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有哪些表现?

什么是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有哪些表现?,第1张

语言障碍又称口语交流障碍,表现为除谈话外,对肢体语言(如手语)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明显障碍,一般是由于语音,词法,语构,语义的理解、运用及表达的障碍所致的一组表现。

语言障碍可能伴儿童一生,也可能随着干预或自然成长,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自闭症儿童多数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有些孩子终身没有语言。有的孩子有口语能力,能表达简单的需求,但可能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有的孩子能认字、朗读,却不明白文字的意思或文章的内容。

自闭症的核心是精神障碍,他们主要存在着沟通、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三大主要特点。自闭症儿童因其语言能力的限制,常常会“自创”一些非常规或不符合年龄的沟通方式。她们在说话时可能缺乏语音语调的变化,或者使用某种特定的古怪音调;有些则缺乏面部表情,或者带有与表达内容不相符的面部表情。

儿童时期,刻板行为或重复性行为,是比较多见的,通常表现为无目的的有节律的动作或行为。常发生于正常的儿童中,属于良性和自我局限的行为。当儿童有发育障碍、情绪障碍或体格障碍的同时,刻板行为的频率增加,故应引起儿科医生的关注 。 而且这类行为的本身可能引起组织的损害、周围环境的反对、或对儿童本人来说,引起主观的烦恼。刻板行为有生物因素,也的环境因素。 对婴儿的研究表明该类行为是儿童发育过程中普遍的现象,对发育中的婴儿来说,手的吮吸在出生 2 个小时的新生儿可高达 89% ;腿的踢动始于生后 2~3 个月;物品撞击或摇摆身体约在 6 个月;而手的拍动则开始于 7~8 个月。所有这些行为均在 1 岁以内出现,有理论认为这代表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内在的运动形式。其他神经解剖的研究认为某些刻板行为与基底神经节、额叶和多巴胺神经介质有关。而药物研究表明大脑兴奋的应用可产生抽动。所有这些是重复性行为的生物因素。除此之外,环境因素在重复性行为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如严重的环境剥夺可导致这灯行为的发生,当改善环境,提供丰富的刺激时,可减少重复性待业。 Thele 发现 1 岁以内的婴儿,大多数重复性行为或刺激的改变如照护者的更换、新玩具的呈现所致;或婴儿处于不警觉状态下对刺激的紧张。对年长儿童来说,重复性待业常发生于疲倦、无聊、被其他刺激分散注意或生气发怒时。此外,重复性行为也可能受到环境的作用而被强化,这常发生于发育障碍儿童中,例如当儿童出现自伤待业时引起照护者的注意,并允许儿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就强化了自伤生伤性习惯行为。在幼儿中,类似的环境因素可强化撞头,使其在发怒中撞头的现象增多。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是指儿童自主或不自主的反复吸吮拇指、食指等手指,是一种幼稚的行为。婴儿早期可能有吮吸反射的存在,发生吮吸手指的行为可高过 90% ,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4 岁时的发生率仅为 5% ,学龄前以后慢应逐渐消失。国外有学者认为早期的这种待业可以减少儿童的哭闹,帮助入睡,起到自我安抚的作用,市场也有供婴儿用的橡皮奶头,称之为安抚器。但如果学龄前儿童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吮吸手指行为,并且干扰儿童的其他活动,或引起牙齿咬合不良等口腔方面的问题时应视为异常。形成吸吮手指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 自我分化不良 : 婴儿还不能把自己从周围环境的客体中分开出来,将自己手指视为与乳头一样的外部客体而吸吮,多数幼儿在吸吮过程中还伴有咬的行为。 心理忽视 : 当幼儿因为饥饿而哭闹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未能及时给予哺乳,幼儿就会很方便地把手指作为进食对象而吸吮,久而久之就会以吸吮手指自娱。 选择玩具不当 : 在幼儿早期不适当地给孩子选择了棒状、条状的玩具,当幼儿用嘴体验到玩具与手指有类似作用后,丢开玩具的主要活动对象和方式便是手指,便进行吸吮,以满足心理上需求。有时,由于缺乏玩具,也会将手指作为自娱的方式,特别是有心理矛盾冲突与情绪问题者更容易出现。 睡眠习惯不良者 : 婴儿在没有睡意的情况下,让其躺于床上待睡,在待睡过程中,他会将手指含在口中,久而久之,便形成固定的睡眠习惯。吸吮手指短时间内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长时间吸吮手指则可因局部刺激而使手指变粗变大,影响美观和精细动作,还可引起局部感染。如此习惯延缓至换牙以后,则可引起下颌发育不良、牙列异常,上下对合不齐,妨碍咀嚼功能。4 岁以下儿童吸吮手指无需治疗,年长儿童如该行为不常发和(如只发生在睡前)或只在明显紧张时偶有,也列需治疗。但是,当该行为引起牙齿的问题和手指的变形,或儿童 4 岁以上,在多种场合下,在白天和晚上均有吸吮手指行为,则应考虑治疗。 ` 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不良习惯行为。 开始于 3~6 岁,可持续至青春期,甚至可持续终身,高峰年龄男性为 12~13 岁,女性为 8~9 岁 。国外有报道 10 岁儿童咬指甲行为的发生率这 30%~60% ,至青春期时为 20% 。成人时仍有约 10% 。国内有报告 3 岁时的发生率在 17% 左右,到 5 岁时则为 25% 。在儿童期男孩与女孩相似,而青春期之后则男性多于女性。该行为的发生与心理紧张和情绪不稳定有关。儿童开始咬指甲往往有心理因素为诱因,如家庭气氛不温和、父母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或老师对自己的批评等,通过咬指甲这种行为可以减轻自我紧张,长久以后则形成习惯行为。有些儿童与未养成剪指甲的习惯有关。也有儿童是在模仿其他人咬指甲后而形成的习惯的。另外,咬指甲还有一定的遗传性。该行为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咬指甲和指甲周围的皮肤,其他甚至咬足趾,严重时可咬大小鱼际处皮肤。所咬手指都被咬过,多数将指甲咬得凹凸不平,严重时可将指甲全部咬掉,一些儿童因反复咬指甲致使手指受伤,出现疱疹或感染。情绪紧张不安时复更易出现这种行为。 屏气发作屏气发作是指儿童在剧烈哭闹时突然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 。 多发生于 6~18 个月的婴儿, 7 岁以后少见。发病率为 4%~5% 。根据发作时的皮肤颜色,屏气发作可分为青紫型 和苍白型。一般青紫型较为常见,与呼吸调节的异常有关,苍白型与迷走反应使心率的减慢的关。一些作者认为该行为是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发泄愤怒的一种方式,儿童个体素质对该行为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往往困难气质儿童更多出现屏气发作。出现该行为的儿童往往与环境或父母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冲突,通常是初次发作后受到父母不适当的抚育方式的强化而持续存在下来。贫血常加重屏气发作,经治疗贫血改善后发作减轻。病儿当恐惧、疼痛、情绪受挫或严重气愤时即发作,表现为突然出现剧烈的哭叫,随即深吸气后呼吸暂停,伴有口唇发绀和全身强直,意识丧失,抽搐发作,随后才哭出声来。持续 30 秒至 1 分钟,严重者历时 2~3 分钟,发作后病儿常觉疲惫。一般 3~4 岁以后随着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加与剧烈哭闹现象的减少,屏气发作自然缓解, 7 岁以上很少出现。屏气发作应注意与癫痫发作、心律失常、脑干肿瘤等相鉴别。 拔毛发癖拔毛发癖是指儿童长期反复拔自己头发致秃顶的现象,也有的儿童拔扯自己的眉毛、睫毛、腋毛和阴毛等处毛发,极少数甚至拔扯玩具、宠物等的毛发 。 据国外报告患有拔毛发癖且致辞秃顶的患病率为 1%~2% 。未致辞秃顶的为 10% 。该行为一般发生于 1~5 岁,也可开始于青春期,女孩比男孩多见。 撞头撞头是反复节律性地将头撞于硬的物体上的动作 。 一般 6~12 个月开始出现,据国外报道婴儿中的发生率为 5%~19% , 18 个月后明显减少,多数于 4 岁前停止, 9% 可持续至 7 岁。男女发病之比为 3 : 1 。撞头常常是婴儿最危险且最令家长担心的行为。撞头的原因尚不清楚。部分病儿正在出牙或有中耳炎史。病儿表现为用头有节律地撞击硬物的表面,一般撞头约 15 分钟,有时长达数小时。撞头时病儿显得很安静且放松。撞头动作常常发生在睡眠前、醒后、不愉快或情绪激动时,有时听到有节律的音乐后也可出现节律性撞头。由于经常将头撞于硬物上,因此撞击部位常有骨痂形成、擦伤等,但脑部通常没有损害,也不影响病儿的生长。该症常与其他行为如吸吮手指、拔头发、摇摆躯体等同时存在,部分小儿撞头动作消失后代之以磨牙、拉耳、擦鼻等其他习惯性行为或出现其他心理疾病。 身体摇摆摇摆身体表现为缓慢的、有节律的前后摇摆身体,可发生在坐位或立位时 。 这种习惯动作多见于 1 岁内的婴儿, 2~3 月时先出现摇头动作, 6~10 个月出现摇摆身体, 10~18 个月达到高峰, 18 个月后明显减少,多数于 4 岁消失, 2 岁以后的小儿,摇摆身体的发生率为 3% 。摇摆身体多发生在病儿听音乐或独自在摇床时,如果不予以制止,一次摇摆时间达 15~30 分钟。摇摆事一般很轻,但很重时可摇动摇床。该行为被认为婴儿的自我刺激或缓解紧张情绪的行为。发育迟缓和视觉损害的病儿更多见这种动作,消失时间也迟。摇摆身体一般不会引起机体明显的损害,但当摇摆时间长,引起功能性的损害时则应干预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

