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第1张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二)

 1《古诗词三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类型: 精读课

  教学准备: ①挂图。②观察大自然中的小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

 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

 背诵古诗《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急走:快跑

 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五、写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

 3、师范写、生书写。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五、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3、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七、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同事的评价作了回顾、反思,感触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多法并用,感受诗境

 1、抓重点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菜园的美丽、恬静,感受花丛追蝶的快乐。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解读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我引导学生先看图,说说图意,感受美。

 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班学生已经积累了40多首古诗,孩子很希望有个展示的机会。时值春天大好时机,我想,何不收集几张来让学生看看美好的`春光,说说此时此刻想到的诗句,况且也能促进本课情感目标的达成。果然,孩子们的情绪很高,不仅能对着恰如其分地说出诗句,还能发出由衷的赞叹:“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春天真是个魔术师,把大地装扮得这么美丽。”“这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我知道我成功了,因为孩子的灵性在闪耀了,孩子的情感在喷发了。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预设欠充分

 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并且这种生成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只要预设充分,精彩菜会涌现。如:在设计教案时,我意识到“篱落疏疏”是个教学难点,准备用、板画、扩词来解决。在两次试教中,学生都能一点就通,难点突破不再是个难题了。但在这次教学中,情况出人意料,学生竟理解为“篱笆很密”。我想如果开始能收集一张“密不可钻的篱笆”比较一下,诗意就显而易见了。

 2、方法欠巩固

 在理解诗意之前,我让学生回顾了以前理解诗意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学习今天的“边看插图边读诗”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我想如果能把新旧方法并用,也许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能在理解诗意中,强化新方法,也许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更快;如果能在拓展说诗中,引导学生感悟图文相通的妙处,也许学生的感悟理解就会更深刻。

《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3

  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均为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绝句》为诗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著名的唐诗,学生都会背诵。教学时,关键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以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情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李白的诗,现在,咱们开一个李白诗会,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愿意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齐读。

 2、解题

 谁能讲一讲课题的意思?

 庐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见过瀑布吗?(出示挂图)

 学习生字:瀑。

 3、小结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精读《望庐山瀑布》。

 1、指名读古诗。

 2、小组讨论,说说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师生交流:(每句诗都先请学生来说,教师只做适当指导)

 ⑴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⑵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

 远。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⑶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

 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⑷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4、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你认为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5、练习朗读、背诵。

 6、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总结(欣赏录像)

 四、作业

 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幅庐山的瀑布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绝句》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们知道他吗?

 2、解题

 这是作者对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景物的描写。

 二、精读《绝句》

 1、教师范读。

 2、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3、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

 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4、小组学习,教师点拨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5、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

 6、指导朗读

 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

 7、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三、总结

 四、作业

 你能用一幅图描绘出《绝句》的意境吗?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俺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同学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知生字“庐、瀑”,并引导同学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知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用自身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俺会认”,同学自愿认读自身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身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同学,激发同学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调动同学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同学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善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同学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同学一笔一笔地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俺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同学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这首《绝句》不只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俺让同学给诗配画,诗中找理由,构建课堂。在课堂上,俺故意让同学教俺画画,帮俺选颜色。同学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如:首句写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远景,第三句是远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画、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让自身感受最深的是当俺画好“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俺班的画画能手程子月说出了自身的感悟:“老师,你画错了,你这样平的画没有画出白鹭上青天的样子,应该由下而上画,这样才是飞上青天。”是啊,就是这个“上”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美啊!在俺们的课堂上多让小朋友主动多让小朋友感悟多让小朋友发现,受益匪浅的仅仅是他们吗?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读”贯学,逐层深入。朗读是感受文学特别是感受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法。通过逐层深入的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音律、确定基调,可以感受到古诗词悦耳顺畅的声韵美和节奏美。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以“读”为主线。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由浅入深,才能感受到古诗词的声韵之美。

