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战苏联元帅有几位,是谁

2战苏联元帅有几位,是谁,第1张

‖野渡空间‖

‖战 争 回 顾‖ · ‖至 留 言 板‖

‖野渡空间‖

‖苏 联 元 帅 的 十 大 趣 闻‖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元帅们,不仅运筹帷幄、用兵如神,而且个性鲜明,幽默风趣;他们对敌人毫不留情,但对心爱的女人却是柔肠百结。如今,尽管英雄老去,美人迟暮,但一些经典片断却流传下来。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重温这些传奇将帅的逸闻趣事,依然为他们的风采所倾倒。

片断一:谁是“络腮胡”

苏联卫国战争最激烈、最严峻的期间,朱可夫元帅因为无法说服斯大林,两人各将语调升了八度,争执起来。朱可夫怒气冲冲地走出斯大林的办公室,在会客厅里嘟囔起来:“真他妈的络腮胡!”不料被旁边一位好事的将军听见,偷偷告诉了斯大林。斯大林马上下令召见朱可夫。“你说‘真他妈的络腮胡!’到底指的是谁?”斯大林一双锐目直瞪朱可夫。

朱可夫何其聪明,他马上回答:“我骂的当然是希特勒了,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沉默片刻,抽起了烟斗:“没错,朱可夫同志,我也会这样骂他的。”

随后,他扭头问告密的将军:“那你认为络腮胡指的是谁?”

片断二:可怕的朱可夫

1941年秋,德军兵临城下,“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上将率领的德国坦克部队势不可挡。朱可夫是西部方面军司令员,他素来治军严格,对下属求全责备。他麾下的一名少将德米特里•列柳申科(后来的苏军大将,两度获得苏联英雄称号)虽然骁勇善战,但却非常畏惧他,总是千方百计避免与他见面。

每当朱可夫前往列柳申科的部队视察,列柳申科都让副手顶上,自己宁可上前线指挥与古德里安部队的战斗。朱可夫起初并未在意,后来才弄明白。一次,他来到军中,不无揶揄地问列柳申科的副手:“那个狡猾的胆小鬼又躲到哪里去了?”

副手回答道:“他率部突袭敌人后方去了。”朱可夫一惊,随后无可奈何地皱起眉头:“难道我比古德里安更可怕?”

片断三:麻雀、雄鹰和山羊

巴格拉米扬元帅机敏睿智、平易近人,喜欢跟下属开玩笑。一天,他来到新建的训练场视察,一群新战士正在锻炼身体。他问一名小战士:“你姓什么?”

小战士非常紧张,半天才回答道:“报告元帅,我姓沃罗比约夫(词意为麻雀)。”

巴格拉米扬笑道:“你现在是麻雀,一年之后便会长成翱翔天空的巨隼!”

随后,元帅问第二位战士姓什么,战士回答说:“奥尔洛夫(词意为雄鹰)。”

巴格拉米扬很高兴:“好啊,上帝把你这只雄鹰派给我们了。”

轮到第三名士兵了,他非常不好意思:“我姓科兹洛夫(词意为山羊,俄语中用来形容固执之人)。”巴格拉米扬周围的人都在窃笑,山羊可比不得麻雀或是雄鹰,他们等着元帅化解科兹洛夫的尴尬。

巴格拉米扬微微一笑,问道:“你喜欢唱歌吗?”

科兹洛夫眼睛一亮:“当然,我是连里的歌手。”“好好努力吧,争取成为科兹洛夫斯基一样的歌星!”巴格拉米扬拍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同样也姓“山羊”的歌手科兹洛夫斯基是当时著名的歌剧天王。大家鼓起掌来,为元帅的幽默喝彩。

片段四:被斯大林羡慕

元帅与他们的妻子———这一直是个特别的话题。1942年,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屡建功勋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正在疗伤,他偶然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演员瓦连京娜•谢罗娃。谢罗娃貌美如花,追求者不计其数。著名诗人西蒙诺夫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等我归来》便是献给她的。罗科索夫斯基与谢罗娃相识后,有关这对英雄美人相互倾慕的消息便流传开来。

贝利亚向斯大林告密说,谢罗娃去前线探望罗科索夫斯基,并一直在司令部内留宿。

斯大林羡慕不已:“谢罗娃?是那个美丽的女演员吗?她真是美若天仙。”

贝利亚插话:“但元帅的声誉会因此一落千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斯大林喃喃自语,“我们该羡慕,贝利亚同志,我们该羡慕才是!”

他突然回过神来:“罗科索夫斯基的妻子哪里去了?”

“我会查清的,她大概撤退到后方了。”

“赶紧找到她,用飞机送她去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让她跟谢罗娃去争吧,看谁去谁留。”斯大林脸上浮现出恶作剧般的微笑。

片断五:科涅夫的“勤务兵”

与朱可夫一起指挥攻克柏林战役的科涅夫元帅,他的第二任夫人安东宁娜曾是卫生员。他们的女儿纳塔利娅回忆起父母相爱的传奇,称他们是战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科涅夫伉俪相差25岁。他们1942年相识时,科涅夫的第一段婚姻已经结束,心灵受到重创。是安东宁娜一直陪伴左右,随他南征北战。他们经常如同好友般长谈到深夜。作为医生,安东宁娜努力帮助科涅夫战胜胃溃疡,为他烹饪饮食,科涅夫亲切地称她为自己的“勤务兵”。

科涅夫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胜券在握,但在感情上却极不自信。在前线向安东宁娜求婚成功后,科涅夫非常激动。他将心爱的女子揽入怀中,动情地说:“搂着你,我如同拥抱着全世界!”与安东宁娜去布拉格度假时,科涅夫非常高兴,他一边开车,一边高歌,虽然走调得厉害,却令安东宁娜非常感动。

