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只有一张嘴,怎么能够舌战群儒呢?

诸葛亮只有一张嘴,怎么能够舌战群儒呢?,第1张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军师,有着“卧龙”之称,诸葛亮在当时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足以可见诸葛亮的才华有多么的深厚。在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军师之后,也为了刘备的大业呕心沥血,有很多次都是因为有诸葛亮的存在,刘备的蜀汉政权才不至于被覆灭。诸葛亮不仅有才华,而且他的口才也非常的棒,诸葛亮骂王朗就是一个好的能够证明他的口才的机会。诸葛亮还曾经舌战东吴群雄,靠的就是对当时局势的精准分析和冷静的心态,缜密的逻辑。

诸葛亮劝服孙权和刘备联手抗曹

当时天下三分,魏蜀吴各占一方势力,曹操在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他就向东吴孙权下战书,说自己不久后就会前来攻打东吴。孙权有着雄心壮志,不愿为臣,但是又无法和曹操平分秋色,这个时候鲁肃就提出可以和刘备联手,孙权非常的犹豫,诸葛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独身一人来到吴国的地盘,前来的意图是要劝服孙权和自己的主君刘备联手,抗击曹操。

诸葛亮对于局势的分析非常的透彻

鲁肃在为诸葛亮引路的时候,一直不停的劝诫诸葛亮,让他先去觐见孙权,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他觉得自己应该先去劝服有权威的大臣,于是就有了舌战群儒这一经典场景的出现。诸葛亮进入帐篷之后,看到了很多的东吴文官,诸葛亮不卑不亢,非常的冷静,完美的应对了他们的刁难,并且毫不犹豫的反击了回去,许多的文官竟然没有说过诸葛亮一个人。

诸葛亮在面对群雄刁难时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

在当时的群臣中,有一位权势最大的叫做张昭,他在和诸葛亮争辩的时候,抓住了很多蜀国的痛点来抨击,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自乱阵脚,也没有因为自己在敌人的底盘中而感到有性命之忧。诸葛亮非常的沉着,并且非常漂亮的反击了回去,张昭一时竟然哑口无言,剩下的文官对诸葛亮来说自然也不是对手,就这样,诸葛亮凭借着一人之力说服了整个东吴。

火烧博望坡可以说是诸葛亮出山之后的第一战,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早就想到了曹操会派大军前来进攻荆州,而刘备驻守的新野又是荆州最北边的前线,早在曹军还没有来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开始让刘备招募民众而训练阵法;

真等到夏侯惇率领大万大军前来进犯时,诸葛亮早就做好了安排,以关羽、张飞各自率领一支军队作为伏兵,刘封率领一支军队专门放火,刘备和赵云为前锋,以败战引诱夏侯惇进入博望城,最终获得大胜。

扩展资料:

博望坡战后,刘备一方的赵云俘虏了曹军的夏侯兰。由于赵云与其有同乡之谊,因此向刘备求情赦免死罪之余,更推荐他担任刘备的军正一职;而后刘备接受了赵云的请求。

博望坡之战让曹军死伤十分惨重,夏侯惇等将领败逃回许都。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获得了成功,此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也愈加敬重。 而在电子游戏中,博望坡之战也在吞食天地与真三国无双等作品中登场。

——博望坡之战

诸葛瞻与姜维,一个时诸葛亮之子,一个是军事传人,两人的人品都无可挑剔:诸葛瞻临阵战死、不求荣华富贵,令人敬仰;姜维只有一个老婆、一生廉洁、不置产业。诸葛瞻战死前,痛哭道:“吾内不能除黄皓、内不能制姜维”,把这两件事当做一生之恨,还有人认为陈寿之所以这样写,是想把蜀汉灭亡推到诸葛瞻身上,毕竟他是诸葛瞻手下,受过他的窝囊气。

