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什么修辞手法&nbsp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什么修辞手法&nbsp,第1张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了夸张修辞手法。

2、原句出自李白的《蜀道难》。

3、翻译: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4、原诗全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是李白创作的一首经典名诗,下文是对这首诗的艺术手法的分析,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蜀道难艺术手法赏析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蜀道难的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内容精要

  (一) 课文探究

  1、《蜀道难》的价值:这首古风是李白的惊世之作,诗人以其变幻莫测、雄健奔放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展现了古

  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险要地势,描绘出一幅嵯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图,它集司马相如地汪洋恣肆与屈原地雄奇瑰丽于一体,想象宏阔

  而飞动,壮景夸张而凝练,文气浩荡,横空出世,傲然高耸于大唐的诗空,引得历代文人为之折腰。无怪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此诗时赞叹道

  :“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唐代诗论家殷蟠也称赞:“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

  调”。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是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

  2、文体知识: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谣寄卢

  侍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

  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

  不了的。

  (二)题意诠释

  1、 写作背景:

  �《蜀道难》,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一种观点: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

  的。《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

  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

  和关切。

  另一种观点: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

  弃职离京前后所作。

  2、主题思考: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忧杜说,根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句,推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害房琯、杜甫,这首诗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讽喻说,根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

  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

  咏蜀说,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

  别无寓意”。

  劝谏说,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平景象背后

  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诗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

  送别说,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

  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仕途说 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针对以上观点,孰是孰非,我们可以根据李白的生活经历和前期的思想发展,再联系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史实,一一

  辨析,便可得之真谛。

  (三)重点难点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

  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

  ,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

  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2、 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诗一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极言蜀道之难;先叙述

  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再写极写山势的高危,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突出路之难行;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

  ,表明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3、 这首诗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

  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

  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

  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4、“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

  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

  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

  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

  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5、这首诗语言和句式有什么特别?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

  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

  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6、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

  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

  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

  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

  涵、深厚的意蕴。

  7、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哪些表达技巧?

  四种主要手法:(1)夸张的笔墨:例如,五丁开山的神话,“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等等

  。(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长达十一言的句子。杂言的句子,使文章的节奏多变化,张合自由。(3)行为描写和细

  节描写:例如“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一段,它描写了山路的曲折盘桓,描写了人的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样子,惟

  妙惟肖。(4)衬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猿猱反衬山川之险)。又如“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难)。“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迎考支招

  克服语文考试中的不良答题习惯

  考试分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除了能力、知识、技能、技巧和心态以外,良好的答题习惯也不可忽视。不少学生不注意养成

  良好的答题习惯,从而造成过失性失分,甚至影响前途,遗恨终生。

  一、 验收试卷不认真,匆忙作答。

  考前五分钟,学生得到试卷后,首先应该验收试卷:科目、张数、页数、题数,有无漏印、破损、污毁等异常情况,确认无误后,才开

  始下一步的工作。写好密封线内项目后,停笔翻看试卷,了解其大略:题数、题型、布分,对重点的题先细读一下,让其在头脑中“发酵”;

  然后,大致划分自己的作答顺序。学生若能照此长期坚持,按部就班,还可起到缓解考试紧张的作用。

  二、 分配时间不适当,书写潦草。

  语文试卷150分钟完成150分的题,基本上是1分钟做1分的题。时间分配的基本原则是:适度从紧,稍留空余。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

  感觉,力求在35-40分钟完成;而除作文外的主观题,要用足40-45分钟,尤其是鉴赏题、语言运用题要充分用足时间;作文用时一般在60-70分

  钟,其中审题不得少于5分钟。

  三、 阅读题干不仔细,定势思维。

  在考试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的阅读题干,绝对不能出现把“选不正确的一项”看成“选正确的一项”这类失误,尤其在第六大题(语言

  运用题)这一块“试验田”里,由于命题人常在此出新求变,答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提示语指令进行,绝不能按以前定势想当然作答。

  四、答题程序不熟悉,懒打草稿。

  很多语文题是必须打草稿的,因为它要求准确、精练。虽说现在多数简答题已经取消字数限制,但我们在做鉴赏题、文言翻译题、现代

  文阅读简答题、仿写题、语段压缩题时,仍然应该打草稿。

  五、答题规范不遵循,答非所问。

  要规范答题:一是要学会规范答题用语,如解答古诗鉴赏题,就必须了解古诗按题材划分的类型、表现手法的种类、不同的语言风格特

  点等;二是掌握“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力求不枝不蔓,简明正确(江淮语文绿洲网)

  随堂检测

  1、 下列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B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 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这几句写景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泵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的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情态和动作的的诗句,并说出其写出了人物什么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举例说明这首诗是如何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比较《蜀道难》与《独坐敬亭山》两首诗所抒写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独坐敬亭山》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B项应为“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C项应把“也”字向前读,D项应读为“剑阁/峥嵘而崔嵬”)

  2 “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3先静后动,静动结合。前两句写静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处逢生;后两句状动态:水石激荡,山谷轰鸣,雷霆万钧,

  惊险万状。山高使人望而生畏,川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膺坐长叹”,写出人物的极度害怕心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5、“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写出了“情”,作者巧妙地把“景”与“情”融

  合在一起。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愁空山”一句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

  了蜀道之难。

  6、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实景有“高峰、深壑、飞瀑、剑阁”等;虚景有“开国的传说、五丁开山的传说、黄鹤不得飞渡、猿

