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障碍症有什么特点

情感障碍症有什么特点,第1张

  临床表现:

  1、单相情感障碍:可见抑郁、激惹、或焦虑,或者是它们的混合表现。然而在隐匿型抑郁症中,却可以相反地在意识中体验不到抑郁心境。取代这种抑郁心境而出现的是躯体不适,甚至会用笑嘻嘻的面貌作为防御性面具(微笑型抑郁症)。有的可能诉述各种各样的疼痛,害怕发生灾难,或害怕自己发疯。有些病例因为病态感情已经达到“欲哭无泪”的深度,如能重新恢复哭泣能力,表示病情有所好转。患有这种抑郁症的病人会诉述自己不能体验普通的情绪一包括悲哀、欢乐和愉快,并且感到世界已变得毫无光彩,死气沉沉。病态心境可伴有自咎自责,往自己脸上抹黑的想法,不能集中思想,犹豫不决,对日常活动兴趣减少,社交退缩,无助和失望,以及反复想到死亡和自杀等。

  在单相和双相型的抑郁期,都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运动和植物神经系体征。患者表现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思维语、言及—般动作的缓慢,甚至会发展到抑郁性木僵的地步,此时所有自主动作完全消失。约有15%抑郁症可有精神病性症状,最多见于忧郁症。

  2、双相型障碍:躁狂症典型的心境是情绪高涨,但是激惹性较高,具有敌意、脾气暴戾和难驾驭等现象也很常见。病人的整个体验和行为都带上这种病态心境色彩,使他们相信自己正处在最佳精神状态。此时,病人显得不耐烦,爱管闲事,频频打搅他人,如果遭到反对,便大吵大闹。结果便与他人产生摩擦,可能由此产生继发性的偏执性妄想,认为自己正被人迫害。精神运动功能的加速,使患者体验到思想像在赛跑一样,可以称为意念飘忽,如果很严重的话,很难与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散漫相区别。注意很容易随境转移,患者常常会从一个主题转向另一个主题。思想与活动的境界都很开阔,进而发展成为妄想性夸大。有时在躁狂极期会出现一时性的幻听或幻视,但均与病态心境具有可以理解的联系。睡眠需要明显减少。躁狂症病人各种活动中都显得不会疲倦,活动过度,凭感情冲动行事,并且不顾有无危险。在病情达到极端时,可能显得十分疯狂,以致在情绪与行为之间没有什么可以理解的联系,呈现为一种无意义的激越状态,称为谵妄性躁狂。

关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知识

 关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知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出现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现在我将分享关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知识,希望给到各位家长帮助。

关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知识1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是怎么引起的

 目前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不只是儿童,成人的病因也并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家长有抑郁或者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史,儿童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2、环境因素: 儿童从小在一个不良的环境中成长,或者遇到应激性事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都有可能引起情绪变化;

  3、生化因素、神经递质的变化,但是病因并不是特别清楚。 所以当出现情绪变化的问题,更多的是针对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主要是使用心境稳定剂进行干预,配合合理的`心理治疗,效果较好。

关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知识2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病,以剧烈的情绪变化为特征。它发生在1到3%的青年人中,这在青少年中比在年幼的儿童中更为普遍。双相情感障碍过去被称为“躁狂抑郁症”,它描述了人们经历的两种极端情绪状态。在躁狂发作期间,孩子可能异常活跃、精力充沛或易怒。在抑郁发作期间,他们可能特别低落,悲伤或疲倦。

  儿童双相障碍的症状

 主要的特点是情绪发作,反映了孩子的正常行为和其他孩子的行为的重大变化。

 孩子们可以有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有躁狂症和抑郁症的特点。这些插曲通常持续几天,情绪的紊乱大部分时间都存在。

  躁狂发作的儿童可能:

 少睡不累

 说话很快,同时谈论很多不同的事情。

 容易分心

 显得异乎寻常的快乐

 谈论性或展示性行为

 参与那些对他们来说不正常的冒险行为。

 大发脾气

  抑郁发作的儿童可能:

 流泪,悲伤,绝望

 对他们通常喜欢的活动不感兴趣

 食欲或睡眠增加或减少

 抱怨胃痛和头痛

 难以集中或显得烦躁不安

 思考死亡和自杀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常伴有以下情况:

 焦虑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对立违抗性障碍

 品行障碍

 滥用药物,特别是青少年

 双相情感障碍的危险因素

 目前还不清楚引起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确切原因是什么,然而,许多因素可能会增加孩子患这种疾病的风险:

  遗传: 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可能是最大的单一风险。如果你或另一个家庭成员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你的孩子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神经原因: 大脑结构或功能的差异会使孩子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危险。

  环境: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处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危险中,那么环境中的压力源会增加他们的风险。

 不良儿童事件:多个不良儿童事件增加风险。不良的童年事件可能包括家庭分离、虐待或父母监禁。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应该包括药物治疗和谈话治疗。

  药物治疗

 有很多不同的处方药可以帮助治疗症状,儿童应尽量服用最低剂量和最少数量的药物来治疗症状。在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之前,孩子可能需要尝试一些药物和剂量。重要的是让医生知道副作用,不要突然停药。突然停止服用药物可能是危险的。

  谈话疗法

 有许多谈话疗法可供选择,经常与药物结合使用。治疗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可以帮助父母和照顾者了解孩子正在经历什么,并有助于整个家庭。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的心理障碍,其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情绪低落或者高涨、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的同时,伴有注意力分散、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睡眠减少和言语增多等紊乱症状。还常见焦虑症、强迫症、滥用金钱,还会出现幻听、被害妄想症、精神高度紧张等精神病症状。

一、大脑化学和生物学

双相情感障碍与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组件也有着密切关联。神经递质是大脑的化学信号,它们在我们体内帮助神经细胞传递“邮件”和信号。这些化学物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健康的大脑功能。而它们中的一些个体,就起到调节情绪和行为的作用。根据一些较早的研究显示,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的三个主要的神经递质是: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当我们大脑内部的这些化学物质失去平衡时,就会促使我们陷入躁狂或抑郁的状态,或轻度躁狂情绪发作。

二、主要包括生物学及心理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年龄、罹患的躯体疾病等;心理学因素包括性格特点、童年生活经历及生活事件等。抑郁患者的亲属患病概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遗传度可达40%-70%,女性患病概率是男性的2倍。情感障碍好发于20-50岁,单相抑郁发病年龄大于30岁,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年龄小于20岁。患有某些慢性躯体疾病的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严重的疼痛会增加其患抑郁风险,同时产后抑郁风险较高。冲动、焦虑的性格,童年创伤经历,不幸生活事件等都可增加抑郁风险。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一个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是发生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家长往往都会很担心,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那么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是什么呢?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1

精神病通过外在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等可以有一定的表现,精神病的特征不一定会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可受到个体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出现严重或多种特征时,需要积极寻求医疗援助,经过医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才能进行确诊。一般精神病的特征主要包括:

1、感知觉障碍: 包括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觉不适,指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感知能力降低或亢进,或者出现错觉和幻觉;

2、思维障碍: 可能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思维联想速度过快或过慢、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发生妄想等;

3、注意力障碍: 表现为过分注意某些事物,或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不断转移注意力或当前只能注意一件小事等变化;

4、记忆障碍: 比如突然记起已经遗忘的事情,或记忆力突然减退,甚至对以往的记忆出现异常,或者表现为虚构和错误记忆;

5、智力障碍: 有智力发育障碍和痴呆两种,智力障碍一般是先天发育不足,痴呆为大脑的萎缩或外伤导致的理解、判断能力下降;

6、定向力障碍: 对时间、地点、任务及自身状态的认知不足,比如夏天穿棉衣、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等异常;

7、情感障碍: 包括情绪高涨、情绪低落、情感淡漠、焦虑、莫名恐惧、易被激怒等,突然发生情绪异常时,应警惕精神病的可能;

8、意志力障碍: 表现为突然顽固地要做某一件事,或突然缺乏进取心,有时甚至同时出现两种情绪;

9、动作行为障碍: 行为、语言、思维、情感高度一致或高度不协调都可能是行为障碍,运动障碍是指肢体活动显著减少,不语、不动、不饮食等;或不断模仿和重复一些奇怪行为;