邓艾从左担道出来,先占了江油,然后到涪城,这里是当年刘备跟刘璋鏖战的地方。诸葛瞻命令前锋部队冲上去,被邓艾打垮,诸葛瞻自己也无法进城,没办法只好退到绵竹。这时,邓艾劝降诸葛瞻,被拒绝。诸葛瞻精心准备,邓艾派派其子邓忠等攻蜀军右翼,派司马师纂等攻蜀军左翼,被怀着必死之心的蜀兵击退;然后邓艾重新激励将士,死命硬冲,才打败诸葛瞻。

这时候姜维为什么没来?看看地图就知道,江油、涪城的距离很近很近,姜维很快就能杀到。要说剑阁战事吃紧,也是没影的事,钟会见剑阁攻不下,退到了离剑阁很远的地方,而且都准备撤军了;历史上剑阁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根本不需要五万多兵马。当时剑阁有原来的守关部队、有姜维兵团、有张翼廖化董厥的援军,占蜀汉一半以上,分出一万两万的不影响战局。

只能解释为两人有矛盾。从诸葛瞻临终之言可以看出,两人关系处得并不好。一方面是因为两人政见不同,姜维一心北伐,而蜀汉其他文武都是反对北伐的,包括诸葛瞻。另一方面,两人应该存在竞争关系,诸葛瞻与董厥并平尚书事,相当于副丞相,蜀汉是没有丞相的;姜维名为大将军,实际上跟所有文武关系不好,又一直带兵在外,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自古只有“相”管“将”。

魏延,三国时期的名将,然而魏延最出名的原因并不是他有多擅长打仗,而是因为魏延是个贼,据说魏延脑袋后面有个反骨,脑袋后面有个反骨的人早晚会造反。诸葛亮死后,魏延造反。那么,魏延为什么要造反呢?我们来看看魏延造反的原因。

魏延谋反原因探析

魏延是将军,勇者跳人。他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堪称善战无敌。在曹,除了司马懿,能和魏延匹敌的人不多。蜀汉建兴八年,魏延领兵“西兵入羌,魏后永州将军费耀、郭淮在阳西作战,延战破淮等。”三国志卷4魏延传。这场战斗,没有诸葛亮指挥,而是魏延一个人带队作战。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奇袭伍兹谷长安的战略:“听说夏侯_很少,很害怕,没有计划。今日若延兵五千,缴粮五千,从褒直出,沿秦岭向东,中午北上,十日可抵长安。听说选举延期,就坐船逃。在长安,只有御史、赵静太守的耳朵、恒门府的亭子和散人的山谷。离东会还有二十天,公从斜谷来就够了。这样一来,咸阳以西就可以一举定下来了。”诸葛亮说,“还是以诚待人为好。可以取龙游平,一切都将完美无险。“三国志卷4魏延传注引魏略。因此,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要知道北伐魏是老刘和诸葛在隆中时定下的国家大计,要考虑全局。所以这个计划又被诸葛亮拒绝了,于是魏延又不高兴了,和诸葛亮的仇也越结越深。

兴朝十二年,诸葛亮再次北伐,魏延为先锋。但是,诸葛亮并不是很信任魏延。他总觉得自己太冲动了,不够踏实。相比之下,他更愿意把很多事情留给杨毅。然而偏偏杨毅和魏延是死敌。魏延脾气不好。大家都知道他在军事上有突出的贡献,所以都给他一些。只有杨毅丢了面子,时不时和魏延吵架。

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他自己也喜欢谨小慎微的人,但是魏延不谨小慎微,诸葛亮也不信任他。临死前把将军大权交给了杨仪,魏延很不满意。杨仪下令全军撤退,魏延给了喘息的机会,但杨仪是长史,魏延已经被封为侯,所以终身不服杨仪的指挥。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反对魏延,在三国演义年,有一段关于诸葛亮和魏延的话比较玄妙。诸葛亮能掐能算,晚上看星星,发现自己好像活不了多久了,就点了一盏灯为自己祈福,希望能延年益寿。只要主灯七天不灭,他就能延年益寿。六天前,什么都没发生。第七天,魏延冲进大帐,报告了自己的军情。结果他把主灯踢翻了。表面上,诸葛亮没有责怪魏延,但私下里,他对长史杨毅说:“我对魏延的看法是错误的。我死了以后,他一定会造反的。”诸葛亮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告诉他:“他造反的时候,你和他对抗的时候把这个锦囊打开,自然会有人跳出来收拾魏延!”

