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音乐可以传达情感?

为什么音乐可以传达情感?,第1张

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人们乐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曰 " 乐者 ( 快 ) 乐也 " 。

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人们精神的营养品之一。缺少它 , 就会元形中影响人的精神健康 , 或者会使人心理健康不全面 , 甚至会无形中影响人的寿命。

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 , 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 。

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 " 艺术语言 ", 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 , 并且 , 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它不受人种、民族、国家、 地域、时代、阶层、职业等的限制 , 但存在一些微小的 个别差异及各自特色。

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用声音作原料的 , 一听即逝 ,因此 , 它又是时间性的表演艺术。

音乐是什么 音乐并不从属于某一政治或宗教 , 只是在人们心灵上、感情上 , 会对它 们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更不是道德信 条背诵记忆的载体。

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 , 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 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 , 从而又发展了美感。

音乐是什么 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 , 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 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 , 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音乐是什么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 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 等等 , 有一定的关联。故高洁的音乐 与低俗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 不相同的。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 情、寄托感情的艺术 , 不论是唱或奏或听 , 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 , 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 , 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 " 音乐语言 " 和赋予美的因素, 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 , 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 , 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在综合艺术中 ( 如戏剧、舞蹈、影视等 ), 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 , 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 , 借音乐的抒情性能 , 把情感表露出来 , 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

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 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 , 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 , 它与人的脉膊律动和感情 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 , 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 , 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讯号 , 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 , 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 译 , 那就麻烦了。而音乐 , 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 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 , 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 因此 , 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 阶层的人民 , 虽语言不通 , 却都能通过音乐 , 直接感受 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 ," 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 ", " 音乐是感情的语言 "," 音乐无国界 ", 这些近百年来 , 己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 即 " 乐与情通 " 。

近年发现的我国二千多年前成书的《诗经》残简中 , 有 " 诗毋离志 , 乐毋离情 , 文毋离言 " 的记述。说明 大约二千年前 , 古人对音乐 , 己认识到是擅长于表现和抒发人们感情的。 在欧美也一样 , 许多人总是把音乐作为表现情感的手段来看 , 即使是描写景物风光的音乐作品 , 也多是借景抒情。 例如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 有很多是借了大自然的音响化成音乐 , 他自己也 说 " 情感多于写景 " 。至于单纯模拟大自然中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音响 ( 如鸟鸣、兽叫、风雨声、机械运转声 等等 ), 其品位及艺术价值 , 则并不会太高 , 但易于被 音乐欣赏水平不高的人所接受。

音乐的另一功能是给人以美感。它是通过美感 , 给人以精神愉快 , 来达到心怡情悦的目的。因此说 , 它又有一定的娱乐消遣作用。我国古籍《乐记》中也就有 这样的记载 :"( 音 ) 乐者 ( 快 ) 乐也 " 。所以 , 音乐艺术的最谱遍的社会功能 , 就是娱乐消遣 。在娱乐之中 , 给人以美的享受 , 美的滋润 , 美的陶冶。同时 , 在接触正派、 高尚、净洁的音乐中 , 又无形中会促使人的心地善良起来 , 精神境界高雅起来 , 或振奋起来 , 或起着陶冶性情、鼓动情绪的作用。这对社会安定、社会风尚高雅、 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等 , 又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和促进作用 , 但它是 " 春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即潜 移默化式的。

对于美 , 各人自有各人不同的标准和趣味 , 要求划一是不可能的。因为各人的学历、知识、修养、阅历、 情趣、习惯等不同 , 以及受传统文化、周围环境、人际 交往 , 人们的互相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于是 , 各人对于美与不美的感知 , 也是不相同的。 百货卖百客 , 故要求 艺术上的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尽量多样化 , 以适应不同人们的需求 , 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 和心灵。故 2000 多年前成书的《孝经》中 , 又有 " 移风 易俗 , 莫善于乐 " 的阐述。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 " 原料 " 的 , 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 ( 也可在乐曲中组织进极少量音乐专用的噪音 , 来烘托音乐 ), 用以表达及抒发人们的内心感情 , 使昕者 在一刹那之间 , 迅速地有所感知及激起内心共鸣。 因 此 , 音乐又是富有表情性的 ,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 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艺术。

音乐并不擅于状物描形 ( 状物措形是绘画、雕塑、 摄影等造型艺术的擅长 ) 。至于昕乐时脑海中 " 似看到 什么 "," 似听到什么 "," 似感到什么 "," 似接触到什 么 ", 那是人们受到音乐的音响激发及启迪下 , 所产生的生活联想或艺术想象。是一种听乐时的心理反映。 并可以从不确定性 , 逐步达到主观的确定性。同时 , 因为听音乐时发挥了生活联想和艺术想象作用 , 久而久之 , 习惯成自然 , 能力可迁移 , 思维也会由此而更活跃、更灵敏、更多样 , 想象更丰富。于是 , 人也就无形之 中趋向更聪明 了,但这种迁移也是潜移默化式的。这是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打动了人,使人的内心也发生共鸣 , 这正是音乐的主要功能,即是用音响表现出来的 " 情态 "( 喜、怒、哀、乐、忧、思、惊、恐、恋、狂等等),来唤起听者内心的感情。有时还与人们在音响中感知到的 , 或想象中的形象、动态、声态、色光态、环境态等联系着 ,( 如 " 音画 "体裁的乐曲)。当然,他与听者的阅历、修养、理解能力,或听乐时的心情有关联(如"喜者闻哀乐而不知其哀;哀者闻喜乐不知其喜")情况是复杂的。研究这方面的学科,称:音乐欣赏心理学。"

音乐是意识形态的一种 ,有世界和人类的共性;也有民族的个性 , 地域的个性,流派的个性,作者的个性。并且有它一定的时代特点、群体特点、地方特点、环境特点、个人特点等等,更有一定的风格特色,虽是微小的或点点滴滴反映在具体音响之中 ,诱人去爱好它, 或去迷恋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任何艺术都要讲究个性和特色,缺少个性特色的艺术,大多是日常称" 一般化 " 或 " 共性化"或"原始性",或"模仿之作",其感染力就不大 , 音乐艺术也是一样。

音乐艺术的发达与否 ,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程度高下的标志之一。中国自古来就有"文明古国"及" 礼乐之邦 " 的称誉。故今日,普及和发展音乐文化,也是人人都应该关心的事,并且希望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有马克思说的有"听音乐的耳朵"。我们不愿再听到某城市的垃圾车及洒水车,大摇大摆、招摇过市,成天播放着音律不准有使人啼笑皆非和文不对题的《圣母颂》 ( 舒伯 特曲)、《婚礼进行曲》(瓦格纳曲),这是对伟大的作曲大师的侮辱,更暴露了某些人的无知 , 缺乏最起码的音乐知识和修养 , 是有损文明国家形象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42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