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爱生。
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信赖,学生对教师的这种尊敬与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哪些
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哪些,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改变学生个体的行为。以下分享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哪些。
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哪些1传递接受式模式: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教学法,后来由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后广为流行。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着眼于建立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先前认知,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自学辅导式模式: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教师进行指导。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试错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其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
概念获得式模式:概念获得式模式依据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其步骤是:教师选择界定概念——教师确定概念属性——教师准备选择例子——学生导入概念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例子——形成正确概念——概念运用与拓展。
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哪些2第一种是传统—接受模式,它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功机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课一巩固运用一检查。这模式的待点是,能使学习者比较迅速有效地在单位时间里掌握较多的信息,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 -种简约认识过程的特性。
第二种是自学—辅导模式,其基本程序为:自学一讨论交流一启发指导一练习总结。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虽然只起解惑、释疑的作用,但他耍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否则,自学会变成自流。
第三种是引导—发现模式,其基本程序是:间题一假设一验证一总结提高。这种模式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学习者学习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间题,怎样加工信息,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验证等其局限性是较适用于数理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先行经验储备,这样才能从强的问题意识中找到解问题的线索。
第四种是情景—陶冶模式,其基本步骤是:创设情境一参与各类活动一-总结转化。这一模式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培养,较适用于思想品德课、外语课、语文课、课外各种文艺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种是示范—模仿模式,它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教学,通过这种模式所掌握的一-些基 本行为技能,如读、写、算以及各种运动技能,对人的- -生都是十分有用的。它包括:定向一参与性练习一自主练习一迁移四个基本程序。
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哪些3什么教学模式
1、注入式教育方法观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在中西方的封建社会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非常流行。在这种教育方法观的指导下,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习主体——学生的能动作用,把学生视为被动的装知识的容器。
教师在教育中仅仅起到现成信息的载体和传递的作用,学生则起信息接受和储存的作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阻止学生独立思考,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张扬。在教育关系上,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客体,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和领导决定作用。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把教育的目的仅放在掌握知识层面。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教师外在的注入、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教师的启发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
2、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启发式强调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结合。
3、新行为主义教育方法观
这种方法观源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是本世纪6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
斯金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个体的行为以达到改变社会中所有的人的行为。他相信科学,主张严格的科学应用于人的行为研究,由此被称为行为主义者。
4、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观从尊重人的个性出发,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重视学生价值观及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但是,他们的这种方法观又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存在一定的缺陷。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教学模式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模式的简介“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结构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分类
关于教育模式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的理论跟根源,区分出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1、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2、人格(人性)发展教学模式 3、社会交往教学模式 4、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很多。有有的研究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实现条件
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模式的特点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有的普遍性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来的,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因此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水平联系,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约。因此这种稳定性又是相对的。
灵活性
作为并非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现某种理论或思想,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教学模式的功能1、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学模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论得以发挥其实践功能的中间环节,是教学理论得以具体指导教学,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中介。
2、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篇一《语文教学呼唤情感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仅仅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更要注意情感目标的渗透。语文学科的特点告诉我们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师生角色定位,同时开发最优化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师生关系;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等。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感人至深的父母之情,朋友之谊,也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在实际教学中,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
