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的详解与出处

因缘的详解与出处,第1张

郭松龄字茂辰,又字牧臣,辽宁沈阳人,陆军大学出身,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

早年曾入四川陆军小学,后东渡日本习军事,回国后,曾赴广州参加革命。从他这些经

历看,他不是个纯东北的土包子,当他回到奉天投效张作霖时,他既不是东北红胡子出

身,又不是从最低职位跟着张作霖往上爬,而是一个已有学历和经历,且曾到过四川和

广东的中级军官。

他在张作霖下面,先担任辽宁陆军讲武堂的讲师,张学良就是这个时期在辽宁讲武

堂念书。郭办事认真,他在讲武堂担任教官,每届假期期满,必亲自站在校门口监督,

如有学生回校过了规定时间,那怕是一分种,也要关禁闭,决不循情。据说少帅张学良

那时就对这位郭教官印象甚为深刻。郭为人正直,能打仗,也会带兵,张学良虽然年轻,

可是却能知人善任,对郭特别赏识。

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之深,在民国野史上可以大书特书,两人睡一张炕,在一间房

办公,郭一直是张的部下,张的副手,可以说郭的决定就是张的决定。张时常说:“郭

松龄就是我,我就是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推心置腹,信人不疑,而郭对张则死心拥护,

真是相得益彰。正因为两人关系太深,所以当郭倒戈后,使张学良在他父亲面前简直无

法交代。

这可由张作霖给李景林一通电报证明。当郭松龄倒戈通电发出后,李景林也响应郭,

自天津给张作霖一电请张下野,把东北交给少帅,张复李景林电说:“你如出关,我拱

手相让。我与张学良今生父子,前世冤仇。”从这句话中可见张老将痛心之深。

张学良、郭松龄之间,不只是相知,而且相谅。郭为人胸襟狭窄,不能容物,性又

燥急,求好心切,张学良都能容忍。两人时常争得吵架,吵完后就抱头痛哭。凡事如果

张学良坚持,郭最后终是服从。

张学良欢喜读中国古书,两人在一间房内,郭见张一天到晚抱的是线装书就生气,

有一天把那些四书五经一齐撕了,狠狠地说:“读这些有什么用?”郭读的是比较有新

知识的书,张学良也气了,伸手就把郭的书箱扔在院子里,两人又跳又吵,最后大哭一

场。

第一次奉直之战,奉军被逐出关,张老将埋首练新军,在沈阳成立陆军整理处,老

将自兼总监,姜登选和韩麟春担任副监,可是实际的练兵工作在郭松龄手中。

第二次奉直战前,有张学良、郭松龄、李景林、张宗昌四人义结金兰之说,四人向

张作霖表示,此次入关打一场好仗,只许赢,不许输,请张给他们充足的粮饷弹药;四

人且强调击败直军后,不抢地盘,不做督军。这四人变成了奉军中新起的四大金刚。

奉军入关,直系垮台后,李景林的部队占领了天津,天津是直隶督军所在地,李景

林自然不肯把已经到口的肥肉吐出,他首先就扬弃了在关外时的诺言,一心设法如何让

张给他直隶督军。

可是,张作霖早在关外就把这位子答应了直系要角王承斌。王虽是直系,但却是东

北人,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败退出关,吴佩孚命王承斌率军追击,王在山海关适可而

止,张作霖因此对王感激。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王暗中亦未支援吴佩孚,所以张作霖答

应把直督一席给王。

张王的默契,李景林自然知道,可是占领天津的,是李景林的部队,近水楼台先得

月,他占了很多便利。当张老将以胜利者的身份来到天津时,天津著名的曹家花园便成

了张作霖的帅府,警戒的责任也落在李景林手中。

张作霖一到帅府,便一叠声叫人找王承斌,而王承斌却始终不见应召,张心想也许

王是直系,直系垮台,他不好意思来见。他没想到都是李景林在作梗,李既然知道老将

答应过把直督给王承斌,就使尽了力气,不让王见到张,只要老将找不到王,就不会发

表王的直督。他命令他的警戒部队,在王的座车驶往帅府时加以阻拦。王承斌果然施施

然而来,可是他的座车却无法通过赴帅府的路。王做梦也没想到是李景林的花样,还以

为是老将不见他。

不知道李景林做了些什么手脚,张作霖竟然答应了他出任直督。由于李景林食言而

肥,破坏了当年关外的承诺,所以张学良、郭松龄和张宗昌都对李不满。郭松龄嚷着说

要杀李景林。当张学良把这些不满向他父亲陈述时,老将却很轻松地回答:“哦,是这

么一回事吗,我已答应李景林了。”老将既然有了言语,大家还敢讲什么。

奉张这次入关,显然对于国内政局有了更多的兴趣,当他和冯玉祥划分势力范围时,

他得到江苏、安徽、山东、直隶四省,于是就着手安排这四省的督军人选。他有一个先

决的肯定,就是不让他的把兄弟们入关,因为人家都笑他们是红胡子出身,都是些强盗

绿林,为了减除国人的恐惧,他对这四省督军的任命特别考虑。当时,郭松龄有一个拟

议,他不反对大家做督军,只是对于择人择地有意见。他认为直隶是近畿,应该由少帅

张学良担任督军。至于江苏可由张宗昌,张宗昌不是奉军正统,他的军队有白俄,也有

吴佩孚的败军,是道道地地杂牌部队,他与江苏还有一点历史渊源,早在冯国璋任苏督

时,张曾做过冯的副官长。由张宗昌做江苏督军的意见,张老将似乎也同意,所以才有

由张宗昌率兵护送卢永祥到江苏赴任的命令。至于李景林,郭则主张派为由东督军,姜

登选为安徽督军。郭表示自己仍旧辅助张学良,同时勤练军队。

郭的意见没有被张老将接受,李景林督直在天津会议后成为定局,接着14年4月张宗

昌督鲁,9月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这一连串命令使郭均为之不快。郭曾对左右说:

“真是可笑,摇鹅毛扇的军师跑到第一线去挡头阵,简直不知这是什么安排?”

