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上的童话》 阅读理解的答案是什么?
1、因为在这那里无忧无虑,孩子们可以放任玩耍,不受任何束缚,全身心的放松。
2、主要演绎了一个王子战胜魔王救了心爱公主的童话故事。
3、说明妈妈也已经认可了我们的活动也很有趣,妈妈是一个充满爱心有宽容心的妈妈。
4、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我们当时的高兴,为下文把妈妈当成公主做了铺垫。
5、出了孩子们天真、可爱、活泼的特点。
做阅读理解的方法: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型别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金波 沙滩上的童话 阅读答案1答:因为那里无忧无虑,孩子们可以放任玩耍,不受束缚,全身心的放松。
2答:演绎了一个王子战胜魔王救公主的童话。
3答:说明妈妈已认可了我们的活动也很有趣,妈妈是一个充满爱心有宽容心的妈妈。
4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我们当时的高兴,为下文把妈妈当成公主做了铺垫。
5·写出了孩子们天真、可爱、活泼的特点。
我们老师说的,保证正确!
《九石弓》阅读理解的答案是什么?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臂力过人,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拿给左右的大臣看,近臣都拿过来试拉,故意把弓拉开一半就停止,都说:“要拉开这弓力气不少于一千多斤,不是大王又有谁可以用这么硬的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弓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的一千多斤,这是多么可悲啊。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为图虚名却丧失了真实。
加点字:
1好:喜爱。
2引:拉。
3皆:都。
4止:停止。
5以:认为。
6过:超过。
7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8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9皆:都。
《水乡行》阅读理解的答案是什么?“水乡的路,水云铺”的意思是————
根据上下文应该是水乡的道路就像是由水和水雾铺成的一样。
“一步步,停蛙鼓”的意思是————
意思应该是一步步走,脚步声惊动了稻田里的蛙,因而它们停止了鼓噪。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注意,我们作业本里只有四段,缺了中间一段,所以要从四段里看出)
初夏或夏季 从“蛙,蝉”等意象中可以看出
3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怎样的特点?
表现了江南水乡的乡村绿树成荫,河网密布,悠闲自得的美景,给人以恬静优美的感受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水乡美景,热爱自然,愿与自然融为一体
5读完此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
成与功这篇阅读理解的答案是什么?1“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积累,功是成的基础。成功对于懒汉来说是自私的,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公平的。
3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
4启发是凡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可以成功
5(1)时间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
(2)不愧对今天的人,时间会对你微笑;丢失了今天的人,明天会给你烦恼
《漓江秀色》阅读理解的答案是什么?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恰当的词语,按顺序写在下面括号中:(4分)
( 有幸 ) ( 印象 ) ( 千奇百怪 ) ( 眺望 )
2、查字典,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在句后括号中填序号):(4分)
(1)船行至彼,遥遥望去,临江石壁如削。 (1 )
(2)你是一幅画,却没有哪个画家能将你临摹。 ( 4 )
(3)鲁迅总要到夜晚,人们临睡时,才开始工作。 ( 3 )
(4)田老师的课,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 ( 2 )
3、摘录第②段中古人赞美漓江的诗句。(4分)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句诗中把___江__ 比作______青罗带______,把______山______ 比作____碧玉簪__。
4、课文《桂林山水》写到山的奇,是用“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来描写的,而本文写到山的奇用了同样意思的词语是“_____平地崛起____,_____孤峰如塔_____”。(2分)
5、在第④段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这个句子从上下文的关系看是一个__过度__句。(3分)
关联词:不但……而且……
6、全文共七个自然段。
(1)写漓江两岸山的是第__2___段到第__5___段,围绕着山的“奇”,分别写山的千姿百态___、____极具情趣的裂纹____和和谐柔美的颜色。总之让人更加感到这山是__有生命_的。
(2)写漓江水的是第___6____段,是围绕着水的“____纯__”写的。
7、在第⑥段画线句子的方框中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用这水,桂林人酿出了“三宝”之一,“三花酒”用这水,漓江养肥了鲜嫩的桂花鱼;用这水,人们又培育出了独特的漓江虾。
这个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排比____句,作者通过“三花酒”、“桂花鱼”、“漓江虾”,是为了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水的纯_________________。(3分)
《绿色的梦》的阅读理解的答案是什么?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记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头放起。
②在那记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③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后,又箭似的射入麦浪之间。
④人平躺着,眼迷濛著,和煦的阳光像一条温暖的、无形的被,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著,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⑤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景象。家乡的田野上几乎看不见村庄,远眺村庄都是些黑压压的林带,十分整齐地排列在绿色的田野上。如果一个村庄上没有树,没有参天的树,而使低矮的房屋 在外面,行路的人就会说:“那是一个穷地方。”连叫花子都不会进那个村庄。
⑥小时候,祖母老是跟我讲一个故事,说我家屋后那棵两个孩子都抱不过来的大叶杨,当年只有孩子的手臂那么粗。那年闹春荒,缺草也缺粮,她拿着斧头去砍那棵小树,砍了两下没有舍得,情愿饿著肚子到芦苇滩里去划草叶。
⑦我们的村庄家家都有很多树,大多种在门前小河两岸,有些柳树和桃树长大以后就斜盖在河面上,两岸的树像一条绿色的天篷,沿着村庄逶迤而上,这天篷下的小河就成了儿童的乐园。农村里没有幼儿园,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天天在这种绿色的乐园转悠,摸虾、捉鱼、采果实、掏鸟窝、放野火,说是烧过的野草明年会长得更好、更绿。
⑧每逢暮色苍茫,村庄上时不时传来尖锐、悠长、焦急、慈祥的声音,那是母亲在呼唤孩子,那拖得很长的呼唤声,能把一里路之内的孩子从绿色的天地里召回来,洗脸、吃饭,然后便进入梦乡。那梦当然也是绿色的,能使人没齿难忘。
⑨村庄除了树还有竹。我家没有竹园,这是祖父的一大憾事,可我就读的私塾却在大片竹园的旁边,那个村庄家家户户有竹园,一家一家连成片,绵延二三里。读私塾是很寂寞的,整天坐在长板凳上摇头晃脑,念书、写字,动弹不得。八九岁的顽童难以做到这一点,便找各种借口,跑到竹园里去,每次去两三个人,大家轮流,不被老师发现。其实老师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⑩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竹园却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去寻找游乐的天地。最有趣的是夏天,教室里闷热,老师也热得受不了,同意学生们把课桌搬到竹园里去学习。十几个蒙童散坐在幽篁里,有的玩耍,有的和老师一起打瞌睡,有的用野藤做吊床。躺在那种悠悠荡荡的吊床上,很快便能熟睡,直到大风吹动竹叶,发出松涛、海涛似的响声,才能把你惊醒,暴风雨来了!
