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屈原列传老农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现代文阅读屈原列传老农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第1张

强化叙事的主题和情感。

现代文阅读《屈原列传》中的老农形象是通过对比来突出屈原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并且在这种情境下,他所表现出的善良、同情和敬仰等情感,与屈原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反差。同时,通过老农的语言和行为描绘,文章还强调了社会道德沦丧和人心浮躁的现实背景,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主题的感受。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情感渲染是营造氛围和强化主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塑造形象和描写情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略)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

 《屈原列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屈原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多媒体展示屈原简介和相关)

 此导语力图让学生从对屈原的兴趣迁移到对文本的兴趣,又抓住了即将过端午节这一时机,具有及时性,又使学生理解了关于屈原的文学常识。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2)屈原之死

 (13)屈原影响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理清脉络。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中的一个章节,此章节是专门讲述屈原的故事,这是关于屈原的最完整且最早的资料,是研究屈原生平故事至关重要的历史依据。  

 屈原列传的原文

屈原列传是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章节,因为文章篇幅过长我特选取了其中一节,原文如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的翻译

以上就是屈原列传的原文选段,将文章翻译成白话文之后的意思是:屈原,原名平,与楚国王族同姓。他是楚怀王的左徒。见多识广励志图强,他懂得治理国家平定祸乱的方法,擅长与人沟通建立邦交的外交辞令。对内则与楚王一起商讨治国之道,并发号施令;对外则接待宾客,应对各路诸侯。楚王对他非常信任。

上官大夫与他一起在朝为官,为了争夺盛宠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上官大夫想要强行更改其中项目以向楚王邀功,屈原不让,所以上官大夫对楚怀王说:“大王让屈原制定令法,这个人尽皆知。他每制定一个法令都说是他自己的功劳,还说:‘除了我屈原,没人能制定出来。’”楚王听了非常愤怒,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为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而感到痛心疾首,楚怀王如此做法让小人得志,君子难容,因此便忧愁而著作了《离骚》。“离骚”就是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境的时候总是会思念根本,所以在极为困难和疲劳的时候没有人不叫天的;遇到痛苦和忧愁时也没有人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倾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楚王,可是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这就是他的困境。屈原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这能不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怨愤吧。

《国风》虽然写男女情爱,但是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嚣张作乱。像《离骚》这样的书,可以说是兼并了二者的特点。它上溯到帝喾,近世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从这些事情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用历史事实来阐明道德的崇高和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几乎全部表现出来了。屈原的文笔简约但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端正廉洁。单单从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就是写寻常事物,但是字里行间透露着极大的旨趣,列举的事都是近期的事情,但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志趣高洁,所以他所描写的事物也散发着芬芳之气,他行为廉正,所以死也难容奸恶势力。所以他自己远离了污浊,像脱壳一样退去污秽,自己独自浮游在尘世之外。这样便不受浊世的玷污,能保持他高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由此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可以与日月争辉。

史记是司马迁的着作,在着作史记的时候,司马迁出了如实的记录事实之外还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评断,屈原列传就是司马迁描写屈原生平的同时也加入了司马迁自己对于屈原的评价和分析。屈原列传,详细的讲述了屈原人物的性格和做事做人的态度,并有司马迁对他生平经历的坎坷表示痛惜和同情的感情。

司马迁对屈原的感情复杂。他敬佩屈原能够自杀,但是他自己受宫刑的屈辱而不能自杀,其中有着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所以整篇描写屈原的列传,通篇都是司马迁个人的情感宣泄。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比之班固,比之颜之推,比之郭沫若,都更合理,更全面。的确,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基本格调,任何推动统一的历史人物都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留下了一笔。张仪被司马迁称作“倾危之士”(阴险奸诈的人),却被历史誉为“纵横家”,成为秦国统一的重要人物。

[原 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①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③强志④,明于治乱⑤,娴⑥于辞令⑦。入⑧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⑨则接遇宾客⑩,应对诸侯。王甚任(11)之。

上官大夫(12)与之同列(13),争宠,而心害(14)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15)宪令(16),屈平属(17)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8)之,屈平不与(19),因谗(20)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21)不知,每一令出,平伐(22)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23)。”王怒而疏(24)屈平。