这样的人事安排,在郭看来是不合理的,有战功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褒赏。郭在奉

系中是陆大派,而杨宇霆和姜登选则是士官派;士官派好像总是占上风,对郭来说是愤

愤不平的。

10月中旬,浙江督军孙传芳组织了五省联军向奉军进攻,杨宇霆在江苏不战而退,

不止退出上海、退出南京,而且退出徐州、退出蚌埠。若不是张宗昌在山东,奉军还不

知要退到什么地方。这时郭松龄正在日本观操,奉张急电召郭返,要他带兵进攻冯玉祥。

杨宇霆丧师失地,回到奉天仍然就任总参议,仍然大权在握,得到奉张的宠信,在

郭来说这简直是太不公平了。有人告诉他,当杨专车赴江苏就任督军时,那种排场简直

和张老帅的威风一模一样;可是当杨兵败失地回到奉天时,老将并不对杨有所处罚。因

此郭从日本回到天津,立即称病住进法国医院,他觉得奉军积习太深,张作霖脑筋太旧,

赏罚不公,恩信不立,这种领导方法是不会有前途的。

一个人先人为主,郭既然已和冯玉祥联系,自然对张老将的一切处置都会不满,不

要说有这些事实做根据,就是没有这些事实,也会找些来的。

郭松龄倒戈的最大背景,是由于郭和冯玉祥签署了一件密约,冯支持郭回师关外,

驱逐张作霖,做东北第一人。

郭为何会和冯联结?据说郭妻和冯妻李德全在北京同一时期念大学,气味相投,这

是一条线索。

可是郭冯联结却是在民国14年秋天日本观操时。那一年日本秋操,曾邀请奉军和国

民军各自选派军官若干人前往参观,奉军由郭松龄领队,国民军由韩复榘领队,双方在

东京均住在一处,因此接触的时间较多。郭的随员中有十九旅旅长高记毅,是郭在日本

陆军速成学堂的同学,力促郭和冯联合,并代表郭和韩密谈。

也许是郭松龄早有倒戈计划,要拉冯玉祥为奥援,所以郭向韩吐露了一个秘密,是

张作霖向日本乞援军火,以进攻国民军,他抵日本后发现此一秘密,大不谓然。他向韩

表示,如果奉军进攻国民军,他决不听命,且会倒戈相向。

这当然是一个极重要的消息,恰巧这时奉张确已布置对国民军用兵,急电召郭速返,

郭奉命匆匆离日,又和韩重申前言。韩复榘也感到兹事体大,遂亦由日本赶返冯玉祥驻

节的包头,向冯报告。冯怕郭有诈,所以他表示既然是郭提议,即请郭亲笔写一个东西,

类似条约,派两个亲信的人专程送来。于是韩复榘衔命驰赴天津,这时已是11月10日左

右,郭已返天津,称病住在法国医院。韩把冯的话转达给郭,郭便拟具一个亲笔条款,

以冯玉祥为甲方,郭松龄为乙方,李景林为丙方,由甲乙两方签字即生效,密约内容包

括:

(一)张作霖勾结日本帝国主义,擅订祸国条约,图进攻国民军,郭松龄誓死反对

(注:这是个捏造的理由,其实张作霖并未和日本签署条约)。

(二)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军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

(三)郭部出关后,专门开发东北,决不与闻关内之事。

(四)直隶、热河请划归李景林。

郭派他的亲信秘书李俞三(坚白)和他的三弟郭大鸣随韩复榘携密约到包头见了冯,

冯加了一条,就是郭的军队统称为东北国民军,然后就在密约上签了字。

郭、冯密约,李景林并未与闻其事,可是李和郭接近是事实,李在直隶受尽了国民

军的气,如果冯玉祥承认直隶是李景林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把热河划归李,当时军阀都

以扩充地盘为目的,李自然会和郭、冯合流的。

如果郭、李、冯真的合流,奉张的命运就未可知了。因为奉军的精锐全在郭松龄手

中,而奉系自从杨宇霆和姜登选在江苏、安徽撤退后,正是低潮时期,形势上的低潮遇

到突变就难以招架。

郭松龄签署了郭冯密约后,即于11月21日夜,由天津专车前赴滦州。

郭松龄起事前,在天津曾由他的秘书齐世英到黎元洪的官邸去邀请饶汉祥。饶身体

素不健康,一身是病,又出名的肮脏,他当时并不知郭要造反,邀请他写一篇大文章,

他表示天气太冷,自己身体太差,打算在开春后再应邀。刘把饶的意思回复了郭,郭送

了一万大洋,请饶务必前往。饶应承了,就由齐陪同到滦州。

郭松龄给张作霖的第一通电报,就是饶汉祥的手笔。饶的通电最大特色就是咬文嚼

字,堆砌许多艰涩的典故,难认的字。通电是要大家一看就懂,才有作用,而饶写的通

电,大家都难看懂。下面就是这道通电:

