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采用大让小的办法解决孩子间的矛盾,缺乏公平,公正。
非独家庭里,孩子们之间可能每天都会上演小矛盾,大吵闹。当孩子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矛盾、发生争吵时,若家长抱着省事,快速处理问题的心理,而采用大让小”的办法,虽表面看,大让小”符合自古以来,我们推崇的传统美德,但实际上这种不究具体事件因果,一刀切处理办法缺乏公平公正,很难让孩子们信服。
我觉得正确的处理办法应是:先听,后建议。先听,一听孩子们怎么说,了解产生矛盾的前因后果,二听孩子们自己有什么解决矛盾的好办法,给他们学习自行解决矛盾机会。后建议,指家长在合适的时机插入,例如两人无法自行解决时,或在事后给孩子们补充些建设性的意见。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得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就算偶尔的大让小”,也是在大的心甘情愿的基础上,不强迫,不道德绑架。
再者,典故孔融让梨,也是孔融自愿谦让。
本人也是在非独家庭长大的,有一个小四岁的弟弟,儿时父母也是按照传统,遵循大让小”的原则处理我们姐弟俩之间的冲突矛盾。谈下我的真实感受,作为姐姐,谦让,照顾弟弟没有问题,但这种理论被长期耳提命面的提起,肯定会反感!内心深处会呐喊:凭什么不论对错,我都得让着他凭什么他小,就可以不讲道理凭什么我大,就得受委屈”
所以,非独家庭里,两孩子间发生了冲突矛盾,若家长不能公平公正作处理,一方面,家长的处理方式孩子们可能会模仿,不利于孩子习得正确的自行解决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冲突矛盾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有爱。
孩子也会像大人一样吵架,家庭有两个孩子的通常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 很多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选择“坐山观虎斗”,让孩子先吵一会; 也有些家长会偏袒其中一方,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真正明智的父母是不会放任孩子争吵,将自己置之度外的。
「妈妈,哥哥拿我的玩具了!」 「妈妈,我没有!妹妹乱说!」 「爸爸,姊姊不让我用她的彩色笔,但是上次我有借她!」 「奶奶,他们的蛋糕比我大块!」 如果家里有一个以上的孩子,这样子的对话非常常见。
我是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小时候要是和妹妹起冲突, 得到的回复总是:「 你是姊姊,应该让妹妹。」 是的,「姊姊让妹妹」天经地义;
一次哥哥抢我玩具,我逮到这个「哥哥让妹妹」的大好机会, 兴奋地找大人告状,没想到,得到的回应居然是: 「你是女生,比较懂事,就让一下男生吧!」 我两边都吃不开,真是无言啊!
年幼的我只觉得自己好倒楣,由于从小总是被要求忍让, 长大后的我遇到类似情形也常以自认倒楣收场。 这种「以和为贵」的解决方式,我总觉得有问题……
但是大人这样的处理方式很普遍: 「家和万事兴」是固有观念,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是华人的处事模式; 另外,父母在外为了生计奔波一天, 回家后要是看到孩子争吵不休,很少不动怒的。
所以遇到孩子争执, 父母不是叫比较好说话的那一方多让让之外, 就是大动肝火,把所有的小孩子连坐法一起「教训教训,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
有的父母很认真地当起包青天, 希望能把如罗生门般谜样的「兄弟阋墙」事件厘清, 但是哥说哥有理,妹说妹有理,弟弟也很有理, 父母被搞得头晕转向,结果多半「误判」。
被冤枉的孩子觉得爸妈就是偏心, 侥幸开脱的孩子觉得父母其实也傻傻搞不懂状况, 下次还可以如法炮制、故施重技。一轮下来,全家都输了。
2005年我在纽约的联合国国际学校任教,开学一个月, 隔壁班幼稚园的小朋友起冲突了, 两个小朋友为了一支铅笔闹得不可开交。 我心想我的同事可能要花上一大堆时间排解此事,课也甭上了。
有着棕色卷发及中南美洲人特有的橄榄肤色的Ms E来自瓜地马拉, 教学经验丰富,也是儿子的幼稚园老师。
那时她正在教室前给围坐在地毯上的孩子念书, 看到两个孩子吵了起来,笑 地说: 「亲爱的玛丽和汤姆,老师看到你们两个对彼此有意见, 意见不合很正常,老师很高兴你们有机会可以学习处理争执, 现在请你们两个到教室后面的『和平桌』,自己把事情谈妥。」
当时我还是个新老师,新奇地观望这件事情的发展。 两个圆嘟嘟的五岁小孩蹦蹦跳跳到了教室后面, 教室后面有一张铺着红格子桌布的小圆桌, 桌上放置了一个小地球仪,象征世界公民, 地球仪旁边还放著一只纸鸽子,象征和平。
对话开始了: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这是我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 汤姆:「我喜欢你的铅笔。」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我很难过。」 汤姆:「你的铅笔很漂亮,我们两个都很喜欢,我只是想看看你的铅笔而已。」 玛丽:「我们两个人都同意我的铅笔很酷,如果你想看我的铅笔, 请跟我说,用抢的,铅笔断了,我很伤心。」 汤姆:「对不起。」 玛丽:「这次没关系了,下次请跟我说。」 汤姆:「好的。」 玛丽:「还有你的黏土玩具很好玩,下次可不可以借我玩一下?」
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两个人手牵手走回地毯区跟老师报告:「解决了!」, MsE笑 回应:「好的,欢迎你们回来上课!」
我所预期的老师大动肝火、花长时间干预说教、 或是处罚学生的画面完全没有出现。
在短短的两分钟内, 孩子学到: 表达情绪、同理心、解决问题、道歉、接受道歉和沟通协商。 小玛丽甚至懂得为「自己未来的利益」堆筹码!