屈平疾(25)王听(26)之(27)不聪也,谗谄(29)之蔽明也,邪曲(30)之害公(31)也,方正(32)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33),而作《离骚》(34)。“离骚”者,犹(35)离(36)忧也。夫天者,人之始(37)也;父母者,人之本(38)也。人穷(39)则反(40)本,故劳苦倦极(41),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42),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43),竭忠尽智(44)以事其君,谗人间(45)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46),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47)作《离骚》,盖(48)自怨生也。上(49)称(50)帝喾(51),下道齐桓(52),中述汤、武(53),以刺(54)世事。明(55)道德之广崇,治乱(56)之条贯(57),靡不毕见(58)。其文约(59),其辞微(60),其志洁,其行廉(61)。其称(62)文(63)小而其指(64)极大,举类(65)迩(66)而见义远(67)。其志洁,故其称物芳(68)。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69)濯淖(70)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71),以(72)浮游尘埃(73)之外,不获世之滋垢(74),皭然(75)泥而不滓(76)者也。推(77)此志也,虽(78)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79),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80)亲。惠王(81)患(82)之,乃令张仪(83)佯去秦,厚币委质(84)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85),秦愿献商於(86)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87)如(88)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89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90)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91),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92),遂取楚之汉中(93)地。怀王(94)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95)。魏闻之,袭(96)楚至邓(97)。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98)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99)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1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2]楚。”如楚,又因[3]厚币用事者[4]臣靳尚,而设诡辩[5]于怀王之宠姬郑袖[6]。怀王竟听郑袖,复释[7]去张仪。是[8]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9],顾反[10],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昩[11]。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12]行!”怀王稚子[13]子兰劝王行,“奈何[14]绝[15]秦欢[16]!”怀王卒[17]行。入武关[18],秦伏兵绝其后,因[19]留[20]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21]赵,赵不内[22]。复之[23]秦,竟死于秦[24]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25]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6]。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27]也。屈平既[28]嫉[29]之,虽放流[30],眷顾[31]楚国,系心[32]怀王,不忘欲反。冀幸[33]君之一[34]悟,俗之一改也。其存[35]君兴国,而欲反覆[36]之[37],一篇之中,三致志[38]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39]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40]无[41]愚智、贤不肖,莫[42]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3]。然亡国破家相随属[44],而圣君治[45]国累世[46]而不见者,其所渭忠者不忠,而所谓[47]贤者不贤也!怀王以[48]不知忠臣之分[49],故内惑于[50]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51],亡[52]其六郡,身[53]客死[54]于秦,为[55]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56]大怒,卒[57]使上官大夫短[58]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59]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60]发行吟泽畔[61]。颜色憔悴,形容[62]枯槁[63]。渔父[64]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65]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66]世混浊[67]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68]放。”渔父曰:“夫圣人[69]者,不凝滞于物[70]而能与世推移[71]。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72]众人皆醉,何不哺[73]其糟[74]而啜[75]其醨[76]何故怀瑾握瑜[77],而自令[78]见放为[79]”屈原曰:“吾闻之[80],新[81]沐[82]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83]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84],受物之汶汶[85]者乎!宁赴常[86]流,而葬乎[87]江鱼腹中耳。又安[88]能以皓皓之白[89],而蒙世之温蠖[90]乎”乃作《怀沙》之[91]赋。于是怀[92]石,遂自投汨罗[93]以[94]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95]之徒[86]者,皆好辞[97]而以赋见称。然皆祖[98]屈原之从容[99]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 释]

