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元到6000元、补贴等。铜陵市郊区农业农村局的平均工资水平在5000元到6000元,并且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不仅有节日福利,还包括职务补贴,住房补贴,交通礼,贴等各种岗位补贴,岗位津贴丰富且待遇丰厚。
铜陵市是全国最小的地级市,市区人口不足40万
因铜资源而升级为市,现为我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因是资源型城市加之人口少所以人均gdp比较高
但普通市民的收入一般,但消费偏高,其消费水平比合肥、南京丝毫不低
很小的一座城市,在枞阳县没划入铜陵之前铜陵是全国第二小的地级市(全国第一小的地级市是海南省三沙市);在铜陵你打出租车20块钱能穿越市区;治安还不错,很少能发生恶心危害公共安全事件;铜陵经济水平还是比较发达,物价普遍偏高铜陵市,别名定陵、义安,安徽省辖市, 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网站全文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铜陵入选并纳入其中。
铜陵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铜陵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解放初期,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1955年开始推广双季稻,此后逐渐形成一肥两稻,一油两稻,一油,麦,一稻和稻经,经济作物,轮作等多种形式的农作物耕作制。
1957年,粮食播种面积32114万亩,单产140公斤,总产4510吨;油料播种面积2110亩,单产36公斤,总产76吨;棉花播种面积451亩,单产377公斤,总产17吨;农业人均口粮325公斤。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农业生产连续3年大减产。
1960年,粮食总产3302吨,棉花总产09吨,比1957年分别下降2895%、4706%。1961年,市郊农村推行"责任田",1962年改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965年,粮食总产达5243吨,油料总产达143吨,棉花总产达84吨,创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1966年至1977年,农业生产连续徘徊。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且重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扩种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
1985年,市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3940万亩,其中粮食面积20409万亩,油料4310亩,棉花558亩;粮食产量4982吨,油料142吨,棉花19吨,农业人均口粮1845公斤。
1985年,全市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07%。其中:种植业产值34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61%;林业产值31万元,占477%;牧业产值150万元,占2308%;渔业产值31万元,占477%。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93亿元,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975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169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353亿元,增长94%;渔业产值319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4亿元,增长85%。
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92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17公顷,下降07%;棉花播种面积为3739公顷,下降20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269公顷,下降150%;蔬菜播种面积4324公顷,增长14%。
2012年粮食产量153万吨,增长56%;油料产量189万吨,下降134%;棉花产量054万吨,下降204%;蔬菜产量1054万吨,增长29%。
2012年肉类总产量167万吨,增长36%;禽蛋总产量083万吨,增长338%;全年水产品产量222万吨,增长51%。
折叠工业
铜陵工业源于矿业,以产铜著称,商代早中期即开矿炼铜铸器,东汉以来设有炼铜场,唐、宋、元、明、清均设置炼铜的官办机构。鸦片战争后,各列强国侵入中国,英、日等国先后来这里侵占铜矿主权。日本侵略者多年进行掠夺性开采,矿产资源倍遭破坏。
建国初,由于铜官山铜矿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国家首批确定、最早安排建设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基地。1950年,华东工业部派遣12人建矿先遣队来铜恢复矿山建设,揭开了铜陵经济建设新的一章。
1950~1952年,中央重工业部首批拨出建设资金7307万元,用于完成铜官山矿日采选矿石400吨生产系统的改造,1952年6月投产。国家还拨出资金349万元,建设扫把沟2000千瓦机组发电厂,1952年4月运行发电。1952年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生产铜料298吨,开始奠定有色工业的基础。
