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军为什么和果敢军打起来?果敢军有多少军队?果敢军地区有多少人民?果敢军是不是很穷?还有果敢军那

缅甸军为什么和果敢军打起来?果敢军有多少军队?果敢军地区有多少人民?果敢军是不是很穷?还有果敢军那,第1张

果敢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首府为老街市,位于缅甸与中国之间的掸邦高原。果敢地区原为中国领土,隶属中国云南省。 1894年,中、英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 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1897年,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边界问题,英国强迫中国与其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将果敢地区划入英属缅甸。2011年,果敢地区正式更名为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2015年,缅甸军方宣布已控制整个果敢地区。

中文名

果敢

面积

2700平方公里

外文名

Kokang

别名

科干山、麻栗坝

行政区类别

自治区

国家/地区

缅甸掸邦

下辖地区

1县、2区

政府驻地

老街市

电话区号

+95、+86

地理位置

中缅边界

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

方言

西南官话-果敢语、缅语

人口

25万人

历史沿革

地名来源

果敢又名麻栗坝。关于 “果敢”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果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引用的新名, 英文名称叫“Kokang”,来源于科干山的音译; “果敢”二字系由掸语变音而来,“果”是掸语的九, “敢”是户口,意思是这个地区由九户人家组成。[1]

建置沿革

属中国时期

14世纪至17世纪,为中国明朝镇康府(州)和孟定府的领地。[2]

17世纪至19世纪,为中国清朝云南省永昌府镇康土知州的“六户”领地。[2]

杨氏土司时期

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联合“大西军”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举旗反清”,兵败后从腾越(腾冲)一路出逃,退入缅甸。

清朝康熙元年(1661年),吴三桂进攻东吁王朝,逼迫缅甸交出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次年,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朱由榔的部下随从,除少量降清之外,大部分人在朱由榔的部下杨高学的带领之下逃入中缅边界线附近科干山(果敢地区)避难,此后又长期在中缅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其后,清朝在今缅甸北部的腊戌附近设立“木邦宣慰司”,命其世守其地,果敢由此进入300年左右的杨氏土司政权时代。

雍正八年(1730年),杨高学的后代杨猷才以“诰封奉正大夫”之名在果敢地区行使职权。[1]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杨猷才病故,其长子杨维兴继职,此时其辖区范围已超过“兴达户”三倍。[1]乾隆六十年(1795年),杨维兴长子杨有根袭父职,次子杨有泮助理执政。[1]

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杨国华袭职期间,云南总督念其捍卫边防有功,“奏封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县令”并颁发封印,从而取得了合法的汉族土司统治权。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国华之子杨春荣袭职,此时果敢辖境,东至尖山寨,南至滚弄,西至勐古长箐山,北至慕泰、红岩。

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吞并缅甸贡榜王朝,将其作为印度的一个省。缅北的木邦土司困桑董红降英后,与之关系亲昵的杨土司投向英国,成为英缅治下的土司。[3]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英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 明确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5]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边界问题,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5][6]生活在果敢的汉族由此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3]

1935年,中英会商南段未定界有关事宜,成立“中英滇缅勘界委员会”并着手开展会勘工作。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后,在滚弄召集掸邦土司、头人开会,要求他们服从日本人的指挥,许以“民族独立”等各种利益。果敢土司杨文炳前往昆明面见英国驻昆总领事和中国政府官员,要求率土重归,参加抗日战争。在中英双方折冲之下,杨文炳被国民政府委任为果敢自卫队上校司令的职务,属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指挥,率领所部1000余人配合进驻的新编第39师对日作战。杨文炳同时派人前往大理中国远征军驻滇干部训练团大理分团受训。[2][7]

1943年7月,杨文炳前往重庆面见蒋介石,得到了蒋授予的勋章,提升为少将,杨文炳返回果敢后,驻屯在老街附近的中国远征军第9师便出动部队包围土司衙门将其逮捕。事后,第9师师长张金廷指责杨文炳与日本人有勾结,并将他送上了军事法庭。

1947年,杨文炳被证明无罪回到果敢。英国授予不列颠帝国勋章(OBE)一枚。4同年2月,缅甸的“国父”昂山在与掸邦各族代表签订了《彬龙协议》,就共同建立缅甸联邦达成一致,杨文炳以果敢族代表参加,并在“彬龙协议”上签字。

