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特征

苏轼诗歌特征,第1张

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

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首先,他的诗词较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他在诗词作品中的比喻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拘泥于诗歌题材,也不会被体裁所束缚,具有一定的具有广泛性。他在这种广泛运用比喻的过程中又展现出了形式的多样性,出现的比较多的比喻形式有明喻、暗喻和借喻等,另外,他将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得极为妥帖,准确合理,恰到好处,或是变化多端,或是深刻警醒,亦或是清新奇特,具有极强的艺术表达效果。

其次,苏轼的诗词作品较多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这种特色体现和贯穿在他的几乎所有作品当中,在不同体裁和题材、不同的写作手法的诗词里都有体现。他的对仗手法又把包含了款对、工对、流水对和巧对等不同形式,对于人物和事务、时间和空间、理想和现实都具有很好的把控。苏轼诗词作品中这种对仗之美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言语精炼,形式工整,而且具有哲理之美。

再次,苏轼的诗词作品标题独特。现今流传于后世的两千余首诗词作品当中,苏轼运用了很多经典的词牌名,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词标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他会明确表达出诗词创作的时间,让整首诗更为通透明快;二是他会标明“并叙”等说明,在题目中设置悬念,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这些独具特色的诗词作品标题对于我们研究和赏析其作品具有重要价值,在了解其人生经历、情感志向等方面是珍贵的艺术资料。他的这种文化传承、艺术传播的意识,很好地体现出了他自身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自豪感。

最后,苏轼的诗词作品也善用典故。几乎大部分诗人都善于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或是化用,或是引用,或是借用典故等等,而苏轼就很善于将前人作品化为己用,这一点我们在辞格上称为点化。通过对前人优秀作品的翻新成为新的艺术作品,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袭古弥新"的修辞手法。苏轼在其诗词作品中运用这一手法,将前人的优秀作品幻化为自己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浑然天成,不事雕琢,起到了画龙点睛、推陈出新的奇特效果。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苏轼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春夜>>,<<荔枝叹>>等。

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3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