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2、张仲景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
3、叶桂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
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4、薛生白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
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5、李时珍
字东璧,又名李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巨作《千金要方》写序时,开宗明义阐明了医道的创始和医道的传承。孙思邈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
孙思邈说明了医道是创始于黄帝、岐伯与雷公,而后世医道的传承者有春秋的医和、医缓,战国的扁鹊,汉朝的仓公、张仲景与华佗。本文将以下列三个论点来探讨:
( 1 )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 2 )中医是“道家医学”。
( 3 )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
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黄帝内经》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圣经,其内有许多篇章叙述医道的根源与传承:
( 1 )医道根源于上帝。
( 2 )医道传承的顺序:上帝→先师→岐伯→黄帝→雷公。
(一)医道根源于“上帝”,后传于黄帝。
( 1 )上帝传医道于先师,先师再传医道于岐伯。
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称其为天师),岐伯多次谈到他的老师(先师),而岐伯的老师则是师承上帝。所以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经文中没有详细说明,或许也是秘中之秘。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 2 )岐伯传医道于黄帝。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多数篇章( 112篇)是黄帝请问天师岐伯的问答经文,《素问》后几篇从《着至教论》到《解精微论》是黄帝教诲雷公的经文,另有些经文是黄帝问医学于伯高(太师)、少俞、少师、鬼臾区,有少数经文没有对话。
另有《黄帝外经》,即《外经微言》(传于清代《陈士铎医书》中),是岐伯回答伯高、鬼臾区、雷公、少师、容成、鸟师等黄帝其他臣子的医学问答录。在《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中,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级之野也。”所以《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及其他臣子的对话,而《黄帝外经》则是岐伯与黄帝其他臣子的对话,两者是有区别的。
( 3 )黄帝传医道于雷公,成为后世中医传承的根源。
“医道”之名首见于《素问•着至教论》,黄帝问雷公是否能通晓医道?雷公回答说能背诵也能了解一些,但是不能融会贯通。黄帝就告诉雷公医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传授医道予雷公。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二)医道的传承
( 1 )仪式:割臂歃血之盟
《灵枢•禁服》描述黄帝传医道给雷公(医道传承)的仪式,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必须行割臂歃血之盟:
①斋宿三日。
②正阳受盟。
③入斋室,雷公割臂歃血为盟。
④黄帝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⑤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 2 )秘传方式: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道家的一种秘传方法,鲜为外人所知,是师父将经文的“心法”传给弟子的方式。心法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不知心法,即使知道经文也不知如何使用。《黄帝内经》有关口传心授的记载如下:
