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老师们最好还是在上课前准备一份。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通用高中地理教案详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精选通用高中地理教案详案范文(一)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图分析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及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
2能通过展示的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分析月相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于太阳辐射的教学建议
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张图,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以及由于纬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这里介绍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太阳辐射。
实验是这样的:拿两个瓶子,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个小气球,气球没有充气。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阳下照射,观察结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气球没有太大变化,而黑色瓶子的气球开始膨胀。通过实验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于月相的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主要是要讲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
一 、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地球、太阳、月球成直线开始考虑(注意,严格地讲大部分时间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绕地球一周回到相对位置继续成直线,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2953天),而不时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转周期2732天)的时间。月相形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光。月球总是半个球发光,半个球不发光。而观测者的角度不同,发光的部分对于观测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
二、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
对于几个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满月、下限月)的月相,应该是什么时候观测呢?关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某一个月相而言,地球上总是只有半个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当然,也只有半个地球能看到太阳。初一新月的时候,太阳和月球是一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对于太阳向东边移动12°,这样,整个朔望月周期内,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才有了变化。有一点必需强调,不论太阳还是月亮,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东升西落的(因为地球的自转),白天并不是没有月亮,只不过由于太阳光太强,月亮根本显现不出来。
三、关于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观察者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不同,观看的方位也不一样。既然新月时月球和太阳是同升同落,那么随着月球的东移,月相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渐远离太阳落下的方位。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能借助多媒体软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尽量使用教具(如地球仪、三球仪)等。
精选通用高中地理教案详案范文(二)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探究式学习法。
3、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精选通用高中地理教案详案范文(三)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精选通用高中地理教案详案范文(四)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精选通用高中地理教案详案范文(五)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略
精选通用高中地理教案详案范文(六)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
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二: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教案全册教案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三:初二地理《河流》教学设计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中国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中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中国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习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2-
-3-
-4-
-5-
写好教学设计是 七年级地理 教师的职责。我整理了关于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
一、 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 方法 。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 教育 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 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 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 成语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 故事 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 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
3 人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 、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
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挤压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 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七、 反思 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问题及对策
摘要:
课堂提问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等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课堂提问是渗透在教学之中的,是有技巧的。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课堂提问。 文章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俄罗斯》一节为例,指出初中地理课堂提问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问题;对策
一、课堂提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在《俄罗斯》一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会了吗”等浅层次的、可问可不问的问题。这一类问题主要集中在 毕业 不久的教师身上。这些问题思维含量低、没有深度,设置太过简单,更像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把课堂提问当作了“完成任务”,根本没有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课堂提问要科学合理,要在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通常情况下,要在一节课开始处设疑,以便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要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设问,这样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要在结尾处提问,师生共同 总结 归纳知识点,同时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提问问题缺乏层次性
在《俄罗斯》一节课中,教师共提出14个问题,其中学生回答不完整、不全面的有7个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完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的问题设置太难,学生理解不了;有的问题设置缺少铺垫,教师急于求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有层次性地提出问题,尤其对于难点内容的提问,需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循序渐进地解决,最终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针对不同的知识,课堂提问可分为低级与高级两大类。低级提问针对的是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判断较容易的知识;而高级提问则针对的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把“旧知”迁移转换到“新知”,进而做出判断的知识。据此,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提问,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都能得到发展。
三、课堂提问的方法不当
在《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共提出14个问题,其中有4个问题提问方法不够合理,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作答。针对这类问题,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要得当。一方面,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复杂,避免学生不知道究竟在问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回答。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四、课堂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
