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季节性情感障碍?

如何预防季节性情感障碍?,第1张

春季,一个美好的季节,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春天带给人生命力,也带给人希望。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对于部分人来说,却是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的高发季节,比如春季抑郁症。特别是在油菜花飘香的3、4月份达到高峰,所以在我国民间素有“菜花黄,痴子忙”的说法。

十堰市中医医院心身疾病科主任王学红介绍,一年四季之中,气候变化最无常的季节是春季,人的精神容易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极易激怒;天气阴沉时,人的精神常陷入不知所措、沮丧或抑郁状态,表现为神情恍惚、坐卧不安等, 这是气象要素剧烈变化会引起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及生理、生化状态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患者常常会将矛盾和挫折放大,情绪波动大,易消极、焦虑,并出现紧张、不安、愤怒、憎恨、忧伤、恐惧等情绪,表现在生理上可能出现头痛、失眠、食欲不振、心悸。

同时,在春季,身体自然而然的代谢加快,激素分泌旺盛,内分泌容易紊乱,情绪波动加大,积极或者消极都有可能过头,易于冲动,容易引起抑郁。

王学红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一个人是不是健康不取决于他生活物质上是不是丰富,更关键的是身心健康。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预防春季抑郁症,进行身心健康方面的管理呢?要从以下5个方面改善。

01

饮食方面

要知道过度的节食会使您的心情烦躁、抑郁、疲倦和虚弱。现在的很多女性希望自己的体重和体型能够得到控制,因而就会出现节食的现象。这是不利于缓解抑郁症的。

保证营养的平衡和充足,在科学角度上建议:人们应该摄入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的食物,还要保证高蛋白的摄入,研究表明这些食物会让大脑保持活跃状态。

02

好的睡眠

睡眠和抑郁症是息息相关的,若是我们的睡眠得不到保证的话,就会加重我们的抑郁情绪。因此,生活作息是很重要的,尽量做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要让自己陷入不良的情绪之中。

睡眠也是大脑的一种自我调节,对大脑有益。但是睡眠过度就不太好,容易做梦,也容易导致身体的虚弱,精神的恍惚,乏力等不好的影响。

03

良好心态

人活的就是一个心态,幸福和快乐只是一个感觉体验。凡事不要极端追求完美,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自身的学习、生活、工作。

生活中时刻保持心情开朗,应尽量主动和他人交流、谈心,以及时排解压力。可多增加一些兴趣爱好,也可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遇到挫折,生气郁闷是难免的,只要能够正确积极的调整心态,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会离您而去。

04

运动减压

如果你感到最近一周压力较大,事情较多,心情烦躁,不妨利用工作间隙试试这个方法,进行适当的情绪管理调试。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通过大喊、交流、运动等多种形式去宣泄自己的感情,尽量减少悲观情绪的累积。

有研究表明,进行较长距离的散步,慢跑等促进心脏和血液循环的活动,以身体稍微感到疲惫为准,不要乱想问题,专心的散步或者是慢跑,享受运动的乐趣与滋味。身体的运动,往往可以缓解脑力过度的思考,压抑,导致的大脑功能降低,抑郁,嗜睡的症状,舒缓神经,缓解大脑疲惫。

王学红最后提醒大家,目前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已经融入日常生活,我们在坚持科学防控的同时,适当把精力放到更有兴趣的事情上,转移注意力,排解焦虑情绪,才能更好的保持身心健康。如果通过上述方法仍然无法摆脱抑郁状态,就去寻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吧。

孩子真的是双相情感障碍吗?家长怎么应对?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在发病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情绪暴躁,甚至还会有情绪不稳定的症状。

自从孩子出现问题如沉迷手机、厌学以来,很多家长都认识了不少专有名词,比如焦虑、抑郁,再比如,双向情感障碍。可是,家长你真的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吗?双向情感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躁狂状态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通常对自己病情没有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疾病无自知力。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是躁狂状态特征性表现,伴随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