① 《灵枢•口问》有“口传”的记载: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② 《灵枢•师传》有“心藏”(心授)的记载: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可得闻乎?”
( 3 )医道后世的传承
王勃是唐朝初年人(有名的《滕王阁序》是其作品),曹元是王勃的好友,当时住在长安。根据《新唐书•王勃传》,王勃与曹元交友,从曹元学习许多医学的秘术,所以才在《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序文中透露医道传承的谱序:岐伯→黄帝→历九师→伊尹→商汤→历六师→姜太公→文王→历九师→医和→历六师→扁鹊→历九师→华佗→历六师→黄公→曹元。
中医是“道家医学”
《黄帝内经》是以“阴阳五行”解释人体医学之理,称其为医道,为治病、养生的圣经。老子《道德经》是以“道”为中心,解释宇宙运行之理,为道家修链的圣经。两者共同构成“道家”的核心。
(一)治病、养生、修链
依照道家的层次,下层是卜卦看风水(属小道),中层是治病(属医道),上层是修链(属大道)。
( 1 )治病
古代修道的人大都兼修医术,因为医道与修链原理是相通的;此外,行医不仅可以济世救人,还可积德行善。古代著名医家修道的相当多,有葛洪、陶弘景、杨玄操、杨上善、孙思邈、王冰、王怀隐、刘完素、马丹阳、崔嘉彦、李时珍、孙一奎、张景岳、傅青主、陈士铎等。也因为修链更能参透天、地、人之理,因而缔造出伟大的医学成就。
( 2 )养生
治病是治“已病”,能力更高的(上工)治“未病”;而养生则是使人长寿,是进入修链的必要阶段。《素问。上古天真论》对道家的养生,有下列两个要点:
①养生之道:阴阳调和、形神并重。
人体是由形体(有形)与元神(无形)所构成的,养生必须形与神并重。道家的原理是阴阳,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人体亦由阴阳组成,养生是要使人体的阴阳调和。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②养生之道:精神内守、清心少欲。
道家称形体为“臭皮囊”,是后天得到的;而道家养生的精髓是要保有先天的真气,养生首重精神的修养(清心少欲,重德守真)。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3 )修链:道家修链成真人。
道家修链是要修成真人,其修链的要旨是“炼精化气,链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通过修链,将有形的“精”转化成更高能量无形的物质(“气”、“神”、“虚”),也就是将“有形”转变成“无形”。《素问•上古天真论》具体描述道家修链得道的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 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炼虚合道就可以修成真人,真人是与道合一的。庄子曰:“道者,……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南华经•大宗师》)天地为道所生,而真人则与道合同,所以真人能掌握天地,寿命更超过天地,长生而不灭。真人因为能与道合一,所以能修链成“无形”之体,有“无形”之体就不会有“有形”之患,所以无病无痛,不生不化,而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相传黄帝拜见广成子(为道家真人)于崆峒山,广成子授予《阴符经》(为修道之法),后黄帝潜心修道,于一百二十岁时,得道成仙,乘龙白日升天。黄帝是中国历史上修道得道升天的第一人,所以被尊为道家的始祖,与老子并称“黄老”。
(二)“神医”有“神迹”
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家是修道的,就是因为道家有完整的治病、养生、修链原理,而经由修链可以修出特异功能,因此展现出许多的“神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神医”是扁鹊与华佗。
( 1 )扁鹊的“洞垣之术”与华佗的“神目”
①扁鹊的“洞垣之术”:
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论述三焦是无形时,就提出扁鹊和华佗的特异功能作为证据。当时医界流行南宋陈无择的“三焦如手掌大”的“三焦有形说”。孙一奎就提出反证,举出历史记载扁鹊有“洞垣之术”(隔墙看人脏腑),为何扁鹊不说三焦如手掌大,反而说三焦是“无形之气”呢?
②华佗的“神目”:
孙一奎又引用何一阳所言说:“世传华佗神目,置人裸形于日中,洞见其脏腑,是以象图,俾后人准之,为论治规范。三国时杀人亦不少,华佗之医,不可谓无精思,岂有三焦如是乃遗而不之载哉?”华佗也有如扁鹊般透视脏腑的能力,三国战乱,杀人很多,如真有三焦如手掌大,华佗一定会说出,并画在《内照图》中。为何华佗也与扁鹊相同,说三焦是无形的呢?