二、以“法”助学,有的放矢。

1、描绘画面,整体把握意境。古诗词是借助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而意境的建构并不是零碎的意象的堆积,而是让学生建构起古诗词意象的具体画面。

2、知人论世,走进作者内心。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往往和诗人或词人的人生经历、学识修养、思想历程有着密切相关。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古诗词,就必须走近作者,深入作者内心世界,去品读去感悟。

3、寻象观意,感受语言张力。古代诗人或词人大都喜欢借助特定的意象来营造诗词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以“象”为中心,寻“言”寻“象”以观“意”是古诗词教学的诀窍所在。抓住它,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可以领会古诗词的意蕴并能正确地评价它的价值。

三、以“积”拓学,以诗解诗。“以诗解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用已学过的人们熟知的意思相近的意义相通的题材相同的句子来解读一首新诗或新词的意蕴,可以使师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更自由地尝到更多的“诗味”,理解新学古诗词的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包括如何分工、如何有序的表达、如何在讨论时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如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等等。所以,在本堂课我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声自读、默读、齐读、轮读、站起来大声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就设计了以上不同类型的读,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位、在读中思考。

教材内容分析:

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五、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       鸟鸣涧

残阳

江边   美 静  山中月夜

月夜

教学反思: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在本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像红日西沉,一弯月牙悄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感受全诗。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

  媒体设计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赵翼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沛、景象宏观之感;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这节课学习前两首。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赏析《使至塞上》

  (一)解题

 1、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2、以“我知王维有多少”为话题,了解王维。(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发言)

 3、教师小结: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使至塞上》就是名作一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要求:听准字音,辨别节奏。

 正音:属(  )国  征蓬(  )     汉塞(  )  萧(  )关  燕(  )然

 2、师生配乐朗诵,明确节奏。

 3、默读,边看解释边揣摩诗句的意思。

 4、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5、解读,学生读句解句,有异同处讨论纠正。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10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6、赏读,反复读这首诗,你觉得写得怎样?哪几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学生畅谈后,教师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出使边塞,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便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缕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该诗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沿途所见,其中第5、6句为千古佳唱。

 6、学生配乐吟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三、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解题

 1、读标题,你知道了什么?你了解王昌龄吗?李白这位有“诗仙”之称的大名人你知道多少?

 2、教师介绍:李白听到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护细行”,得罪贬官这不幸的遭遇后,同情和关切之情顿生,于是写下这首情景交融、形象感人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李白的诗友。他擅长七绝,是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气势雄伟,语言凝练,格调高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土。他25岁出蜀游历。一生曾两次做官,不仅没有使才干得以发挥,反而遭到排挤,贬官,流放。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与杜甫齐名。

  (二)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正音并注意诗的节奏。

 2、随录音朗读。

 3、自读、质疑、解疑?并思考:

 ①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②说说“龙标”之意。

 ③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4、学生边讨论,教师边归纳小结: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龙标:地名,诗题指龙标尉,第二句中指王昌龄。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以前一些名作。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呀!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4、学生吟诵全诗。

 5、背诵这首诗。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2、教师根据学生小结总结。

  五、布置作业

 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扩写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杨花飘零,杜鹃鸟悲鸣,我听说王昌龄贬官后曾经过湖南与贵州的交界处。我把一片担忧之心托付给明月,随风送到远在夜郎西边的龙标。这是李白听说诗友遭贬官后寄赠的诗作,全篇充满了同情和关怀。

 第二课时

  一、优秀习作选读 (选1~2篇上节课学生扩写的短文配乐朗读)

  二、导读《春望》

  (一)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至二载(757)年三月,诗人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亲历家人离散,音信全无的伤痛,眼前的春景便令人感慨万分。于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便又写下了这不朽的诗篇《春望》。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读。

 2、根据要求自学《春望》。

 (1)注意下列字的音、形、义:

 溅、搔、簪。

 (2)一个“望”字统领哪几句诗,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3)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4)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5)新问题。