①楚之同姓: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王族的后代。楚国王族本来姓芈(mǐ),后来分出这三个氏。其中楚武王的儿子瑕(xié)被封于屈地(相传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所以以屈为氏。屈原即是屈瑕的后代。②左徒:楚国官名。③闻:见识,学识。④志:记,这里是指记忆力。⑤明于治乱:即“于治乱明”,状语后置。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于,对于。治乱,复词偏义,义在“治”。治,这里用如名词,指治国大计。⑥娴(xián):熟练,熟悉。⑦辞令:应酬的语言。⑧入:指对内。⑨出:指对外。⑩接遇宾客:接待外国使节。(11)任:信任。(12)上官大夫:上官是姓,大夫是官名。(13)同列:官阶职位相同。(14)害:嫉妒。(15)造为:制订。(16)宪令:重要的法令。(17)属(zhú):指属文写作。(18)夺:定夺。这里指改定,定稿。(19)与:同意。(20)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21)莫:没有谁。(22)伐:夸。(23)这段文字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删;如果是直接引屈原的话,“以为”则是衍文,应删。(24)疏:疏远。(25)疾:痛心。(26)听:听觉。(27)之:取消“王听不聪”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宾语。(28)聪:本义是耳力好。这里是“明”的意思。(29)谗谄(chǎn):指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人。谄,奉承,巴结。(30)邪曲:邪恶、不公正。公:指公正无私的人。(32)方正:端方正直的人。(33)幽思:深思。(34)《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个字。(35)犹:如同。(36)离:同“罹”,遭遇,遭受。(37)人之始:人类的起始。(38)人之本:每个人的本源。(39)穷:处境窘迫。(40)反:同“返”,追念,回想。(41)极:困惫,疲乏。(42)惨怛(dá):内心悲痛。(43)正道直行(háng):互文,即“正直道行”。正直,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端正。(44)竭忠尽智:互文,即“竭尽忠智”。(45)间(jiàn):挑拨离间。(46)信而见疑:诚信却被猜疑。而,却。见,被。(47)之:取消“屈平作《离骚》”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大句子的主语。(48)盖:表示原因的承接连词,原来是。(49)上:远古。(50)称:与下文的“道”、“述”,互文见义,都有“称道”的意思。(51)帝喾(kù):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52)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的齐国国君,五霸之一。(53)汤、武:汤,即商汤,殷商的开国君主。武,即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54)以刺:“以之刺”的省略。之,这些。刺,讽喻。(55)明:阐明。(56)治乱:复词偏义,义在“治”。(57)条贯:条理。(58)靡(mǐ)不毕见(xiàn):无不得到充分的体现。靡,没有。毕,全部,充分。见,同“现”。靡不毕见。(58)约:筒约,简练。(60)微:含蓄,隐微。(61)廉:方正,正直。(62)称:引用,选用。(63)文:文字,词汇。(64)指:同“旨”,主旨,旨趣。(65)类:事例,事物。(66)迩(ěr):近。义:意义,道理。(67)见义远:体现的意义极深远。见,同“现”,体现。(68)称物芳:指用美人香草作比喻。(69)疏:远离。(70)濯淖(nào):污泥。濯,同“浊”。淖,泥浆。(71)浊秽:指黑暗社会。(72)以:而,从而。(73)尘埃:比喻尘世、世俗。(74)不获世之滋垢;“不获于世之滋垢”的省略。获,辱。于,被。世,世俗。(75)皭(jiào)然:洁白干净的样子。皭,白。(76)泥(niè)而不滓(zǐ):染而不黑。泥,通“涅”,黑色染料,这里指用涅去染;滓,黑。(77)推:推论,推断。(78)虽:即使。(79)绌(chù);通“黜”,指罢免官职。(80)从(zòng):同“纵”,合纵,指结盟联合抗秦。(81)惠王;指秦惠王。(82)患:担心,害怕。(83)张仪:魏人,纵横家代表人物,他后来为秦惠王游说六国,主张“连横”。(84)厚币委质: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初次拜见尊长时所献的礼物。(85)绝齐:“绝于齐”的省略,与齐绝交。(86)商於(wū):秦地名,今河南省内乡县一带。注意:这里的“於”,不可简化为“于”(87)使使:前一个“使”,动词,派遣;后一个“使”,名词,使者。(88)如:到,往。之:指使者。(89)约:商定。(90)兴:发动,调动。(91)丹、淅(xī):二水名。丹水俗称丹河,发源于陕西商县,东入河南,流经内乡县、淅川县,东会淅水,到湖北均县入于汉水。淅水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流经内乡县、淅川县等地。(92)屈匄(gài):楚将。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他率领楚军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北),大败被俘。(93)汉中:今陕西省汉中一带。(94)乃:又。(95)蓝田:秦县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96)袭:乘人不备,暗中进军。(97)邓;地名,今河南省邓县。(98)竟:始终。(99)愿:希望。[1]以:假设连词,如果。[2]往如:前往。如,到。[3]因:凭借,利用。[4]用事者:当政的,当权的。[5]诡辩:骗人的假话。[6]郑袖:郑女,美丽并且善舞,楚怀王封她为南后。[7]释:放。[8]是:这。[9]使于齐:状语后置,到齐国出使。[10]顾反:同义词连用。顾,还。反,同“返”。[11]唐昩(mò):楚将。唐昩被杀的那次战事发生在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12]毋:勿,不。[13]稚子:幼子,小儿子。[14]奈何:为什么。[15]绝:拒绝。[16]欢:友好往来。[17]卒:最终,终于。[18]武关:今陕西省商县东,是秦国的南关。[19]因:副词,竟然。留:[20]扣留、拘留。[21]亡走:逃跑。亡,逃跑。[22]内:同“纳”,收留。[23]之:到,往。[24]竟死于秦:终于死在秦国。楚怀王在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入秦,公元前297年(楚顷襄王二年)逃亡到赵国而被拒绝,公元前296年(楚顷襄王三年)死在秦国。[25]顷襄王:名横,公元前298年即位,在位三十六年。[26]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27]咎(jiù)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即“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咎子兰”,状语后置。以,因为。咎,不满,抱怨,责怪。[28]既:副词,很,极。[29]嫉:憎恨。[30]放流:放逐到远处。一说,放浪,指不担任要职。[31]眷顾:眷念,关心。顾,念。[32]系心:惦记,挂念。系,悬挂。[33]冀幸:希望,同义词连用。[34一]:全盘,彻底。[35]存:关怀、爱护。[36]反覆:反、覆,同义词连用,反过来。[37]之:指从前的局面。[38]致志:表达愿望。志,意愿。[39]以此:据此。以,由,凭,根据。[40]人君:国君。[41]无:无论,不论。[42]莫:没有谁。[43]求忠以自为(wèi),举贤以自佐:互文,要合译。“求”与“举”对应,同义。“为”与“佐”对应,同义。[44]随属(zhǔ):连接,同义词连用。[45]治:动词用如形容词,治理得好的,太平的。[46]累(lěi)世:历代,多少世代以来。累,堆迭,积累。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47]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48]以:由于。[49]分(fèn):本分,职分。[50]于:被。[51]削:减少。[52]亡:失去。[53]身:自己。[54]客死:死在异国他乡。[55]为:被。[56]之;指“屈原既嫉之”一事。[57]卒:竟然。[58]短:诋毁、说坏话。[59]迁:放逐。[60]被(pī):同“披”。[61]行吟泽畔:“行吟于泽畔”的省略。行吟,边行走边吟唱。泽畔,水边。[62]形容:形体容貌。[63]枯槁:干枯,这里形容瘦削。[64]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65三]闾(lü)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其职责是管理王族三大姓(屈、景、昭)的事务。[66]举:全。[67]混:副词,都。[68]见:表被动,被。[69]圣人;这里泛指聪明贤哲的人。[70]不凝滞于物:不被外界环境的牵制。凝滞。固执不变的意思。于,被。物,外界环境。[71]推移:变化。[72]扬其波:激起浪(使水流变混浊)。[73]哺(bǔ):吃。[74]糟:酒糟。[75]啜(chuò):喝。[76] 醨(lí):薄酒,淡酒。[77]怀瑾握瑜:保藏珍异,这里指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怀,抱着。瑾、瑜,都是美玉。[78]自令:使自己。令,使。[79]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80]之:指下文。[81]新:刚刚。[82]沐:洗头发。[83]振:抖掉。谁:怎么。据《楚辞·渔父》,“谁”应作“安”。从语意上来看,这里强调的是自己决不能如此。[84]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定语后置。察察,形容洁净的样子。[85]汶汶(ménmén):形容词用如名词,污染。[86]常:同“长”。[87]乎:于。[88]安:哪里,怎么。[89]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90]温蠖(huò):尘垢。这里用如动词,指玷污。[91]之:此。[92]怀:抱。[93]汨(mì)罗:江名,在今湖南省湘阴县。[94]以:而。[95]宋玉、唐勒、景差(cuō):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是屈原的学生。唐勒、景差,楚国人,与宋玉同时的辞赋家。[86]之徒:这一班人。[97]辞:文辞,这里指文学。[98]祖;效法,模仿。[99]从容:委婉含蓄。