搜狗百科

带你了解果敢

262万播放 00:58

果敢

亚洲内陆自治区

共5个含义

果敢(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首府为老街市,位于缅甸与中国之间的掸邦高原。果敢地区原为中国领土,隶属中国云南省。 1894年,中、英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 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1897年,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边界问题,英国强迫中国与其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条约附款》,将果敢地区划入英属缅甸。2011年,果敢地区正式更名为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2015年,缅甸军方宣布已控制整个果敢地区。

中文名

果敢

面积

2700平方公里

外文名

Kokang

别名

科干山、麻栗坝

行政区类别

自治区

更多

历史沿革

地名来源

果敢又名麻栗坝。关于 “果敢”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果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引用的新名, 英文名称叫“Kokang”,来源于科干山的音译; “果敢”二字系由掸语变音而来,“果”是掸语的九, “敢”是户口,意思是这个地区由九户人家组成。[1]

建置沿革

属中国时期

14世纪至17世纪,为中国明朝镇康府(州)和孟定府的领地。[2]

17世纪至19世纪,为中国清朝云南省永昌府镇康土知州的“六户”领地。[2]

杨氏土司时期

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联合“大西军”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举旗反清”,兵败后从腾越(腾冲)一路出逃,退入缅甸。

清朝康熙元年(1661年),吴三桂进攻东吁王朝,逼迫缅甸交出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次年,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朱由榔的部下随从,除少量降清之外,大部分人在朱由榔的部下杨高学的带领之下逃入中缅边界线附近科干山(果敢地区)避难,此后又长期在中缅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其后,清朝在今缅甸北部的腊戌附近设立“木邦宣慰司”,命其世守其地,果敢由此进入300年左右的杨氏土司政权时代。[3]

雍正八年(1730年),杨高学的后代杨猷才以“诰封奉正大夫”之名在果敢地区行使职权。[1]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杨猷才病故,其长子杨维兴继职,此时其辖区范围已超过“兴达户”三倍。[1]乾隆六十年(1795年),杨维兴长子杨有根袭父职,次子杨有泮助理执政。[1]

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杨国华袭职期间,云南总督念其捍卫边防有功,“奏封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县令”并颁发封印,从而取得了合法的汉族土司统治权。[1][4][5]

合并图册合并图册合并图册

合并图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国华之子杨春荣袭职,此时果敢辖境,东至尖山寨,南至滚弄,西至勐古长箐山,北至慕泰、红岩。

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吞并缅甸贡榜王朝,将其作为印度的一个省。缅北的木邦土司困桑董红降英后,与之关系亲昵的杨土司投向英国,成为英缅治下的土司。[3]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英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 明确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5]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边界问题,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5][6]生活在果敢的汉族由此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3]

1935年,中英会商南段未定界有关事宜,成立“中英滇缅勘界委员会”并着手开展会勘工作。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后,在滚弄召集掸邦土司、头人开会,要求他们服从日本人的指挥,许以“民族独立”等各种利益。果敢土司杨文炳前往昆明面见英国驻昆总领事和中国政府官员,要求率土重归,参加抗日战争。在中英双方折冲之下,杨文炳被国民政府委任为果敢自卫队上校司令的职务,属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指挥,率领所部1000余人配合进驻的新编第39师对日作战。杨文炳同时派人前往大理中国远征军驻滇干部训练团大理分团受训。[2][7]

1943年7月,杨文炳前往重庆面见蒋介石,得到了蒋授予的勋章,提升为少将,杨文炳返回果敢后,驻屯在老街附近的中国远征军第9师便出动部队包围土司衙门将其逮捕。事后,第9师师长张金廷指责杨文炳与日本人有勾结,并将他送上了军事法庭。

1947年,杨文炳被证明无罪回到果敢。英国授予不列颠帝国勋章(OBE)一枚。4同年2月,缅甸的“国父”昂山在与掸邦各族代表签订了《彬龙协议》,就共同建立缅甸联邦达成一致,杨文炳以果敢族代表参加,并在“彬龙协议”上签字。

杨振材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杨文炳之子果敢末代土司杨振材被选为缅甸首届上议员兼掸邦财政部长,[1]杨振材的兄弟杨振声任果敢地区下议员,两人在缅甸联邦首届国会中提出议案:“果敢系缅甸联邦领土,果敢人民应当享受缅甸联邦的合法公民权益。”经缅甸联邦国会通过,被载入缅甸联邦宪法,[3]缅甸宪法正式有了“果敢族”的书写体。

1959年,缅甸政府采取金钱补偿的方式,要求掸邦各土司放弃世袭治权,实施地方自治,并由政府军进驻。果敢土司杨振材交出了权力,并移居腊戌以示诚意。自治政府成立后,地方权力仍然把持在以杨氏家族为首的几大家族手里,并且借着自治的名义不断扩大势力范围。