1953~1957年,铜陵有色工业很快发展起来。1953年5月,年产2000吨粗铜的第一冶炼厂正式生产出铜,1968年10月扫把沟发电厂又增设两台新机组,总装机容量扩大到4550千瓦。1950~1957年,有色工业完成总投资7614万元,到"一五"期末,初步建成日采选矿石3600吨、年冶炼粗铜1万吨规模的联合生产企业。1957年是有色工业生产高峰年,粗铜、铜料双破万吨关,占全国总产量474%,铜陵市首次实现工业总产值过亿元,成为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之一。铜陵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年均增长为6966%,实现上缴利税4486万元,累计生产粗铜26412吨,铜料26702吨,硫精砂340300吨,此间,是铜陵工业发展最好时期之一。有色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兴工矿城市的诞生。1956年建市后,围绕矿山生产、生活的需要,地方轻手工业如市食品厂、酒厂、砖瓦厂、机修厂、被服社、木器社等16家企业先后开办,1957年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493万元。"一五"期末,除有色工业具备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条件外,其余厂社多数是厂房狭小,设备简陋,近乎手工作坊式生产。
1958~1962年开始到1978年的21年间,1978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由9681万元,增加到32217万元,增长333倍;职工人数由7649人增加到46309人,增长507倍;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6522万元增加到48950万元,增长65倍,但是整体工业发展速度滞缓,经济效益较低,落后于全省各地。21年间平均发展速度,铜陵为74%,全省平均为96%,低于全省平均22%。1978年工业实现的经济目标,铜陵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产值5316元,比全省平均10333元低5017元;百元资金提供利税1034元,比全省平均2059元低1025元;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5119元,比全省平均3113元高出2006元。
1985年,全市,含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6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12个,,职工总人数13804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94095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92257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86377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658万元,含县,,主要工业产品达63种,优质产品39种,,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6962万元。
1985年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958%,比1978年增长148倍,比1957年增长7倍以上。1985年职工总人数比1980年增长133倍,比1978年增长182倍,比1957年增长123倍。1985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比1978年增长7646%,比1957年增长123倍。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224亿元,增长74%;实现工业增加值408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12%。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7%,拉动GDP增长7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0%;集体企业下降69%;股份制企业增长6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78%。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9%;轻工业增长109%。从主导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3%,其中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下降3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4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87%。
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21亿元,增长343%。
铜陵市民政局农村低保金每月的发放时间为每月的25号,每月的发放时间固定不变,发放时间以当月的25号为准。铜陵市民政局农村低保金的发放工作由当地政府部门负责,每月25号前,当地政府部门会将低保金发放到低保户的银行账户中,低保户可以通过银行账户查询到低保金的发放情况。
1、打开铜陵共享农房信息发布平台的官方网站,进入“我要发布”页面;
2、在“我要发布”页面中填写农房的基本信息,例如农房的地址、面积、房型、价格等,并上传农房的照片;
3、填写完农房信息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将自动审核申请,审核通过后,房信息将会被发布到铜陵共享农房信息发布平台上。
人口:约5万人
人口密度:325人/km2