片段六:脱掉靴子的元帅

许多将军认为讨好演员是天经地义的事。一次,演出团到格列奇科元帅的部队演出。午饭后,他缠上喜欢的一位女歌唱演员。别人告诉他,女演员的丈夫就在团里,但他一点儿都不觉得难堪。格列奇科挽着心仪的女演员胳膊,慢慢地向湖边走去,司令部就驻扎在那边。在沙滩上女演员脱下鞋,走到水边嬉水。格列奇科也意外地脱下靴子。大家吃惊地交换了一下目光,而将军扫了女演员的丈夫一眼,生气地说:“她要是淹着了怎么办?” 发生这件事的时候,格列奇科已经身为苏联国防部长了。

格列奇科还很爱一脸严肃地开“元帅式”的玩笑。一次,在大战役的间歇,将军们正在进餐,有人想活跃气氛,就念了《星火》周刊中的一则消息,说一位妇女在吃饭时不小心吞咽下一把叉子。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就餐的将军们争执不下。格列奇科看了一眼自己 的叉子,摇摇头说:“如果苏军战士吞咽下叉子,我就会签署一道命令,禁止使用叉子,全军,包括将军在内,一律都改用中国筷子。” 将军们不知道该不该哈哈大笑,于是大家有礼貌地微笑了一下。

片断七:找名作家“捉刀”

参与指挥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叶廖缅科元帅,写了本有关对苏共20大印象的书,但几乎都是合著者写的。许多想在伟大卫国战争史册中留下自己墨迹的将军都是这样做的。

他们的合著人通常是重量级作家。例如,替科涅夫元帅写《一位方面军司令员的笔记》的,就是《真正的人》的作者波列沃依。巴格拉米扬元帅的两卷本回忆录的作者是两位上校。格列奇科的著作也有两位上校军衔的合著者。当回忆录出版后,他把两位上校叫到国防部长办公室说:“我欠你们什么吗?”

“苏联元帅同志,您不欠我们什么,什么都不欠。”

于是,格列奇科有礼貌地与他们告别,与每个人握了握手。这样做已经很给面子了。

叶廖缅科元帅则送给自己的合著者一台冰箱。

片断八:体重160公斤的司令员

叶廖缅科元帅的作战日记中有这样几段记录。“1943年5月23日,我在第43集团军中看见了什么?集团军司令戈卢别夫少将不去关心部队,而只关心改善自己的生活。他养了一头牛,为了喝新鲜的牛奶和得到黄油;养了3-5头羊,为了能有羊肉串吃;养了两头猪,好能吃到香肠和火腿;还养了几只鸡。而所有这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大家都知道。当我们在军事学院学习研究日俄战争时,曾嘲笑俄国将军萨哈罗夫用暖车运来一头牛。而我们的戈卢别夫少将更过分。这样的将军能带出好士兵吗?绝不可能。他想到的不是祖国,不是部下,而是自己的肚子,他的体重已达160公斤。”“在检查39集团军时发现司令员济金挥霍无度,光伏特加酒就领走310升,还领走了大量的食品,有香肠、黄油、奶酪、糖,从不记账。所有这一切发生在我国食品短缺和军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

片断九:布琼尼这样开飞机

曾在苏联国内战争中叱咤风云的布琼尼元帅,有关他的笑话很多,他本人也爱开玩笑。布琼尼元帅一次到航天城去开会,一位飞行员挖苦这位“第一红骑兵”,问道:“30年代有个口号是‘从骑马到开飞机’。元帅同志,你想过改开飞机吗?”

布琼尼忽地站起来:“怎么没试过?试过!……但没开成,马鞍倒是安在飞机机身上了,但是笼头怎么都套不住发动机。”全场哄堂大笑。

雅库鲍夫斯基是华沙条约国联合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苏联国防部副部长。他在保加利亚向当地部队讲述苏联军队。当记者问他:“什么是苏联海军陆战队?”

雅库鲍夫斯基翘起大拇指说:“那是些棒小伙子,精通肉搏战的技巧,一个海军陆战队员能够对付三个敌人。”

“什么是苏联空降兵?”

“没有比他们更棒的人了,可以熟练地使用各种武器装备,既会用自己的武器,也会使用北约的武器。”

记者又向他提了一个挑衅性问题:“什么是基建工程兵?”

雅库鲍夫斯基想了一两分钟,笑着说:“苏军有这样一批军人,他们连武器都不用就能够完成任务。”这则消息被多家媒体报道,在评论家的笔下,这则消息就变成了:据说,苏联出现一支超级特种部队。消息又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的报刊相继转载。这件事汇报给了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他针对这起“谣言”批评了副部长,然后平静地说,“就别让我们的华沙条约朋友们失望了吧。”

片断十:“龙”的加油机

空军元帅萨维茨基在当师长和军长时履建战功,他在空战中击落过22架德国飞机,1944年至1945年中获得过多枚英雄勋章。在空中他的代号是“龙”。他常常装满油箱起飞,在飞离机场很远的时候,对地面指挥站发来信号:“我是龙,迷失方向,红灯亮了。请求帮助。”

地面指挥站对这种检查性的命令很生气,生气归生气,地面指挥站人员还是要忙乎一阵,而萨维茨基总是用这种办法来训练部队。一次当指挥站又传来熟悉的声音:“我是龙,迷失方向,只剩下一点儿燃料……”

一位地面指挥人员按下按钮,愤怒地对话筒喊道:“龙,别着急,加油机已经起飞!”