 3、互检互议。

 4、集体赏析。

 (1)听配乐朗诵。

 (2)师生齐诵。

 (3)讨论“望”字的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诗的前4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国到山河,再由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4)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话一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涵蕴之丰富。

 (5)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即兴说话。

 5、朗读全诗。

  三、比较阅读《登飞来峰》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请大家回忆并背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解读一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解题

 王安石的散文笔触雄健,其诗歌也很有气势。这首诗是在他登上飞来峰(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后所作的。

 (三)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这一首诗,描述飞来峰上的景,以及作者登上飞来峰的情。

 (解说: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自由想像,言之有理就行。)

 2、绘《登飞来峰》图景。

 3、老师稍加点拨:这是一首写景诗。诗的前两句用直写登高的手法,意在表现飞来峰塔的高峻;后两句写诗人登塔后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即指不怕朝中奸臣蒙蔽皇帝,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此诗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诗中的景物描写含寓着很深的哲理。

  四、导读《论诗》

  (一)导入

 唐朝以来有许多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流传万口,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赵翼又是怎样看待古人的诗呢?

  (二)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晚年以著述自娱。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诗人。

  (三)读诗

 示范读全诗,学生一读正音,二读掌握诗的格律,三读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这首论诗绝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

 前两句“李杜涛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极写李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但其诗篇毕竟是古时写的作品,已觉“不新鲜”了。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各个时代都有天才诗人,开一代新的诗风。

  (四)小结

 赵翼并非否定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而是提倡创新,摆脱崇古观念的拟古的创作方法,造就新时代“领风骚”的伟大诗人。诗寄寓了诗人对人才辈出的殷切期望。

  (五)拓展阅读 (《论诗》其二)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说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是作者就文艺的批评鉴赏而写的诗。

 诗人生活的时代,文艺界风气极差,人们常常不顾事实,人云亦云,随口乱说。诗人以矮人看戏为喻,说他戏没看到,却“随人说短长”,诗的后3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文坛上信口雌黄的恶劣现象。而在首句“只眼须凭自主张”,诗人提出了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几首诗。

 2、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开去……

 3、语文活动:“古诗知多少”竞赛活动。

 《诉衷情》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听清楚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

 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共有三个生字,听听他有没有读错。

 学生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她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

 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

 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和书上的注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

 (胡未灭……)

 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自由说

 好啊,我们读出了一个“白发早如秋霜”的陆游。

 b、看看陆游鬓先秋,泪空流,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样的情感宣泄呢从那里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谁对于这两句词还有体会,来说一说(理解:觅、戍)

 c、是啊,当年,陆游也是一名将军,那样的万里沙场,他也曾匹马戍梁州啊!那该是怎样的场面啊!此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呢(英姿勃发……)读读这句话。

 d、可而今这样的场景只能在哪儿能看到了(板书:梦)你是从哪句词看出来的

 是啊,此时陆游已年近七旬,追忆往昔,他不仅时常让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同学们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词。

 梦里的这些情景说明他心里仍有着一腔--(报国之情)可见这梦都是陆游的报国之梦啊!

 慨叹啊,因为陆游的这种愿望,这种奋勇杀敌、抗击侵略的愿望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而梦醒却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好,谁再来读读这句词

 e、可梦境毕竟是梦境啊,回到现实却让人有种丝丝的悲凉,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再读读这首词的上阕,你还对哪个字或哪个词句有深入的体会

 (同学们,当年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就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在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向我们道出了岁月的流逝,道出了人事的消磨,这样的布满灰尘的暗淡画面,也道出了陆游那惆怅的心情。)

 f、谁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前两句读出陆游的豪情,后两句读出陆游的悲凉)指名读

 g、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那种意境,读出了味道,真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

 h、当年的陆游带着万丈豪情驰骋疆场,可如今的陆游却身在何处呢出示课件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是哪里沧州又是哪里