郊区总面积154平方千米(简册)/1796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44000。代码:340711。区号:0562。拼音:Jiao Qu。
行政区划
郊区辖3个街道、2个镇、1个乡:安铜街道、桥南街道、铜山镇、大通镇、灰河乡;普济圩农场街道。
历史沿革
2000年,郊区辖1个镇、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64310人,其中: 铜山镇 16744 灰河乡 5567 普济圩农场虚拟镇 10001 安铜办虚拟镇 5544 桥南办虚拟镇 15890 东郊办虚拟镇 10564
2004年11月30日,铜陵市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铜陵县大通镇划归郊区管辖。调整后,郊区辖2个办事处,2个镇,1个乡,面积1796平方千米,人口631万;将郊区东郊办事处区域天山大道(原七坝路)以西、铜芜路以南地区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天山大道南段以东、铜芜路以北地域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为便于联盟村行政事业的管理,将联盟村整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狮子山区在铜官山区内保留一块“飞地”),即除联盟村15、16、17、18村民组划入铜官山区外,联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东郊办事处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将郊区在铜官山区的“飞地”后冲村、金牛居委会等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将铜官山区在郊区的“飞地”上富强村块等,划归郊区管辖。 2004年底,郊区辖3个街道、2个镇、1个乡。
资料 本站摘录自《铜陵市郊区历史大事记(1949--2003)》(铜陵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1949年4月21日,铜陵境内解放。4月24日,铜陵县人民政府成立。7月,铜陵县人民政府对基层政权进行初步改造,废除保甲制度,建立村、闾。国民党统治时期铜官山矿区的铜官保、兴隆保改为铜官村、兴隆村,属铜陵县五松镇领导。
1952年1月,铜兴乡政府成立。铜陵县人民政府根据皖南人民行政公署颁布的《皖南区划乡建政实施办法》,在全县开始划乡建政。决定将铜官村、兴隆村及复兴村的两个闾划归铜兴乡,成立铜兴乡人民政府。3月28日 铜陵县委归属安庆地委领导。
1953年9月,经安徽省委批准,设立铜官山办事处,为区级办事处。下辖7个居民村,隶属铜陵县人民政府领导。
1954年3月8日,经安庆专署批准,成立铜官山区人民政府,隶属铜陵县人民政府领导,同时撤销铜官山办事处。
195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铜陵近郊共建立九个农业初级社,其中一个渔业社、八个农业社。初级社下设生产队或作业组。
1956年2月,铜官山矿务局在贵池铜山建立铜山铜矿,开始开发铜山矿。 5月28日,一届全国人大颁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铜陵近郊农村先后成立了十个农业合作社,其中农业社七个,蔬菜社两个,渔业社一个。 6月26日,铜官山区就市区划情况向省委组织部作出报告。报告对铜官山市区划范围作出规划:铜官山区有7260户,39037人。其中农业户577户,人口2217人,可耕土地面积36162亩。根据自然条件和照顾矿区需要,计划划入:(一)铜陵县谢垄乡一部分。该乡工农高级农业社11个生产队和红旗高级社2个生产队751户3169人,5500亩土地。(二)铜陵县横港乡全部。该乡横港、古松、白鹤、长江、矶涡等5个高级农业社,计633户2419人,6324亩。全市合计8644户,44625人。其中农业户1951户,农业人口7805人,可耕土地154402亩。 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铜官山市筹备处成立,属省直辖。同时,撤销铜官山区人民委员会,由筹备处代行行政职能。 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铜官山市,行政区域辖铜官山矿区全部,横港乡全部和谢垅乡一部分。
1957年2月18日,铜港、铜兴两乡合并,成立铜港乡人民委员会,直属铜官山市人委领导。6月14日,铜官山市委对农村进行并乡整社。长江社、铜港社合并为长江社。新建社、新洲社合并为新民社。并乡整社后的铜港乡,共有九个社(其中两个蔬菜社,一个渔业社,六个农业社)七十六个生产队。全乡农业户1625户,农业人口6470人,共有可耕田地1213607亩。
1958年4月5日,铜官山市委办公室专题向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报告,请求将古松社由三类社升为一类社。报告称:古松社有农户280户,人口1063人。 9月5日 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并更名为铜陵市,同时成立铜官山区。铜港乡更名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隶属铜官山区人民委员会,公社实行乡社合一的体制。 9月14日,中共铜陵市委农工部制定《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初步意见》。 10月6日,铜官山区委成立。铜港乡党委更名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党委,隶属铜官山区委和区人民委员会领导。
1959年4月9日,铜官山区委向铜港超英人民公社派驻整社工作组。4月26日,恢复铜陵县建制,铜官山区被撤销。铜港超英人民公社更名为铜港人民公社,并成立铜港公社管委会,代行乡政权。同时,将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党委更名为铜港公社党委,隶属铜陵市委。
