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成为啃老族
不要让孩子成为啃老族,孩子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很很大,要学会给孩子减负,对于成长问题更有利于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认真教育孩子的人终会有所收获。下面跟大家分享不要让孩子成为啃老族。
不要让孩子成为啃老族1
听到了一位无奈母亲的抱怨,“面对心安理得啃老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对于目前心安理得的啃老族群日趋壮大的社会现象,啃老原因是多元的,但从根本上反映的还是父母对子女独立性方面日常培养的缺失,这其中还包含着责任感、挫折教育、消费理财观念的缺失。
观点:啃老的本质
最近十余年,“啃老族”一词在中国的都市中开始流行。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啃老族”的出现,除与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以及以应试为导向的学校教育等有一定的关系外,其较突出的问题是:
1、缺乏独立性。
“啃老族”绝大部分源自最初几代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多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依赖感严重,总是不想长大。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
2、缺乏责任感。
中国父母基于亲子血缘关系,对自己的子女有着强烈的利他精神,造成了多数孩子在家中没有自己的劳动岗位和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
3、缺乏锻炼。
一些父母总将自己当做子女的坚硬外壳,造成了一些孩子不懂人际交往,不能承受挫折与压力,不肯吃苦,高不成低不就,逃避现实。
4、缺乏合理的消费理财教育。
中国父母给孩子零用钱一般都很随意,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教育,孩子不懂赚钱的辛苦与不易,并在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等思潮的影响下,追逐名牌和攀比消费,导致没有工作也要啃老消费,或有工作的也因难以自我满足进而“啃老”。
支招:引导孩子“独立”5原则
父母应尽早调整自己的育儿观念,从孩子小的时候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独立精神、意志品质、吃苦精神方面的培养,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有效地杜绝啃老现象继续蔓延。
1、培养自立的人格、不怕困难的精神。
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从小要让他们养成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要尽早让他们明白“依人者自危”的道理。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不要让孩子养成不动手、动脑,习惯于依赖的习惯。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如要求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指导他们一步一步地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求他们改正缺点或不好的习惯,这常常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
2、培养家庭观念。
“啃老”现象揭示出的另一层原因还有----孝爱长辈观念的匮乏。对此,家长应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对孩子有所要求:听从长辈的教导,珍惜和体贴他们的劳动,不打扰他们的工作或休息,有什么愉快或苦恼都愿意对他们讲,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对长辈信赖等等。此外,还应向孩子灌输亲人间的彼此关心惦念,有好东西要大家分享,有困难时一起担当等等观念。
3、培养社会责任感。
职业的选择是与孩子的理想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孩子的前途又是与其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因此,首先应该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其次可通过阅读人物传记,使孩子从伟大人物的品质中汲取营养,激发孩子向榜样学习。此外,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考察社会,让孩子接触社会,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重视金钱观和人生观教育,尽早进行职业规划。
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对孩子进行金钱观、人生观和职业规划的教育。可经常带孩子去参观企业、到职业学习乐园学习,积累对各种职业的感性认识。或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及社会实践工作,使他们在努力工作赚钱中了解金钱与劳动的关系,懂得珍惜,学会付出努力。同时,父母还要引导孩子多思考,让他们思考如何拥有健康人生这样的问题,引导他们努力追求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而不被金钱主宰。