萨维茨基返航后,问地面人员:“谁派加油机了?”一片沉默。

萨维茨基缓缓地说:“我不想惩罚谁,想鼓励这种机智和幽默。同志们,这可不是最后一次检查。”

‖野渡空间‖

‖战 争 回 顾‖ · ‖至 留 言 板‖

‖野渡空间‖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国防部长,元帅,出身于布琼尼的第一骑兵军,为第三代成员,二战时为骑兵师长,军长,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位列2002年俄罗斯军事学院评定中战时最有才华的33个集团军司令的第4位。为部队机动创造条件的能力尤为突出,擅长调动部队和装备实施大胆的、大范围的运动战。1969年主张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布拉格之春指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在苏联认为,其有脱离苏联控制倾向。 为了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苏决定对捷进行武装干涉,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捷克斯洛伐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

扩展资料:

"布拉格之春"事件的背景

与苏联一样,改革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尤其有利于集中力量推动社会变革。但在正常社会发展条件下,它不利于发挥社会的创造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斯大林去世后,克服斯大林模式的缺陷、改革现实社会主义便成为苏联东欧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苏联,赫鲁晓夫实行非斯大林化,他的许多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但是,赫鲁晓夫没有对斯大林及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根源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分析。

而只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斯大林,这使得人们对斯大林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连他本人也在首尾不一的改革中被赶下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也是在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主义政策影响下开始的。

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非斯大林化震动了东欧国家,鼓舞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者,人们希望通过改革,找出一条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有捷克斯洛伐克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但50年代的改革浪潮却被党政大权独揽的捷共***诺沃提尼压制下去了。

不过,在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和捷共就进入了表面上平静发展的十年。但是,这种发展正好使得党内有批判精神而又不露锋芒的改革派力量能够最终在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时期,作为一种伟大的、有组织的力量而出现,并能提出进行重要变革的比较深思熟虑的主张。”

也就是说,进入了一个为改革积蓄力量的时期。进入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1962年,苏联围绕“计划·利润·奖金”开始了经济改革的大讨论,这在捷克斯洛伐克也引起反响,促使人们思考现行经济体制的缺陷。

1963年,经济学家奥塔·希克被任命为全国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主持改革。他率先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并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应该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中,既脱离私人资本,又脱离国有资本的股份所有制,应占有重要地位。”

制定了改革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对职工实行奖惩制度等改革方针。但是,在党内保守力量的阻挠下,希克的改革主张没有能够实行。1967年年底~1968年年初,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政治危机,诺沃提尼被赶下台,改革派的杜布切克成为党的***。

1968年3月,捷共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了党的《行动纲领》,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实际条件出发,致力于建设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

纲领提出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联邦制,发挥民族阵线的作用。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此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形成了“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

珍宝岛反苏联战争[1]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入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2]

过程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生产活动,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

珍宝岛事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因珍宝岛的归属问题于1969年在岛上发生的武装冲突。最终,中国军队获得胜利。

1967年到1969年初双方在边界上的若干地方,比如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和珍宝岛,不断发生巡逻队冲突,从对骂到推搡、棍棒武斗等。从1968年开始中方准备在中苏东部边界进行武装行动。1969年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批准之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部署3月在珍宝岛进行“珍宝岛反击战”,为在4月召开的中国***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定基调。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20张)

1969年3月2日苏军发现中方有人上岛,便派出边防巡逻队上岛驱逐对方,被中方伏击,打死打伤数十人。3月15日和17日,中苏双方的边防部队在此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动用了坦克、装甲车、飞机和当时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解放军使用了反坦克炮、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等轻武器和岸上的纵深炮火。双方都声称是对方蓄意挑衅,先开火。其后中方打退了对方的进攻,战斗之后中方控制全岛。中方伤亡比对方少,这次战斗中方称为“珍宝岛保卫战”或“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在1969年3月15日的战斗中,苏方军队一辆坦克已经侵入中国境内,行进于封冻江面上的苏军当时的主力坦克T-62坦克被击毁,迫使其乘员弃车。在该日的战斗中,苏方指挥官边防总队长列奥诺夫·德莫克拉特·弗拉基米罗维奇(Леонов Демократ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上校阵亡。

1969年3月17日为争夺坦克,双方互对炮击,但均没能将该辆坦克拉回。

参与珍宝岛事件的苏军士兵

1969年3月21日苏方不愿让中国获得这个当时较为先进的坦克,遂派出爆破组试图炸毁坦克被击退。之后苏军用炮火把坦克下的冰层击破,坦克沉入乌苏里江。

4月,中方派出海军潜水员将这辆坦克打捞出来,之后坦克被放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并以此为原型作为中国自制坦克的蓝本。

在珍宝岛冲突中,双方都动用了正规军,尤其是苏方甚至动用了火力强大的“冰雹”式火箭装置。苏方称,是中国人发起了进攻,被苏军守军击退。

1969年8月,中国在岛上修建了营房,派驻1至4名官兵常年驻守。

事件之后,中苏双方试图恢复1964年的边境谈判,但双方积怨太深谈判难有进展。苏联在报纸上发布准备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打击的威胁,同年8月,苏军在中苏西部边界铁列克提(今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对中方实行报复性打击,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这一系列事件史称“中苏边界冲突”。

1969年9月11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周恩来等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1990年,珍宝岛归属问题得以解决,1991年俄罗斯承认珍宝岛属于中国。

2004年,中俄也达成了关于黑瞎子岛的协议。根据中俄双方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俄罗斯将把占领的银龙岛的全部、黑瞎子岛的一部分领土,以及额尔古纳河上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归还给中国。2005年4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这个补充协定。而此前一个月,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的决定。至此,不仅黑瞎子岛的领土争议尘埃落定,中俄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也全部得到了确认。2008年10月,中俄两国政府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中俄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

背景

根据1860年清朝政府和沙俄签署的《中俄北京条约》,中俄以乌苏里江为界。由于该岛位于界河之上,归属在整个二十世纪没有定论,中国和俄国(苏联)都曾声称拥有该岛主权。中方认为,据《中俄北京条约》,中俄边境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上,而该岛明显在主航道以西(中国一侧)故归属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八月风暴行动之后,从1947年开始苏联红军在此巡逻。