 是啊,诗人的身虽隐居在山阴,可心却依旧征战沙场,他的身和心有着如此的距离,她该是怎样的心情啊你体会到了吗那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i、看看陆游的昔日与今朝,他由青丝变白发,由单枪匹马、驰骋疆场那英姿勃发的陆将军到这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壮志难酬却又隐居山阴的陆游。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的容颜变了,但他唯一不变的是什么(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报国志向)

 j、是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的感慨向我们呈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那强烈的落差。因为诗人终究报国不得志啊!所以诗人“泪空流啊”!板书:泪

 那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引导体会:为自己而流,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引读)1、是啊,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泣,因为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本来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所以,陆游遗憾哪,也无奈啊!好,就把这遗憾、无奈都融进你的朗读,读:胡未灭……

 2、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啊,可惜,--齐读,胡未灭……

 k、同学们,陆游的泪是同情的泪、愤恨的泪、无奈的泪,可这饱含着这么多意义的泪却空流,(板书:空)为什么空流呢这些泪怎么就空流了呢

 l、是啊,陆游空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却一直报国无门,他那理想的梦破碎了,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读《诉衷情》。(配乐)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看黑板总结)梦,那是陆游的报国之梦;泪,滴洒的是他那报国之泪;空是他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诉衷情诉的也是陆游那浓浓的报国之情。

 背诵《诉衷情》。

《诉衷情》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一、导入:侯老师很喜欢一首词,大家想不想一块来分享一下: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后面的大家一块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的确,这首词慷慨激昂,令人振奋,同时也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时期另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明确:陆游(1125——1210)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小组内两两为一组互相诵读这首词,互相纠正字词的读音,并作点评。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请一个同学朗读,教师点评,纠正字音、字形和节奏错误)

 教师总结:1衷:衷——衰——哀; 2 戍shù:横戌点戍戊中空

 貂裘diāo qiú 鬓bīn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3、教师范读,请同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并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明确:悲伤、郁闷、无奈——

 明确: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四、品味词句,入境悟情。

 (一)自读感悟。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下发链接材料以及注释进一步阅读这首词,别读别在哪些最能触动你的内心,你有所感悟和体会词句做批注)4分钟

 (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与感悟。4分钟

 (三)班内交流

 1、对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梦”字,感悟诗人的报国之梦。

 (1)陆游年近七旬,回忆起当年的戎马生涯,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想像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

 (2)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3)朗读这首诗。

 (4)这两篇诗作中,都有一个“梦”字,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板书:梦)

 (5)读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英姿勃发……)

 (6)在“鬓先秋,泪空流”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人老体衰、无奈)

 [师:英姿勃发也好,老态龙钟也好,唯一不变的是什么呢通过朗读来体会陆游报国之梦吧。]

 (7)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诉衷情〉。

 2、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泪”字,体验诗人的忧国忧民。

 1)诗人的梦想实现了吗

 (2)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什么而流啊!(板书:泪)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自己而流,这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3)在那个时代里,流泪的不仅仅是诗人,我们再来看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明确:为百姓而流,这是同情的泪,痛苦的泪;也为昏庸无能的权臣、皇帝而流,这是失望的泪,气愤的泪。

 [学生有所体会,老师就会让他带着感觉去读〈诉〉

 (4)学生齐读

 (5)到此刻,你理解陆游的心吗,陆游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3、对比《示儿》,体会“空”字,倾听诗人的满腔激愤。

 (1)指导朗读,

 [《诉》一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会少一些悲剧的色彩,陆游的情感多么强烈呀!是呀,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生);本来是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把遗憾融进去,读。

 (2)《诉》二读:

 再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呀,可惜,一——齐读〈诉〉后阙]

 (3)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空)

 [67岁,而他活了85岁,算算还要空流多少年,整整18年,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千古绝唱——读〈诉衷情〉]

 (4)十几年过去了,陆游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临死之前,他给儿子留下了一首诗,就是千古绝唱〈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齐读