郭松龄之通电一(14年11月22日)

“(衔略)张上将军钧鉴:松龄渥承殊遇,擢长兼师,职在服从,义当报称。虎头

食肉,万里不辞;马革裹尸,死而无悔。何敢苟安求免,不恤孤恩。顾仰体钧座偃武之

衷,俯察辽民被兵之祸,治乱决无二门,仁勇不可两全,畏罪不言,负心更甚,窃为钧

座披沥陈之。连岁兴戎,现金告匮,钱钞滥发,价格日亏,外币潜乘,寰省殆遍。倚其

调剂,转与维持。刮我方输,易人废纸,血枯见骨,身没及颅。运转不灵,弥缝呈困,

推衍所极,必至无财。士兵苦战,将帅专圻,至于一卒,才折二昏,名为增饷,实同罚

俸。年丰母馁,岁暖儿寒,战骨已枯,恤金尚格。膺宗殄绝,嫠妇流离,衅钟舍年,藏

盖埋犬。此犹不若,抑复何辜?死无义名,生有显戮。推衍所极,必至无兵。军事迭兴,

赋敛日重,邑无仓廪,家无盖藏。强募人夫,兼括驴马,僵尸盈道,槁草载途。桀以逋

逃,骚扰剽掠,宵忧盗难,昼惧官刑,哀我穷阎,宁有噍类。推衍所极,必至无民。藐

兹三省,介处二邦,宝矿毡庐,森林卉服,侨民满路,牧马成屯,陆轨分张,海航密接,

朝发平壤,暮薄辽城,交通不周,责言猝至。入关竞逐,敝墓必枵,盗党生中,敌兵励

北,彼若自卫,宁复戍疆,推衍所极,必至无省。东省果失,北京必危。列强交争,共

管立定。禹甸腥臊,尧封涂炭。谁为祸始,驯至国亡。去岁曹氏攘国,浙省构兵,足冻

伤心,唇亡迫齿。钧座痛正气之不申,惧边人之将尽。钺旗所莅,壶浆咸趋。假使振旅

出关,安民保境,阳樊不取,有卫无侵,岂不渣滓七雄,粃糠五霸。顾乃勉循下意,遽

拂前衷,列阵淮流,耀兵江浦。比闾望燧而忧,刘镇闻风而警。将欲凭陵劲旅,混一寰

区耶?建国以来,雄才何限,一败不振,屡试皆然。或乃托命善神,自娱暮晚;或乃托

身联省,暂庇危机。人方改弦,我犹蹈辙。微论人才既寡,地势复偏,强控长鞭,终成

末弩。且天方厌祸,民久苦兵,上者固祈百姓之与能,下者亦冀六王之均势。必欲鲸吞

西北,蚕食东南,方诅咒之不胜,岂讴歌之可有。试问辽阳鹤返,慨寄何如?鲁国鹃来,

衔哀奚若?欲致平成,宁非梦呓?将欲多据强圻,取偿军费耶?异族相争,何事不忍,

然日俄之谐,犒币未闻。德法之盟,载书终改。况此孑遗,敦非胞与。谓取之于邻省,

则赤地久荒。谓取之于京师,则白藏早竭。甚或借为口实,鬻我宗邦。所沾不过玉斝之

余,所累已胜铜山之重。狐缘虎视,鼋代猪亡。人盗其资,我负其咎。此其失计,岂待

申言。沪衅甫开,苏师先溃。皖继风靡,鲁复土崩。伏机发于群方,战线延于数省。夫

梦白蛇亘蜿于修路,则头尾难援。巨象跨于狭途,则腹背皆困。政府未令讨伐,反唱调

和。既属有名之师,复居难胜之数。钧座深虑颠危,力持镇定,不谓曳兵之将,独怀卷

土之心,必欲驱市从戎,倾巢赴敌,夷田庐于榛薮,殓队伍于沙场。松龄铜剑常鸣,铁

衣未解,万里之鹤,犹随降志,八尺之龙,久殷汗血。方重围之无惧,欲一胜以何难。

第以是孤军卷甲,长路馈粮,民有讟言,士无斗志。设使前逢坚壁,后遇奇兵,流马难

输,悬车莫渡,毕修之颈,方传赵帐。伍员之肉,岂慰楚军。钧座扬县蔡之余威,主治

吴之伟绩。十年错节,讵利器之易成。三载卧薪,犹痛心之未定。万一项王歌帐,李主

愁台,破竹之势忽成,绝株之忧将见。兴言及此,为愤何穷。松龄亲当戎路,熟察敌情。

钧座委以节旄,乡人托以子弟,收骨之悲,生何以对蹇叔,纳肝之惨,死何以见懿公。

盖自受命以来,无日不回肠欲绝也。昔者祁奚请老,内不避亲。曹璋代兴,下皆效命。

传之青史,播为美谈。汉卿(张学良)车长,英年踔厉,识量宏深,国倚金汤,家珍玉

树。干风云而直上,历雷雨而弗迷。松龄夙同袍泽,久炙光仪,窃愿遵命劻勷,竭诚翊

佐,更张省政,总制辽疆。收毁滥钞,蠲除苛税。严刃以除盗贼,厚廪以养士兵。实行

文治,以息强藩。优遇劳工,以消激党。黉舍矢于普及,宝藏期于尽宣。三省富强,四

邻和睦。钧座婆娑岁月,赏玩烟霞。全主父之令名,享令公之乐事。果箕裘而尽善,虽

脱丽以何妨。夫市朝不改,则农夫无辍米之忧。堂构相承,则部属无倒戈之罪。涂膏之

士,蹈白刃而复苏。槁项之民,临黄泉而更苏。松龄上酬推解,下拯创夷。博采群言,

更无他策。谨当扬旌东返,席橐上求,非得颔颐,宁甘碎骨。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

