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从中找出诗人用不同表现手法抒写蜀道雄奇壮丽高俊险恶的诗句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蜀道难从中找出诗人用不同表现手法抒写蜀道雄奇壮丽高俊险恶的诗句并分析它们的作用,第1张

  内容精要

  (一) 课文探究

  1、《蜀道难》的价值:这首古风是李白的惊世之作,诗人以其变幻莫测、雄健奔放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展现了古

  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险要地势,描绘出一幅嵯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图,它集司马相如地汪洋恣肆与屈原地雄奇瑰丽于一体,想象宏阔

  而飞动,壮景夸张而凝练,文气浩荡,横空出世,傲然高耸于大唐的诗空,引得历代文人为之折腰。无怪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此诗时赞叹道

  :“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唐代诗论家殷蟠也称赞:“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

  调”。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是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

  2、文体知识: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谣寄卢

  侍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

  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

  不了的。

  (二)题意诠释

  1、 写作背景:

  �《蜀道难》,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一种观点: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

  的。《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

  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

  和关切。

  另一种观点: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

  弃职离京前后所作。

  2、主题思考: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忧杜说,根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句,推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害房琯、杜甫,这首诗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讽喻说,根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

  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

  咏蜀说,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

  别无寓意”。

  劝谏说,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平景象背后

  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诗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

  送别说,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

  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仕途说 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针对以上观点,孰是孰非,我们可以根据李白的生活经历和前期的思想发展,再联系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史实,一一

  辨析,便可得之真谛。

  (三)重点难点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

  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

  ,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

  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2、 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诗一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极言蜀道之难;先叙述

  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再写极写山势的高危,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突出路之难行;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

  ,表明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3、 这首诗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

  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

  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

  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4、“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

  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

  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

  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

  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5、这首诗语言和句式有什么特别?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

  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

  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6、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

  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

  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

  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

  涵、深厚的意蕴。

  7、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哪些表达技巧?

  四种主要手法:(1)夸张的笔墨:例如,五丁开山的神话,“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等等

  。(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长达十一言的句子。杂言的句子,使文章的节奏多变化,张合自由。(3)行为描写和细

  节描写:例如“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一段,它描写了山路的曲折盘桓,描写了人的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样子,惟

  妙惟肖。(4)衬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猿猱反衬山川之险)。又如“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难)。“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迎考支招

  克服语文考试中的不良答题习惯

  考试分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除了能力、知识、技能、技巧和心态以外,良好的答题习惯也不可忽视。不少学生不注意养成

  良好的答题习惯,从而造成过失性失分,甚至影响前途,遗恨终生。

  一、 验收试卷不认真,匆忙作答。

  考前五分钟,学生得到试卷后,首先应该验收试卷:科目、张数、页数、题数,有无漏印、破损、污毁等异常情况,确认无误后,才开

  始下一步的工作。写好密封线内项目后,停笔翻看试卷,了解其大略:题数、题型、布分,对重点的题先细读一下,让其在头脑中“发酵”;

  然后,大致划分自己的作答顺序。学生若能照此长期坚持,按部就班,还可起到缓解考试紧张的作用。

  二、 分配时间不适当,书写潦草。

  语文试卷150分钟完成150分的题,基本上是1分钟做1分的题。时间分配的基本原则是:适度从紧,稍留空余。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

  感觉,力求在35-40分钟完成;而除作文外的主观题,要用足40-45分钟,尤其是鉴赏题、语言运用题要充分用足时间;作文用时一般在60-70分

  钟,其中审题不得少于5分钟。

  三、 阅读题干不仔细,定势思维。

  在考试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的阅读题干,绝对不能出现把“选不正确的一项”看成“选正确的一项”这类失误,尤其在第六大题(语言

  运用题)这一块“试验田”里,由于命题人常在此出新求变,答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提示语指令进行,绝不能按以前定势想当然作答。

  四、答题程序不熟悉,懒打草稿。

  很多语文题是必须打草稿的,因为它要求准确、精练。虽说现在多数简答题已经取消字数限制,但我们在做鉴赏题、文言翻译题、现代

  文阅读简答题、仿写题、语段压缩题时,仍然应该打草稿。

  五、答题规范不遵循,答非所问。

  要规范答题:一是要学会规范答题用语,如解答古诗鉴赏题,就必须了解古诗按题材划分的类型、表现手法的种类、不同的语言风格特

  点等;二是掌握“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力求不枝不蔓,简明正确(江淮语文绿洲网)