1 形成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养成大语文教学意识,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主动营造一种学习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父爱的录像带。或放一曲《父亲》歌曲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2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2 结合课文内容,加强课外比较阅读,寻找感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
教材中所选文章,诚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父亲》;读了《芦花荡》,可推荐《荷花淀》;读了《月球上的足迹》,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3 诠释不一样师生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我们教师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从事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我有这样的深刻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4 探索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课标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组织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老王》时,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步,走进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圈点生字,在小组内分工查阅工具书,互相学习。其次,认真读书,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再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大意。第二步,探究小说中的人物。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①小说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对别人的“善”②我们对老王的“善”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三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就在全班发言。最后质疑问难;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
在总结教学模式特点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下什么是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 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
架和活动程序,它既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又是对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
中所积累经验的系统概括。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概括如下
1、简略性
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实际问题提出假说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的模
拟和仿造,这不必要也可能将客体完完全全地制造出来,而只能抽取其主要因素,并将之
组合。简略性是以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为条件的,它使模式高于实践,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
践活动服务。
2、针对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中心领域,而且有具体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教学
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万能型”方法,它针对性强,只要选择和运用得当, 就能
有效地解决问题。
3、操作性
相对教学理论而言,教学模式更便于理解、把握和运用,因为它有安排具体教学活动
的指南以及限定这些活动的要求和准则。
4、发展性
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们在学习、模仿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新经验和掌握的新理论,对现
有模式予以修正充实,使之日趋完善。
5、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 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普遍性的
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设计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
参照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对话”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谭学纯先生认为:“对话是生命的相互烛照,是存在的相互趋近,是自我与他人共同在场的相互审视和相互认证。”①另一种观点认为:“说话与说话相对但并非保持不变,这一事实导致共同的意见。在相互谈话中,我们不断地深入到对方的思想世界;我们应对他,他也应对我们。这样我们就以一种初步的方式相互适应,直到平等交换的游戏――真正的对话开始。”②以上两种言论尽管角度不同,但它们的内核却是一致的。即:对话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彼此发现、彼此提升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在对话精神烛照下追求碰撞与融合的教学。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自我对话等。本文仅就师生对话谈一点粗陋之见,其余不一一赘述。
一、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开始以后,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受重视,对话这种方法频繁呈现于课堂,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然而对话也让人欢喜让人忧,笔者认为师生对话中尚存在着以下几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伪对话。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是新瓶装旧酒,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在对话的表象下回答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接受着教师认为无懈可击的答案,本质上还是教师专制型、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形式。
2.泛对话。在对话教学盛行的今天,有些不适合师生对话的课型也上成了对话课,忽略了语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需要阅读者个人体悟的特点。像学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这样的文章更多的是要朗读,要凝神静思。在方法层面上,我们不能只追求新奇而忽略了传统教育的优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故都的秋》就需要通过美读来感受时代风云于作者心头的烙印,感受作者深沉的忧思与落寞。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需有多种方法来提升,而不仅仅是靠对话。
3.浅对话。师生对话过程中只注重对话的量,不注重对话的质。对文本不作深层次的挖掘,只是浮光掠影点到为止。在对话过程中,以机械化、程式化肢解课文,倾力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割裂了文本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这种只注重表层知识的浅对话异化了语文教学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人这项崇高的教育使命,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二、提高师生对话效度的原则
师生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最基本的对话方式。在研读文本中要注重对话的有效性,使师生之间真正相互发现、相互提升、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一个有效的对话场,实现教学相长,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性原则。平等是师生对话成功的先决条件。首先,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垄断走向民主与平等,这是新课程新理念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使学生放飞心灵,产生对话的欲望。其次,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学民主的必然。文本的丰富内涵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文学形象没有统一的诠释,语文教学不能强求“统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则为一家。(《语文教育百年论坛纪要》)。再次,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充满了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又充满了对现实的追求,他们对新信息的敏感度高,接受快,敏于思索,善于质疑;他们兴趣广泛,追求个性。他们渴望与教师的平等对话。因此,对话中教师要摒弃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教学作风,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2.适时性原则。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好对话的时机,不可操之过急,在学生思维还未成熟时生吞活剥地去理解文本内容,急不可待地把自己思考成熟的“标准答案”以对话的形式强加给学生;也不能错过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无效对话中坐失探讨文本核心内容的良机。因为文学作品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阅读教学中诸多环节环环相扣,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阅读――思考――对话――再次阅读――再次思考――再次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在师生深入地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师生共同沉浸到文本中去,与文本的交流、撞击,对文本的补充、扩展,是师生思维自由流淌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萌动,点燃思想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相互扣问、相互倾听,实现心灵的