 (6)如果说“泪空流”是泪白白地流,这里“万事空”的“空”又是什么意思

 (7)浓缩成三个字,“梦”使我们联想到……;“泪”使我们联想到……;“空”使我们不得不联想到……

 五、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1)齐读三首诗

 (2)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这三个字:衷——衰——哀,其实这三个字的意思都含在〈诉衷情〉这短短的44个字里面,衷情——衰败——哀伤,试着用一段话,说出这三个字。

 (3)回扣题目:诉衷情:愤恨、失望、痛苦、浓浓报国之情

 (5)陆游逝世后69年,(1279年)忽必烈就踏碎了南宋王朝,陆游已感知无法体会,但是,正是他的〈诉衷情〉让历史天空璀璨。[品味历史]

 (6)齐读〈诉衷情〉。

六、作业。

 1、背诵全词。

 2、根据词的意境,自己选配一首与《诉衷情》意境相似的乐曲,配乐诵读。

 古诗词原来可以这样教。

 在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东北师大附小的王廷波老师做了古诗词教学——陆游的《诉衷情》。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讲授作者简介,然后逐个分析字、词、句翻译,学生明白了大致意思后,学生背诵。这是我在上学时便有的教学方式,在我们课改的大潮中,我们阅读教学有了改变,教师注重了对文本的研读感悟,但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仍是一块死角,至少在我们乡镇是这样。但今天观摩了王廷波老师的《诉衷情》使我茅塞顿开,原来诗词教学可以这样教。王廷波老师以补充式的教学模式,“举一反三,以诗解诗”,抓住了这首词中的“梦、泪、空”等关键字眼,旁征博引出陆游的其他三篇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通过壮年陆游和老年陆游的对比,感悟作者的衷心爱国之梦;通过南宋百姓的泪和陆游的泪对比,感悟南宋的腐败,百姓的凄苦,作者的无奈与遗憾;通过“泪空流”的“空”和“万事空”的“空”对比,感悟作者的豪迈与那颗衷心爱国的拳拳之心。整节古诗词教学随着老师艺术的引导,学生深入的感悟,荡气回肠,使学生自然的走进了文本,和作者产生了深入的共鸣,从学生一遍又一遍充满感情的诵读,从学生那精彩的回答,从学生眼睛中那闪动的泪花,我们知道,古诗词教学不难,离学生不远,他需要的只是我们教师有思想的引,有意义的导。

 王廷波老师不仅教学环节设计精彩,对学生教学方法指导也很到位,给了我很大启迪。这首《诉衷情》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所以我们秦皇岛五年级的学生对他是相当陌生的。而且据王老师介绍,他事先给学生的文章中没有连注解一起发过来,所以在最开始的环节,初步诵读,揭示词意时,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障碍,这是王老师所始料不及的。面对这一教学事件,王老师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抓住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自学古诗词方法的训练。他指导学生第一步通读整篇,把不懂的词语圈下来,第二步,查看下面的提示及和同学交流,获得有意义的信息,帮助自己解决障碍;第三步,自己试着把整句话理解下来。给了学生大致6分钟的时间,他又以“匹马戍梁州”为例,指导学生如何理解整句诗。就这样,正确的方法掌握了,学生们不过10多分钟的时间便初步理解了不得诗句的意思,也正是这课上生成的教学事件成就了本节课堂最精彩的一点,成就了王老师课上最成功的一笔。在这样规模的观摩课当中,能欣赏到这样本色的,常态的语文教学真的不容易,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魅力我想对于所有观摩的老师都是大有益处的。

 最为巧妙的点睛之笔。在王老师在上课伊始,对于题目《诉衷情》中的“衷”字,下足了功夫,让学生分析了字形,并指出了其形近字衰、哀,把字均写在黑板上。且让学生记住了一句顺口溜“横戌点戍空点戊”当时我还有些费解,在这这个环境下的观摩课上有必要对这三个字这样大费周折吗但到最后真是为王老师匠心独运的设计所折服,在深入感悟体会了“梦、泪、空”三个关键字后,王老师把这三个字分别与衷、衰、哀一一对应,报国之梦体现了陆游的衷心,无奈遗憾的泪充分体现南宋的衰败,“死后元知万事空”的“空”充分展现了陆游一生的哀伤与凄凉。这一点睛之笔,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陆游的忧国忧民,对陆游的壮志末酬又多更深一层的理解。

#教案# 导语古诗词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和情感积淀。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 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 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 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 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 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 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 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 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 、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

 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 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

 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横排中间加点)

 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

 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

 (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

 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体会如何停顿。)

 4、师配乐范读课文。生闭目想像画面

 (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好,那是因为老师边读边想像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诗境中,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老读好吗?)