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钧座幸勿轻信谗言,重诬义士也。等语,合行奉闻。伏希指

示!郭松龄叩。养亥。印。”

郭松龄通电之二

“天祸中国,内乱迭寻,同类相残,甚于仇雠,敦无人心?而竟出此。推原祸始,

不过一二穷兵黩武之人,为求一己之私欲,遂致残民以相逞。武力统一,已屡失败,效

尤有人,迷不知悟,兵连祸结,兵穷财尽,借债卖国,相因而至。睹国家破残之状,正

军人觉悟之时。松龄等忝列行间,未谙治理。祗知内乱不可以延长,战祸不可以久结。

有土诸公,以保境安民为上策。统兵大员,以安内御外为职责。去年榆关之战,血迹未

干,彼败者急于图报,固不惜国家安危。在胜者何可无餍,而不念人民之痛苦,兵燹何

事,而堪年年有此。特此联合宣告国民,东省健儿,向称强豪,忠爱一家,不让他人。

此次奉军主战者,惟一杨宇霆,因个人丧地之羞,不惜倒行逆施以求报复。松龄等为国

家之元气计,为东三省之安全计,请愿倡导和平,班师出关,要求万恶主战之杨宇霆即

日去职。推举张军团长汉卿为司令,以巩固三省之根本,发达三省之实业,保卫三省人

民为职志。并愿全国袍泽共谅斯旨,各卫其民休养生息,勿恃武力以相凭凌。倘有好乱

之徒,悍不知悔,敢侵及三省寸土者,松龄等力负其责,誓死相抗。正心正志,已在鉴

照。郭松龄率旅团长等同叩。(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郭松龄通电之三

“(衔略)松龄等此次主和罢战,班师出关,请将祸首杨宇霆即日罢免等情,业经

通电宣告,想蒙台览。惟对于杨宇霆祸首罪状仍有不能已于言者。查杨之为人,残忍性

成,阴险万状,排除异己,妬嫉老成。对于东北各军官,无论新旧,多被陷害,或遏抑

不使提升,或排挤使之去职。即如第一次奉直之役,对张都统叙五,事前则多方谗诟,

百计刁难。及事败之后,帅座俯念张都统勋劳,本拟嘱其回奉,乃杨则日夜离间,竭力

阻挠。致使张都统流落京津,沉冤莫白。其嫉害忠贤之事实,足见一斑。乃杨督苏之后,

遍树私党,滥用职权。苛敛民财,诛求无餍。到任未久,已搜括百余万元。舆论沸腾,

怨声载道。以致苏人言及奉军,无不切齿。及与浙军构衅,仓皇出走。置驻沪军于不顾,

遂使二师一旅惨遭杀戮,伤亡殆尽。其丧地丧师之罪,已擢发难数矣。及返奉之后,罔

知忏悔,仍积极主战,以冀雪其苏、沪之耻。值此国家多难,兵燹连年,财尽民穷,岂

堪再有战祸。松龄等关念危局,爱护和平,况当关税会议开幕之时,尤不应发生战事。

此次班师回奉,一俟将祸首驱逐之后,即行率同部曲,屯垦边境,以固国防。如有妄肇

兵戎,操戈同室者,松龄等即视同公敌,力与周旋。倘有包藏祸心,侵及三省尺疆寸土

者,更必视若寇仇,誓死共抵。区区愚忱,天日共鉴。郭松龄等同叩。(民国十四年十

一月二十七日)”

郭松龄致日本公使之备忘录(14年12月1日)

“北京日本使馆芳泽公鉴:此次敝军回奉,本意在顺纳民意,主持和平。对于外侨

生命财产,以及条约上之权利,极力尊重保护各节,业已叠电奉达,谅邀台览。惟是东

省与贵国比邻,经济关系,尤为密切。诚恐贵国商民或有不了解敝军行动之用意,群怀

疑虑,致有不安。特此敬请转达贵国居留官民,凡两国条约上之权利,一律尊重固不待

言。即一切贵国私人对于省政府经济契约或与敝国人民合办实业等项之合法事业,一律

照前继续有效。至贵国人士受政府及各机关雇佣者,亦均继续任用。况多数系龄旧交,

尤可照常任事,不必疑扰。惟在本军举事以后,抵奉以前,其军事期间如省政府或张氏

个人与外人所订一切新条约、契约,均不能承认为有效。再此,敝军旋省,如有抗拒义

师者,势不得不加挞伐。此种作战行为,亦纯系敝军内政问题,应请转达贵国政府通饬

所部官吏,严守中立,不得有供给金钱军械及一切便利军事之行为,致伤两国亲善之友

谊而失贵国公正之态度,且启敝国国民对贵国之疑虑。专此奉达,诸维鉴照。郭松龄。

东。印。(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冯玉祥于11月25日电张作霖,历数张的罪恶,劝张下野,为郭呼应。

