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诗是如何体现她性格的?

林黛玉的诗是如何体现她性格的?,第1张

  由诗词看黛玉性格特征

  诗词是林黛玉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作诗方面花了不少心血,显示了很高的造诣。她的诗作一如其人,显得风流别致,清奇哀怨。元春省亲时,只命作“一题一咏”,不能施展,就代宝玉作一首《杏帘》,被元春评为“四首之冠”(18回);她作的白海棠诗“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37回);她的三首菊花诗“题目好,诗也好,立意更新”,独揽前三名(38回)。在《芦雪亭争联即景诗》和《凹碧馆联诗悲寂寞》两回中,更是才思敏捷,好句联台,与湘云不相伯仲。显然,作者在极力描写她的诗才,塑造出一个诗人的形象,一个具有纯净而贞洁灵魂的诗人。因此可以这么说,不理解林诗,不足于认识林黛玉。

  我们不止一次地品位着她那被愁与泪浸润着的诗篇。《葬花吟》中有“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咏白海棠》中有“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代离别秋窗风雨夕中有“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和“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西施》中的“吴公空自忆儿家”,虞姬中的“虞兮幽恨对重瞳”,明妃中的“红颜薄命古今同”,桃花行中的“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而题帕三绝句中更是纯粹对流泪的铺陈,就连其作的酒令也流露出这样的意境:“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由上不难得出,多愁善感,好流泪,爱哭是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

  我们也不止一次地在其诗词的字里行间体会着她那颗热烈地渴慕爱情的心。她任情任性,率真自然,执著地追求着爱情和艺术,憧憬着那诗与美的天地。题帕中的“眼空蓄类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问菊中的“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菊梦中的“醒时幽怨同谁诉,哀草寒烟无限情”,向我们展示了一颗蠢蠢欲动的少女之心。很自然让人想起李商隐,一个作着与黛玉有相似格调——那渗透于字字句句中的屈而求伸的痛苦——的诗的诗人。林黛玉却称她最不喜欢李义山,只爱“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在是她面对贾府大大小小面前对这位擅写“情诗”的诗人的一种有意的避讳。在行牙牌令中,她更是将“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等作了潜意识的流露,我们知道,西厢记是被视为闺中“邪书”,而林黛玉却拿其中的唱词来行令,这可以充分看出新的爱情观对其影响之深。但同时应该看到,这种思想又是那样的软弱,由于黛玉十分珍视封建贵族**的地位,没有从思想上突破封建礼法,故而对宝钗的劝导反而会产生某种共鸣,欣然接受,并引为知己。这里,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一个“春困发幽情”而又不敢触犯封建礼法,并想维护贵族**身份的具有复杂和矛盾性格的黛玉。

  由诗词看黛玉性格发展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红楼梦的主线,也是黛玉性格转变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因而分析不同时期黛玉的诗词最能体现黛玉的性格发展史。

  世外桃源和杏帘在望是林黛玉最先见于红楼梦的作品。“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有人很奇怪,林黛玉怎么会写这样歌功颂德的诗句,这不符合林的性格。事实上,当时的黛玉多疑清高,目下无尘,高度自尊,惟恐别人小看自己,因而非常自信,对自己和宝玉的感情亦是。这种自信使她有一种表现欲,她希望“安心大展其才,将众人压倒”,以赢得元妃的赞扬。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诗中体现为一种对社会和外界事物的积极认识。

  葬花吟的创作是黛玉性格发展中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之前,元妃给了宝玉宝钗相同的表礼,给了黛玉于不小的打击。在23回中,黛玉又被“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曲文所感,心头一时涌上崔涂的“水流花谢两无情”、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和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等哀怨凄婉之句,想起从小多病,又无双亲呵护;又想起宝玉虽成知己,但苦于一无父母之命,二无媒妁之言,难以不悲恸万分。于是,黛玉遂怜花自怜,自怜怜花,将花拟人,又将人拟花,在荷锄葬花中开千古未有之奇,写就了效仿唐体的歌行,成为展示其性格的最重要的诗词作品。“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是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对现实冷酷无情的控诉。“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这是对自由天空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黄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棹陷沟渠”,是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性格。因而,这诗并不表现为一味的哀伤凄婉,其中有一种抑塞不平之气。这一时期,黛玉的主要性格是:一方面是对爱情的加深,一方面却预感离离爱情的成功越来越远;一方面更加封闭孤立和走向自我,一方面更加傲世以远离浑浊的社会。

一世的眼泪,还你一千年一万年的雨露滋养,够不够?