10、意识障碍: 患者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出现障碍,主要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可表现为昏迷、嗜睡、意识内容变化、意识模糊等症状。

精神病的种类有很多,症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不局限于以上症状,因此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分辨。此外,家属及身边朋友应给予患者心理与身体上的支持,包容患者,有助于疾病的转归。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2

儿童出现精神病的前期表现多数是性格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其他方面的改变。儿童精神病常见的有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的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间歇性暴怒障碍、青春和儿童期的抑郁症,还有些存在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1、性格改变:儿童可能出现易怒或者脾气忽好忽坏,不愿意和同龄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说话等。

对周边的事显得斤斤计较或者自私,有些儿童可能特别容易紧张、焦虑、抑郁、恐惧,会出现无缘无故哭闹,不爱听话,自以为是,不服从管教,不遵守纪律,可能伴有冲动行为或怪癖行为等;

2、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喜欢吃东西,容易出现疲劳,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容易睡眠不安。喜欢收集无意义的东西,或随身携带用不到、无相关性的东西;

3、其他方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变得悲观,情绪变得低落,容易自责、懊悔,甚至有轻生的想法。

儿童精神病的前期,每种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有所差异,如抑郁症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冲动障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情绪不容易控制,有暴怒的情况。

社交焦虑障碍的儿童特别害怕与外界交往,极难与外界同龄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小孩精神疾病有哪些表现

1、经常暴怒

2岁~3岁的儿童已经可以表达喜怒,偶尔出现脾气暴发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出现持续性,或非常严重的暴怒,就要小心是否出现精神异常。导致暴怒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父母或家庭成员的过度关注,或者是不一致的管教。

儿童家长本身存在的行为问题,或家庭的不和睦,会造成患儿无意识的行为强化,而导致儿童情绪不稳定。对此,家长应该正确面对自身问题,并不断纠正错误的行为和教育方式。

2、睡眠障碍

小孩精神疾病常见的睡眠障碍是夜间不睡,这些小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入睡,或者夜间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清醒状态。情绪障碍持续并且严重时,需要考虑是否有情绪障碍或缺乏家长的关心与安慰。

3、进食障碍与异食症

轻度的暴饮暴食和拒食在学龄前儿童精神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家长过多关注或强迫导致儿童对于进食行为无意识强化,可以导致病情严重而持续。异食症是指患者常常进食一些通常认为不能吃的东西,并伴有其他异常行为问题。

儿童精神病的10个特征3

精神分裂症可发生于成年人和儿童,是儿童精神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病。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成人低。据国外报道15岁以下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是0、14%~0、34%。

国内文献报道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05%~0、08%,男女比率相差不多。起病于10岁以前者较少;10岁以后起病者显著增多。起病年龄最小者为3岁,一般以12~14岁少年占多数。

1、起病形式

多缓慢起病,随年龄增长,急性起病逐渐增多。

2、早期症状

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主要为情绪、行为改变、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部分病例早期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3、基本症状特征

(1)临床症状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年龄小者症状不典型,单调贫乏;青少年患者基本症状逐渐与成人相似。

(2)情感障碍大多表现孤僻、退缩、冷淡,与亲人及小伙伴疏远或无故滋长敌对情绪。无故恐惧、焦虑紧张、自发情绪波动等症状。

(3)言语和思维障碍年小的病例常表现言语减少、缄默、刻板重复、言语含糊不清、思维内容贫乏。年长患儿可有病理性幻想内容,离奇古怪的妄想内容,并常有被害、罪恶、疑病和非血统妄想。

(4)感知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感知障碍多较生动鲜明,恐怖性和形象性为特征,可有幻视、幻听(言语性或非言语性)、幻想性幻觉以及感知综合障碍(如认为自己变形、变丑等),尤以少年患儿为常见。

(5)运动和行为异常常表现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呈懒散无力、迟钝、呆板、少动,或出现奇特的动作或姿势,常有模仿动作或仪式性刻板动作。少数患儿表现紧张性木僵和兴奋,冲动、伤人和破坏行为。