( 2 )扁鹊与华佗的“外科手术”
《列子》(战国列御寇所着,列子为道家真人)曾记载扁鹊的“换心术”,两个活人(公扈、齐婴)互相交换心脏,但是换心成功后,两人走错家门,公扈回到齐婴的家,齐婴回到公扈的家,引来纷争,告到官府,后来扁鹊告诉其中的原委。《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有记载华佗做腹部手术的“神迹”,先用麻沸散麻醉病人,然后剖腹、切肠、取肿瘤(积聚),后缝合、涂以神膏。
( 3 )张元素的“奇梦”
金代张元素(洁古老人)曾经跟张吉甫(兰泉老人)讲述他有一个奇特的梦。有天晚上张元素在睡梦中,有人用斧头、凿子将他的心窍打开,然后放进书好几卷,看到书名是《内经主治备要》,然后突然惊醒,觉得心口很痛,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不敢告诉其他人。但是从此之后张元素心目洞彻(一种特异功能,包括他心通与天目),完全通晓黄帝、岐伯与扁鹊的学问,并首创中药的升降浮沉与归经。这是后来张吉甫为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写序时透露出来的。
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神医”扁鹊与华佗治病会有“神迹”呢?这个问题的确很尖锐,但却是中医非常关键的问题。道家有许多东西都是秘传的、口传心授的,经书中虽然有提到,但是都没有明讲,外人很难窥其玄妙的,所以称为秘中之秘。
( 1 )在中国古代,中医大夫基本上都是有特异功能的。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家都是修链道家的,所以能修出特异功能,因此治病就能显现出“神迹”,这是相当普遍的情形。
( 2 )华佗看到曹操脑中有瘤子,要开颅做手术取瘤。华佗为什么知道?他看到了嘛,这是我们人的特异功能,过去的大医学家都具备这个本事。
( 3 )中国古代的医学是相当发达的,远远超过现在的医学。
《黄帝内经》有许多篇章是论述人体“无形”的部分,例如气、元神、三焦等,这些都是肉眼所看不到的,是用天目看到的,并不是凭空想像或杜撰来的。这些就是中医精华的部分,也是超越现代医学的部分,可惜现代中医不了解,反而批判它,丢弃它。
结语
古代的大医学家治病有“神迹”,是因为中医是神传文化。“神传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医道有形的医理(文字)是神(上帝)所传的,( 2 )医道无形的内涵则反映出修链的“神迹”(特异功能),因为中医是“道家医学”,而道家从治病、养生到修链都是以“道”来一以贯之的。经由岐伯及其先师,黄帝受医道于上帝,后又受《阴符经》于广成子而修链得道,这就是中医是神传文化最好的明证。
现代中医所继承的只是皮毛(药方与经验),反而把中医精华的东西(医道)视为迷信,所以治病就显不出奇效。更有什者,现代中医抛弃固有的医道(《黄帝内经》),却把现代西方医学的研究方法尊为圭臬,医道已经失传了。
1医古文的内容简介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
本书分文选、基础知识及模拟试题3部分,每篇课文都有学习要点、注释、译文及供练习用的阅读材料。
2医古文的简介
《医古文》是一本书的名字,为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供中医药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使用。
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
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
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与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
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
教学旨在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与毕业后研读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并进而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求有益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医生气质形成,为其将来从事中医药临床或其他各种医疗卫生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本课程以“医古文”为主干,构建成融合医古文(文选)、中医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注释纲要、中医文献学等课程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配合古代汉语选读、中国古代名著赏析、古代诗歌概要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促进学业素质不断提高 医古文课程简介 一、“医古文”学科的性质与作用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至今均为古文撰成,中医药学本身又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经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传统文化。
因此,就性质与作用而言,“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以及文献、文化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工具课,是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终身教育的主要课程。学习、掌握和运用医古文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医古文的水平,对于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传统语言文化修养和综合业务素质,进而不断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古籍、促进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有着非常切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医古文”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就广义而言,医古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员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以及研究中医药古籍的文辞义理并正确应用之。就狭义而言,是使学员在学习之后,能够借助工具书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其义理并能够进行断句、标点与语译。
