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可以通过学习和适应人类的行为和语言来理解我们的意图,但是它们不会像我们一样理解语言结构和符号系统。然而,许多动物表现出了一些非常具有人性的行为,例如:
1 大猩猩:它们能够使用工具,破解复杂的问题,甚至表现出丧失合理判定能力的不合理行为。
2 雀鸟:它们能够生产和使用复杂的工具来获取食物,和人类的实验表明它们对恒星的顺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3 象:它们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能够记忆水源位置以及追溯更远的时间。
4 海豚:它们的大脑结构与人类相似,表现出有丰富表情和情感,并使用鱼骨等物品来玩耍。
5 猫:它们具备社交行为,能够与人类交流,可以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智能和反应能力。
总的来说,人性行为表现得最为显著的动物有大猩猩、红毛猩猩、欧洲智人和新大陆黑猩猩,它们与人类的基因最为相似。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动物也表现出超出我们想象的行为和智慧,例如考拉、蚂蚁、乌鸦等。尽管人们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还需要深入,但人们对动物智慧的认识已经在逐渐增加。
大自然养育了生命~
我想即使在动物世界里,许多动物表现出和人类一样喜、怒、哀、乐丰富的情感
。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即便是一种动物,或许有人说动物是没有感情的,但谁又敢肯定一定没有呢?
虽然人和动物不能比较,但是在自然界当中都是充满感情的!何况是大自然~~~
情绪之谜 我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所谓七情,一般是指喜、怒、哀、思、悲、恐、惊。我们还常说,“人是感情动物”,“不要感情用事”等等。其实,人的各种情绪———从欢喜、愤怒、恐惧等较原始的情感,到爱、恨、痛苦、嫉妒等更多地属于人类文明的情感,本来就深深地左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表现出的情感异常所引起的抑郁症、暴力倾向等心理疾患,更是严重地干扰了我们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甚至引起自杀、伤害等更加严重的后果。 那么,人的“引发感情的机制”是怎样的呢?我们人类的“心”与“脑”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我们知道,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揭开人类大脑的奥秘,但对“情绪”———即人们通常认为由“心”掌管的这部分,却少有科学家在研究,这是因为对“情绪”很难进行客观把握的缘故。但最近科学家们发现,感情的变化对脑部的功能影响很大,目前已有科学家在加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归纳、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人类的感情之谜。 感情可分为“动物性感情”与“人类特有的感情” 日本研究“感情”的专家、富山医药科大学博士小野武年认为,感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动物性感情,如在食欲、性欲等本能欲求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快乐的感觉,与这些东西得不到满足时的不快乐的感觉。另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主要是指尊敬、轻蔑、慈爱、憎恨等感情。科学家一般把动物性的感情称为“情绪”(Motion)。今天医学上虽然已经开发出了核磁共振等诊断和扫描大脑的仪器,但却还是无法直接用人脑来做情感实验,只好借助于动物。当然,科学家无法直接问候动物:“你今天情绪如何?”只能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来了解它们的情绪与大脑的联系。如猴子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发现有自己喜欢的食物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发现狮子、蛇、蜘蛛等动物时则会产生恐惧感和逃离行为。但是美国神经医学专家克鲁夫与布希通过实验发现,如果破坏了猴子和猫大脑内的扁桃体,它们就无法区分什么食物可以吃什么是不能吃的。而且它们也不再害怕以前曾让它们噤若寒蝉的东西。这告诉人们,包括扁桃体在内的大脑边缘系统,可能掌管着感情的处理。 人类情感障碍源于大脑受损 大脑主要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构成,据说这些神经细胞多达100 1000亿个。每个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索构成,轴索形成突触,延伸到其他的神经元,并以传递电讯号的方式,将讯息传给远处的神经元。而在传递讯号的过程中,名为神经递质的多种化学物质便会释放出来,能引起人类情感变化的多巴胺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服用吗啡人会感到“幸福”,就是因为脑内的多巴胺起了作用。 加拿大科学家詹姆斯和他的学生曾经做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将电极插到老鼠脑中,并让老鼠可以自己压动一个开关,对老鼠脑内形成一种产生快感的刺激。没想到老鼠从此不吃不喝也不睡觉,甚至也不“做爱”,只是拼命地压动那个开关,直至精疲力尽。由此科学家想到,人类中有“废寝忘食”、痴迷于某种事物(比如赌博)的现象,从老鼠实验中可以获得某种启示,大概就是人脑中持续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了快感的缘故。这种时候,多巴胺会大量释放出来。 科学家通过实验还发现,人类大脑的扁桃体受损,会出现情感障碍。比如有一种病叫伍巴哈—威提症,得这种病的人无法判断他人的表情。