3.全面性原则。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感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只有进入到关注学生阶段才算真正成熟了。全面性原则是指师生对话教学中必须体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与每一位学生对话,与学生的“一切”对话。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力和独创性,每个学生都能以多种方式思维和学习,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权利。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不同的方式与老师对话。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品味语言,依托语言充分自由地进入文本创设的情景,产生独特的体验,然后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表达。同时,师生对话中还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师生对话不仅是文本知识的表层对话,还是人格、性情、品位等深层次的对话。通过对话,使学生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真善美,在感动中塑造灵魂,在鉴赏中发展个性,在品味中启迪智慧。
4.深刻性原则。师生对话要体现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是对文本内容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话要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诠释文本,使文本内容立体化。在对话教学中对于文本中关键的问题、细节的问题要深入地探究,用全面的、历史的、科学的、发展的观点阅读文本,开展对话。如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分析“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中“中国人”的含义,“最坏的恶意”即最坏的估计、最坏的打算,尽管鲁迅先生对国民的劣根性针砭得非常透彻、不留情面,但下文写到的出乎他意料的并不是一般的中国人,而是那些下劣、凶残到使他难以预料的反动派及走狗,以此来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因此,句中“中国人”的含义非同一般。师生对话中辨析、析疑时要往纵深方向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师生对话中提倡具有深刻性、独特性、目标一致性的对话,提倡严谨务实、敏锐灵活的学风;要避免没有中心论域的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式的对话,杜绝脱离文本、信口开河的浮躁的学风。
5.时代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所谓“常读常新”就是要求读者在忠实于文本的基础上以时代的眼光来观照文本,对文本延伸、拓展、创新,注入时代的血液,体现出文本的时代性特质。德国当代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姚斯在《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中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贯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③对话教学中体现出文本的时代性是文本解读的必然,也是文本存在的意义所在。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穿越时空,引爆思维,用当代的创造性的眼光去观照文本,真正实现文本的常读常新。
三、促使师生对话生成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往往由于师生间阅历的不同、知识积淀的深浅、思维方式的差异等造成对话的障碍,在课堂上造成“失语”的状态。那么,如何跨越这一障碍,形成自然状态的对话呢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能运用一些策略,使对话自然生成。
1.情感激发策略。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实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也是一种很强的内驱力。我国著名的情感派教师于漪曾深刻说过:“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情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教学中如果没有了情感,就如美人失去了明眸善睐的双目,花容失色,面目狰狞。师生对话前教师可运用激情洋溢的导语,先声夺人;用抑扬顿挫的朗读,引人入胜;用自信从容的神情,使人凝思。从而引领学生进入“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达到师生间情感的交汇与共鸣,真正做到“入乎其中,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入乎其中”,是真情与真情的交融,“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故有高致”。
2.情境设置策略。情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师生对话前教师要着力营造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音像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等。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从情境中逐渐消除文本与自己的隔膜,找到主观情感与文本的结合点,从中获得自主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找到师生对话的突破口。
3.话题探究策略。话题探究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教师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在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出开放性的并有导向性的教学话题,提供一个对话的核心。明确的话题和由此引起的对话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集中性、深刻性、敏锐性、独创性。它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对课文作进一步探究。对话中教师也要珍视学生发现的话题,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使对话自然生成。
注:
①谭学纯《人与人的对话・前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转引自章启群《意义的本体论》第8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③姚斯《走向接受美学》,见《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6页。
(作者单位:绍兴县职教中心)
教学模式的发展特点:
一、由单一到多样
1.单一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2.两大主要教学模式相互对峙和冲突的时期
3.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由归纳到演绎,再到两者并重
这一特点主要是就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而言的。
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即演绎式和归纳式
三、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构建的重心而言的。
每种具体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也就是讲,有什么样的教学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四、由刻板到灵活
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执行的程序和阶段而言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具有典型意义而又相对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它是人们可遵循、可仿效的标准样式和标准的结构。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比较严格的操作程序,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五、由被动到主动
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理论基础的价值取向而言的,而且主要是从学生这一要素来讲的。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为基本形式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巩固性和直观性等,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比较迅速地掌握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和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