本大纲以狭义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为准。基于本课的性质和作用,“医古文”还兼有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与任务。
三、“医古文”的教学内容 “医古文”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而确定的。就体系结构而言,分为“文选”、“基础知识”和“练习”三大部分。
其中的“文选”,按照性质,分为医学文选和与医学有关或关系密切的文选;按照内容及其时代,分为“医家传记”、“医籍序文”、“医事论文”、“医学论文”等。文选的教学,以字、词、句、意的语言文字知识及其义理和传统文化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员积累必要的医古文感性材料并培养一定的感性认识。
“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九章(九大类),即:工具书、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训诂、句读、语译、文化常识。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兼顾体系、突出重点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练习”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训,目的在于加深所学每一篇章的内容与要点,培养学员具有正确解释词语、断句与语译等能力。 四、“医古文”的教学要求 通过大纲规定内容的学习,学员应达到以下水准: 1、能够认识繁体字,写出其相应的简化字。
2、能够辨识文选中的通假字、古字与异体字,写出其相应的本字、今字与正体字; 3、能够准确解释文选中的字词特别是常用词(含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成语典故等)的形、音、义; 4、能够解释文选中的各种特殊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 5、能够正确理解医古文的文句、段、篇的意义; 6、理解“基础知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应用方法,用以解释有关问题; 7、能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较为准确、通顺地语译古文; 8、能够较准确地为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段落断句; 五、“医古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由于文选是医古文的活性材料,理论乃是从对它的。
3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4关于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的,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作品出处《柳河东集》。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作品出处:范文正公集。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国风·秦风·蒹葭》是春秋时期《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
《观沧海》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5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6医古文课文的翻译
《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3+2”五年一贯制高职、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及普通大学的必修必考课程。
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繁体字,对古文特别是医古文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当他们一进入中专或大学学习《医古文》这门课程时,一开始的畏难情绪很大,学习热情不高。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我是来学专业的,学不学医古文无所谓,而不知学习医古文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与前提。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老师的教授引导之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多数同学不仅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而且在学习古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从先贤们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中感受到了他们人格的魅力,并成为激励学习的动力。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笔者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教自学指定教材及普通高校新世纪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依据,结合这几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与体会,写下此文,一则给学习者以津梁,二则以就教于行里。