  随堂检测

  1、 下列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B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 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这几句写景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泵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的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情态和动作的的诗句,并说出其写出了人物什么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举例说明这首诗是如何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比较《蜀道难》与《独坐敬亭山》两首诗所抒写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独坐敬亭山》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B项应为“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C项应把“也”字向前读,D项应读为“剑阁/峥嵘而崔嵬”)

  2 “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3先静后动,静动结合。前两句写静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处逢生;后两句状动态:水石激荡,山谷轰鸣,雷霆万钧,

  惊险万状。山高使人望而生畏,川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膺坐长叹”,写出人物的极度害怕心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5、“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写出了“情”,作者巧妙地把“景”与“情”融

  合在一起。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愁空山”一句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

  了蜀道之难。

  6、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实景有“高峰、深壑、飞瀑、剑阁”等;虚景有“开国的传说、五丁开山的传说、黄鹤不得飞渡、猿

  猱愁于攀缘”等。

  7、《蜀道难》表达了不肯向封建权贵“摧眉折腰”的富于反抗精神的思想主题,《蜀道难》的抒情是金刚怒目式的,其反抗情绪如火山

  喷爆,给人以强烈的冲腾感。而《独坐敬亭山》抒情主体李白独坐山岩凝视敬亭山之主峰,将抒情客体敬亭山拟人化,并让抒情客体化被动为

  主动,心心相印地与诗人神往。正是因为敬亭山的神奇人格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

  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8“众鸟高飞,孤云独去”是写景,但是“尽”和“闲”却写出了孤独和寂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把景物的“敬亭山”人化

  了,作者和山同化,山也寂寞,人也孤独。

  素材锦囊

  五福娃祝福2008北京奥运

  世人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诞生了!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金燕均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因此被称为五福娃。他们的

  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每个名字不但琅琅上口,而且还与“北京欢迎你(贝晶欢迎妮)”谐音。

  贝贝,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晶晶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

  界,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迎迎是绿色奥运的展现;妮妮代表幸运,播撒“祝你好运”的美好祝福。

  五福娃代表的祥瑞真不算少。其一,五福娃应对五行说,透着深邃哲理。金燕为金、熊猫为木、游鱼为水、圣火是火、藏羚羊为土,用

  金木水火土来表达体育意愿,表明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包括了世界万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人胸襟很宽广,海纳百川。其二,五

  福娃应对五环说,透着文化智慧。奥运五环五彩的标志,分别代表五大洲,蓝色(欧洲)、黑色(非洲)、红色(美洲)、**(亚洲)、绿

  色(澳洲)。其三,五福娃应对五福说,透着吉祥如意。五福临门,是国人祝福时最好听的一句话。其四、五福娃应对成语说,透着恰如其分

  。包含五字的成语,意义非同寻常。五湖四海(五洲四海),指的是团结大多数人,五娃正是代表五湖四海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是古

  人用来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所以古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五彩缤纷、五光十色,指的是各种色彩鲜艳繁多,

  那么五福娃正是五彩缤纷,让人喜爱。五体投地,比喻敬佩到极点,对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五福娃和世界人民一道,都会敬佩的五体投地。

  第十五课 将进酒

  课前导航

  趣味阅读

  李白的诗酒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

  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这是余光中对“酒仙”李白的歌唱。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

  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

  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他的诗往往与酒有着意迷神合的缘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是一个人喝酒,偏

  偏成了三人同饮;《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完全是一幅喝不倒的海量。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

  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

  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

  “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

  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

  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将进酒》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想想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

  为呢?

  内容精要

  (一) 课文探究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

  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

  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

  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

  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

  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

  其次,“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

  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

  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二) 题意诠释

  1、写作背景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

  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2、主题思考

  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

  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三) 重点难点

  1、 全诗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首诗的情感大起大落,在诗中是如何变化的?

  ①开头四句写悲。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之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

  ”将饮酒诗化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

  。“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作品译文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只剩一条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爬上巍巍的峨嵋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然后有了天梯似的栈道,秦蜀两国才相通勾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西行的游子啊,请问你何时回还?险山恶水,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看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凉的山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艰难啊,难过攀上遥遥青天,听后也会使人生愁,凋谢了青春红润的容颜。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蜀道哇,竟是如此的艰难;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中心思想:《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它是语文课中重要的一篇课文,如何掌握它的教学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李白《蜀道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蜀道难》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 方法 一:展示有关蜀道的,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 故事 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 说说 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五)课后作业

《蜀道难》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 文章 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 典故 。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 传说 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 山水画 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 句子 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