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频繁“走极端”,原因到底为哪般?

天气频繁“走极端”,原因到底为哪般?,第1张

“××地迎来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一天……

“××市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今年以来,尤其是入汛以来,这样的信息是不是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天气似乎开启了“疯狂”模式,频频“走极端”。很多小伙伴都表示不能淡定了:这天气,到底是怎么了?别着急,今天情报君决定用上“洪荒之力”,来扒一扒个中原因。

极端强降水,从南下到北

雨水、洪水,似乎是今年汛期的主旋律。截止到目前,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天上下了很多水,地上积了很多水,河里还流出了很多水。

数据显示:从3月21号到7月31号,入汛以来全国的平均降雨量现在已经达到了40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了17%,是1998年以来最多。

在这期间,极端强降水从南下到北,多个历史极值被打破。

6月30号到7月6号这次强降水过程是我国今年入汛以来最强的降水过程,导致长江中下游干流、鄱阳湖、洞庭湖水位全面超警,期间有13个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了历史极值。

6月30日-7月6日全国降水量分布图(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7月18号到20号,华北黄淮地区遭遇极端降雨,此次过程中共有北京大兴等26个站日降水量超出了历史极值。河南的林州市东马鞍日降水量达到了703毫米,一天的降水量超过了全年的平均降水量。随后雨带北移至东北地区,辽宁的葫芦岛市平均降水量达219毫米,突破当地7月的历史纪录。

2016年7月18日08时至21日08时降水量实况图(来源:中央气象台)

2016年7月19日,极端强降水导致邯郸严重的城市内涝(来源:中新网)

7月31日至8月1日,新疆伊犁河谷现罕见暴雨,多个县城均破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最大值。伊犁河谷10个国家气象站日平均降水量达到468毫米,也突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高温带热浪,一浪高一浪

除了强降水外,“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的极端高温也是“常客”。红彤彤的“火炉”遍地开花,多地热出了新高度。

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7月下旬的“加强加长版”高温了。这次高温过程中,共有123个县市最高气温突破了当月的历史极值,13县市突破历史极值! 95个县市最低气温超过了30℃,140县市日最低气温突破当月最高纪录,62县市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据统计,共有45个县市日最高气温超过40℃,最高温度出现在陕西白河,高达415℃。7月25号高温影响范围最广,覆盖到了22个省,超过38℃的面积有4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北京城那么大!

7月20日-8月2日中东部17省(区、市)逐日高温面积变化(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8月3日,内蒙古多地高温破历史极值,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共10站日最高气温超过历史极值,满洲里、鄂温克旗、海拉尔等多地气温突破40℃,新巴尔虎右旗日最高气温441℃,直逼有气象记录以来内蒙古的高温纪录448℃!地面最高温度达698℃,成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台风哪个强,首台最疯狂

台风也不甘示弱,在破纪录方面也是跃跃欲试。

7月3日,2016年的第1号台风“尼伯特”生成,比常年的首个台风“出生”晚了足足3个多月,是1951年以来的第2晚。但其“发育”之快却是超乎想象:用了短短18个小时就从强热带风暴“成长”为超强台风,完成了4级跳!

7月8日5点50分,“尼伯特”以“超强台风”的身份于登陆台湾,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5米/秒),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首个台风中最强的那一个!!!

超强台风尼伯特彩色流场预报图(来源:中国天气网)

天气如此频繁的“放大招”,到底是因为啥呢?分析这个问题,和“把大象装冰箱”类似,情报君总共分三“不”:

第一“不”:大气环流不同往常

从气象学的专业角度来讲,每一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都与大气环流的异常密切相关。这是包括院士、首席在内的很多气象专家的共识。

大气环流指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是大气中热量、动量、水汽等输送、交换的重要方式,是各地各种天气、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尺度大可至全球,小可到山谷,掌握大气环流形势的演变,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环流的异常,会导致某些天气系统不走寻常路,往往会带来极端的天气。例如,南方暴雨的出现是由于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相对偏南,南方大范围地区形成了有利于冷暖空气持续交汇的形势。7月下旬开始的高温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势力持续强劲,就出现了今年以来的最强高温天气。