面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会经常对他们说,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她绝非一人所创,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百代传承,千载创新而成为救死扶伤的国之瑰宝,并以其奇特的医理疗效而在世界独树一帜。然而,传承这一瑰宝的载体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载体就是医古文。
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学好医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医古文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1 何谓医古文 医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
狭义的医古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医古文》课程。也是我要在这里重点讲述的知识。
这种狭义的医古文按词义切分,有“医”和“古文”两层意思。这个“医”,指中医,含中医药历史文化;“古文”指古代语言文字。
由此可知,医古文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古代中医药的语言文字;二为古代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医学生来说,简言之,《医古文》是研究祖国古代医学文献与语言文化现象的基础课程与学科。
学习对象了解了,固然必要,但仅仅是掌握一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大纲的要求。
教材的体例,突出的重点等等。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习才有成效。
因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 《医古文》的学习内容 医古文作为祖国医药技术与语言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传承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独特,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
在段逸山教授选编的中医药大学教材《医古文》中,遴选了名医传记、医著序言,医理阐释,医案凡例等,集中反映了祖国古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集古代哲学、医学、文史、伦理等医家理论,诸子思想,各家学说于课文之中,兼长并蓄,自成一家。 具体解析,在编写方式上,它分上编(阅读文选);下编(基础知识,自考教材为阅读指导);及附编组成。
上编阅读文选部分有传记、序文、医论、医则等体裁的文章四十篇;下编基础知识部分有汉字、词汇、语法、修辞、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附编为简繁字对照表和异体字整理表两个方面。整个教材体例合理,容量适中,便于学习。
但这毕竟是一部有七十多万字的洋洋大篇,泛泛而学,对于初涉者必定难以适从,只有既窥全貌,又抓肯綮,才能学有所成。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了解教材全貌,又能掌握课文的重点呢?这就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三个问题。
3 如何掌握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 医古文,首字为“医”,医则难学,次字为“古”,古文难懂,第三字为“文”,文为繁体字则难认。难!难!难!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掌握学习《医古文》能克难制胜的重点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践行,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可概括为:抓住一个重点;明确三个目的;注重五个方面。 31 抓住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必须较全面地掌握《医古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中国语文,论今及古,都是以词语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你对词语的数量掌握不足,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清,词语的应用把握不准,那就很难学好医古文。
因此,学习医古文的首要问题,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掌握词义。如果词语的数量在胸中一鳞半爪,那便犹如缘木求鱼,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只有在词语数量的掌握上如韩信率兵,才能在词义的理解中融会贯通,应用中得心应手。重点明确了,那么这个重点怎样才能抓住?怎样才能掌握呢?下面所要论述的实际上也是落实“掌握词义”这个重点的措施与方法。
32 明确三个目的这三个目的就是阅读、理解与应用。教材主编段逸山教授曾明确指出:“增强医古文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医古文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医古文最为标准的尺度,是测试医古文阅读素养的圭臬〔1〕。”
如何阅读理解?如何做到有效地阅读理解?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可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课文效率的“三结合”方法。 321 点面线结合“点”就是字、词、义。
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并掌握一些重点的字义词义。“面”就是教材中的四十篇课文。
这四。
7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