[译 文]

屈原名叫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很了解治国之道,擅长外交辞令。对内跟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使节,应酬各国诸候。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屈原官位相当,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爱,因而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有一次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的法令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要(拿去)改定,屈原不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可是)每个法令一颁布,屈原都夸耀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没有谁能够制定得出来。’”楚怀王(听了这话)很生气,因而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对听到的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进谗言和谄媚的人蒙蔽了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可以)危害公正无私的人;(而)端方正直的人却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沉思而写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那)上天,是人类的始源;父母,是每个人的根本。人在处境艰难的时候,就必然会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在劳苦困惫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忧伤时,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原力求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都很光明正直,竭尽忠心和才智来侍奉他的君主,(结果却遭到)进谗言的小人离间,可说是处境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反被毁谤,怎么没有怨愤呢屈原写作《离骚》,本是由怨愤引起的。(在《离骚》中)远古称道帝喾,近古颂扬齐桓公,中古赞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喻当时的政治现实。通过它阐明了道德的伟大崇高,治理好国家的来龙去脉,所有这一切没有不得到充分的反映。他的文章简练,他的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方正。他选用的文辞虽然精微细腻,然而文章的旨趣却极其远大,他列举的事例虽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非常深远。(因为)他志趣高洁,所以他喜欢引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因为)他的品行方正,所以直到死也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他)主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从而超脱于世俗之外,不被尘世的污垢所辱没,清白皎洁,即使用涅去染也染不黑。(由此)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啊!