在《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学设计得很好,可就是教师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在学生看完视频后才提出问题,导致学生看视频没有针对性。类似的问题在其他的课堂上也出现过。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时,先点学生名字再提出问题,好像问题是为某学生“量身定制”的,和其他学生无关;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时,刚一抛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和讨论就让学生作答。这些都体现出课堂提问的时机选择不当,效果也大打折扣了。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选择好时机,要避免随意性。课堂上“什么时候问”“问什么”“向谁提问”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五、课堂提问过分依赖教案而缺乏随机应变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个教案走遍天下”,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时期的学生,都用同一个教案,并且过分依赖教案,缺乏随机应变。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教学不可能“一个教案走遍天下”。所以,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更多关注,并尽量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关注学生的反馈,这是教学的契机,是进一步深化教学的出发点。满意的反馈是进一步深入教学的基础,不全面的反馈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错误的反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出问题的症结。教学中的“生成”是鲜活、宝贵的资源,是不容忽视的。
六、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有技巧的,它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改进课堂提问,以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作者:刘江波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看了“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
1 初一地理教案设计
2 初中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
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5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免费下载
教案是 七年级地理 课堂教学设计的载体,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设计,大家快来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年级下地理教学设计
中 东(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
1、 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2、 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 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讲授 方法 和教学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中东地区的资料,准备课上发言。
2、有关2003年美伊战争的录象。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展示课件,谈谈同学们印象中的“中东”。
[讲述、提问]:中东,我们对它的熟悉主要来自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频繁报道,这里已成为最受世界关注的地区。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中东是什么样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发言,说一说中东地区的资源情况、政治局势、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等。
[教师]:播放一段录象,内容有关美伊战争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有感性的认识。
[教师]:从同学们对中东的介绍和我们看的录象,我们想到一个词,与中东地区最相关,那就是“战争”。为什么中东地区战乱如此频繁我们主要从地理位置、资源及 文化 来分析其根源。
[一湾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战争并没有解决中东问题,能不能用非战争的方式解决中东 热点 问题今日我们用地理的角度来探究“中东”。
首先从“中东”名称由来说起。
[学生]:展示课件,学生回答
[教师]:显示中东地图
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中东”,对比“亚洲地理分区图“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与什么分区有类似之处。
[教师]:中东究竟有哪些国家呢
展示课件
[学生]:读图
[学生]:配合学生回答,进行“三洲两洋空间位置分布”课件演示
[教师]:请同学们读中东地区图,找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展示课件:
[学生]:土耳其海峡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限,苏伊士运河连接着红海和地中海,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中东处在亚、非、欧三洲交界处。
[教师]:设问:如何评价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洋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使中东备受关注,成为热点地区。
[转折]看来地理位置确实给中东地区带来深远影响,可是,“独木难成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使中东成为热点地区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刚才我们谈到“美伊战争”,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
[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师]:石油用途广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别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展示课件
而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学生]:读53页图8。5,通过图表了解中东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教师]:中东地区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里主要产油国家有哪些
学生:展示课件,中东石油集中分布地和主要产油国的位置。
[教师]:中东出产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国家用吗当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东地区石油公司的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些地方选择什么样的运输路线效益最好
[学生]:小组讨论后写下自己认为最理想的贸易国家和地区,并设计石油运输路线,边指图边阐述观点:如为什么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自己设计的运输路线有什么好处等。讨论发言后完成53页活动3,填出三条主要石油输出路线。
[教师]:中东的这些国家靠出口石油赚了很多钱,石油出口成为它们的经济支柱。请同学思考:这样的经济发展特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国力综合发展来讨论单纯依靠石油出口对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
[小结]
中东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里的石油资源丰富,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给中东带来更加财富,同时也使得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一个长期“热点地区”。中东地区的和平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课堂小结图表:
[教师]:我们的解读“中东”活动没有结束,下节课我们再继续。
活动
1、学生看录像,读图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2、利用学生熟悉的时事热点出发,引起学生兴趣
二洋三洲五海是本节重点
采用填图、添色等形式识记最基本的地理知识
了解中东战略地理位置
让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
学生思考(知识的迁移)
学生活动
问题升级
六、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长期热点地区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
2、二洋 三洲 五海 之地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1、石油储存、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及主要产油国
3、石油输出路线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 ――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
1、 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 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三、讲授方法和教学前准备
4、教学课件
5、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
6、查找中东地区的新闻资料,分析其中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中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
图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学生:沙漠面积广大
讲述:阿拉伯半岛上竟然一条河流也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活动:“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请学生描叙热带沙漠气候的气候特征。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提问:上面的说明这里常出现很多国家争夺一条河流的情况,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提示:由于干旱气候,才使水资源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
讲述:
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呢(阅读材料课本56页)
转接:
既然这里水资源如此缺乏,那么这里能不能发展农业
(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展示:(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喷灌、滴灌)
解释:
以色列国土三分之二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
小结:
我们中国西部也有与以色列相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转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自然原因,有没有人文原因你们已经查找了中东地区冲突的相关资料,谁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民族、种族、宗教、领土、历史等方面)
总结 :
学习了这一节内容,你们应该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请大家回去写一篇小论文,对中东战争根源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六、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
四、贫乏的水资源
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
解决办法:
(1)淡化海水(沙特阿拉伯)
(2)节水农业(以色列)
(3)从外引水(阿富汗)
五、文化差异
初中地理多媒体课堂教学优化
摘要:
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步入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就教学领域而言,多媒体已经广泛运用于大部分学校,使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就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便对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更直观的了解。
关键词:
多媒体课堂;初中地理;含义;现状;有效性
多媒体给教学工作带来的直观效果最为明显。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和问题,打破以文本解析、展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能从声音、、动画、视频等方面来促进学生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尤其像地理学科,需要用到的地图、多,多媒体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大量标准的资源。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后复习、拓展、考试等,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多媒体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产物,体现了教学的与时俱进。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含义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指 教育 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所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应用现代电子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以多感官全方位的形式刺激学生学习神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常用的多媒体教学基本上都是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先前制定好的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活动,因此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又被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来实现对教学、教研等活动的规范管理,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集成,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现状
1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学校教学对多媒体的利用在逐年增加。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目共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提出今年将实现全国中小学生互联网接入率百分之九十五的比例要求,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生都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超过半数的普通教室要配备多媒体设备,加大对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扶持力度,尽可能让这部分学校尽快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
2就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来看,多媒体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直观便利。我作为初中地理老师中的一员,对此深有体会:多媒体节省了上课作图、板书和知识链接的时间,并且通过多媒体作图和板书比传统在黑板上板书要准确、工整得多,更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多媒体超大容量的存储功能减少了传统纸质资料的浪费,降低了资源的消耗,能将相关知识和需要拓展的知识点进行链接,将其快速、准确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满足学生课外拓展知识的学习。
3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问题。教育者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能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若教育者没有把握好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度”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多媒体在节省老师板书、作图时间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相应地加快了课程进度,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记笔记和消化课堂内容,不利于学生课后的巩固和复习;网络教学常常会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弹出与教学无关的信息和画面,分散学生注意力。这就需要老师结合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三、多媒体课堂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初中地理老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将知识点以图、文、声、像的具体形象方式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刺激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使得学生思绪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手脑并用,集中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教学是现代教学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多媒体能很好地发挥情景教学优势,其丰富的色彩、真实的画面、精准的地图和数据,能让学生融入一种较为真实的学习场景,亲身体现和感受所学地理知识的真实场景,加深印象。情景教学能大大提高初中学生对地理的关注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有利于巩固理论知识并有效把握重难点。多媒体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并有效把握重难点。初中地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经常需要学生在脑海里呈现地图、地貌,分析地理信息。有时候单靠老师一人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若借助多媒体的形象展示,能将地理知识无形化有形,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信息图和信息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初中地理概念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感而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前的传统 教学方法 ,基本都是老师一遍遍解释文本,再配合例子让学生理解。但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空间性和立体感强的学科,全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也无法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而巧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地球的内、外部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也能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的空间概念, 发散思维 ,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运动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
4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健全学生的道德品质。多媒体通过图、文、声、像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地理知识,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白电子白板丰富的色彩和真实的声音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健全学生的道德品质。多媒体更多的是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绚丽的色彩和整齐规则的排版格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进步给课堂带来的审美改变。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领域革命性的改变,它给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者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做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互补,使教学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作者:付飞飞 史波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2。
[3]刘莹:《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4]施良方:《学习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初中地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初中地理课件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较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老师的教育有反感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基础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
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初中地理课件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3初中地理课件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能运用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能结合资料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成因,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难点
通过分析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城市和乡村两张景观,提问学生“所展示的景观是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城市与乡村,进而引导到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聚落的概念
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进行读书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聚落就是人们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可以分成城市和乡村两类。
2城市和乡村
教师活动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问题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城市是高楼大厦,乡村房屋较矮;城市道路宽且长,乡村道路窄;城市人们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农村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城市和乡村虽然都是聚落,但是他们在景观、建筑密度、道路以及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城市和乡村是有差异的。