从1960年代初开始,中苏展开意识形态论战。1964年中苏边境谈判中,苏方准备将该岛归还给中方,但由于中苏关系日趋恶化而谈判中止。

蜜月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苏联在经济、国防、教育等各方面给予了中国巨大、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使中国的国家建设迅速走上了正轨,同时,新中国“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也决定了中苏两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亲密无间的蜜月关系。

转变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内部的权力斗争白热化,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和其制定的政策,同时随着苏联国力的日益增强,对待社会主义盟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中国***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华援助非常感激,并不赞同将斯大林的是非功过一棍子打死,而且中共想把自己的观点加入到共产国际中,这些都与赫鲁晓夫领导的苏共产生了矛盾;赫鲁晓夫提出的“联合舰队”,限制中国发展自己的核自卫力量等做法表明了此时的苏共已经不再以无私方式帮助中国,而是更多的站在本国利益,冷战考虑上将中国绑在其战车上。

破裂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爆发,苏共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极度膨胀,对阵营内国家都不惜大打出手。随后发生的中苏论战持续了10余年,双方都想用马列主义理论来批驳对方的思想,在赫鲁晓夫时代,双方关系已经有所恶化,但并没有达到分裂的境地,中苏关系的裂痕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代,中苏的分歧已经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恶化为国家间的敌视状态,中国一方面要摆脱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中国的控制,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要面临西方国家铁幕的包围和封锁,处境非常艰难。

入侵

从1960年代初开始,苏联在中苏边境不断策划和制造事端。1968年1月5日,苏联边防部队大批武装人员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侵入中国七里沁岛地区,野蛮干涉中国渔民正常的捕鱼生产活动,用装甲车轧死和撞死渔民4人,撞伤和打伤渔民9人;1968年12月27日,苏军75名全副武装的军人分乘7辆装甲车、卡车和吉普车侵入珍宝岛,打伤正在岛上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军人;1969年1月4日,我军登岛巡逻时,遭到30名苏军的拦阻和推打,我军被迫撤回;1月6日苏军再次入侵珍宝岛,抓走我方2名渔民;1月23日苏军76名全副武装的军人,携带军犬,分乘4辆军车,在直升机的掩护下,突然袭击正在岛上执行巡逻任务的我边防人员,围攻、毒打我军人,打伤20余人,其中重伤9人;2月6日至25日,苏军又连续5次围攻、毒打我边防巡逻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苏联共挑起边境事件达4189起,比1960年到1964年增加15倍。

过程

对比

当时在两国发生冲突的珍宝岛地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然而中国军队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工兵,既无坦克、装甲车也无空军支援;苏军步兵则全部摩托化,不仅有占优势的炮兵,还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及空军飞机可直接用于支援作战,因而在技术装备、火力上居于绝对优势。尽管中国方面的军力在边境冲突地区处于劣势,但是中共中央、毛泽东进行边防斗争的决心却坚定不移。当时“九大”即将召开,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全国开展了声讨“苏修”入侵的群众性示威活动,参加者据当时宣称有15亿人以上。中苏边境、中蒙边界附近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和民兵,也进入了战备状态。

经过

1969年3月2日8时,中国边防部队派出巡逻分队登岛执行巡逻任务。苏军发现后,立即出动70多人,分乘2辆装甲车、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从苏联境内分路向珍宝岛急进,接近珍宝岛后,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进逼,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一个小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中国边防巡逻第二小组听到枪声后,在班长周登国的指挥下,给侧后的入侵苏军以沉重打击。随后,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发起反击,但遭到丛林中苏军的猛烈射击。中国边防战士于庆阳猛然跃起,向丛林苏军射击,吸引火力。苏军火力向他射击,击中他的头部,他倒下后不久,顽强地站起,端起冲锋枪继续向苏军冲击,直至英勇牺牲。副连长陈绍光指挥一个班迂回到丛林中苏军侧后,但一股苏军又从他的侧后冲来,两面机枪夹击他们。陈绍光一面指挥分队英勇还击,一面奋勇向苏军一个机枪火力点冲去。这时他身受重伤,仍然坚持移动到有利位置,打掉了这个火力点后,倒在了血泊中。经1个多小时激战,中国边防部队击退了入侵珍宝岛的苏联边防军。

1969年3月15日凌晨,苏军边防军60余人在6辆装甲车的掩护下,从珍宝岛北端侵入。中国边防部队某部营长冷鹏飞奉命带领一个加强排登岛,与入侵苏军形成对峙。8时许,苏军发起攻击,冷营长沉着指挥,坚守有利地形,指挥部分兵力分割苏军,经一个小时激战,打退了苏军的进攻。 9时46分,苏联边防军在炮火掩护下,出动6辆坦克5辆装甲车向珍宝岛接近,从南北两侧发起攻击,并以密集火力封锁江叉,拦阻中国边防部队登岛支援。坚守在2号阵地上的无坐力炮班长杨林,占领有利地形阻击苏军,待苏军坦克驶近到只有10余米远时,他接连投出5枚手雷,打乱苏军队形,使其一辆坦克闯入雷区被炸坏。杨林带两个炮班机动射击,他连续击中3辆装甲车,但他也不幸被苏军坦克炮火击中壮烈牺牲。

13时35分,苏军边防军纵深炮火猛烈袭击中国防御阵地,正面达10公里,纵深约7公里。炮击2小时后,苏军100余人在10辆坦克和14辆装甲车掩护下,发起第三次进攻。守岛的中国边防部队分割其步兵与装甲、坦克联系与苏军近战,减弱其火力。火箭筒手华玉杰越打越勇,在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里,甩掉棉衣和绒衣,先后击毁击伤苏军4辆装甲车。经50多分钟激战,胜利地粉碎了苏联边防军的第三次进攻。这一天,苏军先后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100多名步兵,运用直升飞机和纵深炮火掩护,并炮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同入侵苏军共激战9个多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击退了苏联边防军的3次进攻,胜利地保卫了珍宝岛。

