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2个人若是脾气不合,只能证明这2人的脾气,都很固执或者很冲。又或者明明都很在乎,可是最后总会以不开心收场。
你弟弟应该很叛逆,这种孩子说再多也没有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自己去明白。旁人说多了都没用,反而‘忠言逆耳’。
试试,让二人不要接触。这种事情并不是一日,两日就能解决的。
不想妈妈担心,不想爸爸没事发脾气,那就不要让弟弟回家了。给一点钱,让弟弟出去单独住,去体验下‘一个人生活’。 你做哥哥的,弟弟没办法孝顺的时候多孝顺下父母。至少可以弥补爸爸妈妈心里的痛。
而弟弟,自己在外漂泊久了,总有一天他自己心里会明白的。你这个哥哥说多了,只是让他反感。什么都别说,他想做什么,精神上支持他就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用说。
父子矛盾,作为母亲的来讲,一定要把双方之间的矛盾化解开。
可能是由于父亲过于严厉,管教孩子,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这样你就要跟孩子说清楚,做父亲的为什么要这样管教你?他的出发点是什么?父亲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自己子女好。你还可以给孩子讲,现在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懂得,一个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爱的有多深,爱的有多切?
即使你们之间生气了,发生矛盾了,发生争吵了,这都是暂时的。但是父亲对你的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一点,让孩子一定要清楚,一定明白。
同时也要跟做父亲的把这些讲清楚,一定不要总是过于严厉,该向孩子低头的时候也要低头。这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因为年轻人,他们所懂得道理,并不是很多,他们的阅历也很浅。我们成年人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双方的工作做好了,父子的关系也就缓和了。
《人世间》父子吵架是第20集。
在火车站,周志刚认为周秉昆之所以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周秉义和周蓉都考上了大学,而他没有考上。周志刚认为每个人的命不同,周秉义和周志刚能考上大学是个人的本事,周秉昆之所以没能考上大学不只是因为照顾瘫痪的母亲,也不是因为照顾了姐姐家的孩子,那些是原因之一,但是不是绝对的原因。
周志刚愤怒地告诉周秉昆,他照顾脑血栓的母亲,伺候别人家的孩子这些都是给周秉昆找的台阶,实际上真的让他去考,他也考不上。当年哥哥姐姐都让着周秉昆,让周秉昆留在了城里,本来是为他好,可是谁也想不到会有那些事情,周志刚认为从小周秉昆读书就不行,真给了机会他也考不上。一句话气得周秉昆起身离开,周秉义也拎着包去安检,就这样父子俩不欢而散。
后续剧情
郝省长突然去世了,周秉义赶回来找周秉昆,劝说周秉昆给父亲写信,因为父母真的有一天会死去。发生在身边的人离开,也彻底打醒了周秉昆,周秉昆答应尽快写信。周志刚那边接到了来自家里的信,却没想到是郑娟写的,郑娟谎称是周秉昆的意思,就是想要说说家里的情况。
周志刚有些失望地看着信,周秉昆提笔给父亲写信,可是不知道写了多少张都撕掉了,而周志刚也在写着给周秉昆的信,可是也一样写了又撕掉。
不是,父亲总试图表现出恢宏大气的一面,并建立自己的威信,老子要求总是斩钉截铁、直来直去,跟孩子之间的沟通缺少温柔和过渡,所以不讨喜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为何父子更容易成为冤家?其形成过程肯定有高压,有抗议,有掌控,有逃离。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爆发是迟早的事。父子同为男性,前者会本能地以男性要求施加于后者,年少时孩子不敢、不能反抗,长大了就会爆发。
但在爆发前的多年时间里,父亲看到的是顺从的儿子,只是没想过那是不得已的顺从。权威和服从貌似理所当然,却往往是地位的不对等被隐藏起来了。
儿子慢慢长大,人也变得叛逆,父亲用不断加码的喝令、强逼让儿子遵从行事。其实谁对谁错已经不那么重要,高压和反抗变成了主旋律。当父亲发现自己的话没那么管用了,便会震惊、失落。
于是父子双方都为了尊严而战,父亲认为儿子不尊,儿子也认为父亲不解,前者要对方尊重权威,后者要对方尊重自由。
儿子风风火火地长大,自立自主的事越来越多,父亲眼看儿子越来越远,越来越失落。儿子成家生子后,也懂得了为人父母的不易,但跟父亲的关系想去密切,却很难修补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