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批判——无情撕开中国城市面纱
中国第一部城市文化反思与命运拯救读本。
枪打出头鸟 无情撕开中国城市面纱
快刀斩乱麻 深层解剖中国城市软肋
作者海默从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6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和城市伤口切入,对每个城市的文化与命运进行鞭辟入里地剖析、反思和批判,人文与经济并举,文理与哲思辉映,嬉笑怒骂、诙谐幽默,亦庄亦谐,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第一部城市文化反思与命运拯救的惊世之作,被称为“来自中国民间最尖锐的声音”。
烦躁而麻木的武汉:我们恨“鸟”不成“凤”
基本特征
文化符号
江城 武昌起义 二七大罢工 九省通衢 《知音》 《今古传奇》 热干面
经济符号
东风汽车公司 健民药业 丝宝集团 汉正街
城市定位
中国光谷、华中地区中心城市
重要高校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旅游去处
江汉路步行街 东湖 黄鹤楼 归元寺
负面联想
闷热 服务质量差 排外
近年来,武汉在各种版本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节节败退,排行名次虽然没有堕落到最后,但与“大武汉”的身份令人吃惊地不符。2002年,《经济日报》上公布的中国内地24个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武汉排名第14位,被厦门、无锡和大连这样的地级城市挤出“十强”,甚至排在了后起之秀东莞、珠海和青岛的后面。在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版的第二届中国24个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武汉又一次羞愧地坐在了第14号的位子上,名不见经传的宁波和苏州再次冲到了武汉的前面,一直逃不过这个不祥的数字,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无论怎样,这一切对武汉来讲,肯定是一个可怕的信号,世人不禁要问:“武汉,你的那点老本还能啃几年?”
武汉似乎正在无可挽回地蜕变成一座缺少活力的城市。在20世纪后期中国急遽前行的城市现代化步伐中,武汉似乎一直处于“匿名”状态。它总是那么盲目、随意、滞后,像一个老态龙钟的人那样暮气沉沉,而缺少20世纪初武汉人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火辣辣的魄力和勇气。
武汉的道路和建筑是顺着长江和汉水而建,所以倾斜,所以杂乱,所以没有明确的方向。许多城市的公共汽车站牌上都标有方向,而武汉没有,一个没有方向的城市能走多远?
以长江为界,武汉既不属于江南,也不属于江北,同样,武汉人既不是南方人,也不是北方人,武汉人既没有学会北方人的豪爽,也没有炼出南方人的精明。武汉是一个骑在江上的城市,然而它却没有随着奔腾咆哮的江水走出中原,走向世界。
武汉在历史上最红火的时期是清末著名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督鄂18年(1889-1907),那时的武汉对外贸易是“驾乎津门(天津),直追沪上(上海)”,成为内陆地区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名声赫赫。可近10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直在“啃老本”,大武汉给人大而无当的空洞感。
1992年邓小平南巡第一站就在武汉的武昌,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可武汉并没有借此发力,当广州和深圳以超常的敏感性率先领悟和实践着南巡讲话精神的时候,武汉却无动于衷,依然整天发着牢骚,怨天尤人。
湖北曾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武汉东湖更是因毛泽东多次下榻而闻名全国。湖是武汉这个城市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这笔财富是上苍给予的,然而武汉却不珍惜,像败家子一样把它廉价地变卖成了花花绿绿的钞票。在武汉市内,曾经有许多面积大小不一的湖,但近十几年来,由于城市建设上的急功近利,武汉对湖的填埋行径令人吃惊。目前武汉著名的东西湖区仅有湖泊20个,总面积132平方公里,仅剩1960年的136%。由于大面积地填湖建房、建鱼池、建广场,致使目前在武汉市内很难找到一个环境优美的湖。“填湖运动”的恶果不仅破坏了城市环境,更具破坏性的是,对于城市排水能力本身就差的武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武汉人最怕下暴雨,只要一下暴雨,不到20分钟,城市交通马上堵塞,如果下暴雨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武汉就会变成中国的威尼斯水城。“大东湖区”是武汉的文化之“根”和“文脉”所在,“大东湖区”的治污问题与发展问题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武汉似乎还没有找到平衡二者关系的上策。