(6)智能活动障碍主要见于早年起病的患儿。大多病例一般无明显智能障碍。

儿童心理异常的表现和对策

  一、儿童心理异常的现象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敜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敜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敜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斒侵付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敜斒侵敢鸦竦糜镅阅芰Φ暮⒆樱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斨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敜斨妇窒抻谏硖迥骋徊课坏囊蛔榧∪饣蛄阶榧∪獬鱿殖槎。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斒侵付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斨冈谒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斨杆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斨复迂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敜斒侵付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敜斒侵付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 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斒侵傅ㄐ⒑π摺⒐露馈⒉桓业侥吧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斒侵付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斒侵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斨该刻斓呐拍虼问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斨敢恢址锤吹牟秃笈煌拢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斒侵付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儿童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不安。一些专家调查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因此,分析造成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寻求有效的对策,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

 1、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少年儿童自身弱点的不良倾向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

 A、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

 B、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3)学校教育失误的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较好的人才。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或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成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除此,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挂在口头上,口号喊的响,却无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

 (4)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往往使少年儿童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

 2、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作为教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惟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一旦考试失利,便哭闹不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

 (2)创设轻松、自由的家庭气氛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驿站。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少年儿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或父母各奔东西的家庭,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给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3)面向全体、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是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少年儿童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

 (4)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加强心理指点

 少年儿童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困惑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希望得到指点,或老师、同学、家长的指点,或通过各种报刊、图书的指点。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少年儿童心理素质还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遇到的心理疑惑,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他们,通过心理辅导,教会他们自我调节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培养乐观的进取心,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多观察,有问题及时发现和治疗。

;

(1)情感高涨:情感活动显著增强,表情生动欢喜、兴奋、乐观、易激怒,易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我们这类人是以过度欢乐轻松的状态对周围环境给予反应,心理活动仍然保持完整,属病理现象,多见于躁狂症。

(2)情感欣快:表现为异常轻松、诙谐、滑稽、讲话时眉飞色舞,爱取乐于人,这类人从外表上看与情感高涨者颇有类似之处。

(3)时常焦虑:表现为惶然、不安,如大祸临头,坐立不安。难以专心工作,并常伴有心慌,出汗或躯体不适感。在这类人中,有的与青年时期心理发展中形成的性格缺陷有关,有的属于更年期忧郁症。

(4)情感爆发:表现为哭笑无常,叫喊吵骂,打人毁物,常伴有娇作、幼稚和戏剧性动作,多见于癔病。

(5)恐怖性情感:对某种境遇所产生的特殊畏惧和恐慌,常见有死亡恐怖、广场恐怖、触物恐怖、对人恐怖等。多见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早期。

(6)病理性激情:表现为有短暂的情感爆发,自己难以控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暴虐行为。

(7)易激惹:表现为遇到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易怒,甚至怒不可遏。

(8)情感淡漠: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对悲、欢、离、合、爱、憎均漠然视之,如亲人亡故无任何表示。

(9)情感低落: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悲观失望、抑郁愁苦,与情绪高涨相反,常有寻思自杀或自我惩罚行为。

(10)情感衰退:表现为患者对周围环境发生的任何事物都引不起情绪反应,丧失自己相应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呆滞,行动缓慢、生活不能自理。

(11)情感脆弱:表现为常为小事而伤感,严重时情感失禁,其情感活动的自制能力完全丧失。

(12)情感倒错:表现为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不一致,这是由于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协调丧失而引起的脱节现象,如对亲人死亡不仅不悲哀,反而表现出喜悦的情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3)矛盾情绪: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如既爱又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4)表现倒错:表现为在不感到悲伤时而号啕痛哭,这是内心体验与表情动作之间不相协调的原因。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儿童抽动症的最典型表现通常以眼部、面部和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歪嘴动作或摇头等,尔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可从简单运动发展为复杂运动性抽动。所有的患儿最终都会出现发声性抽动。

近年来,还注意到在许多患儿在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如压迫感、痒感、热感、冷感或其他不适感等。秽语即说脏话、痞话的发生率不足三分之一,并非此病的必备的诊断条件。内容扩充:抽动症的病因是什么呢

多发性抽动症属于发育障碍性疾病,牵涉到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既往认为属于终身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有自然完全缓解的可能,预后相对良好。

抽动症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或自然缓解,大多数患儿在长大成人后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少数病人症状迁延,可因抽动症状或伴发的行为异常而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64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