1960年,中缅两国划界,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精神,中国同意果敢继续留在缅甸版图。3月,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吴奈温军政府上台后一改文官政府的温和政策,重点改组东北军区,开始着手收回掸邦自治权,并将打击的重点置于果敢族群。[3]

1963年8月17日,缅甸军事侦探部及东北军区同时行动,杨振材在腊戍、杨二**杨金秀在仰光、罗星汉在勐东几乎同时被抓。缅军77师大规模集结完毕,开始向果敢地区快速挺进。

1965年,缅甸废除土司制。3月29日,果敢土司杨振材之弟杨振声带领家眷随从600余人离开果敢南下泰国。缅甸政府指示由步兵第6营和第39营接管果敢。政府军接管果敢后,与当地民众矛盾重重,受缅甸政府扶持的罗星汉“自卫队”武装先后统治果敢地区。[5]

果敢杨氏土司的一个部下彭家声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军”,在果敢百姓中赢得了支持,公开与缅甸政府军对抗。后来,彭家声不敌罗星汉和缅军的联合围剿,退入中国云南境内,脱离杨氏土司。

掸邦第一特区时期

1989年3月11日,时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彭家声在果敢杨龙寨发动兵变,宣布脱离缅共,驻萨尔温江以西的一旅、二旅、勐古、贵概和原缅共果敢县大队共4000余人与彭家声一道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又称果敢同盟军)。彭家声出任同盟军司令。3月31日,果敢同盟军与政府和解,成为1988年以来第一支与政府签署和平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其辖区被中央政府划为掸邦第一特区,彭家声兼任特区政府主席。果敢保留自己的武装,缅甸中央政府仅在当地派驻少量行政、教育人员。[5]

1992年11月, 果敢同盟军发生第一次内讧,杨茂良兄弟击败彭家声兄弟,杨茂良出任果敢同盟军总司令兼特区政府主席,彭家声率残部600余人投奔其女婿林明贤。[8]杨茂良主政果敢期间,果敢地区的毒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杨茂良随即加大对中国的毒品走私,一度给中国云南造成了极大的危害。[9]

1995年8月-10月,果敢同盟军爆发第二次“内讧”(果敢“8・1”事件),驻扎在勐古的果敢同盟军128师副师长李尼门(李林明)发动兵变,举兵反杨。杨茂良调集驻扎果敢的124师前往镇压。果敢老街、清水河一带兵力空虚。

由彭家富指挥的500余人在11月23日占领清水河,并最终导致杨家在果敢统治的结束。10月22日,彭家声在佤邦联合军、掸东同盟军和克钦独立军的支持下,重新入主果敢(“11・12”事件)。12月20日,由缅甸政府、彭家声、果敢三方代表组成的“果敢临时政府”成立,彭家声重新出任掸邦第一特区政府主席和民族和平民主阵线主席;彭家富任果敢同盟军司令。[8]在果敢内讧的同时,11月22日,缅东北军区第一战指6个快速营、1个炮营出动。2个营占领勐古镇地区,其余跨越萨尔温江在老街、清水河等地制高点驻守。

2009年,缅甸军政府要求“民地武”接受整编和政府监管的要求被果敢方面拒绝。7月29日,缅甸东北军区司令昂丹突少将再次试图说服果敢同盟军遭到拒绝。

2009年8月8日,缅甸政府军以查毒品和枪械厂为由与果敢同盟军交火(果敢事件,又称为果敢“8・8”事件)。

同时,果敢同盟军发生第三次内讧,副司令白所成和果敢县长明学昌宣布支持缅甸中央政府,缅甸政府军动用武力将彭家声逐出果敢,实质性自治的果敢同盟军政权宣告瓦解。缅甸官方宣布果敢战事共造成15名警察和11名军人死亡,13名警察和34名军人受伤。[3]12月,由白所成领导的原果敢同盟军余部改编为边防部队,编制为1个营,番号为1006边防营,员额296人,另有缅军官兵30人。[3]

果敢自治区

2011年3月25日,果敢地区正式更名为“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缅甸中央政府正式掌管果敢地区。[5]

2015年2月9日,缅甸政府军与果敢同盟军等地方武装在果敢地区爆发战事。3月26日,缅甸军方宣布已控制整个果敢地区,驻扎在果敢地区的为缅甸国防军属33师。

2017年3月6日,民族地方武装组织果敢同盟军成员于凌晨2时许开始对军营、警察局发动攻击,造成民居、酒店和车辆损毁。在对缅中边界125界桩和127界桩之间缅军军营发起攻击时,双方发生交火,造成5名警察、5名平民在内的大约30人死亡。