11绿色的梦又悄悄地来到枕边,带来了叶的响声,带来野花的香气,似乎还有竹涛的沙沙,还有云雀的唧唧……突然间一阵轰鸣,好像天崩地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那摹仿虫叫的电子钟正报早晨六点。
12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可在所有的颜色之中,绿色最具有生命力。
一九九三年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08年8B有删改)
11从文中看,“绿色的梦”有那些深刻的含义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12第③段描写梦中的情景,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13“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两个“迪斯尼乐园”内涵有什么不同(6分)
14文章最后说“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11①绿色体现了生态平衡,象征著财富,②梦中的土地、村庄是柔和的、充满活力的,③梦中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1点2分,共6分)
12选取麦浪、野花、云雀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2分)从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角度;(1分)运用了对比(比较的手法)、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1分,写出两种即可)把绿色的梦写得平和、宁静、富有诗情画意,令人魂梦萦绕。(1分,意思对即可)
13前一个迪斯尼乐园充满绿意、生机、野趣,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陶冶了孩子们自由、天真、活泼的情趣;(3分,1点1分)后一个迪斯尼乐园是人造的,没有生机,远离自然,难以带给孩子们真正的快乐和留下恒远的回忆。(3分,1点1分。这一点要求考生根据前一点联想、推断作者的意图)
14①与前文梦境中的绿意和生机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了作者对生活在单调、缺少绿意的城市里的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忧虑;②从第11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可以看出,当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还是建起一片灰色的钢筋水泥丛林,这也是作者的忧虑所在;③孩子象征著未来,不能让他们只在书本上、电视上、梦中见到绿意,不能让他们只听到模仿的虫叫声。我们留给未来什么,这也是作者思考的问题。(每点2分,共6分)
《一碗大米饭》阅读理解的答案是什么?答案:
1.这是曾祖母的饭,我不能吃。或者孝敬的定义就是留给曾祖母好吃的东西。
2.母亲此时百感交集,看到儿子挨饿,却无力改变现状,心疼、内疚、痛苦和无奈一起袭来。
3.D
4.最让你感动的可能是某一个细节,某一个人物;结合实际时,可以谈自己在尊敬老人方面的不足之处,表达内疚之情以及通过本文所受的教育;也可以谈自己与文中的我的相似之处。
《白马湖》这篇阅读理解的答案是什么?1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温风飘潇的春日。
2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 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3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著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著回去。
4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著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著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 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 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著许多火绳似的。
5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
问题:
1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白马湖的特点。
2第34自然段开头的一句分别有两个“最好”,这样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上文,认真体会下列括号里的词在句中表达的作用。
(1)湖上(笼)著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
(2)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
4作者在写景时用了许多生动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找出一个,说说它们各表现了白马湖的什么特点
5第4自然段“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一句中“春天的力量”指什么,怎么可以“受用”?结合你对春天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①湖水清。②环境清幽。③黄昏时湖光山色相映成趣。④春日里山青水绿,别有情趣。 2不矛盾,第③自然段是指一日之中的“最好”,第④自然段是指一年四季中的“最好”,都表达了作者对白马湖的喜爱之情。
3①“笼”字写出了雾轻盈、透明的特点,给人以一种缥缈的感觉。
②“滴”字生动、传神地写出春回大地,山上的花草树木受到雨水的润泽,发荣滋长,青葱翠绿的样子。
4只要是比喻句,并指出了白马湖的特点即可。
5如:春天,万物发荣滋长,充满朝气,各种新鲜的气息沁人心脾,即使看不见,也能感受到这种气息,使人陶醉在其中。
水做的沙家浜阅读理解的答案是什么?急!~~~~4大题!《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考虑。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遂:于是。
寝:入睡。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
庭中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好像如积水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水生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于是)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霍松林)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他的用法却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
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
,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出自:《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扩展资料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表达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盼望回家。
赏析]
此诗写冬末bai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她)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尾联不仅与首联相照应,也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之景物也就有了人的灵性,向人们诉说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
如果说颌联是从景物入手,以形式之美引发颈联;那么就可说颈联是从天人感应拓展,以胸怀之美照应颌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