冯的通电如下:

“万急,盛京张督办鉴:慨自江浙启衅,祸及直鲁,延逼京畿。风声所至,民怨沸

腾。阁下鉴于舆论之不容,故对外宣言,佯以退让为词,而暗中则节节进行,不遗余力。

重兵环境,迫我宣言。祥以关切之私,曾上寸笺,将阁下颠倒错乱之设施,逐一露披,

期望根本觉悟,借以维持大局,不致糜烂。讵意告者谆谆,听者藐藐。近复主持分途进

兵,再图扰乱长江。阁下何不思之甚,忍令生民涂炭,国本动摇,而不为国家人民一设

想耶?祥承阁下不弃,迭次欲与合作,用敢本君子爱人以德之意,凡人之所不敢言不忍

言者,为阁下一言,作为最后之忠告,请即平心静气一详察之。语云:得人者昌,失人

者亡。况共和国家,民为主体。不顾民生,焉能立国。乃自奉军入关,四出骚扰。因所

部有公取公用之实,致民间来要吃要穿之谣。试思军兴以来,阁下兵威所及之区,横征

暴敛,到处皆是,苛捐勒索,有家难归。凡所收入,多归中饱,军食告竭,重累人民。

民欲偕亡,岂能独乐。诵读古训,良足箴规。为阁下计,全国民情既已共弃,无民孰与

为治?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一也。此次沪案发生,全国人士奔走呼号,惟恐或后。盖鉴于

强邻之侵略无厌,吾民将无噍类。民之不存,国将奚托?阁下偏不注重民主,忍于为虎

作伥。纵容军队,解散学生,残害工人,此显为违人道之事。有稍具常识者,决不忍为。

阁下乃甘违众意,竟悍然为之而不顾,就令牺牲国家,亦所不恤。是诚全国人士所为痛

心疾首而一致声讨者。矧阁下不顾国家大计,轻举妄动,愚蠢无知,每一念及,辄为痛

惜。现在举国救亡,矢集一身。自宜引咎自责以谢国人,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二也。至若

民国成立,几于无岁无战,干戈不得幸免,症结所在,可以一言而决,曰帝制与共和之

思想冲突而已。阁下思想,始脱胎于张勋,继效法于项城。对于效忠于民国者,则看为

仇雠。赞成帝制者,则引为同调。所谓复辟以来诸战役,无一非阁下之一误再误,暗中

操纵,明为主持所酿成。其思想之腐旧,揆之现代新潮流,实有背道而驰之势。夫以德

意志之强盛,威廉二世之英武,其势力之雄厚,较之辽东三省,大小奚若?只以思想背

乎新潮流,遂至一蹶而不振。阁下应知大势所趋,误入歧途,不自警觉。倘再事前驱,

祸更难测。于身于国,两无裨益。此观察世界潮流,理宜及身引退者三也。综上三端而

言,而觉阁下对于中华民国建国之根本,既多轻视。则国计民生,焉能得所裨益。但为

阁下前途计,白山黑水,既系旧治之乡。猛将犀渠,复多识时之士。倘能本平民政治之

精神,毅然以三省政权,完全还之国民,则终老田园,晚景亦自足乐。较之徒争意气,

违反民情,而竞争雄长于一时者,其得失奚啻天渊耶?祥为爱惜国家计,爱惜三省人民

计,爱惜阁下及其左右英才计,谨贡片言,敬祈察之。冯玉祥。有。”