5、 从小对孩子进行系统的理财教育。
理财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正确的理财价值观,基本的财务知识,基本的理财技能。理财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最好途径是实践。建议家长通过让孩子购买物品、打工、辨别品牌等实际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理财。此外,父母还可每月按时给孩子发放固定数额的零花钱,要求孩子每月制定预算、按比例储蓄,并随时记录开支情况,帮助他们学会计划消费,量入为出,避免超前消费、冲动消费,并形成一定的储蓄习惯。
不要让孩子成为啃老族2你总怪孩子长不大,到了一定年龄还是生活不能“自理”而有时候可能就是当妈的太能干,手伸的老长,管的太多,替儿子承担了本该承担的责任。
我家邻居家里很典型,之所以说典型,是因为女主人和阿姨。和阿姨今年60岁,和我妈从一个家属工厂退休下来,两家离得近,出了门,转个身就到我家,加上和我妈是老乡玩的好,所以两家来往的挺勤。和阿姨心直口快,说话干脆利索,这几年我在外地,老妈觉得孤单,常常找和阿姨聊天。
那天,和阿姨来做客,客厅里她和老妈说的几句话飘到了耳朵里:“都一年了,就在家里打游戏,养狗,不出门,这可怎么办”
和阿姨走后,我问老妈:“阿姨说谁呢”“还有谁小志呗。毕业两年了,工作还没稳定,现在在家歇着呢。”小志是和阿姨家的儿子。
“小志到现在没工作”我有些诧异,印象中小志一直是和阿姨的骄傲。
“我从不让小志干家务活,他也从来不出去和不好的同学接触,和他同届的,你知道的,就考上他一个本科,哎,就是人太老实了,……”一次,和阿姨拉着小志来串门,说要我帮忙给小志找个工作,她一直吧啦吧啦地说,没有注意到一旁已经成年的儿子的头越来越低。
我问小志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他头也没抬地说:“随便!”后来大概觉得不太礼貌,补充说:“我一直在努力找,之前也找到过,但是人家让我去的工作我妈都说不行。‘这个不够稳定’,‘那个工资不够高’,‘你会这么想是因为你还小,以后你就后悔了’。他们总是管我,弄得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上了班也是问东问西,上次还找到我公司去找我主管了,弄得我也干不下去,干脆就不去找了,耳根清净!”
我没想到实际情况是这样,就问他妈妈:“阿姨,小志喜欢你这样管他吗”和阿姨确定地说,“我这样还不是为了他好!怕他吃亏啊!”
其实小志和和阿姨的相处模式在生活中不是少数。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用难以被察觉的方式在控制孩子,尤其在我们的文化中,孝顺、听话被视为儿童优秀的品质和孝道的体现。
这样的父母常说“我是为你好”,承诺只要孩子无条件服从,就会给到很多优厚的待遇,而在情感上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我是为你好”的话里隐含的意思却是“你必须听我的”,完全不给选择权。
如果你抱怨或是顶两句嘴,他们觉得很伤心:“关心你还成了错了!”有的父母经常会说:“我是因为太爱你、太在乎你,才管你这么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干吗”久而久之,孩子则会内化这种认知,将关爱和控制等同,完全失去了自身的主见。
最后容易出现的情况就像上文说的那样,小志确实被妈妈培养“老实”了,“老实”得没了主见,更没了追求!到头来,当妈的难过操心,最悲哀的莫过于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当我们溺爱孩子、代替他做所有的事的时候,恰恰是以爱的名义去伤害他的行为。
孩子认识世界和自我的过程,需要通过和周围的互动来进行。家长们为了自己省事省时间包办代办的结果就是自己操心受累,还阻碍了孩子的良性发展,让孩子过于依赖家长,不仅磨灭了独立的意志,更养成了懒惰依赖的坏习惯,直接阻碍孩子发展自我,认识世界。
一个被父母保护起来的孩子,如何和周围互动他听不见不同的声音、触摸不到周围的冷热,如何能看清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孩子即便降生在一个物质优裕的家庭,却一直戴着精神枷锁成长,会逐渐磨灭了独立的意志、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小志有深深的无助感,这是源于过去他的母亲过多地操纵了孩子,导致自身各种非智力能力得到了制约,以至于解决问题的足够的能力与方法没有得到锻炼。
心理上有一个“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从“电击狗的实验”中提出的,映射在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当一个人多次努力并反复失败,形成了“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后,可能就会将这一无助的感觉过度泛化到了一切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本可以控制的情境,于是最常用的口头禅就成了“我不行”。
比如你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某些偶然的因素导致你的作文得分一直稳定在60分,那么你就很可能习得性无助地给自己形成一个暗示——“我作文不行”,于是工作后一切与书面有关的内容——写文案、写PPT等,你都会第一反应冒出“我不行”的念头,渐渐地因此而丧失自信,进而失去很多机会。