屈原已被罢免官职,那以后秦国打算攻打齐国,(当时)齐国和楚国订有联合抗秦的盟约,关系密切。秦惠王对此很担心,就叫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上丰厚的礼物呈献给楚王作见面礼,表示愿意报效楚国,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但)齐国却跟楚国联盟,关系密切,楚国果真能够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将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地方奉献给(楚国)。”楚怀王由于贪心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那块)土地。张仪对使者诈称:“我跟楚王商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什么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了(秦国),回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怀王怒火中烧,便大规模地调动军队进攻秦国。秦国出兵迎战楚军,在丹水、淅水一带大败楚军,杀死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军将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大怒)又征调全国所有军队,深入秦国境内进攻秦军,两军在蓝田展开了激战。魏国听到这个消息,乘机偷袭楚国,打到邓这个地方。楚国军队害怕了,只好从秦国撤回。而齐国也终于因恼怒(楚国背盟)不肯援救楚国,楚国(的处境)极为困难。

第二年,秦国表示愿意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以求和好。楚杯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心满意足了。”张仪知道后,就说:“如果我一个张仪就能抵汉中这块地方,我请您允许我前往楚国。”(张仪)到了楚国,又利用丰厚的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对楚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说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楚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经被(怀王)疏远,不再担任要职,到齐国出使去了,回国以后,劝楚怀王说:“为什么不杀掉张仪”楚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但已经追不上了。

那以后诸候又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的将领唐昩。

当时秦昭王跟楚国结为姻亲,想跟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到秦国去,(他说:)“为什么要断绝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怀王)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竟然扣留了怀王,要求割让土地。怀王非常愤怒,不答应(秦国的要求)。(后来)他逃亡到赵国,赵国又不敢收留。(怀王只好)又折回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后来才把遗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作令尹。因为是他劝怀王去秦国结果没能回来,楚国人早已对子兰十分不满;屈原也很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却仍然眷念着楚国,心里惦记着怀王,没有忘记要再回到朝廷,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翻然悔悟,坏的社会风气和陋习能够彻底得到改变。他关怀君主,想振兴祖国,力图拨乱反正,(所以)在一篇作品之中多次表达了这种意愿。然而(这种意愿)直到最后也没有办法实现,所以没能再回到朝中。由此可以看出怀王直到最后也没有醒悟。一个君主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昏庸,没有谁不希望选拔忠臣贤士来辅助自己治理国家;可是亡国破家的事却连续不断地(发生),而圣明的君主、治理得好的国家,多少世代以来也没有见过,(这就是因为)他们所认为的忠臣其实并不忠贞,而(他们)所认为的贤士其实并不贤能啊。怀王由于不明了忠臣所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蛊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了屈原却轻信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以致)军事上失利,领土被侵占,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自己也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王)没有知人之明的祸患啊。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一生气就放逐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面行走一面吟唱,(他)脸色憔悴,身体枯瘦。渔翁见到(屈原),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却只有我保持着清白;人们全都喝醉了,却只有我仍然清醒;因此我被放逐了。”渔父说;“一个聪明贤哲的人,不能被某些条条框框束缚,而要能顺应世俗来改变自己。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人们都喝醉了,(您)为什么不也尝尝那酒糟去喝点那薄酒呢为什么要死抱住高尚的节操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怎么能够让自己洁净的身体蒙受外界的污染我宁可跳进长流的江水,葬身在鱼腹中好了,又怎么能够让高尚纯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玷污呢”于是他就作了《怀沙》这篇赋。于是,他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班人,都爱好文学并且都以善于作赋被世人称颂;然而他们都只是模仿屈原文辞委婉的特点,却始终没有谁(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进谏。后来楚国的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鉴 赏]