武汉拥有冗长的铁路线和堪称黄金水道的水上交通,造就了一副过于发达以致良莠不分的胃口,负荷太重的血管丧失了良好的流通功能。走在这座大而无当的城市里,你就像置身于一座杂乱无章的巨型集贸市场,随时都能发现一些在别的城市似曾相识的东西(仿制几乎是这座城市最为出色的一种能力),惟独看不到武汉自己。
轰动全国的“武汉外滩”上的“炸楼事件”虽然大快人心,但这么大的影响防洪的违章建筑是怎么出笼的?到底谁应该站出来为此事负责,给业主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暂且不提,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将用什么去弥补?不仅如此,对于一个焦躁不安的武汉来说,在城市建设上的败笔还在续写。武汉长江大桥头上有一座著名的龟山,在山上建了一座巨大的“计谋殿”,在山的西边又建了一个巨大的现代化建筑——赤壁画馆。从视觉上看,与山上高大的电视塔极不协调,整个龟山的自然风光被破坏得荡然无存。现在武汉城市轻轨建设项目也已启动,在紧靠水厂车站的一个“十过九堵”的十字路口规划了一个轻轨车站,不知决策者是如何考虑的,群众议论纷纷。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容纳百川,包罗万象,良莠不分,对异质文化具有惊人的消化力,也许正因如此,它几乎变成了一个大杂烩。各种劣质文化和优质文化在这里进行嫁接、融合、杂交,进而形成一种不伦不类、平庸无奇的“四不像”文化。武汉给外地人的感觉好象就是大、空、脏、乱、热,驳杂、中庸、模糊,很难一语道出它的个性特征。在武汉,喊叫的是烤羊肉串,给你上来的却是猪肉串;好不容易找到自认为比较正宗的湘菜馆,竟然没有湘菜中最常见也是必须有的酱板鸭。武汉什么都有,天南海北的各种商品各种菜肴各 种流行时尚,应有尽有,但武汉又是什么都没有,你在武汉很难买到正宗的名牌商品,很难吃到正宗的传统八大菜系中的菜肴,除了能吃到正宗的热干面,很难找到能代表武汉优秀文化的东西。
据本人考证,“水货”一词的专利权拥有者就是武汉,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水资源非常丰富,武汉人形容一个人“假”就说是个“水货”,很形象、很准确,同时也透视出武汉对人类生命血液——“水”的不尊重。武汉的“水货”成堆,什么都有假,解放前还有故事说武汉一商人为了骗取别人的货物弄个假老娘作抵押的事。
车站和厕所是透视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武汉有个全国有名的武昌火车站,外地人只要想到那个车站,心里就开始发毛,并同时伴随强烈的不安。去车站坐车时,一下出租车就有脏兮兮的半大孩子帮你开车门,然后拽住你的衣服要钱。售票大厅里有票贩子常兜售车票、帮你插队、带你进站,火车站门口的食品和水果也常常缺斤少两。武汉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城市”,“脏、乱、差”早已闻名全国,社会风气不好也是闻名遐迩,2003年5月,武汉汉口园林部门为美化城市气氛,在汉口的繁华街头摆放了数百盆应景的鲜花,没几天就因无人看管而遭路人哄抢一空。
武汉似乎正在无可挽回地蜕变成一座缺少活力的城市。在20世纪后期中国急遽前行的城市现代化步伐中,武汉似乎一直处于“匿名”状态。它总是那么盲目、随意、滞后,像一个老态龙钟的人那样暮气沉沉,而缺少20世纪初武汉人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火辣辣的魄力和勇气。
“武汉不好!”这句话基本上是武汉人和非武汉人的共同评价,甚至武汉人提起武汉来显得更加义愤填膺。武汉有什么不好?好多到过武汉的人都抢着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其实,武汉自古以来的名气都很大,武汉的发展优势自古以来也都是明摆着的,武汉应该“很好”。
在文坛上,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甚至边远的广西都举着湘军、川军、陕军和桂军的大旗,摇旗呐喊,拼搏嘶杀,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湖北却没有举起“鄂军”的大旗,建国以来文艺创作成绩一直平平。作为湖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武汉在波涛汹涌的文坛上一直“波澜不惊”。
在文化上,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甚至长沙比起来,它就像是一片“文化沙漠”。尽管也有长江文艺出版社、《今古传奇》、《知音》等几块“绿洲”,也有徐迟、曾卓、周韶华、周百义、池莉、邓一光、刘醒龙、方方等几匹“骆驼”在跋涉,但他们毕竟是在“沙漠”上跋涉。京剧、豫剧、越剧在全国都拥有广大的观众,但历史悠久的汉剧和楚剧对全国的观众来说还很陌生。
曾经有人“莫须有”地将武汉称为“东方芝加哥”,极言其繁华。可惜“叫了几次没什么人响应,也就没有叫开来”(方方《武汉这个地方》),武汉人还说,武汉话差一点成了普通话,道理很简单:中国人是“汉人”,汉人不说“汉语”说什么这话的可笑之处是,把“武汉话”简化为“汉话”,又把“汉话”等同于“汉语”,整个一个“自恋综合症”。
在旧中国,十大商帮中的“湖广商人”在生意场上名声一直欠佳,有位学者经研究发现,湖北人(主要指武汉人)聪明过了头,处处对人设防,显得太“”。是不是变得“蠢”一些,才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因为外省人怕跟他们做生意。京货、沪货、港货和广货风靡全国,但同样久负盛名的汉货在全国却难大行其道。