任国生性反叛,因有警察总长的父亲而对军人的厌恶与痛恨,在军校处处与蔡锷作对,跟父亲诉苦又不获体谅。此时遇上“云吉班”的小凤仙,对他关怀备至,殊不知小凤仙是因收了父亲的钱财接近他,以为小凤仙真的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在街上又遇上粗鲁率直的孤儿莫青儿,误打误撞下,任国无意间放走了青儿最痛恨的人贩子,因此与任国结成斗气冤家,每次见面就吵,令任国对其是又具又厌,对此下,更觉得小凤仙打饭可人。小凤仙受贿之事东窗事发被蔡锷知晓,蔡锷为了公义命令小凤仙回乡取回贿款。与此同时,其父无意中透露给好友江铭锋说蔡锷是因收了自己的钱任国才得以留下,而江铭锋将此事告知莫逆天,为令蔡锷身败名裂,遂将此事散播出去,引起了不小的动荡,士官学校众学生更是罢课抗议,任国清楚蔡锷是清白的,心想可能是父亲所为遂回家质问父亲,父亲也毫无顾忌的坦诚了一切,父子俩翻脸竟持枪以对;任国愤然离家。任国回到军校想退学来平息此事,蔡锷发来电报极力阻止,力保任国,后蔡锷因揭发日本侵略胶州湾阴谋有功,终摆平事件。期间,任国协助青儿找到了人贩子,青儿也因此得悉自己的身世----原来袁世凯身边的参谋长莫逆天竟是青儿失散多年的亲生父亲!父女相认,任国更成了她的救命恩人,莫逆天对青儿及其宠爱请名师教她礼仪、英文,入读名校;任国更义务帮她补习,相处日久,青儿竟对任国芳心暗许,但任国却坦言只把她当妹妹并无爱意,青儿伤心的离开了北平去了香港读书;而此时,日本觊觎中国之心昭然若揭,向中国提出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但袁世凯对签订条约迟迟不表态,蔡锷有所怀疑明察暗访,终发现袁世凯表面不表态,但暗中却与日本人狼狈为奸,利用日本人送与的大玉圭为通信工具,任国凭着对密码的认识查阅了许多资料终于破译,将信剪成条状,卷在大玉圭上,得到重要讯息--袁世凯决定签订《二十一条》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蔡锷对此极其反对,组织学生反抗,但无奈袁世凯早有准备,就在反抗之时,莫逆天挟持其妻儿、下属、学生,蔡锷为救他们,被逼答应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出席签订《二十一条》,蔡锷被公认为卖国贼!军校的学生们除了任国外,其余的都一致认为蔡锷是“卖国贼”;为了日后的反袁战争能够顺利进行,忍辱负重,被逼无奈结束军校。军校结束了任国也不想留在北平,与其母见面后就要离开北平,但就在任国打算离开北平当日,蔡锷派人与其联络在香港与另一名学生洪震会面,以读书为名,实为购买军火以便日后反袁之用。在学校与青儿相遇,青儿领两人到自己住处,青儿更安排两人住下,任国与洪震住下方便完成任务。任国与洪震到指定地点购买军火时,发现莫逆天副官江铭锋也来到香港而且也要购买这批军火,任国、洪震、青儿等人使计顺利获得军火并安全运回云南等待时机反袁,任国亦留下一小批军火打算运回北平,让蔡锷逃离时之用。在进城之时,青儿其中一义父“金枪不倒”因制造混乱让任国、青儿等人得以顺利将军火运回北平而牺牲。任国回到北平后,重新联络士官学校的旧生,邀请他们一同协助蔡锷进行反袁行动。任国等人重回到荒废已久的士官学校,并以学校当做日后联络点,在里印发反袁传单并四处张贴,莫逆天对反袁称帝的传单甚是紧张,更派江铭锋到士官学校调查;任国等人发现士兵出现只得撤退。江铭锋在军校抓不到任何人,只搜出传单,莫逆天怀疑蔡锷必定与此事有关,但无凭无据奈何不了他。任国与洪震撤退后各自回家等待时机;余轩龙因儿子不肯加入北洋军再度吵架,任国为平息父亲怒火只得答应认真考虑。第二天,任国与洪震见面,对他说想加入北洋军队,洪震怒斥任国恩将仇报,任国解释说加入北洋军一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二是一北洋军的身份做掩饰以方便行动洪震也加入行列。任国查知江铭锋以另外的渠道偷运军火回京,先发制人遂通知段祺瑞阻止;并将军火充公,让莫逆天抓不到把柄。青儿得知父亲与小丽眉的婚期延后,遂回家了解,也许是巧合,青儿无意中听到父亲要杀副总统黎元洪之计划,于是立即通知任国,遂告知蔡锷,在黎元洪到达北平后设计炸弹袭击示警,袁世凯请蔡锷到府中以示其衷心莫逆天利用“云吉班”所有人的生命作要挟,蔡锷骑虎难下,只得答应;任国与同伴密会遇上探子,任国为保命开枪射杀两名探子;江铭锋认出杀人者是任国后立即向莫逆天报告。莫逆天待人到将军府要人,段祺瑞不肯交出任国,袁世凯气愤撤去段祺瑞陆军总长之位。蔡锷要离开京城的消息被莫逆天得知,立即派人监视他的行动。蔡锷怀疑学生里一定有内奸,遂吩咐任国与洪震同时跟踪两名可疑同学以找出内奸;洪震见其中一人与莫逆天见面,当莫逆天欲利诱其说出成员名单时,洪震为保其他人性命只得开枪杀死他,但洪震亦被莫逆天打死。任国决心为洪震报仇刺杀莫逆天,青儿为救父亲阻止其杀父。蔡锷打算趁“云吉班”结业时逃离北平;任国在北平起义,整个北平乱成一片;正当莫逆天向任国开枪之时,青儿为救任国竟用自己的身体为其挡子弹。青儿临死前权父亲回头,但莫逆天却将责任推给任国,要向他报复,杀死其父亲,任国回到家中发现父亲被打至奄奄一息,自觉连累父母而心感内疚。莫逆天出现与任国大打出手,将丧女之痛发泄在任国身上,任国直指青儿之死是他执迷不悟所造成的,是他自己害死自己的女儿;袁世凯皇帝梦破,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莫逆天,此时莫逆天才知袁世凯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看破红尘剃度出家;蔡锷因病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逝世;至于任国则跟随护国军第三军;袁世凯的皇帝梦。

  每一个正在成长路上的年轻人,都应该多看看那些名人励志成才的经 典故 事,那么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 故事 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篇1:不是人人靠“拼爹”