司马迁为人物写传,以广泛搜集、深入研究历史资料为基础,根据对象本身的特点和需要,运用史传所容许的有效的表观方法,把应该突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的某些方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屈原列传》在写法上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写法就大不相同。由于屈原生活的年代早于作者两个世纪,且屈原的生平事迹在司马迁作传之前的史料中有限,因此在为他作传时,作者在充分利用屈原本人作品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穿插有关的历史大事的记载以及作者的议论和评述,赞颂屈原高尚的品德操守、爱国主义的情怀、政治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以及辞赋创作上的巨大成就,同情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终至憔悴泽畔,怀石投江的遭遇。所以,传记始终围绕着屈原为人志洁行廉,为国竭忠尽智,为文言近旨远,却不断遭到谗人的毁谤、排斥和君王的疏远放逐这一内容来写,作者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贯注其间,从而使这篇散文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个传记采取了评传的写法,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采用评介式写法,写屈原由见“任”而被“疏”;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十自然段)采用结语式写法,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第十一自然段)采用转述式写法,写屈原怀石投江;第四部分(第十二自然段)采用比照式写法,写屈原死后的影响。 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评”因“传”生,而“评”法各异,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下面是我为你准备的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熟习。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属:写作。

 ⑦伐:自我夸耀。

 ⑧疏:疏远。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悖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洌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③离忧:遭受忧愁。离,通“罹”(lí,离),遭受。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⑤惨怛:忧伤,悲痛。⑥间:挑拨离间。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⑨靡:没有。见:同“现”。⑩约:简约。阄ⅲ壕深,幽微。涑莆男。褐浮独肷А分卸嘁述花草树木等细小事物。指:通“旨”,意义。(13)举类迩:指《离骚》所称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迩:近。(14)自疏:自己主动疏远,这里指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15)濯(zhuó,浊)淖(nào,闹):洗涤污垢。此处以喻超脱世俗。(16)蝉蜕: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17)滋(xuán,玄):混浊,污黑。(18)皭(jiào,叫)然:洁白的样子。

 原文

 屈平既绌①,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③,厚币委质事楚④,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⑤。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丐,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注释

 ①绌:通“黜”。贬斥,废退。②从亲:指山东六国团结起来,结成联盟,共同抗秦。③详:通“佯”。假装。④厚币:丰厚的礼品。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泛指用作礼品的玉、帛等物。委质:谓人臣拜见人君时,屈膝而委体于地。引申为归顺、臣服。质:指形体。一说“质”通“贽”,指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委质”也引申为归顺、臣服。⑤如:往……;到……。

 原文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①。”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②,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③,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④,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⑤。”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⑥:“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⑦。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⑧。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注释

 ①甘心:称心,快意。②当:抵押。③用事者:当权的人。④顾反:等到返回时,反,同“返”。下“入秦而不反”、“不忘欲反”等句之“反”同此。⑤毋行:不去为好。毋:无,不。⑥稚子:幼子。⑦卒:最终。⑧内:同“纳”。接纳。

 原文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①。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②,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⑤:“井泄不食⑥,为我心恻,可以汲⑦。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⑧,顷襄王怒而迁之⑨。

 注释

 ①咎:责怪,归罪。②眷顾:怀念。③翼幸:侥幸希望。④分:职分,本分。⑤《易》:书名。也称《周易》或《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引句见《易经·井卦》,原文作:“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⑥泄:通“抴”,淘去污泥。⑦恻:心中悲伤。⑧短:说人的坏话。⑨迁:贬谪,放逐。

 原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②:“子非三闾大夫欤③?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④。”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⑦?”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⑨!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⑩!”

 注释

 ①被:通“披”。②渔父:捕鱼者,渔翁。③三闾大夫:职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职。④见放:被放逐。⑤凝滞:拘泥。推移:变迁,转易。⑥:吃,食。糟:未清带滓的酒。啜:尝,饮。醨:薄酒。⑦瑜、瑾:都是美玉名。此处以喻高尚的品德。⑧察察:清白,高洁。⑨汶(mén,门)汶:污垢,污辱。⑩晧晧:通“皓皓”,洁白,光明。温蠼:尘滓重积的样子。

 原文

 乃作《怀沙》之赋①。

 注释

 ①《怀沙》: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关于本篇意旨,有三种说法:过去一般认为是屈原的绝命之词,所谓怀沙,多解释为怀抱沙石而自沉;近人有人认为,沙,指长沙,长沙是楚国祖先熊绎的封地,屈原想到此而自杀;今人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十五年,怀沙,是怀念垂沙战败,即怀王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大败楚于垂沙之事。