话说,天地混沌,女娲补天,七彩石练就补天神石,神石熔浆与天窟窿融合,天地又恢复了平静。

瑶池畔一块补天神石未曾用及,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一日幻化人形,点化成仙,成为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 这便是贾宝玉的前世 。

神瑛侍者每日游走在太虚幻境,一日见一仙草。

只见仙草生得婀娜风流,风姿绰约,心生欢喜。又觉其弱不禁风,怜爱之心渐起。每日来问候,日夜收集甘露浇灌。风月流转,蝇营狗苟,仙草备感精华,一朝幻化人形。

一席轻纱飞扬,轻盈旋转,回眸一笑,仙子生得好生清丽,温婉怡人。 这便是林黛玉的前世 ,乃是三生石畔降珠仙子。

二人情定三生,此为一世。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历劫。投胎转世于金陵四大家之一的贾家。含玉而生,取名宝玉。家中唯独此男孙得贾母溺爱,生于花丛之中。更说:女儿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

对女子的钟爱可见一斑。而众女子中只爱林家妹妹黛玉。第一次见面便说出:这个妹妹似曾相识,我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妹妹?贾母笑他痴人说话,这个妹妹怎能在哪见过。

自是见过,前世的情缘,今生来续。降珠仙子未报雨露之恩,心心念念,便随其后,投生林家。二人将在人间开始一段爱恋纠葛。真是:郎有情,妹意更浓!

至此,宝黛爱情拉开序幕,这是他们的第二世。

黛玉前生曾言: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所以,宝黛的爱情也终将是个悲剧。林黛玉为贾宝玉哭了千回,万回。还他一世的恩情。

宝玉在黛玉拉开轿帘子那一刻,便觉得这个妹妹很是投缘。又听见林黛玉的名字里也有一个“玉”字,更是觉得惊喜。

便料定林黛玉也有一块玉。可惜了,这次真没有。于是他摔玉流泪,撒泼耍横,说妹妹没有,他也不要那劳什子。

就这么一个举动,惹得回屋的黛玉伤心连连,直哭到半夜。觉得初到贾府就惹了这家的“宝”,那往后的日子可想而知,不禁又是泪雨连连。

当然,后来方知道,宝玉才是在贾府真心待她之人,她亦是宝玉心中“宝”。

在贾母的庇护下,来了些许时日的黛玉,自是渐渐忘记了初来时的生分,搬进了大观园,慢慢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赏诗,灯谜,夜话,游园,放风筝,逗趣……,这园子里有的欢乐,她也多多少少乐在其中。伴随着与大家相熟的光景,她也日渐出落得亭亭玉立,一起长大的还有宝玉。

和袭人的初试云雨,更是让这个萌动少年多了青涩,以至于一早上见到黛玉的他愈发觉得这个妹妹和以往不同了。

哪里不同了呢?这个他倒是说不清楚。反正他见不得这个妹妹哭,更听不得她说他的不好,说旁的人好,几次三番两人吵得是哭哭啼啼。

最后还是他主动哄得泪雨婆娑的妹妹抹去了眼泪,自觉得赏他一个泪湿的手帕那也是好的。

二人情定,桃花树下,那低头你浓我浓的并头赏诗,一本正经花前树下。殊不知都是红颊上脸,各自心中藏不住的欢喜。

既生了情愫,那平日里看得了的打情骂俏,在今天自是看不得了。所以,薛宝钗的到来,“金玉良缘”的纷说,更是惹得黛玉日日啼哭,许是醋意,许是误会,反正她为宝玉哭了千百回。

那哭声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哭得肝肠寸断,莺莺燕燕不忍鸣。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宝玉被糊弄着以为是和黛玉完婚,心中惬意,却也不辨个清楚,一身红绸急要奔着自己的意中人而去。

那边的黛玉却已是一缕轻魂环绕,早就哭不出声,两行清泪簌簌落个不停。慢慢焚烧着书稿,火光印了这往日苍白的脸颊,反到显得更加的凄清。

她的爱人即将和别人佳偶天成,而自己呢?举目无亲,在这偌大的园中无人依傍,无处诉求。

只有泪,唯有泪。

泪流尽,情也干。手帕落地,香消玉殒!

情真意切,三生三世还报雨露之情,足以!只可惜了这世间好一个娇好的林妹妹,但愿此后生生世世不再做这泪人儿。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情感错综复杂。一方面,林黛玉担心自己和贾宝玉的“木石前盟”抵不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另一方面,薛宝钗为人大气沉稳,又得到了长辈的一致称赞,在为人处世方面又压过了林黛玉。而当时的宝玉夹在二人中间十分犯难。但是当黛玉和宝钗之间结为闺蜜时,贾宝玉为何变得闷闷不乐?答案是想要黛玉来依靠自己。

宝钗亲自来宽慰黛玉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中,本来黛玉来到贾府时,在长相和才学中都比别人强些,突然到来个落落大方的宝钗,让黛玉的内心增添了几分醋意。黛玉也曾经认为薛宝钗并非真心的对待自己,而是心里藏奸,不怀好意。宝钗听后,不但没有对黛玉产生敌意,反而好言相劝,关心黛玉的病情,又为黛玉送来了好些燕窝这样的补药。于是,黛玉和宝钗之间冰释前嫌,结为闺蜜。