长期在家长的控制下成长的孩子,父母以爱的名义一味地反对孩子自治,哪怕是早已成年,也会在遇到困难时,下意识地浮现“我不行”,体会到巨大的被吞噬和淹没感,并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
著名教育专家卢勤老师曾提出过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留给孩子什么,我们是把财富留给孩子,还是把孩子变成财富”
关于这个问题,我相信所有父母心中都是有答案的。实际上却是,父母能量越大,对孩子自由的剥夺越多,出现的后果就越严重……作为优秀的社会人,这是生产力;作为强权家长,则是破坏力。
怪孩子长不大,到一定年龄,却仍无法把控自己的基本生活有时候可能是当妈的太能干,手伸的老长,管的太多,替儿子承担了本该承担的责任。导致孩子会怀疑自己,担心自己没有足够能力养活自己,焦虑地生活下去。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员工,就容易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遇见自己需要做决定的时刻,他却不会选择,影响了发展自我,认识世界。
所以,既然我们没办法保护孩子一生一世,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孩子用合适的方法和态度面对生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尽力的保护,也要适度的放手。
相信孩子会勇敢迈出自己的步伐,一点点的把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和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成就感、都交还给孩子。
作为一位正在读大学的答主,让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啃老”这件事情,我认为要分情况对待。第一种情况,我的孩子刚刚大学毕业,工作还没有稳定下来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这个时候我肯定是愿意让他/她“啃老”的。
刚进入社会的孩子,没有稳定的收入,也没有存款,有些人还有可能离家千里去打拼,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一下孩子,等到他们经济来源稳定,能够独立生活时,再选择“放手”。
这种“啃老”只是一时的,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和孩子说清楚,父母只能暂时的帮助你,你的未来和梦想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的。
第二种情况,进入社会多年,还没有像样的工作,甚至一直待在家里不出门,没有经济来源,还要靠着父母供养,这样的我是绝对不会纵容他/她“啃老”的。
在我眼里,真正的“啃老”族就是这类人,如果我的孩子离开了校园很多年,没有像样的工作甚至没有工作,整天游手好闲,吃穿玩乐全靠我和老公供着,这是不可能的。
你上学时父母为你花钱就算了,因为你没有能力去赚钱,毕业了该独立了,还要花着父母的钱,凭什么呢?想有钱花就靠自己双手和头脑去获得。
产生这种后果一般来自于自身的懒惰、不思进取和父母的纵容溺爱,父母应该从小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家庭观,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三种情况,孩子自己有收入,但是入不敷出,消费水平远超自己的薪资水平,也就是无所顾忌的超前消费,甚至问家里要钱,对此我也不会让他们“啃老”的。
有些人月薪3000块,还要买上万的东西,问父母要钱买,甚至去贷款,还不清最后还是需要父母出资。
我非常不赞同超前消费这种消费行为,我觉着你的经济水平在什么位置,消费水平也应该在能力范围内,别被物质迷了眼,父母也应该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和理财观念。
总之,当孩子踏入社会时,就已经是一位可以为自己负责的大人了,父母们也应该学会慢慢“放手”,而且,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投资”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依赖你们,而忽略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
还有一些我在网上看到的关于“啃老”的另类问题,答主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一、让老人帮自己看孩子算不算“啃老”?
我认为不算,孩子是整个大家庭的宝贝,年轻人在外拼搏,父母闲暇时间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这件事是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来实现的,如果父母只想过自己的生活,那也不能强求。
二、利用父母的人脉也是“啃老”吗?
这不算吧,只能说这是上一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利用这些人脉资源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蹭父母人脉的前提是你要有进取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只想坐享其成,那是不可取的。
三、那些家境富裕的孩子花父母的钱真的算“啃老”吗?