 5、生像老师这样读词。边读边想像画面。

 6、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三、细读课文,进入诗境

 1、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深秋的明月无情的落下,留给诗人的只是一片孤寂。而这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明月、树枝、乌鹊”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中有景啊,板书“景”。“惊鹊”“鹊”即被惊醒会怎样呢?(离开树枝,鸣叫)这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啊!(板书“声”)不写啼而啼自现。乌鹊对月光十分依恋,月食时乌鹊会惊叫不安。“别”这是怎样的一种别呢?(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明月的离别有着多少的不舍呀!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这里面有景、有声、更有情啊(板书)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前两句)(从你的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非常恬静优美的山间夜景。)

 2、炎热的夏夜,行走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听着蝉鸣虫叫,感受着迎面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深深地呼吸这清新的空气。啊,我仿佛闻到了稻花的香味?正如作者所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对谁说丰年?

 (小青蛙对大青蛙说:“爸爸妈妈,你们捉了那么多害虫,使水稻长得好,丰收的果实里有你们的功劳。”大青蛙说:“孩子,多学本领,多捉害虫吧,我们可是这些庄稼的卫士呀。”师:多么尽职尽责的父子呀!)

 (辛弃疾自言自语地说:“闻着这稻花的清香,今年的水稻一定能够丰收,百姓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师:好一个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白发苍苍的老翁对老伴说:“孩子他娘,闻着这稻花的香味,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是呀,再也不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了。”)

 (天真的孩童对父亲说:“好香的稻花呀,终于可以有白米饭吃了。”“呵呵,就你嘴馋。”)

 4、小结:人人展望着丰收,都透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指导朗读)

 5、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真是天随人意呀,瞧,天变了,怎么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下雨了,

 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

 (豆大的雨点,榆钱般的雨点,这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6、这真是好雨知时节呀!有了这场及时雨,水稻一定能够大丰收了。”作者不但写出了两三点雨,也写出了天气变化的过程。“七八个星天外”“七八个星”说明什么?

 生:说明星星很少,有乌云遮住了星星。

 师:是呀,滚滚的乌云遮住了明月,挡住了星星,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7、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树枝和乌鹊对明月那么依恋,明月依然告别,明月是无情的'告别吗?(不是,明月是主动地告别,心甘情愿地告别,她要把天空让给乌云和大雨。)好一个善解人意的明月,她别出了一场及时雨,别出了一个丰收年。)

 8、天要下雨,赶路的辛弃疾怎么办?(找地方避雨)(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旧时茅店社林边”。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还用担心淋雨吗?(唉,太美了!这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处处和谐,皆大欢喜。)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来读词。

 9、再次感情诵读全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辛弃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吟诵出这首词。(看,同学们都陶醉在你的朗读中了。)

 (这首词流传很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我们来用不同的身份朗读课文。)

 四、课外拓展《破阵子》

 在西江月中辛弃疾为农民的丰收而喜,可词人一生的梦想又有几人知。(出示《破阵子》,听朗读,比较和西江月不同的画面。)

 可怜辛弃疾“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可又有几人理解他的雄才大志呀,到头来只能白发生。

 从词中我们了解了一位词人,洞察了一个时期。每一首宋词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唐诗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 黄沙道中

 明月 乌云 阵雨 景

 喜 声

 丰年 情

4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准备

 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⑴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⑶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5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八仙过海;螳螂捕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84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