我们大多数人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一般会远离正在发怒的人。但伍巴哈—威提症患者却读不出发怒者脸上的表情,仍然满不在乎地接近发怒者,结果使自己卷入纷争。可见,如果扁桃体受损。人类就失去了对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事物的判断力。由此也证明了,人类的一些情感障碍必然伴随着大脑生理上的改变。 对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好,就会引起身体创伤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遇到许多的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使我们更振作,更进取,但如果精神压力太大,超出了一个人的承受能力,身体就会出现问题,用心理医生的话说,就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 我们的身体具有保持体内环境平衡的能力,如脉搏和血压通常是保持恒定的。如果我们突然血压上升、心跳加快或不稳,就说明我们处于压力状态。引发压力的事件叫作“压力源”,一个人感染了病菌、病毒,体内平衡被打乱,也会使人处于压力状态。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人体对压力的反应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血液中的荷尔蒙引发变化,二是经由自主神经系统起作用。如果感觉压力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处理,经扁桃体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下达活跃自主神经系统,分泌荷尔蒙的指令。与压力有关的荷尔蒙被称为“压力荷尔蒙”( Stress hormone),糖皮质激素就是一种压力荷尔蒙,这种荷尔蒙作用于肝脏、肌肉等地方,使人体血液中的糖(人体的能量来源)增加,让我们做好迎战或逃避的准备。而自主神经一旦被活化,将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上,使心脏搏动增加,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同时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蠕动减慢,食欲变差,胃液增加,严重时可引起胃溃疡。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一生气就“心口疼”(胃疼)的原因。专业人员指出,如果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压力,能有意识地纾解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可以避免或减轻对身体的伤害的。 为何每个人承受压力的程度不同 并非所有人在遇到强大的压力下都会罹患压力障碍(即身体和精神受到创伤和损害)。日本山梨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患有压力障碍者进行了调查,发现这类患者中的许多人在年幼时曾遭受到虐待和打击,养育环境对一个人大脑内承受压力的生理特性有很大影响。研究人员实验比较“受母亲关爱长大的老鼠”和“不在母亲身边长大的老鼠”脑内海马体的不同,在它们的成熟期同时给这两组老鼠施以某种压力,结果发现,后者海马体中神经元的数目比前者明显要少,海马体本身也较小。科学家认为,一个人在幼儿期遭受过极大压力者,成年后容易罹患压力障碍症。德国心理学家克瑞兹莫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提出过“性格、体格与精神疾病有关”的假说,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更进了一步,发现了人的性格与人大脑内的物质平衡有关。所以,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大脑成了科学家关注的课题,也成了当代人健康方面的一种追求。 1980年以来,有关情绪的研究逐渐转往分子生物学方面。人们慢慢明白了,不只是脑的不同部位与不同的情绪有关,还有许多物质在左右着脑的活动和人的情绪,如5-羟色胺、多巴胺、肾上腺素、茶酚胺等等。这些发现受到科研人员的很大关注,目前正在进行重点研究,设法弄清这一连串的化学变化是怎样产生的,知识、感情、意识在大脑中是怎样处理的。科学家认识到,治疗“心病”是脑科学的使命,迄今为止,人类的心理疾患愈演愈烈,压力障碍、忧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注意力欠缺症、多动症、强迫症等等,而现代科学至今尚未找出这些疾病真正的致病原因。但是医学告诉我们,由于这些病症使人体发生了物质上的改变,所以一旦罹患了这类疾病,一定要看医生,必要的时候一定要用药物治疗。“心病”其实是“脑病”,要把“心病”真正当成病来治疗,就会大大减轻患病者的痛苦,也可尽量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目前人脑与电脑的最大不同,在于情绪的有无。机器人能和人一样处理各种信息,但对价值判断则漠不关心。而人的大脑则擅长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旦破译了大脑的情绪机制,会给信息化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七情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何谓七情?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六欲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 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后人总结 后人又将六欲总结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七情六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情与欲的区别 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