诸葛亮第一次见到他,就想杀了他。当时的魏延是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英雄。他还为刘备攻占长沙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奖励和惩罚并不明确。魏延受得了吗?

而且你诸葛亮跟魏延打了很多仗,可是每次打完仗回来,都是理所当然,不褒不赏。然而,赵云等人却因成功归来而得到奖赏。你觉得魏延受得了吗?如果

他死后,杨仪和姜维给他扣上了“叛逆”的帽子,牵连了魏延的家人。可以说,魏延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在诸葛亮手下没有得到任何发挥。“浪费”这个词用在魏延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在某些视频中,包括易中天品三国、某电视节目中的北大教授,也有说诸葛亮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不存在,主要依据是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而其他的史料中也没有相关或足够的证据,所以他们认为不存在,是作者罗贯中编出来的。实际上存在与否,对诸葛亮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或者说也不会影响诸葛亮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只不过对于诸葛亮的铁粉们,可能心里会有那么一些不平衡。

诸葛亮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促成孙刘联盟攻打曹操。刘备当阳之败后,只胜1千多人马,加上刘琦的部队也不到万人,无论如何,刘备都无法单独与曹操抗衡,而此时孙权算不上兵精将广,好歹也有几万人马,可以和曹操稍微抗衡一下。

但是曹操打败刘备多了江陵之后,就给孙权抛去了橄榄枝,希望孙权能够认清现实,主动投降,和曹操一起攻打刘备,瓜分刘表的荆州。但是在小说中,孙权和周瑜其实本来就是要和曹操对抗的,只不过张昭等文臣几乎一边倒要求投降,而武将们皆主战,所以孙权先是看看群臣的意见;周瑜也是一样,假装说要投降,实际上怎么打早就心里有数了。

舌战群儒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舌战群儒,和诸葛亮要达成“孙刘联盟”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以张昭为代表的东吴十二谋士对诸葛亮的各种发问刁难,主要表现在①对诸葛亮个人才能的讽刺,也就是诸葛亮自比管乐,而刘备却又连续失败。②对刘备的不屑,刘备没有什么实力,一败再败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舌战群儒无非就是书嘴皮子,所谓文无第一,诸葛亮面对同行,大家开始轮番各种言语相攻,文明的吵架而已。对于和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舌战群儒之后诸葛亮见到了孙权,而孙权的想法才是最关键的,孙权其实是偏向于战,但是文臣和武将的看法不一样,孙权此时也还没有下定决心到底要不要,孙权需要诸葛亮给他一个战的理由。

智激周瑜的主要内容

小说中明确有交代,周瑜一开始就是绝对的主战派,怎么打曹操他心中早就有了谋划,但是见到诸葛亮时却一直说要投降曹操,诸葛亮也劝周瑜把大乔小乔送给曹操直接投降,这才激怒了周瑜。

实际上周瑜只是假装对诸葛亮说要投降而已,只想看看诸葛亮怎么说。也就是说东吴和曹操开战,不论有没有诸葛亮,孙权都会和曹操开战,孙权不会投降也非诸葛亮之功,而是孙权已经明确地看到曹操害怕的对手如吕布、袁绍、刘表等都已亡故,现只剩刘备与孙权,如果刘备趴下了,曹操下一个要收拾的就是孙权,这一点孙权也很明白。战与不战,孙权需要周瑜这位大都督给一点勇气,而不是诸葛亮的鼓吹。