 原文

 于是怀石遂自(投)〔沈〕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②,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③,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④。

 注释

 ①之徒:这类人,这班人。

 ②祖:学习,效法。

 ③削:削弱。

 ④吊:悼念。

 原文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①,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②,轻去就③,又爽然自失矣④。

 注释

 ①《天问》、《招魂》、《哀郢》:以上都是屈原作品的篇目,也有人说《招魂》是宋玉的作品。②同死生:把死生同等看待。③轻去就:指不把职务上的升降看得很重。④爽然:默然。

 白话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王族同姓,曾任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了解政治兴衰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语言。当时,他在朝内与楚王商议国家大事,拟定号令;对外负责接待宾客,应酬各国诸侯。楚怀王对屈原十分重用。

 上官大夫与屈原地位相当,也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因而心里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拟写了两遍草稿,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发现了,就想夺过来删改。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就向楚王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平制定法令,众大臣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公布,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说是‘除了我,没有人能够写得出来。”’怀王听了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明智,听由奸邪之徒陷害公正之人,致使方正君子在朝廷不得容身,因此他内心忧愁,独自沉思,就写下了《离骚》。“离骚”的意思就是遭受忧患。上天,是人类的来源;父母,是人类的根本。人陷入困境就追念本原,所以辛劳困倦到极点的时候,没有不呼喊上天的;有了疾病苦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忠心耿耿地竭尽自己的智慧去侍奉他的君王,善于挑拨的小人却来离间他与君王的关系,他的处境真可以说是困厄到头了!诚信却被猜疑,忠厚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作《离骚》,就是因为心中怀着怨恨的缘故。《国风》虽然追求男女爱情却并不过分,《小雅》虽然讥讽时弊却并不提倡犯上作乱,而像《离骚》那样,可以说是二者兼而有之了。在《离骚》中,往上追溯到帝喾,往下称道齐桓公,中间述及商汤王和周武王,以此来对比讽刺当世政治。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它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屈原的文字简练,用辞精到,他的志向高洁,他的行为清廉。他的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文中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觉地从污泥浊水中洗脱出来,就像蝉蜕皮那样脱去秽物的污染,超然漫游于尘世之外,不再受世俗污垢的玷污,从而达到洁净地脱离污泥而不沾染的境界。据此推测他的志向,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

 屈原被黜职了。此后,秦国想要讨伐齐国,但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友好关系。秦惠王对此有顾虑,就命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呈献楚怀王,表示愿意侍奉楚怀王。张仪对楚怀王说:“泰国很憎恨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却有合纵的友好关系,楚国如果真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之间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就相信张仪,于是与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谁知张仪却欺诈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听说有六百里。”楚国使者生气地离开秦国,回来告诉楚怀王。楚怀王听后很愤怒,就出动大批军队进攻秦国。秦国出兵迎击,在丹水、析水之间大败楚军,斩杀楚国兵卒八万人,俘虏楚国将领屈?,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出动国内全部兵力,深入秦国腹地,与秦军在蓝田会战。魏国听到这个消息,就偷袭楚国,打到邓地。楚国军队害怕了,就从秦国返回。此时,齐国竟然因楚国背约而愤怒,不肯救助楚国。楚国陷入极大的困境。第二年,秦国要把汉中地割还给楚国,以此与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意得到地方,只希望得到张仪就心甘情愿了。”张仪听说后,就说:“拿我张仪一人就可以抵得汉中土地,这是划得来的,臣下请求前往楚国。”张仪到达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靳尚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那里编造了一套骗人的谎言。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期间,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出使到齐国去了。等到屈原回来,就劝谏楚怀王说:“为什么不杀死张仪呢”楚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但没有追到。

 后来,诸侯各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将领唐昧。

 当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和楚怀王会面。楚怀王打算前往。屈原说:“泰国是像虎狼一样凶残的国家,不可以对它信任,您还是不去的好。”楚怀王的幼子子兰却劝怀王动身,他说:“为什么要断绝与秦国的友好呢!”楚怀王到底还是去了。楚怀王一进入武关,秦国埋伏的军队就切断了他的后路。就这样,秦国将楚怀王扣留下来,要求他割让土地。楚怀王大怒,不听从秦国。他逃跑到赵国,赵国却不予接纳,楚怀王只好又回到秦国。最后,楚怀王死在秦国,他的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了。