无论家境是否富裕,这个人只能靠父母的钱活着,我认为都是“啃老”行为,作为成年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应该变得成熟,如果永远都抱着我父母有钱,我还能玩好几年呢的想法,这便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什么是啃老族,什么是空巢老人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中国的啃老族,简单来讲,目前中国的啃老族只要分以下几种 1等 能正常劳动有收入,并且能按时交纳生活费,但是要依靠父母出钱供其买房买车或者其他奢侈品的。 2等 能正常劳动有收入,不交给父母生活费,甚至连其妻儿也跟着吃喝父母的。 3等 无工资劳动没收入,一切生活开销都由父母供给的。 靠父母投资经商却一无所成者同样也是啃老族,当然啃老族比起败家子来说还是要优秀许多的。
啃老族的出现最少可以说明以下三个社会问题
首先,是家庭生活水平提高根据研究证明啃老族多出身于富裕家庭,家庭有支持他们啃老的能力
其次,从一方面说明了我国道德教育的缺失成为啃老族的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集家人宠爱的于一身,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又以应试教育为主,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大多人都养成了自私且软弱的个性他们以为接受父母的供养是正常的,不管自己是否已成年,是否已应该承担家庭责任另外,他们经受不起挫折,一旦求职受挫,便会轻易放弃继续求职,对用人单位乃至社会产生不满,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最后,说明了我国的就业体系尚未完善在90年代末,我国的促进就业政策主要集中在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序化工程,对于青年就业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另外,大学持续扩招,确实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却也造成人才集中大量的流入市场,我国的经济水平又决定了市场难以全部消化如此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并且这些高素质劳动力一般对就业要求比较高,不愿低就,低就人才又挤占了低水平劳动力的市场分额,如此重重矛盾集中在一起,必然造成就业难的问题发生加之就业服务体系并不完善,相关就业服务信息流通的不广泛,造成新增劳动力对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服务的利用不充分
“纯老年人”家庭是指本市独居或同住成员均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包括子女不在跟前的独居老人家庭;子女不在本地,有两位以上高龄老人(80周岁以上)家庭;患有严重疾病的老人家庭;残障老人家庭以及其他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家庭。“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1
关心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班级:09思想政治教育(B)班 姓名:杨晓艳 学号:094020138
摘要
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空巢老人的心里需要;一句 “日落散余晖,扶杖立柴扉;
空蒙山色冷,静看黄叶飞。” 抒发空巢老人的悲愁;一部部不断上演的有关空巢老人影片演出了社会的呼吁——关注“空巢老人”;一个个来自中央新闻报道,导出空巢老人的现状——全国每天都会有几个空巢老人死亡,饿死街头、桥洞底下、垃圾堆等。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关注的热点。作为子女的我们、国家、社会是否应该沉思,作为弱势群体的空巢老人,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关键词:空巢老人 心理健康 自身心理调节 思想政治教育 一、什么是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二、空巢老人的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三、我国空巢基本现状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
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地级以上大中城市老年人空巢(包括独居)比例更高,已经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仅与配偶同住的占4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去年寒假,为了了解我们昭通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以解决有关空巢老人的各种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对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在当地政府的主要组织下我和我的几个同学参加了这次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昭通市60岁以上的老人。调查的题目包括: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健康与医疗问题、心里状况、娱乐活动等。在调查的结果中我们惊讶的发现,空巢老人在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只是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小小的落后地区,那么要是加上我们整个国家的情况将是怎么样呢?下面这组问卷是在调查过程中重要的调查结果: 1、你认为现在“空巢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问卷结果如下:
家人子女的关心 有人陪护聊天 物质方面的 其他 72%
50%
18%
14%
2、你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这一提问的问卷结果如下: 心灵孤独 日常生活无人照料 安全问题 生活疲困 其他 65%
55%
34%
20%
8%
从这组问卷中我们发现,家人子女的关怀缺乏和心灵孤独占的比例最大,他们在精神上的需要远远超过物质方面。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最难的问题,他们最大的“空”是空在心灵上。同时也是造成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四、国家社会的关注和呼吁
3
早在1999国际老年人年,国际卫生组织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即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比如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供给,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是到了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的时候了,因为他们正面对或遭受心理危机的困扰
国务院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2009年12月5日,在国际志愿者日的当天,“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在江苏省南京市、贵州省贵阳市、甘肃省兰州市同时举办,标志着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在全国组织开展的“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启动仪式由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主办,基金会理事长甘英烈,副理事长曹分田,秘书长陈瑞峰将分别出席启动仪式。 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旨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扎实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该行动将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志愿者特别是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志愿者,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最近谭永华导演用欧美手法拍摄的的微**《空巢老人》在网络引来人们的热点讨论,观众们认为《空巢老人》这部微**确实很感人,而且片子讲述了社会的现实状态,我们应该多关心老人,每个人都会老,也包括我们。本片讲叙了一位空巢老人与世离别的感人故事,特别是剧中一首豫剧《清风亭》更加展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