 作者:白岩松

 我一直在讲两个笑话。

 第一个,我说我很小就失去了“拼爹”的机会。别人“拼爹”,他首先得有爹。父亲在我8岁的时候——1976年,就去世了。母亲把我们哥俩养大。我哥哥从中央民族大学 毕业 ,我是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我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第二志愿是武汉大学,第三志愿是北京大学。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以后,我妈的一个同事问她:“孩子考哪儿了”“北京广播学院。”那个同事略微有些尴尬地说:“念电大也得去北京吗”

 我是1989年毕业的。那一年开始我很幸福,因为我之前几个月的实习已经结出了硕果。我在国际电台华侨部实习,到进入1989年的1月份,老师就告诉我:“你没问题了,我们要你,留下吧。”那时候看着其他还在找工作的同学,我就觉得我定了,幸福啊。

 我回家过了一个很圆满的 春节 ,回来了。3月份,我突然接到国际台的通知,广电部下了政策,今年国际台不招中文编辑,我的工作吹了。于是,到手的幸福破灭了。没隔两天,我就买了去广州的硬座火车票,一个人去广州的珠江广播电台应聘。

 但是,莫名其妙的是,出发头一天下午,系里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话,说你们还有没有没来我们这儿实习的实习生,我们想见一见。系里知道我在国际台的工作已经吹了,但失败挫折孕育了新的机会。当初我没有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习的原因是,我评估了一下,我去国际台留下的可能性较高,所以,我选择了国际台,但是没有想到最后国际台这儿也告吹了。我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谈了不到两个小时,我谁都不认识,他们也不认识我。回去第2天我就接到了电话,“我们要你了”。

 大家可能说那是你怀念的20世纪80年代,现在不可能了。生活中不要去相信大家都在那儿“拼爹”,要去相信更多的正向的东西。我就是一个例子:从大学毕业一直到今天,一路走来,我没有为求职和工作的变动送过一分钱的礼。我遇到了很多贵人,要去相信生活当中这样的人更多,大家不是都在那儿“拼爹”。

 第二个是我曾经拥有一次当“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父亲没有珍惜,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富一代”,当“富二代”有什么意思那天我去广播学院捐款。每年捐款资助新生的时候,我就跟那些新生说:“恭喜你们,你们拥有了别的同学所没有的一份履历,表面上是由挫折、痛苦、贫穷造成的,但是将来它会成为你的亮点。你可以在简历里写你是某某基金资助的,我相信很多老总看到这个都会眼前一亮。因为现在很多单位招人都要招家境贫寒的,他们觉得这样的孩子韧性更强。”

 因此,反过来说,我为我经历过这样的青春感到骄傲,它能让我今天在面对任何事的时候都心平气和。“富二代”可以继承大笔财产,一进社会可以不租房子,也有女孩追你,我祝福你。有人说我夫人怎么怎么样,我说:“那是!人家买的原始股,她认识我的时候,是我最悲惨的时候。”但是人生如果没有一些落差做比较,就没有那么多趣味了。

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篇2:蔡元培的富贵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只有蔡元培先生在新旧、士仕、政道之间出入自如。

 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历满清、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多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或说“国之重臣”,确实有着传统中国 文化 中士大夫的品德,那就是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蔡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蔡元培先生发布了褒扬令,称赞他,“道德 文章 ,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千金散尽

 蔡元培的做官机会太多,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甚至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但蔡先生属于那种对钱没有概念,大手大脚之人。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蔡先生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据说他第一个妻子王昭为此非常不满,丈夫乱花钱,根本不是过日子的态度。两人经常吵架。蔡先生的儿子蔡怀新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先生的人太多了。我们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毛泽东、刘开渠、王云五这些人,还有众多的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元培先生。甚至到晚年,仍然如此,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名叫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廖平子时常将他写的诗作呈蔡元培。蔡元培知道廖平子生活清贫,即赠廖法币拾元,每月皆然,历数年而不断……

 可见蔡先生的豪情出于至诚。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他们习惯了当官做吏后,再难以回归平实,再难以自食其力。这方面,蔡元培先生的自信自足是包括官吏在内的中国人中少有的。1907年5月,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的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前往德国,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再次学习了4年之久。

 因为公派 留学 机会搁浅,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当时他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应允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和薪金。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兄弟四人做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他还通过同年同乡挚友张元济先生向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特约蔡元培在欧洲为该馆著文或编译,按照千字3元(编译)和5元(著述)的标准,每月稿酬100元(约合今人民币7000元左右),如此保证留学所需,并维持国内妻子儿女的生活。

 辞职,辞职

 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其实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他终生都涉足官场,辞职之烦扰于他几乎是家常便饭。

 1890年,24岁的蔡元培应邀出任上虞县志总纂。他所定的编写条例得不到各分纂的赞同,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辞职。

 1898年,32岁的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后,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的行列。但当年戊戌政变后,蔡元培仍选择了辞职。

 1900年,34岁的蔡元培已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一年多,学堂新旧势力争执不断,他支持新派,遭到出资人的干涉。蔡元培断然辞职,后勉强留任。次年,因办学经费的事再起矛盾,蔡元培就辞职离开。

 1902年,36岁的蔡元培时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一年多,学校发生学潮,蔡元培支持学生退学,他自己则是辞职。

 1912年,46岁的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教育 总长,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专制独裁,蔡向袁当面坚辞教育总长。