2、不断增强自己的意志行为。患者活动多,好交往,好管闲事,要干大事,要做许多事,不停忙碌,给人一种永远在做事情但又怎么都做不完事情的感觉。

双向情感障碍是比焦虑、抑郁更为严重的情况,目前的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病理性、社会性、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

1、过度评判型家长教育孩子都要求完美,必须善良、坚强、勇敢、包容大度、勤奋、诚实。然而却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允许表达自己的恐惧、懒惰、脆弱、胆小、撒谎、自私的自己。当孩子成长中做不到这些,他就会对自己批判,他自己内在就会冲突,觉得自己不应该是一个懒惰的人,一个脆弱的人,怎么别人都那么坚强,就自己恐惧胆小。

2、脑部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作用及精神压力也可能会引发双相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不仅对患者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重大,对周围人、甚至是社会都可能带去伤害。

1、自杀率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年自杀率是正常人群自杀率的20~30倍,而纯粹的重度抑郁发作和混合发作状态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具有最高的自杀风险。

2、学习障碍迅速泛化,表现为连学校都不敢去了,勉强上学的话会非常恐惧、手心出冷汗,还用刀割自己。

被诊断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也许是在受极端情绪波动的摆布,但并不是无力回天了。药物、理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充实高效的生活,尤其是加上他们亲近的人的支持时候。

1、帮助孩子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给孩子制造与同学来往的机会,比如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拜托同学约孩子出去玩等;处理好孩子和老师的关系,比如请求老师多关注鼓励孩子。

2、即使真的患上双相情感障碍,不要评判,也不要做出假设,依然可以正常的生活。许多有才华的、著名的、富有成效的热都患有躁郁症。

3、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双向情感障碍的界定是很严格的,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孩子精神有问题,这是不严谨的,这种标签对孩子影响很重大。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是要从多方面分析,是需要家长从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处理、居家环境等全方位帮助孩子系统进行调整的。

  摘 要: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已经从没有疾病扩展到躯体、精神和社会三方面适应的完全状态,并已经充分认识到“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更好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这里仅谈谈笔者在教育工作实践中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理素质;认识自我

中图分类号:C4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8009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8-031-03   收稿日期:2012-05-18

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发展

人的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1974年5月召开的第27届世界卫生会议强调研究心理因素在保健和疾病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因素对一切疾病的预防和处理都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适应环境。个人与环境的适应是指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与环境保持平衡。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看,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内心与生活的周围环境之间能保持平稳,能接受和承受各种社会刺激,能习惯地遵守有成文规定或无成文规定的各种社会规范,个人的需要和欲望能从社会中获得满足,个人具有安全感、稳定感。当环境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与欲望时,能积极地去改变环境,驾驭环境,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认识自我。正确地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实事求是的反映与评价,特别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条件、经济条件、社会角色、责任、义务等有清楚的认识。在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能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动机、欲望和行动,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做到心态稳定,精力充沛,独立性强,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具有现实感、愉悦感。

3.人格完整。人格完整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目标与行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由各种社会因素、情绪因素导致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心理活动失调的症状。当前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障碍。如感知方面的感觉过敏、幻觉,记忆上的衰退、亢进、遗忘和健忘症、不识,思维活动的水平低下、迟钝和紊乱、虚妄的判断、言语障碍等,都是智力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

2.情感障碍。情感障碍者常显示一些可察觉的特征:过分敏感、肌体紧张、行为古板、孤独自处、不善交往或心神不宁等。它主要表现为病理性优势情绪、情感引起的异常、情感不协调、情感退化及其它形式的情感障碍。

3.意志障碍。主要表现为意志缺失、强迫行为、固执行为、排斥行为、运动阻碍等。意志障碍往往造成问题行为,为学习生活带来困难,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4.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一般根据发展程度分为障碍和封闭两个层次。人际交往障碍的典型表现是在与人交往时过度紧张,面部表情和行为通过反馈更加强了紧张意识和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给人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