1960年5月30日,经铜陵市委研究,成立铜陵市城市人民公社。同时成立铜官山公社党委、杨家山公社党委和铜港公社党委。铜港公社改并后,入社人数61万人,占应入社人口的928%。 7月12日,铜陵市城市人民公社撤销。 8月6日,经市委研究决定,恢复铜港公社。 12月8日,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铜陵市铜港区人民委员会。将铜陵县的谢垄、新庙、跃进、狮子山、红星、农林、小农场等七个大队划归铜港区领导。对铜港公社所辖大队进行合并划分,分别成立新庙、狮子山、铜港三个人民公社,隶属铜港区人民委员会。
1961年1月13~14日,铜港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港公社礼堂召开。选举产生了铜港区人民委员会、铜港区正、副区长,铜港区人民法院院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产生了出席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5月2日,铜港公社五松大队划分为五松、官塘、东山三个大队。铜山大队划分为新民、铜山、周冲三个大队,公社饲养场改为渔业大队。至此,五松、官塘、东山、铜山、周冲、新民、古松、长江、白鹤、渔业共十个大队实行了大队建制。
1963年3月20日,经铜陵市委研究决定,撤销铜陵市铜港区,恢复铜陵市铜港人民公社建制。同时撤销铜港区人委和党委及狮子山、新庙、铜港三个公社和公社党委,并将谢垄等七个农村大队仍划归铜陵县领导。新庙公社的东山、联盟、五松三个大队划归铜港公社领导。 3月29日,经铜陵市人委批复,同意撤销铜港公社渔业大队。 5月15日,铜陵市人委批复:同意杨秀英等四大私有圩入社的报告,并由铜港公社负责做好协调工作。
196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冶金工业部党组建议:同意铜陵矿区政企合一的试点方案。决定撤销铜陵市,成立铜陵特区,铜港公社直属特区领导。9月,铜陵特区国营林场成立。铜港公社划拔70多亩农田,100多亩荒山归国营林场作林业基地。11月,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贵池县铜山镇人民委员会。同时成立中共铜山镇委员会,隶属贵池县人委领导,下辖机关、供销社、居委会等支部。镇党委机关驻地铜山铜矿。12月8日,铜港公社党委改属铜陵特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党委领导。
1965年1月10日,铜港公社党委直属铜陵特委领导。5月25日,铜港公社新民大队与后冲大队合并,更名为铜港公社新民大队。8月26日,铜港公社东山、官塘、五松三个大队合并为联盟大队和五松大队。
1966年4月12日,铜陵特区人委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第四章的规定精神,决定将许在昌、何委珍等私人秧草湖收归国有,委托铜港公社铜山大队管理经营。其范围:东至老套沟与铜山大队秧草湖接壤,南到长江大队秧草湖横埂,西至水泵房和发电厂招待所,北到建华窑厂新公路。
1968年3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铜陵特区军事管制委员会[68]044号文件批复:同意铜港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 8月,经贵池县革命委员会批准,贵池县铜山镇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3月25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贵池县铜山镇划归铜陵特区管理。5月6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销铜山镇建制,成立铜陵特区铜山区革命委员会。
1972年1月5日,经铜陵市革委会批准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委会,三位一体(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革命委员会和郊区革命委员会、铜港公社),合署办公;是月,郊区革命委员会会议取代了郊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1月21日,铜陵特区铜山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铜陵市铜山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铜山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4月28日,铜港公社铜山大队、白鹤大队改为蔬菜队。
1974年4月8日,撤销铜陵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恢复铜港公社革命委员会建制,隶属铜陵市革委会。 10月30日,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铜港人民公社正式分立办公。铜港公社党委下设办公室。
1976年5月24日,根据安徽省革委会编制办公室(75)709号文件批复,铜陵市革委会研究决定,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命委员会,保留铜港公社建制,与郊区合署办公。下设政工科、武装保卫科、生产科、办公室,并将铜陵市国营林场划归郊区领导。6月8日,铜陵市郊区党委成立,同时撤销铜港公社党委。同时,撤销铜港公社革委会,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委会,隶属铜陵市革委会领导。
1977年4月8日,井湖大队由铜陵市城建局划归郊区领导,成立郊区井湖大队。6月27日,郊区铜港公社农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8年3月18日,铜陵县西湖公社谢垄大队划归铜陵市郊区,改为蔬菜专业队。并成立谢垄大队管委会。11月3日,经铜陵市革委会批复,郊区铜山大队划分为两个大队。铜山大队一队至四队(农业生产队)成立周冲大队;铜山大队红旗生产队等七个蔬菜专业队成立铜山大队。