 1917年,51岁的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向总统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部分学生被捕,蔡元培四处奔波救助被捕学生,7日上午10时,被捕学生终于悉数获释。8日蔡元培向总统徐世昌递送辞北大校长信,并发表《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当晚离京。后放弃辞职。

 同年12月31日,北京市小学以上各学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北京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1920年1月8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1月12日教育部及北京政府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又复职。

 1922年,56岁的蔡元培痛感对北大学生“平日训练无方,良深愧惭”,愤请辞职。后经多方挽留而复职。

 1923年,57岁的蔡元培为抗议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独立,向总统府提出辞去北大校长职,并发表《关于不合作宣言》。

 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 辞职信 :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代理司法部长,坚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坚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坚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先生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我们由蔡元培的生计及态度可以试图接近这样一位圣贤的心地。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蔡先生的贡献可谓大哉。恩格斯曾称赞但丁,“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我们看蔡元培先生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名人励志成才的经典故事篇3:最有钱的民国文人

 作者:吴安宁 康有为

 民国年间,康有为在文坛上的地位显然不比在晚清那会儿。虽然后起之秀们对这位顽固的保皇派精神领袖多有批判,却也丝毫影响不了他发大财。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软禁,康有为流亡海外,组织“保皇党”。当时康有为怀着一腔热血,声称奉有光绪帝的“衣带诏”,外结强援,内交豪杰,伺机助皇帝再掌大权。其时“六君子”被弑,全国有识之士无不扼腕,海外华侨对维新志士多有同情,故而康有为筹措经费,收获颇丰。

 手中握着大把资金,康老夫子的个人生活过得丰富多彩。1906年春,康有为访问墨西哥,向华侨宣传他的政治理念。当时墨西哥城正筹款修建有轨电车,他发现商机,买下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大片房产。不久之后,这些房产价格上扬好几倍,他赚了10多万墨西哥鹰洋。1907年,49岁的康有为在美国西部演讲,既发展了一批党员,又募集了不少资金,还娶了第三房姨太太——年仅17岁的何旃理。何旃理是美国华侨,懂四国文字,熟悉中国文化。当时,何被康之演讲所迷,以为遇到了大英雄,不顾父母反对,执意以身相许。1911年6月,康有为移居日本。次年春,康又把一个家境贫寒的16岁神户少女市冈鹤子纳为四姨太。

 保皇党本就组织涣散,党魁康有为怎么支出,有哪些支出,大家都不知道,故而这个账在清末绝对是糊涂的。

 1913年,康有为刚一回国就发了笔横财——他的祖宅曾被清政府抄了,民国政府接收后,为了修建马路,又将其拆毁。精明的康有为,自然不依,联名十几个广东缙绅,找广东政府谈赔偿。当局无奈,将广州永汉路(今北京路)附近的一座深宅大院赔给了康有为,还补偿其一大笔钱。

 1914年春,康有为携全家迁居上海,他预测到上海的地皮肯定会涨,就迅速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了大片地皮。此后,上海地价连续飞涨,康有为一点儿一点儿地卖,大赚特赚。

 到上海之初,康有为并没买房子,而是租了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此处占地10亩,花木扶疏、曲径通幽、楼台交错、亭阁辉映,既有洋楼,又有平房,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得一拼。此园的主人本是犹太人辛溪,他在破产后将房子卖给了清末大买办盛宣怀。康有为从盛家后人手上租来,每月租金120银圆,一住就是8年。每月的租金就相当于上海寻常人家一年的收入。

 1921年,63岁的康有为在英租界内的愚园路购地10亩,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后世称为“康公馆”。游存庐的装修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豪奢。几栋房子的装修姑且不谈,仅看庭院布置,就得花不少钱。一个曲折的大池塘,能在里面划船,上架两处木桥,池内放养了500条大金鱼。院内种有1200多株树,有从日本买来的樱花400株、从苏州买来的红梅数十株,还有开绿色花的梨树等。菊花、玫瑰、牡丹等花草更是不必说。更厉害的是,园内还养了孔雀、麋鹿、猴子等动物。

 除了“游存庐”,康有为还修建了3处别墅——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会泉的“天游园”。

 “一天园”占地30余亩,位于西湖的丁家山,康有为到杭州时看中此处,花钱买了下来。从1920年起开始建设,前后分11期,4年后才完工。此处山花烂漫,能俯瞰整个西湖,水天一色、赏心悦目。康家直到抗战爆发后才将其出售。

 杨树浦的“莹园”毗邻吴淞江,属于短期投资,筑成仅一年多时间,就卖给了日本人。

 青岛的“天游园”原是德国在青岛设租界时建筑的提督署,当地称之为“提督楼”。“一战”德国战败,撤出青岛,此提督署成为官产,1924年康有为将其买下,改名“天游园”并加以扩建,用于夏日避暑。

 除了投资房地产,康有为一年卖字也能赚不少钱。康夫子的字,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并不忌讳将此当作生意,明码实价在报纸上刊登 广告 。在上海、北京各大书店还放置“康南海先生鬻书润例告白”,中堂、楹联、条幅、横额、碑文等,有求必应、无所不写,官僚军阀、富商地主趋之若鹜。据有关统计,此项收入,每月就能为康夫子进账1000银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18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