武汉的城市文化缺少自己的鲜明特色,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广州有“粤派文化”、成都有“休闲文化”,甚至连山西的平遥、湖南的凤凰这些县级小城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然堂堂的历史悠久的大武汉却很难说出有什么特色,实属不可思议。武汉,它不俗也不雅,不前卫也不古朴,面对这种尴尬状况,历来特别“讲味”的武汉人不知做何感想最爱说“差火”一词的武汉人在建设和塑造自已的城市文化个性时,的确还“差”了一把“火”。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所谓“湖北佬”,实际上主要指的就是武汉人。世人偏见固然有之,但历史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开个什么玩笑。当我们回过头来面对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平稳的发展现状的时候,出于一种真诚的热爱,我们对武汉的确有一种“恨鸟不成凤”的感觉。
作家易中天在《读城记》中说武汉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是最好也最坏,即“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也就是说,这种亦好亦坏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注定了武汉一直要在两种命运之间徘徊和抉择,如果充分利用了它的优势,就会前途无量,否则,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就会形成阻碍和困扰武汉发展的路障和壁垒。武汉特定的地理位置,没有使武汉在优势互补中练就出优秀的人格力量,长期艰难的生存环境和广泛的流动性,反而使武汉人既不像北方人那样讲义气,也不像南方人那样讲信用,对武汉人来讲,这世界上没有什么能让人肃然起敬的东西,一切都在浓郁的物质气息中丧失了崇高感。
武汉是三个镇(武昌、汉口、汉阳)组成的城市,直快列车可以在市内停站三次,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武汉之大可见一斑。六十年代武汉建起了长江第一桥,让武汉人神气了很多年。“大武汉”名副其实,它是国内少数几个可以和北京、上海比大的城市,可惜的是大武汉并未干出无愧于这一称号的“大事业”。
北京是“城”,上海是“滩”,而武汉是“镇”。镇,重兵驻守且兵家必争之天险也。武汉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武汉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武汉人好象总有一种好战心理,同时也是一种戒备心理。在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和外地人)交往时,总是担心对方占上风而自己吃亏。公共汽车上的磕磕绊绊,买东西时的讨价还价,稍不注意,双方就会拉开架势,准备吵架,而且往往是理亏的一方常常以攻为守先发制人,摆出一副好斗的姿势。武汉人挤车靠“勇”,老人、妇女、儿童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经常看到有人站起来给老、弱、病、残、孕者让座,而在武汉这种现象较为鲜见。
武汉是中国内陆地区最繁荣的城市。民国时期,这里曾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有着良好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这里写过一首诗:玉帝吹黄鹤楼,梅花落江城五月。今天的榜单123为大家带来武汉十大旅游景点榜单。看看武汉有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1武汉长江大桥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建在长江上的大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大桥的通车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京广线,是国家南北交通的主脉,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从桥上望出去,浩荡的长江波澜壮阔,令人心旷神怡。它是武汉十大旅游景点中最重要的景点之一。2武汉江滩武汉的江滩是中国最大的江滩,这里有一个集休闲、娱乐、防洪为一体的大型江滩公园。两江两岸的河滩公园是武汉独特的景观。海滩的总体格局分为三个区,即观光区、中心广场区、休闲娱乐区、滨江特色区、休闲林荫区和大坝观赏区。可以全方位游览整个海滩。3东湖风景区东湖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听涛风景区和磨山风景区。磨山景区的樱花品种和规模远比武汉大学好,赏花的环境和拥堵也好很多。不仅是樱花,夏天还有荷花,秋天有菊花,冬天有梅花。一年四季都有好风景,非常适合拍照。