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70多人,向岛上铺设地雷,企图阻止中国边防部队登岛并拖回被中国边防部队击坏滞留在江叉的一辆T-62型坦克。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击毙苏军边防部队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和杨辛中校,被炸坏的苏军坦克被中国边防军缴获,成为苏联侵略中国领土的铁证。

伤亡

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

1969年3月2日的自卫反击作战击毙苏军31人、打伤14人,击毁装甲车、指挥车和卡车各1辆,击伤装甲车1辆。战斗中,中国军人牺牲20人、伤35人,另有1名通讯员失踪。

1969年3月15日的激战中中国边防部队抗击苏军5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大量步兵的轮番攻击,激战9个多小时,历经6次较大规模的炮战,粉碎了苏军3次冲击,共击毁苏军坦克1辆,装甲车8辆,击伤坦克、装甲车5辆,击毙苏联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杨辛中校等60余人,打伤80余人。我军牺牲12人,负伤27人。

1969年3月17日-4月2日争夺苏军T-62坦克的作战行动,我军发射炮弹1900余发击毁、击伤敌坦克各1辆,打死打伤苏军步兵30余人。

整个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军毙伤苏军230余人(苏联公布的苏军伤亡数字为152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19辆。

我军阵亡71人(统计至1969年11月为止),68人现安葬于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齐齐哈尔的西满烈士陵园里有2位,十八站烈士陵园有1位。

发展

苏联反应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同时,苏联还与美国联系,试探性的提出联合对核武器发展尚处初级阶段的中国核力量实施摧毁性打击。苏联同时在国际上制造舆论,并且妄图在共产主义大会上驱逐中国***,孤立中国。1969年6月后,苏联继续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冲突不断。1969年8月13日出动上百名步兵,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侵入我国新疆边境,制造了铁列克提事件,导致中方38名士兵牺牲。

苏联转变

周总理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

当中苏两国已进入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出于全球主要战略对手是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难免在袭击中国后遭报复等多方面考虑,突然采取了缓和措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利用9月上旬赴越南吊唁胡志明之机,突然向同去吊唁的中国代表团表达谈判的愿望,随后的周恩来总理和柯西金的会晤暂缓了双方的紧张态势,但并没有得到任何解决。中国和苏联从此开始进入了将近20年的敌对备战状态。

谈判

1969年3月6日,苏联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发生在乌苏里江的事情。政治局的委员们给边防军人以很高评价,但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如,在冲突区域没有“好的部队集群”,无论是边防军还是常规军的集群;作战和部队侦察组织不力;没有夜间观察等。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政治局的路线是:该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毫不让步、坚决对抗。  但是,此前并不是没有和平的努力。苏联边防军就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还有1964年时,当时的边防军司令济里亚诺夫上将受命与中国就这些问题进行磋商。为完成这一使命,他又被赋予副部长的头衔。济里亚诺夫在一次磋商会上曾有勇气声明,有可能就一些岛屿做出让步,其中就包括达曼斯基岛。赫鲁晓夫得知后将其从北京召回,并对其大发雷霆,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在冲突发生前一年,即1968年夏,济里亚诺夫再次声明: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曾讨论过与中国边境地区的局势问题。主持人是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在会上他让每个人站起来回答:“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边防军人中没有一个人说要用武力解决日益恶化的领土争端。济里亚诺夫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此外,会后他还给自己的部属下达补充命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国人进入我国领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在最后,要和大家说再见时,才暗示:“如果情况非常严重,那就还击”。

那次战斗以后,从中国方向进入该岛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而在乌苏里江右岸集结了大量的军队。直到1969年9月,两国政府***在北京会晤后,紧张局势才逐渐平息。 中国于1969年5月24日发表声明:中苏边界问题演变到今天的地步,不是中国方面的责任。但是,中国仍然准备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苏联于1969年6月13日发表声明称:沙皇专制虽然崩溃了,但俄罗斯国家的边界不应该毁灭,沙皇从未同中国签订过任何不平等条约。

在边境冲突上,中苏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从东段扩大到西段。同年8月13日,中苏在西部边界铁列克提地区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出动直升机掩护坦克装甲部队,在炮火支援下袭击在铁列克提地区巡逻的中国边防军巡逻分队。中国边防军几十人(一说38人,一说78人)被围全部阵亡。

事态缓和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张)

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主席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与周恩来等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主要原因在于苏联认定中国有核反击能力,并且双方都愿意防止大规模军事冲突。

根据此次会谈时所达成的谅解,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

条约

中俄签署《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大批准《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2005年5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表决批准该协议。根据该协议,珍宝岛是中国的领土。

评价

国防意义

在国防建设上,珍宝岛战役也产生了诸多影响。珍宝岛战役结束后,苏联对中国的实力也有了新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苏联的战争企图。此后,中俄两国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中俄双方不断加深联系,现互为战略伙伴关系,此举不仅促进双边关系良好发展,更为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为造福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远远超出两国国家关系的范畴,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世界正经历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邻国、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坚持睦邻友好,战略协作,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俄关系的升温,中俄边界勘定、中俄东马格拉216边境冲突事件的低调处理、双边贸易的不断发展,当年一度陈兵百万的中苏边境,已逐渐恢复了宁静。

反坦克技术

56式火箭筒

且不说随后开始的规模巨大的战备工作,单就装备上讲,由于在珍宝岛之战中,当时我军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75毫米无后坐力炮、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等,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刺激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我军开始进行重点进行打坦克的训练,军工部门则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等一系列应急装备首先投产,其后一直到80年代。红箭-73反坦克导弹、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等都能够有效对付苏军T-62坦克,基本解决了当时的战备需要,并使我国的反坦克装备和技术储备至今仍居于世界前列。这种结果,恐怕也是当年拿坦克恐吓我们的国家所没有想到的。