  猱愁于攀缘”等。

  7、《蜀道难》表达了不肯向封建权贵“摧眉折腰”的富于反抗精神的思想主题,《蜀道难》的抒情是金刚怒目式的,其反抗情绪如火山

  喷爆,给人以强烈的冲腾感。而《独坐敬亭山》抒情主体李白独坐山岩凝视敬亭山之主峰,将抒情客体敬亭山拟人化,并让抒情客体化被动为

  主动,心心相印地与诗人神往。正是因为敬亭山的神奇人格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

  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8“众鸟高飞,孤云独去”是写景,但是“尽”和“闲”却写出了孤独和寂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把景物的“敬亭山”人化

  了,作者和山同化,山也寂寞,人也孤独。

  素材锦囊

  五福娃祝福2008北京奥运

  世人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诞生了!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金燕均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因此被称为五福娃。他们的

  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每个名字不但琅琅上口,而且还与“北京欢迎你(贝晶欢迎妮)”谐音。

  贝贝,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晶晶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

  界,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迎迎是绿色奥运的展现;妮妮代表幸运,播撒“祝你好运”的美好祝福。

  五福娃代表的祥瑞真不算少。其一,五福娃应对五行说,透着深邃哲理。金燕为金、熊猫为木、游鱼为水、圣火是火、藏羚羊为土,用

  金木水火土来表达体育意愿,表明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包括了世界万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人胸襟很宽广,海纳百川。其二,五

  福娃应对五环说,透着文化智慧。奥运五环五彩的标志,分别代表五大洲,蓝色(欧洲)、黑色(非洲)、红色(美洲)、**(亚洲)、绿

  色(澳洲)。其三,五福娃应对五福说,透着吉祥如意。五福临门,是国人祝福时最好听的一句话。其四、五福娃应对成语说,透着恰如其分

  。包含五字的成语,意义非同寻常。五湖四海(五洲四海),指的是团结大多数人,五娃正是代表五湖四海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是古

  人用来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所以古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五彩缤纷、五光十色,指的是各种色彩鲜艳繁多,

  那么五福娃正是五彩缤纷,让人喜爱。五体投地,比喻敬佩到极点,对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五福娃和世界人民一道,都会敬佩的五体投地。

  第十五课 将进酒

  课前导航

  趣味阅读

  李白的诗酒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

  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这是余光中对“酒仙”李白的歌唱。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

  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

  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他的诗往往与酒有着意迷神合的缘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是一个人喝酒,偏

  偏成了三人同饮;《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完全是一幅喝不倒的海量。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

  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

  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

  “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

  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

  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将进酒》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想想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

  为呢?

  内容精要

  (一) 课文探究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

  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

  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

  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

  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

  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

  其次,“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

  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

  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二) 题意诠释

  1、写作背景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

  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2、主题思考

  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

  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三) 重点难点

  1、 全诗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首诗的情感大起大落,在诗中是如何变化的?

  ①开头四句写悲。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之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

  ”将饮酒诗化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

  。“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采用了正面描写手法。这首诗的第三至六句正侧面描写结合,描写了蜀道的艰险。三、四句正面描写了高高的岷山上终年积雪不化,阴森的栈道多次被战火烧毁的景象。

2、采用了侧面手法。五、六句从侧面写蜀道的艰险,车轮在回转曲折的山路被摧毁,车骑在七星桥上受阻,用来反衬蜀道艰险难行。

立意:“蜀道难”,题目即是这首诗的主题概括。在文中又通过三个重复的主题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去强调这一主题。诗中每一个诗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去重复表现“蜀道难”这一主题。

这里运用的思维模式即马正平教授讲的“重复”。一篇文章就是围绕“主题”去组织不同的材料和语言去重复表现主题。马教授把“重复”也称“渲染”。

结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个主题句重复构成显性结构。三个主题句又分别从三个面向:高、险、凶,去“重复”主题。

全文行文过程,则将蜀道分为几个部分:史前、太白山、修建、青泥岭、剑阁、锦城;诗人选择蜀道几个代表性的“点”去写蜀道之难,其中青泥岭是写作的一个重点。从结构来看,诗人运用了将“整体”切割为“部分”的构成思维或分类思维来结构全诗。

语言:所有的文章最终都要落实到语言构造上。文学语言构造的核心是“形象化”,拒绝“概念化”。《蜀道难》主要还是运用大量的景物描写去表现蜀道之难行。这些景物回答蜀道为什么难行,背后是因果思维和形象思维。

语言构造离不开修辞。李白喜欢运用夸张,此诗也不例外。夸张是一种语言技术,李白主要从数量上、高度上去构造夸张的语言,如“尔来四万八千岁”、“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

任何修辞本质上是思维。夸张本质是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整首诗皆是李白丰富的“想像力”的展示。想像力当然是一种思维能力。

另外,整首诗主要是从“侧面”来写蜀道之难,从侧面描写,可以看做是逆向思维的运用。总之,这首诗李白运用了重复思维、构成(分类)思维、因果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特别是想像力。

当然除了思维方法和语言技巧,诗歌写作离不开感情情绪的推动,浸润在这首诗中的情绪就是李白高昂的激情,这种激情是推动想像力腾飞的动力。

其实,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从思维技术、语言技术和情绪动力三个层面去还原创作过程。多做这种写作还原,可以总结写作的操作技术,真正达到写作的“自觉”境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

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蜀道难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势力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87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