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岭南江行》,描写了哪些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柳宗元的《岭南江行》,描写了哪些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张

谢邀:

开篇明义,《岭南江行》是唐代柳宗元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他在柳州担任刺史期间创作的,原诗如下: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咫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柳宗元的这首《岭南江行》诗,在首联、颔联、颈联这三联中,诗人详尽地描述了柳州山川风物的特点,他罗列了瘴江、黄茆、海边、象迹、射工、咫母等种种意象。

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黄茆,即黄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象迹,大象的踪迹;蛟涎,蛟龙的口液,诗中指水蛭;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也可以指飓风。

从柳宗元罗列的种种岭南风物来看,诗人主要是为了表达谪居于此地的艰辛不易的生活。同时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贬谪柳州后的生存状况,从而发出尾联中“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感慨

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两句,蕴含着柳宗元对未来的忧虑之情。诗人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也表达了诗人想在事业上有一番建树的决心。

诗人在尾联中写到了“岂容华发待流年”,表明柳宗元此时的意志和情感并不是消沉的,而是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能看出来诗人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的心态。

这首《岭南江行》可以说是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真实心境的写照,也可以说是能代表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生存状态的一首诗作

柳宗元在整个柳州时期所作的诗歌,尤其七律,它们在内容和意象上,总是通过集中概括、简要典型地叙写岭南的风光、风物、风土民俗和自身境遇,进而将诗意转人直抒情感、表现凄怆悲痛的心境上。

在《岭南江行》这首诗中,柳宗元以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咫母等意象来表现自己到岭南的感受,这些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岭南不同于中原风光的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柳州时期的诗歌总体特点,那就是在意象上除了与地方特色结合外,在一首诗中还会出现意象的叠加现象。层层叠加的凄伤,分量虽沉却强作节制,形成了柳宗元七律中“融悲愤于异景之中,化深情于浅语之外”的独特风格,也体现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七律诗的一大特色。

柳宗元的这首七律所抒发的感情,主要是他从贬谪之初开始大量创作诗歌到卒于柳州任上,是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贬谪压抑的感情。

他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寄寓于岭南独特的风物中,用岭南风物寄托自己贬谪的情怀,这是柳宗元在柳州期间诗歌创作的基本内容,也是他的基本特色。

从柳宗元的《岭南江行》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对岭南景物的描写都有笔法奇特,景物刻画精微生动的特点。

柳宗元的这首诗中,直接描写刻画岭南的风光、风物、风土民俗,表现出对岭南的强烈感受,景物安排疏密而浓重,所以在尾联中情感的抒发也就显得深沉而凝重了。

柳宗元在这首诗歌中将岭南风光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让诗意层层递进,而诗中所寄托的诗人对仕途贬谪的感情就尤为强烈,这首《岭南江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切。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思乡思念家人思人,比如《红豆》。以花或以其他植物自喻,表达自己的品格和追求,《墨梅》。

古诗词文中一般以意象表达作者情感。诗词中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通过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联想来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扩展资料:

对诗歌的形象分析还可以参考以下: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逗敲棋子落灯花地)。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逗大漠孤烟直地逗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所描绘的逗孤帆地逗远影地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逗远影地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再如,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通过逗杨柳地逗晓风地逗残月地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现代人大多都是很直白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感情,而古代人就是比较含蓄,都是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寄情于景,所以古代的诗人特别得多,寄情于景的诗句也有很多,比方,高鼎《村居》里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杜耒《寒夜》里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张泌《寄人》里面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杜甫《客至》里面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小学时候所学的一首李白的诗,名叫《静夜思》,这首诗是讲的诗人李白那时候作客异乡,到了秋天了,夜晚是特别凉,晚上一个人睡梦中惊醒,然后看到床前的月光却被认为是地上浓浓的一层霜,这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光皎洁无暇,也表达了秋天来了,开始变得寒冷了,也借此烘托出了诗人李白漂泊异乡的孤单,抬头看向月亮,既然月光照到了我的床前,那也能照到我的故乡,李白低下了头思念故乡。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四句也是寄情于景,诗人杜甫把花和鸟都拟人化了,花都流眼泪,鸟都伤心了,战争持续了快三个月,一封家书都快抵得了一万两金子,表达了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和思念家人的情怀。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龚自珍所写的《己亥杂诗》里面的两句诗句,龚自珍是清代的爱国诗人,那时候清政府被西方列强压制,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间,龚自珍写下这首诗,借落花来表达自己,那落花并不无情,即使凋落坠入泥土中,也可以化为来年的春泥,更加呵护着下一代的新蕊,我又何尝不是如此爱着我亲爱的国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所写景物有:新雨空山、明月青松、翠竹青莲,清泉细石,浣女王孙等景物。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02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