缅甸战乱不断,归因于民族太多,各个民族之间互相敌视,都想征服对方,认为只要不是民族的就是异类,就是敌人。第二点原因就是美国的干涉,对国内反叛势力的支持。最后一点就是国家制度的问题。

缅甸这个国家总共有135个民族,但70%的缅甸人口属于缅族,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基本都处于敌对关系。各个民族分裂倾向严重,独立意识高涨,反叛时有发生,这给缅甸民众造成了巨大影响,致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缅甸国内有一个比较庞大的民族克钦族,感觉自己在国内的要求无法被满足,于是要求独立,多次发动叛乱。而克钦族的背后,其实是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政府将克钦族当作棋子,以此来扰乱缅甸国内的局势。

1988年,缅甸政府开始由军人把控,军人当政的独裁专政,让缅甸遭到了联合国和美国的针对。军政府上台后,废除了很多法律,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也不再是唯一的合法政党。允许多政党同时存在的后果就是,到1989年的时候,缅甸就已经有数百个政党同时存在了。很明显,这给国家治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和缅甸的多民族矛盾一样,多政党也是同样相互敌对,国内局势一片混乱。到2008年,缅甸开始实行联邦制,各个党派割据一方,类似于军阀混战,党派之争也从未停止过。因此,直到现在,缅甸的战乱都没有停止。

缅甸军政府和缅北各少数民族武装间的战火,起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双方始终打打停停,没有完全停歇过。缅境内民族地方武装数量之多,与政府军对抗之激烈程度,不仅在东南亚绝无仅有,在全球也只此一国。

有人说这是因为缅甸的民族太多所致,可世界上民族众多的国家多了去了,远的不说,东欧大国俄罗斯,就有193个少数民族;缅甸的邻国印度,也有大小民族200多个,为啥人家内部都能和平相处,而缅甸的主体缅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却非要打个你死我活呢?

(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

一、缅甸的民族组成和民族地方武装。

缅甸共有135个民族,主体民族为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此外还有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孟族、德昂族以及若开族等等。

缅甸的官方语言为缅甸语,但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克钦族、克伦族、掸族和孟族有文字。华人华侨约250万,全国近85%的人信佛教,8%的人信伊斯兰教。

目前,缅甸的民族地方武装(民地武)主要有八个,他们代表着八个一定规模的地方民族。

一直和缅甸军方摩擦不断的,当属掸邦第一特区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其***为果敢特区前主席彭家声之子彭德仁。

目前实力不俗的佤邦联合军,是由原缅共分离出来的。鲍有祥领导的佤邦地方民族武装,现有9个旅,正规军4万人,和缅甸军政府有和平协议,处于长久休战状态。

有美国人支持背景的克钦独立军,是缅甸联邦最大的民族自治武装之一,实力最强,主要活动于缅北中缅边境胡冈谷地一带,和缅军的战斗也是从未停息。

德昂军为第一支布朗武装,属于德昂族的独立自决权利维护组织,主要活动于掸邦北部第七特区。

南掸邦军的前身是由坤沙领导的蒙泰军,总部位于泰缅边境的累泰亮。和北掸邦军同属原掸邦军分化而成的两支军队,北掸邦军位于万海镇。

克伦民族军活跃于缅甸东部克伦族聚居区,这支部队从1949年以来一直武装对抗缅政府军,从争取独立改为争取建立联邦制度。

目前,和缅甸军政府战斗的民族武装主要为果敢、克钦、德昂以及若开军四支民族地方武装。

(昂山将军)

二、英国殖民者留下的祸根。

在历史上,由于缅甸主体缅族与各少数民族间,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彼此间的矛盾和隔阂从未真正消除过。

19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成功殖民缅甸。为了更好地控制各个民族,英国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对缅族实行直接统治。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则由土司自治。这些土司不仅拥有行政司法权,还配备有军队,成为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二战初期,为了推翻英国的统治,昂山将军选择了和日军合作,试图借助日本实现缅甸独立。而克钦、克伦、和印度则选择效忠英国。

缅甸独立军因此和克伦族等少数民族发生军事冲突,仅克伦族死亡人数就多达1800人,双方的不信任开始根深蒂固。

1947年,各民族终于坐在一起,共同制定了缅甸联邦宪法。这部宪法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各少数民族上层阶级的世袭特权,以及内部的高度自治权,缅甸内部出现了短暂的安宁。

(缅甸政府军)