之后我陆续修习了教室经营管理、儿童心理学和多门相关课程, 更了解美国老师或是说美国社会对于处理争执的看法和方法。 美国人认为意见不同是人类社会中必然的现象, 要做的是学习如何处理,而不是避免。
学校的做法更是「把孩子的事留给孩子」, 老师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是不会介入的。
当然,老师平常便会训练孩子解决纷争的能力和做法, 所以当天我看到的情形就是美国老师平常训练的成果。 这件事情从三、五岁就可以开始。
看到MsE的例子,让我对家中三个小鬼吵架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回家后,我把家中三岁、四岁、五岁的孩子叫来。 我笑 说道:「你们听好,以后你们吵架,妈妈是不会管的。」
三只小生物盯着我看,装可爱也装傻。 我继续:「你们要是意见不同,我会把你们请到房间, 门关起来,吵完才能出来。」 六只眼睛,黑白分明,眨巴眨巴。 我接着:「妈妈要教你们如何吵架」
第一: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看法,在这阶段 除了说话的人可以发表想法,其他人只能听,不能开口。
第二:说话时,要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
第三:开始协商。
第四:协商不只是解决当天的争执, 还必须商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解决之道。
第五:谁也不准让谁,我们家就是要『没大没小』, 我们也不爱吃梨,也不用『孔融让梨』, 所以,要是三个人没有达成共识,架不算吵完,继续吵。
第六:吵完后,一起来跟我会报结果。
接下来,我们一起练习了几次,孩子虽小,但是做得有模有样。
解决纷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样子才不会沦为没有意义的攻防战; 每个人的意见、个性不同,我要孩子「 谁也不用让谁」。
比方说,小女儿个性温和,我反而坚持她据理力争, 不用因「怕妈妈不高兴我们吵架」而委屈自己; 还有,吵架的最终目的是找出解决的方法。
一天,孩子果然吵架了,我很兴奋,想检收成果。
我把他们三个「请」到另一个房间里,把门关上,让他们自己「乔」事情。 不用告状,不用哭诉,妈妈听不到也不想听, 趁你们吵架时,妈妈要泡壶热茶,独自享受下午茶时光, 我心中默默期望他们「议事冗长」, 这样我还可以去泡个澡,顺便敷敷面膜。
没想到,不到几分钟,三个小人儿从房间蹦出来, 跟我报告「吵架高峰会」结果: 「我们讲好了,以后姊姊要借我跟哥哥的玩具得先跟我们说, 但是不可以玩超过半小时,因为我们也想玩。」
从此之后,孩子练就一身吵架本事, 「吵架高峰会」会程越来越短, 我连吃点心的时间都来不及他们便达成协议了事, 速速出关后跟我抢饼干吃。
事实上,几次之后,他们发现被关在房间吵架很无趣, 远远不及出来玩玩具、吃布丁有意思。
另外,他们对彼此的「战术」也越来越娴熟, 三两下就能抓出彼此的「破绽」, 对于彼此的底线也有默契。
就这样,他们从小到大真正开过「吵架高峰会」次数寥寥可数, 三个人至今感情非常好,我准备多年的「河东狮吼」也一直派不上用场。
其实孩子之间出现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这也是他们学习解决纷争、与人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 父母介入,等于是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孩子有自己解决事情的方式,大人介入只会越弄越糟, 况且由父母处理孩子的告状,就像「打地鼠」一样,没完没了, 到最后累的还是家长,何必呢? 让孩子学习怎么吵架,父母绝对会轻松得多, 有时候我还会想,这三个小子怎么不多吵一会,妈妈的面膜还没干哩!