过渡城市和乡村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活动出示1913年迈阿密景观图和20世纪末迈阿密景观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教师过渡了解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所听到的字眼儿“农村”“牧村”“文化之城”“工业重镇”,这样的名字之后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说明了职能不同。
教师总结不同的聚落具有不同的职能。
过渡引导学生,聚落的功能是不同的,那么聚落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两幅,一幅是分布在高低的乡村,一幅是干旱地区分布在黄河边上的乡村,让学生进行分析,影响两个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避洪、获取水源。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影响聚落形成的自然原因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平坦的地形、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
过渡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紧接着出示“石家庄火车站”“硅谷”的两张照片,让学生结合及刚才分析自然原因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文原因,包括“交通”“科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让学生分析一下北京城市聚落形成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自然:地形、水源。人文:政策、交通。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一些影响聚落形成因素的相关资料。
4初中地理课件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5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
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
PPT,地图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播放中国地图)
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师)在ppt上展示我国的东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强调我国四端的位置,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计算一下我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纬度差,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差。
(生)东西经度差是61°25′,南北纬度差是49°39′。
(师)我国的东西经度差达到60°,这么大的差距,到底会产生什么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播放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在同一时间点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学们请看屏幕,同是北京时间6点,乌苏里江江面已洒满金色的阳光,而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漫漫黑夜。这是为什么呢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提示:这就需大家回顾以前学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自转方向)
(生)回答: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时刻,太阳光不能全部照亮整个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太阳光先照射到乌苏里江。
(师)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总是东方先迎来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且经度差越大,时间的差距越大。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乌苏里江先日出,又因为两地的经度差达到60°,这占了地球经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如果拿360°来平均分开的话,也即是说每15°经度差就是一个小时,所以帕米尔高原与乌苏里江在时间差上相差了4个多小时,这也不难解释乌苏里江已金光灿灿,而帕米尔高原还是黑夜了。出国的人们常说的“倒时差”,也是因为经度差而引起的时间差。
以上就是我国东西跨经度大的其中一个表现。除了经度差距大外,我们还计算出了我国的南北纬度差也接近50°,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们知道经度影响时间差,那么纬度呢大家想一想纬度会影响什么气候五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生)回答: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
(师)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不同的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能不同,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能比高纬地区获得的要多,所以纬度会影响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也即是影响气候。冬季,位于热带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树木葱郁,而黑龙江地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这个气候差异对于身在广州的我们可是深有体会的了,冬季的时候你们只能坐在电视前看着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我国的疆域很辽阔那谁知道我国具体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吗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几位
(生)回答: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师)对,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大家记住了,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因为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域领土,但在这里,你们只需特别记住陆地领土的面积。陆地面积这么大,那边界线肯定也不会太短了,据测算,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这么长的边界,那邻居肯定不少了,同学们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有那些,一共有多少个并将找到的国家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发放自制图标,播放我国疆域与邻国地图)
(生)阅读地图,查找资料,回答:按照逆时针,我国的邻国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有14个邻国。
(师)除了陆地领土外,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领土,我国的领海范围是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海域,请看地图,从北到南,分别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和岛屿。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师)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多万千米,所以邻近的海洋也会比较多,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除了四大海外,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近海还分布着我国的岛屿——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还有黄渤海诸岛,东海上的舟山群岛,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从多岛屿。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顺时针从北到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其中朝鲜和越南与我国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漫长的国界线和海岸线以及众多的邻国,现在是不是可以证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了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优势,知道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这节课则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疆域辽阔有哪些优势翻到教材第6页,小组讨论,补充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待会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东西时间差异大,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以及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从北到南濒临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并分析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了。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计划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计划5篇1一、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从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没有晚自习的,实行完全走读制。高三暑期也未补课,今次开学以来有可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周六开辅导课。学生目前是从7:20—18:05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段在路上、家中学习和休息。就学业水平测试而言,文理科重点班的地理平均分为41分(满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学测难度相对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情。高二学期,花了近一个半月复习区域地理的地球、地图与世界气候,二个半月学测复习。暑期布置学生自己依据地图册和区域地理书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本学期开学即测试,及格2人。学生对已学的必修123基本遗忘殆尽。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可实现的目标
针对学生基础及其理解、接受能力,应以基础、主干知识教学为主。文化课考生,部分文化课考生高考分数目标为75%—85%,大部分考生为65%——75%。艺体生而言,地理得分锁定在65%——75%,艺体生中美术生和部分音乐生,基本上从9—12月都在专业课集训,真正文化课的复习应从2月开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复习时间应在3、4、5月,时间特别紧,其他门课得分又难,文综锁定200分,地理分数应在70分左右。本学期在1月份才涉及艺体生回校开课的问题,当提前做好预案。
三、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检测