    儿童孤独症也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与社会交往障碍或沟通障碍、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的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自闭的症状:

   1、智力障碍

  出现自闭症之后,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智力障碍,一般在儿童患病期间智力水平表现不一致,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智力障碍,甚至会出现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

  2、兴趣范围狭窄

  一般出现自闭症后,患儿会出现兴趣范围狭窄的情况,对正常人热衷的玩具、游戏等都不会感兴趣。平时一些儿童不喜欢的物品则会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例如喜欢观察电风扇、瓶盖等异常的物体,而且可能关注时间会持续很长,没有厌倦感,而对正常人喜欢的玩具却没有任何兴趣,这些也和自闭症有一定的关系。

  3、刻板行为

  自闭症患者通常会有刻板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天上床的时间需要固定,而且外出时喜欢走相同的路线。这些行为比较刻板,如果被制止,通常会表现出不愉快,焦虑情绪,甚至会反抗,这些都和自闭症有关。

  4、语言障碍

  自闭症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语言障碍,这是该疾病比较常见的表现。在语言障碍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语言能力迟缓的情况,可能到了两三岁依然不会说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出现沉默、语言少、表达能力降低的情况。

  5、社交障碍

  一般出现自闭症之后,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社会交往障碍。患者无法正常和别人建立人际关系,而且无法正常与他人沟通,一般缺乏朋友,而且分不清具体的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87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