给父母的小分享:1教孩子要「没大没小」,不用「孔融让梨」。
2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吵架。
3孩子吵架能培养谈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学习这些重要能力的好机会。
5孩子吵架时,父母眼不见为净,不要当裁判,离开现场为上策。
孩子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家长的处理方式却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教育, 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知书达理、温润尔雅的人, 就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是非观念, 正确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争吵的方式。
夫妻、家人间难免会出现争执,若让孩子目睹了争吵的场面,希望透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知道,遇到这种情形时可以怎么样疏导孩子的情绪。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搜寻公众号 "亲子天下"关注
作者简介 亲职作家罗宝鸿
AMI国际蒙特梭利协会0 3岁、3 6岁翻译讲师,有近20年幼儿教育经验,举行过上百场演讲、家长讲座、及师资训练课程。多年来在幼儿教育的耕耘获得许多家长的信赖,面对家长教养烦恼的咨询,以最亲切又专业的态度回复,其坚定而温和的文字,总是能疗愈每个因为教养而焦躁不安的爸爸妈妈。
For the Love of the Child——是罗老师的座右铭,期许透过这些分享,能帮助更多父母与家长了解孩子:让他们更能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更能看到孩子真正的色彩……让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著有《蒙特梭利专家亲授!教孩子学规矩一点也不难》、《罗宝鸿的安定教养学:蒙特梭利、萨提尔、阿德勒,看懂孩子内在需求,培养正向、自信、稳定好性格》。
在收到众多家长的来信里,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我感到比较棘手的提问。例如和伴侣在大吵一场、甚至大打出手后,要怎么安抚当时在场、内心受到伤害的孩子。
令人遗憾的是,在追问下都会发现这些爸爸妈妈小时候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其实父母也是常常有类似的事件。经常斗嘴、争吵、肢体冲突、大打出手,甚至最终分居、离婚收场的,比比皆是。
在背负着原生家庭的压力下,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扭转这传承下来的家庭动力呢?到底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长大以后,也会跟我们有相同的创伤、造就相同的命运?我们自己又可以做些什么,来疗愈内心那受伤的自己?
以下我提供给这位妈妈的方法,是Dr Daniel Siegel 在他著作 The Whole Brain Child 里提到的做法。这位妈妈很用心,还把跟孩子对话的过程录音给我听。很惊讶孩子说出来的话,与我写的内容很相似。而在与孩子对话后,妈妈也找回心里的平静。
老师,您好:
我想请教您一些问题 前天我们夫妻吵架,我老公在我5岁孩子的面前打我,而且我受了伤,已经去验伤了。我该如何跟我孩子谈,避免他留下太深的阴影呢?
你好,我是罗老师。辛苦你了。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我想问一些背景问题:
……………………
妈妈回复:
我们经常会因为教养问题在孩子面前有争吵,打斗是第一次发生。事发当下孩子亲眼目睹爸爸打妈妈,然后妈妈也做了反击,他看起来非常害怕。他有说“我们不应该吵架”, 隔一天还问我,今天你们还会打架吗?
另外,事发隔天我自己回娘家一个下午,我回来问他今天都做了什么,他说爸爸刚刚都在喝酒,还说妈妈离家出走了。我深怕孩子因为此事而留下阴影。
我自己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也会有肢体冲突,常常让我跟姐姐害怕的打电话给亲戚求救,我们都非常害怕。我先生的父母也是常常争吵 然后很早就离婚了 我觉得两败俱伤,心里很痛也很内疚。
我老公经常因为女儿管教不听就动手打他,虽然不是很用力,但是我一直没办法请他修正,一讲就吵架,他说孩子态度不佳,我觉得整个是恶性循环,我好无奈。
罗老师回复:
看起来在你成长过程里,也无意中吸收了父母们沟通的模式了。我相信爸爸也很难受的,在他跟孩子说“妈妈离家出走”,我能相信他当时也感到很愧疚、很自责。这些,其实都不是你们希望的,也不是故意的啊 你们都承担了原生家庭的惯性,所以才会如此的。
……………………
妈妈回复:
没错,现在我没办法装没事跟他对话与互动,但我还是在家照顾孩子跟工作。只是我很希望能给孩子一个好的观念导正,但我不知道该如何谈,而且无法确定他是否能听得懂
对于在生活上受到心理创伤的孩子,大人可以藉由语言的引导,让孩子把右脑的情绪藉由左脑的语言释放出来。我相信你只要看着以下的引导练习一下,就会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
练习好后,你可以找个适当的时间、空间,与他重提此事。在对话过程里,你需要以关爱、好奇的态度来询问他:
1当时看到什么?(请他描述当时的情形)
2当时有什么感受?(请他说出那时候的感受,例如:害怕)在这里可以多一些停顿,让孩子可以体验到当时的感受,并用语言说出;妈妈也可以复述孩子的话:“所以你当时,感到很生气、很害怕,是吗?”