珍宝岛冲突后不久,1969年8月,我军在岛上建立了营房,开始常年驻守该岛。如今,岛上的营房已经换了五代,4名解放军官兵在这里行使着国家的主权,只有岛上林中依旧埋藏的2000多枚地雷和偶尔可见的雷场标志,还能让人追溯回当年炮火隆隆的时光。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71位战士(统计至1969年11月为止),68位安眠于宝清县的珍宝岛烈士陵园,齐齐哈尔的西满烈士陵园里有2位,十八站烈士陵园有1位。

影响

战争让世界看到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国

在全球格局多极化的今天,中俄如今已签署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符合中俄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为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今天中俄相对和平的大背景下看来,珍宝岛战役还是为中俄的和平道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建国后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越西沙之战、中俄东马格拉216边境冲突事件,中国的表现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新中国,面对强权毫不低头,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也让世界意识到仅靠战争手段很难征服中国,直接遏制了阴谋家的战争企图,同时,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中国军队在冲突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在事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尤其是当时非常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手段,而经过多年的奋起直追,今日我国的反坦克装备和技术储备已位于世界前列。对于世界而言,珍宝岛战争使中国***认识到美国并非中国的敌人,而且可以成为中国的战略盟友,成为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拐点,促进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得到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加重,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

苏联大元帅

1935年

伏罗希洛夫 , 时任国防人民委员。

布柳赫尔 ,时任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员。

布琼尼 ,时任副国防人民委员、骑兵总监。

图哈切夫斯基,时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总装备部部长。

叶戈罗夫,时任总参谋长兼副国防人民委员。

1940~1949年

1940年

铁木辛哥,时任国防人民委员。

沙波什尼科夫,时任总参谋长兼国防人民委员、总参军事学院院长。

库利克,时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军械部部长、苏军部队组建和补充部副部长,1941年降级为陆军少将;1950年被最高军事法庭以纳粹间谍罪判处死刑,执行枪决;1957年被平反昭雪,恢复苏联元帅军衔。

1943年

朱可夫,时任副最高统帅、副国防人民委员。

华西列夫斯基,时任总参谋长。

斯大林,时任最高统帅、国防人民委员。

1944年

科涅夫,时任陆军总司令。

戈沃罗夫,时任防空军总司令。

马利诺夫斯基,时任国防部长。

罗科索夫斯基,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波兰部长会议主席、波兰国防部长。

麦列茨科夫,时任总参谋长兼副国防人民委员、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

1945年

斯大林 苏联大元帅 ,时任苏共中央书记兼国防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

1946年

索科洛夫斯基,时任总参谋长。

1947年

布尔加宁,时任国防部长兼部长会议主席,1958降为陆军上将。

1950~1959年

1955年

巴格拉米扬,时任总参军事学院院长兼国防部副部长、总后勤部部长。

格列奇科,时任国防部长。

叶廖缅科,时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兼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

崔可夫,时任陆军总司令。

比留佐夫,时任战略火箭军总司令兼防空军总司令、总参谋长。

莫斯卡连科,时任战略火箭军总司令兼国防部副部长、总监察长。

1959年

扎哈罗夫,时任总参谋长。

1960~1969年

1961年

戈利科夫,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1962年

克雷洛夫,时任战略火箭军总司令。

1967年

雅库鲍夫斯基,时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华约武装部队总司令。

1968年

巴季茨基,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防空军总司令、华约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

科舍沃伊,时任基辅军区司令兼苏联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

1970~1979年

1976年

勃列日涅夫,时任苏共中央书记兼国防会议主席。

乌斯季诺夫,时任国防部长

奥加尔科夫,时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1977年

库列科夫,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华生部队总司令、总参谋长。

1978年

索科洛夫,时任国防部长。

1980~1981年

1981年

彼得罗夫,时任陆军总司令兼国防部第一副部长。

1983年

阿赫罗梅耶夫,时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托卢布科,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战略火箭军总司令。

库尔科特金,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后勤部部长。 1955年授予

库兹涅佐夫,时任海军人民委员兼海军总司令、海军部长、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6年2月被赫鲁晓夫降为海军中将并退出现役,1988年正式平反恢复苏联海军元帅军衔。

伊萨科夫,时任第一副海军人民委员兼海军副总司令。

1967年授予(1人)

戈尔什科夫,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 1944年授予(3人)

诺维科夫,时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空军司令。

戈洛瓦诺夫,时任远程航空兵司令。

韦尔希宁,时任空军司令。

1955年授予(1人)

日加列夫,时任空军司令。

1972年授予(1人)

库塔霍夫,时任空军司令。

1977年授予(1人)

布加耶夫,时任民用航空部部长。

1978年授予(1人)

科尔杜诺夫,时任防空军总司令。 1944年授予(1人)

沃罗诺夫,时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苏军炮兵主任、苏联武装力量炮兵司令。

1959年授予(1人)

涅杰林,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战略火箭军总司令。 1962年授予(1人)

罗特米斯特罗夫,时任坦克兵副司令兼国防部长助理、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

1975年授予(1人)

巴巴贾尼扬,时任敖德萨军区司令兼苏军坦克兵主任。 1990年授予(1人)

亚佐夫,时任国防部长。

贝利亚在1939年获得了苏联国家安全总政委的内务部部队军衔,这个内务部军衔相当于苏联元帅。

1945年6月贝利亚正式获得苏联元帅军衔。1953年贝利亚被枪决之后,他的苏联元帅军衔被永久剥夺。

苏联存在期间,共先后授予39人苏联元帅军衔,4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

苏联大元帅:

·斯大林

苏联元帅:

·伏罗希洛夫

·布柳赫尔

·布琼尼

·图哈切夫斯基

·叶戈罗夫

·铁木辛哥

·沙波什尼科夫

·库利克

·朱可夫

·华西列夫斯基

·科涅夫

·戈沃罗夫

·马利诺夫斯基

·罗科索夫斯基

·梅列茨科夫

·索科洛夫斯基

·布尔加宁

·巴格拉米扬

·格列奇科

·叶廖缅科

·崔可夫

·比留佐夫

·莫斯卡连科

·扎哈罗夫

·戈利科夫

·克雷洛夫

·雅库鲍夫斯基

·巴季茨基

·科舍沃伊

·勃列日涅夫

·乌斯季诺夫

·奥加尔科夫

·库利科夫

·索科洛夫

·彼得罗夫

·阿赫罗梅耶夫

·托卢布科

·库尔科特金

·亚佐夫

苏联海军元帅:

·尤马舍夫

·库兹涅佐夫

·伊萨科夫

·戈尔什科夫

苏联元帅杂谈

苏联元帅军衔制度是1935年9月22日根据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实施的,它是苏联政府授予个别非常优秀的,在军事上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苏军高级指挥员的高级军衔。1935年11月20日首批被授予苏联元帅的5位将领是:苏联国防人民委员КЕ伏罗西洛夫,工农红军总参谋长 А И叶戈洛夫,以及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В К布柳赫尔, С М布琼尼和М Н 图哈捷夫斯基。

在大清洗时期,图哈捷夫斯基、布柳赫尔和叶戈洛夫先后被镇压处决(需要强调的是布柳赫尔和沙波什尼科夫参加过审判图哈捷夫斯基的审判团)。至1940年5月7日苏联元帅又变成了五人:新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С К 铁穆辛哥,上任总参谋长不久的 Б М沙波什尼科夫和Г И库利克。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元帅不仅仅是表示一种高级职务,它还是一种荣誉称号,它是按“个别特殊的程序”授予在具体战役中获得显著战功的苏军方面军司令员,比如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戈沃罗夫因突破卡累利阿防线和其他战役而分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3年ИВ斯大林也获得了元帅军衔。战后斯大林的两个不是苏军将领的战友Л П贝利亚和Н А

布尔加宁得到了苏联元帅军衔。而斯大林本人在1945年6月27日晋升为苏联大元帅。这个军衔的具体标志还未制定妥当,斯大林已将挂有大元帅肩章的礼服穿上了身。

1955年又有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6位功勋将领获得苏联元帅军衔,他们是巴格拉米杨,崔可夫、比柳佐夫,格列奇科、叶列缅科和莫斯卡连科。

后来,苏联元帅被授予给苏联国防部的主要高级官员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兵种司令员。有趣的是上述时期的苏军总参谋长没有自动获得苏联元帅军衔,如库利科夫和莫伊谢夫将军,而扎哈罗夫,奥加尔科夫和阿赫罗梅耶夫在任这个职务前就获得了苏联元帅军衔。1976年ЛИ勃列日涅夫为自己加官进爵,并授予自己苏联元帅军衔。

最后一个苏联元帅是1990年苏联最后一任国防部部长ДТ雅佐夫。苏联解体后苏联大元帅和苏联元帅军衔被取消。当今俄罗斯军队设有俄罗斯联邦元帅军衔,1997年11月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部长ИД谢尔盖耶夫被授予这个军衔。

在苏联整个历史时期共有41人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佩戴这个军衔时间最长的是С М布琼尼-38年,最年轻的元帅是МН图哈捷夫斯基-42岁,年龄最大获得者是Л И勃列日涅夫-69岁,最长寿的元帅是90岁的布琼尼和至今健在的,2002年7月1日年满91岁的СЛ索科洛夫。

从1996年公布的元帅们个人档案看,他们中大部分人是俄罗斯族(28人),乌克兰人7位,白俄罗斯人(雅库鲍夫斯基)、波兰人(罗科索夫斯基)、和亚美尼亚人(巴格拉米杨)各1人。斯大林和贝利亚个人档案没有保留,但应该是格鲁吉亚人,勃列日涅夫的个人档案中没有指明他的所属民族。

元帅们的社会属性非常复杂,因为,苏联时期的资料与俄国革命前官方掌握的资料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很大出入。根据档案资料表明,大多数元帅(22人)出身于农民家庭,5人是工人家庭,4人是职员家庭。其他的出身更是五花八门,如“贵族”-图哈捷夫斯基,“小市民”-叶戈洛夫,“神甫的儿子”-华西列夫斯基,“商人之子”-比柳佐夫等。1996年公布的资料中伏罗西洛夫、阿赫罗梅耶夫、沙波什尼科夫和乌斯季诺夫的社会属性没有表明。

大部分元帅出生在农村,出生在省会城市的有马利诺夫斯基-敖德萨,布尔加宁-下诺夫戈罗德,巴季茨基-哈尔科夫,乌斯季诺夫-萨马拉,而叶戈洛夫、沙波什尼科夫、斯大林、罗科索夫斯基、比柳佐夫、科舍沃伊和索科洛夫则生在县级城市。

我们知道很多元帅都是在莫斯科逝世的,只有在别尔格拉德附近空难中遇难的比柳佐夫例外。百科全书中莫斯科和莫斯科郊外别墅的概念不是分得很清。斯大林是在孔策沃别墅去世的,而勃列日涅夫却是在扎维多沃别墅离开人世的。

苏联元帅中有6人当过沙皇军队的军官,戈沃罗夫甚至当过白军的近卫军,8人出自传奇骑兵布琼尼的麾下。

苏联元帅中33人3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其中2人四次获得这个光荣称号的有:朱可夫和勃列日涅夫,2次14人,1次1人;6人获得过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其中乌斯季诺夫一人两次获得这个称号。

11位苏联元帅获得过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奖章,其中3人2次获得这个奖章。勃列日涅夫的“胜利”奖章1989年9月21日被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署的命令褫夺。