5.人格障碍。人格阻碍旧称病态人格,指因个体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而导致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在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上发生异常,并且影响了个体社交和职业(学业)功能,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三)青少年心理障碍的防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它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学校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给学生减轻过重负担,提供独立学习条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进而促进智力发展,使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程度。

2.加强管理。要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表扬与批评既要及时又要恰当,还要帮助学生适应学校教育的各种规范,并让学生尽早地学会评价各种不良行为。

3.加强情感教育。学生已形成的良好情绪情感状态,是心理调节的一种巨大力量。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育要尽可能地为此创造机会和条件。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可使人多知,友情可使人欢悦。学校教师要努力使学生集体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要利用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师生榜样作用,促进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5.进行挫折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航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挫折在所难免;要正确地对待挫折,冷静地分析各种困难因素,善于灵活应变,及时而理智地实现目标与情绪的转移,“吃一堑,长一智”。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压力。

6.正确认识自己。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端正对自己的态度,尊重事实,正视现实,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和物质利益不斤斤计较,对学习、工作、事业孜孜以求,才是真正健康的心理。

二、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今天的中小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明日世界的风貌。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石,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合作” 的基本要素,是人才成长、发展和成功的资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 因此,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成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使他们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反应适度、行为正常、人际关系和谐、个性健全、自我意识明确,能正确评价自己,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有自知之明,自尊、自信、自爱,坚持自我修养,勤奋进取。

我建议去找国家级心理,这是我的经历:福州第四全部心理没有实力不是国家级心理师,我去你们什么是心理都是以药物来治疗没办法治根不治本我去问国家级心理都是以沟通为主,用药物只是调节生理问题但是吃药时没有任何用的心理治疗是有很多种比如是催眠治疗团体治疗等等。。。目前很多的心理科都是精神科兼任或转任,不知不觉之中,总以精神科的观点去看心理障碍,往往动不动就给患者开药吃,每周费用二、三百,而极少进行心理疏导。也难怪,现在的心理科病人多,每天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如果每人给予1小时的心理,看也看不完……本人认为,真正的心理障碍是无需用药的,原因有三:1、心理障碍均为心灵暂时无法面对压力引起,属于心灵调节功能障碍,心病还是靠心理来调节;2、吃药可能会让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但停药后呢,是不是又得用心灵去调节药物引起的依赖?!3、患者把心理障碍当作一种生理疾病来看,总觉得看病不给药不合常理,这也从反面误导了,所以,看心理障碍,开药患者吃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周瑜打黄盖。心理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但现实中还有不少网友对心理存有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 心理就是聊天

心理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工作。

误区二 谁都能当心理师

如同谁都不能随便开汽车一样,心理师应经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取得管理部门的许可证才能上岗。按照发达国家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全资心理师应基本具备心理学、医学博士学位,经过严格的实习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认证资格考试,在上级督导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独自开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目前尚没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差距非常的大,只能降低标准启用一些热爱心理并基本具备心理素质的人才,逐步培养心理高级专业人才,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

误区三 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心理

心理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一大宗的心理问题。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的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可能每时每刻的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可能得到错误的暗示。心理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的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正确的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与成功。

误区四 心理师能看透我的想法,知道我的过去和未来

有人犯把心理简单化的错误,也有的犯把心理过分复杂化和神秘化的错误。个别人把心理学等同于神秘学说,如同算命先生、占卜、特异功能等,现在场上有利用电子计算机打着心理测验的幌子进行骗人,有的人故意让心理去猜测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衡量心理的水平高低等等。心理除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一般人不同外,并无其他特别之处。心理有经过训练的良好观察力,知道心理活动科学规律并有非常客观的逻辑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但这一切都必须来自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心理自己不能、也不能借助高科技的仪器了解到具体的想法。最先进的测谎仪也无法测出具体的思维细节,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最最复杂电子计算机的认识,心理世界的复杂程度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对待心理必须有科学的思想。