3问他当时觉得妈妈怎么样?(例如:他会说觉得妈妈很可怜、很伤心)
4问他觉得当时爸爸怎么样?(例如:他会说觉得那时候爸爸很凶,爸爸也很可怜等等)
5问他那时候,会不会想做什么事?(例如:他希望自己可以让你们停下来不要再吵,但因为太害怕所以没有出去制止)
6问他那时候感到很害怕,他在哪里、在做什么?(让他想起那时候的情境,例如:他可能说躲在房间,坐在门旁边偷偷听着)
在这里要多一些停顿,让孩子可以体验当时的感受,并用语言说出 也可以复述孩子的话:“所以你当时躲在房间里,感到很很害怕、很难过,是吗?”
7问他:“当时你感到很害怕,会希望有人在你身边,安慰你、安抚你吗?”这样的引导下,他通常会说:“希望。”
8跟他说:“那你现在想象当时害怕的你,妈妈有在你身边陪伴着害怕的____(他的昵称),就像现在。”让他感受到你在他身边,陪伴着他。也要感受你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地关心他、爱他。
9继续跟他缓慢地说:“你希望当时妈妈怎么对待害怕的____呢?”(例如:他会说希望妈妈抱抱他)
10照他所说的抱着他,然后跟他说:“好 请你想象妈妈当时抱着你,很温暖地跟你说:‘____(昵称),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害怕,没有关系的,你可以害怕,妈妈现在陪在你身边喔 ’”
当中最重要的是,你要能感受到内心对他那份深深的爱,你的爱正从你的拥抱里传递给他,疗愈他内心的害怕与受伤。
11 “我知道你那天看到爸爸妈妈吵架很害怕,但我们现在可以在心里面回到当时你的房间,找到那个害怕的 ____,去安抚那个感到害怕的 ____ 喔。”与孩子内心有连结地说出这番话,让他去承认内心的害怕、允许、面对、并接纳他的害怕。
12停留在这样的感受里,让彼此内心得到滋养。
13一阵子后,你可以等他说话,或者你可以问他:“现在你有什么感觉吗?还会害怕吗?”
14跟他说:“有时候,大人会利用一些不好的方式来彼此沟通,例如吵架的方式。而且有时候控制不住情绪时,会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但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我跟爸爸都学会了原谅对方,爸爸跟妈妈还是爱着对方,也还是爱着我们最爱的 ____ 喔。”
15给他一个大拥抱。
这样的引导,若能在感受里面停留、体验,不但能疗愈孩子,或许也能带给你内在小孩一些疗愈。在你拥抱现前的孩子时,你也同时拥抱了小时候受伤的自己。
最后,我会建议和伴侣、家人约定,以后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起争执。或许你可以给先生写一封信,告诉他:
我知道他感到很难过、愧疚,我也了解你知道我很受伤、很挫折。其实我们都不是故意让彼此受伤的,这本来就不是我们希望的事。我不希望我们的家里,会像我们以前自己的家一样整天都不愉快,不但自己辛苦,孩子也受到影响。
我们都受过这样的伤害,我相信我们也不希望孩子以后也跟我们一样。我们应该要好好想办法,怎么一起跨过这个难关。
祝福。
版权所有,转载请加注作者及出处,出处为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
看更多:
罗宝鸿:教养观念不同调,应对“猪队友”有三招
罗宝鸿:父母过多的期待,将成为青春期孩子成长的枷锁
罗宝鸿:溺爱是错爱,教养应秉持「自由不能没有纪律」
孩子「不愿分享」不是自私!罗宝鸿:成人需厘清5观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