4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在武汉十大旅游景点排行榜中不能算是一个正经景点,但也是你来武汉必去的地方。武汉大学不仅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大学,也是赏樱花的好地方。武汉大学樱花路位于原理学院和老图书馆下面。每一次落花,都在樱花雨里铺出一条浅浅的花道。虽然别的地方也有樱花,但是武汉大学的古建筑和历史背景让这里的樱花更有魅力。5黄鹤楼黄鹤楼的壮丽使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时留下诗句,因此为全国人民所熟知。黄鹤楼本身是中国三大著名建筑之一。黄鹤楼翅膀粗犷,犹如黄鹤展翅高飞,远远望去气势磅礴。在古代,它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造的。虽然今天的黄鹤楼已经远离了历史,但它仍然代表着一种威严,代表着武汉。6江汉路步行街江汉步行街是一条百年商业街,曾经是汉口的英租界。街上有十几栋现代典型建筑,这里有很多时尚品牌店,很有时代感。江汉路是汉口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在这条街上,你可以去购物,享受美食。有400多家店铺。7户部巷湖湘是武汉十大旅游景点名单中的另一个必去之地,是武汉小吃的聚集地。湖湘以前是武汉市民吃早餐太早的地方,现在武汉有很多经典小吃,在这里你几乎可以品尝到所有武汉美食的精髓。从户部巷出也可以快速到达长江大桥和黄鹤楼。8韩秀剧院韩秀剧院的整体外观就像一个巨大的红灯笼,这也是其设计灵感的来源。它新颖的造型本身就充满了欣赏性,内在更是精彩。每天15:00和20:00都有非凡的水上表演。演出过程中,舞台可以升降、移动、倾斜,全方位感受一场视听盛宴。9木兰节_木兰天池是由山里的水库扩建而成的景区。这里风景优美,适合夏天。穿过森林或乘船游览湖泊是非常舒适和凉爽的。还可以在景区骑马草地,滑水。景区很大,里面有农家乐住宿,可以体验一下山里的生活。你可以在奶奶的住处看到古老的农产品和山里的人,还可以欣赏茶艺表演。10武汉欢乐谷武汉欢乐谷拥有亚洲第一座双龙木质过山车和国内最大的人造波浪沙滩,是年轻人游玩的好去处。刺激的朋友一定要试试天地双雄、飞车、太阳神车、激流、木翼双龙等项目。此外,欢乐谷还会根据季节和节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比如万圣节的鬼夜行等等。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问津书院有2000年历史;是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中国中部六省唯一的特大城市。
武汉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是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驻地,长江及汉江横贯市境中央,武汉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水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扩展资料
武汉市总水域面积达2217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1%。各类水库277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总容量925亿立方米。共有塘堰851万口,蓄水能力33亿立方米。据测算分析,在正常年景,地下水静储量128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达7145亿立方米;
其中境内降雨径流3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704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万千瓦。武汉市淡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是全国大城市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40倍,全球人均水平10倍。
——武汉
武汉的人文历史有3500年了,外地人来武汉不习惯武汉人说话,感觉如同吵架。其实这和武汉人热情豪迈有关,说话的时候声音大,带有汉味 但是本意都是好的。武汉不排外,大部分的武汉人都是很热情的。
一、武汉名小吃有:热干面、三鲜豆皮、四季美汤包、面窝、糊汤粉等等。
1、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有多种做法,其采用碱水面,并以食油、芝麻酱、色拉油、香油、细香葱、大蒜子、萝卜丁、酸豆角、卤水汁、生抽、醋等为辅助材料。热干面色泽黄而油润,味道鲜美,由于热量高,也可以当作主食,营养早餐,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
2、三鲜豆皮
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另一种主要食品,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以前人们逢年过节时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后作为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