宝玉吃醋

由于黛玉在年少时就只身前往贾府,和宝玉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青梅竹马”,是十分深厚的。两个人一同玩耍、吃饭、读书,关系自然比平常的姐妹弟兄好。所以宝玉从小就知道黛玉和自己的关系非比寻常,二人也互相奉为知己,互相能懂对方的心思。宝玉的心里一直把黛玉当独一无二的人选,经常在宝钗和其他姐妹中维护黛玉,但是当宝玉看到素日无话不说的黛玉和宝钗形影不离时,便觉得醋意大发了。

痴心宝玉

宝玉对于女孩子的内心是十分微妙的,他不但事事都能为女儿们着想,也想着女孩子们理所当然应该为自己着想。当心比天高的晴雯离世前喊了一声“娘”时,宝玉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晴雯没有叫自己的名字,另外还有许许多多与宝玉有关的女孩子,多多少少宝玉都想占为己有。那么,对于黛玉这样情深义厚的妹妹,自然是渴望黛玉能够更加依赖自己。

黛玉葬花,痴者自痴。想这天地间,不知有多少人为这“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而心有戚戚。

春日里满眼花枝招展,大观园佳人无数,游园赏景,给这些年轻人带来多少快乐,待到红消香断,唯黛玉一人哀叹花之稍纵即逝的命运。

是了,花开花谢,化作春泥,繁衍生息,在这寻常的自然现象中,心思偏重的林黛玉偏偏一眼看穿了繁华落幕后的凄凉。花谢花飞有谁怜?唯黛玉。

看这满地落红,想当时风光无限,傲立枝头,怎奈此刻落入污淖。唯有收入锦囊,掩一抔净土,方得是繁华尽头本真的归处。

谨小慎微寻觅残花落瓣,却道是花开易见落难寻。

而今花已死去,未卜自身何日归丧;想这落红一片方还有痴人前来收入锦囊,就是不知待自己红颜尽老,当是何等景象。想自己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不可寻觅之时,心碎肠断。

春残花渐落,人和花岂非不是同等的命运?

暮春花谢引着本就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愈加愁绪满怀,无处释放。寄人篱下是更容易伤春悲秋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寒酷暑,黛玉的生活岂非简简单单用一“不如意”所能概括?贾母纵是对她宠爱有加,但她们祖孙二人间心思隔阂千千万,贾母哪能懂得这个整日里哭哭啼啼的外孙女的心呢?在旧日大家庭庞杂严苛的礼教之下,寄人篱下的黛玉对贾母一直都不曾揭开乖巧顺从的面纱。她自幼缺父少母,没有兄弟姐妹,亦没有朋友知己,加上病痛缠身,内心的孤寂与落寞,怕是没人能够体会。更无从说起谁来怜悯。

怜花亦自怜。

谁都知道林黛玉是借葬花来痛惜自己与之同等的命运。正如这难觅的落花红絮,黛玉的青春美颜,待到瞬间逝去之后,她的归宿在哪里?

整个大观园中,上上下下若干人等,那么多人看似对她关怀备至,恭恭敬敬,谁不是顾的上自己就顾不了他人,包括贾母在内最后不也是为了宝玉的长远福分做了打算,将病重的黛玉弃之不顾?偷梁换柱,最终惹得宝黛二痴人一死一癫。

黛玉死了,她如花絮一样,在如花似玉的年龄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如花似玉,却饱经岁月沧桑,小小年纪却早已熟谙世事。人世的落寞,使她没有心思再与病痛抗争,有如残花般,开完也就败了。

想象着,盼望着,天的尽头,有黛玉那所香丘。

那么,黛玉死后去到了哪里?死了也就死了,《红楼梦》中并没有再另外追加描述。恰应着“花落人亡两不知”。

不过,也便留于后来无尽痴者暗自思索。魂归离恨天,天尽头,必当有香丘。想那小小一株绛珠草,泪水滴尽,俗缘已了。

生前骄傲孤寂的心,病病殃殃的身,死后或许果真随花飞了去,飘飘然兮,无悲亦无喜。

再回到葬花。黛玉是大观园众姐妹当中与众不同者,“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公令她为绛珠草转世。既然是草,与花便早已结有不解之缘。草惜花命,是因为二者有着相通的灵性。

当宝玉碰巧听到葬花黛玉之哭诉时,不觉痴倒,正是和上了他们也有着息息相通的性情。先前宝玉也确有与黛玉相仿的爱惜残花之情结。他们皆是性情中人。

谁道不是,正因着他们都不属人间原有之物事,乃是更广阔的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石头。

