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情感怱视的小例子

一个情感怱视的小例子,第1张

        精神科医生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是理解在健康教育之道中情感重要性的最佳理论。

        依恋理论描述了我们从婴儿期开始的,对于安全和连接的情感需要是如何由父母来满足的。

        该理论认为如果父母能够有效地识别并满足孩子在婴儿期的情感需求,一个“安全依恋”就会形成并保持下去。这份依恋是孩子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以及从小到大的良好的总体幸福感的基础。

        父母至少要有三个关键的情感技能:(1)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2)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3)基于这份情感连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父母的这些情感技能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学习如何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天性,并使孩子建立起安全的情感纽带,使他(她)拥有健康的情感来获得快乐的成年生活。

      我们之前讲过, 通常有害的情感忽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也许它每天都在发挥作用,但几乎无法观测到,它经常戴着体贴甚至放纵的面具。

      一个 案例:

        一家三口,父母带着5岁的女儿在度假,平时爸爸忙,都是妈妈照顾女儿,很细致,但稍有些严历!在度假中,当爸爸邀请女儿一起到沙滩上玩耍时,她很开心。他们在挖沙坑,收集沙子,堆砌他们的沙滩城堡的第一层。妈妈看了会儿书,从她的沙滩椅上抬起头,严厉地说:“玩够沙子了吧,今天是你爸爸难得的休息日,可不想跟你玩一整天!过来这边,我给你读书。”爸爸和女儿坐在沙坑旁,抬起头,停下了手里的塑料铲子。静默了一会儿,爸爸站了起来,拍掉了膝盖上的沙子,就像他也必须服从一样。女儿为不能继续玩感到难过,同时也觉得自己自私。妈妈把他们照顾得很好,她不该只顾自己跟爸爸一起玩。她顺从地回到妈妈身边,坐到那个小一点的沙滩椅上。妈妈开始给她读书。

        须臾间,女儿的失望已被遗忘。这段遗忘是长大后的女儿在咨询中回忆起来的,她是在解释和父亲的疏远关系时提起了这段往事。但当她说到爸爸站起身、拍掉膝盖上的沙子的时候,她的眼中噙满泪水。“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景象让我感到如此的悲伤。”她说道。咨询师让她集中注意力在她的悲伤中,并想想她的爸爸妈妈那一天可以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就在那一刻,女儿才开始明白父母经常这样辜负她。而她也只是希望能够继续和爸爸挖那个沙坑而已。

      咨询师所努力的方向,也是女儿自己希望被对待以及今后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她妈妈与女儿共情的话:

      他们玩的时候,妈妈放下手中的书,坐在沙滩椅上朝他们微笑:“哇,你们挖了好大一个坑,想不想看看我怎么搭一个沙滩城堡?”

        或者如果她爸爸与女儿共情的话:

        他们玩的时候,妈妈放下手中的书,坐在沙滩椅上朝他们严厉地说:“玩够沙子了吧,今天是你爸爸难得的休息日,可不想跟你玩一整天!过来这边,我给你读书。”爸爸和女儿都抬起头,静默了一会儿。爸爸大声笑起来,看着妈妈,又看了女儿:“开什么玩笑?我哪儿也不想去,我就想和我的乖女儿在这沙滩上玩!要来帮我们挖坑吗,亲爱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个“修正版”都是非常普通的、自然的教养技巧。像这样的对话随处可见。但是如果孩子不能确信自己对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经常因为自己对父母关注的需要而感到羞愧,她将会成长为一个忽视自己情感需求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女儿长大后意识到自己对妈妈的愤怒是事出有因的。她清楚地看到,这么多年的母女关系中,她的妈妈都没能够与自己共情。自从她认识到她的愤怒是合情合理的,她也不再为此而愧疚。她意识到她可以不再处处迎合妈妈,而真正为自己和丈夫考虑时,她开始理解她妈妈的不足,她可以尝试修复她们的关系。

        是的,她的父母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教养失误。他们的“过错”是如此微细,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会伤害到自己的女儿。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在重复自己儿时经历过的模式而已。这也是情感忽视的危害所在:非常好的人,爱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却意外地、无意识地把有害的相处模式传递给自己的女儿。

      自我成长的目标不是怪罪父母。一切只是为了理解我们的父母,理解他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当我们对健康的教育与情感忽视的教育的区别多少有点了解时,改变就己经开始了,我们的孩子的教养方式就有了新的更健康的方式!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 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3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