(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
(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
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
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8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鬼门关十三针”是针灸中一种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是中医针灸中最神奇的部分。在古代,它是神秘家族的秘密,致力于治疗各种邪灵和疯癫。从现代医学看,是抑郁症、强迫症、失眠、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这种针灸方法吸收了各种针灸精华,利用不同穴位的针灸机理,治疗疾病疗效独特,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鬼门关十三针”是中医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孙真人点穴十三鬼洞歌
来源《针灸大全》。
各种邪气引起的疾病,要认十三个穴位。
每一根针的尸体先去鬼宫,每隔一根针就有鬼信。
从头一个一个问,男的从左,女的从右。
一针停在鬼宫,左针下右针出。
二手指甲下,著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尺大拇趾钉下,名鬼贱得分两分。
四针掌背大凌穴,五寸入鬼心。
五针脉为鬼道,火针三击七。
六是宫中寻风,入发一寸为鬼枕。
七苛分垂五分,谓鬼床针宜暖。
八针有个鬼市的名字,你一定要从左往右记住。
九针使之为鬼洞,十针使之为鬼堂。
十一阴下三强缝,女玉门藏鬼。
十二曲尺为鬼臣,火针仍需七刃。
十三舌在舌,此穴必名鬼玺。
手脚两边都刺,如果有孤点就只有单连。
是真配方,邪灵都没了。
注意
鬼宫一针,也就是人中三分。鬼信二针,也就是少商,三分。三针鬼基,也就是隐白,得两分。鬼心四针,即大令,得五分。五针鬼道,即神脉(火针),得分三分。六针鬼枕,即风府,得两分。七针鬼床,也就是脸颊车,五分。八针鬼市,即承髓,入三分。九针鬼窟,即劳宫,得两分。十针鬼堂,也就是在星上,分成两个点。十一针藏鬼,男为会阴,女为玉门头,三分进。十二针鬼,即曲池(火针),五分。十三针扎在舌头中间,出血,还有一针还横着,让舌头不动。这个方法很有效,特别奇妙的是做了两点,后溪。男针从左边开始,女针从右边开始。一天晴天,两天阴天。阳光灿烂的时候右转,阳光灿烂的时候左转。当十三个穴位被刺破后,医生问病人是什么妖魔鬼怪在作祟,并用笔一一记录下来。只有词穷了,才能把针射出去。
另一种表达方式比以前更简洁。
万恶如病狂,十三鬼穴须详解。鬼宫一针,鬼信二针,鬼基三针,隐白,鬼心四针,沈脉至鬼道五针,丰府鬼枕旁六针,鬼床颊车七针,鬼市八针,鬼洞九针,鬼堂十针,会阴部十一针,玉门头娇女,十二弯潭驱鬼臣(。
“十三鬼洞”的鬼多指精神错乱和歇斯底里。民间对这种现象有很多看法,甚至有人说“有鬼”举报。现在医生已经不参与法术了。这篇文章记载了他的“鬼”论,说顾有一种伪古的味道。
技巧
取穴和针灸方法博大精深,需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
首先是中医学本身的问题,中医的基础是阴阳五行,是属于哲学的范畴,他不像现在西医好理解,比如现在西医看病都是问病情拍片子开药方,经过仪器检查后,他可以肯定的跟你说你某个部位什么样的问题,甚至很多人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医生了。
而中医不一样,中医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后,会告诉五脏六腑哪里虚,阳虚或者阴虚;或者告诉你你那个经络不畅,阳明太阳少阳还是太阴少阴厥阴;又或者告诉你体内五行不和,克我反而我克,出现相乘相侮的情况,这些东西不想西医那样明了,反而像是江湖骗子,危言耸听,这样是为什么中医药不容易走进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
再有就是药品问题,国家明文规定一些有毒药材的使用范围后,有些可能加量能治病的药材就不能用了,而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药品也尽可能的检测某些药材的有效成分,有目的的提取,并实行产业化,这样做就导致了有些药材的炮制不如古方炮制的药效好,这样可能不一定会出现人命,但是会造成药材用量加大和疗程加长。
再者中医药本身疗程就长,因为中医是以治未病之病为目的的,有病治病,没病也可以养生,所以再出现一些病的时候,中医会注意的是五脏六腑阴阳五行是否和谐,然后进行调理脏腑来治病,而西医是直接给药到患处,所以中医比西医慢,尤其是慢性病,本来就慢,再连续吃了一段时间后总不见好,难免会有人抱怨,甚至觉得庸医害人,甚至会说中医无用,但是中医虽慢却除根。
再有就是医生本身的问题了,医学这东西不管中西医都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所以说医生越老越值钱,尤其是阴证或者阳证,寒症还是热症,如果判断失误,不仅不能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反而会害人害己。
再者一些冒充老中医忽悠的,就是这样的人搞臭了中医的名声,就是电视微信上经常出现的那些,骗我们父母买保健品的那些,满嘴的治病偏方、救人神术,好像真的一方可以走天下,实际上中医实施的是单人单方、辩证论治,同样的病痛可能因为证不同吃的药就不同,有些甚至同样的病痛吃同样的药,一个痊愈一个反而更差,偏方不是不管用,而是不能对证,反而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所以我想说,其实中医药本身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这个功利的社会本身,像是骗遍中国的所谓互联网“四大神医”,打着医学的幌子,肆无忌惮的敛财;还有这个社会的节奏太快,治病本不能急,却偏偏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我相信有些人终将会受到制裁,中医药会越来越好。
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有关天文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3、《神农本草经》(相传为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5、《千金方》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千金方