如此说来,葬花虽痴,实乃本性。花草石,生生相惜,也便是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细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中有很多隐喻的成分在,包括书中女子性情之间也互有重叠,因此一直以来都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说法

字面意思即:晴雯乃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低配版的宝钗,并因此很多读者认为,晴雯与黛玉的关系很好,实体与影子性情相似,关系肯定不错,可是从书中情节来看,林黛玉和晴雯的关系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好。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时值晴雯去世,贾宝玉为悼念晴雯特意作了一首《芙蓉女儿诔》,恰好林黛玉经过,两人就对诔文中的用词措句展开了讨论:

根据书里记载,曹雪芹在描写林黛玉的神态时,连用了五个“笑”字,皆是自然而然地发笑,并无丝毫悲伤之状,可见她对晴雯之死的重视还不如对宝玉所作《芙蓉女儿诔》来的重要。所以读者都觉得很难接受

可这些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对晴雯印象有多好,贾宝玉是个“情不情”之人,而林黛玉性格中的重要特点就是“情情”,何为“情情”?说的简单点,就是林黛玉的情感认知就是“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

这一点是区别于贾宝玉的“情不情”的,贾宝玉对世间万物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充满爱怜,不论对方对宝玉什么态度,宝玉都会以“情”相待,甚至对于没有生命气息的画作,贾宝玉都心存爱怜,比如贾宝玉曾怕画作上的女孩孤单,于是没事的时候就跑去堂里坐坐,好陪一会儿画儿上的女孩。

所以虽然红学研究上有“晴为黛影”的说法,但只是针对学术研究而已,并不能将这个观点带入《红楼梦》人情关系中去看待,鲁迅曾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所以我们在分析《红楼梦》之时,应该侧重用现实主义观点进行评价,而不能凭借主观意愿判断人物关系好坏,这样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如果林黛玉没有死,那么她很可能会嫁给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他是贾府的嫡长子,也是贾母的最宠爱的孙子。贾宝玉和林黛玉是青梅竹马的好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在贾府的生活中互相扶持、互相关心。虽然贾宝玉在小说中以骄纵、放荡的形象出现,但他对黛玉的感情却是深沉而坚定的。

他对黛玉的病情非常关心,也常常陪伴她。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家族关系的复杂性,但他们的感情却是真挚而纯粹的,他们之间有着以情为纽带的深厚友谊。虽然小说中有着一系列的曲折剧情,包括贾宝玉对黛玉的冷淡和黛玉对贾宝玉的疏离等。

但如果林黛玉没有死,他们的感情很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发展和追求。贾宝玉可能会在后续的故事中意识到他对黛玉的深爱,并为了和她在一起而努力。他可能会用自己的力量和地位,为黛玉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并与她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由于小说未完成,我们无法得知林黛玉最终的命运和婚姻对象。但从贾宝玉对她的深情和黛玉对贾宝玉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互相理解来看,如果林黛玉没有死的话,很有可能她会嫁给贾宝玉,二人共度一生。

人物评价:

1、聪明才智:林黛玉被赞誉为聪明才智、博学多才,擅长诗词歌赋和绘画。她有着敏锐的感触和洞察力,了解到许多事情的本质,并对世态炎凉有深刻的认识。

2、情感细腻:林黛玉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的内心丰富多彩,对于情感的表达和体现也十分细腻动人。同时,她不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会妥协和低头。

3、独立自主:林黛玉是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有着自己的信仰和境界,对于外界的干扰和妥协态度很少。她有着自己的思考和主张,不会轻易地受到他人的影响。

4、悲情人物:林黛玉在《红楼梦》中也是一个悲情人物。她被描写成一个落寞、悲泣的女子,经历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最终不幸离世,令人扼腕叹息。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是红楼梦的重要情节,表现了黛玉的多个特点。

首先,故事中反映了黛玉的醋意。当贾宝玉到薛宝钗家探望宝钗时,黛玉因为宝玉的离开而心生醋意,甚至在宝玉离开前,黛玉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暗示宝玉不要离开自己。这一方面体现了黛玉对宝玉的深情,另一方面也展示了黛玉在感情上的嫉妒和猜疑。

其次,故事还展现了黛玉的聪明才智。在宝玉离开后,黛玉决定前往薛宝钗家探望宝玉,但她的行动被袭人阻止。黛玉在与袭人的对话中,用巧妙的语言设计让袭人放行了自己,这反映出黛玉在处理问题时的机智和聪明才智。

此外,故事还揭示了黛玉的情感矛盾。黛玉一方面对宝玉深情款款,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的感情和尊严而感到矛盾和不安。例如,当黛玉在宝钗家中看到宝玉和宝钗亲密的举止时,她感到深深的嫉妒和不安,这种情感上的矛盾使她更加复杂和真实。

综上所述,《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个故事情节通过黛玉的醋意、聪明才智和情感矛盾等多个方面的展现,反映了黛玉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62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