三圈环流示意图(来源:气象知识)

第二“不”:厄尔尼诺“阴魂”不散

2014年9月开始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在经历了21个月的“超长待机”后,终于在2016年5月正式退出舞台。

尼诺34区海温指数和SOI指数逐月演变(来自于国家气候中心)

本次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最长、累计强度最强、峰值强度最大,被定性为1951年以来最强。它也造成了全球多地气候异常:它也造成了全球多地气候异常:南非、埃塞俄比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都出现严重干旱,粮食产量明显减少;印度和日本等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我国今年入汛偏早,暴雨过程频繁……

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影响示意图(制图:李晨)

所以,厄尔尼诺的离开,似乎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不幸的是,它的“余威”还在。这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对海温变化响应具有滞后性。所以,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摆脱厄尔尼诺的“阴影”,在其影响下,西太平洋副高增强、位置偏西偏南,暴雨、高温、超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近期台风逐渐活跃,可见厄尔尼诺影响已经日渐式微。不过“接棒”的拉尼娜苗头已现,为将来的极端天气再次埋下“伏笔”。

第三“不”:全球变暖势不可挡

全球变暖,它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不易感知,从提出之初就一直与质疑和争议形影不离。但目前已经得到主流科学家的普遍认同。

据2014年发布的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近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始终处于增长趋势,到目前大约升高了085℃。1983—2012年是过去1400年来最热的30年。我国的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近 60年来,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 138℃,平均每 10 年升高 023℃,几乎为全球的两倍。

地表平均气温变化(相对于 1961 - 1990 年平均值)

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成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

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打破了所有以往记录,从而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这还不算完。就在今年7月份,世界气象组织表示,今年1至6月全球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因此2016年很可能成为史上最热年份。

这是不停刷纪录的节奏! 

肯定有人要着急了:你啰嗦这么多,气候变暖我承认了行吧,越来越热了好吧,那这跟极端天气又有半毛钱关系呢?

全球变暖,使得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水分循环加剧,从而使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强度和频次明显增加,极端天气灾害接踵而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IPCC报告也证实了这点: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高温事件也越来越频繁。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暖事件增多,冷事件减少;高温热浪发生频繁,持续时间更长;陆地上的强降水事件增加;欧洲南部和非洲西部的干旱强度变得更强、时间更久。对于我国而言,1961 年以来,区域性高温、干旱和暴雨洪涝事件增多,本世纪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多偏强。

未来会更热、更涝、更旱?

没错!这不是科幻,也没有耸人听闻。

世界气象组织将2016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就定为了“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该组织指出,我们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这并非只是一个未来情景。随着人类活动排放的吸热性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地积聚在大气中,气候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改变。

2016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报

气候变化正在破坏季节的自然格局,并正在增加热浪、干旱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预示着未来将更热、更旱、更涝!

极端天气频发,我能做点什么?

两件事。

既然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那么第一件就是提升自己的灾害防御“实力”——加强防范意识,掌握防御知识。只有平日做好灾害防御知识的储备,让之入脑入心,在灾害发生时才能沉着应对。正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既然气候变暖会让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那么第二件就是为减缓气候变暖做出贡献——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相比于工业排放,我们个人的碳排放量可能显得微乎其微。但不能因此我们就忽略日常生活中的减排。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选择——如何出行,吃什么,怎么住,都可以为减缓气候变暖做贡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更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要知道,只有人人都行动起来,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Weather情报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一没听说要降温啊。这几天的温度都还可以 都是5到18度左右。还在继续升温。有没要下雨的预报。不过天有不测风云。谁也说不好。温度是不会降了。短袖冷不冷?那要看你自己了。应该平均气温在10到20度左右。估计一般人是洗不了海澡了。我是葫芦岛人。五一我也要去旅游。想去千山看看。呵呵

