章主人公的品质精神的含义、标题涉及到的不同人物与这一标题的联系等)议论为主的文章,标题句同样重要,在阅读时,都要反复咀嚼这不仅对文章的理解大有好处,也为解类似的题目作了充分的准备
2)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有的句子有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句子的浅层意思或表层意思往往与句子的字面意思有关,句子的深层意思则是句子字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含蓄的、双关的、暗示的、特殊的含义,也就是作者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而要明白说话人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就要从说话人的身份、性格、说话时的背景等来考虑,要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不能凭空猜想、主观臆测
3)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一般说来,作者所以借用修辞手段来表达,总是有其用意的,这些句子也是重要考点回答这类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切忌笼统如回答比喻的作用时不要只回答“生动形象”几个字,要从比喻的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上着手,写出该比喻句蕴含的思想感情,如:“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容易理解文中的________,能引起________的共鸣”讲对比作用时,要讲出是什么与什么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4)过渡句
过渡句在结构上基本作用是或承上或启下,或是既承上又启下解答这类句子的作用时,不仅要说明是哪一种过渡,还应该说明在这个过渡句的前后内容上是递进、对照、转折还是并列等关系
5)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这些句子是作者对所叙事情、所记人物的情感态度,而且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有关,也往往是文章的思想闪光点,对这类句子认真体味,领会其深刻内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之八:结构和思路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故事(事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对策:这类题目更强调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是目前考试中使用率比较高的题型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
思考顺序: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案——怎样概括 考点之九:标题考查
类型1、直接让考生给文章拟标题
对策: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类型2、判断已有标题是否正确,并另拟几个合适的标题
对策:从多角度拟题,但要紧扣中心
一、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局)。
二、描写的种类与方法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即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定的地域、经济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等,对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被过滤广告
自然环境:即人物所处的各种客观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情节展开的自然场景和人物生存活动的具体空间。对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和表现人物的心境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描写,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和事件的发展、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想适应,一定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不能脱离。
人物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要使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就必须对人物进行具体的描写。描写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切合人物的思想品德,切合人物在事件变化中的转变,不可概念化。
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人造景物(包括动态和静态、群体与个体等)。
景物描写应注意顺序和角度,如移步换景、时节变景、定景换点等,又如视角(俯、平、仰,远、中、近)、动静、点面、声音、色彩、光线、气味、温度等等。
三、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必须自然合理,决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无中生有。情感和认识必须来自于记叙和描写,必须切合具体的情境。
四、记叙文的选材选材的根本原则是要切合主题,能够充分表现主题。具体来说,选材一要精,二要真,三要新,四要小。
所谓精,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即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材料。
所谓真,就是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即选择自己有切实经历或感受的材料。只有真,才能写出真情、真知,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才能令人信服。
所谓新,就是选择新颖的材料———生活中的新鲜事,或者老素材有新发现;而且还要力求选择生动的材料,材料本身新鲜生动,文章也就容易写得活泼新颖。
所谓小,就是选择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小事,以小见大,用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
要使自己材料丰富,随时可用,就要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多读好书、好诗,多多积累,并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感悟。
五、记叙文的构思
1、切入要别出心裁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件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正、侧、反、仰视、俯视、透视……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不落旧套,使人耳目一新。
2、情节要曲折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注意设置悬念,创造冲突,抑扬变化,合理逆转,使文章生动有味。
3、立意要新颖深刻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要做到深刻(相对而言),就要仔细审题,推敲材料,善于由少见多、以小见大,善于联系实际探究本质,见他人之所未见。
4、设计好开头结尾开头、结尾都要恰当自然,为更好地引出下文,表现主题服务。
开头的常见方式有: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2,总括全文,提纲挈领;3,写景状物,渲染气氛;4,提问启示,引起重视;5,巧妙引用,借势入题;6,直接抒情,感染读者。
结尾的常见方式有:1,综合归纳,总括全文;2,画龙点睛,深化主题;3,寄情于景,含蓄悠远;4,戛然而止,余味无穷;5,首尾呼应,浑然一体。5、过渡照应,自然合理。
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
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如《一定要争气》,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
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不仅按参观顺序来写,而且以参观者每到一处的踪迹开头点明参观的地点,再抓住每一处所见所闻具体描述。
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如写《一个苹果》把传来传去的苹果作为线索,围绕苹果叙述了感人的事。
5、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养花》围绕中心事件养花写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怎样养花,怎样劳动获得丰收,怎样享受劳动成果。养花有何乐趣等。
6、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如《说茶》一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以及茶具的质地和造型。
扩展资料:
叙事线索
以物为线索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以人为线索
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线索-基本概念
1通读课文,大体划分内容,看看都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先辨析是否是时线或地线,再辨析是否是物线或人线。
2如果是人线,具体分析是哪一类情况,如果是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要找出关键的语句,一般在文章中。
3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是以作者对景,对物的感情为线索的。
4找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句子或是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再详细一点: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的构思的配合。
(1)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第二部分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而伟大的一生。在以时间为线索的作品里,它的线索是有语言标志的。有时具体地写出某年某月某日,有时则笼统地说:“过了些日子”,有时用描绘景物、时令的变化来交待时间的延续。《回忆我的母亲》第二部分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乙未(1895)那一年——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宣统元年到现在。
②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由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时间为线索和以空间转变为线索有时交叉不可分割。如《故乡》一文“我的活动”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人物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人物行踪为线索”。
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夜走灵官峡》一文,“我”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因公夜走灵官峡工地,在寻找避风地时,无意中来到绝壁上石洞里一位筑路工人家,遇见成渝,在和成渝的接触交谈中,又了解到成渝的父母。因此“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把成渝的父母刻画出来。
④有以一事为线索的。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
——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⑤有以一物为线索的。“一物”:一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的物。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情节是围绕“七根火柴”展开的,“七根火柴”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七根火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如《记一辆纺车》中以“纺车”为线索。
“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如《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为线索,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又如《小橘灯》一文中以“小橘灯”为线索,“小橘灯”象征着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一文,“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是:不大喜欢——喜欢(不觉动了情)——赞叹(不禁一颤)——变成了小蜜蜂。由此可见“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如《我的老师》一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⑦有以某一问题为线索。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来回答。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⑧线索是结构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有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如鲁迅的《故乡》;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
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明线: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