1979年4月,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怀宁县月山公社的马鞍、旗星、牧岭三个农业大队划给铜山区管_,由安庆铜矿"以矿带队"的形式扶持经营。
1980年3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贵池县铜山公社的杨村、南泉、显化三个农业大队划给铜山区管辖。 6月25日 铜陵市国营林场划归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领导。 9月19~20日,中国***铜山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 9月25~26日,中国***铜陵市郊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11月26~30日,铜山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选举区人民政府区长等)
1981年12月19~21日,铜陵市郊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至此郊区革委会被撤销,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成立。
1982年5月10日,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历时三个月零五天圆满结束。郊区117名普查工作人员经过对全区十二个大队和一个集体户、131个生产队的普查登记,核查结果全区总户数3230户,总计人口14395人。
1984年4月10日~14日,郊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有色招待所召开。4月15~19日,铜山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9月29日,根据基层行政组织改革的精神,郊区五松、铜山、白鹤、古圣、谢垄、井湖、长江、联盟、新民、周冲、渔业、后冲12个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12个村的党支部换届和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圆满结束。11月1日~3日,中国***铜陵市郊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6年3月17日,郊区矿山公司成立,郊区矿管所随之撤销。6月7日,经省政府批准,郊区五松村524户,1895人由农业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转户后的五松村划归铜官山区管辖。
1988年4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山区,成立铜陵市郊区铜山办事处、铜陵市郊区月山办事处,系郊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11月15日,鉴于行政体制及隶属关系的变更,铜山矿农办下属的杨村、南泉、显化三个大队更名为铜陵市郊区杨村村民委员会、南泉村村民委员会、显化村村民委员会,直属铜山办事处领导;安庆矿农办下属的旗星、牧岭、马鞍三所小学更名为铜陵市旗星小学、牧岭小学、马鞍小学,直属安庆矿区办事处领导。
1989年10月20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88]138号会议纪要精神和省民政厅、省地名委名字[89]185号文件的批复,设立铜陵市灰河乡,辖东风、马洼、太阳、五洲和灰河(原名中垄)五个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灰河口,隶属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领导。
1990年4月5日,灰河乡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灰河乡人民政府成立。
1991年1月9日,郊区灰河乡马洼村划分为马洼、东元两个行政村。
1997年3月6日,“中共铜陵市郊区东郊办事处工作委员会”、“铜陵市郊区东郊办事处”成立,系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6月26日,郊区白云居委会成立。该居委会是由白鹤村10、11、12三个转户居民组组建而成的。
1998年12月12日,中共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委员会成立。1999年1月19日,郊区铜山镇人民政府成立,铜山办事处随之撤销。实行镇管村(居)体制,镇人民政府驻铜山铜牛路。
2000年11月22日,郊区启动乡镇办党政机构改革。12月25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揭晓。普查结果显示,全区总户数10824户,总人口48958人,其中农业人口31762人。
2002年5月26日,郊区第五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全区22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进行了统一换届。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郊区上榜。
2020年4月,郊区上榜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名录。
有。
但是有三类人群无法享受补贴,分别是:死亡超过1个月未申报死亡信息的人、未办理养老保险关系注销登记的人和未覆盖丧葬补贴制度地区的人。
随着农村丧葬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很多农村居民都认为领取了丧葬补贴之后,去世的老人就只能够火化了,并不能够土葬了,其实不是这样,国家在推动丧葬制度改革之中,是在尊重农村居民意愿,保留农村传统文化习俗的基础之上,鼓励农村居民推动火葬,并通过公墓等建设,来改善农村土葬习俗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