孙权和周瑜一定会选择战,但是诸葛亮的目的是要把孙权拉过来和刘备绑在一起,让孙刘联盟一起战,而不是让孙权自己去战。

毕竟刘备和刘琦何军一处也就几千人马,对于东吴来说,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孙权也可以选择不和刘备联盟,但这就是诸葛亮最害怕的地方。所以诸葛亮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孙权和周瑜不仅要下定战的决心,还要让孙权和刘备死死地绑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刘备安全,即使孙刘联军战败,刘备也好歹能躲在孙权这棵大树下避一避。

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存在与否重不重要

再来回答一下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存在与否的重要性:从前面可以看到,孙权不论如何都会战,虽然前期有动摇,但是加上周瑜,孙权肯定不会选择投降曹操,不论有没有诸葛亮的出现,孙权都会战。

所以对于诸葛亮想要的“孙刘联盟”这个结果,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并不重要,孙权反正都会选择战,而多一个刘备做帮手也是可以的。不用诸葛亮去劝说人家孙权也不会投降,反而是看到孙权和其大臣们在故意为难诸葛亮。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去证明他的不存在呢?

主要是因为故事情节太精彩了,而且都是诸葛亮赢了。诸葛亮作为使者去请孙权帮忙,目的只是为了达成孙刘联盟,只要这个目的实现,诸葛亮的任务也就完满实现。作为史书,只记载诸葛亮为使,不记录具体的过程和细节也属于正常!况且孙权本来就是会与曹操抗衡而非投降,虽然三国志没有记载,但是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没有记载并不能说明不存在,三国志中没有的就是罗贯中瞎编的?三国志本身也存在缺陷,就是过于简略,所以不能证明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不存在。

要说《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很多人肯定都还记得曾经一度霸占网络的诸葛亮骂王朗的鬼畜视频,同时还有表情包。不得不说,这一段一定让很多人都被洗脑了。可是我们也知道,毕竟只是一部小说,并不具有太大的真实性,因此王朗绝非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么今天,就带大家起来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王朗,他的才学可以说是非常高深的。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重臣。

王朗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服毕,举孝廉,不应。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后迁会稽太守,在任四年,获百姓爱戴。孙策攻会稽,王朗为其所败,逃亡不得,遂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后为曹操所征,辗转数年才到。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后为魏国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不久曹丕建立魏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王朗进爵乐平乡侯。魏明帝即位,迁司徒,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去世,谥成侯。

两军阵前抖抖威风: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奈何作者早有污点设定,借孔明之口大起底,无处可逃,连块遮羞布也不给,老人家小心脏实在受不了,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这充分说明,睥睨天下,还需屁股干净。

王朗规劝诸葛亮的那些话,其实不无道理,我个人以为比较务实。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大方向完全正确;汉王朝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全靠曹操扫清六合席卷八荒,都是实情;曹丕代汉,有献帝禅让之诏书,称为天命所归,也不为过;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荧光,怎及天心之皓月?这一点,诸葛亮比谁都清楚,否则也不会频频北伐以攻为守了。关键在于,这些话得看谁来说。好比夫妻吵架,老婆的前任男友来劝架,那是火上浇油,准挨打,如果老泰山出面,一准儿天下太平。

王朗去世的时候,他的孙女,也就是王元姬发自内的的伤心,为祖父的离世而痛哭流涕,这个王元姬就是日后晋武帝司马炎的生母,所以说王朗是司马炎的外祖。司马炎也因此非常推崇当时,外祖王朗和外祖父王肃所代表的王学。

王朗学识渊博,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还撰有《集》三十四卷。

王朗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很有名气。公元246年(正始六年)12月,以王朗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

后世把他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王朗子王肃便是王学的代表人物。王肃所注《尚书》、《诗》、《论语》、《左传》等,在晋代列于学官,立有博士。今失传。因王肃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外祖,故借朝廷支持而盛行,一度压倒郑学,王学在东晋后逐渐衰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131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