中医所举的西医缺点:后遗症、药品副作用、不能去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等等。说起来中药也是如此的。中药也有副作用,也有后遗症,也不能去根。只不过中医缺乏诊断手段,查不到隐患,只能靠症状判断。
对西医这种现代医学来说,中医理论玄而未决,没有办法检验。中药成分混杂,很多药品含有毒副作用成分,危及健康。中医诊疗手段不精确,定型不准,不能定量。比如发烧,无法衡量发烧程度。
国内中医坚持者和西医对立的出发点,虽然名为弘扬祖国文化,实则医药和文化相距甚远。如果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文化沾边,这反倒不是好事。就像餐饮业和文化沾边,弘扬的不是文化。狗不理不包子是文化吗?不如说是中国的人生观,属于生活哲学。但是并不符合营养学。
中医依据的理论不是科学,而是哲学。这一点和中国传统烹饪是一致的。没有人会说中国烹饪是科学。都同意烹饪是一门技艺,手艺。中医也是一门技艺,手艺。
中医几千年以来所根据的理论没有变化。那什么变化了?或者说这几千年来中医发展了什么,有哪些进步?理论不变,变化的只能是方法。中医几千年来钻研的不是医学,而是医术,是诊疗手艺,手段。中医习惯于保密,不让外人知道自己的治疗方法,这是技术的典型特点。只有技术才有封锁。科学是不能封锁的。科学发现是早晚的事情。你发现了不公开,不能防止别人去发现。不会因为你保密,别人就发现不了。所以科学需要交流,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吸取知识。技术却不容易交流,一旦公开就会被抄袭。这也是设立专利制度的原因——让技术交流有利可图。
中医的技艺还比较原始。因为完全是手工操作,没有采用机器,也没有标准化。
现代工业是从古代作坊手工业发展起来的。于过去的区别除了大机器生产,就是标准化。工业生产的产品具有通用性。汽车坏了,不会换零件装不上。现代医学除了根据科学理论,医疗技术也是按照工业化方式进行的。药品定量,检测定量,治疗手段标准化。不会因人而异。
而中医自己津津乐道的综合施治,千人千方,恰恰是缺点,是不能进步的枷锁。
中医作为一门技术,去排斥的只能是现代医学(西医)中的技术部分,无力对西医的理论基础——医学科学进行反驳。看一看中医所举的西医缺点,都是技术上的,没有涉及到理论上的。技术上的问题都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解决。现在说西医治不了新冠,那是技术没有发展到位。当初西医也治不好感冒。但是有了抗生素,感冒就轻而易举。以前妇女生产就是鬼门关,奥地利医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病菌感染是产妇产后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于是加强医护人员消毒,清洁病房,提高产妇卫生水平,从而大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生育不再是鬼门关。新冠也是会随着技术进步而克服。
西医对中医的质疑,除了中医依据的玄奥的哲学理论,还有的就是中医的手工性,非标准化性,非定量性。这恰恰是中医的短处。而且中医这些缺点是无法随时间而改变的。中医的诊疗手段——望闻问切,结果过于粗糙。脉搏和疾病的关系无法得到证实。西医也有问询病人的环节,也有观察病患的内容,也有手动检查。但是西医的检查是尽量有标准的。主要检查手段还是生化检查。因为最直观,最准确。
中医古代就有癌症一说,但是没有具体分类。而且什么是癌症也没有具体说明。不治之症就是癌症。就是文学作品里也只有染疾,病重,卧床不起,延宕时日治不好,没了。
《水浒传》里的史进父亲:史进父亲太公染患病症,数日不起。史进使人远近请医士看治,不能痊可。呜呼哀哉,太公殁了。而林冲岳父张教头:小喽啰还寨说道:“直至东京城内殿帅府前,寻到张教头家,闻说娘子被高太尉威逼亲事,自缢身死,已故半载。张教头亦为忧疑,半月之前染患身故。”现在人死了总要有个问询:得了什么病啊?不能一句病故就完事的。这也说明古代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很粗糙,即使有病也就是区分一下寒热,虚实。按照虚补,实泄的方法治疗。而中药的以形补形更是荒诞。完全继承了天人感应学说。而天人感应早已被证实属于牵强附会。这是一个朴素的哲学思辩,而并不是科学思维。
中医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手工艺,缺乏标准化、现代化(机器化)。中医即使采用了现代检测手段,也无法和阴阳五行结合起来。这造成了非常尴尬的局面:科学仪器的检测结果无法符合阴阳五行学说,却要依据阴阳五行开药。这样的方法根本说不通,疗效很难让人信服。
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就是技术和科学的差别。
现代的中医水平,远远要比古代时的中医水平高。
中西医结合,让现代的中医水平走得更远。拿个很简单的天花来打比方,清朝是对抗天花快300年,光得过天花的就有顺治、康熙、咸丰、同治这四位皇帝。天花是当时的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通过接触传染,后期靠严格的隔离和回避政策,才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那是古代的中医经过了长久的摸索,才无意中发现了种痘法让人提高免疫力。也不能说以前中医技术差,起码是经过了那么多次的瘟疫和中药的使用,才给现代中医积累了宝贵经验。
而这次疫情发生后,中医并不需要多年来寻找救治方案,而是直接运用古代的中医经验,先尝试性治疗。而且和西医一起去探索起源和救治方式,结果也是明显的提高了治愈率,有效地缩减时间。现代中医还及时提出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入散步、慢跑、太极等,在特殊时期更是需要增强体质。
中医体系的改变,接触的病人更多,让现代中医水平有机会发展。中医学习当中是少不了拜师学艺、炮制药物、摸脉诊疗,需要不断实践探索。现代中医体系也是这个过程,只是有部分更系统化,可以吸收更多的人才。但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治愈率。大部人对现代中医里收费的印象大于技术是否高超之类,再加上重要效果大部分并不快速,因此总有种现代中医水平不如古代中医的错觉。
并且现在交通发达,患者想找医生一趟动车就过去了,那挂不挂的到号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中医的客源丰富,有很多机会可以观摩学习,知识的传承也要比之前容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