误区五 去做心理丢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许多人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区别。对心理的惧怕与怀疑可能源于对“精神病”的无知,去心理怕被当成“精神不正常”看待,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有时可能轻微的心理问题不加以科学解决,造成最后发展成重型精神病。“捂”着、“瞒”着的让心理问题任其发展,实在悲哀。心理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心理的最基本原则里面包括“绝对保密”,你可以把内心世界坦诚给心理,心理会给予精心的维护保养。心理将使你远离愚昧及封建迷信,接受现实、挑战自我。认为“看心理丢人”的人是软弱的人,是不敢接受自我与现实的人,其心理也不太健康。现代有进步思想的人已经毫无顾虑的走进心理室,充满信心的走向成功的未来。

误区六 心理不应该收费或少收费

心理是助人的事情,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是做善事,而且没有多大的成本,所以不少人认为应该是不收费的。现代人尽管理论上知道时间和知识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这些是无形的东西,加上内心深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需要心理,但是却不愿付费。国外心理是非常昂贵的消费,我国的收费却很低廉,以至许多心理不能以此为生,成为影响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误区七 心理应该一次解决问题

许多初次心理的人都幻想心理能够一次把自己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拨开心灵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惑,重见真我的蓝天,还我轻松心情与振奋的斗志。然而心理不是什么神仙,更无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是帮助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不可能包办解决问题,只是提供一些正确的认识自己、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必须有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解决。除非是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一次心理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许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有些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心理也不可能一次解决。心理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所以心理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程序,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并且心理每次有时间的限制。过去心理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年)才能解决问题,现在由于理论和技术的改进大大缩短了疗程,但绝不可能都一次解决问题。

在我国心理相对来讲还算刚起步,无论是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还是广大需要心理的民众都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认识与接受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心理有广大的场与美好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健康的心理对个人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网下进行了不少心理治疗,也帮了不少人,甚是高兴。

高兴之余,仍有很多无奈……关于心理治疗,关于中国主流文化,确有许多怪现象,在这里浅说一二:

一、看心理就是精神病?

很多人把看心理等同于得了精神病,所以在中国,还有好多人不愿意看心理。有这么一个县级干部,全身莫明其妙疼痛将近10年,到各大检查均无问题,这位干部天天吃药,还怪罪爱人,认为是爱人的不好引起的……此种障碍在心理学上称:转换性疼痛障碍,来源于他对生活中压力无法排解的转换。朋友劝他看心理,这位干部坚决不去,认为自己搞理论有一套,再说看心理那是精神病呀,结果搞到最后和爱人离婚,家庭破裂,疼痛也没有好转……我很想帮他,可他拒我于千里之外,只好作罢。可怜他的爱人,20年来辛苦持家,到中年却无端接受离婚的痛苦。

二、收费越贵,越高明?

记得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他有件商品标价50元,一直不出去,眼看马上要换季了,朋友急了,干脆标价元,结果当天就以元的好价钱出去。晕啊,中国人不对的,只贵的啊!在心理治疗中,很多人也有这种观念,收费越贵,医术一定高明。

三、名头越多,心理越高明?年龄越大,心理越有经验?

在这里,引用中日友好心理专家李子勋的文,作为说明。

下面的方面是最不可靠的:

1、职称:比如教授或主任医师,甚至博士的头衔也不能代表什么,这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识上有造就,但不能代表他作心理专业就在行。

2、心理学会的领头人:如协会主席、理事、全国委员等,忙于事务工作的人,不可能静得下心来做个案。

3、收费昂贵的人:收费贵的人不代表他水平高,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别人该他的,过高地估价自己。

4、海外镀金的人: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固然很好,但要搞清楚求的什么学,镀的什么金。有些人回国来,以为国内的都是乡巴佬,随他们怎么摆布。我就遇到几个自觉很牛的人,真心地希望她来做一次个案督导或讲讲课,才发现是牛头不对马嘴。

5、出书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能写书的人水平就高,十本中国写的东西,九本都没法看,让好人也会看出满身的毛病来。

6、年老的人:心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师必须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定是思想开放,灵活,超前,并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老年人的思想很难不僵化,自以为自己吃的盐多,也很难克制得住不去教育人。也很难做到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4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