1、内容:本学期主要复习内容为20xx91—1031完成区域地理的复习,重在读图、填图以及与高考有关知识点的复习,通过检测卷和月考来检测复习情况,强调看图、读图和填图能力提升,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读背。20xx111—20xx116复习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试,以合肥市一模考试为风向标,调整复习进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试结束转为必修1、2复习的补缺补差和必修3复习。
2、检测:自己的试卷随堂考试、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拟考试。
四、自我再成长模式
1、基础教学与实践
(1)独立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世纪金榜一轮复习》以及《新题策》,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整理纸质备课笔记和PPT。
(2)制作PPT、微课视频,通过安徽基础教育云平台、qq群等进行网络推送,解决重难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艺体生学习。
(3)继续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拓展讲堂”7分钟微课堂及网络视频教学,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品牌教学。
(4)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并推出免费教学和付费教学模式,实现利于自己学生,又服务更大范围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习与研究
(1)读书、学习:目前订阅有两种杂志,分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学》,需要认真阅读学习。除此外,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应花时间研读。大学课本、《地理学报》等书籍、杂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2)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探索,这种途径可让论文真正落实于实践,而非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此项也为职称做准备)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修炼!教师的生命力在于课堂,学生因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门课,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必然学好本课。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最终成为一流的教育者。
五、实现目标的措施
1、充分备课,合理掌控教学速度、难度、广度,使教学不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取得效果。
2、课堂40分钟,必须追求效率,同时开动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3、布置好作业和复习,并进行监督和指导,直至学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复习。
4、全体学生通过考试进行成绩跟踪,部分同学要进行单独指导和严格要求,比如读背书。
5、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6、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六、可预见的成果
1、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对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过去好。
2、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教学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3、学生学习积极、状态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数目标迈进。
4、培养出一批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计划5篇2新学期开始初三地理进入总复习阶段,然而,复习课的内容往往因缺乏新鲜感而提不起学生兴趣,如何提高效率,使学生复习得轻松,有效、有序,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是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
夯实基础求能力;依据大纲求拓展;把握核心求联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接手初三年级一、二、三班的地理教学,对学生具体情况还不甚了解,大体情况是一、三班是普通班,二班各方面情况较好;学生个体的了解,待教学工作展开逐步进行。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上学期的教材是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第一章:主要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及地图的有关常识,是学习地理之基础。
第二章:主要学习地球上的大洲与大洋的分布、海陆变迁、板块运动、地震与火山的分布。
第三章:主要学习天气的变化、天气预报及天气符号,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影响气温颁布的因素,降水与降水的分布、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
第二、三章是本教材之重点和难点。第四、五章内容相对简单,主要以识记为主。
四、教学方法
积极实验探索洋思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系统整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注重学法指导,总结解题方法;精讲典型例题,培养创新思维。
五、复习过程
1、指出每一章节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让学生牢记。
2、分析每一章节的重点地图,学会分析、比较地图,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更全面的知识,拓展知识面。
3、教师收集历年期末考试题中关于本章节的试题,进行测试,让学生在测试中梳理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寻找每一个重点、难点的突破口。
4、根据历年试题结构的分析,本教材的重点在第一、二、三章,第四、五章作为识记内容,也不可忽视。
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计划5篇3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力度,按新的课改模式上课,努力做到高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1~8班地理教学任务,每周2个课时。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学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刚升入中学,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又存在不稳定的特点,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三、本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向学生讲述了最基础的地理知识,通xx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方的不同自然环境,感受日新月异的地理环境变化,了解大自然的奥妙。
四、本学期总体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获得最基础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读图能力。
2、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懂得人地对立同一关系,使人类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导学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9、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10、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1、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计划5篇4一、基本情况: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识图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读图、识图的能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努力改掉拖堂、课堂效率低下、对学生了解不深入等问题,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教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五章,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等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美国和巴西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第十章极地地区,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等。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绘图,充分利用《地理填充图册》和《地理地图册》等学习材料,并进一步发挥地理功能室的作用。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注意深入了解学生,真正明确学生的需求,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策略。避免上完课就工作结束不管学生后续掌握情况的现象,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自觉性。收看《新闻联播》、《地理中国》等节目,并让时事走进课堂,以增进学生对世界了解。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有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抄作业等,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从帮助落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6、据说“拖堂是一种教育事故”,“事故”——多么恐怖的字眼,而且学生也不喜欢拖堂的老师。这学期开始,我会把备课做的更完善些,提高课堂效率,一定努力改掉拖堂的毛病,即使没讲完也不能拖堂。
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计划5篇5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推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1、初二:本学期新授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湘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下册)。
2、初一:新授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三、学生情况分析
总体上讲,初二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地理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当然,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目的不明确,成绩不理想。
四、教材分析
1、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篇幅的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2、八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内容,介绍了中国的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分为经济发展与区域地理两大板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在区域地理中,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来认识我国的各个区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