3、四季美汤包
武汉的“四季美”小笼汤包是在苏式汤包的传统做法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的。这种汤包具有皮薄、汤多、馅嫩的武汉风味特色,不仅为武汉人所喜爱,而且在全国也颇有名气。
4、面窝
面窝是武汉独有的地方性小吃,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呈凹状而被称为“面窝”。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成分中面粉只占少数,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
5、糊汤粉
糊汤粉,著名武汉传统小吃,以圆米粉为主要食材,鱼糊汤,小虾米,葱花为辅料,与油条相配的小吃品种。被誉为“武汉一绝”的鲜鱼糊汤粉泡油条,是经典的汉味名吃。
热干面
四季美汤包
三鲜豆皮
糊汤粉
面窝
二、武汉,江城,中国,甚至全世界,没有哪座城市像武汉那么多水。长江浩浩荡荡穿城而过,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更是武汉的母亲河,汉江从北婉约而来,安静地汇入长江,将武汉划分为汉口,武昌,汉阳三镇。数不清的湖,像东湖,南湖,沙湖,汤讯湖,西北湖,月湖,墨水湖,水果湖,塔子湖,东西湖等等,水构成了江城一大特色,中国,甚至全世界独一无二。
三、武汉的教育之发达。武昌简直就是一个大学城,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学院等等。
与城陵矶,牌州一样,金口也是长江边上的古老小镇。
城陵矶的名气,是洪水的印记衬出来的,那里有个名震九州的水文站。牌州为国人所知,是1998年那场灭顶之灾。金口有赤矶山三国古战场的箭簇弓弩扬威,还有民国期间建造的全国闻名的金水闸,现今又以“中山舰”蒙难地及其打捞修复之所令国人心驰神往。
其实,金口镇蛮小,南北沿江一条街,长不过里许,东边一条街亦长不到半里,在西街口拱成一个“T形”。因西街的尽头是江岸码头,这条街短得没资格叫街。日本鬼子飞机丢炸弹轰炸“中山舰”那年月,金口镇居民大抵不足三千人。六十年代初我挑紫卖把子,走十五里路歪歪倒倒拥进古镇时,却感觉人满为患了: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在二、三米宽的巷道挤来挤去,蛮费劲。当然,我指的是早市,金口是水码头,有班船直达汉口的四官殿,六十里水路,那时的票价是人民币四毛。班船是两层楼的那种,楼上楼下有一排排长靠背椅,一次可装千把人。
金口当然也有旱码头,有来往班车路过,省里的长途车通嘉鱼,县内的由县城纸坊往返。
记忆中的金口,是破旧不堪的。由农村的土路步入狭窄的东街,如遇阴雨天必须趟一截泥巴路,这是城乡过渡带,村夫村妇脚上的泥土渗在青条石铺成的路缝里,久了,便搅成熟泥,令人不堪入目。东街的中段,有家“高坡子”水泥墙房子,叫土产日杂商店,是最高的建筑,四层楼。它的旁边是颇有声名的金口剧场,门楼很旧,也矮,剧场也只能容纳五六百人,座椅也是高靠背的条形,舞台也小得可怜,最突出的特点只有两个字:暗、脏。当然,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小伢子逃票看戏看**,假如偶尔上街能赶场的话。
从“高坡子”再往西街口,左边转角是一家最热闹的百货商店,由于处在拐角位置,房子便呈孤型状,上下两层,无论早晚,这里都人头攒动,闹热非凡。六十年代初,无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所有店铺的门全都是木头的,而且是属于顶凹下凸、门板与门板相嵌,人却在门后拿一根方木横着当栓使用,看店铺开张或打烊,这开门和关门的操作,就晓得金口镇很古老很古老了。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在金口镇的十多个旧书摊上看“小人书”。家里穷,祖辈人不读书,子孙们除却课本别无其它,我的一点古典文学知识,大抵都是从这里的书推上获取的。书推上买书的人少,大都是在一排排夹挂墙头的“三国”、“水浒”、“西游记”、“隋唐演义”、“红楼梦”、“西厢记”等系列连环画里选出一两本,然后往条形木凳上一坐,先看,看完了按厚薄给推主二分或一分钱。我那时与小伙伴一起,几乎每个星期天都挑柴到金口来叫卖,三四十斤换得五六毛钱。饭可以不吃或少吃,小人书是必看的。看小人书上瘾,你看了之一之二,岂能不看之三之四实在没空在此久呆,就乘推主不注意,偷偷地将另一本书藏在胸内,坐在凳子上看完一本便掏一分钱走人。回家后躺在床上,手捧精美的连环画,我好得意哟:做偷书贼,看来并不难!
小时候去金口叫“上街”,听金口人讲话,尤其是听吵架,看热闹,是挺好玩的。金口人平常讲话抑扬顿挫,带很长的拖音,像唱歌,吵起架骂起人来,个个怒目圆瞪,手舞足蹈,嘴巴张合的频率之高,脏话丑话的遣词造句之妙,令围观者赏心悦目。
其实,吵和骂“冤家”多,真打起来的,绝少。金口人女性温柔,长的也水灵,男性却多缺乏阳刚之气,打架,怎么可以呢金口话是独具特色的,既非武汉腔,也不是纸坊话,更不是嘉鱼牌州的语系。想来,它应属水旱交通要冲各地散客迁徙溶合的产物,人多音杂,日久天长,彼此都异化了,形成了独特的乡音。哦,金口,五六十年代的金口,是这个模样儿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