祝你玩的快乐。

我是土生土长的葫芦岛人。葫芦岛就这一点好。基本上哪个旅游景点都不收费。尤其海边。想游泳做1路到终点。想看看海就做3路到望海寺。那里的海比较好。都不收费。望海寺是玩的地方。能抓螃蟹、捞鱼、挖蚶子。都是柴油。到处都是渔船。旅店便宜的也有。贵的也有。看你自己的腰包办吧。最便宜的10元。最贵我也没住过。555555。兴城海边是收费的。如过你有一个兴城的身份证,他们就不收费。杨家杖子有个寺庙、红螺县还有红螺山、南票还有一个水库(名字忘记了好像叫什么塘挺好的。)、兴城古城等等介绍你个网站你自己去参观一下。http://wwwhldgovcn/government/葫芦岛的。什么地方都有。自己看吧。别忘了给我加分。谢谢

龙卷风具有非常大的破坏性,它会将树木、房屋、路灯等都给吹坏,有时还会导致人员伤亡。

龙卷风的形成原理

龙卷风这种天气现象的出现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这其中包括气流、风切变等。首先,大气在对流系统的影响之下会产生不稳定能量,继而产生上升气流。接着,上升气流又会在风速以及风切变这两项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开始呈现水平方向的旋转。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基于“垂直涡度”的产生。

这之后,辐合气流会促使这一旋转系统逐渐进入到对流系统之中,龙卷风的核心随之在对流层中产生。最后在下沉气流的影响下核心的涡旋又会向下延伸,从而促使地面气压大幅度下降。而与急速下降的气压相对应的则是地面上急速提升的风速。至此,龙卷风形成。

葫芦岛龙卷风

在这个月的25号下午,一场龙卷风也是突然席卷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的龙港区,处于这一区域的多个小区遭受到了这场龙卷风的袭击。经由事后统计,因突如其来的龙卷风而受损的房屋数量多达五十多户,其中有不少住户更是直接被刮走了窗户。除此之外,龙港区还有不少树木也在这场龙卷风的肆虐之下被连根拔起。在人员伤亡方面,这场龙卷风造成一人受伤。

龙卷风的区域分布

据相关数据统计,龙卷风属于全球性的一个天气现象,目前除了南极洲之外其余各洲均曾发生过龙卷风。其中龙卷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是地处北美洲的美国,其次是同样位于北美的加拿大。而就亚洲来说,中国、日本以及印度等国均是发生龙卷风现象频率较高的国家。中国每年平均会出现70多次龙卷风,出现时间主要集中于春夏这两个季节,其中七八月份为多发期。

中国境内的龙卷风现象主要发生在中东部的平原地带,像江苏、安徽以及湖北等省均属于龙卷风多发区。龙卷风同台风一样,其风力有大有小。不过就时间而言,龙卷风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龙卷风的破坏性是非常大的,大的龙卷风具有刮走一切的气势。所以遇到龙卷风时一定要避开危险房屋、树木、路灯、广告牌等地以防被砸,此外也不要待在汽车里以防连同汽车一起被刮走。在户外躲避龙卷风时要注意要沿着龙卷风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逃跑。

http://weathertq121comcn/detailphpcity=%BA%F9%C2%AB%B5%BA

这个网站就是葫芦岛今天和未来4天的天气情况。

这是中央气象台问天网

这里不仅有天气,还有生活指数,疾病指数,休闲指数。

只要你在这个网站的城市搜索的格子里输入你要查询的城市名字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的,大到世界各地的城市,小到国内的县级城市。

上面的网址的葫芦岛的天气

这个网站的首页是wwwtq121comcn

它包括 天气预报 旅游气象 图看天气 气象知识…………

空气质量实况

空气质量:优 AQI:44 PM25:6

PM10:16 O3:105 NO2:2 CO:0372

天气:晴 28℃

北风2级 湿度:2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49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