苏联元帅中图哈捷夫斯基、布柳赫尔、叶戈洛夫、库利克和贝利亚五人后来被枪毙(按另一说法,布柳赫尔死于监狱,甚至有死于贝利亚之手的说法)。有意思的是贝利亚被朱可夫逮捕,未来的元帅莫斯卡连科负责看管,科涅夫主持审判,最后被未来的元帅巴季茨基亲手处决。罗科索夫斯基和梅列茨科夫蹲过斯大林时期的监狱,而雅佐夫也因参加1989年苏联未遂政变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而被关入“水兵静悄悄”监狱。伏罗西洛夫、布柳赫尔、斯大林和贝利亚1917年前因参加革命活动也曾被捕入狱。

1976年前所有正常去世的苏联元帅被葬于莫斯科红场的克里姆林宫墙下。第一个打破这个传统的是去世后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处女地公墓”的ПК科舍沃伊。戈利科夫、巴季茨基、莫斯卡连科、库尔科特金和奥加尔科夫去世后也长眠于此地。С Ф阿赫罗梅耶夫被葬于“三角地公墓”,而ВИ崔可夫则安息在伏尔加格勒的马马耶夫高地。

我们已很清楚,伟大的卫国战争前有5位元帅,而1945年5月9日时已增加到12位苏联元帅了。苏联元帅最多的时候是1968年4月15-同年的5月10,那时苏军中有20位苏联元帅(按正常程序获得此军衔的),他们是伏罗西洛夫、布琼尼、铁穆辛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梅列茨科夫、索科洛夫斯基、巴格拉米杨、叶列缅科、格列奇科、莫斯卡连科、崔可夫、扎哈罗夫、戈利科夫、克雷洛夫、雅库鲍夫斯基、巴季茨基和科舍沃伊。现在还在世的苏联元帅有4人,他们是库利科夫、索科洛夫、彼得洛夫和雅佐夫。

1942年4月15日起任第12集团军司令,担负伏罗希洛夫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后该集团军积极参加了哈尔科夫战役。南方战线总崩溃后,1942年9月任第47集团军司令,参加高加索会战,该集团军且战且退,迟滞了敌军通过新罗西斯克沿黑海沿岸向外高加索的推进,使敌人未能很快据有新罗西斯克港口。1942年10月19日调任第18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遏止了敌人的进攻,并于11月以部分兵力成功地实施了歼灭企图翻越高加索主山脉的敌塞马施集团的战役。

1943年1月外高加索方面军转入总攻后,1月5日起格列奇科任第56集团军司令,指挥该集团军在黑海军队集群地带内担任主要突击,经过激烈战斗,突破敌军坚固防御,前出至克拉斯诺达尔接近地。2—4月,第56集团军在北高加索方面军编成内,参加克拉斯诺达尔战役。9月,第56集团军在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中,同第9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协同,解放了塔曼半岛。粉碎库班河流域的德国法西斯军队之后,10月16日被任命为沃罗涅日方面军(10月20日改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副司令,参加解放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作战。

1943年12月15日格列奇科调任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任此职直至战争结束。12月24日,该集团军编入方面军主要军队集团,转入进攻,解放了日托米尔,并在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中向前推进了180公里。尔后,近卫第1集团军参加了1944年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在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克市地域合围了敌坦克第1集团军。但德国这个坦克集团军却出人意料的抛弃了所有重装备翻山逃掉了。1944年近卫第1集团军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连战皆捷,和兄弟部队一起摧毁了德国北乌克兰集团军群。1944年8月5日,该集团军编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1944年9—11月,参加东喀尔巴阡战役,同基里尔·谢苗诺维奇·莫斯卡连科的第38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一起越过东喀尔巴阡山脉,从德军手中全部解放了乌克兰外喀尔巴阡地区,并进抵捷克斯洛伐克境内。1945年1月,在西喀尔巴阡战役中,近卫第1集团军从北面绕过塔特拉山,通过波兰南部地区向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瓦—俄斯特拉发工业区突进。在俄斯特拉发战役中,突破敌军坚固的防御地区,于4月30日同第38集团军一道解放了大工业中心摩拉瓦—俄斯特拉发市。继而从捷克斯洛伐克东部边境一直打到布拉格,于1945年5月又参加了粉碎德军的布拉格战役。卫国战争时期,格列奇科指挥历次战役,一向作战意图大胆,且为实施其意图坚定不移。

战后,1945—1953年任基辅军区司令。1953年任苏军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1957年11月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陆军总司令。1960年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华沙条约缔约国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因为和勃烈日涅夫在战争时期结下的友谊(他当集团军司令的时候,勃烈日涅夫是政治部主任)。1967年4月接替马利诺夫斯基任苏联国防部部长,在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中,当他得知阿穆尔河边防支队被中国人伏击,死伤数十人的消息后,破口大骂,极力主张对中国进行所谓的“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摧毁罗布泊的核基地。甚至曾经一度说服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若非以苏斯洛夫和柯西金为首的主和派力阻,并为和平到北京去会见中国***的话。中苏两国就打起来了。任此职期间,为进一步加强苏联防御能力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当选为党的代表大会代表。1952—1961年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1973年4月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第二届和第四—九届最高苏维埃代表。他特别重视军事科学工作,曾任多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和《苏联军事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主任委员。

楼上回答不正确,苏联并未在蒙古国直接部署战略性武器,不过确实在蒙古境内驻扎了包括近卫摩托化步兵师和近卫装甲师等苏联陆军精锐单位的部队。当时负责对华防御的主要是外贝加尔和阿穆尔军区。起因是1969年中苏边境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当时苏联军方强硬派包括时任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试图说服勃列日涅夫对华采取“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摧毁罗布泊核武器基地和主要的军事、政治目标,后因与美国磋商时该计划被西方媒体公开使苏联颜面扫地和柯西金等人的力挽狂澜而作罢。中国当时在东北驻扎有包括号称“万岁军”的第38集团军在内的大批精锐部队以防备苏联的突袭,“深挖洞,广积粮”也是当时提出以防备苏联对华全面核战争的措施。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时期,对华防务占其军费支出比重的很大一部分,而且苏联边防军构筑了大量堡垒和防卫炮台,可见双方都想极力避免战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813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