 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期间,他的长子顷襄王即位。顷襄王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都归咎子兰, 因为是他鼓动怀王到秦国去而被扣留在那里的。屈原也同样痛恨他。但是,他虽然已被流放在外,却还眷恋楚国,心里惦记着怀王,念念不忘地要返回朝廷。他盼望着怀王有幸能醒悟过来,庸俗的风气能彻底改变。他盼望怀王能够活着回来,国家从此振兴起来,心中反反复复地思虑着这些事情,所以在他的一篇诗作之中,曾再三地表达这种情感。然而,终于无可奈何,他也因此未能返回朝廷。从屈原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怀王最终没有醒悟过来。君主不论是恩笨的,还是聪明的;贤明的,还是不贤明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的,也没有不想提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例相继地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和安定的国家好几代也见不到,因为所谓的忠臣并不忠,而所谓的贤人并不贤啊:楚怀王因为不了解忠臣的职守,所以才在宫内被郑袖迷惑,在外朝被张仪欺辱,疏远屈原而轻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从而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去,丢失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而死在秦国,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这就是他不能识别人而招致的灾祸啊。《易》说:“井淘干净了,却没有人来喝井水,使我心中悲哀,因为它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了,天下人就都能得福。”如果君王不贤明呢,难道还能有福分吗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对他痛恨,非常生气,就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被激怒,就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江水之畔边走边吟叹。他的脸色憔悴,容颜干枯,体形消瘦。渔翁见此情景,就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般地步”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在沉醉之中,只有我一人清醒:所以我就要被流放。”渔翁说:“圣明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泥,能够适应世俗潮流而相应变化。既然整个世界都混浊了,你为什么不跟随潮流,追逐波浪呢既然众人都已经沉醉了,你为什么不跟着吃些酒糟,喝点薄酒呢为什么偏要怀抱美玉般的高尚品性,却自取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人说:刚刚洗过头,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高尚的人,谁能让清白的身体去蒙受外界昏黑的熏染呢!我宁肯投入江水,葬身江里的鱼腹之中,怎么能让我皎洁的灵魂去蒙上世俗的尘埃呢!”屈原就写下了《怀沙》赋。于是,他怀抱石头,投身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出现过宋玉、唐勒、景差等一批人,都爱好楚辞并以作赋知名。但是他们虽效法屈原委婉含蓄的辞令,却都不敢像屈原那样向楚王直言劝谏。此后楚国日益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亡。

 自从屈原投身汨罗江死后,又过了一百多年,汉朝出了一位贾谊。贾谊出任长沙王太傅,南下来到湘水边上,十分感慨,就写了一篇赋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大志不能实现而痛心。后来我到长沙,每当经过屈原自杀的地方,未尝不流泪哭泣,追念他的为人。等看到贾谊凭吊屈原的文章,又责怪屈原,以他自己的才干去游说诸侯,哪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他呢,却要像这样去结束自己的生命!读了《鹏乌赋》,体会到死与生等同,弃职与得官都无足轻重,又产生了一种茫茫然的失落感。

 解析

 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当时,秦国兵力最强。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他还慨叹说:“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认为屈原主张举贤授能。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这种政治倾向是强烈的。

 《离骚》里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屈原反复地论述历代兴亡,认为亡是由于残害忠良,而兴是由于举贤授能。他主张要替人民打算,要选贤与能,这是有民主思想的因素的。因此,司马迁说他能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正确的。司马迁不仅赞成他的贤能政治的主张,并且认为屈原就是贤能兼备的人。他说:“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然而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最主要的还在于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因为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则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则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系贵族,并非近亲;虽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没得到长久的重用。《离骚》里说:“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悟。”正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楚国政治情况。屈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挽救楚国的危亡,坚决地起来斗争。他愤怒地控诉了贵族当权派的无耻:“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他痛斥他们弄得黑白不分,是非颠倒。《怀沙》里说:“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兮,鸡雉翔舞。”他指斥他们将要把国家弄到濒于危亡的地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因此,他宣称他决不妥协:“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修德立行,忠心耿耿,原想导君于尧舜之治,可是怀王竟然不识,反而信谗疏远:“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楚国弄到濒于危亡,怀王是应该负责任的,屈原对他也是不能无怨的。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司马迁对屈原的为坚持理想而斗争的精神是歌颂的,对屈原的心情是深刻了解的。他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这样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离骚》“自怨生”。说“疾”,说“怨”,可见司马迁认为《离骚》之作正体现了屈原的斗争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02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