三、吴努政权的出尔反尔。

缅甸独立后,吴努为首的自由同盟执政,开始推行全国统一。对于之前给各少数民族的许诺和特权,采取限制、削弱和剥夺的手段。并在各民族中推广佛教、缅语、缅服,意图同化渗透少数民族,建立大缅族。

1949年,克伦族要求民族独立,成立克伦国,率先与缅甸政府决裂。双方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战火迅速蔓延。其它少数民族,也纷纷谋求独立和更大自治。一时间,缅甸政府军四顾不暇,与各民族地方武装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

在掸邦,由于上层阶级失去特权,加上缅甸政府军以追剿国民党残军为由擅自进入,引发掸族不满,也引发武装对抗。

从那时起,缅甸的民族矛盾全面激化,各民族地方武装和缅甸中央政府间的武装对抗持续不断,延续至今。

1962年,奈温发动军事政变,军政府上台,对于少数民族更加变本加厉。不仅监禁了多名少数民族首领,还加大对民地武的军事打击力度,企图彻底消灭民族自治权。

1989年以来,新军人政府和脱离缅共的多支民族地方武装达成停火协议,并把支持反政府武装的少数民族,驱赶至集中区居住,形成民族地方武装控制下的“特别行政区”,缅甸政府和少数民族间长达50年的对抗关系逐步缓解。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内部派系分化,以及自治诉求的进一步提升,缅甸政府军和部分民地武之间的战火,再一次点燃。

看来,缅甸政府要真正解决民族矛盾,消除“国中有国”的各民族割据局面,实现真正的统一,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深层:军政府希望逐步瓦解国内各个少数民族势力,而果敢就是其中一支最弱的地方力量。而军政府实施军事行动前,通常都先会以贩毒罪名来打击对手。

表明:缅甸政府声称这次军事行动是为了要接管果敢一家军工厂,并指控当地武装分裂分子涉嫌经营制毒工场及贩毒生意。但分析人士怀疑这只是政府的表面藉口。

历史:缅甸的全名是“缅甸联邦”,在历史上,缅北地区,什么掸邦高原地区一直是在反反复复的变换的,以前大概前清时期还是属于中国版图的,不过后来由于英国殖民的原因,就划归了缅甸。缅甸独立后,中央能力不够吧。于是和该少数民族地区签订了停战协议,延续了缅甸为军阀割据的国家的情况,不过想法还是会有的,毕竟收在自己手上还是会放心些,所以缅甸政府近几个月来不断打击国内克钦邦(Kachin)、果敢、佤邦(Wa)等地区的少数民族,造成边境局势紧张,分析认为内比都政府是希望在明年大选以前打击他们,并将他们收编为边境军队。可是少数民族并不信任边境军队,并指责那些军人常常于当地犯下杀人、强奸和偷窃等罪行。所以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战事,并且有扩大的趋势,其他的少数民族会和果敢一路的。

另附:

果敢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支,但已长年居住缅甸。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过去数十年来一直与缅甸政府对抗,但不久前已经与政府签订了一份长达二十年的休战协议。

果敢族近年更突然卷入了贩毒争议,并被指为是全球其中一个主要**生产地。但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前主任雷马休指出,根据2003年联合国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打击下,果敢2003年已经再没有种植任何**。

战事源起于8月8日,当天驻果敢的缅甸政府军派员调查果敢族营运的军工厂,并闯进果敢最高领袖彭家声(Peng Jiasheng)家中搜查毒品。据称,彭家声现时已经往东逃走,向拥有一万五千兵力的东部反叛势力佤邦寻求庇护。佤族跟果敢族一样,原本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支,与中国关系密切。

奈温将军1962年发动军事政变上台以后,缅甸政府已经与国内17个少数民族签署了休战协议。但住在中国瑞丽的一位缅甸异见者认为,事件演变至此,看来缅甸与果敢族的二十年休战协议已形同无效。

温教授也认为,“克钦邦和佤邦当前也与缅甸军政府签订了休战协议,可是这场战事却向各邦传达了负面讯息。各邦形势也可能会演变成这样。”

美联社引述掸邦先躯新闻(Shan Herald Agency)编辑昆赛(Khuensai Jaiyen)分折,“佤邦军队和其他已宣布停战的军队也可能会参与这场果敢战事,与军政府对抗。除非军政府表现出和解姿态,否则战事可能会演变成‘全面内战(full-scale civil war)’。”他表示,中国也希望促使缅甸各少数民族克制,因为中国不希望邻国爆发内战。

前面是整理添加的;后面是引用的。大概就是这个情况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362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